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

时间:2019-05-12 14: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

第一篇:【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

【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

我国信访制度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国家对各省市区不再搞全国范围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信访排名取消后,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点对点”通报制度,并通过信访约谈制度对地方工作进行监督。(11月11日《新京报》)

推行信访排名制度的本意,是要向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施加具体的责任和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很大程度上异化成为地方政府阻碍群众上访、侵犯群众信访权利的动力。由于以往把信访与地方领导升迁直接挂钩,一些基层政府为此耗费巨额财政资金和人力,甚至时有发生在“拦卡堵截”访民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访民的权益被践踏,殴打、劳教、强制关押等现象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拦卡堵截”并没有解决问题,更加激起了访民只信任北京的心里滋生。

面对问题,化解矛盾,才是信访工作的根本。2003年,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集体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问题是基层政府可以解决的。但是,取消上访排名,地方官员的升迁压力大大减轻,能否同时开辟一个畅通的渠道有效解决民众诉求呢?

信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众诉求的重要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权力机关切实推进自身改革,一方面促进权力机关之间的监督制衡,另一方面加大公众权利对权力机关的监督制约,促使权力机关真正对选民和公众的利益负责,真正敬畏人民。

取消信访排名只是第一步,而不是最终目的。如何理顺上下级政府部门权责关系,才能避免更多的矛盾涌入信访,消除访民只信任北京的心理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民主和法治渠道合理解决访民的利益诉求才是治本之策。

第二篇:扭转“八年级现象”,青春更沸腾

扭转“八年级现象”,青春更沸腾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精神力量,它包括重责任、有爱心、讲民主、尚公正。”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孩子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做个有心的班主任。由于八年级是个特殊的年级,班主任就更应该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八年级现象

如果要认识“八年级现象”,就要从八年级和七、九年级的对比中去发现。七学级学生虽进入初中,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还很浓,看问题仍处在直观和感性的阶段,缺乏思考。但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九年级学生已接近成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独立判断性明显得到发展,富于理想主义,开始思考人生问题,开始关心毕业去向,有压力感,紧迫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而八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七年级那样规矩了,失去了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动机,模糊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丢弃了拼搏向上的傲骨和意志,偏离了道德行为准则,缺失了认知方向。他们变得自私、任性、自我、自卑、冲动、脆弱、分不清真善美假恶丑的界限,弄不清做人的责任与标准等。因此,八年级被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八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八年级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二、八年级现象形成的原因

1、不能合理地处理日趋繁重的学习压力。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比七年级增加了许多,学习内容逐渐深化和抽象,而不少孩子的学习方法却没有多大改变,成绩不断下滑,致使学生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

2、不能化解内心的追求和现实的矛盾。八年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再加上老师的关爱没有及时到位,因而会变得冲动、过激,做事偏离正常轨道。

3、不能克服网络信息的诱惑。八年级学生由于家长因没有尽到监管义务而产生的愧疚感,对孩子的宽容度也有所增加,于是加大了对孩子的物质补偿,导致孩子用多余的钱上网吧或买手机上网,而家长却无法监管。孩子长期在网上逗留,自然对学习失去信心。

4、不能抗拒悠闲自在生活的腐化。个人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日趋明显,也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

5、不能有效控制心里的欲望。由于身体、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不少学生在异性认识上产生了盲区,致使他们走上早恋、耽误了学业。

6、不能抵制消极思想的干扰。由于八年级学生阅历尚浅,很难正确辨别是非,学校传统封闭式的思想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及部分家长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很容易误导学生的行为。

三、应对“八年级现象”的策略

1、从源头上遏制“八年级现象”的蔓延,首先要有“扶着”他们走一程的耐心。跨进八年级,班主任应把好第一关,从思想上不应该这样去要求他们:你们又进入了高一级的年级,学科又增加了,你们也长大了一岁,要多加努力才是,不然怎能对待起你们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亲„„这样学生进入八年级的兴致一下子被你冲得无影无踪。如这样引导他们:你们现在进入了八年级,生活会因科目的增多而变得丰富多彩,视野也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你们也会在各学科的不断影响下很快成熟起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相信自己!如有了这样开场铺垫,相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学科的压力,这时班主任就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不同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好各学科间的压力。根据我多年来的点滴积累,在作业问题上,我采用五步法:一征求、二协调、三分层、四主次、五及时。“扶着”他们走了这么一程,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得到缓解和释放,短时间内 应该会好好的配合老师、班干部、同学的。

2、正视“八年级现象”,因势利导,加强交流与关注,这一步叫“引着走”。进入八年级,班主任首先要调整好心态,才能把好第一关,同时不要回避班级中所要出现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碰到棘手问题,多和同事交流、多和学生交流、多和网上交流、多和教育杂志交流,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化有为无。有一次,上我的语文课,李丽竟然在偷偷的玩手机,我心里有点恼火。因为学校多次下达不准带手机进学校的通知,我也多次强调,她竟然敢带来,自然我就收缴了她的手机。下课了,我前脚才跨出门,李丽就一个箭步冲上来,“给我手机!”“下午叫家长来领”,我扭头就走了,可她却跟在我身后,一直跟到楼梯口;我很生气,她还不依不挠;我转念一想:她敢如此追要,定有隐情。于是我退一步,“给你手机卡,行不行?”他高兴的答应了。事后一想,每个孩子都有隐私呀!下午我就把手机还给了她,但在全班同学面前附上了一段台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能纳闷:为什么我会这么快把手机还给李X X?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这个手机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她的惟一。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寂寞也随之而至;面对空荡荡的四壁,她可以用它从远方的父母那儿寻找慰藉。所以我担心,才还给她的。希望下次不要带来!从此,我班带手机的没有了。这样的碰撞在生活中也会不时发生,所以,要和学生多交流,取得信任,力争成为孩子们的倾听者,那么矛盾就会被化解或提前被消灭。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心理,引着他们健康的成长,而不暴风雨式的批评和说教,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这样的方式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或难以忘记。

3、抓住学生的叛逆心理,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挥洒,大胆采取“放开走”的策略。每学期除我敲定的几个主题班会外,其余让学生去选择;然后自由发言讨论,而我只是稍加扶持或引领。像学生选择的“我被欺负了怎么办”、“我们可不可以上网吧”“男女生该如何相处”“差生要不要做作业”等等。这样学生推开门去说,比我们的说教效果要强百倍。抓住这一点,我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上,也是以学生的建议为主线,如学生选择了“篮球比赛”、“象棋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夸同桌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认知取向和世界观,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他们一旦感到被尊重,他们就不再为自己而努力。

4、经常联系家长,拉近师生距离,转变学生思想,助其走上理解、尊重、拼搏之路。通过和家长联系,建议他们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地生活环境,建议他们给孩子发回他们干活时的辛苦画面;同时,也邀请会说的家长到校和部分学生面对面交流打工的酸甜苦辣。致使不少学生变化很大,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拼搏。

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书信交流、字条暗示、不当众批评等方法,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深层次地挖掘他们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所在,尽可能地多从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家庭背景出发,来探讨学生的心理历程。并善于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教育策略,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平日的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动态,做一个细心之人,有心之人;和孩子们相处时,要用心聆听并读懂他们的心灵世界,做一个知心之人,会心之人。因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班主任就是一把钥匙,只要用心,只要有爱,就会开启一个世界。

第三篇:浅论如何改进信访执行难的现象

浅论如何改进信访执行难的现象

一、信访执行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经济社会中交往十分频繁,进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呈上升趋势,这些纠纷通过诉讼程序往往能够使大多数的案件得以圆满的解决,大多数当事人对法院的审判结果是能够欣然接受。这样,既达到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达到了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目的。但是,少数当事人确不是这样想,而是采取另外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去解决纷争----上访。据相关资料显示,群体访、越级访、缠访、重复访、赴京访等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幅度大,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行动较为激烈,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要和非常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每年的“两会”期间,上访问题将成为各级党政部门最敏感的问题。不管上访的理由是否正当、手续是否完备、问题能否解决,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都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在信访执行过程当中,又存在以下问题:

1、老案信访多于新案。老案由于时间长,情况难以掌控,更容易引起信访,说明在老案恢复执行工作中尚存在薄弱环节

2、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极少数信访工作人员只考虑如何结案,不关心当事人实际权利的保护,只要案件一结,能拖则拖,能推则推,让当事人来回奔波,感觉无动于衷,在老案执行中,这一现象较为突出。

3、工作作风不正。一些工作人员对当事人提出的要求,不当回事,久而久之,使当事人产生不满;一些人员讲话不注意对象、场合、分寸,在不经意间引起了当事人的误解、猜疑;一些人员对急事、难事敏感性不够,按常规案件办理;有些片面强调当事人自己举证,甚至对一些举证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也一样要求,有时给当事人产生刁难之感。以上种种工作作风问题,往往都容易引起当事人对工作人员的不信任,也易引起信访。可以说很大部分来反映的案件,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行工作作风的问题。

二、信访执行难的原因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空前重视信访工作,从工作条件、人员配备较以前好,工作效率亦高,也解决了力所能及的很多实际问题,为什么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其原因如下:

1、信访制度设定的作用、职能存在问题。

信访工作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不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权力。

2、信访功能主要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起疏导、沟通的作用,并没有赋予信访机构及人员处理问题的决定权。

3、中国民众的传统非讼和清官意识浓厚,喜欢找清官解决问题,找的官越大(越级)、事情闹得越大(群体上访),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些当事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信官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一旦自身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想法。四处上访、闹访、缠访,以造成社会影响施加压力或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给政府施加压力。

4、不及时处理或不处理。信访人员对各庭、室部门无约束力,部分信访案件被无形的消化掉,有的信件批转到相关部门就无影无踪,石沉大海,导致信访信件反映的问题本应得到解决而未在基层消化。

5、涉及到有牵连的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不及时处理,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相关职能部门的上级部门一般不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即使当事人来信或上访,也仅告知来信人或上访人到相关的职能部门投诉或解决,或者接待后将上访的内容作为信件批转到基层职能部门处理,于是就出现推诿现象,使大量信访信件不能及时有效的化解处理。

6、部分上访人员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如要求给子女进入公务员队伍等等,任何部门都无法解决。

三、如何改进信访执行难的现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信访战线的同志必须牢固确立宗旨意识,不断增强进取精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提高能力水平。具体讲,我认为要进一步增强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初信初访,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就地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提高办结率,防止初访变重访,重访变积案。

众所周知,群众信访一旦延伸两至三个环节以上,其成本必将成倍增加,而最终其问题还是必须由基层解决,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浪费势在必然。因此,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解决好群众初信初访,竭尽全力将信访问题解决在最基层,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这样既能达到解决信访问题的难度小、成本小、影响小的效果,又利于社会稳定,赢得民心,节约成本,减少信访人、相关党政机关等各方面的损失。

基层信访工作做得扎实,才能筑牢信访工作的基础,有利于更广泛、更便捷地收集群众对日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争取群众对各项工作的参与、支持和理解,有利于就地、及时地疏导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减少越级访、集体访、群体访的发生,促进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这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

2.增强执行力。这是由信访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信访部门是代表党和政府受理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机构,承担着了解社情民意、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因此,广大信访干部必须增强党性观念、大局观念,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提高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的能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提高执行力为保障,认真坚决、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落到实处。要通过组织会办、督查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方式,促使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信访问题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要及时把信访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访、包案,跨地区跨部门信访事项会办,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处理,重点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和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等机制,切实把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增强推动力。

信访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责任重,必须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信访部门和信访干部要通过服务领导推动信访工作:注重调研分析,从大量的信访个案中分析梳理全局性、潜在性、倾向性问题,对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要通过协调部门推动信访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在解决信访问题中的职能作用,针对信访突出问题,比如当前主要是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和“事改企”等方面的信访问题,实行信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信息互通、联合接待、联合办理、联合督查,进一步提高信访工作效率。要通过指导基层推动信访工作:坚持下移重心、前移关口,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完善基层工作网络,提高基层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信访问题较多、群众上访量大、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要加强督查指导,限期整改问题,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4.增强公信力。信访工作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群众工作,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要善于与群众沟通,带着感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并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疏导、政策宣讲、问题解答等工作。要敢于替群众讲话,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信访干部要主持公道,敢于讲真话、报实情。敢于正视问题、动真碰硬,以公心赢得民心。要真为群众办事,认真对待每一位信访群众、办理每一件信访事项,做到接待时热心、耐心,办理时真心、尽心,努力把群众的事办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

总之,要切实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改进信访执行难的现象,使人民群众提出的信访事项能够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就必须要求各级党政不断加强对信访阵地建设和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信访问题一次性办结率,更好的掌握工作主动权。

杨娟

第四篇:北京邮电大学信访工作条例

北京邮电大学信访工作条例

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持学校党政密切联系师生群众,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改进学校工作,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本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学生以及与学校、学校下属机构和人员有关联的当事人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学校党政部门反映情况、表达意愿,并由学校党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活动。第二条

学校及各二级单位党政领导应当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监督,努力为师生群众服务。第三条

信访工作应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并通过解释、解答、解决方式及时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第四条

学校及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应当批阅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检查指导信访工作。第五条

学校信访工作由分管校领导负责,学校信访办公室总体协调,专人负责学校的信访工作。各二级单位也应明确一位党政负责人分管本单位的信访工作,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信访工作。第六条

建立学校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了解掌握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和动态,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组织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处理跨部门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督促校内各部门处理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章 信访人

第七条

信访人,是指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或党政职能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师生群众和其他组织。第八条

信访人依法信访,其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学校各级组织和个人不得对信访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第九条

信访人对学校下列信访事项,可依法向有权做出处理决定的党政领导及其职能部门提出:

(一)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和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工作的建议;

(二)对学校党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建议、批评和要求;

(三)监督、揭发党政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及失职行为;

(四)控告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属于学校解决范畴的行为;

(五)其他信访事项。第十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到学校设立和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向学校党政领导走访,一般应在校党政领导定期联系群众、接待日时到指定地点进行,如遇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向学校信访办公室预约。第十一条

信访人应当遵守信访秩序,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党政机关的工作秩序,不得围堵、冲击学校党政机关,不得拦截学校领导公务车辆,不得冲击会场,不得损害接待场所的公私财物,不得纠缠、侮辱、殴打、威胁接待人员,不得携带危险品、爆炸品和管制器械进入接待场所。第十二条

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面、电话等形式提出;一定要走访的,应推选代表提出并提前预约,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第十三条

信访人所反映的情况必须属实,不得捏造、歪曲,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章 受 理 第十四条

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受理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第十五条

凡超出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受理范围的信访事项,信访工作人员应建议、劝告信访人向相应单位提出。第十六条

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属于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由本部门负责受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由主要涉及部门协调所涉及部门共同受理。第十七条

信访工作人员发现来访人员有精神疾患的,应当通知其所在部门或监护人将其带回;对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妨碍信访秩序的精神疾患者,可通知相关部门将其带离接待场所,进行适当处理。第十八条

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对可能影响稳定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苗头事件要高度重视,果断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应立即向上一级组织或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 办 理

第十九条

信访事项在办理时分为简明登记表(见附件二)和信访受理表(见附件三)两种表格。简明登记表用于信访事项的简明情况登记,由学校信访办公室统一汇总;信访受理表用于详细记录信访事项并跟踪信访事项由受理到办结反馈的全过程,最后统一由学校信访办公室负责整理归档。信访受理表及其附件不得丢失。

直接到各职能部门反映问题的,可由职能部门自行办理,不必报学校信访办公室。第二十条

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办理信访事项,一般应自该部门受理之日起1个月内办结,并将办理结果填写信访受理表返回学校信访办公室;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向学校信访办公室书面说明情况。第二十一条

对于上级信访部门批转由学校信访办公室负责处理的信访事项,应在60日内办结并上报处理结果,因特殊原因到期不能办结的 , 应当向信访人说明情况。对上级信访办要求报告查处结果的信访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学校信访办公室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上报结果。第二十二条

信访受理部门不得敷衍塞责、久拖不决,要正确疏导,及时、恰当处理信访事项;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信访事项不得相互推诿扯皮,要秉公办事、分清责任、尽快处理。第二十三条

信访工作人员如与信访事项或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应当回避。第二十四条

为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信访工作人员不得将检举、揭发、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递给被检举、揭发、控告的对象。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压制、打击报复、迫害信访人。第二十五条

信访人和有关部门应当遵守、执行信访事项处理决定;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意见之日起30天内请求原办理部门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复查,再次受理部门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天内认真复查办理。经复查,信访事项处理决定正确的,不再处理。终结处理意见应抄送相关单位和部门。第二十六条

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发现本部门对信访事项处理、复查确有错误的,应立即纠正;上级部门有权对下级部门处理不当的信访事项进行重新处理。第二十七条

学校各党政职能部门应当及时分析信访事项反映的学校情况和师生员工的愿望,提出建议,改进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学校信访办公室将定期公布信访工作情况,对未按时完成信访工作任务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

信访人妨碍信访秩序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并可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违反国家法律或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处理。第三十条

学校以往制定的信访工作制度,凡与本条例有冲突的,以本条例为准。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论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

“信访不信法”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信访不信法”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当“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和意识大行其道之后,通过信访实现诉求的情况就会大量出现,更多的公共资源将被占用,规则遭到破坏,有的访民甚至滥用权利,要挟公权,形成另一种不平等,必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信访不信法”是当前社会

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现实存在,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这一现象。“信访不信法”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官员、司法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行政、司法过程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信访、领导批示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也是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要缓解基层“信访不信法”现象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努力建设法治国家,将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逐步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

一是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从源头上化解信访压力。必须坚持强化政府责任,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避免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一个法治社会,需要具备完善的法治制度,一个廉洁的法治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行为监督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二是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权威性,争取当事人由信访向信法转变。司法权威的树立,最关键的是司法裁决的终局性应得到肯定和尊重。首先在案件的办理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彰显法律的公平、公正;其次,案件的裁决结果应当得到双方当事人、有关部门和人员以及司法机关自己的尊重,确保司法裁决的终局性。再者,正确的司法裁决一定要加大执行力度,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受到法律的维护和保障。唯有公正方可树立司法权威,群众普遍会认识到“法”比“访”更可信,更可依,“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必然会减少。三是要反腐倡廉,确保权力的廉洁性,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和司法机关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干部自身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保持干部队伍纯洁,对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廉洁教育,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变“信访”为“信法”不是一朝一夕便的事,在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反腐倡廉,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是消除产生“信访不信法”意识和现象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

下载【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扭转“只信北京”的信访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