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2:3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

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带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要想繁荣进步,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树立。当前情况下,我国人才培养正朝着德智体美综合性方向发展,音乐和美术类的人才,也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音乐特长生高考热度大增,有很多高中生选择报考音乐专业。尽管当前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教育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论文针对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 音乐特长生 现状问题 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改革正井井有条的进行。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变革的核心,而高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结构。高中音乐特长生教育是当前音乐教育必须面对的全新挑战,唯有持续摸索其改革方法,才可以在各个层面提成高中音乐特长生的综合素质,为高等学校培育出素质极强的综合性音乐人才,间接带动我国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本论文以江苏省高中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当前音乐教育音乐特长生存在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策。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

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江苏省参加音乐统招考试的学生为5500人次,有特殊学校还呈现了凌晨深夜开始排队等待报名的情况[1]。2011年该省参加音乐统招考试的人数再创新高,累积参与音乐报考人数为6332人,同比增长9.2%,成为了过去十年以来江苏省参与音乐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为了能够成功考取音乐专业高校,有很多学校专门性的设立了音乐专业培训班,将此类学生定义为音乐特长生。江苏省南京市某中学属于省重点中学,该中学重视综合性人才培育,自从2002年开始招收音乐特长生,总人数高达全校人数的35%,师生比例为1:20。该校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每天对音乐特长上开始8个小时以上课程,从招收音乐特长生开始,该校音乐特长生录取率逐年增高。高中音乐特长生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大环境不佳

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每年人数都有所增加,但是总体综合素养却在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并非每一位学员都对音乐有着极度热爱,很多学生学习音乐都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存在着被迫学习心理。其次,受到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很多高校对于音乐特长生有着许多优惠的政策,带动了学生选修音乐专业。但是,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和通过考试,学校盲目的加快教学进度,在短时间完成教学课程,忽略了音乐素质的整体培养。另外,我国很多高中音乐学校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大量的音乐特长生日常学习[2]。而专业教师资源也想对匮乏,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同时,国家对于社会艺术类培训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很多私立学校学费特别贵,还存在着教师无证上岗的情况,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2.2 文化素质低,专业知识面狭窄

高中音乐特长生考入高中往往是利用特长优势,存在着文化基础课程较差的问题。而学生主要来源除去一部分音乐爱好者学生外,主要以考取大学为目的的学员。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取大学,临时将学习文化成绩不好的孩子转型了音乐特长生。这部分学生整体是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的情况出现。

2.3 学生对音乐事业缺乏热爱

音乐特长生存在着对音乐事业缺乏热爱的问题,很多高中音乐特长生对音乐缺乏喜爱。在经历了三年的学习,很多学生对于音乐事业产生了厌烦心理。对其而言,选择音乐学习,只是作为一种进入高校的方法。解决对策

3.1 改善音乐特长生学习大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音乐特长生升学概率,不单单要强化音乐特长生的教育指导,同时还要提升专业老师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高中作为培养学生的乐土,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对高中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相应的专业器械。另外,要让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不要盲目的为了考试而加快教学进度。政府部门要规范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优化音乐学习的整体大环境。

3.2合理安排文化课学习

过去数年以来,专业成绩对艺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往往忽视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化课成为众多学生的软肋。高中音乐特长生文化水平偏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变革,高考对于艺术生的综合要求不断增强。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重新对艺考洗牌[3],在未来数年里文化课成绩高低将成为决定艺考成败的关键。因此,音乐特长生要重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合理安排好文化课学习课程,同时还不能放松专业课的学习。

3.3 强化音乐特长生对音乐喜爱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学校兴趣浓厚,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学校要重视音乐特长生对于音乐喜爱程度的培养,教师在课程中要始终保持幽默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时赞扬学生的努力程度,经常性的开设音乐交流互动活动,激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带动音乐特长生始终对音乐的热爱之情,间接提升其专业成绩。结语

综合而言,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高中音乐特长生的教育问题。要依据学习时间紧迫性、专业基础差、硬件设施偏少等情况,从根本出发灵活性的安排教学课程,有序的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整体的升学效率[4]。此外,学校还应当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条件,调节好更方面的问题,唯有通过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提升音乐特长生的整体素养,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薛世民、胡钟刚等。音乐高考必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09):115~116.[2]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7(05):258~259.[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9(07):13~14.[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11):177~178.

第二篇:高中音乐特长生教学计划(本站推荐)

第三高中音乐组工作计划(2009——2010学上学期)

工作目标和任务

1、动员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水平,创造有特色的教研组。

3、完善学生考试的考试形式、评分标准,规定学生考试曲目范畴,制定出有本校特色的考试大纲。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具体工作安排

1、初步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我校音乐教学已经经历十五年的历程,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规范,在此基础之上,要把这个体系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2、开展年轻教师及新进教师的公开课

学期要求年轻教师每人上一节公开课,通过教师公开课的开展,了解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老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使新进教师迅速与我校的教学方式、理念等接轨,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

3、精心搞好学期音乐会

要把学期音乐会如期开展起来,增强学生的舞台意识、表演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舞台演唱的自信心,同时使同学们在观看音乐会的同时,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热情,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失误。

4、做好组内思想建设工作

加强组内思想建设工作,协调大家的各种想法,使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向着学校既定的目标大步前进,成为一支团结友善高效、高水平的敢打胜仗善打胜仗的钢铁队伍,成为学校各教研组中最优秀的教研组,立志成为盘锦市艺术教育的领头羊!

5、加强日常教学工作

我们要加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把握性,真正认真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为每一位学生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铺就未来成材之路。

7、做好招生工作

本学期面临一年一度的初中升高中的特长考试,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选拔优秀的学生报考我校。

8、做好高考术科考试曲目的安排工作

省联考在12月下旬开始,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为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曲目,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联考考试。

9、制定高中声乐教学大纲、钢琴教学大纲

将在原有的高中声乐大纲、钢琴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修订,补充新曲目,删除不常用的曲目,使大纲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10、做好教师专业学生汇报音乐会的组织工作

本学期将有一些教师、学生进行汇报音乐会,全面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是音乐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集中表现,也是对自己实力的充分展示,更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大好时机。优秀的学生开展毕业汇报音乐会,这将我校历史上的第一次这种活动,以往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机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场音乐会的举办,可以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利于高

一、高二的学生从中学习到新的方法新的曲目,对高考水平有一个直观地了解,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学教研工作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召开教研组会议,总结上学期工作,研讨本学期工作计划

研究制定新的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开展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公开课

十月

开展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公开课

十一月

做好招生工作的宣传工作

十二月

做好学生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

做好学生期末考试工作

一月

1、优秀学生及教师汇报音乐会

大洼职教中心音乐教研组

音乐特长生培训工作计划

时间:学制三年,主要是初中应届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三、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

四、课程设置简况:

1、乐理视唱练耳: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2、声乐: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4、钢琴:总学时:380,周学时:4开设5.5学期。

五、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11-20周为文化学习。

音乐高考专业分共300分,200分的专项分,100分视唱练耳、乐理,前几年文化课要求大概在230—240左右,音乐高考录取以专业排名,文化成绩达线即可,年考试时间12月25号左右进行。这对于只有二年学习的学生,要想考上音乐类大学难度确实是很大的,这本身也要决定于学生自身的勤奋努力情况和教师的教法及家长和文化课老师的关注。

音乐特长生辅导计划

一、声乐辅导

第一学期:完成5至7首歌,初级声乐作品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气息运用和闭口音的正确发声。

第二学期:完成3至5首歌,两首初级三首中级声乐作品的学习,要求掌握半开口音的发声技巧。

第三学期:完成3至5首歌,中级声乐作品的学习,要求气息运用正确,掌握开口音的发声技巧,能掌握运用头腔的方法。

第四学期:完成2至3首歌,中级一首,高级二首,要求能娴熟自如运用气息,头腔亮点突出,声音大小控制自如,能熟练开口音半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发声。有感情有表情地完成声乐作业。

第五学期:复习为主、观摩、测验等,为应考做准备。

教学措施:

1、落实好上课时间,要求学生保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要求学生感觉和体会老师要求做到的技巧技能。

3、要求学生重视咬子吐字与发声的正确配合。

二、钢琴教学

1、除抓好手指离键的练习外,还要注意手腕左右轻松地转动,全身放松,自然,姿势正确。

2、要求学生对钢琴的乐句要有旋律方向,对乐段也要有总体的旋律概念。

第一学期:要求完成拜厄559前20首。

第二学期:要求完成559后面部分

第三学期:要求完成849前20条。

第四学期:要求完成849后面、299选2条

第五学期:完成考试曲目。

三、视唱练耳的学习与训练

1、在视唱教学中注意音准、节奏。

视唱教学要求的重点就是音准、节奏,视唱音不准,节奏不对,那视唱就是白唱。所以要求学生唱准音,唱对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注意在视唱中抓好打拍子与唱谱的配合。

在视唱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边唱一边打拍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摸唱等。

学生在旋律摸唱最薄弱,要强加这方面的训练,是练耳的重中之重。

4、引导学生自觉训练。

学生能自觉找课堂以外时间训练,练耳方才可以提高。如果不抓紧课堂以外训练,练耳水平就不会提高。

视唱:

第一学期:完成教材中无升降号2/

4、3/

4、4/4(包括节奏)的视唱。

第二学期:完成附点,切分音(包括节奏)。

第三学期:完成一个升号,一个降号的视唱(包括节奏三连音等)。

第四学期:完成一个升降的混合训练(包括节奏综合训练)。

第五学期:复习、应考准备。

练耳:

第一学期:(笔试)单音、旋律、音程训练和声音程、音组训练。

第二学期:(笔试)和弦听力、音组摸唱

第三学期:(笔试)复习单音、旋律。

第四学期:(笔试)音程、和弦、音组摸唱、混合节奏等训练。

第五学期:复习为主、高考准备。

要求:

1、这是除声乐外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学习,在视唱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唱好音程练习,以便在学习视唱中唱准音准节奏。

2、抓好听单音、音程、和弦、旋律、摸唱节奏旋律的训练之余,引导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听觉训练极为重要,学生只要明白了要自己努力去训练,那成功率已占一半。

四、乐理学习

1、要系统地讲课。引导学生学好乐理知识,要科学地、系统地一项一项讲,要一环紧扣一环,使知识有连贯性。

2、引导学生自觉看乐理书,做练习。学生单听老师讲,不看书,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他们自觉看书,对各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使之在听课时就会更深刻。

第一学期:1至13讲(李重光乐理教材上、下册)

第二学期:14至20讲。

第三学期:21至34讲。

第四学期:35至42讲。

第五学期:复习《实用乐理》,应考准备。

第三篇: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3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0期)作者:万道琴

【摘要】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金融环境。但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支农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主体较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并建立信贷担保基金。

【关键词】财政支农 金融支农 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资源整合 信贷担保基金

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对农业加强财政金融补贴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了中央加强对农业财政金融支持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政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现状。

财政金融支农现状

财政支农现状。

一、财政支农规模较大,增长逐年提高。近几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以及财政支持是以往的数倍,财政支出涨幅一直大于20%。其中在2008年更是一度达到了37.9%的高额度,总支出达到了5955.5亿元,包括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几项,增幅达到了107.7%。

二、财政支农增加了直接补贴的额度。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中央财政今年下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资综合补贴835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这些直接补贴的措施可以减少不法分子或地方政府截留挪用补贴资金,农民可以放心、安全使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农资,避免盲目乱用、滥用,还可以进一步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强化政府为农服务的意识,打造服务型政府。

三、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前几年,我国财政主要把农业作为支农的重点领域,而对农村社会领域的关注不够,这导致我国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欠账较多。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重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资金结构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重视改善民生,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保障范围。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2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96.5%。

金融支农现状。为适应“三农”发展的实际形势和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各地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充分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不断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和水平,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提供了强大助力。

一、搭建政策平台,营造有利于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的良好环境。中央人民银行坚持有利于“三农”发展、有利于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有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三农”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大幅增长,年末余额达到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4.8%。

二、推动创新业务,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根据“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方式灵活、手段多样的支农金融创新业务。中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县(市)开展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有力助推了全国范围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关注民生,改善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将改善民生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不断改善支农金融服务的保障能力。各地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建设,为不断改善支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各地通过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全方位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和开展金融服务的吸引力,促进了当地支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31个省(区、市)所辖的2682个县中,已有2372个县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三是金融服务不断向基层乡镇延伸。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由2009年6月末的2945个减少到279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由708个减少到342个。

财政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的力度不够,投入资金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投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我国财政的整体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对财政支农仍然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财政支农的重要性。

二、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由于农业的收益见效比较慢,体现出的政绩也不太高,所以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只有少部分被投入到有长远意义、见效慢的农业项目中来,而大部分的资金都被投入到见效快、收益高的农业项目中来。这种情况导致农业项目发展不平衡,反过来又严重阻挠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三、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地用于流通环节。1996~2000年,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300~800亿元,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左右,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左右,年均增幅为27.16%。然而,如此巨额的补贴主要都是补在流通环节,补在价格上。

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较少,服务性较差。大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往往选择那些风险性小的、收益高的项目,而对农村的这种收益低、风险大的项目不感兴趣,因此都纷纷撤出农村金融领域。依然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并没有创造出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融资方式,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较差,对支农的贡献较小。

二、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短缺。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各项资金需求也逐渐显示出了刚性增长态势,与这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和资金支持却呈现出了空缺的状况,而且农村金融资金供给发展机制也呈现出与预期相反的发展趋势,即对贷款的支持力度有限,部分地区贷款增幅几乎为零甚至一度显示为负增长,而存款数额却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另外,由于大量资金并没有应用到农村市场的发展当中,农村资金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状态,这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

三、信贷管理机制不畅,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由于当前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的限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联保贷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本来很多曾经筹划上马的业务也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农村资金供需矛盾这一根源问题。

四、农村保险业务萎缩,影响金融支农力度。在我国,农业一直是高投入、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农村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一方面,保险公司鉴于农业的特点往往开出比较苛刻的条件,使农民自身并没有进行较大投保的勇气。另一方面,农村的整体状况较差,农民自身也确实拿不出担保还款的财产物品。这两种因素使得农村的保险业务发展较慢,影响了金融支农的力度。

解决途径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

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一个信贷担保基金,剩下的部分由当地企业共同出资募集,形成一个以工补农的良性机制。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时缺少担保人这个老大难问题。

整合商业性金融承担的政策性职能,将之全部移交至政策性银行。除了继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以外,还要继续加强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发展与完善,如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逐步发展为政策性银行;研究制定诸如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各项惠农支农的业务;中央财政也应该加大对这类银行以及这部分业务的财政补偿与支持。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篇: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蕾

国贸08—1

2008148

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据世界银行1986年统计,世界劳务市场的劳务容量约为2000万人。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己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而具有一定规模的输出则始于15世纪末(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至18世纪,殖民主义国家贩卖黑人到美洲的奴隶贸易。这是历史上大

规模远距离劳动力转移的开始。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是殖民主义的罪恶表现,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即奴隶并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力拥有者和出卖者出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而是作为生产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人用强迫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运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这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人。真正是自由人,是自身劳动力拥有者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并作为生产要素在他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最早当属18世纪初的欧洲技术工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才对技术工人入境采取欢迎态度,但是由于各自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迁移量仍然十分有限。真正大规模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则是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兴国家的建立以及战后重建的需要,国际劳务输出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劳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我国近代的劳务输出,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即有雏形。19世纪中叶,北美、澳洲大陆发现了金矿,由于黑奴买卖己经停止,加之当时的清政府把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当作“贱民”、“弃民”对待,采取不予保护的政策,殖民者便趁机通过利诱、拐骗、强拉等不法手段,掳掠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即“华工”。这是我国近代劳务输出的开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英、法、俄以及东南亚国家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由于我国这一时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带有很强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

到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务输出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劳务输出大都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以援助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尼日利亚等的经济建设为主。派遣了大批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和医务人员,基本上是无偿的或是优惠的,同样并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此说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但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劳务输出事业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到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1对外劳务合作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仍与我国人口资源总量不相称,并且创汇能力也远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2普通劳务依然是外派劳务大军的主力,但在少数省份已有改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仍然占据劳工大军的绝大多数75%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科教文卫、设计咨询和IT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不足1%3亚洲市场份额独大,新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1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与劳务输入地日益要求的高素质务工者相互矛盾2县内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信息不灵、输出渠道不畅3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工作不到位4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输出共识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输出质量3上下联动,扩大输出总量4建立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拓宽输出渠道。

第五篇: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制度的带动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繁荣,到现在,更是得到了规模化得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中包含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2、高等学校质量受到重视

在中共中央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深入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改变以前教育落后的旧模式,与时俱进,把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作为目标。滨海学院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年,学校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并且成立相关研究小组,要求教师上课时以创新为机制,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

以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得到重视。

3、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经费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财、税、费、产、社、基”的六字方针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与建立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同步进行,使改革平稳推进。就我个人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惠利下,申办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使得我们这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也能顺利解决学费问题,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学校综合成绩优异的同学,更是能受到政府下发的奖学金奖励。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在高等学校经费投入的体制改革。

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随着办学体制改革的推进,现已形成了公办、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的格局。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由于当时认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取消了私立高等学校,形成了仅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的单一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等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20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突破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滨海学院20年来的发展壮大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师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是赶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许多大学教师还担任成人高等教育和许多非学历教育工作,实际负担更重。新教师的学历多为“博士„‘硕士”,但缺乏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同时,每年平均要有6%的老教师“退休”。而教师的学术精神倒退、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导致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上升、而学术和教学水平下降也是一大隐患。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

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相关解决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壮大教师队伍;增加对博硕类教师培养人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完善教育者的文化和道德修养监督机制,强化法律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2、公平效率方面

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大众化与质量监控方面

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其次,高校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向就业者转变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载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我国高中音乐特长生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推荐]

    提要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

    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 应 强 摘 要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并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影......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精选5篇)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05-20 18:09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 水——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黄河流域更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然而人类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

    论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姓名:学号:班级: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 06. 01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 阔的国际市场......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把农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