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调查报告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且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 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力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可见,在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调查目的随着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首先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是否良好且得到重视是急需进行调查的。当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存在诸多阻力和问题。
1、信息技术学科不高考,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学科,早期是以计算机学科的身份出现,那时根本没有教学大纲,只要学生一学期摸两下电脑,会打打字就行了,所以那时也谈不上重视。自从2001年以来,国家把信息技术确立为必修科目,这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上硬件,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也应运而生,而且这些教师的绝大多数任务仍然是使用、维护设备。信息技术教学其实还是和劳动技术等差不多,所以还是未能得到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不会像语文数学那样让学生进行题海学习,影响高考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所以从学生自身也不会对信息技术学科下多大功夫。
2、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城市与乡村,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我们说的硬件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施建设,软件指可供教与学的各种资源建设。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以前的486机器,且都是4MB内存和120M~540M硬盘,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相比落后的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更为贫乏。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是关注硬件,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有能够自己开发CAI课件或购买一些精品教育软件的学校,也很少有学校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即使有些学校具有相应的硬件环境,在缺乏软件资源的条件下.也很难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少有教师会综合使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上课。
综上所述,调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解决正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三 调查方式问卷座谈会议交流其他信息反馈
四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 后盾。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中学电脑室的现状是:(需要的数据)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局限于添置硬件设备、网络建设滞后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电脑没有联网,导致城市优质教育信 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传送到农村地区实现共享。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 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在我们学校情况相对挺好,配备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具有将近60台电脑的微机房还配备网络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不过不少班级还是没办法做到一人一机的教学,这样开展教学比较麻烦,很多时候要花时间来安排学生的位置以确保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使用电脑。从我们学校七年级学生 情况来看有%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电脑,讲课时有很多学 生都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每次课老师都要走到学生当中辅导甚至手把手教学,而班级人数多、资源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进度与质量。
2学校重视程度
一是学区学校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学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二是教育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三是管理机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3硬件环境、有资料显示,我国县镇级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有50万所,在校学生1.5亿,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80%以上。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
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差距甚大。据统计,北京市平均每13.2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省平均每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就XX县而言,全县5540名教师、11万学生,教学用计算机还不足800台。全县29所初中只有条件较好的14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05所农村六年制小学中仅有1所项目学校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室,6所学校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只会开机关机、文件存取、简单的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五 改进建议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建设浪潮,我国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经逐步走向现实。我们看到,信息化发展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然任务。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 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 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共同探讨,通过实践教学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 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进 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艰难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1、落实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完善“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义备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经费总体投入增加了,才能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留有相对较宽松的经费余地,这是解决普及工作经费不足的治本之策。二是必须明确普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中学危房改造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被称之为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次发展将完全失掉了可行性。
2、调整政策,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松绑。要充分保证中学生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必须改变“一费制”不能征订信息技术教材的现象,应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列为必订科目。
3、建立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对口扶持机制。由各级政府规定扶持对象、扶持时间,通过扶资金、扶设备、扶技术、扶师资等方式减轻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压力。
4、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5、明确政府职责,加强专项督导。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普九”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对地方的普及工作进行定期的专项督导,使地方政府充分地履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
1、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选择适切国情的课程结构
(一)模块设计的理念
1.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选修模块中学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社会的进程加快, 使得信息素养成为未来社会全体公民必备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而且这种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
术课程作为国际范围内的新兴学科, 其价值认同、学习环境、教师力量等方面发展状况各地相当不平衡, 在国家课程中设置共同必修的基础模块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实现和学科课程的 建设。同时, 为体现中学课程的选择性, 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若干选修模块。
2.必修模块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必修模块为全体中学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其内容 选择首先体现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基础的部分, 同时它还要成为各个选修模块的基础。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与后续选修模块的衔接性、重复度等。另外, 必修模块在突出信息技 术的同时兼顾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学方面, 与选修模块比较而言考虑较多。
3.选修模块的划分以技术为主要线索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 发展日新月异, 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而学时(学分)又有一定限度, 所以选修模块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分类。此外, 这种设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 后就直接把作业 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 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 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 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利用计算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CAI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CAI只是用计算机来辅助其它学科的(不包含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让学生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来增加学生对硬件各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们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但是计算机的发展相当迅速,硬件的各部分型号、种类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们就找到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今年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就有随课本发行的光盘,有许多是硬件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借助它辅助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2002是我校100周年校庆,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校友能很好地了解母校,并方便与母校联系,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学校的网页进行重新的改版和充实,学生们还专门制作了学生会网页等。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学生上网的一项内容,然而学校有一间旧机房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上网,兴趣小组学生黄晓煌根据平时兴趣小组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VB 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网络聊天室,在学校机房很好地运行,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聊天室的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本培训;要通过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a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师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普及等工作。积极研究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b 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培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且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 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力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可见,在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调查目的随着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首先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是否良好且得到重视是急需进行调查的。当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存在诸多阻力和问题。
1、信息技术学科不高考,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学科,早期是以计算机学科的身份出现,那时根本没有教学大纲,只要学生一学期摸两下电脑,会打打字就行了,所以那时也谈不上重视。自从2001年以来,国家把信息技术确立为必修科目,这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上硬件,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也应运而生,而且这些教师的绝大多数任务仍然是使用、维护设备。信息技术教学其实还是和劳动技术等差不多,所以还是未能得到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不会像语文数学那样让学生进行题海学习,影响高考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所以从学生自身也不会对信息技术学科下多大功夫。
2、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城市与乡村,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我们说的硬件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施建设,软件指可供教与学的各种资源建设。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以前的486机器,且都是4MB内存和120M~540M硬盘,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相比落后的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更为贫乏。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是关注硬件,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有能够自己开发CAI课件或购买一些精品教育软件的学校,也很少有学校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即使有些学校具有相应的硬件环境,在缺乏软件资源的条件下.也很难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少有教师会综合使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上课。
综上所述,调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解决正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三 调查方式问卷座谈会议交流其他信息反馈
四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 后盾。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中学电脑室的现状是:(需要的数据)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局限于添置硬件设备、网络建设滞后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电脑没有联网,导致城市优质教育信 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传送到农村地区实现共享。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 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在我们学校情况相对挺好,配备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具有将近60台电脑的微机房还配备网络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不过不少班级还是没办法做到一人一机的教学,这样开展教学比较麻烦,很多时候要花时间来安排学生的位置以确保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使用电脑。从我们学校七年级学生 情况来看有%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电脑,讲课时有很多学 生都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每次课老师都要走到学生当中辅导甚至手把手教学,而班级人数多、资源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进度与质量。
2学校重视程度
一是学区学校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学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二是教育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三是管理机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非主考科目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
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硬件环境、有资料显示,我国县镇级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有50万所,在校学生1.5亿,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80%以上。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差距甚大。据统计,北京市平均每13.2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省平均每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就XX县而言,全县5540名教师、11万学生,教学用计算机还不足800台。全县29所初中只有条件较好的14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05所农村六年制小学中仅有1所项目学校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室,6所学校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只会开机关机、文件存取、简单的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五 改进建议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建设浪潮,我国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经逐步走向现实。我们看到,信息化发展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然任务。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 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 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共同探讨,通过实践教学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 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进 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艰难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1、落实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完善“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义备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经费总体投入增加了,才能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留有相对较宽松的经费余地,这是解决普及工作经费不足的治本之策。二是必须明确普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中学危房改造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被称之为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次发展将完全失掉了可行性。
2、调整政策,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松绑。要充分保证中学生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必须改变“一费制”不能征订信息技术教材的现象,应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列为必订科目。
3、建立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对口扶持机制。由各级政府规定扶持对象、扶持时间,通过扶资金、扶设备、扶技术、扶师资等方式减轻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压力。
4、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5、明确政府职责,加强专项督导。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普九”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对地方的普及工作进行定期的专项督导,使地方政府充分地履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
1、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选择适切国情的课程结构
(一)模块设计的理念
1.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选修模块中学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社会的进程加快, 使得信息素养成为未来社会全体公民必备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而且这种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
术课程作为国际范围内的新兴学科, 其价值认同、学习环境、教师力量等方面发展状况各地相当不平衡, 在国家课程中设置共同必修的基础模块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实现和学科课程的 建设。同时, 为体现中学课程的选择性, 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若干选修模块。
2.必修模块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必修模块为全体中学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其内容 选择首先体现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基础的部分, 同时它还要成为各个选修模块的基础。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与后续选修模块的衔接性、重复度等。另外, 必修模块在突出信息技 术的同时兼顾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学方面, 与选修模块比较而言考虑较多。
3.选修模块的划分以技术为主要线索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 发展日新月异, 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而学时(学分)又有一定限度, 所以选修模块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分类。此外, 这种设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各模块的任务、教学要点与组成1.“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
2.“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3.“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4.“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5.“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6.“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三、构建STS 视野下的课程内容STS 是Science, Techno logy and Society 的缩写。一般认为,“STS 是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由于它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学术需要之中, 代表着
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模式, 所以日益显示出它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基于STS 的视角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 我们认为有两点时刻不可以忘记, 即:(1)不论何种状况, 学校信息教育课程的学科体系总是由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相关内容构成的, 可能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三者比重会有所不
同, 但三者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2)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相关的内容间是联系的, 不可以分割、断裂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 后就直接把作业 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 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 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 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利用计算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CAI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CAI只是用计算机来辅助其它学科的(不包含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让学生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来增加学生对硬件各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们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但是计算机的发展相当迅速,硬件的各部分型号、种类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们就找到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今年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就有随课本发行的光盘,有许多是硬件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借助它辅助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
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2002是我校100周年校庆,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校友能很好地了解母校,并方便与母校联系,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学校的网页进行重新的改版和充实,学生们还专门制作了学生会网页等。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学生上网的一项内容,然而学校有一间旧机房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上网,兴趣小组学生黄晓煌根据平时兴趣小组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VB 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网络聊天室,在学校机房很好地运行,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聊天室的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本培训;要通过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a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师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普及等工作。积极研究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b 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培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第三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互动性教学的意义和实现》区建峰(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今年我市提出了“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这个主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在学校教育文化这个大环境下开展进行。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为此,在2008年秋季,我们通过对听课、座谈、远程调查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指导。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且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 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力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可见,在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软件的使用存在疑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由于没有充分备课,导致课程无法进行下去。
2.很随意
以为自己技术成熟,不研究教学策略,没有教学设计,想到哪讲到哪,随意到只讲自己比较熟练的内容。
3.不规范
不能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技能、经验水平为教学出发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识、技术、经验,教学中用语非常随便,体现不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操作性、工具性的特点。
4.少教育
几乎忘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教育主题,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中信息道德教育很少。
5.不科学
就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技术性质来说,教学中有的注意了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而忽视了技术含量;教学中有的只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含量,而缺乏以某个项目或任务或主题进行有效的技术教学,学生只能学到支离破碎的技术操作,但不能建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来完成教师安排的作品任务。
四、今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想法:
1.对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信息网络技术培训
干训部从1998年开始来对学校领导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时间了早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比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更开阔,也经常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在干部培训过程中,领导们也真正体验感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先进作用。纵观我市中小学校领导,能够身体力行的、有效的在教育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不是很多,但上级部门对学校的汇报、总结、报表等工作要求以电子文件方式上报的要求越来越多,今年的情况特别突出。由于有的学校领导自己本身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不好,以自己不会信息技术为由,把有关涉及到信息技术因素的工作全盘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师头上,造成信息技术教师成了学校领导的技术秘书,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办公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他们总是以学校领导让他们做的工作多而拖延时间。在这种情形下,信息技术教师当然听学校领导以完成他们非专业领域的工作为主了。
所以,干训部门要加强学校领导们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能在教育工作中有效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引领体育、财务、学籍管理人员及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方面有新的发展,使各个岗位的教师了能熟练的应用信息网络,让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学校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精力放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
2.严格执行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
目前各校执行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情况不是太好,有的学校增加年段上信息技术课,有的学校保证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已经发生了占用信息技术课时的现象,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应该以课程计划为教学工作框架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从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加强了备课和教学管理,在9月份开展了集中备课活动,基本解决了大家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材使用问题
目前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专门的一本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之中,这与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相一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今年秋季,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免费提供给学生,就这为我们解决了教材使用上的难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由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步晚,教学经验不成熟,就使用教材方面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4.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做为新兴学科,不能套用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要转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倡导快乐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
学生的终身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培训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做为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有技术专业发展:操作系统的安装与深入使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编程等。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不仅仅是上好每一节课,还肩负着其他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指导工作,让我们在这些重负中得到成长,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面对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高科技时代,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信息技术课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尽的职责。目前各中小学都配备了高档微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仪器如:多媒体教室、投影室、微机室等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教学硬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怎样才能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现就来谈谈我任中学信息技术课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1.准确的专业术语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术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历,往往老师讲课是不注重计算机上的专业用词,使学生大都只会操作,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时含糊其词,不能正确说出问题之中关键的术语。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学生们在上机操作中可以正常的操作,但每每上理论课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许多同学大都知道怎样操作但要让其从口中讲出来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操作的步骤以及所涉及到的菜单名称不能正确表达,这是令所有信息课教师头痛的事。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过布置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自主的找出所涉及到的新的术语,就向英语教师讲课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新单词一样,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心得体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我省编写的这套《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就上课而言初中微机课一般每班一周都是两节,那么怎样合理安排这两节课呢?笔者认为这两节课应安排在连续的两节,一节上在多媒体教室,一节安排在机房上机操作。有许多学校把这两节课分开来上这样会大大降底教学效率,对于老师所授的课还是趁热打铁的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相应的上机实践操作,这样一来当天的知识当天就能得到良好的实践证明和巩固。
3.重视课外实践,正确引导学生对掌握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在实践运用上,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重在操作。那么中学阶段学生学到什么样的的程度就可以了呢?笔者认为除了掌握国家教学大纲安排的课程以外。最重要还是能让学生学会独立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新的软件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已掌握的操作技术基础上能够主动性的学习其他将来出现的软件,发挥学生大胆探究的精神,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许多学生比老师懂的还要多,对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有的老师还回答不上来。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避免这些学生在惟利是图者的诱导下变成电子游戏的牺牲品。总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作为第一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先驱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开辟,勇于创新,在探索中寻求道路,在创新中总结经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