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

时间:2019-05-12 14: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

第一篇: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讲座

平模司法所:韩宏邦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专门成立了全国“五五”普法教材编委会,针对不同普法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别编写了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青少年等六种法律知识读本,作为“五五”普法期间我国公民学习法律知识的统编教材和广大法制宣传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概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执法为民理念】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

1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服务大局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和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领导理念】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和司法人员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经受住政治风浪的考验,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从人民主权、法律权威、保障人权、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人民主权】主权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其他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统一的、一

致的。人民主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则从宪法、民主立法、执法、司法、保障人权等方面,保障人民主权的实现。

【法律权威】法律权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三是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四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权。在现阶段,要维护法律权威,从应然意义上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实然意义上讲,党的领导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主要保障。另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上看,人民当家作主是维护法律权威的目的,维护法律权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保障人权】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和

理想。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国家对人权的态度直接表达着国家的性质与目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人权原则的入宪,表明了我国奉行人权保障的基本态度。人权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而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规范社会关系从而推动人权的进步与发展的。所以,依法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就成为法治社会中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

【民主立法】民主立法指的是立法民主性和立法民主化,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之上的。立法权源于人民的授权,立法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民主立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有关民主的立法价值、立法实践、立法保障组成的有机系统。在我们国家进行民主立法,实质上就是在立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立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全体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依法行政】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

动进行评判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最终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益。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政府属性的本质体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四个关键问题是:必须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的梯度和政府核心职能,必须注重政府职能的质量,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强约束性,必须逐渐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的法治化。

【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司法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实

现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要求。公正司法要求司法活动及司法人员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平等对待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及时高效原则和法律职业化原则。公正司法还必须用体制制度予以保障,要有健全的司法组织制度、诉讼制度、司法行政制度和司法监督制度予以保障,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司法体制改革,以保障全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

【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权力受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基本要求。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有多种模式: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是监督制约权力的一种模式,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的理念;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人民权利是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以法治制约权力,可以发挥法律在规范权力运作、管理国家社会生活和教育、警示、惩戒权力人机制中的作用。监督制约权力是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需要,是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篇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的关系。

第十四章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

一、填空题

1.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法治系统之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需要内在元素自身的协调,应当具有内在的____性和____性。

2.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3.2004年3月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将____概念引入宪法,明确宣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法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是统治阶段的工具,二是法律维护社会的____与____。

5.____是防止错误和正确纠错的最有效的程序保证。

6.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7.________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基础与基本条件。

8.从立法实践看,法律议案的提出、________的审议、法律的通过、法律的公布都有严格的立法程序。

二、简答题

1.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思考和把握法治建设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具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法治为科学决策提供程序保障?

3.法治如何为重大失误提供救济程序?

4.为什么说法治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科学发展观指导法治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论科学发展观如何促进法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填空题

1.____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民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社会法制制度主要包含三类法律:一是劳动法;二是社会保障法;三是________。

4.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________。

5.以________为准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第一个特征。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而是国家适度干预和政府________的经济。

8.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_______,是社会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最重要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法治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自主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5.民法

6.经济法

7.法治观念

8.依法办事的意识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3.经济法包含哪些内容?

4.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制度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第十六章法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填空题

1.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________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

2.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________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

3.________是马克思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4.1981年,我们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的科学概念。

5.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

6.________是我国的国体,________是我国的政体。

7.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提出了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8.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________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文明

2.文明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2.简述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

3.把民主集中制的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主要表现为哪些内容?

4.简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5.简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6.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试述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哪些方面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哪些渠道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四、论述题

1.试述“三个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

2.试述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第十七章法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填空题

1.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高州部署“三讲教育”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________。

2.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__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解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含义。

3.党所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和文化条件。

4.一个社会的________,是社会成员有关法律与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是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共同认知,它包容着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选择、情感倾向与经验体会,是法的制定的文化条件。

5.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________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6.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____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7.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是____在全球的流动和配置以及市场的国际化。

8.________是指渗透着法治精神和法治理想的制度、规范、意识、价值观、心理等文明形态的总和。

二、名词解释

1.法治文化

2.知识产权

三、简答题

1.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2.宪法确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原则有哪些?

3.司法保障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试论法治文化对于立法和法律实施的作用。

第十八章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填空题

1.和谐社会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和________。

2.“和谐”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召开的________上。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________的和谐构成。

4.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________、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一切国家机关以人为本,________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6.在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引下,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也把“________”作为主题。

7.我国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____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价值理念和标准,成为统摄人权、自由、平等、正义、效率、秩序等法的价值的元价值,成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灵魂。

8.依法治国是党提出来的,国家的基本法律和重要法律是党领导________制定的。

二、名词解释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全球治理的法治化

8.法的精神

9.执法

10.司法执法

11.守法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在环境法律体系中确立环境权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3.简述执法的两项内容。

4.司法和谐要做到哪些?

5.守法的主体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如何把握和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2.法治如何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填空题

1.________通过了《中共中央 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 _______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3.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________。

4. 在“三农”问题中,________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5. ________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事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工程。

6. 党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________”。

7. 建立新型的________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8.我国实践证明,政府对农业的适度干预是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简答题

1.农村法治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新农村建设对法治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3.简述农民权益的分类。

4.政府干预农业有哪些要求?

5.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制约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7.现阶段,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8.简述农村纠纷的解决途径?

9.法治保障新农村的基本含义。

10.为什么说法律具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不可企及的效果?

11.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借助法律的独特功能?

12.涉农立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哪些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法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填空题

1.________、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

2.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________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

4.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________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________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

6.现代法治的核心是________。

7.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通过掌握、控制和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其执政目的的本领,主要体现为党作为执政党掌握、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的能力,这是执政能力的________。

8.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执政是指在坚持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党依法行使执政权,是党的执政方式的法律________问题。

二、名词解释

1.党的执政能力

2.科学执政

3.民主执政

4.依法执政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执政的含义。

2.简述民主执政的含义及要求。

3.为什么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如何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

5.如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及法治意义?

2.为什么说科室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

第三篇:学习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心得体会

为了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在招商局开展,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单位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局务会把《干部法律知识读本》选为必读书目可谓很有必要,很是需要。经过认真阅读该书,我的法律法规知识得到丰富,我的依法服务意识得到提升,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成效显著。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的法律法规知识得到丰富。通过对本书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宪法》、第三章《我国的基本法律概述》等章节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我对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信念,提高了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形成了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权威和法律效力。通过对宪法全面深刻理解,使我充分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树立起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只有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法的内在结构。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实现了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跨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基本构成以及基本特征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不管是学习《宪法》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的学习,我得到的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丰富,更是今后学法守法用法社会行为的形成。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的依法服务意识得到提升。作为一名招商干部,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点对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法律知识》中的“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以及第六章《社会管理相关法律知识》中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认真学习。众所周知,招商工作的职责是维权。具体到我们干部与企业关系上,因为资本与劳动的反向追求,利益与矛盾不可避免存在着,这就要求招商搭桥,既要促进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是职工赖以生存的载体;又要维护干部权益,因为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中国特色维权观就是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主动”说的是要超前处理相互间的矛盾,这样做社会成本低,效果好;“依法”就是在法治国家里,维护的是合法的权益;“科学”这是国情和时代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我们招商工作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一切服务职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南。通过对劳动用工的法律法规、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企业劳动争议的法律法规以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学习,使我服务意识在增强,业务能力在提高;通过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内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法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讲政治、讲法律、讲方法,做维护职工权益的贴心人,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有心人;通过对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行政监察法的学习,使我防腐的能力得到增强、反腐的意识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当中建立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战胜各种诱惑、从而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

一本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让人获益匪浅。《六五普法——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就是这么一本好书,它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让我们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信念,它让我们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它让我们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心得

学习《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

《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下篇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同时,也是指导法治建设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还是法律监督都必须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治建设要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环境。必须深刻认识到法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

【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它规范市场的行为,制约市场的运营,调控市场方向、结构、规模、速度,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若干重要法治原则,健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

【法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西方“文明”一词的产生,与法律的进步密切相关。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和关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实行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共产党领导;实行法治,用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基本途径和根本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法治进步的文化条件;培育与依法治国相适应的文化土壤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树立,确定和指导着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执法和司法环境的改善。法治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保障表现为:宪法确定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原则,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概念,也是当前最流行、最时兴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在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中国与世界和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和谐社会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和守法保障三个方面。法制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治保障】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将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加速实现现代化,同时,也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对法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问题,主要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要把法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法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作用。农村法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法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结合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法治意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结合在一起,勾画出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完整框架。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我们党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必须在巩固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同时,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法律合法性。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只有转化为法律合法性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的执政行为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执政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党长期执政的双重合法性问题。

第五篇:11、农牧民法律知识读本

必修课十一:农牧民法律知识读本

目录

一、宪法常识

1、什么是宪法?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哪年制定的?现行宪法是哪年颁布的?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怎样的?

4、什么是公民?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

5、怎样理解公民的平等权?

6、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哪些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什么是政治自由?公民有哪些政治自由?

8、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

9、什么是公民的人格尊严?

10、什么是公民的通信自由?

11、怎样理解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2、什么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13、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权?

14、什么是公民的劳动权?

15、什么是劳动者的休息权?

16、什么是物质帮助权?

17、什么是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8、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

19、什么是获得赔偿权? 20、什么是我国妇女的平等权?

21、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和国徽分别是什么?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法律就像空气和水,是生活必需品。法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拥有哪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受法律保护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它已成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公民信仰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从而实现由普及法律知识向培育公民法治精神转变,由注重法治宣传向注重法治实践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不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全力抓好普法教育,让“法治”观念落地生根。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牧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与法律接触和打交道越来越频繁,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了解自己的权利,知晓自己的义务;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守法,依照法律的规定,合法、有效地安排生产、生活;只有知法、懂法,才能用法、护法,合理维护自身的权益,妥善化解矛盾,依法解决纠纷,形成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近30年持续不断的普法教育,使我区农牧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普法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没有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牧区的法治,也就没有法治中国。为了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牧区”活动,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的普法力度,我们组织普法工作专项组成员单位、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法律实务工作者,编写了《农牧民法律知识问答》一书。该书选取了与农村牧区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知识和问题进行介绍,内容涵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商法、婚姻家庭继承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民族与宗教事务、教育、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救助、诉讼及非诉讼程序等各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知识,贴近农牧民日常生活,通俗易懂。该书为广大农牧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供帮助;为农村牧区基层领导干部依法开展工作,合理调处民间矛盾与纠纷提供指引。

总之,加强农牧民学法用法工作,有利于广大农牧民群众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参与农村牧区基层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维护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内蒙古普法工作专项组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2015年7月

一、宪法常识

1、什么是宪法?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哪年制定的?现行宪法是哪年颁布的? 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后又经过四次修改补充。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怎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我国现行《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怎样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什么是公民?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5、怎样理解公民的平等权?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但并非绝对平等,而是禁止根据通常认为不合理的理由而进行区别对待。宪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称为禁止法律上的区别对待。这里所说的法律,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制定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规则,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是指国家不得因人的自然的(种族、肤色、性别、民族)、社会的(财产、语言、宗教、社会出身)或其他方面(党派或其他见解、其他身份)等任何情况,在法律上对他们进行区分而给以差别待遇,确定其不同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或者受到特别有利的或不利的待遇。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6、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哪些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现行《宪法》第34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什么是政治自由?公民有哪些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用各种语言形式,针对政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出版自由,是指以文字、音响、绘画等形式出版作品,向社会表达思想的自由。结社自由,是指有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依法定程序组成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集会、游行和示威自由,都是公民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自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六项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发表意见、参加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行使这些自由。

8、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9、什么是公民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公民作为平等的人的资格和权利应该受到国家的承认和尊重,包括与公民人身存在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凡是侵犯公民上述权利的行为,都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如公民的姓名,他人不得滥用和假冒;损害他人名誉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10、什么是公民的通信自由?

通信自由是指公民享有使用书信、电话、电信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由的意愿进行通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的权利。通信自由是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只有在国家安全需要或追查刑事犯罪需要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检察机关才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否则都是违法行为。

11、怎样理解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个人,非经法律许可或未经户主等居住者的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搜查或者查封公民的住宅。公安机关、国家安全部门、检察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人,才可以按法定程序搜查可能隐藏罪犯或者隐藏罪证的住宅。

12、什么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根据《宪法》第36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

13、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公民对其合法财产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所有权。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保护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在法律的保护下,可以依法经营和继承,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14、什么是公民的劳动权?

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与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报酬的权利。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劳动权。公民在劳动就业时,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平等就业权、择业自主权、签订劳动合同权、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15、什么是劳动者的休息权?

休息权是指公民在享受劳动权的过程中,为保护劳动者享有身体健康权,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而休息和休养的权利。休息权是公民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工作时间的限制;(2)对于工作休假日的规定;(3)对于法定节假日的规定;(4)带薪年休假制度;

(5)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

16、什么是物质帮助权?

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失去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而不能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享受集体福利的一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7、什么是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指公民有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类学校和机构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权利,有在一定条件下依法接受各种形式教育的义务。包括: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适龄儿童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接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公民有从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机会;就业前的公民有接受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的权利和义务。

18、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宪法赋予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和申诉权。现行《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成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19、什么是获得赔偿权?

获得赔偿权是指公民的合法权益因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使职权而受到侵害的,公民有要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根据《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20、什么是我国妇女的平等权?

《宪法》第4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政治权利方面,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妇女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社会经济权利方面,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享有自由择业的权利,享有工作保障、生活救济的权利,在工作中享有健康和安全保障的权利。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夫妻双方地位平等,对家庭事务和家庭财产有同等的管理权、支配权。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21、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方面的基本义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和国徽分别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二、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法包括哪几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法包括序言、正文两部分,其中正文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第三章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第四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五章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第六章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第七章附则。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什么?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就是充分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有1256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哪几个行政级别?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几种类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三种类型:(1)单一型,即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2)联合型,即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包孕型,即以一个人口较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内,包括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内蒙古自治区内有鄂伦春、鄂温克、达翰尔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是怎样确定的?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

8、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合并和撤销以及区域界线变动是如何规定的?

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合并和撤销以及区域界线变动是这样规定的:(1)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2)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变动的原则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以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其区域界线确实需要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3)民族自治地方的撤销和合并的原则同其区域界线一样,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合并,以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确实需要撤销或者合并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

9、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有哪些职能?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具有双重职能: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同级国家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权。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织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自治机关的组织原则包括下述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11、什么是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就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单行条例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依照本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解决当地少数民族某一方面的特殊利益而制定,并报请法定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备案的地方性自治法规。

12、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保障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权有哪些规定?

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重要自治权。自治法第20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请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13、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配备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作了哪些规定?

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为了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照顾。”同时,在第47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和检察案件”之后,作了“并合理配备通晓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办案的人员”的新的补充规定。

14、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有哪些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5、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了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严禁在草原和森林毀草毁林开垦耕地”;第44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第45条规定:“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6、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2条规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第3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执行全国统一财政体制,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这在法律上允许享受国家照顾政策,属于自治权范围。

17、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56条规定:国家根据统一规划和市场需求,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第55条规定了国家帮助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以及引进投资等规定。

18、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5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6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把民族自治地方的重大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一部署。”“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9、关于金融扶持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57条规定:国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综合运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金融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在开发资源,发展多种经济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应当给予重点扶持。第35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组织。

20、关于民族贸易扶持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57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根据国家的民族贸易政策,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商业、供销和医药企业给予照顾。规定了对上述企业从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的内容。

21、在外贸扶持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补充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1条规定: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地方优势产品出口,实行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

22、在对口支援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4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第65条规定:国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到民族自治地方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23、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民族区域自治法有什么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员。

24、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案时使用语言和文字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什么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和检察案件,并合理配备通晓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5、在扶贫工作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9条规定:“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应当从政策、金融、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状况,实现小康。”

26、在教育和文化扶持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哪些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证就读学习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困难的,上级财政给予补助。对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进行双语教学,各级政府在这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出版物的编辑和出版工作。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给予特殊照顾。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师资培训,给予优厚待遇。

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三、村民自治

1、什么是村民自治?村民自治范围的主要事项有哪些?

村民自治就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村民自治范围的主要事项有:

(1)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和范围调整;(2)村民小组长的推选;

(3)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4)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

(5)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民委员会需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6)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7)村民委员会实施村务公开制度。

2、村民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村民自治?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的规定,村民自治的方式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村民委员会成员。②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贯穿民主原则。③村民自治中的组织及其成员一律按期换届,可以连选、连任,但不搞终身制。

民主决策是指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民主管理是指对村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等的管理,要遵循村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村民参加,并认真听取村民的不同意见。

民主监督是指由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内的各项事务实行民主监督。

3、什么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立的条件和原则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设立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以下几个原则和条件设立:

第一,便于群众自治是决定村民委员会设置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居住状况和人口多少是决定村民委员会设置的具体标准。第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是决定村民委员会设置的目的要求。除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规定的村民委员会的设立依据和原则外,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还应当考虑历史状况和村民习惯。

4、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及范围调整需要经过什么程序?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直接涉及村民自治,应当由村民会议集体讨论同意,不能由村民委员会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只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第2款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的具体程序是:第一,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第二,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后,要经过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第三,为了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的方案在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要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5、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第2款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①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②调解民间纠纷;③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6、村民委员会是不是一级政权?它的性质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组织,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它不是国家政权机关的任何一种,也不是国家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

根据《宪法》第111条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7、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是什么关系?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5条规定,处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不是领导关系。

第二,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应当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第三,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四,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8、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什么关系?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党章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并不是指人事上的领导,也不是指行使职权过程中的具体领导。换句话说,村党支部不能包办或代替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村党支部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等方面,不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也不是对人事、财务等具体事务的领导;村民应独立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独立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应当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遇到村内重大事项时,应当交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不能由村党支部行使所谓的“领导”权,越位决策。

9、村民委员会由哪些成员组成?村民委员会中为什么要有妇女成员?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人数为三至七人。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6条第2款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这一规定指的是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妇女成员。这一规定,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增加妇女当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机会,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0、村民委员会一般设立哪些下属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7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这里所说的根据需要,是指根据本村实际工作需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广大群众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11、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实践中各地的主要做法,村民委员会选举一般应当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1)选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省、市、县、乡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组织设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2)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

(3)确认选民资格,登记公布选民名单。(4)组织村民酝酿,提名产生候选人。(5)选举日的投票工作。(6)做好工作交接和建章立制工作。

12、村民选举委员会如何产生?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2条的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具体的产生方式有三种:一是由村民会议推选产生;二是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三是由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由谁主持,法律没有规定,现实中一般是由村党支部或原村民委员会主持。选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数量一般根据村的大小和选民多少来决定。村民选举委员会一经推选产生,就应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

13、村民委员会选举时,哪些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村民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的投票选举;被选举权是指村民可以被依法提名为村民委员会候选人,被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的规定,村民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就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一,属于本村村民。

第二,到选举日为止年满18周岁。

第三,享有政治权利,即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村民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论他是哪个民族、是男是女,信仰什么宗教,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如何。

也就是说,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本村村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

14、村民可否参加两个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3条第3款明确规定,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就是说,任何村民都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村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包括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投票和参加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15、外出人员如何进行委托投票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

第一,委托投票只适用于选举期间外出无法参加投票的情形,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应当尽量自己投票,只有在整个投票期间距离村太远,无法自行投票的,才能委托投票。如果人在本村范围内,只是农活太忙,不能适用委托投票。第二,委托的形式必须是书面形式,口头等非书面形式不符合委托投票的要求,委托无效。村民选举委员会不得让没有取得书面委托书的村民代他人投票。第三,委托对象,也就是受托人限于在本村也有选举权的近亲属。第四,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便于群众监督,有效防止滥用委托的行为发生。

16、为什么要设立秘密写票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5条第3款规定:“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不论在选举大会的中心会场,还是在投票站,都应设立秘密写票处。设立秘密写票处是为了保证选民不受干扰地、自由地填写选票,真正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设立秘密写票处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可利用现有的房间,也可临时搭建一些写票间。

17、如何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6条规定,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18、对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

19、什么是村民会议?村民会议由哪些人组成?

村民会议是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村民实现直接民主的基本形式,是村民行使自治权利的根本途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1条第1款规定,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20、村民会议由谁来召集?在什么情况下召开村民会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1条第2款规定,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下列情况下应当召集村民会议:①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②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③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④决定授权村民代表会议;⑤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⑥有1/10以上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多长时间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根据上述规定应当和可以召集村民会议的情况来看,只要涉及上述事项和特殊情况需要全体村民共同讨论决定时,村民会议应当及时召开,讨论决定有关事项。

21、村民会议的召开方式有几种?村民会议有哪些职权?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2条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应当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2/3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3条规定,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22、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有哪些?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4条第1款规定,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主要有以下九项:

(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2)本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23、设立村民代表会议的条件是什么?村民代表会议有哪些职权?讨论决定的事项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第1款规定,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

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还要考虑到农村村民的生活习惯、职业习惯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3条第2款规定,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4条第2款规定,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第24条第1款规定的事项。主要包括:

①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②本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③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④土地承包营方案;⑤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⑥宅基地的使用方案;⑦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⑧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⑨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但是村民会议不能向村民代表会议授权下列事项:①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②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制定、修改;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罢免;④其他必须由村民会议行使的职权。

24、村民代表会议由哪些人组成?村民代表如何产生?任期多久?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第1款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第2款规定,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

村民代表不必经过类似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的复杂程序,而是采用推选的方式产生。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第2款规定,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25、村民代表会议由谁召集?在什么条件下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有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6条第1款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1/5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村民代表会议有2/3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人数不足村民代表会议的2/3,会议不得召开,强行召开的无效。与村民会议一样,村民代表会议也遵从多数决定的民主原则,即村民代表会议所作的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通过,这一程序下通过的决定才是合法有效的,才对全体村民有约束力。

26、村民小组的设立原则是什么? 村民小组作为村民和村民委员会之间起着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的村民自治组织,应当按照有利于充分发挥村民小组的作用,有利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利于村民直接行使自治权的原则来设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条第3款对村民小组的设立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应根据村民居住状况设立村民小组。

第二,设立村民小组应当考虑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

27、村民小组会议由哪些人参加?会议由谁召集、主持?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8条第1款规定,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由本村民小组18周岁以上的村民2/3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2/3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村民小组会议的召集、主持没有作出规定。一般情况下,村民小组会议由村民小组长召集、主持,小组长因故出缺,可以由副组长召集、主持,也可以由小组长委托某个村民临时代为召集、主持。村民小组会议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一般由村民小组长根据情况决定召开的时间。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8条第3款规定,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

28、村民小组组长如何产生?其任期多长?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8条第2款规定,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29、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和工作原则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9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要求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尊重多数人意见,形成集体决策。

公开透明原则要求,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情况,村民委员会决定决议,村民委员会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执行实施情况,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工作的情况,都要全面公开,使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30、什么是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应当公布哪些事项? 村务公开是指由村民委员会把涉及村民权益的重要事项和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时间和形式的要求,全面、真实地告知全体村民,由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并实施监督的制度。村务公开的目的就是让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村里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0条第2款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①本法第23条、第24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②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③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④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⑤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31、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怎么办?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32、什么是村务监督机构?为什么需要建立村务监督机构?

村务监督机构是村民在实行自治过程中依法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村务监督机构有多种形式,主要有:①村务公开监督小组。②村民民主理财小组。③村务监督委员会。④村务监督小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2条规定,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

33、村务档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4条规定,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

34、村民委员会或者其成员作出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决定,受害村民有什么救济途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36条第1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四、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1、民法总则的立法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怎样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总则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民法总则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民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4、民法总则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5、民法总则的适用效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法总则第十一条规定,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6、民法总则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总则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7、如何确定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条规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8、公民的住所如何确定?

民法总则第二十五条规定,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9、哪些人可以做监护人?

民法总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10、如何指定监护人?

民法总则第二十九条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规定,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三十一条规定,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11、监护人的职责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三十四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12、什么情况下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三十六条规定,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

(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本条规定的有关个人和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前款规定的个人和民政部门以外的组织未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

13、如何恢复监护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三十八条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14、如何终止监护关系?

民法总则第三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15、宣告失踪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起算下落不明的时间?

民法总则第四十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

第四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计算。

16、公民被宣告失踪会发生什么法律后果?

民法总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

代管有争议,没有前款规定的人,或者前款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第四十三条规定,财产代管人应当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财产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规定,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害失踪人财产权益或者丧失代管能力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

财产代管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后的财产代管人有权要求原财产代管人及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

17、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了怎么办? 民法总则第四十五条规定,失踪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失踪宣告。失踪人重新出现,有权要求财产代管人及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

18、宣告死亡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起算宣告死亡的日期?

民法总则第四十六条规定,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时间的限制。

第四十七条规定,对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符合本法规定的宣告死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

第四十八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19、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了怎么办?

民法总则第五十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第五十一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第五十三条规定,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依照继承法取得其财产的民事主体返还财产。无法返还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取得其财产的,除应当返还财产外,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0、民法总则对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有哪些规定?

民法总则第五十四条规定,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第五十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五十六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以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财产承担;事实上由农户部分成员经营的,以该部分成员的财产承担。

21、什么是法人?

民法总则第五十七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2、法人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民法总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法人应当依法成立。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

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23、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如何体现?如何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总则第五十九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第六十条规定,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4、什么是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法人行使哪些权利? 民法总则第六十一条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规定,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25、如何进行法人登记?

民法总则第六十三条规定,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应当将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登记为住所。第六十四条规定,法人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六十五条规定,法人的实际情况与登记的事项不一致的,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六条规定,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公示法人登记的有关信息。

第六十七条规定,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6、法人在什么情况下终止?

民法总则第六十八条规定,有下列原因之一并依法完成清算、注销登记的,法人终止:

(一)法人解散;(二)法人被宣告破产;(三)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

法人终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27、法人在什么情况下解散?

民法总则第六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解散:

(一)法人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者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法人的权力机构决议解散;(三)因法人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法人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登记证书,被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28、法人解散的怎样进行清算?

民法总则第七十条规定,法人解散的,除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形外,清算义务人应当及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法人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为清算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主管机关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七十一条规定,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组职权,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二条规定,清算期间法人存续,但是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活动。法人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根据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法人权力机构的决议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清算结束并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终止;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清算结束时,法人终止。

第七十三条规定,法人被宣告破产的,依法进行破产清算并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终止。

29、什么是营利法人?

民法总则第七十六条规定,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

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30、营利法人怎样成立?

民法总则第七十七条规定,营利法人经依法登记成立。

第七十八条规定,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发给营利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营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第七十九条规定,设立营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31、营利法人应当设立哪些机构?

民法总则第八十条规定,营利法人应当设权力机构。权力机构行使修改法人章程,选举或者更换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成员,以及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八十一条规定,营利法人应当设执行机构。执行机构行使召集权力机构会议,决定法人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法人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执行机构为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未设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的,法人章程规定的主要负责人为其执行机构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二条规定,营利法人设监事会或者监事等监督机构的,监督机构依法行使检查法人财务,监督执行机构成员、高级管理人员执行法人职务的行为,以及法人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32、营利法人的出资人如何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总则第八十三条规定,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出资人权利损害法人或者其他出资人的利益。滥用出资人权利给法人或者其他出资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限责任损害法人的债权人利益。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法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法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八十四条规定,营利法人的控股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法人的利益。利用关联关系给法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五条规定,营利法人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作出决议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法人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法人章程的,营利法人的出资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议,但是营利法人依据该决议与善意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影响。

第八十六条规定,营利法人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商业道德,维护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3、什么是非营利法人?

民法总则第八十七条规定,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34、如何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八十八条规定,具备法人条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公益服务设立的事业单位,经依法登记成立,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第八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设理事会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理事会为其决策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产生。

35、如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九十条规定,具备法人条件,基于会员共同意愿,为公益目的或者会员共同利益等非营利目的设立的社会团体,经依法登记成立,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第九十一条规定,设立社会团体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等权力机构。

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理事会等执行机构。理事长或者会长等负责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

36、如何取得捐助法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具备法人条件,为公益目的以捐助财产设立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经依法登记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

依法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具备法人条件的,可以申请法人登记,取得捐助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宗教活动场所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十三条规定,设立捐助法人应当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会、民主管理组织等决策机构,并设执行机构。理事长等负责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担任法定代表人。

捐助法人应当设监事会等监督机构。

第九十四条规定,捐助人有权向捐助法人查询捐助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捐助法人应当及时、如实答复。

捐助法人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或者法定代表人作出决定的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法人章程,或者决定内容违反法人章程的,捐助人等利害关系人或者主管机关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定,但是捐助法人依据该决定与善意相对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受影响。

37、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法人终止时剩余财产如何处理?

民法总则第九十五条规定,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营利法人终止时,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剩余财产。剩余财产应当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权力机构的决议用于公益目的;无法按照法人章程的规定或者权力机构的决议处理的,由主管机关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并向社会公告。

38、特别法人包括哪些?如何取得特别法人资格?

民法总则第九十六条规定,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

第九十七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和承担行政职能的法定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机关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关法人被撤销的,法人终止,其民事权利和义务由继任的机关法人享有和承担;没有继任的机关法人的,由作出撤销决定的机关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九十九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条规定,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未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依法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39、什么是非法人组织?如何设立?

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二条规定,非法人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

非法人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

第一百零三条规定,非法人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登记。设立非法人组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规定,非法人组织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其出资人或者设立人承担无限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规定,非法人组织可以确定一人或者数人代表该组织从事民事活动。

40、非法人组织解散的情形包括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非法人组织解散:(一)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出资人或者设立人决定解散;(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七条规定,非法人组织解散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

第一百零八条规定,非法人组织除适用本章规定外,参照适用本法第三章第一节的有关规定。

41、民法总则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42、民法总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43、民法总则关于意思表示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44、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包括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45、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予以撤销?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46、撤销权消灭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47、哪些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8、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9、如何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第一百六十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50、民法总则关于代理的一般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

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51、委托代理在法律上有哪些要求?

民法总则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委托代理授权采用书面形式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被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数人为同一代理事项的代理人的,应当共同行使代理权,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事项违法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或者被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未作反对表示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同时代理的其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的双方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52、如何转委托代理? 民法总则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代理人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应当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

转委托代理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代理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以及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

转委托代理未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代理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第一百七十条规定,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的人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执行其工作任务的人员职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53、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有哪些法律后果?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

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

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有效。

54、委托代理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二)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三)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

(五)作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

55、被代理人死亡后,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被代理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

(一)代理人不知道并且不应当知道被代理人死亡;(二)被代理人的继承人予以承认;

(三)授权中明确代理权在代理事务完成时终止;

(四)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实施,为了被代理人的继承人的利益继续代理。作为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的,参照适用前款规定。

56、法定代理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终止:(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三)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57、怎样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担按份责任,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

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连带责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58、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59、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60、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多少?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61、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62、诉讼时效中止的障碍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63、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64、哪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65、民法总则中规定的期间如何计算?

民法总则第二百条规定,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第二百零一条规定,按照年、月、日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入,自下一日开始计算。

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第二百零二条规定,按照年、月计算期间的,到期月的对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没有对应日的,月末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第二百零三条规定,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期间的计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规定,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66、附则的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二百零五条规定,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超过”“以外”,不包括本数。

第二百零六条规定,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五、农村牧区物权

1、在农村,哪些财产属于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财产主要包括:

(1)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我国《宪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宪法》第9条第1款的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根据法律规定,也可以属于集体所有。

(2)集体所有的集体企业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生产设施;水库、农田灌溉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以及集体所有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

(3)集体财产还包括村集体企业所有的生产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村建公路、农村敬老院等动产和不动产。

2、处分农民集体所有的财产,哪些事项须集体决定? 下列事项应当依照法定程序经本集体成员决定:

(1)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将土地发包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2)个别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之间承包地的调整;(3)土地补偿费等费用的使用、分配办法;(4)集体出资的企业的所有权变动等事项;(5)法律规定的其他事项。

3、农民集体所有权如何行使?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60条的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

(1)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2)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3)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4、什么是集体财产权保护?

根据《物权法》第63条规定,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5、什么是相邻关系?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相邻关系,指相邻不动产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在各自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时,都要尊重他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权利,相互间应当给予一定的方便或接受一定的限制。因此,相邻关系实际上是在斟酌相邻各方的利益和公共秩序后,对行使所有权的一种限制或节制。比较常见的相邻关系有以下几种:(1)相邻通行关系;(2)相邻管线安设关系;(3)相邻防险、排污关系;(4)相邻用水,流水、截水、排水关系;(5)相邻光照、通风、音响、震动关系;(6)相邻竹木归属关系。

《物权法》第84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根据上述规定,处理相邻关系时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兼顾利益。兼顾各方的利益,互谅互让、互助团结。相邻各方在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要互相协作,兼顾相邻人的利益。(2)提供利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处理因相邻关系发生的纠纷时,应从有利于有效合理地使用财产,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出发。(3)公平合理。坚持权利义务平等。行使权利应保持在合理限度内。尊重历史形成的客观状况和先后顺序。避免或排除不法妨害,合理赔偿损失。

《物权法》第85条规定:“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6、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具体处理相邻关系?

在土地通行和占用关系中,相邻一方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必须临时或长期通过另一方使用的土地上的,另一方应当予以准许。相邻一方因修建施工、架设电线、埋设管道等需要临时占用他方使用的土地的,他方应当允许。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须通道,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得堵塞。因堵塞而影响他人生产、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碍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予以支持。但如果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因此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通行一方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

在用水与排水关系中,相邻多方共临同一水源时,各方均可以自由使用水源,但不得影响相邻方的用水。相邻一方擅自堵截、改变水路或者独占自然用水,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因此造成他方损失的,截水一方应负赔偿责任。

在开挖土地时,相邻一方在自己的土地上挖水沟、水池、地窖、水井和地基时,应注意他方房屋、地基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因此而影响他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在种植林木时,相邻一方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林木的,应当注意不影响他方土地或者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如果一方种植的林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土地或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责令林木种植人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在房屋滴水关系中,相邻一方建造房屋应尽量避免房檐滴水对他方造成的损害。

在采光与通风关系中,相邻各方建造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必须与邻居保持适当距离,不得妨碍邻居的通风和采光。

7、什么是共有?共有分哪些种类?

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同一财产共享所有权。共有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例如,合伙、夫妻家庭财产、未分配的遗产等,都是共有。共有又可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项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份额享有所有权。其特征有:(1)各个共有人对共有物按份额享有不同的权利。(2)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是根据其不同的份额确定的。(3)尽管在按份共有的情况下,各个共有人要依据其份额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但按份共有并不是分别所有,各个共有人的权利不是局限于共有财产某一具体部分上,或就某一具体部分单独享有所有权,而是及于财产的全部。

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关系,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权。其特征有:(1)共同共有根据共同关系产生,必须以共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2)共同共有没有共有份额。(3)共同共有的共有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8、共有财产怎么管理和分割?

共有财产的管理:(1)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2)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3)对共有物的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负担,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额负担,共同共有人共同负担。

共有财产的分割:(1)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维持共有关系的,应当按照约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请求分割;(2)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因分割对其他共有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共有人可以协商确定分割方式。如协商不成的,可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及财产的性质,以下述3种方式分割:(1)实物分割。在共有财产可以实物分割且不减损价值的前提下,可对共有财产采取实物分割的方式,可以进行实物分割的共有物一般是可分物。(2)变价分割。对于共有财产难以分割或分割减损其价值,而且各共有人都不愿接受共有物时,可以将共有物拍卖、变卖将共有财产变价为货币,由各共有人对货币进行分割。(3)作价补偿。对于不可分割的共有物,共有人中的一人愿意取得共有物的,可以由该共有人取得该共有物。对于共有物的价值超出其应得份额的部分,取得共有物的共有人应对其他共有人作金钱补偿。

9、因共有财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应如何处理?

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此处所说的“对外关系”,是指共有人与共有人之外的第三人发生债权债务时的关系。共有人对该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其含义是指,如果某一部法律规定在某种情况下,因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不享有连带债权,不承担连带债务,那么就适用该部法律的规定。在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各共有人也不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此处所说的“内部关系”,就是共有人之间的关系。意思指共有人之间除有事先约定情形外,须按各自份额承担比例责任。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9、什么是善意取得?哪些情形不适用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转让标的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包括:(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根据我国法律,下列标的物不适用善意取得:(1)依照法律规定专属于国家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2)法律规定禁止流通或限制流通的物。如毒品、爆炸物、枪支弹药、珍稀动植物等物品系法律规定禁止流通和转让的物,如果进行交易,其行为本身违反法律规定,交易无效。(3)赃款赃物。所谓赃款赃物,是指以盗窃、抢夺、抢劫、诈骗、侵占等犯罪行为取得的物品或金钱。(4)遗失物。遗失物,指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丧失占有,现又无人占有的物。

11、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如何?

遗失物是指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他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遗失物只能是动产,不动产不存在遗失的问题。遗失物也不是无主财产,只不过是所有人丧失了对于物的占有,不为任何人占有的物。

拾得遗失物者不拥有该物所有权,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10、什么是悬赏广告?有什么效力?

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广告的方式作出的,声明对完成指定行为的相对人给予广告中约定的报酬或一定待遇的意思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使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寻找遗失物、寻找失踪人、鼓励发明创造、有奖征集产品标志或广告词、有奖竞猜、访求车祸目击者等。

悬赏广告应具备以下条件:(1)广告人须以广告的方式,向不特定的任何人作出意思表示。(2)广告人须对完成一定行为的相对人,有给付一定报酬或奖金的意思表示。(3)广告中须明确要求相对人完成一定的行为。

悬赏广告属于行为人做出的单方承诺,一经发布对广告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广告人不能随意撤销悬赏广告。

11、什么是地役权?地役合同一般包括哪些条款?

地役权,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其特征在于:(1)地役权是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地役权的客体是土地,并以该土地属于他人所有或者使用为要素。(2)地役权是为自己土地的便利的权利。使用供役地的目的,是需役地的便利。(3)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地役权的成立必须是需役地与供役地同时存在。

根据《物权法》第157条规定,地役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2)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3)利用目的和方法;(4)利用期限;(5)费用及其支付方式;(6)解决争议的方法。

12、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哪些?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下面几点:

(1)主债权。主债权指抵押权所担保的原本债权,是依当事人之间的主合同产生的不包括约定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在内的最开始的债权。

(2)利息。利息指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3)违约金。违约金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

(4)损害赔偿金。损害赔偿金是指一方当事人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为原则,但以惩罚性为例外。

(5)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指债权人在占有担保财产期间因履行善良保管义务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6)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指担保物权人在实现担保物权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实际费用,如对担保财产的评估费用、拍卖或者变卖担保财产的费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变卖或者拍卖的费用等。

但为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当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进行约定。例如,当事人可以约定抵押权的担保范围只限于主债权、损害赔偿金、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不包括利息。

13、在设立抵押时,哪些财产可以抵押?哪些不可以抵押?

根据《物权法》第180条规定,下列财产可以抵押:(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2)建设用地使用权;(3)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4)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6)交通运输工具;(7)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人可以将前款上述一并抵押。根据《物权法》第184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六、合同

1、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

根据《合同法》第12条的规定,合同一般包括以下条款:(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另外,买卖合同的内容除依照上述规定以外,还可以包括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2、口头协议效力如何?

口头协议是指不用书面的形式,通过口头形式达成的协议。口头协议与书面形式的合同相对应。订立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方式。口头合同比起书面合同更简便易行,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口头合同又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同样是有效的。法律规定的应当采取书面合同的,当事人双方仅进行口头约定,主张方能举证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协议,且对方接受的,可以视为有效。

3、合同约定不明确的怎么补救?

根据《合同法》第61、62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依照以上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

下载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定稿]

    北城中学《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教学计划 一、教学意义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

    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

    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教学计划李铭 一、教学意义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八年级《中学生法律知......

    读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有感

    读《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有感 白山市第六中学六年一班韩瑛鑫 法律知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暑假看了《中华学生法律知识读本》,让我对法律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这本书......

    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题

    正宁县2020年干部法律知识考试题一、判断题(共40题)l.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A对B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

    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卷

    永登县二0一三年干部职工法律知识考试试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2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胡锦涛同志提出......

    干部素养读本

    《干部素养读本》读后感 《干部素养读本》这本书分分十章,从政治理论素养、人品道德修养、知识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质、礼仪文明素养、依法行政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

    2013年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学法用法考试一般干部试卷B卷答案

    2013年黔东南州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试卷B 卷(一般干部)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 B 。2. D。3. A。 4. C。 5. B。6. C 。7. D。8. C。9. A 。10. D。11. C。12. B 。......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培训教案 教学目的: 1.普及法律知识 2.通过案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常用法律知识的讲解 教学过程: 一、劳动合同法 1.试用期: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