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解基层矛盾
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和国务院对政法机关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与司法行政机关所肩负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政法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党中央对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的战略思维,体现了对社会管理规律、政法工作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抓好发展这个硬道理和稳定这个硬任务,全面推进政法维稳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现,不断发生的重大群体事件和高位运行的信访总量告诉我们,因利益诉求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触点增多,破坏性增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妥善消除不稳定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概括起来讲,是一些基础性、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性的工作,具有长效性和独特优势的特点。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社会矛盾化解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增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原则上讲: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二要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矛盾“大排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三要强根固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矛盾化解的重点在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坚持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牢社会稳定基础。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好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应有作用。
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普法和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条件。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发挥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协调、组织、落实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依法治理。“五五”普法以来,驻马店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法治县区”、“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办事示范窗口”、“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经营企业”等创建活动,以基层广泛的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法律六进”为载体,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领域,营造浓厚的普法依法治理氛围。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教材360多万册,举办法制宣传讲座1万余场次,培训法律骨干近万人,举办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10余次,使全市800多万公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法教育。经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行政的理念进一步牢固,各部门、各行业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2009年,全市有1个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有36个村委(社区)被省民政厅、司法厅授予 “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
筑牢社会公平的最后屏障。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工作中的一条特殊战线。在依法治国的框架里,刑事司法是社会公平的最后防线,监狱是“最后防线”的最后屏障。监狱执法不公,抑或妥协执法,意味着社会公平防线的全面崩溃。监狱对罪犯实施有效的监管改造,对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直接的保护作用。十年来,驻马店市监狱认真贯彻《监狱法》,坚持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第一位,积极创新教育改造方式方法,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地开展教育改造和监管安全工作。在全体干警中积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监狱管理工作专项整顿、“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全省监狱人民警察综合素质教育训练”、“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和“纠正执法问题、促进公正执法”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全体警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执法水平。监狱党委坚持依法治监、从严治警、精心育警、从优待警,带出了一流队伍,保证了监管安全。截至2009年11月11日,市监狱实现连续17年监管安全无事故。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司法考试、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在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中具有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律师参与诉讼活动,开展非诉讼法律服务、参与民商事活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是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审判质量的重要制约力量。十年来,全市律师共担任常年法律顾问1998家,辩护及代理诉讼案件16218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1430件,解答法律咨询651022人次,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服务。
公证是一种预防性的法律制度,处于防范民事纠纷的最前沿。公证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实现社会所期望的诚信,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防止非法行为的发生。十年来,全市公证机关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40余万件,制止不法经济合同涉及金额15300万元,公证机关在拓展国内公证服务领域的同时,积极开展涉外公证,共办理涉外公证1万余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仲裁充分体现了当事人自主意愿与国家强制力的圆满结合,仲裁在解决经济纠纷中具有程序简便、灵活、快捷的优势和特点。驻马店仲裁委2002年成立以来,共办结各类仲裁案件3000多起,涉案标的额达19亿多元,为当事人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受案数量每年在全国186个仲裁机构中排名一直保持在前20位。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市司法鉴定工委自2002年成立以来,全市鉴定机构共办理各类鉴定11000多件,减、免、缓收费50余万元,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律援助向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获得基本法律服务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驻马店市法律援助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441 起,解答法律咨询174222 人次,减、免、缓收费达26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得到“弱势群体”的赞誉。2009年全面启动应援尽援工作,全面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咨询电话;2010年,法律援助列入市委、市政府十五项民生工程,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的重点工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工作,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开展人民调解大排查大调处百日竞赛活动、社会矛盾调解年活动,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十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0410件,调解率100%,调成率96%,防止民转刑案件1339起。十年来,驻马店市司法行政机关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司法所、文明法律服务所、示范性司法所活动。以强化乡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司法行政组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各项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与创新。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加强,重新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0年6月,全市共登记刑释解教人员10208人,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2%以下。十年来,共使2万余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帮教,帮教率达到100%,安置率达80%。
三、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把队伍建设好。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健全制度,改进学风,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确保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四个在心中”。二是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司法行政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保证公正廉洁执法。规范执法执业行为,严格执行减刑(期)、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和标准。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执业规范;大力推进狱务公开,加大警务督查力度,加强执法执业监督检查,提升执法执业公信力,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扎实开展“岗位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和腐败行为。四是务实重干求实效。全市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学习,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统筹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安排,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为驻马店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平安建设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立足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立足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深入推进“三访三评”活动
“三访三评”活动开展以来,****发动民警深入排摸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主动协调社会基层单位,全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三访三评”活动以来,全所民警除了向群众访贫问苦、送温解困以外,通过访评主动发现和化解群众矛盾纠纷40余起,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40余件。
2月7日,民警在下基层走访时,****村24组的陆树强与陆强均向他反映了互相间因田路界址问题发生的矛盾情况。该矛盾已历经一年有余的时间,双方在遇到田间作业或道路通行等时候会时常发生争吵,由此积下怨恨,双方互不来往。今年春节前后,双方再次因为道路通行问题数次发生口角,并引发揪扭冲突。****耐心听取了双方的矛盾情况,主动联系该村村干部,共同于当天到现场测量田地和路界,但是双方对测量结果仍存有疑义。****建议村部邀请村里已退位的两位老干部共同参与工作。次日,****再次用车接送村里的老干部共同到现场测量与协调,双方终于就田路界址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天,****第三次到现场,就双方揪扭发生的轻微伤害后果进行调解。经过连续三天的工作,终于使该起老矛盾得到平息,避免了事态的升级扩大。图为工作照。
第三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调查
本刊记者李茂管王传志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60年代初,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枫桥的干部群众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预防化解了一大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使枫桥出现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150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一、立足预防,完善机制
枫桥镇的领导同志认为,在现阶段,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可预见、可疏导,只要主动预防,及时化解,一般不会酿成大的事端。为此,他们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化解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来抓,采取“四前”工作法,建立了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一是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保证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建立全镇综合治理办公机构,由一名分管政法的 1
副书记抓综合治理工作。重视村、企业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做到网络健全,力量精干。目前,全镇共有治保调解组织152个,治保调解人员484名,还有一支212人的治安信息员队伍,以确保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在加强治保调解组织建设中,治保调解主任一般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对治保调解干部业务上加强指导,由公安、司法等部门针对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开展业务指导和法律辅导,提高治保调解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调解水平;生活上关心治保调解干部,对连续担任治保调解干部10年以上的发给荣誉证书,由镇、村投保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建立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预警体系。镇党委、政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政法部门联席会议,同时,组织各部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及时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分析预测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以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信访工作“五个一”工作法,即一日(群众接待日)、一会(维护稳定联席会)、一表(填报《不安定因素排查登记表》)、一卡(信访个案登记卡)、一活动(每月11、12日,镇机关包村的干部下村现场办公,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了解民情社情。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有200余条,为预防和化解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努力减少矛盾,尽可能避免纠纷。枫桥的干部认为,预防纠纷,关键是要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工作做到矛盾产生前。例如,枫桥织机遍布千家万户后,用电量猛增,村民对保证用电和电价问题十分关心。镇党委、政府和电管部门及时对农村电网建设作出规划,扩充了一批变压器容量,定期对用电情况进行检查,整顿村级电工队伍,有效减少了用电纠纷。注意抓好重点季节纠纷预防工作。每年“双抢”大忙来临之前,村干部都要集体检查一遍电线、沟渠、机耕路和山塘水库,该修补的修补,该抢建的抢建,防止村民因争水、争电、争路发生矛盾和冲突。四是调解工
作走在矛盾激化前,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枫桥的干部认为,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关键是理清纠葛,调解得法,把纠纷解决在初发阶段,解决在基层。他们在开展调解工作中,坚持一快二细,就是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干部不拖不推,立即受理调处,注重做过细的说服教育工作,理顺情绪,消除隔阂。1998年8月,有两个村因用电发生纠纷,双方都准备好了拖拉机准备集体上访。治安信息员将情况迅速报告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立即带领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治保调解人员到两边做工作,及时制止了双方的行动,并妥善解决了矛盾。近五年来,全镇共发生各类纠纷1766起,调解处理成功1706起,成功率达到96.6%,其中88%的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及时化解,没有一起矛盾激化,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强化教育,提高素质
枫桥的干部认为,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为此,他们通过建立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外来人口教育等全方位立体式教育网络,大力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镇机关专门成立了宣传中心,建立了一个宣传长廊、一个广电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教育培训中心;各村、企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一块黑板报、一个阅报栏、一个活动室,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每年都要开展大型的主题教育。不少村组织村民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村民的闲暇生活。全镇广泛开展了“创文明村、文明户,做文明人”活动,80%以上的村达到了文明村标准。工青妇组织及敬老协会、禁赌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和公益劳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
了群众的公益意识。每年对镇、村、企业干部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干部依法办事水平。广泛开展“送法进村”、“送法进厂”、“送法进校”、上法制课等活动,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减少了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
三、实行民主,依法治理
枫桥镇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为消除纠纷、有效地化解矛盾提供了根本的前提和保证。他们通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让村民自主选出村委会班子,使民情、民意、民智真正在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体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定简单明了、具体实用的村规民约,充分依靠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全面推行村务公开,规定每年3月28日为村务公开日,村级财务情况每月向村民公布,对其他集体项目投标、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水电费收缴等村民比较关心的内容分月分季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镇、村干部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把各项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治保调解干部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同样坚持合法、合情、合理原则,讲事实,讲证据,讲法律,依法调解。这些不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在解决问题、调解处理纠纷时,干部依法照章办事便于说话,群众心里明白易于接受。
四、加强领导,强固核心
枫桥之所以能把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关键在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干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曾
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存在的矛盾纠纷始终没有调处成功,甚至个别还扩大激化。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工作不力,而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这些村基层组织整体功能弱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枫桥镇的领导认为,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发展好,关键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加强领导。他们及时从单一抓治保调解组织建设转到抓整个基层组织建设上来,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配齐配好党支部成员,配强支部书记,选好领头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等,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增强依法治村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钟瑛村党支部一班人,10多年来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穿梭于村民中间,“磨破嘴皮,跑穿鞋底”,及时化解矛盾,晚上轮流值班,带领护村队员开展治安巡逻,确保了辖区的社会稳定。该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命名为“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在整个枫桥农村,已牢牢筑起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依托,治保会、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等组织相配套的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群众“有纠纷找调解,有矛盾找组织”已成为时尚。
第四篇:基层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途径初探
基层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途径
县司法局基层科长 蓝旭学
2004年以来,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山林土地问题权属纠纷和劳动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以小河乡为例,2008年乡上承办的来信来访案件84件,其中山林土地权属纠纷38件,劳动社会保障问题30件。基层矛盾纠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正确及时有效地调处好基层矛盾纠纷,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作为基层政府,要积极介入,妥善化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当地;在促进当地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保一方稳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做细工作,严把排查关
要彻底消除基层矛盾纠纷、从源头上给予解决,就必须“重心下调、关口前移”,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一是落实“三查”职责。在保障信息畅通的基础上,努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落实村组自查、村级群众工作站排查和乡维稳中心督查责任,充分利用乡村组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增强新形势下不稳定因素的预警能力。排查方案要细致、方法要具体、措施要合理,将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重点排查与全面排查同实施,对重要时期的重要事件要进行专项排查。通过排查分析,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隐患及其动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二是落实“六制”职责。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关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促进排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责任意识。实行领导责任制、领导包案制、重大矛盾纠纷联席会议工作制、严厉考评制、限期办结制和责任倒查制,确保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能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三是落实“两变”措施。变“群
1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变“干部动嘴,群众动腿”为“群众动嘴,干部动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畅通信访渠道。信访网络要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村组,不留盲点、不剩死角。建立信访直通车、接访中心,组建来信来访接待队伍。在畅通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掌握群众心理动态;注重接待信访群众艺术,有针对性的做好来信来访者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接待上访群众时,能当场化解的,要及时化解;不能当场化解的,要做好解释说明;难度太大的,要及时汇报。五是发挥“四老”的作用。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老退伍军人等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发挥余热,积极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找准症结,严把控制关
矛盾纠纷的调处,首先是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控制事态,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一是以人情稳情绪。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群众情绪稳控工作。通过亲情、友情稳定民心,对情绪激动群众进行重点思想疏通,积极引导他们控制情绪。二是以疏导安情绪。首先,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社会劳动保障法》等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其利益受到侵犯时,能自主拿起法律武器保障其权益。其次,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引导法律援助走向群众,使农民群众能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遇到的矛盾纠纷。三是以宣传平情绪。当好“信息员”,做好“宣传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大力宣传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通俗的方式说服教育群众控制好情绪,最大限度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注重实效,严把调处关
一是突出“早”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努力做到措施早准备、人员早到位、问题早解决。首先,早做战略储备。组建一支精干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队伍,如在乡级维稳中心下设调解室,在村级群众工作站设立调解岗等。其次,早制定和完善预案。“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旦矛盾纠纷发生,立
2即启动预案,快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二是突出“快”字。群众利益无小事,矛盾纠纷的调处,宜稳不宜急、宜快不宜慢。对于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调处,并做好群众的解释和稳定工作, 防止事态扩大、升级;对于已出现的矛盾纠纷,要清醒认识、准确判断、积极介入、妥善调处,在维护稳定的同时,做好矛盾双方的思想工作,把握时机,引导群众坐下来通过正确途径解决问题。三是突出“好”字。矛盾纠纷调解,要以人为本,“好”字优先。首先,工作作风要好。调解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掌握矛盾纠纷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只听一方之言就片面地下结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上访事件发生和矛盾纠纷激化、事态升级。其次,调解措施要好。矛盾纠纷的调处,要运用辩证、科学的工作方法,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的矛盾纠纷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对于问题简单、事实清楚、涉及当事人不多的矛盾纠纷,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摸清情况、展开调查,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当场处理;对于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持之以恒,直到问题圆满解决;对于在初次调解时,双方情绪激动且又难以磨合的,要劝服当事人先冷静思考,待情绪平稳后再另约时间调处;对于难度太大,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要积极汇报,请求帮助。
四、秉公调处,严把善后关
把公平、公正、公开调处矛盾纠纷提到促改革、求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是增强群众观念。调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科学,做出调处结果后要及时了解各方面的反映,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排解, 确保当事人双方都能接受处理意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二是高度负责。“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才会把你推到台上”,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遇事不推诿、不拖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耐心地听取群众的诉求,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让其说真话、说实话,以便尽快找到事情的真相,妥善调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三是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深化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努力增强广大乡村组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政策、教育等方式,及时依法调处群众反映的问题,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利益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四是定期回访。对已经办结,但有可能出现反弹的矛盾纠纷,实行有针对性的回访,彻底消除矛盾纠纷。
当今既是机遇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政府肩负着谋发展和保稳定的双重使命。作为基层干部,要常做四有“心”人,在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保一方稳定,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一是用心。工作中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深入群众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诚心。沉入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最大限度的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和群众交朋友、和群众建立感情,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三是真心。常怀为民之心,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群众,耐心地向群众说明情况,让群众相信党、相信政府,把干部当成自己人,能和干部交心谈心,顺着干部的思路解决问题。四是热心。多做利民之事,心系群众的安危冷暖,努力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多办实事,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通过真情化、专业化的服务,同农民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篇:全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汇报材料
全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汇报材料
创新机制化解矛盾 共建共享幸福顺德
佛山市顺德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
2011年11月7日
我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和汪洋书记“要求我区成为探索全省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尖兵”的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地推进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法治区(镇、街)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推进协同共治为核心,切实从体制、制度上寻求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推进“三大改革”,构建化解基层矛盾、建设幸福顺德的体制基础
我区以社会体制综合改革为龙头,统领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明确农村综合改革是基础,行政体制改革是关键,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是核心,在政府层面、政社互动层面和社会层面立体推进社会建设深入开展,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构建坚实的体制基础。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率先建立纵横联动的大维稳机制。在大部制改革中,区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合署办公,区党委一名副书记兼任政法委书记和司法局局长,纵向上强化了党委对司法行政部门及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指导,增强了维稳统筹能力;而简政强镇改革则理顺区镇管理职责、管理权限和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镇街的横向管理、统筹和应对能力。纵横联动的大维稳机 — 1 —
制在化解陈村镇不稳定因素中成效明显,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横向统筹协调公检法司法部门,陈村镇横向统筹协调综治信访维稳办公室、司法所、派出所等机构,同时在纵向上由区加强对镇的指导,区镇两级形成合力,最终使陈村大部分不稳定因素得到化解。
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率先探索农村和谐稳定长效机制。我们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实行政社分离、政经分离,形成在党领导下职责明确、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目前全区200个村(社区)均建成行政服务站,承担起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侧重于政务;200个村(社区)党组织是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侧重于重大事务和党务;200个村(居)委会侧重于自治事务;261个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济事务。我们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重点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和历史欠账,从源头上解决影响我区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问题,促进农村长期和谐稳定发展。我们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目前已实现完全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在全省处于领跑地位。
三是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率先探索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我们以构建协同共治模式为核心,加强专业领域社会调解机构建设。在“大调解”的基础上,区法院在镇街物业管理协会、保险业协会等十余家单位成立了诉前联调工作室,将诉调网络向基层各部门、行业延伸。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治理,顺德首家—2 —
专为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的慈善机构----伍威权庇护工场采用“政府主导、民间运作、第三方监督”模式运行,已成功吸纳60名残疾人入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庇护性就业;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以中间人、朋友身份直接介入基层信访、社区矫正工作,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萌芽状态,为建设公共治理型社会作出大胆尝试,这项工作在全省也是首创。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自我消化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发挥“两代表两委员”作用,建立化解基层矛盾、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制度
一是民主科学的决策咨询制度。为了让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智和民意,让决策更具前瞻性、创造性和操作性,我们聘请48位区内外各界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组建了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同时规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目前全区已有7个镇街、4个区属部门成立了决策咨询机构,有的村还成立了村一级的决策咨询委员会,三大改革亦陆续成立咨询评审委员会。各级决策委成立后,通过多等形式参与我区重大的体制改革、重要事项的研究、咨询和参谋工作,使政府的决策减少盲点,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二是党代会常任制度。我们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创建全省党代表任期制示范点,完善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打造倾听民意、联系群众的统领性平台;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完善党代表依法行使权力的工作机制,推进党务公开,全面设立基层 — 3 —
党代表工作室和“党代表网上工作室”。目前全区通过已建成的151个党代表工作室,广泛开展党代表接待日活动,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根本上防范和克服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
三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党代表、决策咨询委委员的工作联系制度,修订实施《顺德区人大常委会讨论和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规定》,充分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创建法治区建言立论。许多部门特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通过加强与所在界别群众联系,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以提案、专题报告等方式,在维护团结和稳定方面建良言出高招,充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
三、重视法治政府建设,确立化解基层矛盾、实现法治惠民的目标
一是全面部署法治政府建设。我们一向重视法治建设,今年我们出台了《顺德区法治政府建设“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顺德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综合改革工作的要求,以我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作为目标,对全区“十二五”期间的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这是全省首部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县区法治政府建设的专项规划,为全省县区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示范。
二是创建法治镇先行点。针对陈村镇近年来陆续爆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以陈村镇创建全省法治镇先行点为契机,全面—4 —
铺开法治镇(街)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规范村务财务管理、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等全面营造“以法治促平安”的社会氛围。目前陈村镇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不稳定村(社区)从原来的7个减至2个,村民上访反映的问题从60个减至4个,部分矛盾纠纷已正确引入司法程序。
三是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我们除送法下乡、运用三大普法平台进行法律宣传外,还积极探索利用社会组织进行普法宣传的工作模式,如部分镇街出资购买律师事务所的服务,律师事务所定期到村居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或者讲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有镇街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成立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通过中心面向各村(居)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民间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服务。通过以第三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法律知识,也有利于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实现法治惠民。
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将继续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法治区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努力实现协同共治和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