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新保险法之说明义务之履行报告
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说明义务,乃是我国保险法的一大特色,其他国家虽有规定,但规定如此明确者无出我国保险法之右。比之原《保险法》,我国新《保险法》对保险人所加之说明义务更加严格,这凸显了立法者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决心,也能够确保保险消费者获得实益。但是,对保险人来说,如此严格的要求则迫使其改进说明义务的履行,以符合新《保险法》的要求,从而避免未来的败诉风险。
一、说明义务之立法渊源: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立法者很早就意识到,由于国民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的整体欠缺,法律必须强化保险人对保险条款解释的义务,以免被保险人遭受诈欺。因此,在1995年版的《保险法》中,立法者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这就是该法第17条:“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在施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保险人如何履行说明义务是实务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在车险领域出现,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的争议经常是: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保险保单背面印制保险条款能否认定为对说明义务的履行。对此,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当时监管保险业的中国人民银行针对这一问题作出批复:“保险公司在机动车辆保险单背面完整、准确地印上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或备案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即被认为是履行了《保险法》规定的说明义务,投保人在保险单上签字,是投保人对保险单及保险条款的有关内容表示认可并接受约定义务的行为”。显然,该批复对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的要求较低,采取了公示保险条款加被保险人签字的方式,完全没有体现说明义务中“说明”的真正含义。
随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关于说明义务履行的纠纷愈演愈烈。被保险人多指责保险人“只提示不说明”,即,保险公司仅在投保单上提示保险合同中存在责任免除条款,对这些条款的内容不予解释,只要求被保险人签字,以证明其已经对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履行了说明义务。法院方面对此迅速做出反应,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实务中的说明义务作出批复,认为:“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对于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也就是说,保险人除提示责任免除条款的存在外,还需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解释免责条款。应当说,这样的规定对保险人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批复的效力较低,立法机关和保险公司对此都未予重视。,《保险法》迎来了第一次修改,但修改主要针对我国入世的承诺,保险合同法部分基本未予改动,关于说明义务的规定没有变化。
但是,关于说明义务的纠纷仍然此起彼伏,加之保险市场开放初期出现了保险人严重侵害被保险人利益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出台司法解释,以规范保险人的行为,并于12月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关于说明义务,基本沿袭了批复的规定。但是,由于保监会就提出了保险法二次修改,为避免立法重复导致资源浪费,征求意见稿最终流产。不过,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说明义务的观点被广泛引用,已为学界所认同,也得到了保险监管机构的承认。
由保监会起草,经国务院通过的《保险法修订草案》中,保监会将说明义务的条文修改为:“保险人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能够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责任免除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说明。保险人未对责任免除条款作出提示或者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法律效力”。征求意见过程中,围绕说明义务,各方提出了许多有益观点。例如,上海、浙江、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等方面的代表建议明确“责任免除条款”的具体含义及范围,甘肃方面的代表建议保险公司应当向被保险人提供通俗易懂的保险条款说明书作为合同的附件,北京信安保险代理公司则建议,对收益不确定的保险产品,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进行风险提示。全国人大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将说明义务的条文确定为:“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从修改的结果看,新《保险法》关于说明义务的进步性表现在:其一,要求保险人在提供投保单时即提供格式条款。这样的规定采纳了甘肃代表的建议,目的是为了避免保险人诱使投保人在不知道保障范围和免责事由的情形下糊里糊涂地签订合同,减少保险公司及代理人的欺诈行为。其二是将原《保险法》中的“责任
免除条款”的字样改为“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这两个短语貌似相同,其实大相径庭,保险人的说明范围可能因这一短语变更而大大扩大,下文将有详述。其三是说明方式的变化。原《保险法》没有规定保险人以何种方式进行说明,新《保险法》则总结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和征求意见稿,采取了提示加解释的说明方式,除了要求保险人对免除责任的条款予以提示,还要求
保险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解释免除责任的条款。这对未来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保险条款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新《保险法》关于说明义务的规定实现了修法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较为成功。不过,白璧微瑕,对修法中争议的热点问题,新法未能完全解决。修法中关于说明义务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说明范围和说明方式两个方面,下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二、说明范围:“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该如何解释
说明范围是修法过程中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原《保险法》规定了“一般说明”与“明确说明”两类,一般说明是对全部保险合同内容的说明,实务中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对全部合同内容进行说明,也没有进行全部说明的可能性,因此,这种说明沦为一纸空文。修法对一般说明义务讨论较少,矛盾主要集中在“明确说明”的范围,即关于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的条款范围上。如上所述,上海、浙江等方面的代表建议明确“责任免除条款”的含义和范围。这说明,实务中关于何为“责任免除条款”的争议较多。立法过程中,扩大责任免除条款范围的呼声明显上风。也许正是这样的考虑,全国人大最后通过的新《保险法》将修订草案中的“责任免除条款”修改为“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数字之差,其意大变。如果采“责任免除条款”,则保险人仅说明保险条款中命名为“责任免除”的部分即可;如果采“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则保险合同中凡涉及免除责任的条款,即使不在保险条款中的“责任免除”部分,保险人亦须说明。这样,保险合同中的“解除条款”、“终止条款”、甚至“索赔时效条款”等,即使不在“责任免除”部分,但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均须说明。如此,保险人之说明范围大大扩展。
但是,“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该如何解释?包括合同中的哪些条款?保险法为我们提出了新问题,挑战保险公司、学者和法院的智慧。笔者认为,下列条款保险人应予说明。
(一)不负赔付责任条款
此处的不负赔付责任条款是指保险人完全不负赔付责任的条款。除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免除”部分(这部分免责条款保险人自当说明)外,还包括保险合同中的“被保险人义务”部分的免责条款。被保险人义务部分的免责条款之所以应当说明,是由于该部分属于实质上的免责条款。举例来说,人保财产保险基本险规定有“被保险人义务”部分,即第20条至第25条,该部分最后一条(第25条)规定:“被保险人如果不履行第20条至第24条规定的各项义务,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或从解约通知书送达15日后中止保险合同”。可见,本部分虽不属于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部分,但保险人仍可以拒绝赔偿,因此属于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既属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依照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应当予以说明。
(二)限制责任条款
保险合同中的限制责任条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比例赔偿条款。该条款主要包括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时的赔偿、被保险人所支付的必要、合理施救费用的按比例赔偿、保险标的残物折价退还被保险人时的按比例扣除、重复保险的按比例赔偿、以及年龄误报被保险人少缴保险费的按比例赔付等;(2)自负额条款。意即损失在某一确定金额以下者,保险人固不负补偿之责;超过此一确定金额者,保险人亦仅对超过部分负补偿之责。(3)免赔额条款。免赔额又称最小损失免责额,为自负额之一种特殊形式,或以一定百分率,或以一定金额表示之。在此百分率或金额以下之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但若一旦超过此百分率或金额,保险人对全部损失负赔偿责任;(4)赔偿权放弃条款。此种条款出现在代位求偿场合,假如被保险人放弃对第三人的部分赔偿权,保险人可以部分抗辩,放弃全部赔偿权,则保险人全部抗辩。限制责任条款应当说明,其原理在于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提供方限制自己责任的规定。保险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在保险人限制自己责任的时候,应当提请相对方注意,并说明限制责任的内容。
(三)涉及特定效力的条款
一般来说,没有法律背景或保险背景的普通人对保险条款的效力总是难以理解。由于理解上出现偏差,被保险人对这些条款产生的不利影响无从知晓,由此可能导致保险人未来的拒赔。因此,“为使经济上属弱者之要保人或被保险人能和保险人立于实质平等之地位,除了须控制保险条款内之公平性外,务必尽量要求保险人于主张特定效果前,将该效果发生之可能性通知或告知被保险人,使其了解自己所处之状态以决定如何保护自己之权益”。
保险合同中涉及特定效力的条款一般包括:(1)保险合同生效条款。保险保单中一般会出现“本公司在被保险人履行交付保险费义务后开始承担保险责任”。此种条款影响保险合同生效,应当对被保险人进行说明;(2)保险合同效力中止条款。此种条款主要出现在人身保险合同中,即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中止和失效的规定;(3)保险合同解除的条款。被保险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保险人在合同有约定的情形下也可以解除合同,由于解除合同一般会对被保险人产生不利影响,故应当把保险人约定合同解除的情形以及被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后果对被保险人清楚说明;(4)保险合同终止的条款。例如,财产保险中有标的一部受损者终止合同的规定,两全保险中有关于合同终止给付保险金的规定,都应当对被保险人说明。不过,如果该涉及特定效力的条款对被保险人没有不利影响,或者可以通过事后通知的方式代替的,保险人可以免除说明义务。
上述说明义务,属于保险人依新《保险法》要求应当履行的明确说明义务,除此以外,保险人还需说明其他内容吗?例如,一些保险合同的基本条款,被保险人未予注意,保险人是否应予说明?这就涉及到新《保险法》规定的一般说明义务。事实上,原《保险法》对一般说明义务也有要求,但由于下述原因,保险人一般不履行这一义务:第一,履行成本过高。如果对合同条款全部说明,保险公司或代理人付出的成本几乎无法用金钱计量;第二,许多保险条款只是保险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没有必要要求保险人再说明一遍;第三,法律未规定不履行一般说明义务的后果,导致保险人以为不需要承担责任,而法院的审判亦无处罚依据。基于上述三个原因,实践中保险人不履行一般说明义务,法院也不要求保险人履行一般说明义务。
但是,笔者以为,一般说明义务并非一纸空文,某些基本条款,不属于明确说明义务要求的免责条款,但保险人应当说明,此处的说明义务,当为一般说明义务。这样的条款包括:犹豫期条款、自动垫交条款、受益人指定条款、风险提示条款、红利条款等,这些条款是不属于免责条款,但往往涉及被保险人的选择权,三、说明方式:书面解释与询问说明相结合根据新《保险法》,保险人的说明方式采取提示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即保险人提出的免除其责任的条款必须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其次必须对这些条款作口头或书面的解释。但是,如何进行提示,如何进行口头或书面解释,新《保险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措施。关于提示,问题倒还不大,只需将相关文字字体加大、加粗、加黑即可。关于书面或口头的解释,对保险公司恐怕是一个挑战。口头解释易于操作,但一方面保险人可能不愿将免责条款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太清楚了投保人便不愿投保,另一方面,即使进行了口头解释,保险人又怎样证明这种口头的解释?至于书面解释,各保险公司尚未对书面解释进行探索,如何操作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总之,对保险公司来说,无论是提示还是解释,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可操作性和可证明性。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书面解释与询问说明相结合的方法。所谓书面解释,是指保险人以通俗化的语言对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进行解释,所谓询问说明,是指被保险人阅读完保险人提供的书面解释文件后,如仍有不解之处,可以就不解之处询问保险人或其代理人,由保险人或其代理人进行口头解释。具体步骤可以是:
(一)应说明条款的特别印制
一份保险合同中,既有无需说明的程序性条款,又有应予说明的免责、限责条款,如果所有条款的字体、字号完全相同,则被保险人难以识别哪些条款关涉自身利益,应当由保险人说明。因此,保险合同中的应说明条款醒目设计和印刷,采取较大字号、特殊字体、黑体加粗、加框印制、特殊颜色等办法,使得被保险人能够轻松识别应当注意的条款。
对应说明条款特别印制的法理基础在于格式合同应当提请相对方注意的理论,即当事人欲以格式条款订约时,有义务以明示或其他合理、适当的方式提醒相对人注意其欲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事实。我国《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取格式合同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对于保险合同条款来说,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的提请方式就是通过文字外形的特殊印制引起相对方的注意。保险合同条款的说明与一般格式条款的说明有所差异,它其实是在格式合同中选择重要条款和影响保险消费者利益的条款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只要将应说明条款的文字与不需说明的条款的文字区别开来即可,而不象其他格式条款需要采取张贴公告等方式引起注意。而区别文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某些文字特殊印制。我们可以说,特殊印制就成为履行说明义务的第一步。
(二)单列应说明条款的书面解释
新《保险法》要求保险人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口头说明在保险销售实务中不具有可行性,一方面,目前保险营销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自身理解保险合同尚有困难,遑论对被保险人解释。另一方面,每个合同都进行解释,对保险公司来说成本过高,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口头解释不得不降低为书面解释。在保险法修改讨论中,有些代表甚至提议,说明义务不得以口头形式说明。
此前许多保险公司采取的方式是:在投保单上设计“投保人声明条款”,该条款的内容大致为:“投保人兹声明上述所填内容(指被保险人如实告知的内容)属实,同意以本投保单作为订立保险合同的依据;对贵公司保险条款,特别是条款中的责任免除部分的内容及说明已经了解,同意从保险单签发之日起保险合同成立,发生保险事故时,投保人未按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投保人声明条款”受被保险人及法官诟病已久,他们认为,如此的说明方式其实根本未就责任免除条款进行说明,其实效与保险人提示被保险人注意免责条款相同,并没有尽到“说明”义务,甚至有强迫被保险人承认已经了解责任免除条款之嫌,对责任免除条款的含义和内容,被保险人其实不知。这种说明方式明显与立法目的相违背。
那么,如果采取书面形式说明,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笔者认为,应当将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单列出来,并单独印制成一个文件,单列的条款应当包含本文第二部分关于说明范围的条款。文件所用纸张上与保险合同所用纸张颜色加以区别,同时对单列的条款以通俗的文字予以解释。单列的目的是为了提请被保险人注意这些条款。这种提请方式不同于保险条款的特殊印制,其不仅将保险合同原来已经采用特殊文字印刷的部分提取出来,再次引起被保险人的注意,而且采用特殊的文件外形,文件外形的特殊性也可以提请被保险人注意。“判断‘提请注意是否充分’的因素之一是‘文件外形’,文件外形须予人以该文件载有足以影响当事人权义之约款印象,否则相对人收到该文件根本不予阅读,使用人之提请注意即不充分”。同时,必须对这些单列出来的条款加以通俗化解释,否则难以完成所谓的“说明”义务。
单列应说明条款的书面解释是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的第二步,保险人对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须进行通俗的解释,以便不具有专业知识的被保险人能够理解。
(三)询问说明
保险人将应说明条款列出并进行解释,并不能说明其已经履行了说明义务。书面解释虽然对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做了解释,但这种解释是一种没有直面相对人的“自我解释”,一个普通的被保险人不见得能够理解。要使被保险人理解免责条款的内容,必须引入询问说明规则,由被保险人就其不理解的条款对保险人进行提问,保险人予以解释。询问说明规则是相对于主动说明规则而言的,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但提高了说明义务的可操作性。
询问说明规则的理论基础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原理。知情权是消费者的一项法定权利,一种商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在对该商品进行适当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晓。如果消费者对该商品或服务缺少基本信息,便无法知道该商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不会去购买或接受。被保险人作为保险消费者当然应当享有知情权,象其他知情权实现的方式一样,当被保险人通过询问保险条款实现知情权时,保险人应当作出清楚的回答。
询问说明可以作为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的第三步,不过,如被保险人不提出询问,保险人可以不予解释。
(四)签字确认
通过对保险人询问以及保险人的回答,如果被保险人已经理解了合同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的含义,其应当在单列免责条款的书面解释文件上签字,明示自己已经知晓合同条款的含义,因此,保险人有必要在单列书面解释的特定文件上设计签字栏。签字确认表明被保险人同意将应说明条款订入保险合同,这符合格式合同的一般原理。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要件之一便是消费者同意,“消费者同意使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应当以明示同意为原则……所谓明示同意,其表现形式就是消费者在格式条款上签字,认可其成为合同的内容”。因此,签字确认是被保险人同意保险条款内容最常规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签字确认还具有证据效力。新《保险法》虽然没有规定说明义务的举证责任由哪方承担,但依我国学者的观点,说明义务的责任应当由保险人承担。以何种证据证明自已已经履行了说明义务一直是困扰保险人的一大难题。如果保险人以特定文件单列应说明条款的书面解释,在被保险人阅读并对其询问进行回答后要求被保险人签字,则该签字可以证明被保险人已经履行了说明义务。当然,如果被保险人有相关证据证明未履行说明义务或者履行义务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则保险人仍应承担责任。签字确认完毕,保险人说明义务亦履行完毕。
关于说明义务的履行方式,笔者尚有一点小建议,即,在保险合同文本的首页引入“保险人说明义务条款”,内容设计为“保险人应当对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重要条款(包括免责条款),被保险人可以对不理解的条款进行询问。保险人可以根据这些条款拒赔被保险人的损失,如被保险人已经理解合同重要条款,请在此处签字确认”。设计这一条款,意在引起投保人、被保险人注意免责条款的存在以及保险人负有法定解释义务,以便被保险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够减少说明义务纠纷的发生。
四、结论:说明程度——理性外行人标准
保险人就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进行说明,究竟应该达到何种程度?理论上存在三个标准:保险人理解标准、被保险人理解标准、以及理性外行人标准。保险人标准即保险人对免除责任条款的说明达到自己能够理解即可,这种标准明显不合理,实不足取。被保险人标准是指保险人的说明须达到让与其签订保险合同之具体被保险人理解的程度。此标准要求说明须使各种各样的被保险人理解,对被保险人来说,证明其说明已达到对方当事人能够理解的程度实在困难,且容易误导被保险人诈欺,被保险人可能动辄以自己不理解免责条款为由主张保险人赔偿,因此对保险人难言公平,亦不足取。理性外行人标准,是指保险人的说明程度须达到具有一般知识与智力水平的普通保险外行人理解的程度。相对来说,此标准站在中立第三方的立场判断保险人的说明程度,兼顾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
第二篇:新社会保险法解读之:我看养老保险
[导读]:新社会保险法有不少突破和创新之处,如:养老医保异地漫游、工伤费用先行垫付、失业人员也能享受医保、全职太太生小孩有报销等等。那么对于人人都必需面对的养老问题,此次的修改有哪些新的亮点呢?让小编和大家探讨探讨。
导读:
★ 单位职工:还没交够15年,退休后能领取养老金吗?
★ 农民工:参保不够15年咋办?能不能提前支取?
★ 交够15年,是不是就不用再交了?交多了会不会多发?
★ 参保者死亡,个人账户能继承吗?
★ 跨省流动就业,将来的养老金咋计算?
★ 单位职工:还没交够15年,退休后能领取养老金吗?
张先生明年就要退休了,他参加的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只有13年,没有达到领取养老金规定的最低年限15年。那么退休后能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呢?
解读:新社保法出台以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不能转换,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如果回乡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原先在城市参加的社保不能转移到农村,只能做退保处理。
而新的社保法第16条相关规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自由选择以下3种方案:
其一,延长交费直到满15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以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补缴至满15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其二,对于没有继续缴费或者延长缴费后累计缴费年限仍不足15年的情况,可以申请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相关:城镇职工养老关系转移要知道的5件事)
其三,对于不愿意延长缴费至满15年,也不愿意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以申请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特别提示
如何申请延长缴费时间?
填写《延长参保缴费年限申请表》,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延长参保缴费申请。经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查同意后,申请延长缴费时间的参保人员应当持申请表办理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手续。
灵活就业人员如何参保?
申请延长交费的人,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去继续参保,缴费基础是当年使用的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按20%的比例交费,这中间有8%会计入个人账户。如果到了65岁还不满15年,就要办理一次性交费,比例从20%上升为28%,8%记入个人账户。
新农保转入转出咋处理?
1.关系转出:参保人在缴费期间,户籍迁到外县(市、区)的,由县农保中心将本人的新农保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转移到迁入地农保中心,由迁入地的县农保中心办理续保手续;迁入地未开展新农保的,其新农保关系暂不转移,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储存额按有关规定继续计息。
2.关系转入:户籍从外县(市、区)迁入本县的,应先办理参保或续保登记手续。
需要提供的材料:参保人应持户籍关系转移证明、居民身份证原件等有关材料。★ 农民工:参保不够15年咋办?能不能提前支取?
在西安打工的农民工小王说,公司已给他缴纳了3年基本养老保险,他想过几年不干了就回老家,他缴纳的养老保险能否连本带息退还呢?还有农民工担心,他们在多个城市打工,回家务农时又不能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将来如果达不到15年的缴费年限怎么办?
解读:以前农民工可以退保,一次性退还个人账户。新的社会保险法第14条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也就是说,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者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关系,保存其参保记录和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算。
如果到异地就业,可以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继续累积缴费年限,待将来退休时,符合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如果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或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农保。
★ 交够15年,是不是就不用再交了?交多了会不会多发?
“职工养老保险缴够15年,是不是就不用再缴纳了?缴多了将来会不会多发很多?”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解读:按规定,职工养老保险是强制性缴纳的,目前用人单位缴纳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职工按本人工资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缴费基数一般有上下限,上限不超过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下限不低于60%。
职工缴纳达到15年后,还要继续缴纳,直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将来养老金的计发,将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等因素确定。也就是说,缴纳的基数越高,时间越长,将来发放得越多。★ 参保者死亡,个人账户能继承吗?
如果参保者因病死亡或者非因工死亡时,还没有领取退休金,个人账户咋办?
解读:新社保法第17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在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时候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的资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另外,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由亲属继承。
至于个人账户如何继承,是将个人账户转入继承人的账户,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
★ 跨省流动就业,将来的养老金咋计算?
“现在工作比较自由,可能在这个城市缴了几年,在另一个城市缴几年,将来退休时养老金咋计算,以哪个城市的养老金为标准?”李女士咨询。
解读:根据《社保法》第19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通俗说,就是养老保险关系将跟人走。例如在北京缴纳养老保险费2年,在上海缴纳3年,在石家庄缴纳了10年,那么您个人的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就是15年了。
所谓“分段计算”,是指参保人员以本人各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取得地对应的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保险金。
“统一支付”即无论参保人员在哪里退休,退休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将各统筹地区的缴费年限和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分段计算出来,将养老金统一支付给参保人员。长远地看,既有利于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也将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养老金待遇差别问题。(文:向日葵保险网 曾燕菲撰稿)
第三篇:关于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的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关于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的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郑书宏律师团 卿莹
案情简介:被告杨某某于2012年9月12日驾驶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所有的重型自卸货车由三环路方向沿益州大道向华阳方向行驶,在益州大道与刘真贤驾驶并搭载乘客张超的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所有的捷达汽车相撞,致司机乘客死亡。死者司机的亲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险范围内予以赔付。关于本次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被告杨某某超速驾驶并闯红灯,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且杨某某的驾驶证在2008有一次被扣满分未处理,造成驾驶证停止使用状态,2010年未交体检表,驾驶证注销可恢复状态。被告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指出保险公司关于商业险免赔事项具有说明义务。
对此,律师认为,首先,投保单中,有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鲜章的投保人声明,承认确认收到了《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并且承认保险公司已经向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详细介绍了条款内容,特别就黑体字((即商业险免赔事项)作了特别介绍,该声明表明投保人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清楚商业险保险条款内容,特别是免赔内容。
其次,在投保单所附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中,对于商业险免赔事项条款进行了黑头加粗的特别处理,在整个保险条款中非常醒目。根据6月8日实施的《保险法司法解释
(二)》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在投保单或者保险单等其他保险凭证上,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旅行了提示义务。”从保险公司提供的由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确认收到的保险条款中,可以看到该条款使用的是非常醒目的加黑字体,足以引起投保人的注意。
第三,保险公司所提供投保单所附的保险条款上所盖公章不是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只是证据的小瑕疵,并不足以影响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所承认的已经收到保险条款并获悉免赔事项的证据的效力。
通过庭上辩论,法官认定保险公司履行了说明义务。
第四篇:2011新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全文解读
2011新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全文解读
[导读]: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
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保险法》对各项社会保险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第二,《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确定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使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并必将带动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从而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不仅对社会保险工作是极大的促进,也将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以前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整的顶层架构,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
《社会保险法》从草案起草,到国务院审议,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始终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关于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关于社会保险要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以及加强基金管理监督的要求等,都在法律制定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社会保险法》确立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框架,把城乡各类劳动者和居民分别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制度无缺失、覆盖无遗漏、衔接无缝隙,使全体人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三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
《社会保险法》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制度上,优先体现公平原则,做出适当的普惠性安排,通过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大社会财富再分配力度,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体现激励和引导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把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
四是确立框架,循序渐进。
《社会保险法》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保险的有益做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同时,基于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正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社会保险法》也保持了必要的灵活性,作出了一些弹性的或授权性的规定,为今后的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留出了空间。
三、《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本法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基本模式、资金来源、待遇构成、享受条件和调整机制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并规定了病残津贴和遗属抚恤制度。
根据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一重大实践进展,本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作出规范。
此外,本法还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为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本法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待遇项目及享受条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原则规定,并授权国务院规定管理办法。
第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
本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分别单独成章,对其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
四、《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具体是: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即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未就业的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被征地农民到用人单位就业的,都应当参加全部五项社会保险。对于未就业,转为城镇居民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保留农村居民身份的,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五、《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具体是:
第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本法规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第二,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本法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第三,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
本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六、《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
为了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及时足额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法》在现行规定基础上,分别概括地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和享受条件,并总结实践经验有所发展。
(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现行制度中称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缴费不足十五年的人员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第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国务院只对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待遇给付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确定。
考虑到这个实际,本法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作更为具体的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第一,为了缓解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问题,本法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照规定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在明确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同时,本法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三)工伤保险待遇
在《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有三项突破:
第一,将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进一步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
第二,为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本法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垫付追偿制度。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追偿。
第三,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四)失业保险待遇
在《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定:
第一,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由现行规定可以申领少量的医疗补助金,改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从而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明确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五)生育保险待遇
在总结生育保险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本法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
一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三是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七、《社会保险法》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
在总结《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增强了征缴的强制性,为加强征缴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为了保证社会保险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社会保险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用人单位的成立、终止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个人的出生、死亡以及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
第二,规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制度。《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三,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授权国务院规定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
第四,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直接划拨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中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二是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三是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八、《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基金管理,《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规范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根据本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执行。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社会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
四是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从而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明确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方向。本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法授权国务院规定提高统筹层次的具体时间和步骤。
九、《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内容
为了改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维护参保人员权益,《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制。包括:
一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设立原则。本法规定,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
二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的经费保障。本法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规定予以保障。
三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职责。
主要是:负责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核定、按照规定征收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免费向用人单位和个人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作了原则规定。
一是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制作发行全国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共同建设。
十、《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监督,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是各方面的共识。《社会保险法》从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三个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监督体系。
(一)人大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二)行政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社会保险监督方面的职责。
第一,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监督方面的职责: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二,从两个方面规定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
一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这属于劳动保障监察活动,其措施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已有详细规定,因此本法没有再作具体规定。
二是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规定了三项措施:(1)查阅、记录、复制与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相关的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资料予以封存;(2)询问与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调查事项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3)对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三,规定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社会监督
《社会保险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并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主要职责。
本法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的汇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发现存在问题的,有权提出改正建议;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依法处理建议。
第二,规定了工会的监督。本法规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第三,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公开社会保险方面的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包括: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应当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
十一、违反《社会保险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强化了违反本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第一,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本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且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期限内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本法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或者个人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应当退回骗取的金额,并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
第三,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篇:平安夜之解读
平安夜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圣诞前夕(Christmas Eve,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国家是圣诞节节日之一,但现在,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节日。
平安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延伸发展至今平安夜不仅是指12月24日晚了,指的是圣诞前夕,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节日氛围在晚上容易调动起来,大型活动都集中在晚上,固被称作平安夜,更加贴切。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据说圣诞之夜,圣诞老人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筒袜里。[1]
也有人说,平安夜是基督教的节日。
主要习俗
在英国,平安夜如在工作日,有时会被银行及贸易公司视为短日(下午休息)。
天主教的圣诞季节在平安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参看待降节),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继续直至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当 the Vigil of the 显现日庆祝时。
传统上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一般会有火鸡或火腿作为主菜。德国的传统菜色则有烧鲤鱼。传统庆祝
基督教社会中,平安夜这天,每家按传统都要摆放一棵圣诞树。当晚,全家人团聚在客厅中,围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和爱,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
很多人询问平安夜的由来。圣诞节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称为圣诞夜,也称为平安夜。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
之夜必不可少的节目是Party或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圣诞夜的高潮是基督教堂在圣诞夜举行的活动。圣诞夜弥撒一般分为两次,晚上9~10点的一次对教众举行;另一次是子夜时分的大弥撒,这是圣诞夜的高潮。子夜大弥撒在午夜结束,此时,正好圣诞节来临,常常伴随着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对世界的宽恕、祝福和欢乐、幸福。
平安夜在中国流传
平安夜这个习俗渐渐流传进中国,圣诞节的前一天,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据了解,“平安果”是用一个个色泽鲜艳、样子好看的进口苹果装扮而成的,多为红蛇果、青蛇果,当然也有把国产的红富士苹果进行包装扮成“平安果”的。据说,“平安果”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的首选,是取了“苹果”的字音。
据说水果商装扮“平安果”是受年轻人的启发。开始时,有一些年轻人买一两个进口苹果,然后拿到礼品店打上包装,准备在平安夜当礼物送给好朋友,这一“商机”马上被精明的商人捕捉到。
对这种新东西感兴趣的多为一些青少年,他们都觉得用5元钱将赋有“平安”意义的礼物送给朋友挺值。看来,平安夜在人们手中悄悄传递着“平安果”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不过,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