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供电所管理之我见
文章标题:农村基层供电所管理之我见
随着我国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顺利推进及总体目标的逐步实现,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供用电管理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将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电力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完成乡镇农电体制改革之后,怎样规范改制后供电所的各项管理,理顺新体制下的管理与发展与地方等各方面的关系,已成为我们每个从事农
村电力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如何才能加强乡镇供电所的营销管理,由于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和办法,目前各地都在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乡镇农村供电所的营销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行业领导,依靠地方政府,取得社会认可。
农电体制改革之后,乡镇供电所就成为我国农村统一、规范、有效的电力企业最基层的营销组织,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基础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它不仅担负着安全、经济、多供、少损的企业职能,同时还肩负着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因此,如何切实做好农村供电所的营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电网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同时还直接关系到电力部门的行业作风建设和企业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
(一)正确理顺行业与地方、管理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组织宣传、取得社会的认可。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实行农电体制改革不仅是规范农村电力市场,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同时还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关键,是供电企业实行“四到户”(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管理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培育服务理念,树立全员服务的思想。以服务为导向,建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使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个员工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具备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温县城镇供电所在工作中倡导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就是一种服务理念,以此来培育员工将满足客户的需要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三)掌握服务需求,构筑完善的服务体系。如何适应客户的需求,是在电力逐步走向市场之后,电力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在供电所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中必须突出服务的功能,强化与客户之间的交流,适时掌握不同客户对电力营销之需求,如:装接成本、电价、付费方式、电能质量、售后服务、故障抢修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要充分考虑减少内部传递环节,简化工作流程,缩短业扩装接流程时间,尽可能使每个员工都能独立地负责更多的工作,使之既具有内部服务功能,又增强对外服务功能。
二、打破传统模式,运行新的机制,实现电工队伍专业化、正规化管理。
为适应农电体制改革和企业自身发展地需要,针对农村供电所的经营性质和职能,为实现供电所的管理制度化、营销市场化、服务规范化、人员专业化。
首先、改革村电工管村,电力部门职工管10kv线路的传统管理模式。打破村与村、线路与线路的管理界限,按照供电电压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只有真正取消村电工驻地管理,才能杜绝村电工独霸一方、“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比比皆是,屡禁不止的现象发生;才能有力地遏制临时用电收入不计帐,不上交的行为发生;才能有效地制止农村“达车收费”行为的发生。
其次、对电力部门精简下的富裕人员通过集中培训,择优上岗的办法,将他们充实到村级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之中去。实现人员分流不下岗,下岗不失业,实现农村电力管理人员专业化。
第三、精简农村电工队伍,实行集中上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实施效益工资,使其与电力部门的分流人员同工同酬,将农村电工建设成为一支具有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反应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正规化队伍,使其成为农村电力营销市场的主力军。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落实定员定编,实行以岗定员、择优上岗、末位待岗制度。对于那些连续三个月考核排名都在末位的在岗人员,实施末位淘汰,离岗培训,竞争上岗的激励政策。对待岗人员在待岗期间只发基本工资,停发一切福利,激发在岗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调动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根据行业特点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组建具有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班(组),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根据供电电压等级成立高压供电管理班(组)和低压用电管理班(组)。两类班(组)的组建数量可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置。
高压供电班(组):负责10kv线路、配电台区、低压总计量装置的检查、巡视、管理任务、10kv客户的用电监察和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10kv线损指标考核到高压供电班(组)。
低压用电管理班(组):负责配电台区低压控制
第二篇:农村基层小学教代会之我见
农村基层小学教代会之我见
摘要 农村基层小学现行教代会形式单一,内容简化,流于形式,影响了学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进程。当前,规范和创新教代会制度,是建立现代农村小学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教代会 农村小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中小学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基本制度的教代会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中小学教代会已经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在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方面,在汇聚民智,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方面,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然而,农村偏远基层小学教代会普遍行政化,形式单一,内容简化,严重影响了教职工“主人翁”发挥,阻碍学校民主管理推进。因此,规范和创新教代会制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最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湘河镇小学现辖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完全小学3所,村级初小3所,校点分布零散,交通不便。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2005年后参加工作25人,去年新分配年轻特岗教师17人,占全镇小学教职工的30.9%。
二、现行教代会的问题与弊端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代会较之过去从无到有,逐渐规范,各级各部门充分重视,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然而农村基层小学教代会职能虽然有所转变,但依然还存在诸多弊病有待解决,集中地表现为教代会的行政化倾向,形式单
一、内容简化。
我国现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校长负责制。各中小学初步建立了“校长负责、党组织为政治核心、教代会民主管理” 的机制。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权力结构并不均衡,正常运转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组织形式上,通过行政
化的学校管理控制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已经高度行政化,不容教代会染指;二是一些学校领导没有从学校建设发展的高度对教代会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他们认为学校都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议事制度,有校委会、行政会、教职工会、周例会等,将教代会也作为一般行政性会议对待,甚至错将教职工会和周例会替代教代会。
教代会的行政化导致了三种情况的产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设臵产生不合理。中小学教代会的常设机构是大会主席团,他们有提出方案权、程序设立权,教代会代表主要由普通教职工组成,但大会主席团成员的构成比例与整个教代会的代表比例构成严重失调。在教代会代表中,普通教职工是主体,而在大会主席团中普通教职工所占的比例却普遍很低,大会主席团实际上成为校长办公扩大会议或行政会议。二是主题选择不民主。由于教代会的主题是由大会主席团确定的,使教职工在议题确定和程序设立中较少有发言权,缺少平等对话和协商的机会。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学校重大问题本来要经教代会讨论,但具体什么是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学校选择哪一些作为教代会讨论表决或公示的内容却不够民主。三是选举方式和构成比例不尽合理。行政化使得在选举过程中部分人员被边缘化,只有在学校中的干部和获得较高评价的教职工,如教学能力或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容易当选,而一般的青年教师、一般的工勤人员容易被忽视,使教代会缺乏代表性。
三、规范与创新教代会的设想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开放性。为了继承和发扬现行教代会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革除农村基层小学教代会运行中的问题与弊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教代会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的新思路。教代会制度既然是现代学校制度重要形式,学校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只有广泛地发动教师,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建设科学发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学校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1、深入推进教代会法制化。要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高度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教代会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当前,农村小学教代会建设法制化的重点是加强教代会的相关制度建设,尽快制定出台教代会管理制度、职
责,特别是明晰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即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的适用范围、具体内涵、权利主体,进一步明确教代会的地位、性质、职权和保障措施等,规范运作以切实增强教代会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在每次会议前,要制定相关工作制度,通过听证、咨询、座谈等方式,为代表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做好提案征集和整理。在会议期间,要规范议题审议、建言献策等活动,认真履行教代会职责。在会议后,要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督促检查大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对辖区不召开教代会和教代会流于形式的,要追究其疏于民主管理的领导责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的需要。
2、深入推进教代会民主化。十七大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学校的民主化水平决定着教代会的实施水平,而教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又在推进学校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小学教代会要发挥党务、工会优势,一是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校园民主建设。二是要提高教代会代表的民主素养。首先要严把代表选举关,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民主意识强、工作热情高的教职工选拔到代表队伍当中来。其次要加强代表培训,组织教代会代表认真学习民主政治理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高民主参与水平。三是要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赋予了中国工会具有代表权、维护权、民主参与权、平等协商权和社会监督权等五项权利,这些权利意味着学校工会是教代会的具体运作机构。
3、深入推进教代会科学化。科学运作教代会是提高教代会质量的保证,是教代会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基础。教代会作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制度,必须有一套包括计划组织、会议召开、提案处理、决议落实等方面在内的规范有序的科学运行机制。但当前,农村基层小学教代会缺少这一运行机制,在会议时间确定、会议议题选择、敏感问题审议、教职工利益讨论、会议代表选举、会议主席团构成、决议形成方式、提案处理与答复、建议采纳与落实等方方面面缺乏规范,影响教代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影响
民主管理的实施、削弱了参会人员当家作主的神圣感。因此,要高度重视每一次教代会的科学运作,宁缺毋滥,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到精心筹备,认真执行,定期召开教代会,按时换届改选,及时做好代表的管理和代表资格的审查;严格执行教代会的各项程序,积极推行教代会的预告制,确保代表的知情权;重大问题审议通过要实行无记名表决方式,确保代表的审议通过权;扩展教代会参与领域,丰富教代会参与形式,确保代表的审议监督权;充分发挥教代会闭会期间代表的作用,制订和实施教代会听证制度、巡视制度,提高教代会影响力。
总之,要坚持不懈地规范与创新学校教代会运作,坚持不懈地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在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上科学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第三篇: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之我见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
2010年9月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发表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讲话,指出了大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步骤,即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2010年9月至2012年的战略布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进一步推进优化整合、强强联合等。组织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体制与组织瓶颈,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发展分所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首选之路。随着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转制工作的逐渐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将把发展分所作为短期内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就显得越来越必要与重要。由于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的欠缺,本文仅对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一、中外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国际大所的总分所管理模式
包括“四大”在内的国际大所采用的都是分权成都较高的组织形式,即由半自主(semi-autonomous)的地方业务分所组成。这些分所一般选择重要客户总部所在的城市作为所在地,因此他们拥有自己的客户基础,而且与特定客户相关的大部分审计决策是由分所而不是总所负责的。当然,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多为经济实力雄厚、执业资格齐全、客户分布较广的大所。
(二)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模式
就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实务中总分所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统一型管理模式(集权模式)、契约型管理模式(分权模式)、分所加独立法人所管理模式,其中以统一型管理模式最为常见。在统一型管理模式,总分所之间强调管理上的统一性,各分所必须绝对听从总所的管理,而总所则根据合伙人的业务能力特点和业务分布的地域特点安排不同合伙人组织执行任务。因此,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事务所总分所间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即一体化管理。
二、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及其限制
(一)现阶段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自1980年财政部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我国CPA行业才恢复重建。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出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鉴证服务的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国际大所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占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半壁江山。在此形式下,财政部多次发布与实施新的政策与法规,以促进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但是在政策与法规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仅为迎合政策需求而设立分所。由于各种资格的取得及参加招投标都与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评估师)的人数或业务收入挂钩,为取得相应资格或拿到大的项目很多事务所被迫设立分所或合并其他事务所形成分所。因此,总分所并没有完全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1+1﹥2的协同效果。在这种形式下,一体化管理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按照财政部制订的《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应当在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指标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做到实质性的统一。一体化管理对于清理整顿总分所之间、合伙人之间明合暗不合、“分灶吃饭”、“分账核算”、各自为政的现象,全面理顺会计师事务所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显著提高一体化、“一盘沙”、“一条龙”管理水平起到显著效果。因此,在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初步阶段,一体化管理是必要的。
(二)一体化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限制
虽然现阶段一体化管理对事务所总分所的协调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是随着会计师事务
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对鉴证业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总所合伙人执业风险和责任的加大,一体化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1.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由有限制责任公司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合伙人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这也显示出相关部门对审计质量的重视。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会计师事务所对分所的执业行为和债务承担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分所可以将执业过程中因过失或错误导致的风险转嫁于总所。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分所的不合规行为,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并因此给整个事务所带来灭顶之灾。
2.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利于事务所和合文化的培养
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方式,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指标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利几乎完全集中于总所,而分所的相关活动往往需要经过总所的授权审批。比如只有经会计师事务所授权审批,分所才可以独立办理中层以下一般员工的聘用、定级、培训、考核和奖惩等事宜,并报会计师事务所备案。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利,分所无法真正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策制定,而只能被动的接受总所的指令,最终导致总分所之间因缺少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无法实现文化融合,造成“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现象的出现。而和合文化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根基,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走出去”的精神动力。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持续发展。
3.一体化管理模式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效率与效果
在任何组织中,权利的集中都将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对于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对总分所的职责应该都有明确的划分。然而,实务中的非常事件的出现往往使事先所做的规定变成一纸空文,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乃至效果。如根据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委员会的调研,有的事务所规定分所出具报告需要加盖总所章时,必须到总所经审批后盖章。如业务非常繁忙,分所人员需乘飞机到北京总所经批准后盖章。可见,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事务所将因总分做权利分配的不均等而影响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三、对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的建议
对于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事务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进。
构建执业质量控制监督体系
如前所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仅为迎合政策需要而非出于长期战略发展的考虑被迫设立分所来扩大规模,因此总分所之间缺少应有的监督与控制体系,两者之间仅为简单的契约关系。为增强对分所的监督力度,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取分所与分所之间的相互复核检查并随机抽查部分分所进行例行检查,以对分所的执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建立责任保证金和内部追偿制度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分所的执业行为和债务承担责任,分所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很可能为了私人利益而产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侥幸心理,从而导致审计失败。这不仅是整个事务所的盛誉受损而且可能整个事务所的崩解。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责任保证金和内部追偿制度,这种制度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下尤其适用。在这种制度下,分所每年应该按一定比例向事务所缴纳保证金用于补偿因其业务质量造成的、由总所承担的损失;若保证金不足以赔偿由总所承担的损失,则超过部分应向主要责任人追偿,从而增强分所的风险意识。完善权责利的分配机制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逐渐稳定,其亦应当逐渐完善权责利的分配机制。虽然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初步阶段十分有效,有利于总分所之间工作的顺利展开,但是其并非总分所管理的最终唯一模式。伴随着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其应当将一些权利如审计意见的签发等权利授予分所,并由逐渐增加分所的责任。另外,事务所利益分配机制也因
该进行完善,做到总所与分所合伙人、员工的利益兼顾。
本文仅就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的模式、现阶段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限制性等进行简单分析并对事务所总分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经过分析,我认为一体化管理并非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总分所管理的最终唯一模式,但在现阶段一体化管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第四篇:乡镇农村基层站所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区乡镇、农村、基层站所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村乡镇、农村、基层站所工作人员行为,加强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和市委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五项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为规范。
第二章 行为规范
第二条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一)乡镇主要领导、基层站所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兼)任财会人员或经管财务;
(二)所有财务收入应及进开票入账,不得坐支挪用;
(三)不得报销不符合财经手续的发票;
(四)严禁虚报冒领或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五)严禁公款私存和利用职权借用公款逾期不还;
(六)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集体决策制度。
第三条 严格遵守招投标等法律法规,不准违反程序和规定擅自决定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工程项目建设等事项。
第四条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禁止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一)差旅费、交通费、通讯费等相关费用应按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报销,不得变相超标;
(二)不准公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或参与营业性娱乐活动;
(三)不得公费旅游或变相公费旅游,外出考察学习必须有明确的项目和内容,且经上级批准。
第五条 做到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禁止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
(一)不准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不准借婚丧嫁娶、子女升学等事宜大操大办、聚钱敛财;
(三)不得收受或索取管理、服务对象的钱物,不得接受对公正公平处理有关事项有影响的宴请或娱乐活动;
(四)不得虚报浮夸、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其他利益;
(五)农村干部不准利用职务之便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房屋或多占宅基地;
(六)不准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财物,严禁截留扶贫、救灾救济、退耕还林等资金和实物或在扶贫、救灾等资金的使用中优亲厚友、徇私舞弊。
第六条 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监督。
(一)涉及按照有关规定需要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主要领导不得擅自决定,须按照集体决策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二)政务、村务公开内容应真实、及时,并按规定公开应公开的内容,不得弄虚作假、流于形式;
(三)注重以人为本、与人为善,讲究工作方法,严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
第七条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坚定信仰,崇尚科学,移风易俗。
(一)不准组织、参与邪教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
(二)不准参与宗族宗派等非法组织活动,不准参与非法宗教活动;
(三)不准参与“黄、赌、毒”活动。
第三章 实施与监督
第八条 各乡镇党委负责本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乡镇主要领导、基层站所负责人和农村支部书记应以身作则,模范遵守行为规范。乡(镇)纪委负责督促检查,严查违纪违规行为。
第九条 基层干部执行本行为规范的情况,列入本部门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上级考核的内容,考核和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贯彻实施本行为规范,应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农村各民主议事组织、党代表的监督作用。
第十一条 基层干部违反本行为规范,依照有关条规分别给予其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第五篇:管理之我见
浅谈管理之我见
目前,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自身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是我们从这场困局中走出去的唯一出路。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关于内部管理的认识。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降低管理队伍的素质成本,包括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避免由于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公司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是公司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要正确认识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其次,加强对管理队伍技术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管理储备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组织,管理有方;此外,应当以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为起点,以点带面,加强员工素质的建设,建立通过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的正确工作观念。因此,应当将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作为工作的“龙头”来抓。
二、促进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什么要将执行放在第二位来讲?我们工作中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二是规章制度无人执行、落实不力。而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由于执行不力,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从而难以在机制上推出有效的新举措,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此,执行在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执行不力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管理层的管理态度,二是劳务用工过分照顾关系,导致了大量的人浮于事,工作需靠领导安排才能得以继续,不仅加重了管理者的负担,造就了闲散懒惰的不良工作氛围,同时管理者凌驾于制度之上,隐形地增加了项目风险。有的项目,公司机关去的人也不少,只能是看现场、听汇报、要材料,表面看来很美好,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去摆平处理,如此等等。我们每天都在付出沉重的隐形成本。
三、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劳务队伍素质的高低,工程成本取决于对分包队伍管理的松紧程度。选择素质高、信誉好的包工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1 公司对劳务队伍的招选机制不健全,致使项目管理很难摆脱来自各方面关系的压力,违心使用并不满意的队伍,当分包队出了安全质量问题,又难以处罚或清退出场,在分包队伍提出调价索赔时难以拒绝或反索赔,使项目经营管理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健全完善分包商管理制度,使其在分包商的招用和管理过程中得以有效执行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必须充分体现合理的竞争机制,从源头控制工程成本,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益。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用人制度的弹性。公司目前面临的情况是:老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走、离岗或退休的较多,青年人才经验不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公司内部 “裙带”现象严重,部分人力资源配置是用亲人和“关系人”,而不是用强人,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削弱了公司内部凝聚力,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内部出现个人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高效的制度平台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薪酬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不佳,没有岗位测评体系、工作绩效测评体系,使得工作职责、任务及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不清楚,又对其实行静态管理,忽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开发,导致公司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内耗严重。此外,人员考评欠科学,实际考评难操作,客观上流于形式,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
公司应当树立人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新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立足于未来,在人才开发上进行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使员工的职业成长与公司的发展及目标的实现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减少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亲和的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长期受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的影响,慢慢地将其演变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