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前言:马上要答辩了,可很多同学还不知道答辩陈述辞咋写,上网搜了一些,贴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1、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来自外语系2003级(2)班,我叫杨函祥,我的论文题目是《李阳疯狂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本篇论文是在凌红波讲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爱好英语的人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十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在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进行疯狂讲学,掀起一股股疯狂英语的学习热潮,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激情推向了最高潮。通过自己对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的确发觉有许多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优点值得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际考察,我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我大胆地推崇李阳疯狂英语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教学辅助,并以此列提纲,进行展开。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2006年下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教材。在凌红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07年3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9000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结合了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 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推崇李阳英语,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和优势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贵州偏远山区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及优势。其中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班灵活,注重课堂互动;
2、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短句到长句,由句子到篇章,朗读速度由慢到快,同时训练方式也叫为独特;
3、各种场合讲话善于借助身体语言,使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更形象化;
4、训练句型非正规性(Damn it!Watch your month)、幽默性、中成英表、鼓励性(No pain, no gain)等。而优势则包含六个方面:
1、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
2、大声拼,在拼中学会记忆;
3、大声唱,在唱中找到乐趣;
4、大声说,在说中找到自信;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而把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相联系起来。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了不起!攻克英语,小菜一碟!”“打击我吧!迫害我吧!主我成为真正的人!”等;
6、教材更符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多取自欧美国家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而且口语强调地道,实用(如:Is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 Give me a favor!帮我一把吧!)。
第三部分介绍了贵州地区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差的原因。总共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有利于外语教学的社会大环境;
2、教育体制的弊端;
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齐全;
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5、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教学传统观念的干扰;
6、地方方言的干扰等。也正是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落后山区中学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第四部分,也就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讲了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共八个方面。
1、教师示范作用,课堂推广疯狂口语训练教学。这一小点主要讲了“一口气训练法”(指尽量在一口气内读完尽量多的段落,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原来需要换三、四口气才能读完的短文,可以一口气读完)和“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
2、组建疯狂英语角或疯狂英语俱乐部,营造语言氛围;
3、中学英语口语结合疯狂英语神奇的句子中心论。即以句子结构为中心,将口语变成说句子(如:What’s your favorite„?)这一句型,后面可以变接(food, pastime, holiday)等,由一个句型演变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核裂变超级句型”;
4、开展多种疯狂式英语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5、帮助学生树立疯狂的情感意识。情感是指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
6、多媒体辅助,输入疯狂信息资料;
7、在疯狂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巧妙地借助身体语言;
8、用疯狂英语手势法和五大发音秘诀,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手势法:指用不同的手势扮演不同的发音部位,尽情地跟随手势,张嘴进行模仿、练习,直到真正做到位;五大发音秘诀即为:长元音和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有力、干净利落、连音和省略、咬舌音、绕口令训练等,真正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结合实际,说明了推崇李阳疯狂的必要性!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2、各位老师、同学好,我答辩的论文题目是《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以法国沙龙为例》。去年论文开题时,各位老师就对我的论文选题偏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我一方面要有独特视角,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因此我在作论文时,认真考虑了这两点建议,以社会文化史角度为切入点,并重点突出论文第二部分“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的写作。
我的论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导言”、“第一章:沙龙——西方近代史上的文化现象”、“第二章: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以及“结语”四部分。“ 导言”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沙龙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作这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所在。对于国外沙龙研究学者研究资料的掌握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了可行性,这些资料的收集几乎动用了我所有同学的力量,所用资料来自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图书馆等,这些资料十分珍贵。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使得这篇论文的写作具有了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内对沙龙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星,专著性质的研究还没有,所能见到的一些学术论文则是从艺术史、经济史的角度进行的,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的领域,因此这篇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出发研究沙龙的论文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沙龙的历史、特点和形式,其中对沙龙最先在法国出现的原因和沙龙逐渐衰微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举办沙龙的特点和形式进行归纳分析;第二章主要分节研究沙龙同文学发展、启蒙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关系,第一节研究了沙龙同法语、近代文学的关系,第二节研究沙龙对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的体现以及推动方式和推动原因,第三节研究沙龙同女权主义的关系,从沙龙女主人对话语权的要求、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对启蒙运动的参与和对政治生活的干涉方面,提出沙龙女主人是女权主义者先驱的观点。论文的第二章是着笔墨最多的部分,其中对沙龙女主人同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结语”部分,评价了沙龙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东欧国家如俄罗斯和亚洲国家如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认识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意义。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才识疏浅,因此尽管我已经尽到最大努力,论文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是第一手材料的问题,由于世界史研究国界的限制,第一手材料的搜集非常困难,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时,虽然搜集到了一个沙龙女主人所写的小说(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还有当时受沙龙影响产生的文体(拉罗什夫科《箴言录》),但是第一手资料仍是非常有限。另一个问题是格式的问题,虽然格式方面我非常注意,仍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注释里人名后的冒号、有两段开头的空格等等。当然,论文中肯定还存在许多问题,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3、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学号是03021217,我论文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孙**老师,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可以丰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能为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上,多集中在多媒体与小学科学结合来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上。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增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高;为“整合”而整合;对“整合”的理解走入误区;过分强调“亲历”的“不可替代性”,并对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科学教学软硬件条件的缺乏,教与学缺乏探索求新的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度不深,是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所在。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本文提出了主要在情境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处、模拟仿真、虚拟实验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整合。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管理及评价。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调查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主要面向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结构上力求整洁美观,条理清楚;内容上力求实用,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力量;理论上力求严谨,能够在分析中给与操作上的帮助。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孙**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治学的4、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惠州学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学生陈显春。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老师是曹国安讲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
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国安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曹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第二篇: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该文目录
1.博士论文答辩 1.本科论文答辩
摘 要
一、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科学工作一定要注重基础研究。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战役学发展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课题。选择这一研究课题主要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战役学理论研究工作存在一些缺憾,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其一是应用研究多而基础研究少。战役学是以指导战役实践、夺取战役胜利为目的的应用型学科,注重实践本无可非议。而问题在于,以往我们在注重应用的同时,基础理论研究太少。例如,注重研究战役的“指导规律”,却对战役的客观规律揭示不够;重视提出新的作战方法,却往往不够注意作战方法的理论推导和论证;注重提出新的概念,却往往不够注意给概念以必要的定义。努力探讨了学科的宏观体系,而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指标体系、模型体系和数据体系等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其二是定性分析多而定量分析少。由于没有必要的指标体系、数据体系和模型体系,加上受到以经验类比和归纳为主体的传统研究模式的影响,本学科以往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思辨的层次上,进行概略的定性阐述,定量分析相当缺乏。我国现有的战役学教材和理论专著基本上没有定量研究的内容设置。甚至于战役学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不含数学。
其三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存在重大认识分歧。例如,“战役”是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而原苏军和我军对战役的理解却有微妙差别,苏军认为根本构不成战役的许多历史上的作战行动,在我军看来却是典型的战役。并进而导致两国对于战役产生年代的判断相差2400多年:苏军断定战役只是在19世纪后半叶才产生,而我军认为战役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
这篇论文的宗旨,正是在于通过剖析战役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症结,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探索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步骤,充实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科的深刻变革与健康发展。
一、论文的总体结构与逻辑思路
论文主体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三大概念的辨析》,第二部分是《战役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学科方法的发展》。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总体结构,是出于以下的逻辑思考。
首先,重大概念的澄清是战役学发展的理论前提。“战役”、“战役法”、“战役学”是军事学术领域的一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对这三大概念进行深入的辨析,其本身就是战役学基础理论探索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战役学理论界的迫切任务之一,又是推动战役学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其次,战役理论的发展是战役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战役理论是战役学的核心和支柱。发展战役学,最重要的无疑是发展战役理论,建立起丰富、科学和尽量完善的战役理论体系。战役理论体系的主体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揭示战役客观规律的,称为战役规律理论。另一部分是推导、论证战役法的,是战役法推导理论,或称战策推导理论。如果说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两大主体建筑的话,显然我们还要有用以建筑的物资材料和基础。这些理论材料和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概念、指标、数据和模型等。
再次,学科方法的发展是战役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战役充满了随机性、模糊性。更由于对抗双方有意识的谋略运用而充满了欺诈性、反常性。因此,分析战役现象比分析一般社会现象要困难得多,需要比其它学科更先进、更系统、更有力的研究方法。而另一方面,由于战役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受历史和社会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研究方法贫乏而简单,致使研究工作难以深入。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成果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辨析了三大基本概念
论文对战役学的三大概念进行探讨后提出以供商榷的新定义:
战役:敌对军团为实现各自的某一重大军事目的而进行的整体武装对抗。
战役学:以战役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未来战役规律和传授战役指导艺术为职能的军事学科。
至于战役法,论文提出用战策一词来替代。因为战役法一词构词不规范,与战略、战术不匹配,以及没有特色。而战策一词能够表达内涵,符合构词规范,可以反映对象特征。
(一)构建了三大体系框架
一是战役学体系。论文首次提出战役学存在着理论体系和专业体系两种不同的体系。按研究对象划分的战役学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战役学元理论,下含本体论和方法论;二是战役规律理论,下分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未来分析;三是战役指导理论,下分作战指导、训练指导和建设指导。
战役学的专业体系是根据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和可能,对战役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进行划分的产物。实质上是建立战役学的分学科、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体系。建立战役学专业体系,必须满足四条原则。一是必须遵循科学分类的基本原理。二是便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进行。三是必须考虑社会需求,以及不同专业人才的不同知识结构。四是必须符合现实办学和研究工作的条件。
根据上述四条原则,论文提出我军在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考虑建立如下战役学专业体系。它设三个分学科:一是元理论分学科,下设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专业;二是战役研究分学科,下设战役历史、现实研究和战役预测三个专业;三是战役指导分学科,下设战役指挥和战役参谋两个专业。
二是战役理论体系。战役理论体系是关于战役规律和进行战役的方式方法的系统知识。前者是对于战役客观规律的揭示,后者是对于战役法的推导、论证和检验。因此,前者可称为战役规律理论,后者是战役法推导理论,可称之为战策推导理论。而这两个主体理论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它形成了战役理论体系中的第三部分,主要由概念体系、指标体系、数据体系、模型体系等构成。
三是战役法体系。本文认为战役法可以使用纵向、横向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得出不同的体系。纵向分类的标准是涉及内容的方面;横向的分类的标准是战役法所适用的范围。
纵向划分的体系由8个部分组成:即战役效果指标:打击目标;战役力量;战役空间;战役时间;战役主要行动;指挥与协调;谋略思想。
横向划分的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由高到底是:一般战役法层次、类型战役法层次、样式战役法层次、个例战役法层次。
(一)论证了三个新建理论
一是战役学元理论。它是以战役学这门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以揭示战役学这门新兴而特殊的学科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用以指导学科建设。战役学元理论又包含两个分支。一是战役学本体论,主要研究战役学自身的各种特性。例如,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机制;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形式;等等。二是方法论。主要以战役学所要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手段、工具为研究对象,确立战役学的方法论原则,促进战役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以提高战役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效率。
论文还对战役学方法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在理论研究方式上提出了四条规范性准则:即一般性与特殊性并存,侧重特殊性;范畴性与规范性并存,侧重规范性;解释性与预测性并存,侧重预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侧重创新性。在理论研究方法上,提出三项原则:运用系统思想;定性定量结合;多种方法并用。论文还论述了理论教学方法上的六项改进措施和学员能力培养方面的两项改革方案。
二是战役规律理论。战役规律理论是对于战役规律的系统认识。为了广泛、正确、深刻地揭示战役规律,论文对于纷繁复杂的战役现象进行理论抽象。
战役现象虽然复杂,但均可抽象为战役能量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过程。这是解开战役现象之迷的钥匙。
战役能量分为五种:机动能、火力能、电磁能、信息能和再生能。
战役能量运动方式可以归结为三种:形成、消耗和补充。三种方式循环往复,构成战役过程,直到某一方的能量运动过程在某一个步骤上停止,战役方告结束。
战役基本单元的能量运动过程是形成-消耗-补充。而整个战役军团在同一时刻,其内部会有不同的能量运动状态。
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论文初步建立了如下理论体系:战役能量存在规律体系;战役能量度量规律体系;战役能量合成规律体系;战役能量流动规律体系;战役能量消耗规律体系;战役能量补充规律体系。
三是战策推导理论。认识战役规律的目的,在于驾驭、运用这些规律,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场上的最大胜利。为此要有一整套符合战役规律和战场实际情况的行动方式、方法、程序和策略,即科学、可行的战策。战役理论的第二项重大使命,就是要以战役规律为依据,以战场实际情况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推导、论证和检验战策,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战策体系。
战策推导理论的使命是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两个分体系。
一般战策理论。主要包括从理论上推导下例十一项战策内容:战役构想、战役基本原则、一般战役样式、战役规模划分、一般战役程序、一般战役机动、一般突击方式、一般力量组合、一般指挥体制、一般协同体制和一般保障体制。
个例战策理论。个例战策是指就某一具体战役而言所要采取的行动对策的集合。个例战策理论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为了达成战略目的,必须在战争区或作战区创造什么军事条件?二是为了创造这些军事条件必须采取什么行动?三是如何使用兵力资源以完成上述行动?
(一)发展了学科基础体系
一是对于概念体系的发展。战役概念体系,是指关于战役各种要素、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现象或事物的一系列概念的集合。
论文在概念体系上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论文根据概念所反映战役的不同方面,将战役概念划分为六大类型。一是战役力量类型。二是战役时间类型。三是战役战场类型。四是战役行动类型。五是战役态势类型。六是战役基本范畴。此外,还有关于战役能力、战役效果、战役损失等方面的概念。同时指导发展概念体系的方向。如,应从两方面发展。一是要进行概念体系的总体研究。二是要强化单个概念的建立工作。同时要提高理论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
其次,根据战役理论发展的需要论文本身提出了为数不少的新概念。如战役能量,战役单元,战策,战策推导理论,战役学元理论,等等。
二是对于指标体系的发展。战役指标是反映战役某一方面情况的可以用绝对数或相对数来表达的精确化的概念。这一体系是定量研究所必需的。
论文对于战役指标体系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体系框架,二是创立了一些指标。
论文提出的具体指标有如下几类。——战役能力指标类:
战役出动期望。战役出动率。战役理论出动次数。战役实际出动次数。战役出动强度。——战役效果指标类:战役损失率(Rl)、战役损失期望(E损)、行动自由度(Fa)、行动能力下降指数等。
——战场态势指标类:论文提出战役战场态势包含下列“五度”。一是力量强弱、大小对比度,这既包括数量,也包括素质、人员士气。分别建立如下指标:
数质积Q;行动自由度Fa;敌情透明度Ie;恢复指数Re。意图吻合度In。——战役方案评估指标类:
满意度(S)、风险度(D)、满意—风险度(SD)。此外,还有战役单元作战效能这一指标。
三是对于模型体系的发展。战役模型是用以模拟战役结构形态和运动状态形式的统称。主要有文字模型和数学模型。论文论证了模型体系必需具备的五种特性:有效性、透明性、可信性、可塑性和可行性。指出今后应该重点发展以下四类数学模型:指标求解模型,统计实验模型,战役行动描述与分析模型,战役决策评估、优化模型。
具体建立的模型有:
模拟战役战场态势值模型:A=K1·Q比+K2·Fa+K3·Ie+K4·Re+K5·In 战役出动期望(公式1)求解模型:E=C[1-(1-RF)n]/F 战役损失期望(公式2)求解模型:E损失=C[1-(1-RF)n] 战役单元作战效能求解模型:
mlNKiSji1j1战役方案满意度求解模型:
Mj*Qijj1m
战役方案风险度求解模型:
nSij*Rjj1
Mj*QijSij*Rjj1j1mn战役方案满意-风险度求解模型:
Abstract
Comrade Deng Xiaoping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f basic theor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theories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driving force of that of all branches of learning.RESEARCH INTO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one of the subjects for basic theoretical studies.Selection of such a subjec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regrettable imperfections which are hinde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Among those are: a.a.applied research outweighing basic research.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 is an applied discipline aimed at guiding and winning military campaigns.The emphasis is understandably on application;the trouble, however,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at is being done at the expense of basic theoretical studies.For instance: focussing on studies of “guiding principles” of campaigns while neglecting revelation of objective laws guiding campaigns, emphasizing presentation of new methodologie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while overlooking the theoretical reasoning and demonstration of those methodologies, stressing Grounds for Selection and Purposes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of new concepts while ignoring the necessity of defining them, and attempting to explore a macroscopic system of the science in the virtual absence of a theoretical basis composed of the norm system, model system, data system, etc.b.b.qualitative analysis outweigh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Owing to the absence of the necessary norm system, data system and model system,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orthodox ways of research relying mainly on empirio-analogy and induc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into this particular branch of learning has hitherto remained basically on the level of deliberation and reasoning with much generalized qualitative interpretation but little quantitative analysis.Hence the exclusion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from textbooks and theoretical writings on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of mathematics from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c.c.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several basic concepts.Take “military campaign” for example.“Military campaign” is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for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is,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However, there has bee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med forces of China and the USSR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Many a military operation in history the former sees as typical of military campaigns, fails, in the eyes of the latter, to constitute a military campaign.According to the latter, military campaigns came into being on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ile the former holds that they dated back as early as the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a difference of more than 2,400 years!
A.A.Framework and Logical Reasonings of the Thesis The body of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a.a.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basic concepts,b.b.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c.c.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y of the discipline.Decision on such a framework derives from the following logical reasonings: a.a.clarification of basic concepts is the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Military campaigns”,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re a set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concepts in the sphere of military science.An in-depth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ose three concepts constitutes a vital part of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one of the urgent tasks for the present-day theoretical circles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a prerequisite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at science.b.b.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the key to that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s a whole.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 are the kernel and pillar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It foll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means, above all, that of 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 tha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ll-encompassing,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of military campaigns.The body of such a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theory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objective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the inference theory of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aimed at inferr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or 战策.Also included in the thesis are a set of concepts, norms, data, models, etc, which serve as physical materials and bas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two main structures.c.c.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at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As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of the discipline, military campaigns are full of randomness and obscurity.What is more, they are filled with deception and abnormality due to the deliberate application by the opposing sides of various strategies and tactics.It is therefore more difficult to analyze military campaigns than ordinary social events.Hence the demand for a methodology more advanced, more systematic and more powerful than for other disciplines.The fact is just the contrary: as a newly emerging branch of learning, and because of the various historical and social limitations, the currently adopted methodology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poor and simple, rendering it difficult to conduct any thorough research.B.B.Main Conclusions and New Ideas of the The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new ideas of the thesis may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a.clar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basic concepts After much analysis, the thesis ventures a new definitio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each of the following three basic concepts:
Military Campaign------overall armed contest conducted by opposing army group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major military objectives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branch of learning with military campaigns as the subject for study and for the purpose of discovering laws of future military campaigns, and of teaching the art of conducting military campaigns
As for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the thesis proposes a substitute------战策, for the former terminology is not standardized or sali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it doesn’t match termonologies such as strategy or tactics, while the latter is more standardized, capable of expressing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iven term.b.construction of a framework of three major systems
1.1.the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The thesis propos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may be divided in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specialized system.The theoretical system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the separate subjects of its studies:(1)unit theory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consisting of the concept of noumenon and methodology),(2)theory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consisting of historical analysis, present-day analysis and future analysis), and(3)theory of the guidances of military campaigns(consisting of guidance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training guidances and guidances of army building.The specialized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an outcome of segment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fields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 as deemed necessary and possible.It amounts in fact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ccording to its different branches of learning,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each branch and its different subjects of studies.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system must meet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1)observance of the basic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science,(2)convenienc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3)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different knowledge compositions of experts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and(4)basing itself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 accordance with the aforesaid principles, the thesis sets forth for consideration a specialized system for the present and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It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three disciplines:(1)the discipline of unit theories(consisting of two specialities------the theory of noumenon and methodology),(2)the discipline of stud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consisting of three specialities------history of military campaigns, present-day analysis and future predictions), and(3)guidances of military campaigns(consisting of two specialities------command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staff work in military campaigns.2.2.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concerning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ways and means of conducting them.The former refers to revelation of the objective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inference, demonstr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Thus, the former may be called the theory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while the latter the inference theory of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or that of 战策.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ither major system demands certain theories as its basis.Such theories constitute the third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includes the concept system, the norm system, the data system, the model system, etc.3.3.The system of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art of military campaigns may be segmented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producing different sets of systems.The vertical segment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 while the horizontal segmentation on the spheres the art applies to.The system produced by the vertical segmentation is made up of eight lanes:
norms of campaign effect, target of attack, campaign strength, campaign space, campaign time, major operations of the campaign, command and coordination, and stratagems.The system produced by the horizontal segmentation is made up of four levels:(downward)the general level, the category level, the pattern level, and the case level.c.Elaboration on three newly-proposed theories.1.1.the unit theory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With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s the subject of study, this theory is aimed at revealing laws of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at burgeoning special branch of learning so as to guide its development.The unit theory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One is the theory of noumenon, focus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ce itself of military campaigns, such as evolu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echanisms;subjects, domains and missions of its studies;contents and structures of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eaching system, etc.The other is methodology, focussing on the studies of manners and measures, ways and means, instruments and tools as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into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in an attempt to sec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les of its methodolog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methodology system so as to increase the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its studies.The thesis makes some further inquiry into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and consequently raises the following four criteria regarding research approaches:(1)co-existence of generality and speciality with the emphasis on speciality,(2)co-existence of categoric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standardization,(3)co-existence of interpretation and prediction, with the emphasis on prediction, and(4)co-existence of inheritance and creativity, with the emphasis on creativity.Concerning methodology of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systematization,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various methods.The thesis also suggests six steps to improve teaching of the theories and two measures to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s abilities.2.2.The theory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The theory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 is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laws of military campaigns.In order to reveal those laws in a comprehensive, precise and profound way, the thesis makes a theoretical condensation of the complicated and involved phenomena of military campaigns.Complicated as those phenomena are, they can be condensed into two elements------existence forms and motion process of campaign energies.The two elements are the key to the solution of campaign phenomena.There are five campaign energies: mobility energy, fire energy, electro-magnetic energy, information energy and regeneration energy.Motion of those energies takes three forms: generation, consumption and replenishment.The cycling of the three forms constitutes the process of a campaign, which does not end until the energy motion process of one of the two opposing sides ceases at a certain stage.Energy motion of each unit of a campaign takes the form of generation-consumption-replenishment while that of the campaign army group as a whole takes various forms at any give time.On such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esis tentatively formulates the following theoretical systems: the system of laws of the existence of campaign energies, the system of metrology laws of campaign energies, the system of composition laws of campaign energies, the system of motion laws of campaign energies, the system of consumption laws of campaign energies, and the system of replenishment laws of campaign energies.3.3.The inference theory of 战策.The understanding of campaign laws is aimed at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m so as to win the maximum victory on the battlefield at the minimum cost.For that purpose, there must be a whole set of manners, methods, procedures and tactics of operations which comport with campaign laws and actual situations on the battlefield, that is,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ble 战策.Thus, another important mission of campaign theories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system of 战策 and to scientifically infer, demonstrate and check up decisions of 战策 on the basis of the campaign law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battlefield situation.The inference theory of 战策 is entrusted with the miss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gradual perfection of the following two sub-systems:(1)(1)General theory of 战策
This theory covers, by theoretical inference, the following eleven aspects: campaign conception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ampaigns, general patterns of campaigns, classification of campaign scales, general procedures of campaigns, general mobility of campaigns, general ways of assaults, general strengths composition, general command system, general co-ordination system, and general support system.(2)(2)Case theory of
战策.This theory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actions and counteractions to be taken in a given specific campaign, whose essence may be included in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What military conditions must be created in the war zone or campaign zon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What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secure those conditions? And how must manpower be used to conduct those actions?
d.Contribution to the system of the basics of the science.1.Contribution to the concept system.The concept system of military campaigns means a collection of a whole set of concepts denoting all the elements, all the phenomena or all the matters in every aspect and at every level of military campaigns.What the thesis does concerning this system is as follow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the campaign denoted by the respective concepts, the thesis divides campaign concepts into six 0groups:
campaign strength, campaign timing, campaign battlefield, campaign operations, campaign situations, and basic spheres of a campaign.There are, of course, other concepts, such as those of campaign capabilities, campaign effect and campaign losses.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points out ways of developing the concept system: On the one hand, there must be a general study of the concept system as a whole,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mulation of individual concepts must be emphasized.Meanwhile, effort must be made to rais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s of the theory researchers.Second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 several new concept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such as campaign energy, campaign unit, 战策, inference theory of 战策, and unit theory of the science of military campaigns.2.Contribution to the norm system.Norms of campaigns are the precise expressions of any particular aspect of a campaign in terms of absolute relative numbers, which are an absolute ne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thesis contributes to the system in two re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framework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new norms.Following are the specific norms the thesis presents:(1)(1)Norms concerning campaign capabilities: engagement expectancy in the campaign, engagement rate in the campaign, theoretical engagement sorties in the campaign, actual engagement sorties in the campaign, and engagement intensity in the campaign.(2)(2)Norms of campaign effect: loss rate of the campaign, loss expectancy of the campaign, freedom of action, and decrease index of action capability, etc..(3)(3)Norms of battlefield situation: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opposing sides are contes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size and strength of the forces engaged, convenience for action provided by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ecrecy of action and intention, convenience for recovery and replenishment of combat effectivenes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purposes.They are 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by the following norms: product of quantity times quality, degree of freedom of action, degree of transparency of enemy situation, index of recovery,and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intention.(4)(4)Norms of assessment of the campaign pla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isks,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vs.danger.And(5)(5)Norms of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a campaign unit.3.Contribution to the model system.Campaign models is a general term of models used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forms of campaign structure and movement.They may take the forms of either words or numerals.The thesis expounds on the five features the model system must possess: effectiveness, transparency, creditability, plasticity and practicality.The thesis proceeds to suggest four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s models as priority items for future development:(1)models of norm solution,(2)models of 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3)models of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campaign action, and(4)models of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ampaign decisions.The specific models suggested are as follows:
Models in simul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campaign battlefield situation:
A=K1·Q比+K2·Fa+K3·Ie+K4·Re+K5·In
Models of solution to engagement expectancy of the campaign(Formula
1):
E=C[1-(1-RF)n]/F
Models of solution to loss expectancy of the campaign(Formula II):
E损失=C[1-(1-RF)n]
NKiSji1j1ml
Models of solution to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the campaign unit:
Models of solution to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he campaign plan:
Mj*Qijj1m
Sij*Rjj1n
Models of solution to the risk degree of the campaign plan: Mj*QijSij*Rjj1j1mn
Models of the ratio of satisfaction vs.risks of the campaign plan: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1、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来自外语系2003级(2)班,我叫杨函祥,我的论文题目是《李阳疯狂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本篇论文是在凌红波讲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爱好英语的人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十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在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进行疯狂讲学,掀起一股股疯狂英语的学习热潮,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激情推向了最高潮。通过自己对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的确发觉有许多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优点值得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际考察,我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我大胆地推崇李阳疯狂英语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教学辅助,并以此列提纲,进行展开。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2006年下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教材。在凌红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07年3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9000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结合了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 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推崇李阳英语,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和优势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贵州偏远山区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及优势。其中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班灵活,注重课堂互动;
2、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短句到长句,由句子到篇章,朗读速度由慢到快,同时训练方式也叫为独特;
3、各种场合讲话善于借助身体语言,使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更形象化;
4、训练句型非正规性(Damn it!Watch your month)、幽默性、中成英表、鼓励性(No pain, no gain)等。而优势则包含六个方面:
1、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
2、大声拼,在拼中学会记忆;
3、大声唱,在唱中找到乐趣;
4、大声说,在说中找到自信;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而把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相联系起来。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了不起!攻克英语,小菜一碟!”“打击我吧!迫害我吧!主我成为真正的人!”等;
6、教材更符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多取自欧美国家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而且口语强调地道,实用(如:Is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 Give me a favor!帮我一把吧!)。
第三部分介绍了贵州地区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差的原因。总共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有利于外语教学的社会大环境;
2、教育体制的弊端;
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齐全;
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5、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教学传统观念的干扰;
6、地方方言的干扰等。也正是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落后山区中学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第四部分,也就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讲了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共八个方面。
1、教师示范作用,课堂推广疯狂口语训练教学。这一小点主要讲了“一口气训练法”(指尽量在一口气内读完尽量多的段落,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原来需要换三、四口气才能读完的短文,可以一口气读完)和“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
2、组建疯狂英语角或疯狂英语俱乐部,营造语言氛围;
3、中学英语口语结合疯狂英语神奇的句子中心论。即以句子结构为中心,将口语变成说句子(如:What’s your favorite„?)这一句型,后面可以变接(food, pastime, holiday)等,由一个句型演变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核裂变超级句型”;
4、开展多种疯狂式英语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5、帮助学生树立疯狂的情感意识。情感是指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
6、多媒体辅助,输入疯狂信息资料;
7、在疯狂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巧妙地借助身体语言;
8、用疯狂英语手势法和五大发音秘诀,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手势法:指用不同的手势扮演不同的发音部位,尽情地跟随手势,张嘴进行模仿、练习,直到真正做到位;五大发音秘诀即为:长元音和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有力、干净利落、连音和省略、咬舌音、绕口令训练等,真正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结合实际,说明了推崇李阳疯狂的必要性!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3、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学号是03021217,我论文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孙**老师,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可以丰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能为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上,多集中在多媒体与小学科学结合来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上。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增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高;为“整合”而整合;对“整合”的理解走入误区;过分强调“亲历”的“不可替代性”,并对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科学教学软硬件条件的缺乏,教与学缺乏探索求新的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度不深,是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所在。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本文提出了主要在情境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处、模拟仿真、虚拟实验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整合。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管理及评价。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其次,本人对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调查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主要面向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结构上力求整洁美观,条理清楚;内容上力求实用,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力量;理论上力求严谨,能够在分析中给与操作上的帮助。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孙**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治学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惠州学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学生陈显春。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老师是曹国安讲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国安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曹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5、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在本次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凌叔华和女性意识方面的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毕业论文答辩稿范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试论独立董事制度和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毕业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及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写于新《公司法》起草期间,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必要订于公司法及公司法应如何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都是学界讨论热烈的课题。对独立董事的问题,有从独立董事
6、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叫**,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进修学校副校长***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谌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1、假文凭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 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即假文凭和谈恋爱),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谌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谌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谌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第三篇: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1、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来自XX系XX级XX班,我叫XX,我的论文题目是《李阳疯狂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本篇论文是在XX讲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爱好英语的人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奋斗,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传奇。十多年来,他凭着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在全国各地近百所高校进行疯狂讲学,掀起一股股疯狂英语的学习热潮,把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激情推向了最高潮。通过自己对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的确发觉有许多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优点值得借鉴,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实际考察,我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一情况,进行分析,我大胆地推崇李阳疯狂英语的优势,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教学辅助,并以此列提纲,进行展开。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2006年下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教材。在凌红波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07年3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9000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结合了贵州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尤其是口语 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这一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推崇李阳英语,把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和优势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贵州偏远山区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李阳疯狂英语的特点及优势。其中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班灵活,注重课堂互动;
2、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短句到长句,由句子到篇章,朗读速度由慢到快,同时训练方式也叫为独特;
3、各种场合讲话善于借助身体语言,使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更形象化;
4、训练句型非正规性(Damn it!Watch your month)、幽默性、中成英表、鼓励性(No pain, no gain)等。而优势则包含六个方面:
1、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
2、大声拼,在拼中学会记忆;
3、大声唱,在唱中找到乐趣;
4、大声说,在说中找到自信;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指注重对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而把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相联系起来。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了不起!攻克英语,小菜一碟!”“打击我吧!迫害我吧!主我成为真正的人!”等;
6、教材更符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
多取自欧美国家的实际生活的情景,而且口语强调地道,实用(如:Is 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 Give me a favor!帮我一把吧!)。
第三部分介绍了贵州地区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差的原因。总共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有利于外语教学的社会大环境;
2、教育体制的弊端;
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齐全;
4、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5、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教学传统观念的干扰;
6、地方方言的干扰等。也正是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落后山区中学英语教学成效较低。
第四部分,也就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讲了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共八个方面。
1、教师示范作用,课堂推广疯狂口语训练教学。这一小点主要讲了“一口气训练法”(指尽量在一口气内读完尽量多的段落,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原来需要换三、四口气才能读完的短文,可以一口气读完)和“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
2、组建疯狂英语角或疯狂英语俱乐部,营造语言氛围;
3、中学英语口语结合疯狂英语神奇的句子中心论。即以句子结构为中心,将口语变成说句子(如:What’s your favorite„?)这一句型,后面可以变接(food, pastime, holiday)等,由一个句型演变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句子,也就是所谓的:“以一顶十,以一顶百的核裂变超级句型”;
4、开展多种疯狂式英语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5、帮助学生树立疯狂的情感意识。情感是指制约行为的感情、感觉、心情、态度等方面;
6、多媒体辅助,输入疯狂信息资料;
7、在疯狂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巧妙地借助身体语言;
8、用疯狂英语手势法和五大发音秘诀,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手势法:指用不同的手势扮演不同的发音部位,尽情地跟随手势,张嘴进行模仿、练习,直到真正做到位;五大发音秘诀即为:长元音和双元音饱满、短元音急促有力、干净利落、连音和省略、咬舌音、绕口令训练等,真正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突破发音难关。结合实际,说明了推崇李阳疯狂的必要性!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2、各位老师、同学好,我答辩的论文题目是《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以法国沙龙为例》。去年论文开题时,各位老师就对我的论文选题偏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我一方面要有独特视角,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因此我在作论文时,认真考虑了这两点建议,以社会文化史角度为切入点,并重点突出论文第二部分“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的写作。
我的论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导言”、“第一章:沙龙——西方近代史上的文化现象”、“第二章: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以及“结语”四部分。“ 导言”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沙龙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作这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所在。对于国外沙龙研究学者研究资料的掌握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了可行性,这些资料的收集几乎动用了我所有同学的力量,所用资料来自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图书馆等,这些资料十分珍贵。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使得这篇论文的写作具有了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内对沙龙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星,专著性质的研
究还没有,所能见到的一些学术论文则是从艺术史、经济史的角度进行的,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的领域,因此这篇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出发研究沙龙的论文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沙龙的历史、特点和形式,其中对沙龙最先在法国出现的原因和沙龙逐渐衰微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举办沙龙的特点和形式进行归纳分析;第二章主要分节研究沙龙同文学发展、启蒙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关系,第一节研究了沙龙同法语、近代文学的关系,第二节研究沙龙对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的体现以及推动方式和推动原因,第三节研究沙龙同女权主义的关系,从沙龙女主人对话语权的要求、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对启蒙运动的参与和对政治生活的干涉方面,提出沙龙女主人是女权主义者先驱的观点。论文的第二章是着笔墨最多的部分,其中对沙龙女主人同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结语”部分,评价了沙龙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东欧国家如俄罗斯和亚洲国家如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认识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意义。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才识疏浅,因此尽管我已经尽到最大努力,论文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是第一手材料的问题,由于世界史研究国界的限制,第一手材料的搜集非常困难,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时,虽然搜集到了一个沙龙女主人所写的小说(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还有当时受沙龙影响产生的文体(拉罗什夫科《箴言录》),但是第一手资料仍是非常有限。另一个问题是格式的问题,虽然格式方面我非常注意,仍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注释里人名后的冒号、有两段开头的空格等等。当然,论文中肯定还存在许多问题,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3、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学号是XXXXX,我论文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可以丰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能为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上,多集中在多媒体与小学科学结合来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上。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增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高;为“整合”而整合;对“整合”的理解走入误区;过分强调“亲历”的“不可替代性”,并对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科学教学软硬件条件的缺乏,教与学缺乏探索求新的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度不深,是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所在。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本文提出了主要在情境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处、模拟仿真、虚拟实验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整合。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管理及评价。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调查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主要面向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结构上力求整洁美观,条理清楚;内容上力求实用,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力量;理论上力求严谨,能够在分析中给与操作上的帮助。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
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孙**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治学的
4、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学院XX系03本2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讲师。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曹国安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曹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5、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学院XX文系XX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
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在本次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凌叔华和女性意识方面的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6、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叫**,XX级XX专业学员。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XX学校副校长***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谌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1、假文凭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 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即假文凭和谈恋爱),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谌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谌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谌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第四篇: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仅作参考!
摘要:
一、选题缘由和目的二、论文的完成经过
三、论文的结构
四、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各位答辩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2011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欧阳泉,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出口贸易的思考与对策建议》,我的论文是在张副教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以及自己感觉的不足之处。
一、选题缘由和目的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中国最先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业,具有超出他国完整的市场体系和最完善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2005年关于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2007和2008年
中欧中美关于纺织品设限的进一步取消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所带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全球其他国家相继大力发展本国的纺织业,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文的完成经过
我的毕业论文经历了以下较为长期的过程:首先是在2010年3月完成了开题报告;第二从2010年3月到2010年4月,我利用理工大图书馆和网络,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从理论上做了准备;第三是从2010年4月到2010年5月完成了关于纺织品特别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资料收集,为论文的完成进行了实践材料准备;第四是从2010年5月1日完成论文的初稿;第五是从2010年5月到6月初,历经三次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定稿。在漫长的论文完成过程中,张志新副教授和其他老师以及我的同学们都对我的论文在资料上、内容上、形式上给与了帮助或指导,他们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三、论文的结构
本文首先从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入手,再结合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地区相对集中;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出口市场集中程度高。并且结合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从
品牌、自主创新、贸易摩擦、绿色壁垒、营销等发面具体分析了当前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四、不足之处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感觉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张志新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良师益友,在我的论文形成过程中,他从内容、结构、文字表达甚至标点符号上都严格,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我还做的不够。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陈述,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第五篇: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词
各位老师好!
我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2010级的李凯,我的论文题目是习近平的群众工作方法本篇论文是在梅小青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以下是本篇论文的文章结构。
二、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
从群众工作方法的研究领域上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研究习近平群众工作方法的意义
(1)深入研究总书记的群众工作方法,有利于丰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丰富我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内容。
(2)深入研究总书记的群众工作方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研究总书记群众工作方法,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增长党员政治智慧、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
研究方法有:文献综述法、比较法、历史分析法。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体系。其中包括对群众工作和群众工作方法的涵义进行了阐述,群众工作是指各级党组织通过宣传、组织、动员等方法,来宣传党的主张,调动群众了解和参与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积极性,使群众拥护党的领导。群众工作方法也叫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是指党务工作者做群众工作时的方式方法。
介绍了我党群众工作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介绍了我党群众工作方法的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介绍了习近平群众工作方法,介绍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论述,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并介绍了其关于“尊重群众和依靠群众”的观点。
阐述了其群众工作方法的宗旨原则、务实原则和以身作则原则
着重介绍了习近平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方法,(1)加强作风建设,反对四风问题。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密切党群关系。
经济方法是从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领域展开的。
宣传教育方法分为实践教育方法和宣传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是指全国上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强教育学习,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基层调查的群众工作方法。从制度层面明确如何开展党的基层调查方法。要求干部直接联系群众。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对习近平群众工作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其在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提炼,介绍了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方法、法规方法、激励方法上的创新点。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