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9-05-12 14:3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力助手。

关键词: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民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了解,围绕市场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生产的主动性,减少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保障。有利于指导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活宽裕”。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增加收入。有利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增加致富的途径。有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各种先进文化服务,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村容整洁”。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农民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获取乡村建设规划,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促进的村容村貌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管理民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地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有关资料表明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国家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正在逐

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近几年,各级农业部门纷纷根据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政务内网及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有效推进了农业部门信息化发展步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了好头。

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不约而同举办各种活动,启动各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电信集团通过在江西、浙江和安徽等省进行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试点,决定开展“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年的时间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联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项目也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建设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基层的信息站点,用于农业信息化项目中信息收集、维护、发布功能,同时兼备联通基层营销渠道职能,承担联通用户的发展、维系工作。2006年年内全国共计划建设完成5,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400万-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农村人口。至2008年年末,全国计划共建设完成10.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1,000万农户。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三、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的几个方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规划和实施,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努力实现“家家通电话,户户看电视,村村通宽带”。

二要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的等农业生产信息化过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各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手段,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 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

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围绕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粮食收储、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质量,保障粮食运行安全,增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信息接收机、电话、无线传呼机、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五要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山东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全国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大问题

一是规划先行和盲目建设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农业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建设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展开,避免盲目建设。

二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和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的问题。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不搞强迫命令,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把实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由于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求为之服务的信息化产品要低成本、广覆盖、讲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是信息化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要解决价格问题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

三是硬件超前,软件落后,有路无车的问题。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避免“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网络无应用”的尴尬局面。四是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的问题。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要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五是多元化投入和重复投资问题。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撑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产业链。在推进机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必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政府要规划和监管,避免重复投资。

五、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各涉农部门、各省、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要引导各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理性务实地看待农村信息化市场,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实行集约成片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不包办代替,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整合资源、多方共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动员、统筹、整合包括电信运营、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整合我国农业、林业、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队伍、普及教育。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采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多途径,大力普及农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知识扫盲教育,大量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人才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和应用能力。

(五)注重实效、稳步推进。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达标升级;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六)优化环境、建章立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开展农村农业信息标准规范研究和建设,保障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放眼世界,推进这项制度创新不断向前。

关键词:新农村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三农”

总观我国农村现状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这项制度创新能否落实,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在一些偏远地区是更加薄弱。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

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用科技发展农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

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其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我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耕地、水资源的非再生性和经济发展对农业越来越多的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化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应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第四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低效率的农业增长方式。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农业产业布局。三是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优化资源配置。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当前农民的素质水平还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我国当前有9亿农民,76.4%就相当于近7亿农民没有受过技能培训。

这种状况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

(四)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尤其是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出发,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口众多,多数是农村人口;生产力不

发达,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以往的新农村建设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特殊性。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个样、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起。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占多数和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脆弱的,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愿望固然很好,但往往流于形式,口号多于实践,目标又定得过高,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老高,到头来是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这两方面我们都有经验有教训。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近年来有些地区,例如:山东泗水县的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她们分别创造出“泉林牌”、“圣公山牌”农产品和“中国优质西瓜之乡”、“中国优质花生之乡”、“中国优质地瓜原产地”等绿色品牌,并被确定为省级十大食草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省级、市级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

(五)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思考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环艺4

姓名:王鑫

学号:B0928404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8月1日至8月15日 调查地点:湘潭县 调查人:

调查对象:湘潭县居民

一、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政府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得以好转,进而使他们向往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购置新房,安家落户;一部分农民则在不断改造旧房,建设新屋。与农民的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以及翻建新居的热情相比,我国对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两三茬,形成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造成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乱,不仅影响农村景观,也影响农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自然村落的整治力度,推动乡村转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二、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通过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是要弄清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二是深入了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利于以后的改正,为当地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娱乐方式

2.研究问题:根据村民的娱乐方式,推断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深入了解问题 4.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

湘潭县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有些村虽然也有群众娱乐广场,但是修筑于村外,村民进行娱乐活动不太方便。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比如普东村虽然有篮球场,但是场地不规范,而且篮球架损毁严重。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议 1.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急下冷”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具体分工,科学管理;二是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落实清扫人员及其工资待遇,使此项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村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三、实践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更加了解社会,其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并积极投身社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社会实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帮助。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在工作中去具体实践,在实践中继续锻炼自己!附录1: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您的意见对本次调查很有帮助。

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必答)○ 男

○ 女

2、您的户口是(单选题 *必答)○ 农村

○ 城市

3、您认为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是什么(多选题 *必答)

□ 只是名称不同,这样划分有利于管理

□ 城市文明程度更高

□ 城市的经济更发达

□ 城市的交通更便利

□ 农村环境更好,更适合人类居住

□ 其他

4、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程度为(单选题 *必答)○ 十分了解

○ 大致了解

○ 只是听说过

○ 不了解

5、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该有哪些(多选题 *必答)

□ 生产发展

□ 生活富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整洁

□ 管理明主

□ 其他

6、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实施(多选题 *必答)

□ 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法制建设

7、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多选题 *必答)

□ 劳动力缺失

□ 重工轻农

□ 观念落后

□ 其他

8、您认为城市应该帮助农村发展吗(单选题 *必答)○ 应该

○ 不应该

9、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城市的发展吗(单选题 *必答)○ 有

○ 没有

10、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有哪些(多选题 *必答)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决策

□ 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全民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有效运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思想观念滞后,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软环境。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的自觉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并扩大农业信息需求群体,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引导农业信息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方面力量,由他们向周边群众和农民传播农业信息,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扶植、规划和投资的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设立科技工作奖和基金,并依据科研项目重要性和技术难度来分配科研资金,吸引一批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第三,健全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以法制强化信息管理与安全。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权益。

第五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引言

进入新千年,全球金融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大变革,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加全能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这场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正在努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

五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2.信息化建设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CDM、QM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使其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style)都能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

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

四是信息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五是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得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3.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业务电子化程度和处理效率等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在科技手段保障、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不足体现在:

一是数据资源还没有开始真正整合和集中应用。各应用系统间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也无从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金融服务需求信息有效收集,并及时准确地分析转化为产品需求能力较弱,产品总体创新能力不足。

二是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

技术运用严重滞后,使得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三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当前,与数据大集中相配套的银行灾备中心、监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建设相对滞后,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和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恢复能力较差,对电子银行等高风险信息系统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体系。

四是信息化标准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加强。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滞后于银行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存在时效性不足等现象,金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如何将集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是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是:

一、积极推进数据应用整合,强化运行安全管理。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

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配合银行改制与改革的要求,加大

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整合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将数据集中带

来的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同

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

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

平。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

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对市场销售的支持,除了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外,没有提供直接的帮助。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带

来了海量客户信息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

想下设计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并存

储丰富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BI(商

业智能)的技术挖掘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库营销和微观细分市场,实

现交叉销售,就能对市场营销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私人

业务迅速发展,从过去仅仅是存取款、国库券拓展到理财、信用卡、房贷、车贷、小企业贷款等多个品种,产生分层服务、多渠道客户交

互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亟待商业银行CRM建设迅速跟进。

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数据的集中,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业务系统集中在一起,统一和固化业务处理流程,有效减少和杜绝了人为操作上的风险。但防

范操作风险仅仅是信息化创新在风险管理领域最初级的应用,只有真

正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

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发生。应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实现风险管理

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

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

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四、加强IT治理,创建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

必须从涉及IT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建立起适

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

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利用有效的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形

成风险和成本的最佳平衡。同时建立达到最佳管理实践的评价标杆,推行标准化,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维护性。健全信息系统安全

体系规范,基于国际安全标准BS7799,建立强有力管理支撑的技术

平台;基于服务水平管理和配置管理的最高层级,建立一系列集中硬

件监控、集中平台监控、集中应用监控的管理平台。

5.结束语

总之,在未来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满足商业银行对降低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支持业务创新并降低风险的迫切要求。重点应推进数据集中和业务整合,提高资源、信息共享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和运行管理,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使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牵引力”。

下载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建设思考

    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全面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引导管理与服务的基础,是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数据支撑体系。 人口......

    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一、当前点军区农村信息产业化现状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在关注农业信息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思考

    打造桥头堡、美化后花园 -----xx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xx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我县的东大门。随着武灌高速建成投运,其区位优势凸显,成为我县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

    浅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

    浅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环境的更化,满足自身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需要,审计必须实现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计算辅助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审计三......

    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我们应努力如实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当然,在......

    平罗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平罗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区政府、各位领导:近年来,我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在区、市党委、政府、相关厅局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信......

    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王静波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衢州江山市四都村和金山村的实地书面调查和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分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