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4:3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更深理解,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学习与科研服务。

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前几年的“扫盲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5、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够重视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意识不强,我们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核心任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阶段。在信息化大潮不断涌来之时,学校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实际采取以下对策,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质进行重新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

①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新课程的实践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教与学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教与学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这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②将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化学习资源

首先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而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作为师生的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最后,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供学生评议、分析与讨论。

③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构建知识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2、完善硬件环境,提高设备利用率

①完善硬件环境

目前,我国还有较大部分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很多学校的部分年级没有多媒体进教室;由于网络教室缺乏,其他学科教师很难有机会开展网络教学。另外,早期配置的设备故障频频,需要升级换代。总之,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

②提高设备利用率

虽然每所学校都配有至少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使用,其他学科几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也都是教师上课时使用,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几乎每所学校都配置有摄像机(或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但调查显示,这些设备只是在公开课、大型活动时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术教师在用,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

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建设,使多媒体设备进每一间教室,同时增加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教室的数量,尽量创造条件,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与网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

3、有计划地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库

一直以来,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而资源的严重缺乏也正是影响目前校园网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造成了校园网只用于信息发布。因此,资源的建设迫在捷眉,并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

资源库的建设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不同渠道进行。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中已有的资源,将各类网站中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分类整理,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其次,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购买由专业公司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库,但要注意不能重复。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采购、资源共亨。另外,收集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虽然数量较少,但实用性强。

通过上述二种渠道建设的资源库,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的特点,且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广大一线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随时选用所需的教学资源,节省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

4、探索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只关注技能,基本不涉及应用层面。培训方式也都是单一的讲授式,即讲解——示范——模仿——做题目,使得教师在培训中都是模仿操练,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也是纯技能培训的一个弱点。

新的培训模式应该是一种面向课程整合与应用的新型培训模式,更多地协调如何把理论、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培训内容。通过互动参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及案例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须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和媒体的特性,以实现优化组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

②信息技术高级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中小学教师经过了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后,多数教师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教学中常用的工具软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想要学习新的技术;另外,部分教师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需求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分级培训计划与不同层面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

③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到网络,发展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面向课程整合、面向网络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面向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教师了解如何在本学科课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体验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④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在教师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网、城域网、校园网,将各种学习资源放在网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的学习成果如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学习体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中,既省时省力,又达到高效产出。

⑤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在开展面向整合与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互动式的新型培训模式。

任务驱动式:在培训中将所要学习的技术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在解决具体任务的同时学习技术,做到技术与应用并进。

主题探究式:根据学科内容选择培训的主题,在设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中的问题,如资源的搜集与加工、学习成果的汇报等。

项目活动式:将培训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一般为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参加同一科研项目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或者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讨论或分组协作,根据需要生成个人或小组的项目。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发挥学校的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可以协助学校共同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教师与学校的实际问题与需要,并能够在科研方面进行引领。

5、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以教科研为先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校本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是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发展性策略。

第二篇: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制度的带动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繁荣,到现在,更是得到了规模化得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中包含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2、高等学校质量受到重视

在中共中央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深入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改变以前教育落后的旧模式,与时俱进,把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滨海学院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年,学校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且成立相关研究小组,要求教师上课时以创新为机制,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

以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得到重视。

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经费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财、税、费、产、社、基”的六字方针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与建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同步进行,使改革平稳推进。就我个人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惠利下,申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使得我们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也能顺利解决学费问题,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学校综合成绩优异的同学,更是能受到政府下发的奖学金奖励。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在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体制改革。

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推进,现已形成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取消了私立高等学校,形成了仅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的单一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等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突破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滨海学院20年来的发展壮大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师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许多大学教师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和许多非学历教育工作,实际负担更重。新教师的学历多为“博士„‘硕士”,但缺乏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同时,每年平均要有6%的老教师“退休”。而教师的学术精神倒退、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导致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上升、而学术和教学水平下降也是一大隐患。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

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相关解决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壮大教师队伍;增加对博硕类教师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完善教育者的文化和道德修养监督机制,强化法律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2、公平效率方面

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大众化与质量监控方面

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其次,高校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向就业者转变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浅析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浅析 摘要: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企业纷纷采取信息化,以求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尤其突出,例如: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下、资金薄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了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信息化 现状 对策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国内最早出现在1997年。几年来陆续发表了许多论著,但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表述。总结几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涵:

① 技术信息化 抓紧建设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在企业内全面使用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力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物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绝对不可缺少的。不过,这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不能以为有了电算化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信息花的前提和基础。

② 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许多大型企业争相投入大批资金,可是并不是所以这样做的企业都成功了。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企业没有进行彻底的组织重建和管理变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的是落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于是人们提出了“管理变革”的主张,这就是“管理信息化”。

③人员信息化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企业在添置信息技术设备时也都进行了组织重建、管理变革,但仍旧有许多企业还不见成效,究其原因,是管理者观念落后的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实施信息化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的提高,其次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前那种要靠人到企业各个部门去对员工进行管理。由于管理效率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这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新的组织结构可以改善信息传播效率,可以激发企业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映能力。企业竞争力方式发展使企业出先了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可以边外部资源为内部资源,可以提升企业价值链的效应。其次出现了虚拟企业。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

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1.对于信息化中小企业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当今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过程中正逐渐地恢复理性,开始认真对待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通常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时,这些企业更加考虑成本收益分析,即通过信息化企业能够得到什么,是不是合算。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由信息化带来的沉没成本,通常它们想通过信息化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而不是降低利润来获得业务流程的优化。据AMT调查,中小企业目前最关心问题为:能否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预期收益(占总投票人数的74.14%)。

(2)信息化是否会削弱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小企业非常关心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否一致的问题,一旦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不想一致时,企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通常这些企业是在其发展比较完善时,才开始考虑信息化的问题,并且需要方案提供商与咨询顾问的协助规划。

(3)信息化能否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通常这些企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管理问题,管理存在的问题哪些可以通过实施信息化解决,哪些可以实施以后进行战略调整管理解决。如何更充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普遍的存在的问题。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功能是否齐全,是否能够解决企业某些具体的问题。

(4)信息化能否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可能带来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也不是只要进行了信息化,就可能带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只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备的工具。信息化并不能防止竞争趋同。

(5)如何更好地看待信息化中的计划控制。如何处理集中控制与分权激励的矛盾,是强调过程透明还是结果透明,如何加强预算控制,财务管理模块如何解决结算、融资、考核、资金调度、事前控制、对外报表等自动处理问题,如何解决对于储备过高,物资沉淀严重,途中占用,作业不规范等具体问题。

(6)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干预行为。通常这些企业必须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基础设施的支撑才能实施信息化,这就增加了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干涉力度,可能导致企业不得不在政府的要求下实施信息化,甚至实施信息化的目的不是符合企业的需求,而是来自政府的压力。

2.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中小内部存在的问题

通常企业资源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根据研究与实践分析表明,主要以下几点问题:

①对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缺乏研究。

②对自身信息化的基础问题。

③信息化目标不明确,对是否搞信息化持观望态度,不了解管理上的问题正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不了解信息化能够解决的正是管理上的问题,不了解过去的优势正在消失。

④理解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概念认识不清,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如让技术

部门主持信息化,选型中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行业性限制,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比如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

⑤组织人员的阻碍。

⑥资金短缺问题。

⑦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动大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常常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人才,中小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

⑧经营管理的问题。

⑨信息交流不畅。

⑩缺乏信息化评估体系,投资不平衡,机构不合理。

(2)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的问题。

IT方案提供商如何在企业信息化这个问题上正确引导和帮助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企业真正意识到信息化能带来怎样的好处,这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一些IT方案提供商品只是把自己的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产品卖出为目的,他们看重的只是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生产管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符合,起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所以IT方案提供商应该改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自身的产品为中心。IT方案提供商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IT方案提供商可以优化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

目前IT方案提供商存在的问题众多,表现在ERP软件应用的失败案例纷纷曝光,例如继北京三露厂ERP软件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曝光后,哈尔滨制药厂等失败案例也纷纷遭到曝光。IT方案提供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除了功能转移外,是否还能够提供能力转移,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否适合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

(3)政府与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与银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信息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政府与银行提供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 缺乏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②缺乏鼓励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④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机构;

⑤没有提供很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如缺少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基金、创业板市场以及票据业务与同业拆借等发展的机制;

⑥ 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缺少积极性;

⑦银行内部缺少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是牵涉到多方的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中小企业上同时出现,但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一旦出现将可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甚至导致中小企业的破产。因此中小企业要慎重考虑自身信息化的问题,做好前期分析工作,找出问题并有效解决它们,把其视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

四、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

1.选取IT外包服务

IT外包服务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IT方案提供商可以优化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

2.选取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

3.从大处规划,从小处实施,重点突破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因此在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时,要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具体的操作可本着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扁平渠道、提高效率的思路,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入手,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共享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与电子商务。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1.利用内部网络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企业很好的实施自己企业的内部网络来很好的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使人们能够高效率地进行信息处理、传输和利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使办公活动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最 终将实现无纸化办公。

2.从最基本的管理系统开始

中小企业虽不是什么大型的企业,但是也有自己的管理系统来对企业进行管理,管理要从最基本的开始,逐渐形成管理系统的规模和形式。

3.设立企业网站,探索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要让外界知道自己的企业就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企业通过自己的网站可以主动发布信息,这是企业网站主动性的一面,但是发布在网站上的信息不会自动传递给用户,只能“被动地”等待用户自己来获取信息,这又表现出企业网站具有被动性的一面。有了网站就能很好利用网站而探索电子商务。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动态的增效过程,并不一定要企业组织重组与大的管理变革。然而现在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认识不足,常常使他们易于陷入被动的状态,致使信息化并不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面对众多厂商的各种不同的诱惑,特别是良莠不齐的管理软件产品,中小企业必须透过价格、概念、质保炒作的烟幕,认真对待自己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陷阱,努力去把握住自己的信息化方向,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谨慎前行。文中提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可能并不全部在某个中小企业上体现出来,但是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将会大大向前迈出一步。永远不要忽略中小企业自身的创造性与模仿性,典型的成功,可以带动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本文提出的策略与方法向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真诚希望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借鉴与吸收国内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之上,能够做得更好,并且有益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孙连坡,苏锡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07;07-26.(2)孙巍峰.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006;12-28.(3)王汝林.中小企业信息化八大问题,2006;11-10.(4)吴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2007;02-23.(5)曾伟.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上程近日启动,2007;12-28.(6)张一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秘诀,2007;06-06.2011030291174汤天天会审五班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7-01 20:01:18

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我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难题制约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找出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1.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以下诸方面:

1.1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

信息化教育建设熟悉不足、熟悉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上至政府、学校领导,下至学校教师都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熟悉。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有的教师也公然说:“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学”的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有的学校只给信息技术教师订书,学生不订或两人合用一本书,这种现象在我校还真实存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1.2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设备老化

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我县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几乎为零(只有对县政府规划的极个别重点新建学校投入)。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从硬件环境上看,绝大多数学校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不足30台,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CPU是赛扬600,硬盘5-10G,内存只有32MB;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微机配置的基本要求,急需更新,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相关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性、不公平性:投资向大、中城市学校倾斜、条件较好的学校倾斜、向重点乡镇学校倾斜,完全忽视一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人为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我县村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屈指可数)。从软件环境上看,我县“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甚至还有个别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软件。已有的软件质量也较差、实用性不强,且盗版软件占有率几乎为100%,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

1.3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低。一是信息技术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还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现在学校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转行经过培训或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他们的理论水平、治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许多人还是兼职。所谓“治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的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其教学水平只不过是按照课本讲,一边讲一边操作;二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9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有的即使是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每个学校只有1或2人,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它教师起不到骨干带头作用,这就造成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缺乏指导;四是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多地教师去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才能和谐的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完善。1.4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气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2.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对策 2.1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它对于解决、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然后提高熟悉,最终得到应用,对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也是如此。2.1.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熟悉

一是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建设视为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宣传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及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组织教育局机关干部和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熟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熟悉,使他们熟悉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学习,大家要普遍熟悉到:教育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2.1.2应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强化观念

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评价体系上可以适当倾斜。对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考核制度之中,考核时,达不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教师参评优质课、做示范课,课堂教学没有课件可实行一票否决制,用来击退那些顽固的落后意识,从思想熟悉上对信息化教育建设加以引导。2.2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治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要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行为,要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方针。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资金的筹措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应注重几点:一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合理、健全的机制,须做到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节省开支,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鼓励社会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向教育投资,给他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四是动员全社会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搞以“献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募捐活动,让全社会投入到支援信息化教育的洪流之中。信息化教育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对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进行建设的同时,对软件环境的建设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我们应清醒地熟悉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完美无缺。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对硬件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一定要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2.3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对推进信息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建立专门培训基地。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培训专题,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定培训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面要广,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flash、PowerPoint、方正奥思、金海航课件制作系统等)。三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四是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县级教育信息部门(或县计算机协会)负责基础知识培训,市级以上信息化教育部门(或相关院校)负责层次提高的培训。还可采取教师自学、集中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电教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优势,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信息技术治理人员不但有治理、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指导其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能力。要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上改变目前信息技术队伍的组成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队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4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要主观上创造机会,多角度的交流,达到网络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各省、市、县电教馆要进行广泛地课件制作评选、网页制作评选、网站建设评选、师生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比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作品的评选,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学生要广泛地获取知识,必须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谐、健康的发展。

2.5落实领导职责,优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

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合理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向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推进信息化教育,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大都是所在地区的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非凡是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育都有着深刻熟悉和紧迫感。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在信息化教育工程中的职责,促进他们在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又是布满阳光的。

第五篇: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曹玉明

2013-2-20 15:18:43来源:《中国新通信》2012年第20期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中应用广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信息化在行政管理改革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及其它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高效、透明、简捷、具有更高品质的电子化政府。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

我国政府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各类政府机构IT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网络建设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都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其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需求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可概括为是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能反映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比如政府机构设置非常不合理,层次多、部门多,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行政过程透明度低等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有新型的管理体系才能与其相适应。

2.部门统筹协作不力,规划不协调

政府信息化需要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等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的力度不够,未能改变部门协作不力,规划不协调的现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最初的政府信息化都尚未进行全面规划,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政府部门信息流通障碍重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

3.相应的信息法律体系不健全

政府信息化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健全的法律体系将大大地促进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法制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立法研究不成熟,信息法律体系建设缓慢。许多法律中的盲点、空白点已严重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4.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基础薄弱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条件,硬件和软件基础薄弱成为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在硬件方面,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不足,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尚没有较为完整的地方性政府的统一网络。在软件方面,信息化人才匾乏,缺乏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政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力量不足,政府部门的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

政府信息化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按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把政府信息化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组织结构、行政流程和政务信息的重组和整合等问题。首先,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通过重组整合,使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的发展需求;其次,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集中和高效”的客观要求;最后,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并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

2.2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和完善我国的有关信息化的法律。通过立法明确网上政府、公民的职责、权利、义务,明确政府公开信息的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和决策透明度,明确政府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制度。

2.3 强化组织管理,统一规范标准

针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首先,必须成立一个层次高、有权威、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指导建设,协调管理要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其次,利用先进的信息整合平台,整合原有的基础设施,整合原有的应用系统。这样一种信息整合平台,不仅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原

有的政务应用系统,而且能够快速方便地使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连接到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2.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资金,用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人员培训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合适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借助高校力量,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

下载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3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0期) 作者:万道琴 【摘要】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张蕾 国贸08—1 2008148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

    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推荐]

    提要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5篇材料)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政策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育科学学院 07级小教专业 陈慧梅 学号:1011407018 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 应 强 摘 要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并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