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从2004年起,我们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由我来担任1—4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虽然我已经有十多年3—6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于3、4年级学生的特点还算了解,而1、2年级学生我却从来没教过,况且,我又是第一次教这门课,因此,这对于我来说,责任是重大的,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1、2年级学生普遍有年龄小、组织纪律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个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信息技术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教学工作,其难度是相当大的。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下面就低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如何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等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电脑,一切都很陌生,但又很想玩。所以绝对不能将那些枯燥无味的软件应用、操作系统等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会使原本在学生心中很有趣很神圣的电脑又变成一种学习的负担,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以后再想有所发展的话,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小学生学习电脑,尤其是低年级,更多的应该是“玩”电脑,而不是“学”。善于从“玩”中学习,从“玩”中感受到学习电脑是多么简单、有趣的事。这样就会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兴趣”的基础,因此,我经常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与“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金山打字通”等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我也找了一些很适合儿童玩的益智游戏,如“食人花”、“捉蝴蝶”等,这些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当然,目前能进入课堂的游戏还比较少,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诸如地理填图等方面的小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电子游戏的牺牲品。
二、突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学习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中,学生完成了典型任务,也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当然,典型任务的设计必须善于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做好这一步,一节好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我在讲“画图”时我先找出一些同学的画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当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便把这个软件教给他们,使他们非常乐学,能够主动的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邓小平曾经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实践性强,发展快。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重组教材中激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形象直观中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讲述理论性的知识,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采用比较直观的,将生活中的事物代替授课中的内容并溶入到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增加生动性。如在授课保存文件时,形象的讲成,把一些好的东西、用不完的东西要把它留起来,下次再用。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乱放,必须有个固定的位置,也必须知道你放的东西是什么?叫什么名字?这样讲学生可能对保存文件不在抽象,老师再因势利导,保存文件和保留物品是一个道理,只需记住保存位置和文件名就可以了。再如我在给五年级的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教学鼠标时,左键、右键形象地比喻成老鼠的两只眼睛,单击左键就是按老鼠的左眼睛,单击右键就是按老鼠的右眼睛,形象的比喻更能让学生记住所学的内容。
要联系实际生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懂得,只有学好,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自如。同时结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实践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生理论前途性教育。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要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就要从现在做起,打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参加社会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四、自主学习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逐日增强。
四、反复练习中提高。
反复练习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
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新的软件,一些网络知识。为此,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间,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信息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要有一种意志力,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学生学习时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我们的学生定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的几点体会,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之我见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之我见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公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
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第四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信息技术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却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上机实践操作,提倡理论教学精讲多练;以课件、软件为辅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个性化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基于因特网平台上学习变革与创新,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让下一代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兴趣 实践 教学效益
【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信息技术课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师确立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必须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以贯彻创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却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那么现行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应该如何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现结合本人近十年的计算机教学经历,向各位同仁谈一些看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精心选好教学内容,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计算机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我们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并且向学生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些比喻,然后盖上机箱,启动计算机,让学生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便不绝于耳。
特别是在学生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先展望一下未来的生活(当然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从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从而转到有趣的计算机学习上来;我们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还可从计算机的强大的功能介绍出发等等。通过有趣的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操作计算机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还能学不好吗?不过我们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精心选好教学内容,想办法保持学生的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提倡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听起来也经常满头雾水。而且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因而注重上机实践,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学生大多偏爱上机课,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上好每一节的理论课,让学生也喜欢理论课。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非常重要的。要尽量少讲或不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比如:讲讲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家里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上因特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是很有效。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应该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多注重上机实践,让学生多上机,熟练操作,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三、课件软件辅助,提高教学效益
1、精心准备课件,激发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计算机教学最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计算机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创造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动态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功能,设法把静的课本插图“动起来”,把静的图画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语言和音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如教学《制作多媒体作品》时,为了集中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我们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我们来到了迪斯尼乐园”,通过迪斯尼乐园中动物在森林中嬉闹的情景,每一幅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加上动物可爱的形象,亲切的配音,轻松的音乐,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刺激,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让学生不但置身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还让学生感到了要制作一个精美的演示文稿不是非常复杂的事。学生欣赏完后,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根据相关步骤,就能制作出异彩纷呈的演示文稿来。这样他们不仅能初步学到如何创建一个贺卡类型的演示文稿,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创造才能。(途中我们老师别忘了帮学生寻找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并且多鼓励表扬学生的原创作品。)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我们可以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不但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还能让学生产生许许多的联想。如学电脑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练习打字的《五笔高手》,以及《跟我学用OFFICE》、《学Windows95》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时地提出一些有关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发讨论,创造出更多课本内容以外的作品来。
不过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的采用从游戏入手,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思考空间。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
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
2、合理利用软件,体现师生互动。
要想充分利用机房现有条件提高上课的效益,同时便于管理学生与机房,那么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不可缺少的。农村中学的特点是办公经费少,很多软硬件想配备升级却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计算机教师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
比如我们可用从网络上下载免费的纯软件安装的远志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连接60台电脑,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它是最强大的全新一代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齐全,稳定性也不错,它的屏幕广播、语音对讲、遥控辅导、视频点播功能都很有效。“屏幕监视”还可以让我们有“足不离位,能知学生事”的享受,而不必为因为教室太拥挤而造的巡视不方便而烦恼,而“关闭学生机”功能、“电子举手”则免去我们不少“奔波”之苦,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完成很多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习活动。
比如学习在Windows桌面上创建命名为“记事本”的快捷方式时。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可视需要,通过“屏幕广播”功能调出任何一个学生的“答案”送到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或大屏幕上,进行集体交流评议。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通过“电子举手”向老师质疑。教师利用“屏幕监视”可及时给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随时获得帮助信息,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电子教室的网络交互性,可以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功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习负担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例如,我们在教学“使用Word 2000制作个人主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入自己的网页。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网页,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网页,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网页。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上机作业:同学们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1、适当组织竞赛,增加学习动力。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文字录入比赛,当学会智能abc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有游戏类比赛,如“看谁跑得快”、“谁第一个过河”等等。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经常成果展示,增强学生自信
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信,又给另一部分同学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而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如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同学乃至在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参加各种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能力,增强自信;在网上交朋友,互相介绍学习体会,互相促进;积极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如今在网上参赛或投稿都很方便,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所以如果以卷面考试来判定能力的方法是不适合现代信息课的,我们要以采用基于项目与活动相结合的考核为宜。比如每学期期末检测内容:60%是小制作,例如反映个人和小组兴趣的网页、幻灯、小报告,另外40%的内容是利用学生掌握的信息工具去查找一些知识的测验,例如在网上查找第几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谁,举办城市是哪里,吉祥物是什么;通过这些能力的测试,能够让学生完成作品时产生成就感,逐步建立面向信息时代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再视考试为负担,从而为在今后学习中不断提高信息能力,为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便成为小学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便成为了值得我深深思索的问题。于是,我在这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以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计算机——作为最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科学技术发展和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就信息技术教学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①帮助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②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信息技术的一般使用方法;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第一点和第三点更注重的是情感领域,即在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融会在第二个教学目标中。
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因为有条件的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键盘指法训练的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只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班内的比赛,这样少量多次,加上一定的精神鼓励,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快教学进程。
老师在上课之前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计算机有什么用途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以打字、制表格;可以上网查资料、聊天;可以玩电脑游戏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同学的回答说:“既然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用途很多,电脑游戏又好玩,你们想不想自己将来也会编一个电脑游戏啊?如果想的话,就和老师一起来认真学习吧!”这样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结合学科特点 运用合理手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共同决定的,它包括基础性、技能性、发散性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指计算机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技能性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发散性是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贯通;趣味性则是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而且《纲要》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益:
1、因材施教。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汉字输入还不太熟练,而有的则已经可以应用Word 编辑文档。对于前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的提前授予其他知识。
2、启发引导。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在不违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精讲多练。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实际操练是多多益善。例如,在教学生使用“绘图”工具时,应先由学生决定画什么内容,再教以基本的操作方法,剩下的时间应交由学生去自由发挥,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突出重点。在传授学生foxpro等程序设计语言时,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程序,而是要通过程序设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了解利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几个基本步骤。
5、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自我更新。教师实际上也是一名研究者,信息技术课教师更是如此。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果不在知识、思想和方式上进行更新,那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教师的自我更新也同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四、唤起创新意识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包含思想品质和知识技能两方面,而在知识技能这方面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可见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生用word 2000编辑一个8开纸大小的电子报刊时,老师先教给学生各种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有的学生用拼音直接输入汉字,进行排版和文字修饰;还有的学生却用文本框的方式进行文字编排,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搬来搬去,进行文字修饰、字体上颜色,还可以插入GIF动画图片等,这样页面就显得比较美观。这时,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对那些办得比较好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发送一个有意义的卡通表情或者送一句“你真棒,请继续努力” ;对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提出指导性建议,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增强信心。当然,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作品,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老师面临的学生起点都不一样,有的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是游戏高手,当然评价就要有所不同。另外,《纲要》上也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来说,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