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为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思路和我市《关于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工作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以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按照《XX市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我市努力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1.电信业
我市通信业现已初步建成集光纤、程控、微波、数据、无线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程控电话网、光纤传输网、数据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等多种形式的通信网络。
2004年,全市交换机总容量264.9万门,其中:固定交换机容量134.7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130.2万门,宽带业务网端口10.12万个,电信业务实现营业总额12.86亿元。
2004年,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2万户;电话普及率33.7部/百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http://www.xiexiebang.com)出口带宽增加到2x10G;以满足Ip语音通信、出租电路及大客户上网需求的Chinanet第二平面(简称:CN2)出口带宽增加到4x10G;XX电信Ip网络出口带宽期末将达到60G;下南门及北分局核心汇接路由器到CN及CN2分别以10G接口交叉连接(总带宽80G);各分局及县局到两个核心汇接路由器以2.5G交叉连接;以ADSL为主打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络,宽带网络将达到30万端口,覆盖范围将延伸到所有行政村及99%以上的家庭;2005-2010年交换机容量扩容40万门,期末容量达到150万门,用户数达到13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6%,互联网人口比例达到15%以上。
全市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100%,入户率达90%以上,开展数字电视节目业务,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开设本市电台文艺频道,无线数字电视发射,节目套数约50套,实施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的农村覆盖。
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20台;行政机关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60%以上的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
重点建设“十二金”工程,即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四个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和“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业务系统工程建设”。
(四)主要任务
1.推进城市信息化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基础信息交换网络。
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和增殖业务,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加快改造全市有线电视网,积极发展新的增值业务。引进和研发新的互联网络技术,促进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发展;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互联网,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普遍服务的建设和经营方针,综合利用地下、地上传输通道,建设XX市集约化弱电管网工程。
按照方便市民、美化城市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城市信息亭和公众电视墙等公众信息化工程。
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2.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完善“中国XX”政府门户网站及子网站建设,建成XX市电子政务网控中心物理平台及应用系统。
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推动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加快机关内部办公的网络化、无纸化。内部办公的文件,均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矗
2007年底前,60%的党政机关公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50%的党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服务在网络上实现。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构建起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框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业务的网络化和政府内部办公的网络化、无纸化。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跨部门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初步实现政务信息化。
3.推进国民经济和企业信息化
重点是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包括金融、税收、公安、商贸、旅游、教育等)等领域的信息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农业在育种、种(养)植、栽培、加工等方面提供应用技术信息服务,以信息技术带动我市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建成若干家“数字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以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建设,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建成覆盖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数据库。逐步形成含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尝民政福利等领域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普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社区。
完善科教资源体系和科教数据库,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教信息服务;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促进各学校信息的互联互通,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联网,建设医疗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专家网上挂号预约及与国内各大医院联网的远程医疗等业务。
5.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根据政府管理和决策的职责需求,理顺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机制,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重点建设以XX市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的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源和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建设和完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空间基础信息等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实现网上服务。
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
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数字图书馆工程为突破口,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宣传、文化活动。
三、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基本举措和战略重点
(一)基本举措
1、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体系
强化XX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根据我市一些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要,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同时各区县(市)、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由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挂帅,实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负有业务领导和指导的职责。在企事业单位广泛推行信息主管制度。建立各大电信运营企业每月联席会议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为及时制止和查处市(县)电信企业不规范经营行为,建议省通信管理局授权地方信息办履行监管职能。
2、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投融资环境体系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
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将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合理安排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
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中,要统筹考虑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将信息化投入纳入项目预算和决算。尽快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管理”的原则,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充分发挥上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作用,搞好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共建,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和资金分散投入使用和管理。
3、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
市政府对经营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标,授予中标的企业特许经营权。加大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标准、安全、资费等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凡是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企业,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有关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工程监理机构、认证机构、社团组织、产业孵化机构等。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建设,带动和扶持一批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4、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和技术标准建设
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
加强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严惩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犯罪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安全、教育、普及活动,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
结合国家和省里制定的法规和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纠纷仲裁、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为行业、企业、个人兴办与开发信息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关注国际信息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技术接轨。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采用国家(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已有的成果。围绕我市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审查,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积极参加国家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测评工作。
5、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管理职能。建立XX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推行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开发信息安全人力资源等。
推行相关的政策标准,加强对信息安全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测评认证工作。建立健全网络专业岗位及培训、考核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网络进行信息安全检测。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并保证信息安全投资所占的比例;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
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6、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专业型和操作型三类信息技术人才。
一是加强现有高中等信息人才的培养,扩大信息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比重。建立完整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在职信息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充满活力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考核和评估制度。
二是抓普及、抓推广、抓培训。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培训讲座。充分发挥电大、职大和各社会办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急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市、县两级党校的培训课程,建立计算机考评制度,对广大公务员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电子政务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的骨干教师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我市的人才优势和科技教育优势,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二)重点项目和具体措施
按照《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重点抓好“1261”工程(一个信息基础设施,二个信息资源网络,六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一个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全市信息化水平将明显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建设“数字XX”奠定坚实的基矗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建设用户计算机接入网,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全市网络覆盖率。
(1)通信传输网
传输网是信息传输的基础,也是通信网的基本骨架。“十一五”期间,努力推进传输网向“全光网”发展,SDH网络向光网络演进。
长途传输网建设突出以光纤为主,卫星、微波为辅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光缆将新建3万芯公里,主要是市区及县城实现光缆进小区,县乡间光缆扩容,实现村村通光缆。
本地传输网以环网为主,广泛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提高传输能力:将已建成的两套32x2.5GWDM波分复用系统升级为32x10G波分系统;新增一套32x10G波分复用系统;新建一套以2.5G设备为主,专门承载大客户出租电路的专用SDH网络;新建10G设备为主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SDH环网;将县-乡的网络升级为10G网络或2.5G网络,所有乡镇节点升级为2.5G设备。继续优化无线市话网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
(2)广播电视网
加快全市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化。
“十一五”期间,投资2-3亿元改造我市现有的有线电视网,把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成为一个集广播电视、综合数据利用于一体的高质量、多功能、交互式的宽带综合业务网,与全国、全省实现互连,成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改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环状星型网。具有自愈保护功能,光节点总数为368个,采用二级光网传输。主干网采用50公里24芯光缆环网,实现城区光纤主干网为西北、东南两环,整个网络采用一个总前端(市局总前端),5个分前端(德山、南站、城区东、西、北)。二级光网采用“全星型”结构,光缆6芯,长1000公里。光节点以下同轴延长分配网采用“星树型”结构,楼栋用户采用集线分配方式。整个网络由现在的单向传输改为双向传输,逐步开展多功能服务。根据城市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光节点。
突出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光纤改造和小区分配网改造两个重点,在现有城区网络和市县光纤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广电网互连。开展数字电视业务、数据业务、Internet接入、VpN专网业务等,为网上增值业务和扩展业务的开展打下基矗
城区有线网络干线原则上由城区电力杆架设改建为走地下管道,新规划的城区要求有单独的有线电视专用地下通道,没有规划入地的,继续沿电力杆架设。
抓住全国大联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地接入网现有频道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电视业务服务平台,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广播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
积极开展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业务,开展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多功能业务,开展音频、视频网上广播等业务。XX市城区将在2006年完成模拟信号关闭工作,下一步将普及机顶盒。各区县(市)城镇和乡镇在2007年底前完成。
(3)固定电话网
以电路交换业务为基础,大力开展各种增值业务,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需求。
重点优化本地网络结构,发挥网络效益。长途网机线协调发展,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质量,合理配置网络资源,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全网安全可靠性,逐步形成以NGN下一代技术为主体的双汇接交换网络。在下南门及北分局分别新建长途局及纯汇接局,在市局及每个县市新建一台NGN交换机,共计新建13台交换机,交换机扩容40万门,期末容量达到150万门,用户数达到135万户。
2005年,中国铁通XX分公司将完成投资约5000万元,用于新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覆盖XX市城区全部及部分县区,以满足广大用户对铁通业务的需求,将实现新增交换能力50000门,发展各类用户30000户。
(4)移动通信网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在充分发挥现有GSM900M移动网络资源基础上,发展GSM1800M系统作为大中城市扩容的重要补充手段,跟踪和探索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实验及应用,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发展数字移动通信网。
继续扩大无线网的通信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以GSM900为扩容主体,合理优化现有的GSM1800网络资源;加强对城市人流集中地区的室内覆盖,加大边际网的建设,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加大网络优化的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引入半速率等技术手段,缓解春节高峰所带来的容量紧张状况;做好与3G无线网的协调发展。
到2008年,全市无线载频数达到约6500个,基站数达到约630个。到规划远期,全市载频数达到约8430个,基站数达到约810个。GpRS/3G核心分组域建设目标及规模:到2008年,全市SGSN容量达到30万,3G信道规模达到1400个;到规划中期,SGSN容量达到420万,3G信道规模达到1540个;到规划远期达到105万,3G信道规模达到3150个。XX移动交换网发展重在增加网络能力、提高网络质量。2008年规划期内,全市交换容量达到142.5万户;到规划中期,全市交换容量达到195万户;到规划远期,全市交换容量达到300万户。“十一五”期间XX移动还将对智能网、数据及多媒体网、CMNET网、Ip电话网等其他网络进行建设和扩容。XX联通2005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移动基站53个。
(5)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
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逐步采用IpOVERSDH,IpOVERDWDM和超高速路由器等技术组建宽带Ip骨干网,形成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Ip核心网络。
积极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和商务楼,智能化小区做到“千兆进小区、百兆进楼宇、十兆进家庭”,商务楼做到“千兆进大楼、百兆到层面、十兆到桌面”,努力建设可提供多种业务,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
“十一五”期间,在宽带Ip多媒体网络平台上,开放具有一定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Ip电信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相结合,向用户提供多层次服务质量保证的电信业务。“十一五”期末,XX电信下南门及北分局核心汇接路由器到CN及CN2分别以10G接口交叉连接(总带宽80G)。各分局及县局到两个核心汇接路由器以2.5G交叉连接。将继续加大对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力度,全市新增20万端口,同时逐步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网络质量及网络覆盖面,逐步提供具备Qos质量保证体系、可溯源的高带宽接入网络。XX电信将逐步推广使用ADSL2+技术,在市区、县城及城镇利用ADSL2+技术提高上网速率(最高达25mbps),在农村利用ADSL2+技术增大覆盖范围(最远可以到7km)。到2010年底,XX电信宽带网络将达到30万端口,覆盖范围将延伸到所有行政村及99%以上的家庭。为配合国家数字电视的推广计划,XX电信宽带网络通过改造将支持IpTV业务,宽带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看电视,数字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宽带网络看电视。
(6)接入网
以光纤靠近用户为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缆、同轴电缆和无线等接入技术和手段。在本地接入网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接入网的建设和经营,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加快带状接入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无线接入方式,促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7)邮政业
以建设现代化邮政为核心,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邮政运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不断提高邮政服务水平。做强三大平台。(营业网平台,投递网平台,邮件处理、运输网络平台)。计划在全市新建20个标准化骨干邮储网点,新增ATM自动取款机19台。
2、加强二个信息资源网建设
(1)市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及协同办公系统网络(即政府信息资源内网)
在各党政机关和各委办局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互联,形成涵盖市政府各部门的综合应用网络,实现政府各部门间非涉密不公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办公信息化水平。市政府各部门需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条例法规,通过安全监管统一向社会公布,使全市人民及时的了解我市的重大举措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2005-2007年市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及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就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建设先期建设文件型的应用,为将来的业务数据整合打好基础,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以一个体系(全市的目录资源管理体系)、四大平台(公共资源管理配置平台、业务流程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为主线构成,为将来构建行政并联审批、辅助决策系统、统计报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招商引资系统、公共数据库建设等各种业务系统打下基矗
(2)“中国XX”政府门户网(即政府信息资源外网)
进一步完善信息“中国XX”政府门户网站各栏目建设,并集中力量建设好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招商引资及企业和产品等一批大型数据库,并做到数据准确,查询方便,使之成为一个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开放互联、内容丰富、安全可靠、服务高效率、综合效益显著的经济信息网络,为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3、加强六项重点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1)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GIS软件平台,利用数据库的管理、查询、统计和GIS的空间分析、数学分析模型等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和辅助办公工具,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并能有力的推动XX市“数字化城市”的建设进程。
前期目标:以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为中心,以规划方案审查系统为辅,紧紧围绕规划业务的实际,侧重对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结构框架的组织构建、地形图查询和红线图进行管理,逐步实现网络化办公。建立满足规划审批管理、批后管理、违法监察管理、勘察测绘管理等业务要求的规划管理审批系统。建立现状地形图、规划管理信息(如1:500、1:1000、1:2000等比例的地形图、各种规划图、红线图等)数据库,实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查询、检索、更新、编辑以及简单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基于GIS的规划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效地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图、文、表、库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服务。
中期目标:在已建立的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上,建立各个规划子系统。梳理规划信息的结构层次,使各子系统具有相互独立的数据体系,同时又相互构成完整的规划地理数据库,进行综合查询、叠加分析等。
远期目标:以计算机软硬件为支撑、以数字地图为基础空间数据、以规划业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为资源,利用GIS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统计、空间分析和数学分析模型等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决策支持系统。以规划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城市各部门业务应用为对象,建立城市空间信息库,逐步引入其它空间信息(如地质信息等)、属性信息(如人口、社会、经济等)和分析功能(如三维分析功能、网络分析功能等),充实信息内容,拓展应用领域,实现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管、市政、交通、工商、绿化、消防和环保等城市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数据共享。
(2)人口信息共享系统
分三步建设好人口信息共享平台:第一步是到2005年,整合公安、劳保、税务、民政、教育、计生等6部门的人口信息,实现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人口基础信息库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并在市级人口基础信息库试点工作;第二步是到2007年年底,进一步扩充信息共享部门,开发信息服务产品,拓展服务模式,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提供人口信息服务;第三步是到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个人信息共享,凭借人口基础信息库,大力推进公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湖南省是全国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三个试点省市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全市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充分共享,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提供决策数据支持与人口信息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有了这个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今后公安部门就可以通过了解个人的出生、工作单位、死亡、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户籍管理、打击犯罪;计生部门就通过获取婚姻状况、育龄妇女户籍基本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税务部门通过掌握自然纳税人居住的基本户籍资料的准确情况,减少税收流失;劳动部门通过利用人口死亡信息,有效减少和避免冒领、骗领养老金等现象的发生。
(3)教育信息网支撑平台
建成以XX教育信息网和多媒体校园网为支撑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覆盖全市教育教学相关部门及中小学的教育信息网络和现代化教学环境,实现教育系统学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学。
建成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开放式、智能型的信息管理和办公决策系统,实现市教育局与各区县、学校的计算机联网,建立完善的XX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网上传输,高效率、高质量地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日常办公、宏观协调、科学决策服务。
建立适度规模的教育教学资源研究开发基地和资源交易运营模式,建立充实而完善的、适用于实际教学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提供网络支持和信息帮助。实现教育信息的有序流通和教育内部、外部的信息合作与交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示范窗口。还要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整合全市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以市直、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内部局域网(校园网)。全市初中以上学校和城镇小学都必须建成电子台账,建设教育行政电子办公系统,实现所有非涉密公文信息网上传输。建好全市教育信息公众网,促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力争在两年内,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评测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能分析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4)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金保工程)
建立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项内容和覆盖全市各级社会保险机构的信息网络。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劳动法规数据库和劳动职业介绍等各类劳动、保险数据库系统,实现网络互联,达到人员、基金的实时管理和控制,及时反映全市社会工作的运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逐步推广社会保障应用系统,实现全市社会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两大系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三层结构(市、盛中央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四大功能(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
“金保工程”一期统一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市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搭建市级安全高效的网络系统,建立标准统一的应用系统,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对经办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在2005年底前完成金保工程一期的统一建设工作。
建立数据中心,设备资源统一管理,技术资源统一管理,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做好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劳动保障数据平台,最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积极推动联网应用,研发各类全国联网监测软件,建立异地业务信息交换平台,确保盛市、县信息无障碍传输和数据安全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使用全国统一的社保核心平台应用软件。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开通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建立劳动保障网站和社区公共服务窗口,做好网上事务办理、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统一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制定与主干网的联网安全方案。制定社会保障卡技术标准,统一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
(5)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应用试点
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健全电子商务、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和协同作业体系。以《XX市物流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为重点,加快团体贸易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电子商务认证系统和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和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支付中心等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立电子认证和信用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
根据行业特点,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成熟技术推进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建设好企业内部网络,提高企业研发、管理和营销等综合管理信息化程度,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6)城市电视墙和公众信息亭建设。
优化电视墙建设方案,尽早启动城市电视墙的建设。通过电视墙的建设,丰富市民生活,美化城市环境。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青岛、成都等地好的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我市信息亭建设。在对公众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营模式上,把握便民利民根本原则的前提,采取成熟的公司化运作方式,将电视墙和信息亭作为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的亮点工程来抓。
以“公众多媒体信息亭”等公用信息设施建设应用为契机,抓好XX市组织机构信息卡“一卡多用”试点和推广工作。防止重复发卡、多机构发卡,实现信息卡公用信息共享。
4、加快信息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借鉴省内外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先进经验,采用省内外信息安全的通行办法,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行安全认证制度,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建立标准化质量体系结构。重点搞好信息网络及安全产品的测评认证工作,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制度和实施体系,以及pKI安全体系下的登记中心(RA)。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完善服务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5、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湖南华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坚持以光电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公司主导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是可视电话、DVR硬盘录像系统等图像处理产品,CCD摄像机及CCTV电视监控工程,民航机场安防智能检测装备系统,网络安全产品,GpS车载电子系统等五大板块。开展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工作,并进行技术创新和必要的技术改造,在“十一五”末期达到年产9亿元人民币,年利润7000万元的经济规模,把公司建设成为光电信息产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湖南寰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05年6月投资1亿美金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以达到年产1000万个手机显示屏模块的生产能力,计划于2006年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在完成第二期工程建设后,年综合产值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年利税水平将达2.5亿元人民币。2006-2010年公司将完成投资2.57亿元,扩建年产1200万支手机摄像头生产线,实现年销售收入9.96亿元。
湖南嘉业达电子有限公司计划2006-2010年期间,分别完成投资1500万元和1000万元,新建年产2000万支片式压电陶瓷滤波器生产线和年产30万件的汽车传感器生产线,实现年销售收入6700万元。
湖大远程“十一五”期间将投资1.7亿元,年产LX龙星网络计算机25万台,终端服务器9000台,预计销售收入5亿元。
XX市应用化学研究所“十一五”期间将投资4000万元,新建年生产100吨的电子纳米粉体材料生产线,预计年销售收入1亿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地区高度重视信息化,将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面对当前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全面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把我市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市国省道“十一五”规划
实施情况
**市公路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下,抢抓机遇、多措并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03年至“十五”末,相继完成了国道309、省道胶王路、河辛路、博沂路、临仲路等改建项目,新建了国道205张博附线。“十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3951.5公
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6.5公里,居全省第一。路网中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004.5公里,占国省道通车里程的91.1%。“十一五”以来,**市公路建设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已先后完成国道309张店立交桥、寿济路公铁立交、国道205桓台东南绕城线工程和高淄路新城北至张店段、国道205张博路段、博沂路悦庄至石桥段老路改造等工程,青莱高速公路于2007年底前竣工通车。到2007年底,**市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62.4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58.1公里、一级公路增加37.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3.5%,比“十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8个区县全部实现了通高速公路,初步构筑起“高速**”的主框架。
在工程实施中,市公路局在确定项目建设方案、工期安排等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大局”的原则,在符合省厅总体路网规划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听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坚持“建养并重”,全面实施文明样板示范、公路安全保障、公路养护畅通、科学养路创新、养护管理信息等“五大养护工程”,各级政府也加大了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路域环境得到较好改善。加强了公路路政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加大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力度,努力创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作为鲁中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实施在鲁中地区率先崛起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按照《公路法》规定,国省道规划、建设由国家、省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改建工程属社会公益事业,省政府提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管理模式,执行“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政策。目前,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投资体制为:国省道改建工程的征地、拆迁、路基小桥涵投资由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省交通厅对大中桥路面补助投资。同时,继续执行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设立收费站,收取通行费归还公路建设贷款。
《公路法》同时要求,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由各地市根据全省公路规划、结合地方规划提出计划申请,报省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后执行。近三年来省交通厅连续下发文件,对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政策、规范国省道路网改建工程项目立项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凡公路改建、建设项目涉及新增用地的,在市县政府依法取得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征用手续、签订落实配套资金、承建路基小桥涵建设等方面的协议后方可编报建议计划。项目如不具备以上条件,则不予立项,项目不得实施。
近年来,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事权划分原则,在国省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公路局与项目沿线区县政府签订事权划分协议,督促区县政府完善用地手续、落实配套资金。近期实施的张博附线、胶王路淄川段、博沂路沂源段等项目办理了用地手续。面对公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和财力有限的矛盾,我市较好地落实了公路建设政策,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公路建设筹资政策,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拓宽了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实现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省道“十一五”规划建设情况
(一)国省道“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市公路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和国家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按照**市“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和“一个中心,两大快速通道,三个重要网络”的“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路网服务水平,2012年以前全面完善境内“六纵九横”的公路骨架网络和“三纵三横”骨干公路网络。公路建设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与城镇分布体系发展格局和人口布局相吻合;坚持全面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资源,坚持老路改造与完善路网并举。加快改造现有老路,改善城市出入口,完善东部骨干路网,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公路养护与管理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加大危桥改造步伐,完善安保、服务、信息等工程,建设国道205、国道309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
程,打造“生态公路”、“绿色通道”;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维护路产路权,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公路通行环境,提高路网综合服务水平。
预计到“十一五”末,**市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388.4公里(不含村道),其中:国道279.4公里、省道981.7公里、县道1228.6公里、乡道1724.5公里、专用公路174.2公
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3.1公里,比“十五”末每百平方公里增加6.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通车里程的96.7%,比
“十五”末提高5.6个百分点。
(二)今后三年国省道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为提高现有路网的通行质量和通行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今后三年,国省道路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现有老路改造步伐,满足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改造中心城区出口,减少城市出口的交通压力;提高**东部路网密度,改善路网结构。
根据省厅下达的2008年公路改建工程计划,结合目前项目征地等前期工作完成情况,2008年国省道建设项目包括:
(1)高淄路高青至新城段改建工程,全长17.4公里,一级路,路面宽24米,路基宽25米。路基小桥涵已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计划完成路面主体工程。
(2)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改建工程,19公里,一、二、三级路,路面宽22-12-7米。2007年底开工,力争2008年完成隧道、路面工程,2009年工程全面完成,同步建设国家级文明样板路工程。
(3)湖南路西官庄至南庄段改建工程,全长40公里,一、二级路,路面宽24-12米。2007年已完成张店界至胶王路段7.6公里。在地方政府办理完征地、拆迁的前提下,力争2008年完成胶王路以南路段路面主体,2009年工程全面完成。
另外,国道309张店至辛店改线工程、高淄路高青西南绕城线工程、s233博临路齐鲁石化段改线工程,2008年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湖南路北延长线(张店至桓台东部快速通道)工程2008年组织前期方案论证及测设工作。配合省厅公路局完成薛馆路沂源段前期工作。
2009年至2010年在申请省交通厅计划完成以上项目的同时,加快老路改造步伐,完成s703张店东西南绕城线等路面改造工程,组织2012年前拟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市口腔医院“十一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xx市口腔医院创建于1970年,是xx地区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业务技术指导,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口腔专科医院,医院现有牙科综合治疗机52台,病床25张,现有职工13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5人,中级技术人员52人,医院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医院下设
建国路分院、清姜分院和马营分院等三个分院。年接诊门诊患者5000多人次。
医院设备先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产牙种植机,和高温烤瓷炉,德国产高温铸造机,法国产颅颌全景x光机及头颅定位仪,牙科x线数字诊断系统。口腔整畸头颅定位电脑分析系统。医院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法国产赛特利消毒设施,建造了国内先进的牙科手机消毒中心系统,保证进入患者口腔的器械一人—用一高温(灭菌)消毒。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科齐全,医院现设有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4个,职能科6个。“十五”期间开展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温铸造,烤瓷牙、水晶瓷牙及隐形义齿修复。整畸科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方丝弓、直丝弓矫治技术,使各种牙合畸形的矫治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口腔颌面外科开展的颌面部感染、肿瘤、外伤、发育畸形等于术,其中,颌骨切除植骨术,牙种植术。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唇腭裂肌能修复术,三又神经痛神经干药物注射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取得了显著成绩,医院多次被市卫生局评为“三学一创”“创佳评差”及“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集体.所开展的10项新技术项目有4项获得了地市级科技进步奖。
“十五”期间,医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医院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目前,医院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拥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近两年来,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办院方针,狠抓基础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建制度,练内功,促质量,上水平。医院管理初上正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所有这些,为我院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我院目前的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内部环境而言,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造成我院发展中的严重缺陷。首先,医疗用房面积狭小,房屋年久失修,无法施展,内部装修简陋,亟待更新。其次,医疗设备的更新跟不上需要,一些尖端设备落后,基础设备更新补充不到位,影响医疗业务的发展。第三,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高端管理,环节管理和终末管理都需要进一步规范。第四,人才梯队建设出现空档,人才流失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缺乏德才兼备的中层管理干部。第五,新业务、新技术推广难度大,成本高,技术项目更新周期缩短,优势项目受到挑战。基础技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六,收费标准与患者占有率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低收入人群中的病人流失。就外部环境而言,首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一对矛盾比较突出,政府的政策调节职能弱化,“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政府财政对医院的投资完全断奶,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吃饭,谋发展成为主要矛盾,患者的利益被放在第二位,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第三,医疗市场管理混乱,个体诊所,不法诊所超量存在,无序竞争,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第四,其它医院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我院构成压力,我们稍松懈,就会被甩的更远。
综上所述,在今后五年当中,我们必须紧跟形势,正视现实,正确估价我们的成绩和问题,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增强竞争实力,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一五”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主要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宝鸡地区领先,西北地区一流的口腔专科医院。
到2010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
(一)医院规模和基础建设
1、“十一五”期间,牙科综合治疗椅位达到100把,开放病床达到30张,职工总人数达到150人。
2、按照二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的标准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建制体系,设立符合医院实际,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科室建制。
3、加强对建国路分院、清姜分院和马营分院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到2008年,再在石坝河地区、大庆路地区新建两所分院。继续寻求对市区各综合医院的口
腔科进修托管,联合经营的路子,扩大合作范围,全面建立以总院为中心,以分院为骨干,以各医院口腔科为基点,辐射个县区医院的口腔疾病防治网络,确保我院的主力军和技术领先地位。
4、2006年-2007年,投资80万元,分期对现门诊楼进行内部装修改造。
5、2010年,力争购买医院西侧市房管局的楼房,装修改造,使之和现
有的主楼成为一体,扩大医院规模。
6、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步伐,2007年前,投资50万元建立医院局域网,全面实现行政管理、医疗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计算机化,提高管理层次,追求管理效益。
7、2008年前,拆除医院自烧锅炉,实现供热并入大网。
8、2006年上半年,投资10万元,添置一辆救护车。
9、2006年,对医院会议室进修装修改造。
10、2007年前,努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不断提高职工待遇。
(二)设备建设
1、注重常规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保证临床基本诊疗使用。
2、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高精尖设备。使得医疗设备建设与医疗技术进步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大力扶持口腔正畸、口腔修复、(三)技术水平
1、巩固现有的技术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及时掌握前沿技术,不断完善提高,确保领先地位。
2、提高基础技术质量。全面开展二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标准所列技术项目。努力开展三级口腔专科医院标准所列技术项目。力争做到不缺项,不漏项。对一些基础的,传统的,成熟的技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使其在质量上保持明显的优势。
3、不断开发和引进新技术,一方面加强管理,给与支持、帮助、鼓励和引导,以保证其先进性,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把开发和引进新技术与人才和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进的来,用得上,立得住。让技术、人才和设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3、加强学科建设,主要抓好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到2010年,全面建立宝鸡市口腔颌面外科中心、牙种植中心、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心、口腔正畸中心和义齿加工中心,规范管理,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
4、加强对各分院的技术管理,加强对协作医院和各县区医院的技术指导。
(四)教学、科研
1、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教学医院管理标准》,做好遵义医学院教学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带教质量。2010年前,力争建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系的教学医院。
2、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工作
(1)成立专题科研小组,做到人员、经费和设备保障,“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市级科研成果1-2项,完成省级科研成果1项。
(2)加强学科建设,选好各学科带头人,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3)年完成市级论文5-10篇,省级论文2-3篇,国家级论文1篇。
(4)积极营造学术气氛,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开展科研活动的办法。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实现以上目标,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做到医院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团结、协作、奉献、优质、安全、高效”的办院方针,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在工作中具体应该坚持以下方针:
——坚持以抓基础为核心的方针。一切工作都应从基础做起,只有打好坚实基础,才能不断走向正规,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储备后劲。
——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要下大力气提高管理质量、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质量是立院之本。只有不断提高质理,才能赢信誉,赢患者。
——坚持人才奠基的方针。医疗活动的客体是人,主体也是人。人才是决定因素。要努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增强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医院发展的意识,注重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创造新成果,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发展方针。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突出医疗特色。重点扶持一些在本地区和省内外有影响的诊疗项目。促进和带动整体发展。
——坚持医、教、研、防一体化,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医疗为中心,促进教学、科研、预防稳步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方针。努力体现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福利活动。切实改进服务态度。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储备发展后劲,求得良性循环。
四、保障措施
1、始终不移地坚持“团结、协作、奉献,优质、安全、高效”的办院方针。坚持“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们的责任,维护病人健康是我们的职责”的服务宗旨。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院领导要团结协作,分工负责。加强民主监督,实行科学决策。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把领导班子建成一个团结有力的坚强核心。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守纪律,懂业务,讲奉献,善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这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所在。首先抓好干部的选拔任用。搞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搞论资排辈。尤其是要注意从基层科室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组织和职工都比较信任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对那些工作平庸,能力低下,营私舞弊,不顾全大局,令不行,禁不止,搞团体,闹分裂,自私自利,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解除职务。其次,要注重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坚持干部学政治制度。领导班子要集体学习,中层干部要定期学习。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克服单纯业务观点和业务好一切就好的观念,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落实对干部队伍的考核测评制度,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干部,倾听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正常流动体制。从各方面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聪明才智。
4、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关键。首先要从我院实际出发培养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同志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特别是培养一些重点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其次是筑巢引凤,积极引进人才。从基层单位发掘人才,创造条件调入。同时,保证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正常补充。第三,要关心爱护人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采取特殊政策,稳定医疗一线骨干队伍。要稳定人才,保留人才,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和非急需人员的流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操作规范。
5、加强科学管理。按照现代医院管理的原理,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特点,迅速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要逐步理顺和正确处理医护之间,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有机的结合,协调运转。处理好分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尽量消除消极因素。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正确的解决问题。逐步推广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6、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进行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教育,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办法。抓好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抓好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加强新进人员的岗前教育。经常性地开展全员“三基”训练。严格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杜绝和减少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
7、艰苦奋斗,勤俭办院,倡导敬业精神。做好计划,加强核算。努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想方设法挖掘各方潜力,积极修旧利废,压缩一切不合理的开支。加强物资管理,每年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做到帐钱相符,帐物相符、帐帐相符。主管部门要做到管好家产,了解家底,防止流失,杜绝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关键部位。合理组织经济收入,有效控制支出。注重积累,积攒后劲,增强竞争力,以综合目标管理为主线,灵活地、科学地加强经济管理。充分利用政策,使经济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8、努力改善外部环境。首先,要树立公关意识,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求得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其次,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自我宣传工作。第三,通过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声誉,树立医院形象,求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患者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和有关制度。
(2)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广大职工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做遵纪守法的文明职工。
(3)积极形展“献爱心,比贡献,敬职业,爱医院”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点治理。继续推行民主测评,患者举报,社会监督,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院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实现我院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县信息化“十一五”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发展,明确未来五年我县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了环盖全县的光纤传输网、高速宽带通信网和宽带ip城域网;实现了县城芦台、淮淀、任凤有线电视入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无线网络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信业迅猛发展。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adsl用户近9000户,出口总带宽为3.5g;移动电话用户为14.3万;县城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为100%。
——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县政府于2004年5月正式建立了xx县政府门户网站--xx政务网,设立了xx概况、领导介绍、xx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xx名人、县长信箱、xx视频等栏目,在此基础上筹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和连接近百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内网,初步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的格局。有部分单位及乡镇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业务专网。
——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县在市农委、市信息化办的统一要求下,启动“村村通”农业信息化工程,搭建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283个自然村的专用网络,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实现了全县各村队上网,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校校通”工程广泛开展,全县中小学大部分都配有计算机教室,各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师,各中学及中心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为我县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软件和开发尚属空白。政府内部办公网、专网和一站式服务公众网、各行业信息系统和各专业数据库还有待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服务社会、稳步推进”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总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整合优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即:由县信息化办公室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照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以县政府为主导,统一开发,综合利用,行政部门以政府网络交换平台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实现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与政府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确定重点工程,按照网络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底,建成功能完善的县政府信息网络综合交换平台。提升政务专网使用功能,实现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信息查询快速,业务办理方便的“一站式”服务网站。
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系统。优化信息数据库,建成xx企业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旅游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专业网站,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成全县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逐步为全县人民提供涉及家庭娱乐、家庭购物、家庭银行(网上缴费)、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网上应用。
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全面提升我县信息服务能级和竞争力,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覆盖全县各镇的数据通信网、数字移动网、多媒体信息网,以atm、sdh等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县高速宽带运载网络。逐步开发微波通讯
网络。全面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到户,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声音、数据、图象双向交互传输,实现终端用户接入宽带化。开发数字化电视传播,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上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二)搞好电子政务建设
1、整合政务网和办公业务网。高起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在实现各单位内部办
公网与政务内网连接的基础上,实现部门对外业务网与政府网络中心平台信息整合交换。逐步将政务网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应用和数据采集查询平台,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并确保能与上级信息平台相衔接。
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各行业在建设单位局域网的同时,积极开发本行业信息系统和建立信息数据库。我县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有:政府宏观经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外贸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的信息数据库有: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公众数据库、商品价格数据库、农业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影视节目库。
(三)加快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力度,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流程,改变营销理念,应用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法,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企业上网统一平台,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身份认证,开发网上业务,建立企业数据库、信用信息网、发布经贸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快社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建设
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信息化社区,建立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为用户提供综合高速宽带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保健、视频点播等服务。开发网上缴费系统,建立水费、电费、电话费、管理费等资料库,引进网上支付手段,建立缴费平台,使居民足不出户可缴纳各项费用。建立网上安全报警系统,与公安、消防、管理处联网,实现防火、防盗、停车等自动管理。
大力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咨询、气象信息、旅游信息、交通信息、房屋中介、劳务、家政等服务;鼓励发展信息接入服务、网吧、计算机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等应用。
(五)积极发展信息制造业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信息应用技术,增强竞争力。要开展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活动,加快信息制造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加快我县信息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实施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政府网络时,按照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强化防范措施,内部网必须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公众网防病毒产品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软硬件。制定应急措施,防范突发的灾难性破坏,建立日常的安全检查制度。涉及保密内容上网的,须经保密部门审批。公安保密部门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上网的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我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五篇: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龙游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衢州市《数字衢州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衢州市信息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龙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龙游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定龙游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本规划是龙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析龙游县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对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起草制定,是对全县信息化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立足当前,着眼于发展,紧紧围绕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与标准等六大信息化要素,阐明龙游县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探索符合龙游实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全县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第一部分 现状
一、现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我县电信通信网有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长途、本地网传输全部实现数字化,本地网交换机容量达1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2万户,小灵通用户1.9万余户,宽带用户1.5万户,总带宽达5000M;全县电话覆盖面达100%(包括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95%以上,小灵通信号覆盖城区、重点乡镇以及主要交通干线。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建设速度较快,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目前移动公司GSM系统基站数达到166个,移动用户数达到15万户;联通公司GSM、CDMA系统基站数达到117个,联通用户数达到4.5万户。广电网络发展迅速。“村村通”工程完成投入2833万,入村率达99%;“网改”工程投入3200万;广电宽带投入1200万,用户3000余户。已建成智能宽带小区20个,约4000户家庭可享受到宽带上网服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二)信息技术应用
我县积极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和提升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
政务内外网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立完成全县数据机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抓好龙游县政府网站的建设质量,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2004年,龙游县政府信息网获得了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称号,“县长信箱” 栏目成为倾听民意、问计于民、服务于民、公示于民的重要渠道;加大硬件投入,推进网上办公进程,政府OA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功。党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抓手龙游县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组工信息网站、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全县县乡(镇)两级党政机关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的非涉密文件、会议通知、数据报表等材料均实现了无纸化网上传输,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公文的时效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已经全面推开。
2、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
我县稳步推进“农技110”和“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开通了“农技110信息网”,初步构建了龙游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市场动态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动植物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林业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水情监控系统、火情监控系统已建成。在农业防灾、抗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加快完善
“金”字号工程加速推进。金税工程实施并完成了一、二期建设;金盾工程已投入600万,建成三四级公安计算机网络、“三台合一”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口管理系统等;金保工程已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三大信息系统,累计发放城镇居民医保IC卡25800张,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4、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旅游、房改、规划、环保、社区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普遍提高。截至“十五”期末,我县已建成了宽带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教育城域网全县中心小学以上覆盖率达100%,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空前发展。住房公积金电算化管理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大。规划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数字测绘。初步建成全县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钱塘江水质自动检测站与省、市联网,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到省、市监控中心,大气自动检测站即将完工。社区管理软件已开发成功,并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
5、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我县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使企业在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一批企业已建立了内部网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ERP(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中逐步得到应用。亿元以上企业都已经应用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部分重点企业已开发成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其中有浙江001集团的“敏捷生产管理系统”,五强水泥添加剂厂的“企业生产线自动监控系统”等。
6、电子商务开始起步
借助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市场相结合,我县积极推进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十五期间,我县以被省中小企业局列为全省11个信息化服务重点县为契机,为全县3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并在中国电信商盟网上建立链接,构建了展示产品、发布供求信息的平台。农民信箱的推广使用,为农产品网上推销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信息化环境建设
1、组织保障
我县于2001年成立了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全县21个党政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先后成立了县委信息中心、县政府行政首脑信息中心、农技110技术服务中心和工业110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作关系基本理顺,为推动全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市场机制建设
我县在推进全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公共性、公益性等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积极将政府资源作为资本形式,引导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项目投资的多元化。在政府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运营商的技术和服务力量,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县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观念滞后,“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从现有信息化项目推进和应用情况来看,全社会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各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存在着“数字鸿沟”。
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应用深度不够。信息资源开发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投入尚显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信息网络主要应用还是停留在简单层次的信息传递上,信息的有效利用领域不广、深度不够。
三是资源整合进展缓慢,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尚显不足,建设和运营效率不高。各部门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垄断,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还未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应用研发力量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高层次人才缺失。造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领先技术、优势产品较少。
五是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本地化服务比较缺乏。信息服务市场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新兴信息服务仍处萌芽阶段,信息增值服务量少面窄;软件业尚属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很少,信息化建设本地化服务缺乏。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政府服务为手段,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规范市场和政策优扶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我县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推动作用,实现我县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原则
按照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全县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信息化发展,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加强在信息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拓展。
(三)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原则
加强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建设内容,按照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难易程度和投入资金大小来安排建设项目,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并通过对基础工程、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带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安全配套、普遍服务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安全保密法规,增强信息化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坚持安全为应用服务的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和社会成员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把公众的利益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百姓生活,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快龙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使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快我县实现两大目标、三大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县固定电话数达到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0万户,宽带用户数达5万户,行政村以及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85%和7万户以上,广播电视系统由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数字高清电视城镇基本覆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应用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成效明显,企业信息化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建立内部网的企业达150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240家;软件业开始形成;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建设和应用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和应用开发,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普遍提高,初步建成社会诚信体系等信息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经济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蓬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二、总体架构
(一)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由网络平台、资源平台和安全平台组成。
1、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分为政务网和公众网,是我县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务网按省市技术规范要求建设,纵向接入省、市千兆主干网,横向与部门、镇乡(街道)实现光纤接入。建成比较领先的网络中心机房,实现公文传输、网络会议、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电子邮件、资料查阅等功能。加强内外网安全监控与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网络的加密建设。
2、资源平台
资源平台由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政府资源信息、行业公共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共享需求较大的专业数据库。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包括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形成联接基础平台、应用体系的枢纽。
3、安全平台
安全平台是为建立安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信息机密性、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防止被篡改和损坏)、访问不可抵赖性、信息的可审查性和可控性等综合的安全服务。安全平台包括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技术管理等内容,安全措施包括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措施、系统安全措施和应用系统安全措施等,安全技术管理是指包括设备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
(二)应用体系
应用体系由政府类应用、企业类应用、行业类应用、公众类应用构成。以社区人口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市民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工商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以政务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政府内部信息化应用体系,以行业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社会信息化应用体系,通过多门类、多层次的应用系统,逐步建设综合信息化应用体系。
(三)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包括为信息化规划建设及运行提供政策、经济、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以及信息化人才与居民信息化素质培养等。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有关政策,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增强工作力量。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以满足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对通信设施的要求为出发点,跟踪国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和领先的服务手段,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高水准的通信服务。加快双向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和综合数据信息网系统建设,广播电视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前端设备数字化,并逐步实现全县网络传输数字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以IPv6技术为核心,建成高速度、智能化、综合性的覆盖全县,与外界相联的网络平台,增强通信功能和服务能力。
(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我县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政府先行,积极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根据全县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构架,建设安全、可靠、实用、高效、全面互联的电子政务网,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政府的网上办事内容,开设包括政务内容发布、信息整合、监督投诉、县长信箱、表格下载、办事查询、招商引资、服务导航等等服务功能。建设我县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全县可共享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全县重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服务和保障,为电子政务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和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数据库、政府信息资源库、行业公共数据信息库等一批数据资源库;构建我县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已有基础信息资源在县级层面上的交换、集成与共享。
(三)积极推动社会事业信息化应用
1、社会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民政救济等领域,实现各项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
2、公共安全
以构筑现代防控体系为目标,建设一个集报警、监控、指挥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安全系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具有动/静目标实时动态监测,交通自动控制、有线/无线报警,实时通讯指挥的统一公共安全指挥中心。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控,为城市治安、交通管理、洪涝预防、消防急救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3、数字社区
加快城市社区、农村村镇和家庭信息化步伐,促进生活现代化;加快智能小区建设,构建公益性、商业性等多类别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继续开发和完善社区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功能。大力推进市民上网工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全新的龙游城市文化特色。
4、教育
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推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建成的全县教育城域网,向全县学校提供网上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使教育形式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教育方法更加生动活泼,提升我县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建设完善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络,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目标。完善龙游教育城域网,加快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用好教育局公文交换子系统。
5、卫生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
6、金融、财政、工商、税务
建设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体系以及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继续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信息网络,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继续实施“金税”工程,完成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和互联网申报纳税系统在我县的应用,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体系。
加快我县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整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快以法人数据库为基础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和共享机制。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信用服务体系。
7、文化、新闻、宣传、档案
整合文化、新闻网络资源,建设相关数据库,强化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加快整合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加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发行、印刷、艺术品等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建设数字图书馆。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电子化、继续建设档案信息管理查询系统。
8、旅游
建设我县旅游行业信息网络,加强与周边及省内旅游管理网络连接,实现旅游行业联网。建立数字旅游系统,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向游客提供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龙游旅游信息的查询和交互,实现住宿、旅游线路、票务的网上预订,促进我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9、环境保护
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平台,包括专线网络的建设,污染源综合控制管理系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整合环境保护、环境控制、环境评价等环保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掌握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建设以环境工程管理、环保执法为主的环保部门自动化办公系统。
10、农业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渠道资源、终端资源、人力资源,通过完善体系、充实力量、增加投入、提升档次、注重实效、拓展功能,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大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整合全县的培训资源,向农村倾斜,使农民熟悉掌握农民信箱的使用。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全面加快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
11、企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经济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力争在重点企业与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普遍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企业生产控制和经营管理。
12、电子商务
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流通龙头企业、大型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开展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应用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各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中小型网站共同联合拓展市场。到2010年,基本建成企业诚信系统,实现企业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以及全县所有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的网上查询和公示;全县力争形成1-2个对行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实效明显,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全面推行电子商务。
(四)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设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数据、政府信息资源、行业公共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和其它专业数据库,并建立信息分工采集、数据集中共享的动态更新机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全县政务、社会、经济和行业信息的统一管理、查询和交换,逐步形成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消除存在的行业、部门信息孤岛现象,对现有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龙游信息化的基本保障之一。
(五)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继续落实产业政策,实施政策倾斜,改善发展环境。紧紧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组织、积极引进,力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突破性进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制造项目,要在资源要素、服务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要注重扶持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制造业有较大发展。
二、重点工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推进通信传输网向“全光网”发展,SDH(微波和卫星传输)网络向光网络演进,采用电信新技术,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优化固定电话网络结构,大力推广各种增值业务,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需求。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继续扩大无线网络的通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加大网络优化的投入,引进新技术,做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加大对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提高网络质量和网络覆盖面,开放具有较好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完成接入网光纤化改造, 加快小区接入及入户进度,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加快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数字化进程。建设现代化邮政,做强营业网平台,投递网平台和邮件处理、运输网络平台。
(二)电子政务系统工程
1、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不断开发新用户群,拓展新应用,开发开放公文交换系统接口,实现与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我县电子党务应用层次和水平;建设加密内网视频会议系统、机关人员的协同办公系统和信息报送系统。完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党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县信息资源库、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领导决策和部门工作提供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龙游县政府门户网站,丰富交互式应用功能,实现由网站信息发布平台向交互式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型。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要加强网上行政审批、网上办事、网上信息查询等交互式服务,向企业、社会团体、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公开、透明、便利的电子政务网上服务。规范和引导县内其他部门网站的建设发展,有效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广泛开展,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
2、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信息安全技术流程、信息安全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安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信息服务业建设工程
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领域,鼓励兴办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工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邮政信息服务、外经贸信息服务、远程教学、医疗服务、农业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制订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信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培育软件公司和系统集成公司,对软件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吸引省内外知名软件及系统集成公司来龙游设立分公司,带动龙游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产业。从龙游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企业MIS(管理信息系统)/MR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平台、数据库管理、娱乐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形成包括软件开发、销售、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软件产业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育1-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能力的软件企业,逐步改变我县软件产业空白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行业门户网,促进相关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夯实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建设网上商城,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务,推进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培育电子商务的品牌。立足我县优势产业和市场,探索适合我县行业和市场实际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拓展全县各行业领域内的电子商务应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加强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建设,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电信、工商、工商联等相关部门,构建全县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B2B、B2C、G2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公民)服务。
建立全县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提供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交易等服务,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促进贸易平台信息化。重点培育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我县特色产业为依托,在造纸、笋竹加工、机械电子、服装、建材、化工、农家乐等领域加大商务网站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利用和发展,以此带动行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开展。
(五)企业信息化工程
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积极采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电子行业重点发展推广应用CAD/CAM、CIMS(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广使用CAD/CAM,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建设笋竹、造纸、电子等行业的电子信息网络体系。
围绕重点骨干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生产、销售的流程。积极推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全县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比较完善、运转流畅的ERP系统,带动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行以改善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六)教育信息化工程
继续推进“龙游县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利用多种技术构建普遍覆盖、功能完备的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的联网,建成覆盖县、乡镇、村三级、支持多部门远程教育的现代网络,在农村建立、普及计算机教室,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远程教学,促进城市教学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扩散。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发挥教科网作为全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推动全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建立全县统一的优秀课件、电子版教学资料数据库,对县内学校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全县教育办公系统和公文流转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扶持发展面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网络学习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初步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的网络和资源体系,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农村信息化工程
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为龙头,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为农村、农民服务,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步伐,强化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终端,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信息富农家”的目标,不断探索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营运商的合作,不断开发推广应用适农的信息产品。依托农技110,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产销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利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广播等工具为农民开展科技和信息服务。
(八)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利用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RS(遥感))技术,实现对全县范围内各种路网、水网和地表建筑设施、植物等属性的定位,建立全县统一、完备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和覆盖全县范围的海量、动态的空间地理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国土规划以及城市管理提供数字化的基础数据,使城市公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全县各类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龙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空间地理信息库。加快全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进行统一交流、管理、数据共享,为我县各类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平台和支持。要在有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存储、维护、更新,为数据信息的变换、转换、分发、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证。
(九)“一卡通”工程
建设我县城市居民“一卡通”IC卡综合业务系统。充分整合我县公共信息资源,大力推行和实施以一卡多用为目的的“一卡通”工程。为城镇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一卡多用的基础上,以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体系为保障,构筑高效多应用的城市一卡通综合应用平台。“一卡通”工程建设要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劳动就业信息服务、社会救济信息服务、住房公积金信息服务、人口和计生信息服务、居民卫生保健信息服务、电子收费服务等一体化功能。
(十)劳动社会保障信息工程
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金保”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和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建立统一数据、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一应用系统。通过网站、电话咨询、多媒体查询、业务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手段整合,建立并实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劳动保障业务的透明度。
通过统一规划和部署,创建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测、运行、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提升社会保障的统筹决策水平。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规划要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推进全县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项目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充分考虑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发挥好已有网络、设备和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确保和省、市的信息化规划相衔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集中相应财力,每年拨出一定专款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保证必要投入,建设和完善社会公共信息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吸收各类企业及民间资金投资我县信息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龙游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实现信息化建设投资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开发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对于不同的信息资源开发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政府管理型信息资源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部门(行业)自主开发,信息无偿共享使用(保密信息按保密制度要求共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实行政府推进、多方投资、联合共建、商业运行开发方针。商务信息资源实行政府倡导、政府保护、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开发方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各部门要加强部门协调,打破行业部门垄断,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带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网络互联互通。
四、强化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普及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多专业、多层次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本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继续推进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夯实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制订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员来我县创业。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信息技术人才来龙游创业,形成支持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五、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伴随信息化程度的高速推进,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应用的关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执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加强全县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规范信息服务机构行为,营造健康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要克服过分重视安全而阻滞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共享两者的关系。
附:龙游县“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