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4: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一篇: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

保险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小又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加入WTO之后,我国保险市场将成为各国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无论是保险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有效竞争不足——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恶性竞争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通过高返还、高手续费、提高保障范围、帮助企业融资等手段在市场上争揽客户。这种不计后果的竞争行为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经营风险日益加大,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对于恶性竞争形成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增长,代理人市场混乱等因素所造成,因此需要强化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于保险公司过于集中形成了竞争过度,因此要限制市场准入。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查处力度并严格控制新设保险公司,但从实际效果看,问题并未得到根治,这表明上述两种判断均没有抓住要害。

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保险市场仍然是一个具有较高垄断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其基本特征,一是市场竞争主体数量过少(至2000年末,中国大陆仅有31家保险公司,其中9家外资保险分公司因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受到严格管制而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竞争),二是缺乏市场退出机制。由于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管制,获取保险执照的公司事实上受到了无形的保护,特别是在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样的市场中,有效竞争明显不足。

经济学将不完全竞争定义为企业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并因此而获得超额利润。由于中国保险商品的价格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不完全竞争并不表现在价格上,(注1)而是表现为:①企业竞争行为扭曲——既然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经营者当然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不计后果的高风险活动泛滥便成为自然结果;②压低赔付率,抑制投保人正常的合理赔偿要求以获得超额利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平均赔付率基本保持在50%-60%之间。而在国外,保险业的赔付率一直较高。如英国、日本90年代赔付率在80%以上,美国则曾高达100%。

需要指出的是,不完全竞争状况并不排除存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商战,但这种颇具破坏性的市场角逐并不能等同于有效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后果包括:

——加大业内风险。盲目竞争必然会抬升保险成本,最终带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降低服务效率,抑制保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目前从投保人得到保障的程度、保险商品的选择余地、出险以后的索赔等方面来看,中资保险公司的诚信度和提供的服务都远远不够。近年来,保险纠纷已成为投诉热点之一。

——加大监管成本,破坏竞争秩序。由于保险公司缺少自律动力,监管部门被迫承担了全部市场行为监管工作,不仅偏离了应有的监管重心,而且精力牵制过多,监管成本过大。由于监管部门事实上不可能监管所有分支机构和代理机构的全部市场行为,竞争秩序问题便无法根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市场由高度垄断走向逐步开放,这一进步值得充分肯定。但现状表明,保险市场对内开放的程度还很不够,国有或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的垄断程度依然很高。鉴于恶性竞争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有

效竞争不足,要改善保险监管和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只能从促进市场竞争着手。

二、应对入世挑战需要尽快推进监管体制和监管重点、监管手段的转变

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拥有的地域和业务优势将逐步消失,来自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将迅速增加。与中资公司相比,外资公司在资金实力、信用等级、保险商品开发创新能力和销售技术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保险商品的特殊销售方式,外资保险公司并不需要设置很多网点即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例如美国保险公司在进入日本市场之后推出的“癌症保险”,只用了2、3年时间就占领了90%的市场份额。如果中资保险公司不能够在有限的保护期内迅速提高竞争力,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进而影响到偿付能力。届时,保险监管机构也将陷入两难境地:既要保证市场秩序和监管的公正性,又要扶持和保护中资保险公司,而两者的政策取向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与入世带来的挑战和培育中资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的需要相比,现行保险监管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亟待加以改善。

——保险相关法律法规过于陈旧。《保险法》作为基本大法制定于6年前,其中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状况,在许多方面(如对外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监管、反不正当竞争、网络保险监管)和很多环节(如保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格审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核保和理赔规则、保险企业的评估准则)都缺乏法律依据或实施细则。

——政府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在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问题上没有实际权力,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同时因定位不清,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的问题,例如工商部门与保监会之间因职能划分不清产生纠纷,保险监管方面多有交叉和重复;又如,规模达40亿元左右的职工互助合作基金由总工会负责管理,规模达20多亿元的安保基金由石化集团管理,二者又均未纳入保监会的监管范围之中。

——尚未实现从以规则为基础的合规性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过渡。目前,监管重心仍然放在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上,对保险企业资本金和资产负债表的审慎监管、对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均重视不够。特别是缺少对保险机构的跟踪分析,基本还处于事后“救火”的被动状态。

——监管手段仍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三、关于改善保险监管的若干具体建议

1.加快完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合理的保险监管框架

需要完善的保险法律法规包括对各类专业机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的监管、保单持有人权益保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保险欺诈以及会计制度等诸多内容。建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有关立法部门尽快将《保险法》的修改与完善纳入议事日程;同时,建议保监会抓紧制定和出台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了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效率,修改后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中国保监会对保险业所拥有的专属监管权利,其行为能力不得受有关各方的干预和牵制,并适度增加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编制。此外,在法律上应进一步确立以保监会为主、其他相关机构为辅的多重监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以及保险业行业协会、专业性的保险同业协会(如代理人协会、经纪人协会、公估人协会、精算师协会等)的地位和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立法部门要尽快扭转求全求稳求严的心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立法周期长、法律有效期短”和“立法过严、执法过松”等问题。可以参照国外做法,一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出台法律“修订案”,使法

律的修订工作经常化;二是实现专家立法,并委托专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跟踪研究;三是及时、充分公布有 关信息,以便于集思广益。

2.建立良好的保险市场进入机制

进入壁垒是产生不完全竞争的主要根源之一。目前我国对于保险机构的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有规定,但实际审批工作却很不规范,人为设置的壁垒过高。同时市场准入管理又过于粗放,如没有按照险种分类提出相应的资本金要求,对高层管理人员资质监管不足等。

考察世界保险市场的现状后不难发现,真正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保险公司只有两类:一类是实力雄厚、多角经营的大型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另一类就是专业化的小保险公司,它们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不仅需要发展大型保险公司,更需要培育众多的中小型专业化保险公司。为此建议:

第一,将保险公司资本金要求与险种挂钩,对不同的险种设置不同的资本金要求,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并鼓励专业化的中小型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市场。

第二,加快中资保险公司的审批速度,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同时放宽对保险公司设置分支机构的管制。

第三,规范保险公司的收购、兼并行为,鼓励保险公司之间开展兼并收购活动。

第四,发展多种组织形式的市场主体,将现有的职工互助合作基金改组成保险合作社,安保基金改组成自保公司,统统实行商业化运作,并纳入保监会的监管范围。

3.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保障的。这些制度包括市场退出的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险保障制度,前者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统一,后者一般通过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我国现有保险保障基金的特点是:①保险保障基金由各保险公司按照当年保费收入1%的标准单独提取,当保险保障基金达到总资产的6%时,停止提取。②筹集的资金专户存储于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商业银行,也可以购买国债。③寿险业务、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不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现行制度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根据财险和寿险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取保障基金,寿险和长期健康保险事实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由于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权属于保险公司,基金的安全性难以保证。一旦保险公司出现流动资金短缺,就很可能会动用基金。

根据上述问题,建议:

第一,按照寿险和财险的不同特点,分设寿险保障基金和财险保障基金。

第二,建立独立的法人机构对保障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同时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责。在保险公司破产时,负责对接管的保险公司提供资金援助,在没有接管公司时直接担负起对破产公司保单的转移、管理和

处理。

第三,在法律上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运作,放宽基金的投资渠道。

4.调整监管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障保险公司经营安全和投保人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因素,偿付能力监管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内容。为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一是要建立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掌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二是要进一步细化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修订,制定保险资金运用比例框架,明确对再保险、风险资本的要求(注2)三是可以参照美国经验,建立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重点对大保险公司进行跟踪监管(注3)。

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很不完善,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监管部门继续规范保险市场行为。但是即使是市场行为监管,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监管重点似应主要放在:①对恶性竞争、保险欺诈、垄断等严重干扰保险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进行整顿和治理;②进一步规范代理人市场,提高代理人素质,清理整顿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至于对保险商品的条款费率等业务活动的具体监管则应逐步放宽。

注1:对于政府定价是否偏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保险公司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注2:风险资本要求最先在美国采用,现在欧盟、日本和新加坡都在借鉴美国的做法制定本国的风险资本要求。与最低法定资本要求不同的是,风险资本管理充分考虑了保险公司经营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而且这种资本要求随着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变化而变化。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越大,其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也就越大。

注3:美国规定,凡在17个州以上营业,并且年毛保费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寿险和健康险保险公司,以及年毛保费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的财产和责任保险公司都必须进入财务分析和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简称FAST),为之提供分析所需数据。FAST系统主要依据各保险公司在前三年中提交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季度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第二篇: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

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

作 者:蒋和平辛 岭发布时间: 2009-7-7 7:43:08

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为了了解这些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我们到四川、湖南、河南等地调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国实施农业补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提出关于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一些政策建议:

1.关于粮食补贴政策

(一)增量粮食补贴资金要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倾斜

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稳定了粮食的生产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土地抛荒在一些产粮区仍然存在,而且种粮面积还在逐年下降。因此,增量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应致力于促进细碎农地的整理和中低产粮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粮地流转和种粮农民的专业合作,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另外,建议新增的补贴资金重点应向粮食主产县和种粮大户倾斜,增加对种粮大户扩大种粮规模的补贴,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二)适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支撑和稳定粮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应继续实施。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要建立在对粮食供求关系判断十分准确的基础上,并适时动用储备粮调节供求关系,尽量使市场价格能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的一个呼声就是希望明年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收购价格上涨的幅度不低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使农民种植的粮食能卖一个好价格,提高他们的收入。根据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粮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跟不上农资的上涨速度。因此,建议在CPI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以农民提供的商品粮数量进行直接补贴

我国现行的粮食直补依据是以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国家花了钱,进行了补贴,不一定能多收粮。如果补贴依据改为以农民交售的商品粮多少进行补贴,可以激励种粮农民多产粮。农民卖的粮食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越高。采用按农民提供的商品粮数量补,在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激励农民多出售商品粮,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作用。另外,以农民交售的商品粮总量进行补贴,可以避免一些“弄虚作假”。这些年来,大多数地方相关种粮补贴基本上发给了农民,但也确有极少数地方,对粮食直补,或有所截留,或挪作他用等等。而以农民交售的粮量进行补贴,农民卖多少粮食,国家补多少钱,不存在中间环节可以从中弄虚作假来冒领国家的补贴。还有就是以农民交售的粮量进行补贴,可以使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给那些在真正种粮的农民,而不是那些虽承包了责任田的农民,但实际不种田已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一批种粮大户,使他们能有效地利用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使其真正用在粮食生产上面。

另外,我们建议,此种方法应该首先在湖南、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粮食主产区进行试点,待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之后再在全国范围推广。

(四)建立“粮食利率”调控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利率”调控机制,就是通过提高或降低“粮食利率”,调控国家粮食供给,达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当市场粮价低于均衡价格,粮食供过于求时,通过提高粮食利率,降低储粮成本,吸纳储粮,鼓励国家粮食储备企业增加粮食储备,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反之,降低“粮食利率”,提高粮食储存成本,督促储备企业向市场抛售粮食,增加市场粮食流通量,保障粮食供求平衡。

(五)对财政困难的县配套资金给予减免,并给予适当工作经费补贴国家和省要加大对粮食直补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对财政困难县给予政策倾斜,根据粮食实有面积进行全额补贴,不需要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避免财政困难县因为无钱补贴只好控制补贴面积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对乡镇、村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六)加强管理,实行资金的封闭运行,确保种粮农民利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民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过程中还是存在补贴资金发放不及时,以各种借口用补贴资金抵扣农民应缴纳的各种费用,改变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存折不发放到农户手中而是由乡村干部集体代领。农民补贴资金具有项目多、标准高、规模大、政策性强的特点,工作落实上面临要求高、群众涉及面广、部门多、工作压力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管理,从多方面协调,确保农民的补贴资金能及时拿到手。因此,要实行资金的封闭运行,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一律由财政国库专户直接拨入委托代发机构,将资金直接打入接受补贴的农户储蓄存折,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安全到达。抓好政策宣传和信息公示,有利于农民了解粮食补贴政策,为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关于生猪补贴政策

其一,准确选择生猪补帖时机,刺激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

生猪补贴要重点放在生猪市场价格过低,生猪养殖户盈利较少甚至出现亏损时实施,这样可以坚定生猪养殖户信心,帮助生猪养殖户渡过难关,刺激大多数生猪养殖户恢复发展生猪生产。如果在生猪市场价格较高时也对其进行补贴,这时对刺激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其实效果是不明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其二,调整生猪补贴对象,稳定发展生猪生产

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补助政策不应该一刀切,通过调研发现,生猪补贴的普惠政策其实际实行效果不佳,不能从根本上来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所以我们建议:第一,增加生猪补贴的生猪生产环节,不仅要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而且要对仔猪进行补贴,因为仔猪也是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形式,对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和满足市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整合使用国家生猪直补资金,要重点补贴那些原有规模场扩大规模后的增量部分和新建的规模养殖场的补栏部分。

其三,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猪大县奖励的范围

由于仔猪和种猪外调亦是支持各地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形式,对稳定和发展各地生猪生产和满足市场同样和商品猪外调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建议国家除了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外,还应该对种猪养殖大县、种猪外调大县以及对区域生猪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种猪外调大县给予同样的奖励。其四,调整生猪补贴的方向,刺激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调整现有生猪补贴资金的支持途径,重点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生猪生产的支持力度。集中资金,对规模化猪场标准化圈舍、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生猪规模出栏予以重点补贴,以刺激饲养场(户)生猪生产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其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数、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避免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

其六,加强行业信息引导,规避市场风险

加强生猪行业信息引导,以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为重点,科学建立生猪行业信息联系点,加强生猪疫情、价格、存出栏情况等行业信息发布和对生猪生产及市场形势的预警预报,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产销的引导作用,正确引导农户发展养殖业,规避市场风险。

其七,解决相应配套资金,完善生猪补贴工作

由于收集有关生猪生产补贴信息的工作量大,包括生猪补助的申请、核对、复核、审批、上报、验收等等程序,时间又紧,涉及到县里许多职能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经费较多,加大了县财政负担,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不多的县来说,负担这部分费用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生猪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我们建议在国家下拨西部地区生猪补贴资金时,应同时按一定比例下拨这部分配套的生猪补贴工作经费。

3.关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1)首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一是扩大单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型机械的补贴额度。我们在河南许昌调研中发现,2006-2007年的购机补贴中,价格在几千元的机具补贴比例基本达到30%,而价格在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的机具补贴比例在14%左右。这对于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的农民来说,购买1台农机补贴后仍然高达几万元或十几万元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还只能是望“机”兴叹。建议落实地方补贴资金,允许使用地方资金在30%的补贴限额内,对当地需要重点推广的机械累加补贴。

二是实行燃油补贴。应出台对农机户的燃油补贴政策,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用燃油价格。

三是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农机户在春耕和夏收前购回机具并发挥作用。四是协调相关金融部门,实施购置大中型农机具信贷政策,并降低或免除贷款利息,甚至可以利用一部分购机补贴资金鼓励贴息贷款。

五是补贴机具不能停留在大田农机具上,应根据农业机构调整情况和高效农业发展形势,调整补贴机具的种类,加大对高效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六是为使补贴资金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以补贴为主的情况下,适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重点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2)其次,增加相应工作经费要保证农机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的工作经费,让他们全力为农机事业服务。另外,建议在专项资金内设立必要的项目组织、宣传、培训、管理、监督等工作经费,按补贴资金的10%进行核定。在下达购机补贴政策时,逐级按比例适当明确推广工作经费。

第三,要加强补贴机具的后续服务

建议农机生产企业延长农机售后服务期,在产品销售集中的县建立零配件供应点和维修点,或者与农机推广部门联合进行“三包”服务,以解决好购机户维修和购买配件难的问题;重视对农机购买户的技术培训,可与农机培训学校结合起来组织学习先进农机具的操作和维修技术,变被动修理为主动养护。第四,妥善处理政策执行中的矛盾

农机补贴目前仍不能实行普惠制,政策实施区内也不能全部得到满足,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享受到政策优惠,甚至因政策实施而失去一部分既得利益。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对于补贴机具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的问题,一要督促各农机供应企业切实履行的价格承诺,严格执行补贴目录中销售价为最高限价的规定,价格只能下浮,不能上涨。

4.对其他农业补贴的建议

(一)对农业灌溉水费进行补贴

目前,农业灌溉水是唯一向农民收费的项目。存在以下问题:水费征收难,收取率低,造成灌区供水单位普遍亏损,由于缺乏维修养护基金,许多排灌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入地“大锅水”,按亩平摊水费的不合理性,加之农民对免除水费政策的期盼,加剧了水费征收

难的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该对农业灌溉水费进行补贴。可以按照种粮面积将水费补贴直接兑现给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水管单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动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建议首先在粮食主产区部分省市进行试点,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二)对马铃薯良种进行补贴

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马铃薯年,马铃薯是世界也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效益的不断下降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和膳食结构的改善,马铃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但是由于没有大规模推广脱毒种薯,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较低,单产提高空间很大。据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介绍,如果采用新品种、新工艺,我国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并且商品薯品质改善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目前推广脱毒种薯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亩产量较全国平均亩产提高100%-150%(因生产条件及品种而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能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另外发展马铃薯产业可以部分缓解生物能源原料匮乏问题。我国近年来出台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良种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实际效果,使数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是马铃薯良种补贴仍是空白。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马铃薯良种补贴相关政策,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部分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试点。

(三)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予以补贴

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抖予以补贴,促进这些产业部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农业的成本。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既是维持农业高产出的手段,也是造成农业自身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又是当代农业增长中难以替代的投入。所以,在维持农业产出增长的同时又要改善环境质量,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是可靠的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减低农业产业收入能力,如果没有政府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补贴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换就难以真正实现。

(四)设立农业结构调整补贴,促进多功能农业区的发展

虽然我国经过了多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逐步转变为农、林、牧、渔各业并举的格局,但从农业发展多功能性的需要而言,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受的资本约束和技术约束依然较大。所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补贴是发达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因此,增加政府的专项补贴项目已经不仅是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多功能性农业的迫切需要。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第三篇: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徐立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上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应该说这些都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利好消息,但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郭左践同时又指出:目前在中国搞农业保险,并不重规模,重在探索方法和模式,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和道路。” 因此必须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目前,发展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

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依据WTO的绿箱政策,我国可以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措施加以实施。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而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来看,无论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减免、经费补贴,还是向农民补贴一定比例的保费,都是作为财政对农业的补偿性投入,是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增加间接补贴。对农民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进一步加大,以增强农民对保费的支付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指出,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点的能繁母猪保险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政府补贴保费的80%,使48元的财政支出和12元的个人支出,获得了1000元的经济补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吴焰提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补贴农险保费的方式可以使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通过保险机制得到乘数倍放大,这是一种很精巧的制度安排”。

(三)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

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四)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

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按这种模式推行农业保险。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草根组织”,也可以为农业保险代收农民会员的保费,并参与保险的协调,在突发的灾害查勘、定损理赔等服务方面做些工作。

(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法国《农业保险法》就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相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没有任何强制性,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主要饲养的牲畜,必须进行强制投保,其费率应相应低一些,具体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和风险等级来确定,使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有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其他农产品采取自愿的原则投保,保费可以稍高一些,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保险手段,但对其最高承保金额应作出规定,一般不应超过一定年数的平均收获量的60%,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采取这种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形式以强化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

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悉,保监会今年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六)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经营的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业保险的“保护伞”能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保障。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目前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起到保障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今年南方雪灾中农业保险目前的赔付占总赔款的比例不到4%。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这说明农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第四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政策建议及发展前景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政策建议及发展前景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所以 “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重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已经先后出台十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地区一直延续着传承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之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面临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力量薄弱的单个农民却无法抵御,所以农业保险制度便应运而生了。而一直以来,抗灾救灾、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的费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负担,也有一少部分来自群众和企业的捐赠。这种模式不仅让国家投出了大量的财力,而且不利于健全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形成。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更多地用社会的力量来化解农业风险。

一、历史与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经历了近30年的曲折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与波动发展阶段(1982年-2003年)。

第二阶段:破冰与升温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中共中央于2003年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之后,又连续八年出台了八个涉及“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逐渐加大对政策性农险的支持力度。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004年中国保监会一方面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先后批设了安信、安华和阳光3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省份开展了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险试点,实行国家、地方财政补贴、农户投入的形式。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其进行补贴。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试点工作由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止2009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据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亿元。五年来,保险业共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1279亿元。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对解决“三农”问题,显示出了巨大优势。

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大农业保险推行力度,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农业保险政策效果仍不理想。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八个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第一,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第二,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人之间的矛盾;第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缺失之间的矛盾;第五,农业保障和保险公司盈利之间的矛盾;第六,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之间的矛盾;第七,政府主导性与发挥保险公司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第八,农业巨灾风险存在与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缺失之间的矛盾。

二、政策建议:

在借鉴、遵循国外先进经验和共性规律的基础上,着眼我国国情和农业、保险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立足现有金融资源,以政府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导向,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为主线,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特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保障有力、运营高效的农业保险体系,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手段;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关法规,把我国的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发挥政府主导性与保险公司积极性相协调,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自然灾害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

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统筹发展城乡自然灾害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科学的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自然灾害保险的经验教训。

三、发展前景:

我国作为雨雪霜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保障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很多地区推行尚不理想,待提升空间很大。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对突发的农业自然灾害,主要采取的是临时性的政府救济和良种补贴,而相比政府救济和良种补贴,农业保险则是一项兼具公平与效率的三农政策。推广农业保险,除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外,同时还拉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业保险的开展还解决了农户贷款难和灾后银行收贷难问题,可以形成保险、银行、农户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另外在广大农村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可吸纳部分农户成为专兼职保险人员,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农业保险的补偿功能解除了农民对农业高风险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敢于投入、实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保险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农业保险惠民、安民、富民的作用。从这里我们

可以清楚地预见农业保险发展的广阔前景,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我国的农业保险必将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保险政策

平舆县人社局职能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平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平政办〔2011〕25号)要求,现将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所涉部门职能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

二、以引导农民进城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

4、以农民进城扩张”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进城农民进得来、扎下根,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今年以来,今年以来共实现对外劳务输出31.3万人,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24人,占市下达我县15000人目标任务100.16%,县内就地实现就业52964人。持续巩固“平安计划”成果,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今年以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员达到3500人,占市下达我县目标任务的100%。全面铺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印发了《平舆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平政〔2011〕2号),出台了《平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舆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政〔2011〕3号),并按照《河南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要求,设立了被征

地农民养老保障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确定了经办机构、经办人员,启动了各项工作,共登记被征地农民居委会(村民组)12个16888人。

二、关于“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5、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大力推行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动劳务输出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今年以来共实现对外劳务输出31.3万人,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24人,占市下达我县15000人目标任务

100.16%;逐步建立覆盖城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信息平台,今年以来共收集整理用工信息58条,发布有效用工信息42条;免费职业介绍1264人,免费提供求职登记728人,提供用工岗位1500个;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102人,投入资金42.55万元;继续实施就业再就业技能计划。今年以来共开展再就业培训1586人、创业培训36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020人,分别占市下达我县1500人、360人、5000人目标任务的105%、100%、100%,大幅度提高了各类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技能。

三、关于“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6、加强土地管理”问题

按照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各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社会保障费用标准的通知》(豫劳社办〔2008〕72号)要求,根据城市建设用地计划,及时对城市建设用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初核,今年以来共审核城市建设用地三批94.5867公顷,缴纳社会保障费用1443.0640万元万元,即保障了城乡发展和重点项目用地,又确保了被征地农民不因征收土地而降低原有生活水平,长远生计确有保证。

四、关于“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中“

2、更加全面地构筑保障体系”问题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就业人数4952人,占市下达我县3400人目标任务的14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二是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今年以来新增失业人员再就业2036人,安置“4050”人员942人,分别占市下达我县1600人、700人目标任务的127%、135%,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继续实施就业再就业技能计划。今年以来共开展再就业培训1586人、创业培训36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020人,分别占市下达我县1500人、360人、5000人目标任务的105%、100%、100%,大幅度提高了各类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技能。

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今年以来,全县企业基本养

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330人、32206人、1200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632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3677人)、18359人、15451人,各占市下达我县9900人、32200人、120000人、17800人、15000人目标任务的185%、100%、100%、103%、100%;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4034人、558722人。

五是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持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分别达到3743万元、296万元、2986万元、79万元、120万元,各占市下达我县3743万元、292万元、2800万元、63万元、120万元目标任务的100%、100%、107%、125%、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分别达到1958万元、1644万元、4100万元,综合征缴率均达到100%。

六是社会保险待遇落实持续巩固。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20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豫人社〔2010〕30号)精神,从2011年1月1日起,我们及时为2010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

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调整基本养老金手续,人均增资140元,涉及人员5082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让广大企业退休人员及时分享到了社会进步成果,全年应发放基本养老金6817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付金额分别达到14.42万元、2808万元、405万元、13.9万元、17.1万元、8120万元(含代发金额)、782.33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各类参保对象的权益。

七是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持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在全市率先启动,印发了《平舆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平政〔2011〕2号),出台了《平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舆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政〔2011〕3号),并按照《河南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要求,设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确定了经办机构、经办人员,启动了各项工作,共登记被征地居委会(村民组)12个11800人,有力地支持了全县项目建设,拓展了业务范围,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好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市率先实施,在2009年推行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今年申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成功,并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统称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止目前,全县共有386971名16-59周岁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征缴新农保基金4083.03万元,共有122601名60周以上农村居民享受到新农保待遇,与非试点县区相比,我县广大城乡居民提前两年享受到每年1亿多元的普惠待遇。切实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众的养老保险问题和国有(集体)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问题,纳入国有(集体)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的单位有68个,覆盖人员达到3390人。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积极开展,已经完成全县教育、卫生事业参保缴费的摸底调查和资金测算工作。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达到3500人,圆满完成了市下达我县的目标任务,“平安计划”成果进一步巩固。适时调整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参保对象就医负担。出台了《平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清理拖欠失业保险费专项行动的通知》,加强对欠费大户和有能力缴费而欠缴单位的清欠力度,尤其对欠费30万以上的单位实施重点监控,对拖延缴费、拒不缴费和恶意欠费的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强制征缴,实现欠费户数、欠费金额的双下降。

下载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化下我国保险竞争政策和措施(最终定稿)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险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这给我国保险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客观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抓住机遇和迎接挑......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旅游市场监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作,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坚持围绕部门职......

    保险营销策略:浅析我国保险营销分析及建议五篇范文

    保险营销策略:浅析我国保险营销分析及建议 一、加强学习保险营销策略 1、向顾客学习保险营销策略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在现代竞争中胜出,关键是抓住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保险产......

    我国保险营销策略的分析及建议

    我国保险营销策略的分析及建议 2006-7-3 17:19 中国金融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应该说我国保险业的营销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存问题及建议[精选5篇]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存问题及建议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列举了保险资金运用的现存问题,第二部分从吸收、培养人才的角度给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关键词:资产负债匹......

    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的建议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在我国是可行的,它是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深圳联力运通物流有限公司http://.cn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虽然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2月9日表示,物流......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及其改善措施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其改善措施的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股利政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三大政策之一,一直是现代西方公司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税后利润究竟该分配给股东还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