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

时间:2019-05-12 14: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

第一篇: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

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

保险中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商品有效流通和消费的保障,是连接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关系的桥梁。我国的保险中介起步较晚,经过近年的发展,保险中介机构数量、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迅速增长。但是,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经营规模有限。目前,我国保险中介业务主要来自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和保险营销员。一方面,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国外的保险中介机构是与保险业一同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则是晚于保险业起步的。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操练和演习的状态下进入保险市场的,因此毫无经验可言。[1]另一方面,市场留给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空间较小。保险公司几乎包办了保险经营过程的全部环节,从保险产品销售到定损理赔以及防灾防损等,一应俱全。这使得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经营空间狭小,完全无法体现其专业化优势。此外,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导致保险经纪公司的经营范围更加狭小。由于对保险行业的不理解,虽然保险经纪公司的佣金由保险公司支付,但有些投保人仍认为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如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更划算。这无形中又压缩了保险经纪公司的生存空间。

其次,保险兼业机构发展结构失衡导致保险行业畸形发展。保险兼业机构的销售产品主要以投资型保险理财产品为主,所具有的保障意义不大。此外,专业保险人员的配置跟不上保险兼业机构发展的速度,专业保险人员的缺位使得投保人在这些机构中购买保险产品时得不到专业的保险指导以及明确的保险保单信息,导致其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后可能会发现产品与自己的需求不符合或者是当初所理解的保单信息不正确从而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负面情绪,透支了保险行业的信用。

再次保险代理人专业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存在诚信缺失透支保险行业信用的问题。我国的保险代理人规模虽然庞大,但是结构复杂,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薄弱。同时,我国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门槛较低,无法鉴别保险专业人才。许多持证上岗的保险营销员仍然不具备保险营销的专业知识。再者,大部分的保险代理人虽受雇于保险公司,但并不是合同正式员工,其月均基本工资仅为1017元。他们绝大部分收入都和业务相关,因此时常会发生诚信缺失行为。最后,保险代理人人数激增,但是保险营销员人均实现保费收入尤其

是寿险营销员人均实现保险收入较前几年反而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市场的繁荣只是靠低层次的人数的叠加,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市场缺乏效率,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亟需改革。

最后我国保险中介市场鱼龙混杂,恶性竞争、违规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等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经营活动有待进一步规范。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缺乏有效的行业自控和市场监管,保险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的状态。保险中介市场的不和谐直接导致了民众对于保险中介行业乃至保险行业的信任缺失,不利于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针对当今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市场,促进中介市场的合理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促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一方面,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该广开渠道,扩展业务范围;加强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建立与相关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发适应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需求的保险产品;针对中国国情,结合地域特点和市场实际,挖掘市场潜力,提高保险专业中介的竞争力,提升其市场份额,充分发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倡导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为其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促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道德的保险从业人员队伍。一是加大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保险人才的发展能够适应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速度。二是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形成有序的保险代理人队伍。严格要求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知识,对保险代理人进行相关各方面的培训。严格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建立高标准、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格考试制度,规范保险代理人市场。三是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道德管理,建立保险中介人的信用体系。其一,对保险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形成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其二,构建完备的保险中介人的信用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保险市场的秩序规范,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如此标本兼治,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环境,形成一个真正健康发展的保险市场的目标。四是保险中介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竭力提高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保险代理人员的地位和待

遇。我们应当高学历化保险从业人员队伍,优化保险从业人员待遇,加大发生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从内因上解决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

再次,加强保险行业的自律水平,充分发挥保险行业的自我监督。应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保险市场的公平有序合理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险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经济师、公估师审查制度,推进保险中介行业标准化。

最后,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整顿保险兼业代理市场,严格规范保险兼业代理秩序。对保险兼业资格实行严格审查,对于违法违规的兼业机构进行查处。这样一来,能使兼业代理成为真正为其客户服务的代理,从而增强了行业的可信度。

总之,我国保险中介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保险中介激烈竞争的需要,更是壮大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需要。为此,抓住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机遇,不断克服现存保险中介市场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保险中介市场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加快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诚实信用、品质优良的专业化保险中介市场。参考文献:

[1]朱捷.保险中介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其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3)

第二篇:我国工程保险现状

我国工程保险、担保推行现状

工程保险也包括财产险和人身险,其中人身险有职工意外伤害险,财产险有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职业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十年/两年责任险等。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开展了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职工意外伤害保险,一些保险公司在江浙一带开展了个人建房工程险,开始筹备开展设计责任险。一些利用外资工程普遍地购买了不同品种的建筑工程保险。国内重大工程购买相应保险的已经比较普遍。

200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32917亿元,建筑安装工程量超过20536亿元,约占62%。而当年的收入则只有6亿元(不包括国外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仅占建安工程量的0.023%。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499亿,比2001年增长了17%,建安工程投资达到26578亿,比2001年增长了16%,而国内保险公司建安工程险的保费收入仅为8个亿,占到建安工程总量的0.03%。如果建设项目的投保率达50%,工程项目的保险金额将达到13000亿以上,以工程保险0.4%的费率测算,其市场就超过52亿元。可见,我国工程保险市场空间非常之大,工程保险市场发展得极不充分。

关于我国的工程担保,尽管开展工程担保业务困难重重,但仍然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如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等都适机展业,积累了一些承保经验。这些担保公司与一些商业银行共同支撑起了方兴未艾的工程担保市场。

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发现担保工具的好处,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担保品种。担保工具在一些水利、交通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已经日渐普遍。

此外,还有一些担保公司也开展了建设工程担保业务,如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上海百业信投资担保公司和长安担保公司等。同时,国内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提供银行保函的方式积极开展了工程担保业务,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工程担保、保险制度的试行和推广工作。而在国外普遍采用的由保险公司提供工程保证担保的方式则还没有出现。总的来讲,我国的建设工程担保、保险业务刚刚起步,品种单调,交易双方积极性不高,业务量很小,地区覆盖面低,担保、保险市场竞争态势没有形成,担保、保险市场发育很不成熟。据调查,目前所开展的建设工程担保、保险业务,其特点一是集中在外资项目上;带动力是外商独资项目、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中外合资项目,这些项目将国际惯例随同投资一起带入了我国建筑市场。二是集中在部分地区。展开建设工程担保、保险的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建设工程规模比较大,被列为推行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试点的一些城市,如深圳、上海、大连、北京、厦门、宁波、天津等。三是集中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上,如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工程、首都博物馆工程、上海地铁四号线工程、杭州湾大桥工程等。此外,目前一些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一些国家政策性贷款银行贷款工程、一些运作规范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开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担保、保险方式来规避和化解风险。四是集中在少数的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品种上。如建设工程投标保证、履约保证、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意外人身伤害保险、设计执业责任险等。

第三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

第四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

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

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

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篇: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金不仅要适合我国国情还要促进我国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完整的措施去合理的利用它完善它。然而,很多政府承担的职能并不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预算外资金和不是预算外的财政性资金来完成的。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不足以及管理措施和方法的使用不当.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流失严重的原因。

关 键 词:预算外资金;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性资金;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适应;

正文:通过对财政学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以及目前它的状况。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问题,是财政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预算外资金是高校直属单位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提供管理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取得的货币补偿,主要形式是事业性收费,这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方式多样化,随之取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大增加,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部分甚至高出预算内收入的几倍。

现状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童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金

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县乡两级均未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市级的预决算制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还有,综合预算制度难以落实也很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 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 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导致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缺乏有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违规行为的产生,这对政府的信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满足其正常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 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管 理。如将预算内转出的各类资金、所属单位和下级单位上缴的收入、资产变价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反映在往来科目中的收入、账目以外的收入以及收回的支出等,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分公司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预算内财力不足,财政平衡的基础很不牢同。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平衡实际上建立在“应支未支、应保未保、应拨未拨” 的基础上的,预算内欠账多,财政资金只能围着“ 保吃饭” 低层次运行,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很弱,搞建设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有专项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统筹使用,就会出现预算内大量占有预算外的现象,致使预算内、外两方面的资金需要都得不到保证,更达不到提高地方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预期目的。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人、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

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南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缴纳给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呈现出管理活动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控制难度加大。某些环节上存在监督盲区。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的收费项目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或收入采用部分入账,一些创收单位不认真执行“ 收支两条线” 的规定,截留、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资金管理、监督部门缺信息沟通,造成预算外资金管理与监督领域出现死角。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支出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创收成本、弥补经费不足、发放补贴和奖金、购置固定资产等。由于预算外资金与创收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预算外资金具有“ 自留地” 的含义,所以管理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批拨时,把关不是很严,造成创收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实物等,不能使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 收支两条线” 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

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费支出,实行“ 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 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二)加强财政监督。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任何财政改革政策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外资金监督要是监督乱收费、乱开支预算外资金的行为。监督的绩效表现在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预算外资金的滥收、乱收、乱用现象; 二是对这种现出现后怎样处罚,使犯规者以后不敢轻易再犯。为了实现第一个方面的绩效,我认为必须在政府监督基础上引进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因为例如会计

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行为动机在于发现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和金额,主要收益来源于对违纪违法者的罚款,其个人利益和罚款收益紧密联结,有较 高的积极性。而且,社会监督者分布在各条战线、各地区,有众多获取信息渠

道,也具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那些违法乱 纪者斗争,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上信息少、检查少、经费少、人 力少的缺陷。因此,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我国每年进行财务大检查,查出的违纪资金一年比一年 多,但违纪违规财政行为仍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处罚不严。因此,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从严执法,对搞好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三)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的信息功能,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部门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使财政“ 准国库”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四)实行票据统一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完善专用户储存。首先,收费渠道合理。预算外资金有它的合理l生和合法性,不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此应由省政府组织物价、财政部门对所有收费单位收费部门进行拉网式检查,重新明确各单位收费范同、收费项目。其次,严格票据管理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源头。凡是收费单位,必须按规定到物价部门申请“ 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收费必须是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而没有收费许可证或收费资金为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单位,一律停止发放票据。解决预算外资金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给以地方在税收收入上的更大自主权和享受受益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减少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比重直到其逐步消失。(五)完善措施及法规建设,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丁作,它不仅是权力、利益的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 以及内部减员等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 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因此,要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作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澄清对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模糊认识,扭转“ 三权不变” 和“ 谁收谁用” 的运行惯例,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认识和分析。由于我国预算外资金改革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既涉及现有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重新划分和界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政策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预算外资金,就必须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向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之得到各方面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确保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司路,《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2008年第五期。

【2】张裕民,《谈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10

年第十一期。

【3】陶源,《我国预算外资金问题》,2008年第九期。

【4】田疏,《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探微》,2003年第四期。

下载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现状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及改进的法律思考 发布日期:2005-1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喜梅 论文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从现实状况出发,我国电子政......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摘要:巨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空间和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描述了我国50.60年代、改革开放和当前阶段的劳......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绪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

    我国制鞋业现状分析(范文模版)

    第1章 绪 论制鞋业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产业,为我国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与发达的制鞋国家相比,虽然我国是制鞋大国,却不是制鞋强国。目前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

    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据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钢铁产量目前已占据全球产量的45%。中国钢铁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铁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国房地产现状分析

    学号:20***姓名:冯安中我国房地产现状分析一、行业的供需分析从供应和需求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是房价依然上涨,不过由于需求下降的原因,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