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4:0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

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要求检察机关自侦查工作在工作程序、证据收集方式、侦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自侦案件新型侦查模式。

【关键词】法治理念 自侦案件 侦查模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要深入实践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全面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今天,必须承认,我们传统的侦查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不适应的东西,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新型侦查办案模式。

一、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的侦查理念,禁止违反程序办案

执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既重视实体公正,又重视程序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执法办案工作的根本要求之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当前自侦工作中,至今少数干警中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程序虚无主义”的观念,只重视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忽视案件的诉讼程序,甚至违法调查,违法取证。这样肆意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结果,往往是不仅没有达到实体公正的结果,还有可能因为违反办案程序导致办案事故的发生,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近几年,高检院通报的多起自侦办案中发生的办案安全和错案事故,无不是因为违反办案程序的规定造成的。因此新形势的自侦办案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之以法治理念的要求,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在严格遵守实体法的同时,切实提高程序意识,进一步深化对程序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让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实现自侦办案的程序公正,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办案干警的程序意识,树立违反程序也是违法的观念。违法办案程序事件时有发生,关键是自侦部门干警程序意识观念不强原因所致。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严格遵守程序法的重要性,程序是法律的生命,遵守程序是文明办案的重要标志。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要站在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公平正义的高度,树立遵守程序就是遵守法律,违反程序就是违反法律的思想,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和高检院一系列办案制度的规定办事,在执法中既讲办案结果的正确性,也讲办案过程的合法性,坚决杜绝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不文明办案、越权办案等违反诉讼程序违法行为的发生。要正确认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过去,由于长期流行着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观念,许多干警把程序法仅仅视为实体法的附庸,认为程序法的存在就是为实现实体法的目的服务的,遵守程序规则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追诉犯罪的目的。只要能有效地追诉犯罪,即使没有完全遵守程序法的规定也无所谓。这种执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检察机关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办案,不仅造成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不当侵害,而且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有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正确处理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的关系,就必须从思想上坚决摒弃忽视程序法的执法观念,真正树立起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观。二是在具体的执法办案实践中,要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培养依法定程序办案的能力。评价一个侦查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看他是否具有依法定程序办案的能力,而不是看违法办案的能力。如果仅仅为了突破案件,随意违反法定程序办案,即使一时的效率再高,也不足取。因此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检察机关和侦查人员都要自觉遵守程序规则,严格按照程序法的规定约束办案活动,不得滥用检察权进行超范围管辖;不得为了突破案件违法适用强制措施,超期或者变相羁押被调查人;不得扣押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和账册,更不得违反程序规定处置涉案款物。要注意并善于审查证据来源的合法性,禁止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证据,防止用非法证据来认定犯罪和证明犯罪。三是要严格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高检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行查办职务犯罪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笔者认为,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不断加大物质技术投入的同时,关键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侦查监控系统和技术设备早已具备条件,实现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不少侦查人员对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第一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不全面理解。诚然,一定的物质投入和技术基础是实现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高检院没有对全国检察机关时间进度作统一要求的根本原因,但能否实现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绝不是仅仅依靠物质投入和技术设备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侦查模式的转变和侦查人员的素质能否到位。“全程”怎么理解,本人认为,全程是一个严格的时间概念,应当理解为从犯罪嫌疑人到达询问地点接受讯问的时点至本次讯问结束犯罪嫌疑人离开讯问场所时点的全过程。“同步”意味着录音录像是对讯问进程的现场直播和即时录制,不能有任何人为的剪辑和技术处理。对讯问过程录音

录像不难,关键是能否做到“全程”和“同步”。一次两次同步录音或许对大多数办案人员来说,都不难做到,要实现全程不是一件易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将询问过程固定为一种证明力极高的视听资料证据,有利于指控和证实犯罪,又是对侦查活动的全面监督,将侦查活动展现在各个诉讼环节的监督之下,是对侦查工作的规范化和办案质量的全面检验,也是确保程序公正的有效手段。

二、全面转变取证观念,重构新型自侦工作证据收集模式

保持较高的办案质量,是自侦工作深入实践法治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案件质量高低,正确与错误,关键在于证据,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得以延续的基础。获取证据是侦查办案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侦查办案过程就是一个收集证据、证实犯罪的过程。重调研,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为此,侦查工作必须把重心放在严格依法收集、固定、运用证据上,彻底改变以往“口供”主导型的办案模式,重视言词证据而不依赖言词证据。一是证据收集重心要实现从套取口供向着重初查、秘密取证方向转变。办案实践证明,由于受“12小时”等规定的限制,正面接触犯罪嫌疑人之前的初查工作对于全案的突破十分重要。在这一阶段,尽可能获取外围全面证据,在信息、资料掌握上占据主动,全面掌握被调查对象的财产状况、工作情况、家庭关系、社会活动等个人背景资料及社会关系网,有利于侦查人员正确选取突破点和突破时机,从而提高“12小时”的突破成功率。二是树立客观、全面的证据收集观念。全面收集供述、证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既要重视有罪证据的收集,也要重视无罪或罪轻证据的收集,要善于从当事人无罪、罪轻的辩解中,或者从传来证据、间接证据中捕捉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供述、辩解和有关此类证据,应当注意收集,切不可为了能够尽快定案,对此类证据视而不见。很多情况下,由于不重视此类证据的收集,导致案件在审查起诉和庭审阶段的工作被动。三是加快实现静态取证的侦查模式向动态取证侦查模式转变。要强调同步侦查,改变以往一切等口供突破再采取其他侦查措施的做法,建立起调查取证、突破审讯、搜查、追赃等侦查手段同步进行的侦查模式,以供找证,以证促供,及时固定证据。四是善于运用谋略获取再生证据。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的提高,由于尚未掌握足够证据或久攻不下的犯罪嫌疑人,就要善于运用侦查谋略,调动犯罪嫌疑人及案件有关人员,寻找再生证据。转变取证思维,采取欲擒故纵等方法,通过追踪、监控获得犯罪嫌疑人串供、转

移证据、赃款赃物等再生证据,再迂回审讯,拿下口供。五是重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运用。视听资料是修订刑诉法增加的证据类型之一,是突破犯罪、证实犯罪的有力武器。但客观来说,视听资料证据在自侦侦查中利用的还很不够,多数情况下还仅限于记录讯问(询问)过程的录音录像资料,其证明力与讯问(询问)笔录并无多少差别,视听资料证据的取证重点应当是获取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犯罪事实的原始证据。科技强侦是现代侦查发展的方向,只有提高侦查技术水平,发挥科学技术在收集、固定、鉴别证据方面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获取证据。侦查人员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能够直接或间接证实犯罪的视听资料证据。充分利用计算机对侦查工作的档案资料、案件线索、办案动态、社情走向等信息进行管理和应用,建立完整有效的情报信息。综合利用邮电通讯等技术设备对与案件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决定取证方向。

三、转变职务犯罪侦查机制,建立有利于整体作战的侦查机制

在职务犯罪日趋复杂化、隐敝化、智能化的形势下,检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必须改变孤军作战的侦查工作体制,有效利用检察机关内部和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提高战斗力、有利于整体作战为目标的新型职务犯罪侦查机制。

(一)建立与纪检监察机关及其他执法执纪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但不应当孤立办案,人大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党委的领导、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来说,自97年修订刑诉法实施以来,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有重大影响的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都是在各级纪委的组织协调下突破的,这足以说明纪检监察机关在惩治腐败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检察机关不能依赖纪委办案,是指不能依赖纪委“两规”、“两指”措施作为规避传唤时间限制的手段,并非否定纪委的组织、协调、配合作用,新形势下纪、检双方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协调、配合机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委领导,纪委协调,部门各司其职”是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工作格局,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是纪、检双方合作反腐的基础,而职务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绝大部分是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及纪委对党员干部在考核、任用和提拔过程中的纪律监督职能和在大要案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中所具有的组织协调作用,决定了纪委是检察机关反腐斗争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应认真处理好与纪检部门关系,充分利用纪委职能优势和特殊手段(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至少在目前,纪检监察部门的“两指”、“两规”对于突破大要案件还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及时发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务犯罪信息,在跨部门查处背景、案件复杂的重大案件时要充分依靠纪委的组织协调功能,集中各方力量,优势互补,形成打击合力。同时,检察机关应注意与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这些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会直接接触到大量的与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检察机关如果与这些部门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资源沟通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制约自侦工作开展的案源渠道不畅通、取证难的问题。以审计机关为例,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掌握程度,非审计机关莫属,当前有关“审计风暴”的消息屡见报端,由此也牵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但现实情况是,有的地方检察院,多年也不见来自审计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完善检察机关业务部门的内部协作配合配合机制。查办职务犯罪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使命,是全体检察人员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部分人的事,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检察机关内部资源和优势,在发现和证实犯罪中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规范和完善批捕、起诉部门对职务犯罪侦查的提前介入、引导取证和侦查监督机制,以逮捕标准和庭审标准指导和规范侦查阶段的取证工作,确保案件诉讼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案件整体质量;积极发挥监所检察职能,密切监控犯罪嫌疑人关押后的各种思想、行为动向,防止翻供、串供,或通过截获与案件有关的信件及信息,迅速收集犯罪再生证据,协助破案;针对贪污贿赂案件与渎职案件交叉竞合的特点,加强反贪部门与渎职侵权部门侦查资源、侦查人才的整合,省级院以下成立统一的职务犯罪侦查机构,应当成为改革的方向。

(三)建立完善检察机关以侦查指挥和侦查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侦查机制。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日益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决定了联合协调作战的必要性。首先,人员管理机制要理顺。在不改变现有人员编制归属的前提下,加大上级院在侦查人员调配的力度。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考虑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以上级院垂直管理为主的统一的侦查队伍。其次,改革现行案源管理机制。在管辖范围交叉或毗邻城区的多个基层检察院之间,应当在上级院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打破地域界限,鼓励各基层办案单位之间交叉办案。三是加强区域间的侦查协作。当前,跨区域职务犯罪越来越普遍,各地检察机关之间的侦查协作越来越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侦查协作工作,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支持和配合外地检察机关的侦查取证和追赃、追逃工作。

第二篇:试论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

试论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机制的完善

作者:靳东兵 责任编辑:晴正 时间:2005-3-24 10:08:33 来源:中国法治网 点击:150 nbsp;

一、当前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监督的现状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39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或者审查起诉部门对本院侦查部门侦查或者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等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应当根据情节分别处理。情节较轻的,可以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情节较重或者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报告检察长决定。'为进一步规范人民检察院侦查业务工作,保证公正执法、文明办案,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应颁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侦查工作内部制约机制的若干规定》。但实践中,各地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侦查活动的监督并没有有效开展起来,存在诸多的问题,起不到应有的法律监督效果。

1、尽管检察机关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但由于它本身又是国家公诉机关,而在自侦案件中则属于侦查机构,因此它在侦查中并不具有中立、超然的地位,在本质上也属于国家的追诉犯罪的机构。因此,尽管法律要求检察机关要尊重事实真相,并同时注意收集对犯罪嫌疑人有利与不利的证据,但事实上检察机关无论作为侦查机构还是公诉机关,往往更重视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和事实,即使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也常常是从如何有效进行追诉的角度进行法律监督,而极少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辩护角度开展法律监督。

2、往往有检察人员认为,检察机关侦查监督职能是针对公安机关和其它有侦查权机关的侦查活动而言的,但对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不存在监督问题,因为对于自侦案件的逮捕和起诉决定,是经过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批准或讨论作出,如果发现问题,也可通过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相关工作得到纠正,同样保证案件的质量。如再进行监督,实际上是对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所作决定的监督,这不符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有关原则。并且检察人员在准备和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中,可以回顾、检查案件侦查过程,如有缺漏,也可进行补救。如再进行监督,势必使侦查部门的工作人员产生依赖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上的偏差,加之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实践中有些检察院的检察长也出于怕自己任内政绩'微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丑不可外扬、怕影响检察院形象等心态,对侦查部门出现的问题尽可能遮掩,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纪检、侦监或公诉等部门因得不到检察长的支持,且又不想得罪侦查部门的同事,而对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导致自侦案件的侦查监督空有其名。

二、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对其它国家机关进行监督同时,加强对其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

1、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有利于检察机关整个法律监督权的全面实现。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职能之一,如果仅对公安机关或其它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而忽略对自侦案件的监督,势必会造成法律监督系统出现漏洞,不利于检察机关整个法律监督目的实现。而且,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作用,从而也可树立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2、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可以督促自侦部门在侦查活动中依法正确行使侦查权。因为侦查权是否正确行使,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对侦查人员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可以促使侦查人员依法行使侦查权,提高业务素质,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从而也保证了案件的质量。

3、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也是保障诉讼当事人行使合法的诉讼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国家公权而言,犯罪嫌疑人处于弱者的地位,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了犯罪嫌疑人种种的诉讼权利,但在刑事诉讼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合法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往往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分不开的。因此,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监督制约,可以有效规范侦查人员正确行使侦查权,从而也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合法的诉讼权利。

三、西方国家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监督机制

综观西方国家,侦查活动主要由司法警察或检察机关负责行使。在英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权置于司法警察手中,检察机关不承担侦查职能。在法国,检察机关不能独立行使侦查权,只参与预审法官的侦查活动,并对其侦查活动实施制约。而在美国,美国联邦各州检察机关对于一些由政府官员实施的犯罪,一般都有权直接进行侦查,独立行使侦查权,但美国的检察机关职责范围较小,是'诉讼机关,非法律监督机关'。[1]相比起来,德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与我国检察机关较为相似,不仅拥有独立的侦查权,而且也是法律监督机关,如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官'在法庭审理阶段,充任国家公诉人,同时监督审判程序是否合法'。[2]虽然德国检察机关行使侦查的权力比较大,但其有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对检察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下面以此作一介绍。

1、严格建立针对侦查行为的司法授权和审前司法控制机制。在德国,检察机关属于法定侦查机关,所有涉及侦查的决定只能由检察机关作出,警察在侦查中必须服从检察机关的领导和指挥,在侦查中扮演的是检察官助手的角色,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效果承担主要责任。可见德国的检察机关侦查权的范围是相当大。但德国基本法第19条第4款规定,所有涉及限制公民自由、财产、隐私权的强制措施一般必须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即检察机关对任何人实施拘捕必须事先向法官提出申请,并且有实施拘捕的必要性。并且在逮捕后,检察官应

即将被捕者带到法官面前,由法官决定是否对嫌疑人继续进行羁押或保释。

2、严格建立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德国法官对检察机关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还体现在针对检察机关非法所得的证据进行事后的司法审查(即证据的'排除规则')。如:在未告知诉讼权利的情况下获得的被告人的供述;非法搜查获得的音像资料;非法窃听所得的电话录音等。法院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戒侦查机构,而是为保护有关的利益和权利。

3、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侦查阶段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来制约侦查机关的侦查权的滥用。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有关尊重个人尊严的原则和法治原则,被告人享有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即被告人享有沉默权,任何人都不得从被告人保持沉默这一事实中推导出对其不利的结论。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明确禁止采取一些不人道的方法进行讯问,如虐待、疲劳战术、催眠、利诱、服用药物等措施,违反这些禁令所得的证据不允许在审判中被采用。并且,除了法定的例外情况,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在刑事诉讼任一阶段委托律师。法院也可为那些无力委托律师的被告人指定律师。在侦查中,检察官进行讯问嫌疑人时,律师有权在场,并为后者提供法律帮助。但如律师在场会影响侦查目标实现时,这一权利就可能受到限制。另外考虑侦查活动的秘密性质,律师无权在检察官询问证人、鉴定人时在场参与。

四、完善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监督机制的构想

对于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自侦案件,应建立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其理由是: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监督权,势必造成人民检察院在诉讼角色上的矛盾与冲突。[3]虽然检察机关通过内部制约的机制,可以将检察机关内部的侦查部门和监督部门分开,但各业务部门都隶属于同一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领导,还是容易因主观主义和本位主义造成对法律的片面理解,也容易干扰侦查权的有效行使,不利于提高办案质量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自侦案件监督,应采取内部制约的方式,而不能另设监督机关。[5]其理由是,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它通过采取内部制约的方式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是正确、统一地适用法律的需要。尽管在实践中,这种内部制约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检察机关只要通过改革理顺其内部体制,重新设置内部业务部门,进行内部监督即可达到监督目的。

以上两种观点的做法,均有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对我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法律监督,应在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体制基础上,也应注重检察机关外部力量的监督,同时从制度上规范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限制。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体制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主要是检察机关同一系统内部的监督。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和同一检察院内部各部门的监督。

1、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我国宪法第132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均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检察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这种领导关系本身也意味着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要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下级人民检察院要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因此对自侦案件的侦查活动,要建立分级备案制度,即按犯罪嫌疑人的职级,报不同的上级检察机关备案,如基层检察院侦查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属普通干部的,报地市级检察院备案;县、处级干部的,应报省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厅、局级以上干部一律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根据报送的材料对案件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在侦查中有违法违纪现象的,应进行批评纠正和处理。

2、同一检察院内部各部门的监督

它是指同一检察院党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以及其它部门对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各级检察院党组、检察长、检察委员会要加强统一监督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它部门的监督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设置内部机构,在刑事诉讼中实行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业务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保证办案质量。'检察机关其它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的不同,依法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

(1)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制约。其基本职能就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检察机关及所属部门、单位和检察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决定、规定、批示以及违反纪律的情况和行为进行监督监察。纪检监察部门可主动或通过检举、控告等途径,对侦查人员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察,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可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违法违纪和错案责任。

(2)控申举报部门的监督制约。控申举报部门受理自侦案件线索后及时转给自侦部门,一旦自侦部门立案的,由控申举报部门对其侦查活动进行跟踪审查和监督。此外,控申举报部门可对自侦案件中当事人和发案单位不服自侦部门有关决定的申诉进行复查,监督自侦部门是否依法办案,纠正办案中的违法行为或不当决定,防止和堵塞检察侦查权的滥用和误用。

(3)监所检察部门的监督制约。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部门应当将决定、变更、撤销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情况书面通知本院监所检察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发现自侦部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有超过法定期限或有其它违法现象的,应当向自侦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并报告检察长。

(4)侦查监督部门监督制约。侦查监督部门对本院自侦部门移送的审查逮捕的案件,应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对符合逮捕条件或不应逮捕的,应作出有关处理意见,并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同时,侦查监督部门对自侦部门执行逮捕或不逮捕决定的情况应进行跟踪监督,发现侦查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如意见未被采纳或违法情节较重的,应报检察长决定。

(5)公诉部门的监督制约。公诉部门对本院自侦部门移送审查起诉或不起诉的案件,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作出认真的审查,发现侦查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侦查部门提出纠正意见,情节较重的,应报检察长决定。同时公诉部门对侦查人员采取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应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应要求侦查机关另行指派其它侦查人员重新调查取证。

(6)财政部门的监督制约。检察机关财政部门对自侦部门移送的扣押款物,应严格进行管理,对扣押的款物应实行账目与款物分人管理,健全出入库和收付手续。对侦查人员作出的处理款物决定,应进行跟踪监督,以防有关人员借办案之机侵占、挪用、私分、调换或擅自处理扣押款物。

(二)检察机关外部监督机制

1、国家监督。国家监督是指来自国家机关的监督。我国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在我国,对检察机关的国家监督主要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时也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监督。还有,国家监察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也属于国家监督的一个方面。

2、法院、公安机关的制约。我国宪法第135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条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如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公安机关执行检察机关作出的拘留、逮捕决定时,发现对犯罪嫌疑人的关押时间超出法定侦查羁押期限的,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法院在审判时,发现检察机关在侦查中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的,有权对此证据不予采纳等等。

3、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主要有人民群众(包括律师、法学家等法律职业群体)、案件当事人、新闻舆论、政协、民主党派等的监督。一旦检察机关侦查人员在侦查中有滥用、误用权力、办'人情案'、'关系案'等违法违纪的行为,社会各界监督主体可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诉、控告和举报。

(三)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制约

1、建立检察官惩戒机制。在西方,不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均对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作了严格限制,检察官一旦违法,可以由任命机关按照公务员惩戒制度予以罢免。如在美国,检察官常常介入有组织和白领犯罪的侦查,在侦查中,检察官必须假定没有充分合理证据支持的刑事被指控无罪,且必须及时地向被告方披露所有可获得的对被指控者有罪、减轻罪行级别或减轻惩罚的证据,而不能只是因为证据会破坏已方案件或对被指控者有利而故意不收集证据,否则触犯这些规定将造成协会对违法者科处纪律惩戒,协会的惩戒包括取消律师执业资格(注:在美国取得律师资格是从事检察工作的前提条件)。[6]在德国设有内部监督和法律监督控制检察官的行为。[7]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行使对检察官选举、任免和罢免权的法定机关,笔者认为应在各级人大内设立惩戒机制,以对检察人员行使侦查权等职权时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有学者认为,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内设机构之一的内务司法委员会中,应组建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对本级两院的法官、检察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徇私枉法行为以及严重影响职务形象的不规行为进行调查,并向常委会提出处理意见。[8]

2、建立沉默权制度和扩大律师在侦查中参与的范围。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任何侦查机关都不得强迫嫌疑人自证其罪,因此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享有沉默权利,沉默权在西方各国大体上都得到了确立。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立了'米兰达规则',赋予嫌疑人或被告人沉默权。而作为与沉默权同样重要的律师帮助权,在西方各国侦查程序中也普遍得到保证。在英美规定了律师强制辩护制度;在德意两国,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在进行第一次讯问之前,都要告知被告人有权获得律师的帮助,对于符合条件的被告人还要提供免费的律师帮助。并且西方的律师在侦查中的参与范围有扩大的趋向,英美德意等国均允许律师在侦查人员讯问嫌疑人时在场。而在我国不论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还是公安机关侦查案件,均在侦查程序构造上存在一个缺陷,即是犯罪嫌疑人承担着被迫自证其罪的义务,犯罪嫌疑人没有沉默权;而且侦查人员的讯问所采取又是秘密和封闭的方式,犯罪嫌疑人所聘请的律师从不允许到场,并且律师在侦查阶段对案件不能进行调查取证,其所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成为诉讼的客体,从而也导致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时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沉默权制度,而且应逐渐扩大律师在侦查中的参与范围,如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律师在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在场,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等,这不仅为被追诉者提供了一个权利保障机制,而且也使自侦部门的侦查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制约,促使其侦查活动更为有效地进行,以期提高办案质量,保障司法公正。

第三篇:浅析如何加强自侦案件的侦查工作

当前,作为检察机关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打击力度,特别是自侦工作尤为重要,要保证自侦案件立得住、诉得出、判得了,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就要不断克服当前侦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素质更新认识,提高突破案件的能力。

一、自侦案件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侦查意识不强。主要表现首先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进取性。因循守旧的思想在干警的头脑中起主导地位,习惯于用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侦查方法进行侦查。不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被动的服从,不善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积极探索、革新侦查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其次是缺乏超前意识和工作中的统筹性。侦查工作中讲谋略斗智慧少,凭经验推着干的时候多,对案件的侦查没有一套较完备可行预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研究总结类似案件的规律、发展趋势。最后是吃苦意识不强,缺乏韧性。侦查工作是件吃苦的差事,有的案件可能要经营1、2个月,甚至于1年半截,在漫长的侦查工作中,不少干警耐不往考验,甚至放弃。

2、侦查过程不科学。一是初查不充分。有些线索没经过认真梳理和分析,就仓促开始;有的不应当立案的,却把关不严,轻率立案。二是违规办案现象突出。询问、讯问、看押由1人进行;传唤、拘传不规范;询问证人有时在办公室、宾馆、饭店;留置证人有时超过12小时。这些侦查的违规、随意,不仅会造成“跑风漏气”,也会收集到的证据不牢靠。三是侦查工作中的法律文书不规范。有的传文书没有讯问人签名;笔录中的语法、逻辑、语言表达得不确切,按嫌犯的供述记录,而没有改正、归纳;这些“瑕疵”都成为侦查工作的重大缺失,直接影响侦查质量。四是侦查手段单一僵化,没有变化。索取证据还是局限于端帐、询问、讯问的“三板斧”的侦查方法,往往以讯问为突破案件的主要措施,不注重建立侦查网络和利用科技手段突破案件。五是侦查机制如同虚设,不起作用。侦查机制不注重修改、完善,不注重执行过程的监督、案后总结,不注重借鉴高效的工作机制。造成侦查中的职责不明、协调不畅,工作流程流于形式。

3、侦查素质不强。一是不善于学习侦查理论和掌握相关行业的行业特点。侦查理论匮乏,不学习侦查理论,并且对所针对的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的业务工作知之甚少,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缺少了解,导致侦查活动没有目的、没有指向。二是综合工作能力不强,总结、归纳证据简单。有时不能全面审查证据、深入分析证据、正确鉴别取舍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有效、合理地排除证据间的矛盾,不能使侦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客观、真实地结合起来考虑。三是不善于吸取各方面的侦查经验。对于检察系统成功案例、古今、国外的有益的侦查经验不吸取,有时也只是简单照搬、照抄,没有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四是法学理论掌握得不深、不透。导致罪名的混淆、犯罪的各要件、心理动向了解不够,也使得侦查方向偏离了中心,影响了打击效果。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断强化侦查意识,振奋精神。

一是以全新的侦查理念带动侦查工作。自侦案件的侦查对手都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我们仍延袭着老的模式、“走老路”,势必不利于侦查局面的开展,处处被动。侦查人员思路的更新,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发散必思维,来突破对手的防线,提升侦查层面。

二是充分发挥主要领导的带动作用。主要领导更象任长霞似的勇于、善于深入一线办案,深入群众中了解情况,通过办案总结教训、制定侦查规划,带动侦查人员的积极热情,这样对侦查工作的指导性无异要强于“纸上谈兵”。

三是积极推行侦查工作的有效机制。采用横向、纵向联合办案的侦查工作机制增加协同作战及抗干扰能力;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办案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实施鞭策与鼓励相结合的奖惩机制,奖勤罚懒。

四是培养、吸收优秀的侦查人才,带动侦查水平的总体提升。要培养专职的讯问人才、摸索线索人才、鉴定人才、初查人才等,还需要吸收一些掌握先进侦查科技设施的专、兼职人才,始终保持侦查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

五是提高侦查人员的身体素质及侦查意志。注重从优待警,不断改善干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督促干警多参加有益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注重在侦查工作中磨练意志,激发侦查人员爱岗敬业,钻研工作的积极性。

2、把侦查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是初查要查实。初查人员要快速反馈相关信息,以便让指挥人员果断决策,快速出击,确保立案的准确及时,不实的主观臆想的,武断的东西不要带到初查工作来,为侦查工作打下基础。

二是侦查要查清。只有依法办案才能收集到全面、可靠、真实的证据,有些违反程序收到的证据,当嫌疑人、被告人翻供时,使得侦查人员无所适从。所以,要不断加强干警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思想,客观地查清案件的事实与主要证据。三是手续要完备。侦查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文字综合能力、认真依法撰写各种法律文书,才能够保证不给疑犯留有可乘之机,让案件诉得出。并且还要以执法检查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促进侦查工作的公正合法。

四是手段要全面。不仅要充分利用搜查、跟踪、蹲坑、侨装等传统的侦查手段,也要充分利用卫星定位、监听、监控、监视、远程监听等高科技设施开展侦查,运用疑犯意想不到的手段出奇制胜。

五是机制要抓实。制定的各项侦查机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贴近侦查工作;要抓反复、反复抓,抓出一个固定的模式,使侦查机制充分发挥效能。

3、提升学习力,拓展学习面。

一是学习侦查知识,研究行业特点。侦查理论要借鉴检察系统、古代、外国的有益的经验、做法来拓展侦查思路,如将36计运用到侦查工作中,微服出访,挖出窝案、串案,挖出“前腐后继”等方面的经验,增强侦查谋略。同时,还要研究发案部门的行业特点,从中抽出行业的软肋,从而达到打击“要害”、打到“要害”的侦查目的。

二是认真分析证据,灵活运用证据。全面掌握证据的分类及其作用,确保侦查工作所索取的各种证据为案件的链条服务,并运用各种证据相互印证,排除虚假的证据,以达到去伪存真、固定案件的目三是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勇于调研。侦查人员不仅要掌握刑法、刑诉及相关解释,也要掌握分支学科的知识,如刑事逻辑学、证据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为辩明此罪与彼罪、明析逻辑关系、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心理动态,提供支撑和保障。侦查人员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调研、研讨,不断分析案件、研究案件,形成成果后再指导案件。

第四篇: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范围及职能概述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范围及职能概述

一、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范围

今天我们就不谈自侦案件范围的演变过程了,而是就事论事,谈谈现行《刑事诉讼法》构架下,自侦案件的范围。刑诉法第18条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根据这个规定,职务犯罪包括以下四类:

1、贪污贿赂犯罪,即刑法第8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以及其他章中明确规定按照第8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共12个罪名,包括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单位受贿、行贿、对单位行贿、介绍贿赂、单位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隐瞒境外存款、私分国有资产、私分罚没财物罪。现在应该是13个罪名了,根据刑法修正案

(七),在刑法第388条增加一款,“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 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两高最近公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四),将该款定名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即刑法分则第9章规定的渎职犯罪,共36个罪名,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枉法仲裁罪等;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共7个罪名,包括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员、报复陷害、破坏选举等;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注意:这一类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需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才可以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200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了被大家简称为“30条”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决定》,就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中第9条中规定:“对重特大渎职犯罪案件所涉及的必须及时查清的案件,经上级检察机关同意,可以并案查处”。这是“并案侦查”一词在法律文件中的正式出现,也是当前 检察机关查办渎职犯罪案件过程对相关案件并案侦查的法律依据。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并案的对象。需要并案侦查的是检察机关查办的渎职犯罪案件所涉及的其他案件。二是并案的条件。包括:(1)检察机关查处的必须是重特大渎职犯罪案件;(2)并案侦查的是必须查办重特大渎职犯罪案件需及时查清的案件;(3)查办案件的检察机关自己无权决定并案侦查,需经上级检察机关批准。2006年,我们运用并案侦查措施,对两起涉嫌组织卖淫犯罪立案侦查,并深挖出其背后“保护伞”,成功侦破靖江市公安局副局长陆某某、治安大队大队长朱某某等四名公安干警涉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受贿串案,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该案的查办经验在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反渎职侵权侦查工作会议交流并被检察日报刊发。如果检察机关为了查办公安干警的渎职犯罪,而将组织卖淫案移交公安机关侦查,即便等到公安机关将案件查证属实了,检察机再来查公安人员的渎职犯罪,是否查得了就要打一个大大的“?”。我们都知道,查处与渎职犯罪有关的其他案件(通常被称为原案或前案)是查办渎职犯罪案件的前提和基础,原案不成立,查处渎职犯罪就是没有失去了根基,何况查办渎职犯罪还必须依赖于原案犯罪嫌疑人提供相关的证据。因此,由公安机关查办原案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当然,不仅仅是公安人员的渎职犯罪案件如此,查处徇私舞弊类渎职犯罪案件所涉及的原案,检 察机关都可以根据办案的需要予以并案侦查。

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困难

1、发现难

公安机关侦查的普通犯罪案件,一般有具体的被害人,一般会留下较明显的能被人所感知的犯罪现场、犯罪痕迹,犯罪一般会因为被害人报案、控告或被人发现而暴露。因此普通犯罪侦查一般不需要研究案件的发现问题。而我们检察机关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侵害的大多是国家、社会的利益,除刑讯逼供、非法拘禁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犯罪外,暴力色彩淡薄,一般没有具体的被害自然人,不直接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公民控告、作证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像普通犯罪案件那样高;犯罪行为与权力相结合,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加上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潜伏期较长,影响及时发现,因而犯罪行为一般不会自行暴露,属于隐性犯罪。

2、查处难

职务犯罪是特殊主体的智能型犯罪,犯罪主体文化程度一般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有些甚至是熟悉法律、懂得侦查的司法人员,因此反侦查能力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作案前精心谋划、充分准备;作案时手段狡诈隐蔽,不留破绽;作案后采取种种伎俩对抗侦查,如转移赃物,毁灭证据,订立攻守同盟等等。一些证人慑于权势,怕打击报复而不愿作证,及时勉强作证也容易产生反悔 心理,有些人则因得到了好处(比如贿赂犯罪、渎职罪中的受益者)而知恩图报拒绝作证。举例:送钱录音。

3、定性处理难

刑法分则中对各罪状的叙述较为简单,但真正落实到具体案件的定性处理上,难度是相当大的。先以受贿罪为例。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刑法第385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还有前面谈到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叙述得很简单,文意也不难理解,但收受财物的手段却是多种多样。2007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罗列了几种,比如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房屋,什么是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优惠金额是市场价格的10%,还是20%?实际购买价是等于甚至是低于成本价?都很难说。目前有的人又提出优惠高于市场价10%以上,且优惠总额50000元以上,可以认定为明显低于市场价。再有就是关于特定关系人,什么叫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那 再追问一下,什么是情妇或情夫?有人下了个定义,除配偶以外,与之长期保持不正常性关系的人。什么叫长期?三个月?六个月?等等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需要探索,处理起来较为困难。

下面再举个渎职类犯罪的例子。渎职犯罪嫌疑人收受他人贿赂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的,该如何处理?刑法三百九十九条最后一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受贿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况是针对司法人员的(这里我们姑且撇开是否合理),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非司法人员收受贿赂后渎职犯罪的情况也被依照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处罚。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由于立法原因,对渎职类犯罪的量刑相对较轻,这样一来,基本上最后都不会以渎职罪名定罪处罚。某镇国土所副所长李某收受贿赂并滥用职权案中,法院审理认为“公诉机关起诉指控被告人李某犯滥用职权罪一节,经查,对此节犯罪指控,事实存在。但根据刑法理论,行为人滥用职权给他人谋取利益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又接受他人的贿赂,则同时触犯滥用职权和受贿罪2个罪名。此时滥用职权给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只不过是受贿罪得以实现的条件,属手段牵连,应择一重罪处罚,即本案只能以受贿罪对被告人李某定罪处罚。”

4、阻力大 犯罪嫌疑人有地位、有职权,社会关系盘根错节,有些甚至与一些人结成荣损与共的政治、经济利益体,查处一人就会遇到一批人的阻挠;个别领导存在不把犯罪当犯罪的错误认识,把贿赂说成是礼尚往来,不正之风,把渎职犯罪说成是没有经验,对实在讲不出多少开脱理由的案件,就会说“一贯表现好,有贡献,要看主流,不要一棍子打死”等等;部门保护主义大伞的遮挡,一些人从局部或部门利益或个人声誉出发,对腐败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宁愿内部黑也不愿外部丑,知情不报。

5、手段少

目前职务犯罪侦查的手段主要是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扣押,鉴定,再辅以拘传、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勘验、检查在侦查实务中使用尚不普遍。近年来,我们还使用了跟踪、守候、化装侦查等手段。(2006年靖江洗浴场所)总的看来目前检察机关尚未从立法上获得完全的技术侦查权力,无法适应现代职务犯罪智能化、隐蔽化的特点。《国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已将技侦手段赋予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而按照规定,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中如果需要使用某些技侦手段时,必须报批,然后由公安、安全部门执行,这显然不能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翻新的职务犯罪手段相适应,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也不符。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肩负的使命艰巨而光荣,困难再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开拓新的局面。

三、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职能

1、发现犯罪。前面已经谈到,职务犯罪线索发现困难,案源匮乏一直是制约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除了传统的“两报”(反贪靠举报,反渎靠看报)外,要求我们侦查人员主动出击,具有敏锐的嗅觉,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从有违常理的不正常现象着手,去挖掘职务犯罪线索。

2、惩治犯罪。通过侦查,收集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事实,使犯罪嫌疑人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3、预防犯罪。通过侦查活动,宣传法治,教育群众,提高同职务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并震慑和警戒妄图以身试法者;另一方面,可以总结和把握有关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有关单位和行业在管理上、制度上的漏洞,为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提供依据和思路。

此外,职务犯罪侦查还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措施。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侦查办案流程。内容书上都有,这里只作个提醒。

四、职务犯罪侦查办案流程

(一)线索

1、线索受理

案件线索来源包括:(1)本院举报中心移送的;(2)上级人民检察院和本院领导交办的;(3)有关单位和部门移送的;(4)办案中发现的;(5)犯罪嫌疑人自首的;(6)侦查部门直接接受的控告、举报;(7)从其他途径发现的。

2、线索管理

侦查部门直接受理、自行发现的犯罪案件线索,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批准后处理。处理后三日内报举报中心备案。

侦查部门应当指定专人统一管理案件线索,并建立案件线索库,实行微机动态管理。

备案。反贪分级备案,反渎市院统管。(我市反贪也要求市院统管)

3、线索评估

对案件线索应当及时审查、评估。评估后,应当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1)认为具有初查价值的,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批准后,按初查程序和要求实施初查,并填写《受理案件登记表》;

(2)认为不具有初查价值的,或者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或者属于其他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批准后,移送举报中心处理或处理后报举报中心备 案;

(3)认为暂不具备初查条件,但有待查价值的,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批准后,列为缓查线索,缓查线索应当由专人统一保管。

(二)初查

经审查认为应当对案件线索初查的,应当制作《提请初查意见书》,报检察长批准。《提请初查意见书》中应包含初查方案。

注意:

初查要案线索,应当坚持党内报告制度。报告一般在获取一定证据之后、正面接触被查对象之前进行。

开展初查工作,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至少有一名检察官。

初查过程中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

(三)立案

立案由检察长批准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立案决定书》。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犯罪嫌疑人尚未确定,且属于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和私分罚没财物犯罪案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案件,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以事 立案:

(1)必须通过侦查措施取证的;(2)证据可能发生变化或者灭失的;

(3)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可能进一步扩大的。以事立案的,侦查人员应当制作以事立案《提请立案意见书》,报检察长批准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后填写以事立案《立案决定书》。

以事立案的案件经过侦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制作《确定犯罪嫌疑人意见书》,报检察长批准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确定犯罪嫌疑人后,不需要另行立案,直接转入收集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证据阶段。根据案件侦查的需要,可以依法使用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

以事立案的案件,经过侦查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终止侦查。发现案件不属本院管辖的,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确定犯罪嫌疑人后发现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

(四)强制措施

1、拘传

拘传持续的时间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开始计算。一次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2、取保候审

3、监视居住

4、拘留 两个“24小时”

(1)对犯罪嫌疑人执行拘留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2)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侦查部门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

5、逮捕

逮捕犯罪嫌疑人后,侦查部门应当制作《逮捕通知书》,将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侦查部门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同时,告知其逮捕羁押期限及权利义务以及不服逮捕决定享有重新审查的权利。犯罪嫌疑人若不服逮捕,自告知之日起五日内向侦查部门提出或经看守所、驻看守所检察室转告、转交侦查部门,并附申辩理由。侦查人员应将告知内容如实记入讯问笔录。

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侦查部门应当及时将犯罪嫌疑人签字的告知文书、讯问笔录复印件、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的意见及理由送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和侦查监督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并做好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准备。犯罪嫌疑人服从逮捕决定的,侦查部门应当及时将犯罪嫌疑人签字的告知文书及讯问笔录复印件送侦查监督部门备案。

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的,报请许可的规定。

(五)侦查

1、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应当首先查明其基本情况,讯问其有无犯罪行为,让其陈述有罪的事实或者作无罪的辩解,然后向其提出问题,并如实记录。

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侦查人员应当告知其权利和义务。

犯罪嫌疑人请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侦查人员也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量要求犯罪嫌疑人自书)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讯问开始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将对讯问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告知情况应在录音录像中予以反映,并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2、询问证人、被害人

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所在单位、住所进行,也可以通知其到人民检察院接受询问。证人不同意在上述场所作证的,可以在其认为合适的场所进行,但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询问证人需要录音录像的,应当在征得其同意后进行,并参照本章第一节有关规定执行。

3、调取、扣押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

4、查询、冻结存款、汇款

5、搜查、鉴定

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侦查人员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应当告知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诉讼代理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诉讼代理人提出异议,经审查认为其意见合理,报检察长批准,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侦查人员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诉讼代理人鉴定结论,可以只告知其结论部分,不告知鉴定过程等其他内容,告知过程应当制作笔录。

6、勘验、检查、侦查实验、辨认

(六)侦查终结

案件侦查终结前,侦查人员应当听取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关于案件的意见,并记明笔录附卷。委托的律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

《侦查终结意见书》:移送起诉、移送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意见。《起诉意见书》、《不起诉意见书》

撤销案件:人民监督员程序

案件侦查终结前,侦查人员应当向犯罪嫌疑人出示《申 请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权利告知书》,告知其权利后,要求其在告知书上签名。(1)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2)超期羁押的;(3)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4)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5)办案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

(七)律师参与诉讼 参见律师法

(八)监督

立案、撤销案件、采取或变更强制措施的法律文书,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向纪检监察部门备案。

(九)提请注意

1、安全问题

讯(询)问场所的各项设施必须符合安全防范的要求,确保无安全隐患存在。

2、笔录问题

讯问或询问制作的《讯问犯罪嫌疑人笔录》和《询问笔录》需要交由犯罪嫌疑人或证人阅读,认为笔录没有错误的,应在笔录上逐页签名、捺印手印或者盖章。在笔录末页写明:“以上共 几页笔录我已看过(或向我读过),与我讲的一致”,并签名、捺印手印或盖章、署明日期。

注意:犯罪嫌疑人或证人做手脚。

第五篇: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解读

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解读

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解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中央概括为五个方面内容。即以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从这五个方面内容看,它全面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时代要求。它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对法治功能的高度概括。它既有对我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继承,也有对我国法治实践成果的肯定以及国外先进法律文化的合理吸收和借鉴。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相互关系看,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五个方面从内涵上互有含盖,从外延上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解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了法治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法的阶级性,是法律制度的本质特征,它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不论承认与否,它都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伴生物。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来不存在超越现实的,超越政治制度的法治状态。强调法治的阶级性,并不是否定法治的普遍价值观,而恰恰它揭示了法律价值观的本质。合乎逻辑地解释了不同制度下,对诸如公平正义,真实与客观以及人权等一些法律名词和价值理念会有认知上的差异和不同解读的原因。法治的阶级性说明,做为政权的产物和政治的附属物,法律制度的改变是以政权更叠为前提的,法治是不能直接移植的。我觉得,搞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强调了法治的民族性。(传统性)我们所力于建设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法治。它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具有显而易见的民族性特征的法治。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有它浓郁的民族性的痕迹,都是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在当今不同的或相同的社会制度框架下,各国又能形成特色各异,特点鲜明的法治形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法律之所以能够被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客观基础。综观世界各国家、民族,虽然有文明程度的差异,有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别。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发展之源,也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进步的动力。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强调了法治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都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都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更找不到书本。都只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不断探索。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一方面承认法治建设具有阶段性。这个阶段性就是国家社会进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它具有不可省略性和不可跨越性。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必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法治,自然也体现着初级阶段的各种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从过程性角度,它又提出了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有效途径。即:承继、借鉴、创新。三者是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强调继承,就是要扬长避短,不断发掘和宏扬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赋予其时代要求的新内涵,并逐步消除法律虚无主义的固疾,以及官本位形成的“刑不上大夫”,人治形成的法律的专制性、实用性和漠视人权等陈腐观念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消极作用;吸收借鉴,这在现代社会是无法回避的,(过去是民族间借鉴,现在是国家间借鉴)但必须明确,借鉴是相互的,有选择的;借鉴是自觉的,不是强迫的。在学习交流中,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防止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方面,也不必杯弓蛇影,谈外色变,要看到,相互借鉴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人类发展进步,相互间的依存正在不断加深,趋同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的趋势。要增加自信,自觉融入,大胆地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文明的合理因素并加以中国化的改造,为推动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服务。如何成功地处理好继承、借鉴的关系,我认为,不但有个合理选择,有效消化的问题,也还有个应当性与可能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客观地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正因其艰难,才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作出努力。我们即要有紧迫感也要防止盲目性。现在有些学者和专家,主张照搬照抄西方的法律制度,搞三权分立,认为这样一来,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法治就实现了。这到是简单方便,也省事,但做不到。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一定是想偷懒。人家的东西终究是人家的,变不成自己的。照搬照抄,拿来主义,其实是过时的思维方式,早在旧中国曾一度十分盛行,但最终被证明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有害的。搞全盘西化的人,实质上还是想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政治体制,试想,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世人睹目的社会制度,你能否定掉吗?我们且不说照搬照抄的制度性障碍,即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照搬照抄也鲜见成功的例子。桔生于淮南而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尚知其理,况今人乎?可是我们有些学者就是不认这个理。知识学了不少,但仅止于知其然,而不问所

以然,只学不问,算做什么学问呢?其实各国法治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都有其自身需要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各自也都面临着发展带来的改革任务。我前面讲到的趋同,是不断进步中的趋同,不断完善自我中的趋同。是在相互借鉴中求同存异上的趋同。绝不是搞成一个版本。客观地说,想照搬照抄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样板国家。照搬照抄不是创新,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是自我毁灭。我们所强调和坚持的改革创新,既不是对自己历史的翻新,也不是追求概念的新奇。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解决好我国法治进程中,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和问题。这个创新,是着眼于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只能是在坚持我国宪法原则基础上的创新,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法治发展水平上的创新。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感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法治建设的再认识,再探索;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贡献;是正确把握我国司法改革走向的行动指南;是司法实践和司法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坚持有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对于不断提高广大检察干部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领会,加深消化理解。

下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模式的转变[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