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教案
精品文档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一、教学设计思路: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依法治国”“宪法”已经不再陌生,已经
有了相关内容的零星的记忆,因此,对于简单的重复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学,并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深化,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五大版快:观察与思考(引出课题)-----理性剖析(回归教材)-----《话说宪法》(深化、提升)------事例分析(政府依法行政意义)-----作业展示(践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四、教学设计: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3课本材料:法制建设巡礼。
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
(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46-47
(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
采用事例教学法,收集政府不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案例:湖南嘉禾事件、温州“效能革命” 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承转: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展示作业:《意见书》,对小组进行评价。
板书: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1)我国政府的性质?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练习:温州市长专线自2005年1月1日,改号“12345”开通以来,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来话26972件次,其中投诉举报9975件,已答复和办理8876件,总办结率89%,并开展领导接听日48次,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据此回答:
1、让群众与市领导面对面交流,主要体现了(A)
A.政治文明的进步B.物质文明的提高
C.法律意识的增强D.道德水平的提高
2、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并来电投诉,这主要表明
(B)
A.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B.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下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②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④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B)
A.(1)(2)(3)B.(1)(2)(3)(4)
C.(1)(2)(4)D.(2)(3)(4)
4.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因为(A)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与普通法律相比,宪法与公民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C、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五、附录:
1、“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
3月17日,就职于广州一服装公司的大学生孙志刚未携带身份证逛街时,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予以收容。3月18日,孙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后又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并于3月20日死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鉴定表明:“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即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事件披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事亦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目前此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关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三位博士上书的主要内容及媒体的相关评论集中在三点:
一是收容遣送制度有违法治精神,应予废除。
收容遣送制度使得民工、流浪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人身自由极易受到侵犯,有违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的精神出发,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制度不应长久存在,对收容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范围作不适当扩展的越权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即使是出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也应该重新依法制定相关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如果民工在城市中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按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应当用强制的方法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
二是《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应予改变或撤销。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制订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于“超越权限的”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可见,《收容遣送办法》属于应予改变或者撤销的行政法规。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
三位公民依法“上书”,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公民宪法意识增强的表现,对启动违宪审查制度有重要意义。从法律逻辑上讲,既然赋予公民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该项权利就应当有法定的保障。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对该建议进行研究并给予
答复,是法律上的当然义务。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并将审查结果及时通知建议人和媒体。
因《立法法》并未对公民建议书的反馈渠道和程序以及回复时间、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三位上书人一度深为担心建议书会因无法启动审查程序而被无限期搁置。但日前有消息说,此份建议书已经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办理之中。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只要办理过程启动违宪审查机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来源:《瞭望》周刊)
2、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第三次:(1999年)主要有六处修改: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至三十一条,共有14条,涉及1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第四次:(2004年)主要有十三处修改:.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将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对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3、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湖南对嘉禾事件处理结果(节选)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有关问题,同意湖南省对嘉禾县珠泉商贸城建设中违法违规有关责任人所作出的严肃处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湖南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已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撤销周余武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撤销李世栋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并依法撤销其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给予李水福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引咎辞去中共嘉禾县委副书记、嘉禾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职务;给予中共嘉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贤勇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给予雷知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嘉禾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城关镇党委书记职务。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做出决定。对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问题,将由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嘉禾被捕拆迁户获得国家赔偿(节选)
时间: 2004-06-02 10:12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曾鹏宇
备受媒体关注的“嘉禾拆迁事件”日前又有新进展,记者6月1日获悉,清华大学宪法与公民权利中心日前派出律师赶赴嘉禾,向当地拆迁户提供法律援助;5月31日上午,两名律师代表三位因反对当地政府强制拆迁自家房屋而被捕的拆迁户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了国家赔偿要求申请书;结果有关部门在一天后就将全部赔款送到拆迁户手中,赔付金额约每人1700元人民币。
4、“效能革命”在温州
新华网浙江频道 记者 张和平马玉瑛 朱立毅 编辑 陈晓明 监制 何玲玲
2003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席卷温州。
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机关干部,革命的对象也是机关干部。这场自我革命,革的就是群众深恶痛绝的“衙门作风”!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之宣称为:“效能革命”。
“效能革命”如何实施?温州市决策层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们“切口小、挖掘深”,先从小做起,从易做起,从“底线”做起。为此,实施广大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可操作的“四条禁令”,其中也包括 “工作日午餐禁酒令”,因工作日午餐饮酒易导致办事拖拉、态度刁蛮甚至误事。当“四条禁令”一铺开并为广大干部所接受,温州市决策层即有步骤地将“效能革命”引向规范,实施以制(度)保禁(令),建立“效能革命”的规范机制,这些制度就是:办事公开制、“窗口式”一次性办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类似演员A、B角接替制)、办事时限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与此相“咬合”,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制订了机关效能监察制度、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和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开展“效能革命”以来,在半年的时间里,温州共辞退机关工作人员29人,撤职或降级、降职29人,行政告诫90人,此外还有260多人被通报批评……
(2005—2006年度)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项目名单
(共14名,排名不分先后)
河北省青县县委:“青县村治模式”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政府工作流程再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公众全程监督政务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政府利用网络实行政府与市民互动”
浙江省温州市政府:“效能革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政府:淮海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券制度”
北京市大兴区妇联:“巾帼维权岗”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服务承诺制
浙江省武义县委县政府:村务监督委员会
湖北省秭归县政府:杨林桥镇“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委乡政府:“八步工作法”
教学反思:
1、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很好体现了情感教育
2、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学生了解 少说明学生对时事缺乏关注
第二篇: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一、教学设计思路: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依法治国”“宪法”已经不再陌生,已经有了相关内容的零星的记忆,因此,对于简单的重复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学,并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深化,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五大版快:观察与思考(引出课题)-----理性剖析(回归教材)-----《话说宪法》(深化、提升)------事例分析(政府依法行政意义)-----作业展示(践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四、教学设计: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3课本材料:法制建设巡礼。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46-47(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采用事例教学法,收集政府不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案例:湖南嘉禾事件、温州“效能革命” 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承转: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展示作业:《意见书》,对小组进行评价。
板书: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1)我国政府的性质?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练习:温州市长专线自2005年1月1日,改号“12345”开通以来,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来话26972件次,其中投诉举报9975件,已答复和办理8876件,总办结率89%,并开展领导接听日48次,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据此回答:
1、让群众与市领导面对面交流,主要体现了
(A)A.政治文明的进步
B.物质文明的提高 C.法律意识的增强
D.道德水平的提高
2、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并来电投诉,这主要表明
(B)
A.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B.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下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
④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B)A.(1)(2)(3)
B.(1)(2)(3)(4)
C.(1)(2)(4)
D.(2)(3)(4)4.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因为(A)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与普通法律相比,宪法与公民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C、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五、附录:
1、“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
3月17日,就职于广州一服装公司的大学生孙志刚未携带身份证逛街时,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予以收容。3月18日,孙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后又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并于3月20日死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鉴定表明:“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即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事件披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事亦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目前此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关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三位博士上书的主要内容及媒体的相关评论集中在三点:
一是收容遣送制度有违法治精神,应予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使得民工、流浪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人身自由极易受到侵犯,有违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的精神出发,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制度不应长久存在,对收容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范围作不适当扩展的越权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即使是出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也应该重新依法制定相关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如果民工在城市中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按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应当用强制的方法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二是《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应予改变或撤销。
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制订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于“超越权限的”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可见,《收容遣送办法》属于应予改变或者撤销的行政法规。
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
三位公民依法“上书”,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公民宪法意识增强的表现,对启动违宪审查制度有重要意义。从法律逻辑上讲,既然赋予公民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该项权利就应当有法定的保障。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对该建议进行研究并给予答复,是法律上的当然义务。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并将审查结果及时通知建议人和媒体。
因《立法法》并未对公民建议书的反馈渠道和程序以及回复时间、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三位上书人一度深为担心建议书会因无法启动审查程序而被无限期搁置。但日前有消息说,此份建议书已经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办理之中。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只要办理过程启动违宪审查机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来源:《瞭望》周刊)
2、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
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第三次:(1999年)
主要有六处修改:
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至三十一条,共有14条,涉及1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第四次:(2004年)主要有十三处修改:.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将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对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3、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湖南对嘉禾事件处理结果(节选)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有关问题,同意湖南省对嘉禾县珠泉商贸城建设中违法违规有关责任人所作出的严肃处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湖南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已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撤销周余武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撤销李世栋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并依法撤销其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给予李水福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引咎辞去中共嘉禾县委副书记、嘉禾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职务;给予中共嘉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贤勇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给予雷知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嘉禾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城关镇党委书记职务。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做出决定。对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问题,将由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嘉禾被捕拆迁户获得国家赔偿(节选)
时间: 2004-06-02 10:1
2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曾鹏宇
备受媒体关注的“嘉禾拆迁事件”日前又有新进展,记者6月1日获悉,清华大学宪法与公民权利中心日前派出律师赶赴嘉禾,向当地拆迁户提供法律援助;5月31日上午,两名律师代表三位因反对当地政府强制拆迁自家房屋而被捕的拆迁户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了国家赔偿要求申请书;结果有关部门在一天后就将全部赔款送到拆迁户手中,赔付金额约每人1700元人民币。
4、“效能革命”在温州
新华网浙江频道 记者 张和平马玉瑛 朱立毅 编辑 陈晓明 监制 何玲玲
2003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席卷温州。
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机关干部,革命的对象也是机关干部。这场自我革命,革的就是群众深恶痛绝的“衙门作风”!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之宣称为:“效能革命”。“效能革命”如何实施?温州市决策层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们“切口小、挖掘深”,先从小做起,从易做起,从“底线”做起。为此,实施广大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可操作的“四条禁令”,其中也包括 “工作日午餐禁酒令”,因工作日午餐饮酒易导致办事拖拉、态度刁蛮甚至误事。当“四条禁令”一铺开并为广大干部所接受,温州市决策层即有步骤地将“效能革命”引向规范,实施以制(度)保禁(令),建立“效能革命”的规范机制,这些制度就是:办事公开制、“窗口式”一次性办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类似演员A、B角接替制)、办事时限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与此相“咬合”,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制订了机关效能监察制度、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和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开展“效能革命”以来,在半年的时间里,温州共辞退机关工作人员29人,撤职或降级、降职29人,行政告诫90人,此外还有260多人被通报批评„„
(2005—2006)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项目名单(共14名,排名不分先后)河北省青县县委:“青县村治模式”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政府工作流程再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公众全程监督政务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政府利用网络实行政府与市民互动” 浙江省温州市政府:“效能革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政府:淮海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券制度” 北京市大兴区妇联:“巾帼维权岗”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服务承诺制 浙江省武义县委县政府:村务监督委员会
湖北省秭归县政府:杨林桥镇“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委乡政府:“八步工作法” 教学反思:
1、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很好体现了情感教育
2、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学生了解 少说明学生对时事缺乏关注
第三篇: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
反面案例
佘祥林,又名杨玉欧,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我的评论
佘祥林案件教训太深刻,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深切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政府的行政职权不可滥用。要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政府需要监督
反面事例
在214国道进入迪庆州界的地方有一处安全检查站。名为安全检查站,实际却成了收费站,而且收的这些费没有一项合乎规定,要么是未经审批,要么是越权审批。这个收费站设在进入景区的必由之路上,颇有点“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思。当地有关负责人说,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规范旅游市场。
我的评论:
政府的行政需要监督,这种乱行政乱收费行为,损害了旅游市场的规范,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使当地政府形象遭到破坏。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政府应及时出面处理,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在平时的行政工作中加强执法力度,不要总是出了问题才出面。
第四篇: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对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它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行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精辟的论断,已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但在管理手段上,有些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但二者又截然对立。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目前,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一重大契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削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有条件地要集中进入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及专项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
第五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学习心得
篇一:依法行政学习心得
依法行政学习心得
东塔寺乡 曹瑞英
按照课程安排,在培训班上,我先后认真学习了《提高公务员管理能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等相关报告。通过学习增强了推进法制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几点体会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战略方针。法律是人民制定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贯彻人民的意志,履行人民的重托,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政府有效而正确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管理好各项事务,就必须通过正确执法,用法律来规范、保障和制约政府行为。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恰当地规范政府行为,如何规范好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普通公民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政府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状态顺利过渡到依法统筹,掌握全局,适当管理,做好服务的轨道上来。权力无限式的管理方式,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下,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通过依法行政,把企业生产经营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 的基本平衡,使行政管理切实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政府不仅应按法律、法规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三)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宪法原则在行政领域中的体现。党中央对行政机关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依法行政是人民民主国家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政府行政机关拥有这种即时即事决策的权力,随时随地都会给社会、公民带来巨大影响。所以,迫切要求全面地实行法治,依法规范行政权力。依法行政不仅要求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要求摒弃与封建专制残余及某些个人偏见相联系的人治因素,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人治现象,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法律至上,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受制于法律。因此,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活动的一种限制和约束,也是广大公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手段。
(四)依法行政是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相统一的要求。从国家要求依法行政的内涵看,它包含着法律保留、法律优先、职权法定、依据法律行政职责与行政职权相统一等内容。而依据法律职责和职权相统一,则是依法行政的核心。职权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它不能被放弃,必须严格行使。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行政职责是义务,不能抛弃或违反。否则,仅凭命令,凭局部经验,凭长官意志进行管理,就易造成极少数行政执法人员的任意性,以致滥用行政权力。行政职责则要求行政机关切实履行职务,不得失职;必须遵守权限,不得越权。违法施政应当受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追究和人民群
众的指控。所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依据法律,保证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相统一,体现依法行政的核心所在,不依法行使职权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今后努力方向
(一)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观念。进一步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依法行政的学习讲座,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集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法治观念。同时,加强自学,确保在实际工作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做到依法行政。
(三)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切事物均按法律程序办理,杜绝驾驭于法律之上的任何行为和个人。另外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不做超越法律范围的事。
(四)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良好的法制观念是廉洁行政执法的前提,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执行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的基本要求,努力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公开化、透明化”。
篇二: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篇三: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大全
(篇一)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做好选派村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向全党发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动员。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贯彻者,作为一名选派干部,要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积极深入老百姓当中宣传四中全会精神,要带头贯彻运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带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鲜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选派干部要带头学习,做到先学一步。要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抓住重点,把握实质,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要提高思想认识,以身作则,做带头学习的表率,做到认识上为之一新,状态上为之一振,才能带领村两委班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法治精神的传播。
二是带头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首先要知法,选派干部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要紧密结合村情实际和村民自治条约,以村民参政议政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村务公开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宣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做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让村民们第一时间就了解到党的政策,让四中全会的法治精神走进百姓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是带头贯彻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律的生命,重在实施,贯彻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在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依法履职、推动工作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农村工作决策依法、遇事讲法、办事懂法、自身守法。
(一)要认真学习法律。选派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特别是要下功夫学习与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与农村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弄清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善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
(二)要带头遵守法律。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决定本村的重大问题时,要依法办事,按照程序依法办理,不感情用事,也不用“人治”代替“法治”。在经济生活中要带领群众守法致富,通过村领导班子带头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树立起选派干部的新形象。
(三)要秉公执法办事。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秉公办事,依靠法律和制度做好农村的管理工作。对任何人都应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决不做超越法律之事和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要结合村情和村民自治条约,依法建制治村,民主管理,使村里各种组织、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贯彻落实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贵在持之以恒,选派干部要自觉运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切实把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嘱托,不辜负群众的期待和信任,为全面推进法治精神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而努力奋斗。
(篇二)坚持依法治国 切实依法行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可靠保障。作为一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我认为,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能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会成为一种素养和秉性;也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才会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必须做到:
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让行政行为规范化。依法行政要求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相应范围内对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就是要对行政权力运用的全过程尤其是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进行明确规定,划定权力清单,给行政行为套上笼头,使其走在制度化的轨道上,切实实现用制度来管人、管权、管事,进一步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保障政府各项工作在法定框架内合理有序稳定进行,从源头上杜绝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可能性。
二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让行政过程透明化。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让广大社会群众对行政行为的依据、程序和权力运用的范围、权限更加清楚明白。与此同时,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要由法律来界定,政府只能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这样,就将行政行为的依据和程序从“桌下”搬到“桌上”,将权力运用的范围和权限从“随意”转向“固定”,将行政过程置于全体公民的监督下透明化运作,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暗箱操作、自由裁量和随意执法。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让行政结果责任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任何形式的监督,只有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才能够取得实效。因此,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让行政结果的责任人不会因人、因事、因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切实加强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决策失误、行政违法等问题的问责和追究力度。要从根本上杜绝行政结果难以认定、无法追究、无人负责的可能性,切实做到出了问题该谁负责、该负什么责,都要有明确依据和裁判尺度,督促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履职尽责。
可以说,依法行政对权力进行了制约,对过程进行了公开,对责任进行了明确,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保障权力合理运用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实现依法行政,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趋势,必将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也必将使社会主义中国行稳致远、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三)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此,中国的依法治国必将从政治方略走向全面系统的法治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必将走得更稳健、更精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走过了一条艰难探索、创新发展的不平凡道路。当前,社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领导,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达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
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我国宪法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不动摇。
依法治国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才会跟着走。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在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法治不能
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视同仁、一以贯之,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和不受法律约束之人。
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上运行。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证明,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必将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四)准确把握三个重点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学习传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以法律为基点。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像中国这样的,具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5000年文化的大国,维护统一、稳定,首先要明确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法律置于最高地位,所有政党、机构、组织、人员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享有特殊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政党、机构、组织、人员的行为都必须对法律负责,受法律约束。这样,国家才能长治
久安,社会才会繁荣稳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可深入人心。以法来凝聚伟大复兴的力量、以法来保障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以法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以法治为途径。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周期,帝王文化、官本位思想、特权理念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内心根深蒂固,法治意识相对淡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长足进步以后,必须正视,一些漠视法治、钻法律空子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违法行为,不仅给企业、群众造成了伤害,也导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国家层面、社会机构、公民个人对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更加迫切。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实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三是以法纪为手段。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允许搞特殊化,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超出法律范围的言行必须予以纠正、惩戒,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引导社会成员言行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党内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按照党规党纪标准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严肃处理,打造一支懂法、信法、用法、守法的党员干部队伍。)
篇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单位 姓名
前段时间,我通过在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平台,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观看并学习了《徐守盛书记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等视频。通过学习,我感到收获颇大,对法治湖南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下参训的学习体会。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十八大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湖南省委颁布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标志着湖南从打造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纲要》的实施,将为转型期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人民群众保护其最需要的公平正义和维护其自身权益具有深刻的意义。“程序合法就是最大的公平正义”温总理在一次调研时这样说到。从法律人的角度讲,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一方面来看,湖南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9年《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开始了湖南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胆尝试。这也是中国首部规范地方政府行政程序的规章,为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提供了前期经验。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里和各市州和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和完善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工作制度,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从报刊到电视打造宣传“法治湖南”的专门阵地;分阶段全面开展“法治湖南”的学习培训;加强基层的基础工作建设,在各地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创建活动。
建设法治国家,大都是从立法,行政,司法方面讲依法治国的,而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级党委如可发挥领导作用则所涉不多,然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用浓墨重彩讲了党委如何依法执政,这样就抓住了法治湖南建设的龙头。可以这样说,《纲要》在党委政府扩大决策民主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转型期湖南”的多元化矛盾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局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纳入首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并认真抓好落实。及时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局首要负责人任组长,确定法制宣传员,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彻底负责普法工作的日常事务,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年初有计划,年终有
总结,促进全局的普法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我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自身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化,运用每周一例会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必学教材。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维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三是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与非煤矿山负责人、安全维护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维护 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全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和《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案件查处行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坚决纠正滥用职权和违法行政的行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行 严格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执法过错责任。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结合中央,湖南省及我们单
位开展依法建设的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持学习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1、进一步增强普法学习,真实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上下功夫,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的头脑。
2、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及宣传力度,坚持一手抓规范维护,一手抓依法查处,严格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使自己牢记服务宗旨,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推向一个新台阶。
篇五:依法行政学习心得
依法行政学习心得体会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市、县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及相关资料。通过系统地学习培训,我增强了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理论素养,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通过学习懂得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战略方针。法律是人民制定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贯彻人民的意志,履行人民的重托,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了使政府有效而正确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管理好各项事务,就必须通过正确执法,用法律来规范、保障和制约政府行为。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恰当地规范政府行为,如何规范好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普通公民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政府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状态顺利过渡到依法统筹,掌握全局,适当管理,做好服务的轨道上来。政府不仅应按法律、法规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三)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宪法原则在行政领域中的体现。党中央对行政机关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依法行政是人民民主国家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所以,迫切要求全面地实行法治,依法规范行政权力。法律至上,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受制于法律。因此,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活动的一种限制和约束,也是广大公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手段。
(四)依法行政是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相统一的要求。从国家要求依法行政的内涵看,它包含着法律保留、法律优先、职权法定、依据法律行政职责与行政职权相统一等内容。而依据法律职责和职权相统一,则是依法行政的核心。所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依据法律,保证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相统一,体现依法行政的核心所在,不依法行使职权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今后努力方向
(一)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观念。进一步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依法行政的学习讲座,参加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集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法治观念。同时,加强自学,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做到依法行政。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政治学习和廉政教育,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纪法规,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争做廉洁从政的排头兵。
(二)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放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增强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我们必须做知法、学法、守法的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强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办事能力。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和谐稳定为第一责任,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求真务实做好工作,树立国税良好形象。
(三)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切事物均按法律程序办理,杜绝驾驭于法律之上的任何行为和个人。同时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不做超越法律范围的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四)强化法制教育,加强队伍建设。良好的法制观念是廉洁行政执法的前提。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努力实现税收执法人员培训经常化、内容具体化,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加强税收执法队伍管理,建立一支为政清廉、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执法队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执行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的基本要求,努力推进税收执法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对执法违法、执法过错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税收执法队伍。
(五)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做好领导干部工作。当代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一个单位事务的管理者、领导者,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是当代领导干部最本质的角色定位,最能体现领导干部的存在价值。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努力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同时,还应当努力成为广大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和忠实的公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相关的业务知识、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积极和谐的身心素质和较高的工作能力,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要时刻保持敏锐性,与时俱进,将税收工作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提高群众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六)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干部。首先要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四自”方针来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要以廉政模范人物为“镜”,经常对“镜”自查、自励。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好“公仆”。其次要严格遵守党章、准则以及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做到“四个管住”:管住自己的头,做到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管好自己的嘴,做到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管好自己的手,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腿,做到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