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4:3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第一篇: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难度也越来越大。原因有很多,主要一方面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提高,整体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升速度远不如学生来的快,而信息化教育又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高效的开展。而遗憾的是本地区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许多环节并不熟,包括我自己,对许多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问题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投入决定产出,既然投入的质量不高,产出的质量也不会高。

拿到《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后,初看标题和目录,以为还是那种纯理论的书籍。仔细阅读之后,给人的感觉:这本书真当是良师益友,或者说这本书像一场盛夏里的及时雨,解决了许多困惑自己的问题。读完后,我用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专业性,来概括本书的内容。

一、基础性和实用性

本书完全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来提出问题,阐述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知识都是教学一线的基础问题和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体会较深。如第三章第三节《课程实施》中例出的教师对话,就提出了如何真正体现课程评价的作用和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的困惑。而接下来的理论知识更是全面的阐述了课程实施过程,尤其是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更为详细,可以说像是一位老教师手把手地在带领一位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在阐述“

(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中,有“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过程的讲解”,“方法的选择”,介绍,具体有:“信息技术课程常用字的教学方法有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基于信息资源的教学方法等。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阐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常用方法”提出要全面评价,必须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基于结果的评价与基于过程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上这些观点不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考虑的,正在进行实践的吗?所以说本书的内容是基础性的,但又具有相当高的实用性。

再举例,《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整一章内容都是讲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这一章节是基础内容,而它阐述的理论知识又是那么系统和全面,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用性非常强。本章中提到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使我更加明确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元素,而它提出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算法思维的教学设计”,使我对自己平时在摸索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所有明悟,不再是一块朦胧区域。

二、全面性和专业性

本书每一章的知识都成一个系统模块,站系统的高度分析问题,然后再逐步细述,每一章节涵盖的内容相当系统、全面和专业。比如第二章“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成“信息技术的学科界定”、“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学科关联”三节来细述。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系统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的设计”、“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三节来细述,本身这样的安排就像上课的教学流程一样,有情境设计进行导入,再进行新内容的讲授,最后是小结和拓展,所以从知识内容安排上来说,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而里面的具体内容更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来讲解的,更具专业性,而不是夸夸其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我非常喜欢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第五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像第四章中“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讲解、分析的相当全面,从“

(一)学习需要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学习目标的编写”、“

(五)教学策略设计”、“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

(七)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共七大块来细述,涉及到的内容又非常详细,对自己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与启示,以前认为自己写的很详细教案与这一章节的要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四章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全面、专业、详细的讲解了

“讲授演示模式”、“问题启发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模式”这五种模式的各自简介、特点、教学过程,以往自己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可以说非常模糊,只知道大概的名称和其对应的一般教学过程,特别是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本书所涉及的那么详细和丰富,这些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工作多年来,学习过一些有关教学理论的书籍,听过一些讲座,但没有学到过一本真正属于信息技术学科,讲述课堂教学,既全面、专业、实用,又不失基础性,走“群众路线”的书籍。《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当成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第二篇:《教学论新编》读后感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读《教学论新编·第二编》引出的几点思考

陈佑清先生主编的《教学论概览》一书的第二编集中向读者介绍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其中,第四章“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着重探讨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五章至第七章“几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具体讨论知识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和实践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学习方式”,主要探讨学习方式的含义、多样性,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

陈老师在第四章的“能动活动的主体:学生”一节中,着重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指出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他们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主观能动性。然而,在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中,最为缺失的是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确认和尊重。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者将学习者当作“非人”对待的现象,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或者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改革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哲学研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它鲜明地突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倡导要将学生当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当前,主体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观念。

1.学习主体观。根据教学论专家的认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先进教学论思想流派主要有五家,其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是: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综合五个流派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与学的统一中重视学生智能、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学习过程,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指导学生发现学习。

2.潜能发展观。教师欲树立学生主体观,必须立足于自己所教学科为学生发展而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深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都会取得成功。

3.以学为本观。以学为本的观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应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

4.放下“权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职责在于作好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我们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和努力。

1、巧使讨论。讨论是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是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去研究探求真理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掌握常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历史思维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如学习二战时,学生认识到:作为法西斯的罪魁祸首、头号战犯希特勒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坚持认为:没有希特勒,战争一样会爆发。由于此问题涉及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重要问题,对此,教师不应该立即作正面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用重要,但个人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他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没有希特勒,二战一样会爆发,只不过希特勒的出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诱使质疑。“读史贵有疑”,提不出问题就说明学生未能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当然更谈不上陶冶情操、服务社会。正如李政道博士所说:“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该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情景来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如讲“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前,播放一战后意大利情况的VCD: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政府无能、无力控制局势„„。墨索里尼乘势组织法西斯政党。播放完后,教师指出:“这段VCD已经清楚地点明了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希望同学们好好理解”。话音刚落,一些学生纷纷提问:“战后意大利革命形势很好,为什么墨索里尼能建立法西斯党?”我在肯定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的VCD去寻找答案。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及时领略到学习成功的自豪感。

3、活动激趣。在活动课中,教师起组织指导的作用,把表现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如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时,指导学生先布置教室,黑板上悬挂一战地图、战后领土变化图、投影签署凡尔赛和约图,教室周围拉上长绳,挂上学生写的介绍有关一战背景、经过及结果内容的稿子,教室中间摆上学生用书桌围成的会议桌,学生分坐在教室周围。主持人宣布巴黎和会开始,学生扮演的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分坐两旁,英、法、美代表依次发言,阐明自己战后意图及所想得到的好处。彼此争论不休。经过激烈争吵,终于达成《凡尔赛和约》。法国代表怀着复了仇的心理宣布《凡尔赛和约》内容,并把条约递给德

国代表,扮演德国代表的学生卑躬地在上面签了字,并发誓终有一天要报仇。主持人总结过渡到华盛顿会议。扮演美日代表的学生阐述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立场,中国代表也利用美日争夺矛盾提出解决山东问题。最后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主持人采访各国代表谈对华盛顿会议的看法,最后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极大加深了帝国主义的矛盾,德、日最终推翻此体系,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一定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李豫颖编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书中主要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节中谈到“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学论》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第四篇:新编地理教学论[范文模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学科名称的演变

(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

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

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我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

3、文革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不前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的研究日趋繁荣

总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上仍然称为地理教学法,但是内容是不仅拓展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关地理课程方面探索不断增加。

三、当代地理教学论 1、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褚亚平等的倡导下开展了关于《地理教育学》课程的讨论。回来认为地理教育学和地理教学法都有各自的功能与价值。2、1992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召开了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1999年陈澄主编的《地理教学论》出版 3、2001年,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处办理夏志芳主编的《地理课程和教学论》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解释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

1、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2、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3、地理课程,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4、地理教师,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涵、途径等等,并对他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5、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6、地理教学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7、地理教学管理,遵循地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建立稳定的地理教学秩序和科学的地理教学管理制度。

8、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或氛围中进行。

9、要素与作用;学生是核心与根本 教师是主导 地理课程是实质性 地理教学目的是基本 教学管理是保障 教学方法是较活跃 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 教学环境是重要的却易被忽略

四、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总任务是构筑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具体任务:

1、研究地理教学目的

2、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管理

4、研究学生与地理教师 5.研究教学评价

6、研究教学环境 第二节 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隶属教育科学,是基础学科教育学的次一级分支学科学科教学论的一支

二、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既有理论特点,又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是一门蓬勃发展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最直接、密切的 地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2、其他 哲学、心血、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等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本章思考题

1、我国地理教学论经历了是个发展时期,试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谈对其影响。

2、选择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内容,说明教育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3、选择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或两个要素,说明研究该要素对促进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走访附近中学地理教师,了解当前地理教学研究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5、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什么

6、从地理教学论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分析入手,说明你对地理教学论学科属性是怎样认识的。

7、件数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理解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中外地理课程的设置情况

3、了解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和地理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

4、了解教材分析方法,掌握教材分析技术。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他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三、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科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取材于地理科学的地理课程无疑受到地理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对地理基础教育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和时代性的要求,如社会高度重视环境演变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就要求地理课程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里的发展。初高中学生因为年龄而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的差异。

2、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影响很大,并与学习课程策略、地理教材、教学方式与过程关系密切。地理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因素

第五篇: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

什么是教学论?

答:教学论又称为教育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的一个分支。

2什么是中学音乐教学论?

答:中学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

3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答:包括: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手段和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成绩的考查评定等。4中学音乐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答:1在知识结构方面:1.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目的的任务和要求。2.掌握中学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等。3.熟悉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领域、教学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和安排各种类型的音乐课。4.了解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育法,了解国内音乐教学的成功经验。5.掌握进行中学音乐教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2在能力结构方面:1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分析、运用和组织教材的能力。3.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能力。4.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5.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6.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7.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8估计教育后果的能力。9.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10.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第二章

1音乐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答:音乐教育与德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音乐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或者包容的关系。通过音乐的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这从来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

2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有助于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2.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3音乐教育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答: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是以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它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智育偏重于逻辑思维,音乐教育则偏重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虽然也包含某些智育的因素,但主要承担美育功效。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4音乐教育对于智育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答:1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2.音乐教育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3.音乐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5音乐教育具有哪些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答: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生动活泼、沁人肺腑的情感教育。2.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多向性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力。4.通过音乐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健康成长。

6如何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

答: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音乐教育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也是音乐教育行为在一定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2.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7音乐教学大纲的意义?(课程标准)

答:1音乐教育大纲是编订音乐教材的依据。2音乐教学大纲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依据。3音乐教育大纲是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4音乐教学大纲是学生音乐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8中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原则?

答: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学生可接受性原则3坚持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原则4坚持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第三章

1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初中)

答: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有波动性。3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自觉性有明显的增强。4.个性正在初步形成,但发展是不稳定的。2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高中)

答: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2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3自我意识逐渐成熟。高中学生交往领域日趋扩大,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4青年初期是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3什么是音乐审美态度?

答: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

4什么是“感兴”? 答:“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感知;二是指感动。“感动”是直接由形、色、声、温、力摇曳心生产生的情感反应。“兴”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感”而来的主体抒发行为或抒发方式。以及由这种抒发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感动后的行为本身又成了新的“感动”的触媒,成为自我体验的对象,即主体的自我体验;三是主体在为对象所“感动”的同时,又为这个正在“感动”着的自我所“感动”。“兴”作为艺术的抒发方式,又具有审美直觉的含义,它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与直觉有关。“兴”的三种含义内在的包含有对主体自身的超越与升华。“感兴”不是简单被动的感受,“感兴”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5什么是音乐直觉感兴力?

答:1回答“感兴”的概念。2音乐直觉感兴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它包括了音乐知觉、音乐想象、音乐领悟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或敏感性。3音乐知觉是这种直觉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它主要体现为在音乐审美态度的引导下,对客体形式—所蕴含的意蕴的有选择的感知。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还需要各种感觉系统联合活动,这种活动又称为“联觉”、“通感”4音乐想象是一种在知觉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依据知觉把握的材料,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渗入其中,在广阔的心理时空内神游。6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

答:音乐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1.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正处在“审美萌芽期”和“危机阶段”之中。2.原因:1青少年不仅想做成人能做的事情,还想找一些能超过成人的地方,他们需要拥有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成人世界的东西他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青少年音乐。2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情变化很大的时期,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还不能满足需要,还不过“瘾”,因而他们更热衷于与情绪密切相关,能够表达原始感情,其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3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如影视、广播、电声技术等,使音乐的大众拥有化成为现实。它不仅对作曲家、演奏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欣赏的内容、方式和人们演唱的需求。4青少年羡慕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爱好,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及其演唱的歌曲。5学习古典音乐受条件限制和技术要求高的制约,困难较多。6罗吉尔还指出,青少年期的性冲动是他

们喜爱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

7如何根据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施教?

答:1有序施教2有导施教3有乐施教4有别施教 第四章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本质是教学系统运转和前进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2音乐教学过程当中的基本因素有?

答:1教师2学生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音乐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1耦合性(双边性)2指向性3多样性

4音乐教学过程的环节有哪些?

答:1运行前准备阶段2运行中展开阶段3运行后总结阶段

5音乐教学过程的调控?

答: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有高度计划性的连续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的作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实施优化控制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就是通过师生相互信息反馈的环节来实现调控。1教学目标的控制2教学内容的控制3教学方法的控制4教学形式的控制5教学效果的控制

6音乐教学原则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答: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7音乐教学模式有哪些?

答: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1.情感模式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暗示—领悟模式)2.行为模式3.认知模式1传授—“接受模式”2引导—“发现模式” 第五章

1歌唱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答:1歌唱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形式2歌唱是最大众化、最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3歌唱活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4歌唱教学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 2中学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

答: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的歌唱。2指导学生进行歌唱基本训练,提高学生歌唱的表现力。3了解变声期的知识,学习嗓音保护的方法

3中学的歌唱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答:1正确的歌唱姿势2恰当的运用呼吸3科学的发声4清晰的咬字、吐字5多声部合唱的技能。中心问题是发声训练问题。

4童声与变声期学生发声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关于童声和变声期学生和教学班歌唱发声,我们以往指导研究是不够的,往往多是搬用成年人歌唱的方法。2关于学生歌唱发声方面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单人,对于学生教学班的、集体的歌唱发声指导注意是不够的,而且往往是简单的将前者引用到后者当中来,因此常常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5什么是变声期?

答: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6变声期的歌唱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答:1要对中学生进行变声期知识的教育。2变声期学生可以进行轻度的歌唱3每堂课要穿插一些欣赏和器乐活动,避免单纯的歌唱。4为适应变声期的歌唱,对歌曲教材可以进行必

要的处理。

7学习一首新歌的方法?

答:1.设计教歌方法的基本依据:1歌曲的教学目的2歌曲的特点,尤其是歌曲的难度3学生的原有基础2.教歌的一般过程:1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2范唱和导入新歌。进行讨论或谈话3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这是教歌过程的中心环节。

8教授新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努力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效果,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歌唱2.注重多声部合唱教学3重视民歌戏曲说唱教学5歌唱教学的指挥和伴奏 9合唱教学的方法是什么?

答:1轮唱2拟音的伴唱3部分的合唱

10器乐教学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对音乐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2促进学生感受 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3器乐教学增强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效果4器乐教学在发挥审美教育功能也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 11器乐选择:1竖笛2口琴和簧片乐器3各种打击乐器4键盘乐器5民乐管弦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

器乐合奏选配注意:1要以短小的优美的合奏曲为主,尽量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内容相结合,2注意多声部的运用3打击乐器的选择和编配注意音色效果的变化和统一4课堂器乐合奏曲的数量要少而精每学期一般三四首。

12欣赏教学地位: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高中的音乐课则以音乐欣赏为主,因此,对于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高度重视。

13如何欣赏教学理解地位作用: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2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4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5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6有益于身体健康

14欣赏教学方法:一是: 欣赏阶段1初步感知阶段2情感体验阶段3理解提高阶段

二是:形式和方式(录像带唱片音乐录像片 音乐电影 教师和学生的演唱演奏)

三是: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方法: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2讲解精炼富于启发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4让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5结合节奏律动辅助欣赏6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包括同类表现手段 情感 演奏形式演唱)7结合图画 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欣赏。15律动教学:音乐的学习与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已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目的。(瑞士 达尔克罗兹)(与歌唱教学 欣赏教育 试唱听音相互结合)

16律动内容:1在音乐中行走2用动作表现节奏3动作表现街拍(手臂操 球拍操)4动作表现曲调5动作表现调性6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17律动教学方法:1自然引入2示范模仿3探索创造4带有游戏性的5从最简单的律动做起 注意的问题:1重点在于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感受2鼓励在其中的创造性3与教学改革实验 18创作教学意义:1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2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创作教学内容:1节奏和曲调的即兴创作2简短曲调的创作3简短歌曲的创作4音乐和音响的探索。

19双基教学:分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音乐基础知识:1以识谱法为主要内容的内容尝试教学包括识谱方面知识 音乐表现手段 其他音乐常识).21基本技能:识谱技能训练和音乐听力训练基本的乐器演奏和歌唱的基本技能。第六章

22音乐课类型: 单一课 综合课

23音乐课结构:开始阶段(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中间阶段包括(学习新课 分析讨论 技能联系)结束阶段包括(巩固总结)

24设计课件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顺序的安排时间分配,教材难点重点的处理 课程的高潮发展和起伏 有所创新避免千篇一律。

25备课:1钻研大纲和教材2调查了解学生3安排教材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包括:1学期计划

2课时计划(1授课日期 课时 班级 2授课题目3授课目的(知识技能 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等教育制定明确 适度可宜的)4教材分析(对内容对象接受水平确定难点重点挖掘其思想性教育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5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2新科教授法)6教具准备7教学效果)

26音乐课开始组织:1以情导入2以静导入3以新导入

温处理:温和的态度自然地方法直视此事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原教学的内容上来。热处理:对偶发事件进行正面教育或严肃处理 冷处理:宽容度态度 采用发散 换元 转向的教育机制。

27课堂教学艺术实质:1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2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3是教师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过程

体现主要表现在:1节奏艺术一般遵循弱·强 强·弱 弱·渐强 强·减弱的变化模式 由浅入深

2教师语言的艺术 适度的语调 语气精炼语言逻辑严谨 富于感情启发性3板书的艺术 准确科学有条理 色彩的当 针对性强 板书规范4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第七章

1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原则:1活动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形式的多样性4选材的严密性5参与的自觉性6学生的主体性

2合唱排练的步骤和方法:1在排练前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2歌曲的排练以范唱开始3轻声试唱阶段3注意及时纠正音准节奏音程的错误5进入全面铺去练习时注意换旋律声部6分别指导各声部7再分声部联系时解决音准节奏等问题8对艺术进行再加工 第十章

1音乐教师的职责: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2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3进行音乐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2评估指标:导向性 科学性 整体化 可分性的原则 3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 视听训练 即兴创作表演

4柯达依教学方法:1采用首调歌唱体系2节奏食指读法与节奏训练3使用字母谱与手势4适应固定应唱法5五线谱读写教学以五声音阶的歌和练习为基础以儿童运用旋律自然能力的基础6多声部视唱训练7多生听觉训练8音乐创作能力培养

下载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

    《大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合集)

    读《大教学论》有感 ——瞥三百年前夸美纽斯的教育智慧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崇尚科学的......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摘要】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合理借鉴、吸收其中的和谐教育思想,无疑也对我国的和谐......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

    教学论读后感范文合集

    《教学论》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翟广顺主编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一书,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

    大教学论读后感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新惠三中 宁宗智 从教30多年来,阅读了不少教育学著作,感触最深的要属于«大教学论»。这部教育学著作由捷克......

    大教学论读后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上学期上《教育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几本中外教育名著。而对于一个对看到文字就反感的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不过我还是坚持看了捷克人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龙渠中心校 曹瑛 前段时间,我看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现在写起读后感来,感觉有些内容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就根据我还记得的内容谈一谈我的感受。 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