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民生维护稳定创新举措化解基层矛盾
关注民生维护稳定
派驻四室创新举措化解基层矛盾
信访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工作,派驻四室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信访工作精神,创新举措,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信访预警,实现矛盾化解的超前化。今年来派驻四室充分发挥社情民意预警机制作用,对2009、2010年两年来四镇信访件的情况进行梳理,确定各村社区的信访等级。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八个村为信访红色等级村,加大对这八个村化解矛盾的力量。二是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实现接访形式的多样化。今年我们年初就制订了工作室人员下访制度,开通了“2+1”信息互动平台,公布信访举报电话等方式,开展多渠道的信访工作,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三是进一步明确信访等级,实现来访分流的规范化。对收到的信访件我们严格对照信访处理的权限,进行分类办理。四是进一步细化结果分类,实现信访处理的多元化。对信访件所涉及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细化,综合运用诫勉谈话、违纪责任追究、为民办实事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的信访件办结。
第二篇:浅谈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浅谈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维护社会稳
定工作
江边派出所 黄永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土地承包、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上述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在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破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计划生育和帮贫扶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帮贫扶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扶养费工作中,一方按政策收取,另一方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三)山林地界划分不清引发的纠纷。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村组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和村委会之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宅基地划分不清引发的纠纷。村寨里,因为宅基地划分不清的矛盾纠纷。
(五)民兵民工引发的矛盾纠纷。参加中越边境自卫作战民兵民工要求给予生活补偿问题引发的纠纷。
(六)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臵、拖欠工资、医疗费、拖欠以前的集资款、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七)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单位拖欠征地款、补偿费或逾期不能安排回迁或变更迁住、或违犯合同条款等。
二、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乡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经费和调解人员报酬等问题,使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六)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对稳定工作构成压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主导性因素,能否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乡镇党委、政府都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定期接待群众上访,并坚持以人为本,深刻体会群众的困难,舍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未萌阶段。
(三)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四)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健全人民调解机制、坚持各项制度是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建立健全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组织。乡(镇)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应由乡镇领导担任,以便协调配合成员由综治、司法、公安、民政、土地、计生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村委会级调委会应由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和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族长组成,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任调委会主任;村级的调委会主任也应由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和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族长共同担任,实行亲帮亲、邻帮邻、长者教育年轻人等方式,促使群众自觉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和谐。
(五)是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 在村、村民小组分别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点,选配信息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纠纷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捕捉纠纷信息,以避免重大的纠纷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
(六)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
第一是坚持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制度。村级每10天、村委会每十五天、乡镇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应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三早”(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第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及时报告调处结果,防止工作推诿、扯皮、懈怠等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是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
第四是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即村委会对所辖的各村,乡镇主要领导对分管村委会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包案调处。分管领导对涉及全乡的主要矛盾、重大问题带头落实调处措施;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有越级上访苗头的矛盾纠纷,亲临一线组织指导,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第五是坚持督办督查制度。根据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抓好一般矛盾纠纷的调处、落实,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并实行跟踪回访,对处臵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七)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各种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类调处。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与人情的统一、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两让”(强让弱、辖区采取内让外)、“三到位”(调解到位、协议书到位、监督到位)、“三个依靠”(依靠基层组织广大基层干部、依靠法律规定和党的方针政策、依靠和充分相信绝大多数群众)。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重视初信初访,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第三篇:创新工作举措维护企业稳定
创新工作举措维护企业稳定
——对深化新时期企业维稳工作的思考
张震健
2012-9-24 13:51:25来源:《企业研究》2012年第2期
自古以来,各个政权鼎盛时期无不都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艰巨工作,是一个事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也是一样,构建好和谐关系、搞好维稳综治工作,对企业创造稳定的内部环境至关重要,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做好企业的维稳工作,我认为关键是要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从而凝聚人心,维护企业稳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维稳工作,增强维稳意识
科学分析、理解、掌握稳定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维稳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维稳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学以致用,高屋建瓴,科学决策。
(一)正确认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和改革就无从谈起;反之,离开发展与改革,稳定就毫无意义。发展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解决的不及时、不妥当,就会引发不稳定因素或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影响和阻碍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因此,我们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主线,在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维护社会稳定。
(二)充分认识稳定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企业科学发展需要保持稳定。对于企业而言,要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前进,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团队,以便保持政策和战略的持续性,保持各项生产、销售等行为能够顺利的执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且,在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下,企业职工能够凝心聚力共谋企业的发展,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有利于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其次,企业良好的形象需要维持稳定。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活动单元,必须有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获得外部的肯定,才能给消费者传递出有益的信息,并培养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激发其消费行为。反之,若企业内部局势不稳,则会通过媒体等将不佳形象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丧失信心,影响企业形象。再次,保护职工利益需要维持稳定。对于职工而言,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不仅可以让其在工作中更加愉悦,并且可以让其在生活中享受组织的关怀,在其遇到困难时获得组织关心,在其意志消沉时得到组织激励,在其获得成功时得到组织的奖励。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企业将为职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从而可以帮助职工快速成长。而职工的成长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增强维稳意识,切实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要做好企业维稳综治工作,取决于企业广大员工配合与否以及基层综合治理的能力高低。因此要增强员工维稳综治意识。通过出简报、办讲座、发资料、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报道当前社会的治安动态,曝光犯罪分子的罪恶与伎俩,传授各种自保防范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广大员工明白维稳综治工作与自身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同时要经常召集职工代表,就员工关心的企业治安、劳资纠纷、内部矛盾、福利待遇等问题进行座谈,认真听取员工代表的意见,摸查员工思想状况,以便更好地替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切身感受到维稳综治与己有关,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维稳综治工作的自党性。
用解决员工实际困难推进维稳。增强企业凝聚力
唐太宗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道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抚民政策,使得深受隋朝迫害的劳苦民众得以休养生息,逐步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最终开创了国强民富的开元盛世。议古论今,当前我们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的正是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如何能让我们的员工对我们的企业有归属感,提升他们的忠实度,减少人才流失,这都离不开维稳工作的开展。
相比中高层而言,基层的维稳工作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增强基层领导维护企业稳定的能力。不稳定因素大都发生在基层,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首先要放在基层领导的维稳能力上。各基层党组织是直接与员工沟通的纽带,是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要把关心员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深入到员工中去,充分了解员工的困难和疾苦,与员工及时沟通,顺应广大员工的意愿和呼声,积极排查企业内部存在的隐患。要发挥基层党群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单位现场自治的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平安的内部环境,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宝钢集团通过建立畅通的职工诉求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广大员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宝钢集团先后制定了((宝钢职工需求与关注点信息管理办法》、《宝钢管理者问卷管理办法》。由工会牵头,从职工关注点与需求出发,设计了20大类80个问题,把国家政策、企业发展、经营管理、职工生活等问题让职工进行简单明了的问答或选择,每年抽取全公司约5%的职工组织开展调查。对调查中了解到的职工“三最”问题运用闭环管理方法,妥善解决,促进了企业稳定。宝钢的经验值得学习。
用创新工作举措夯实维稳基础,促进企业发展
目前企业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形势我们的维稳工作要创新机制、创新手段,采取新举措。
(一)加强维稳工作调研
首先,企业要对外部环境进行调研。要积极了解全国乃至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评估其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带来的便利条件,及时了解全球重大的政治事件、行业内企业重大的活动和事项,分析这些重大事项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了解同行业企业的应对策略,以便为企业制定维稳方案提供有用的信息。其次,要对职工的现实情况进行调研。企业要通过建立职工信息库,了解职工的个人基本情况,企业职工的分布情况,以及个人的从业背景,以便在遭遇重大问题时能基本分析出该类事项对哪些职工的影响相对较大,以此为基础确定重点工作对象,以确保企业的和谐稳定。
(二)创新维稳工作机制
只有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合理需求,不断创新,不断优化完善良好的维稳工作机制,才能让各位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工龄长短都可以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才能令我们员工在遇到各类难题时可以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使自己的意愿得以表达,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解除危机。
为做好维稳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维稳机构和网络,明确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归口部门和单位具体负责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章立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多套不同情况下维护稳定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实地演练,提高面对各种不稳定情形时的应变能力,确保在面对各类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套组织严密、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提高了维稳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中储股份为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结合自身信访工作特点,除了建立维稳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储系统维稳信访工作保持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工作目标、实施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对维稳工作作了具体要求,重点突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和规范管理,让成员企业从事稳定工作的干部都能学以致用,共同做好企业的和谐稳定工作。第三,要加强维稳工作队伍建设。企业不仅要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维稳工作,还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培训,让其了解当前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以及面对各种问题时的处理程序和应对方法,以此提高维稳工作水平。第四,要建立健全监测机制。企业要建立信息情报制度,对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监测,并跟踪这些因素的发展情况,力图将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创新维稳沟通手段
首先,要积极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来协助维稳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电子邮件等沟通手段来协助维稳工作。同时,要建立职工利益表达机制,完善职工与经营管理层之间沟通交流平台,为企业了解职工需求,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创造条件。其次,要积极的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来化解潜在的问题。企业要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帮助职工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中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此来消除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再次,要充分利用工会等组织机构来协助维稳工作的开展。要发挥工会作为职工贴心人的作用,利用工会的力量帮助企业和职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化解现实问题,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地区事业部)
第四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经验材料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经验材料
强化预测预警预防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
XX地处四省交界,环绕徐州主城区,社情民情复杂,正处在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极易发生影响稳定事件。去年,我刚到XX工作,就发生了一起群众到区政府集访的事件。事件起因是一个在建小区的开发商发生意外,资金链断裂,建设停工,部分业主担心不能按期拿房,到政府讨要说法。虽然事件随后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但事情暴露的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为什么没有预测到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后的连锁反应?为什么没有事先得到人员集聚的预警信息?为什么没有形成化解矛盾的预防措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更大力度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工作,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掌握社会治理主动权。
一、第一关口排查预测,矛盾信息早掌握。去年8月,我区詹湖村一位信息员发现,该村种植的水稻抽穗率偏低,村民怀疑种子有问题,有串联迹象。这位信息员及时把情况反映上来,我们预测可能要发生集访事件,当即安排相关部门到现场解决问题,村民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在预测掌握社会矛盾信息中,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排查工作。一是制度化开展日常排查调解。依托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整合村干部、片警、社工、调解员等4类专门力量和“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社会组织等3类社会力量开展日常排查。通过村级公道会、镇级听证会、区级联席会“三会联动”,利用行政、社会、道德的力量多方调解。二是常态化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特殊群体、敏感时期常态开展针对性、拉网式的重点排查。深入开展“百千万”大走访,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按照市“四项督查”要求,逐项梳理解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药品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等重点排查发现的问题。三是专业化开展问题排查化解。对交通、医患等专业疑难问题,由专业人员参与排查,成立了12个专业调处委员会,组建了律师、行业专家等第三方参与的“专家库”,构建起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我们感到,对潜在的风险点,只要我们及时掌握、预测到位、跟上解决,小事情就不容易变成大矛盾,个别问题就不容易酿成群体事件。
二、第一时间研判预警,风险隐患严管控。去年10月,我区一大型商业中心开业在即,多方预警获悉,其他地方同一家商业中心的近百名业主因商业纠纷,约定在活动现场闹事,我们当即成立了应急工作班子,提前联动处置,避免了一起公共安全事故。在及时研判预警、有效管控矛盾风险上,我们主要采用了“日周月”分析研判机制。一日一碰头,每天综治部门组织召开会议,梳理掌握的矛盾纠纷和涉稳动态信息,对《平安稳定信息专报》我每天必看,重要预警信息及时安排。一周一调度,每周区分管负责人调度条线重大矛盾纠纷和重要涉稳问题,落实包案化解责任制。今年以来,区四套班子包案化解了495个信访及涉稳问题。一月一研判,每月对社会稳定、治安、公共安全等动态信息深度研判预警。去年下半年,我们发现涉及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较为突出。经过调研,出台了新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细则》,促进了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我们认为,当前社会矛盾风险点多、燃点低,必须高度警醒,用“放大镜”审视每个苗头、用“显微镜”观察每个征兆、用“望远镜”预警每个隐患,既要遏制“黑天鹅”事件,更要坚决防止“灰犀牛”事件的发生。
三、第一环节源头预防,维稳根基深扎牢。去年,我区托龙山社区实施棚户区改造,由于事前开展了周密细致的第三方稳评工作,两个月内488户居民、18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完毕,动迁过程“零冲突、零上访”。我们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保稳定、促和谐的工作基石,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抓手打牢维稳根基。一是实施“稳评工程”降风险。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围绕项目“邻避”问题,既把握“要不要干”,又斟酌“能不能干”,努力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实施“雪亮工程”强技防。加强技防村、小区建设,实现了城乡技防监控视频全覆盖、全联网、一体化运行,整合城乡各类管理数据,提升研判预警、应急指挥能力。这几年我区治安案件发案量年均降幅6%以上,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三是实施“接访工程”纾怨气。区镇村干部坚持“上班第一事,先办群众事”,每天安排区四套班子成员轮流到区来访接待中心坐班接待、受理群众诉求,镇里书记、镇长每周一雷打不动接访下访,接访情况通过视频实时传到区里。今年全区进京赴省上访同比下降20%和65%。四是实施“实事工程”暖民心。今年重点做好农村道路“户户通”、村卫生室提档升级等50个实事项目,推进城区公共停车场、道路和农村公交、改水等“六公六建”工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我们充分感受到,对群众只有用真心、动真情、听真话、办真事,尊重群众意愿、理顺群众心气、解决群众困难、保障群众安全,才能从源头上守住维护社会稳定的防线。
安全稳定既不应是奢侈品,也要严防成为易碎品,应当是为群众提供的标配品。我们将按照李书记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基础上,今年全力争创全国“长安杯”,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关注民生 维护民利
关注民生 维护民利
扎实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
区经济适用房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
经济适用房社区是以经济困难居民为主要对象的保障性居住社区。作为经济适用房社区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南京市司法局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高度,全力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
南京市司法局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工作高度重视,将加快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列入南京市社会救助为民办实事十六项工程、2009年法治南京建设十件实事,在探索创新上下功夫,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在谋求实效上下功夫,全面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
一是明确目标要求。着眼于探索创新开展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争创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排头兵,南京市司法局坚持高起点确立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建立法律援助为中心,社区为基础,社会各方参与的社区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健全社区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站综合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年内建站率达到80%,力争全覆盖的建设格局。
二是加强具体指导。着眼于有效推进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南京市司法局积极采取
抓具体、求实效的举措。通过座谈调研和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全市经济适用房社区状况进行调研摸底,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指导意见。针对部分区县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积极开展帮带工作,一方面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开展。另一方面采取普遍帮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加大财物上的支持,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补助。同时健全完善了检查督导机制,分阶段对全市工作站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对存在的薄弱环节督促整改。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着眼于调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南京市司法局注重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对服务站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建立具体考核验收标准。将完成情况纳入单位和个人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当中,为评先表彰提供依据。运用经济杠杆手段,对达目标管理考核要求的单位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工作热情。
二、创新机制,不断夯实基础
社区服务站是直接面向困难群众的一线法律援助机构。抓好基层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推进经济适用房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南京市司法局注重抓好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保障建设,以三个建设促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为满足困难居民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南京市司法局将加强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律援助创新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按照“一区一站”和“四个一”的要求,在23个经济适用房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实现了一个间房、一名人员、一台电脑、一部电话的标准化建
设目标。将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等作为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职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运作模式。同时,注重抓好与社区的协调配合,在发挥法律援助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社区多功能服务,能够代表群众利益的组织优势,双方在法律援助、社区创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密切协作配合,形成了“双主体、双机制并轨运行”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保障建设。为弥补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资金不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采取政府主导、社区支持与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司法局提取一部分、社区补贴一部分、社会募捐一部分”的要求,司法局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建设。社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每年支付法律援助服务站聘用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向法律援助募捐资金开展专项活动。为建立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南京市司法局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为法律援助服务站提供专项经费保障。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针对经济适用房社区法律援助队伍人手少、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在积极争取政府编制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社区法律援助人员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通过选聘结合的形式,将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或培训,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选派到社区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大力推行“一员双岗”制度,定期轮岗交流到工作站工作。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具有法律专科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担任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考评奖惩机制,采取组织考核、个人述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奖惩。
三、创新载体,突出实践特色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部署,切实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减压阀、调节器的功能,正确引导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功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功能,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主题实践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贴近社区服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过去的农民变为居民,农村通过“村改居”转为城市社区,生活方式也由过去农村家庭居住形式转变为城市公寓式居住。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心理不适,引发许多邻里矛盾纠纷。同时围绕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问题引发的群体上访、累诉缠诉现象不断增多。为适应形势需要,全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站以平安社区、法治社区、和谐社区创建为契机,普遍开展了“社区是我家”、“解难题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进家入户开展法律宣传,引导和培养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重点排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建立完善社区居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社区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活动开展以来,已成功调处一批可能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服务保障民生。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孤老寡残多、人口失业率
高、文化水平偏低、经济收入低下等特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法律问题较多,对法律援助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事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经济困难标准等措施,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案件受理范围和法律援助覆盖面,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援助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活动,为社区居民承办一批法律援助案件,重点解决困扰居民的涉法问题,使居民感受到活动的实效,增强对法律援助的认同感。其次,通过加强与各级媒体的联系,开展全方位、立方体式的宣传,加大对法律援助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引导居民通过法律援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优化便民服务。各法律援助服务站把便民服务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有效载体,不断推行和创新便民利民举措。针对老弱病残群体行动不便的实际,实行电话和网上预约上门服务。为畅通申请法律援助渠道,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方便居民申请。通过建立困难群众家庭档案,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化解纠纷等多种服务。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模式”,居民足不出社区即可获得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