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时间:2019-05-12 14:4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第一篇: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

美术学院 20105172292 朱峰

为了加快我市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信阳茶经济,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重要意义。茶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逐年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凭借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声誉,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信阳茶文化节,茶叶搭台,经贸唱戏,使信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市茶产业发展也存在基地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以及单产低、无性系良种化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问题。做大做强茶产业,对于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地方财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宜茶区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注信阳茶产业发展的机遇,真正把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程,把茶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以更高的标准去规划、发展,把我市茶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施基地规模化战略。全市现有茶园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量1500万公斤,社会总收入约10亿元。到“十一五”末,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要达到150万亩,社会总收入达到40亿元。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茶叶基地规划。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茶树良种化为基础,狠抓无性系良种茶树的繁育与引种推广工作,促进良种茶园规模连片发展。对集中连片发展5亩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的,财政给予一定的苗木补贴。“十一五”末,良种茶园面积要达到40%以上。

三、实施质量推进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叶生产,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严格控制茶园生态环境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从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茶叶标准化工程,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对通过ISO9000、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HACCP认证、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茶认证的茶业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实施企业推进战略。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茶叶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优先给予扶持。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着力开发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和旅游纪念品等产品。兴办信阳茶精深加工或出口茶加工园区,鼓励有条件县

区因地制宜设立茶叶加工园区。对进入园区的龙头企业实行免费制、代办制、绿卡制,开展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在用地、用电、税收以及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开发适合国际市场消费的茶产品,扩大茶产品出口。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中小茶叶生产、营销企业发展。评选年度十大突出贡献茶叶企业和企业家,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品牌竞争是现代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茶叶市场,我市茶产业未来15年要以公用品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建设为切入点,启动信阳毛尖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要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策划,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市茶产业办、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严格“信阳毛尖”原产地标志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坚决打击和取缔不法商户,保护好、开发好和利用好这两种品牌,提高信阳茶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最终让强势龙头企业品牌代替公用品牌。鼓励申报创建“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工作,对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的茶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实施文化推进战略。大力普及茶知识,弘扬以“诚信、阳光、宁静、和谐”为主旨的信阳茶精神。挖掘整理信阳茶文化,创造发展企业茶文化。举办以信阳茶为主题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各种茶艺表演宣传活动和茶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信阳茶文化专题研讨会、信阳茶文化论坛等。继续办好一年一届的信阳茶文化节,创新办节机制,提高办节水平,努力把信阳茶文化节办成全国性知名节会、重要节会。

七、实施旅游推进战略。依据国内外休闲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充分利用信阳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整合信阳茶文化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茶旅游良性互动。建设茶博园、茶示范园,加强城市以茶为主题的广场、茶艺馆、茶文化一条街等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公共场所和家庭庭院种植茶树,提高城市茶树绿化比重。开发农村茶景观旅游、休闲旅游、特色旅游项目等,市旅游局、文化局要把茶文化旅游与信阳山水生态、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旅游融为一体,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

八、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强茶叶科研与开发,解决茶叶产销中的技术难题,促进茶叶产品创新,增加产品及产业科技含量。建立政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以及茶叶加工企业、茶农,以茶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形式,从事茶叶技术推广事业。市农业局、农科所、科技局及信阳农专等部门和院校要加大茶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力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九、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出资引导,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大规模培训茶农,普及茶叶良种化、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等技术和知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

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鼓励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茶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到茶叶生产第一线工作。培养造就农村种茶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

十、加强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市茶叶协会和各县区茶叶协会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章程,发挥其在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育扶持各种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完善以农业系统为主体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为茶农提供良种、机耕、机采、机制、修剪、病虫害防治技术、信息、加工、包装、运销等服务。

十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市场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要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加强茶叶市场监管、质量检测、标准鉴定、品牌保护工作,维护茶叶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信阳毛尖”品牌和坑害消费者利益行为。加强茶叶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要建成10个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交易市场,力争把信阳建成江北最大的茶叶商贸城和集散地。

十二、加强资金、项目支持。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市财政和主要产茶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良种化工程、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品牌创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各项奖励补助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结构调整、水利、林业、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和项目,要向茶产业倾斜,优先支持。对效益好、信誉高的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金融部门要在行业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最大限度贷款支持;对被评为信用户茶农,适度给予小额贷款额度支持。积极引进市外资金,鼓励外地企业来我市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投资。

十三、加强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茶产业办公室,各产茶县区、宜茶县区要成立相应办事机构,切实加强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各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制定本县区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茶产业办作为全市茶产业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组织协调。各级发改、财政、农业、科技、工商、质量监督、林业、水利、农开(扶贫)、供销、商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强指导。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把茶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领导年终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茶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

十四、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各主要产茶县区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分别设立市、县区茶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茶产业发展基金由市县区茶产业办统一协调安排,专款专用。茶叶生产重点乡镇要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的发展。

2、积极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和繁育工作。对自筹资金集中连片发展5亩以上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每亩给予100元种苗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区各承担50%。

3、对2006年以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茶业企业,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或“河南省著名商标”的茶业企业,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奖励。

4、对2006年以来通过ISO9000、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HACCP认证、有机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茶业企业,给予通报表彰。

5、信阳毛尖产品应当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经有关茶叶管理机构允许后有偿使用。以企业年度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贴(以下简称标贴)的数量为依据,对使用标贴的企业实行返还优惠,凡一年内使用标贴5-10万枚以上的,按5%返还;凡一年内使用标贴10-30万枚以上的,按10%返还;凡一年内使用标贴30万枚以上的,按15%返还。

6、对茶叶龙头企业(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新产品开发企业、精深加工出口企业,金融部门要确定年优先贷款的基数,市财政予以贴息。同时,对被市政府授予全市个体私营纳税大户的茶企业,金融部门要在行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最大限额的贷款。

7、对引进市外资金在我市投资新办规模以上茶业企业,享受信阳市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

8、鼓励茶叶科研与开发,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战略。对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设计专利、发明创造,每件给予2000元奖励。

9、对茶企业以企业自身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或省级以上媒体做信阳毛尖宣传促销广告的,市政府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奖励。

10、鼓励各级各类企业承办信阳茶文化节,鼓励茶企业参加国家级茶文化节和茶博会,对积极承办、参与国家级茶事活动的企业,市政府将视不同情况予以奖励。

11、鼓励企业筹建茶叶产品质量检测室,市政府将在设备购置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支持。

12、对进入茶企业或在乡镇以下从事茶叶生产开发管理工作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优先。

13、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认真及时做好茶山登记确权工作,对新开垦茶园做好相关手续办理工作。

政府主导,加快信阳经济发展步伐。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客观事实表明,在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快、效益高,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扩展思路,对旅游业坚持规划先行、管理跟进、监督有力的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及其他方面提供的经济支持。信阳市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利用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契机,通过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交通和水电等优势,回避观念体制和生态环境

方面的威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展大物流、大市场,构建豫南水电能源中心,重点发展旅游业,培养大公司、大企业,冲破观念、体制的制约,维护生态环境,获得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等途径,实现信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柱。

2.加强茶文化研究,提高茶文化旅游项目层次。加强茶文化研究可以挖掘茶文化内涵,在茶专家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将分散在信阳各地的茶产区进行有机的选择和组合,建立富有特色的“信阳茶文化之旅”旅游线路或目的地。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例如自然主题项目:参观茶园、采茶、制茶、学习茶道、茶艺等;文化主题项目:了解当地茶史、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迷、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茶叶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开发项目等。可与信阳的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生态游、毛尖名茶游、茶文化寻根问祖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可建立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萃、茶俗、茶具、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集中向游客展示,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动静结合,同时也可品茶、购茶,了解生产流程与加工工艺,满足游客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提高旅游项目的层次和信阳茶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促销,提高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品牌和特色是旅游地的形象“代言人”,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茶文化旅游必须拒绝模仿,只有塑造品牌、打造精品才能获得胜利。同时旅游经济又是知名度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应该借助景区创A、信阳茶叶文化节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举办诸如推介会、研讨会等专题活动,对信阳茶文化旅游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只要这样才能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提高信阳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提高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茶叶科技含量。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除了深挖茶文化内涵以外,必须要提高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可以尝试建立众多的国家性的茶叶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使茶叶生产产生规模效应,为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扩展空间。如可以开展商务考察旅游,通过向客商展示茶叶

生产基地和诠释具有本地特色的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招商引资手段,达到外地企业走进来,本地产品走出去的发展目的;同时要十分注重茶叶品质和科技含量,通过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对茶叶进行深加工,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和不同需要的人群,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使高附加值的茶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5.加强扶持和管理,建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信阳茶文化旅游需要一定物质和社会基础,有关部门应做好软硬两方面的环境建设,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茶文化旅游开展的“食、住、行、观、品、游、购、娱”等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茶文化旅游开展中的法规、制度建设,保障茶文化旅游科学、合理和永续发展,避免茶文化同化、异化发展,保持茶文化旅游的地方特色和原汁原味;其次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大力支持科研工作者进行茶产业研究、本地茶文化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并与茶业界人士一起,帮助茶文化旅游区培训出一批有较高文化素质、旅游意识、市场意识的茶旅游从业人员,提高茶文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篇: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各色饮料对茶叶市场的冲击,以及我县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总体售价偏低,经济效益差,以致许多茶园管理粗放,甚至抛荒,或是改种,出现毁一业建

一业倾向,茶叶生产一度处于历史低潮。但是,我县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广大的消费群体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视,共同出谋献策,加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扩大产品开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县茶业的再度兴起,重展昔日雄风,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永春茶业生产持续发展,并且成为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亮点。

一、茶叶生产现状

永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方针,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县的茶叶生产,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㈠生产规模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4898亩,种植品种10多个,以铁观音、佛手、水仙为三大当家品种,占总面积的89.02,品种百分之百达到良种化。投产面积48612亩,占总面积的88.55,年产毛茶3262.44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多家,精制加工厂42家,是全国、全省三大乌龙茶主产县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全国第一。

㈡年产值与税收

全县茶叶总产值5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45;年创税利500多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70多万元,产品增值税70多万元。

㈢出口创汇

我县茶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600吨,年创汇2600多万元。

㈣争创名牌

我县自水仙茶1987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佛手茶1989年获农业部部优产品,1994年获得福建省名茶称号之后,1995年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期间共获全国和省十多项荣誉。佛手和水仙、铁观音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㈤名优新品种引进

全县现有铁观音茶园21908亩,占总面积的39.97,年产量1230.76吨,占总产量的37.73;佛手茶园14472亩,占总面积的26.36,年产量564.96吨,占总产量的17.32;水仙茶园12492亩,占总面积的22.76,年产量556.42吨,占总产量的17.06。近年来,又积极引进科旦、白芽奇兰、丹桂、金观音、黄观音、凤凰单枞、八仙、紫龙袍、青倩翠玉、金星12号、杏仁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

㈥无公害茶叶生产情况

近年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县的重视,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1500亩,年产量115吨。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1万多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年产量1000吨左右。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争创茶叶名牌积极有余,利用名牌产生效益不足,总体茶价偏低

我县茶业主管部门多,缺乏协调,各行其事,各部门对争创名牌积极有余,而对利用名牌产生效益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我县茶叶销售至今仍以出口为主,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出口茶叶质量多为中低档,因此售价不高。更因茶叶出口集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受金融**影响较大,不利提高售价。而近年国内市场名茶售价高、效益好,我们对此却视而不问,不能及时把握商机,利用现有名牌产品拓展国内的高档消费市场,以致茶叶名牌多多,有名无效益,茶价上不去,总体价格偏低。

㈡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生产成本稳中有升,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茶价低,成本较高,利润微薄,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以致掠夺经营,茶园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或是只采不养。全县正常管理、正常生产的茶园不足一半,而且出现抛荒茶园2000多亩、8000亩茶园改种或套种其它作物。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秋两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全县平均亩产仅67.11公斤,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于全省平均单产。同时,农药、肥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升,加上制茶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下降,致使生产成本稳中有升,茶叶生产效益不高。

㈢茶叶粗采滥制,优质茶少,总体质量不高不稳

由于采茶实行计量工资,采工为了自身利益,没有按采茶标准和要求而粗采滥采,以致茶青质量大大降低,更由于总体茶价低,制茶者为了获取较高利润,采取增加日产量或是不按工艺程

序进行,偷工减料,难于制出好茶,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

㈣茶农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制茶技术与创新

我县现有茶园中,集体所有茶园12422亩,占总面积的22.6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有的被分到户,有的投标承包,至今已没有一株茶树是集体管理的,这样,形成了许多管茶的人缺乏制茶技术,而有

制茶技术的人没茶管,正所谓“懂契没田做”,加上许多茶农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制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且农村信息不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于把握市场脉膊,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进行生产,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大大降低市场竞争能力。

㈤茶叶企业规模小,缺少行业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500多家,精制加工厂42家,目前只有外贸茶厂、北硿茶厂和莉芳茶厂三家企业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老化,综合实力不强,而且是纯精制加工,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不能形成行业龙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

㈥产品缺乏深度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产值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县仅有采茶机30多台,修剪机10多台,机采、机剪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不到20。茶叶深度加工更是空白,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科技含量都不高,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谈不上科技兴茶。

三、今后茶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及对策

㈠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今后我县茶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重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扩大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促进我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㈡转变两个观念

1.转变思想观念。茶业的发展,不能再以扩大面积和增加产量为标准,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来衡量,从重视产量转向重视质量,从重视生产转向生产和流通并举,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效益,做到稳定产量和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转变服务观念。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政府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架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或大户,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㈢抓好三个环节

1.抓好生产环节。

第一,茶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走科技兴茶之路。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永春佛手茶标准综合体》、《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安全卫生知识》以及茶叶生产技术等推广手册分发到每一茶户。同时,加大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县办培训到乡(镇)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乡(镇)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茶叶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种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面积,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巩固和提高现有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

第三,确实抓好茶叶降低农药残留工作,在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商品茶基地。内半县的一都、横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锦斗、苏坑等乡镇及外半县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区,气温相对较低,适于铁观音种植和加工,在稳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外半县的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东平、东关、湖洋等乡镇,海拔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气温相对较高,发展铁观音较为不利,应着重在巩固提高现有佛手、水仙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高香型名优早新品种,如:科旦、白芽奇兰、丹桂等,以改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名茶新品开发打好基础。

2.抓好加工环节。

第一,在今后3~5年内,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引进茶叶制作加工能人,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举办制茶技术大赛,改进和提高茶农的制茶技艺,重视鲜叶采摘质量,严格工艺流程要求,增加优质精品茶的生产和提高茶叶总体质量。

第二,积极引用先进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如空调“做青”设备和包揉机、采茶机、修剪机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空调“做青”设备可以改变“看天做青”,摆脱不良气候的制约,提高夏暑茶产量和质量,包揉机等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标准,禁止混等混级和掺杂掺假,真正做到优茶优价,确保名牌产品质量,以名牌促进销路,以销路促进生产,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

第五,深化茶类和加工产品的开发,如引进台资企业生产的台湾乌龙茶,或是绿茶和花茶,以及速溶乌龙茶、人参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叶产品不断趋向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场。特别是佛手、水仙茶叶内锌和黄酮类含量较高,锌是人体必须且较缺乏的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又是一种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适于开发保健茶类,应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

3.抓好流通环节。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同时,试行市场指导价,避免内部压等压价,做到保质保量保价,自身提高价值。

二是充分利用华侨多、分布广的优势,加强宣传,扩大世界影响,巩固和增加出口贸易量。

三是鼓励和引导茶农走向市场,鼓励一批内联、外引的茶叶购销企业或大户创建各自的品牌,并支持他们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以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形成点面结合的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是在降低农残,扩大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确保茶叶品质和茶叶卫生质量,在巩固现有外销渠道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转向拓展国内精品市场,并且积极开拓欧美的茶叶销售市场。

五是结合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辟茶文化旅游。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内建设茶树观光品种园,即可观赏,又可品尝,又能扩大宣传影响。

㈣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宣传和领导,增加投入。

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永春佛手或永春水仙茶叶。三是在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必要时可到主要消费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茶王赛,促进高档茶消费。五是县、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或措施,切实加强对发展茶业的领导作用,加大发展效益茶业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为启动、农民和农村组织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新机制。

2.扶持专业大户,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行业发展。

茶业要新发展,政府要重视引导内部结构调整,扶持专业大户和企业,有规模地开发茶叶基地,创办营销市场,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降低市场风险系数,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龙头带动产、购、销的全面发展。

3.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一是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发布和收集茶叶产销信息,为茶业发展服务。

二是健全县茶叶管理站和茶叶同业公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从财政预算拨出一定经费,以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名优工程、高产高效等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积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并及时传递给茶农,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科技转化率。

三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垂直联系和科研院校、兄弟省县的横向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技术、销售动态,保持行业领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重视参加各级重大的各种茶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

4.加速名茶引进,深化产品开发,多渠道、全方位拓展销售市场。

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多渠道、全方位开拓销售市场,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系数。因此,必须加强上下左右的联系,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发新名茶,同时开展共同研究茶叶深度加工技术,开发保健茶、茶饮料和茶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叶科技含金量,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

第五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

下载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信阳市茶叶市场的发展和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叶是我市的一个传统产业,面积大、分布广,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叶曾以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经济效益居湖北省首位,而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县。但到了上世纪年代,我市茶园面积缩......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一、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方向:针对六盘水地区,包括高中低档多家茶行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茶叶畅销品牌,消费者接受程度较高的价格区间,以及购买率较高的包装......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2019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5篇2019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一)一、调查结果分析1、调查方向:针对淘宝、京东网络销售平台,包括高中低档多种品类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茶叶畅销品......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润邦”恩施市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一、前言: 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恩施玉露”作为恩施的三大名片之一,于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恩施属于全国著名......

    2014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一、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方向:针对淘宝、京东网络销售平台,包括高中低档多种品类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茶叶畅销品牌,消费者接受程度较高的价格区间,以及购买......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3篇 茶叶市场竞争力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一定成果,茶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国茶叶市场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市场中的背景下提出的课题。本文是小......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 茶叶市场调查报告1 一、摘要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

    全球茶叶市场形势与发展概况

    全 球 茶 叶 市 场 形 势 与 发 [ 2 0 0 8 1 2 8 ] 展 概 况 2008 年,中国茶叶产量上升到 120 万吨,自 2006 年增长近10%之后,又增长了 4%.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