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经纪人发挥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险经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确立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经纪人市场,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发展策略
一、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险经纪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1、政府监管效力不高
在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经纪人是由保监会的保险中介监管部进行监管。根据我国国情,保监会对保险经纪人实施监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没落到实处,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比如一些未经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的境外保险经纪人,在境内非法从事保险经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经纪人的市场退出实施不严等。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
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三)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代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四)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
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
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
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二)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
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
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
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
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三)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
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
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
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五)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代理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参考文献:略
众淘网 龙王学术:
看天空论文网:
第二篇:我国PLC市场发展策略
我国PLC市场发展策略
2009-10-19引言自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诞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得到了迅猛地发展,plc在开关量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模拟量处理和运动控制等功能。今天的plc不仅能够进行逻辑控制,而且在位置控制、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plc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技术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plc的研究与应用,1974我国首先仿制了美国生产的第二代plc。1977年我国又采用了美国motorola公司的一位机mc14500集成芯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plc,不仅有了批量产品,而且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控制。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国积极引进国外的plc生产线,建立一些合资企业,并开发自己的产品,如天津自动化仪表厂、辽宁无线电二厂等。引进初期的plc主要用于冶金、电力、自动化生产线等较大的设备和系统,后来随着plc价格的不断降低,plc技术开始应用到越来越多的中小设备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plc年增长率保持为20%~30%,近年来,plc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十分迅速,在自动化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国际plc市场
目前,世界上有plc厂商200多家,各种型号产品几千种。plc产品按地域上分成三个流派,分别是美国产品、欧洲产品、日本产品。美国:a-b(allen-bradly)、ge(generalelectric);欧洲: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法国的te(telemecanique);日本:三菱电机(mitsubishielectric)、欧姆龙(omron)。此外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内市场上还有韩国、台湾地区等plc产品。
从plc问世至今,一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高速增长态势,在工业控制领域,plc始终处于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非常可靠的控制方案,plc与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和ipc(工业pc)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见表1)。现代的plc在功能、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及开放性上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另外,ipc加软件能实现plc的主要功能,在一些场合能代替plc进行控制,即实现软plc的功能。
2003年全球plc市场销售额超过了60亿美元。今后5年年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4.6%,200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5亿美元。美国调查公司arc对中国的plc市场进行调查并发表上述预测,2004年plc的销售市场规模。3中国plc市场
我国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机械行业80%以上的设备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和接触器控制。加入wto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控制主要以逻辑控制为主,大量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改造也为plc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arc咨询集团近期发布的《中国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增长迅速,某些行业的增长率甚至达到20%。在未来五年内,中国plc市场的综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4.1%。2003年这一市场为3.7亿美元,预计2008年这一市场还将翻一翻。
由于种种原因,国产品牌的plc在国内plc市场份额所占比例很小,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中国目前市场上95%以上的plc产品来自国外公司。目前中国plc市场主要厂商为siemens、mitsubishi、omron、rockwell、schneider、ge-fanuc等国际大公司,欧美公司在大、中型PLC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公司在小型plc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在小型plc领域也有一定市场份额。
2003年10月,国内媒体开始关于中国plc市场的研究,依据得到的样本分析,初步得出正在使用的众多plc的品牌中,西门子、三菱及omron占据绝对的优势,60%左右的用户使用了这些品牌的plc产品,而rockwell/ab、ge-fanuc和富士等品牌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分布情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产品覆盖范围
排在最前的三个品牌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系列,用户很容易得到恰当的产品;其他品牌如富士,lg等则以小型和微型产品为主,ge和schneider以中大型产品为主。产品价格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a-b拥有出色的技术和全面的产品系列,但是高价格的形象却使部分用户却步。
3.2在中国市场上的历史
西门子、三菱及omron都是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供应商,在很多领域占地了先机,相对应的是ge、schneider和lg这些后来者虽然市场快速增长,但是距离先行者仍有一定的差距。
3.3行业分布
某些品牌会侧重于一些行业,如schneider更加注重电力行业,rockwell在冶金行业表现出众。
2004plc市场研究报告表明:作为目前国内控制市场上的主流控制器,plc市场的国内参与者在高达31亿的plc市场总需求中,国产plc占有量不到整个市场份额1%,中国大陆plc厂商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在按照i/o数量划分的市场总量中,小型plc(256点以下)的市场巨大,国产plc的市场贡献就在小型plc的市场中。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
plc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内有实力的自动化公司应充分利用在市场、技术、行业影响和品牌等方面的积累,大力拓展plc业务。目前,国内plc生产厂家有30余家,但目前上市的众多plc产品中,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名牌产品。
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外的小型plc差距正在缩小。如无锡信捷、兰州全志等公司生产的微型plc已经比较成熟,有些国产plc(如和利时公司、凯迪恩公司)已经拥有符合iec标准的编程软件、支持了现场总线技术等。面对国际厂商数十年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管理经验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内厂商多数只停留在小批量生产和维系生存的起步阶段,离真正批量生产、市场化经营乃至创建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国产plc的低价优势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但可喜的是,和利时、凯迪恩、德维森等一批国产品牌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4问题与对策
4.1国产plc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产plc在中国plc市场所占份额很小,但只要国内有实力的plc厂商下定决心,仔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踏踏实实、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在plc领域有所作为。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内企业和国外知名品牌的重大差距还是不可忽略。目前我国国产plc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首先是技术,在国际上plc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多数plc厂家还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PLC产品,其中之一就是研发实力不够。虽然资金投入、生产和质量管理等因素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研发投入、研发成果产品化以及生产工艺等。而技术则是贯穿着其中每一个环节,plc核心技术的开发、产品的后续开发、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如何在技术上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将是国产品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其次是竞争,由于国内plc市场大部分由外国的产品所占领,大、中型plc产品中,几乎全部由国外几大公司垄断,随着我国使用plc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外几大公司几乎每年都会针对市场推出新的产品,一旦用户使用了新的产品后,他们就会逐渐的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经济竞争中就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国内plc厂家一定要有自己自主研发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令人感到高兴的是:2006年11月1日,在亚洲国际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具有独立知识
产权的lk大型plc。
最后是市场销售,国内plc的产品宣传、市场开拓,以及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国内plc厂家如和利时,凯迪恩等厂商在这方面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2振兴国产plc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所面临问题,笔者认为我国plc的发展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我国应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尽快研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系列产品,plc技术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大量采用it技术,硬件通用化、软件标准化,使得plc的设计和生产不再存在技术壁垒。加之近年来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plc产品已成为可能。国内plc厂家应联合起来组成集团公司,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共同开发各种机电产品,如:变频器、伺服系统、人机界面等,大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兼容性,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敢于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企业进行竞争,只有这样国产plc产品才能在中国的自动化产业市场立足。
(2)继续发挥国内plc应用技术的优势,扩大应用领域。将plc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还要凭借技术和劳动力优势,逐渐融入国际plc的应用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国应用技术优势形成真正的增值服务,带动相关成套设备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3)在扩大plc应用范围的同时,在软件集成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工业生产过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集成软件、人机界面软件和应用软件。
(4)在发展小型plc产品方面,必须在集成性、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设计出满足用户不同要求的产品。小型plc产品仍将是市场主流,小型plc是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国产化的,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小型plc国产化是大势所趋。立足于国内市场,国内plc厂商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快速地为用户专门定制个性化产品。而跨国公司的中国用户很难将这种特殊需求迅速反馈到国外的plc生产厂家促成产品的迅速改进。
(5)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国民信任。国产plc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支持,国内plc厂商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plc产品,开展相关的plc技术研讨会,产品展示会等,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消除用户的偏见,并且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对产品的性能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国内plc厂商应注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办学,免费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进行国产PLC技术普及。
(6)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对国产plc的发展给予引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要对
我国现有的几十家国产plc厂商进行整合,组建中国自动化集团公司,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优秀国产plc品牌进行大力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技术开发,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目前国产plc市场尴尬局面。
5结束语
采取上述策略后,我国一定能够在plc的应用上率先实现突破,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之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进而研制、开发、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plc产品。同时国内plc厂商也要正视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虚心向国际大公司学习先进技术和营销理念,努力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通过我们不断努力,国产plc一定会有辉煌的明天。
中国国产PLC厂商大全
上海金泓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电话:021-62471722传真:021-62471725
Email:sales_sh@icpdas.com.cn
Http://icpdas.com.cn
PLC产品:WinPAC智能型、泛用型PAC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总机:010-67888701传真:010-82923980
Http://
PLC产品:LK 大型PLC、LM系列小型PLC
浙大中自集成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571-28993299传真:0571-28993277
Email:sunytech@sunytech.com
Http://
PLC产品:SunyPLC200、SunyPLC300系列
永宏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21-66315471
Email:service@fatek.com.cn
Http://
PLC产品:中小型PLC、微型PLC
上海正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1-64757771传真:021-64757772
E-Mail:zhdz@zhenghangPLC.com
Http://
PLC产品:A系列、M系列、R系列、U系列
深圳市三凌机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755-2978706128***563
传真:0755-29787896
邮箱:plc8888@126.comwzbtp@163.com
Http://
Http://
PLC产品:EH/ES/EX/PM/SS/SA/SX/SC/SV系列
深圳矩形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755-26650641传真:0755-26650642
Http:
PLC产品:ATCS V80系列、ATCS PPC系列 台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电话:0510-85227555传真:0510-85227556Http://
PLC产品:TP03
北京凯迪恩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10-51552226/27/28/29
传真:010-51552228-810
Email:postmaster@kdnautomation.comHttp://
PLC产品:KDN-K3系列小型一体化PLC 南京冠德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5-84630681传真:025-84630682 Email:sales@guande.com
Http://
PLC产品:JH200系列、CA2系列
无锡市信捷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电话:0510-85129***85165236传真:0510-85111290
Http://
PLC产品:XC系列PLC、FC系列PLC
兰州全志电子有限公司
电话:0931-8331086传真:0931-8331047 Email:rede@rede.con.cn
Http://.cn
PLC产品:RD100、RD200系列微型、小型PLC 河南省轻工机械研究所/洛阳易达自动化研究所 电话:0379-***1
Email:hnqjs@126.com
Http:///hnqjs/yfoa.htm
PLC产品:YF系列
威海恒日电子有限公司
电话:0631-26810862890957
传真:0631-5991167
Email:webmaster@hrplc.com
Http://
PLC产品:恒日PLC
丰彰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电话:021-***654258727 传真:021-64277929
Email:vigorsh@vip.sina.com
Http://.tw
产品:VB系列、VH系列、M系列、V系列 北京安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62971668传真:010-62979746 Email:info@echocontrol.com
Http://
PLC产品:PLCcore系列、DemoEC11系列
第三篇:浅议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规范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规范发展
作者:杨 扬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保险经纪人是我国保险市场的新生事物。文章通过与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进行对比,分析了在机构数量、业务比重、专业人才和从业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并探讨了规范保险经纪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行业自律、社会评级和内控制度四个主要方面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商业保险;保险经纪人;保险中介;规范发展;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银行保险]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张 浩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际上银行发展的战略要点。我国商
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分业经营制约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少,经营范围较窄,产品市场营销
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中间业务管理,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强化市场营销,加大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拓宽收入渠道,培养商业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003-0126-0
2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了如下定义:“暂行规定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银行机构”,“本暂行规定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讯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中间业务由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但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组成。主要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支票、汇票和本票、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分为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其中分为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业务四类、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分业经营制约银行中间业务开展
在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尚未全面开展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被限定在有限的种类上。而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在我国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仅政策空间小,而且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障碍,导致“买方”市场缺乏,交易主体和交易量非常有限,有些实际上已经处于禁止的状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理财业务以及
融资类业务等只占很小的比重;承诺类、租赁类、资产管
理类等一些手续费高、很有发展前途的中间业务刚刚起步,并且大部分处于低水平运做;投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中间业务几乎是空白。然而,这些业务恰恰都是能够为西方商业银行带来最主要的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监管有所松动,但是分业的大框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中间业务的开展仍受到法律法规限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常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经营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主要是传统的中间业务,其经营范围较窄,品种单调,并且缺乏特色,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吸引力。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劳动密集型业务。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展。从收入来看,国外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水平约为15%左右。
(三中间业务产品市场营销不到位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的重点。商业银行设计出某种中间业务产品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这种中间业务产品标准化,适合于一般大众购买。新产品的推出一般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而且标准化的产品也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效仿。并且,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总分行制,各基层行的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因此,各基层行缺乏对中间业务品种的自主制定权,使得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同一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不相符,缺乏针对性。这显然与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市场现状相去甚远。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缺乏有效
—
621—2010年第3期总第189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 L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 rade N o 13,2010Serial N o 1189 的促销手段,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客户对中间业务的办理、收费等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低。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公众认同度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是建立在金融高科技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能恪尽职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
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五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映,其风险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特点。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担保类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担保类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是100%的,也就是说,担保类业务风险与贷款业务风险是一样的,一旦担保类业务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风险防范机制,这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一加强中间业务管理,完善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不断、适时地对相关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提供有利条件。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来看,金融业的发展均经历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轨迹,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在混业经营做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中间业务创新,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从“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实现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快速接轨。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
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强化市场营销
首先,要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争取推出市场反应强烈的产品。其次,要确定明确的营销目标,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区分客户是有效促销的第一步,这一点可以借鉴香港的商业银行,将客户按在银行的财富值来分类,可以分为富裕客户、大众富裕客户、大众客户三大类。区分完客户群体后,就可以采取不同策略,各个击破。对于富裕客户,与之建立以客户经理为基础的深入关系,对此类客户可选择信函寄送宣传资料或上门服务的形式加强产品宣传。在具体业务操作上,最大限度引导大众客户向低成本自动化渠道转移,降低大众客户服务成本。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四加大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
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上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优化专业人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准,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竞争能力。商业银行不仅要从思想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看法,还必须从实际上付出行动,即要加大对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本投入。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经济以及行业优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金融复合型高级人才。现在是国外金融危机严峻的时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场“人才及时雨”,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策略从中吸引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五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国际银行界通行准则制定出切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业务发展激励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法规、政策、道德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要针对中间业务的特点,研究中间业务的风险识别标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对不同特征的中间业务风险采取不同的办法转移、控制和化解,特别是涉及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监管,要与《巴塞尔协议》接轨,让这些业务在报表中反映出来,约束其风险和规模。
[参考文献] [1]任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杨锦.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成因分析[J].浙江金融,2009(6.[3]雷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大众标准化,2009(S1.[4]谷志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与创新[J].河北金融,2009(6.[5]邢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6]林惠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责任编辑:梁宏伟 — 7 2 1 —
张 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第五篇: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
关键词:银行;信用卡;营销;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重视单纯推销而不重视整合营销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深化我国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它便捷、时尚、安全的特点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使我国成为持卡人数量最多、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信用卡品牌
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例如,目前建行的龙卡和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信用卡品牌,还只能是附属于VISA和万事达这些国际大品牌之下的国内信用卡品牌。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大力的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信用卡品牌。
(二)信用卡营销的创新不足
我国的银行虽然采取了市场细分策略,信用卡的品种数目也多达数十种,如大学生卡、与各大著名高校联办的名校卡、与著名城市联办的名城卡、与著名大型企业联办的名企卡、还有各种专题卡等等。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存在缺乏根本性区别、创新不足等问题,使得诸多银行在营销的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价格策略,既降低了本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也不利于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如建行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联办的“东航卡”,招商银行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行的“国航知音卡”,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与广东发展银行联手发行“南航明珠信用卡”,这几种信用卡的市场定位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最终在信用卡的营销上只能打价格战。
(三)盲目重视发行数量而忽视用卡质量
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营销方面不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各种促销活动来推进信用卡发行量,与此同时却没有加强信用卡营销的深化。销售人员在营销新客户时过多地强调信用卡的透支消费功能,却未能告诉客户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信用卡,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护客户的经济利益。结果使得消费者心存疑虑,不敢持有信用卡,或者持有信用卡却不敢消费,使之成为“睡眠卡”。即使在活动的信用卡里面,每月使用信用卡5次-10次的用户数量也不超过一半。大量的睡眠卡挤占了银行有限的信息、人力和管理资源,迫使银行不断地对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增大了管理成本。大量睡眠卡账户还涉及日常计息、检索、汇总、查询、账务处理等环节,影响了其他账户的正常交易活动,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同时,大量“睡眠卡”的存在还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一般每张信用卡成本在1.5元-2元;40多万元一台的制卡机在制作40万张左右的银行卡后就报废,每张卡的制作费用在1元左右;一台ATM机也得20万-30万元,还需付出相应的人力、现金成本,同时银行每年的维护费也很大。
(四)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各种信用卡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每种信用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没有形成完整而有效的价格体系,阻碍了信用卡的发行。例如,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汽车卡坚持每年年费200元,可是许多的客户并非拒绝缴纳汽车卡年费,只是交纳了年费却有许多功能用不上,所以觉得不值。龙卡汽车卡的单一年费却成了其发行的最大障碍。如果把龙卡汽车卡的年费改为50元、100元、200元等不同的档次,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信用卡。
(五)缺乏差异化服务
哈里森的《金融营销服务》一书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客户均不相同,存在生活背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人喜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个客户所能带来的利润均不相同,取决与其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和忠诚程度。信用卡的获利并不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持有这张卡,而在于他使用的程度。例如,从客户的信用级别出发推出金卡和普通卡,对信用级别较高的客户,金卡一方面可以满足这类客户的大额消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吸引优质客户,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几年前,很多商业银行就已经制定了金卡、VIP卡持卡人的服务标准,但真正贯彻执行的不多,使金卡、VIP卡客户得不到差别服务。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能改进其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必然会导致优质客户的流失。
(六)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环境和便利的刷卡环境
目前我国把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行业规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规则中的部分内容己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银联公司、信用卡专业化服务公司、特约商户、持卡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和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未做明确的规定。给监管带来不便,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给信用卡营销带来了障碍。同时我国可以受理联网信用卡业务的特约商户仍然较少,并集中于大型城市,客户在中小城市刷卡消费仍然很不方便。跨行交易系统交易超时现象多,突发性异常拒绝和差错经常发生。而节假日期间,交易成功率不高、交易速度慢的现象尤为突出,经常出现交易信息通道拥挤、刷卡失败等差错,商户对POS联网这种形式产生了技术不信任,而不断向POS服务中心投诉。正是由于交易时间长、并且交易成功的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懒于持卡消费。
二、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信用卡的品牌建设
中国银联与各商业银行携手发行了符合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高品质、国际化的自主品牌银行卡——银联卡,并推动这一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快速崛起。随着银联卡的逐渐普及应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用卡需求,中国银联不断丰富了银联卡内涵。通过强化服务,与商业银行深入合作,相继开发了各类深受市场欢迎的银联标准联名卡、主题卡、认同卡,银联品牌在我国民众中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根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
A.C.尼尔森的调查显示,银联品牌在国内的认知度高达96%,持续领跑中国银行卡市场。
(二)产品设计个性化
首先,信用卡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品,在设计和包装上应充分关注消费者的审美情感。如华夏银行的“丽人卡”,目标客户是众多的白领女性消费者,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主色调采用典型的女性色彩——紫色,卡面设计采用在百合花中站着女子的形象,无论从卡面设计到卡片功能,均迎合了广大的白领女性。其次,体现在功能设计方面,针对专有人群的消费习惯和用卡习惯,制订专门的优惠和服务方式。如为球迷推出足球卡,为大学生推出大学生卡,为奥运会推出奥运卡,为旅游爱好者推出旅游卡等,这些产品创新都能更具体地满足细分市场中的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所以更能被这一市场的消费者所接受。
(三)加大促销力度
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全方位媒体(平面媒体、立体媒体、网络媒体)同步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站、电子屏幕、宣传折页、对账单、报刊等载体,也可以组织一些促销会、发布会等活动来宣传信用卡,从而塑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打破各家信用卡品牌同质化的局面。发卡只是信用卡促销的第一步,银行还应在持卡消费上采取强有力的促进措施,这也是信用卡促销与一般商品促销的区别。因此,银行应积极通过豁免年费、积分换礼、交叉行销等活动来刺激卡片的使用,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四)拓宽营销渠道
为适应市场竞争,国内发卡机构必须不断拓宽发行渠道,逐步采用国外流行的直邮、电话行销、邮件销售、互联网销售以及委托专业化的行销公司代理销售等新的营销方式,开发新的营销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益成熟,信用卡和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互联网的用户群体多为年轻人,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或学历水平,为网上申请信用卡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五)推行外围业务改革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信用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发卡等核心业务上去,而把自己信用卡的一些外围业务,如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以及ATM、POS系统的维护管理等包销出去。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忠诚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银行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供应商。至于以客户为导向,上门寻找客户,推介信用卡,则是信用卡行销公司的特长,他们能更为专业地向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介绍信用卡的用途和功能。同时,外包方式可望使信用卡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卡片个人化过程,如果由银行自己进行,平均每张成本2.7元,而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
(六)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信用卡基本服务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是发卡能吸引和稳定客户的重要手段。在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初期,银行往往比较注重基本服务质量的提高,如提高ATM通存通兑的便利性,增加POS联网的范围,完善开销户、挂失、补卡等服务。随着竞争程度的日益增强,服务重点就要转到增加信用卡的附加增值服务上来,如信用卡附带购物折扣,购物消费分期付
款、预订服务以及全球医疗紧急救援等。在我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之际,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金融业务的重要产品和利润来源,必将成为中外商业银行拼抢的焦点。只要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努力开展信用卡的市场营销活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必将迎来乐观的前景,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
1、刘艳丽,冯法池。利用高新技术改善银行卡营销和服务手段[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3(1)。
2、许罗德。大力发展银行卡[J].中国信用卡,2007(2)。
3、杨强,王军。浅谈我国信用卡产品营销[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4、文永明。我国银行卡市场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5、李凤文,李明健。承德市银行卡现状调查与思考[J].河北金融,2006(5)。
6、周峙。银行卡营销策略之我见[J].辽宁经济,2003(3)。
7、李扬。引导需求:信用卡营销新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6(12)。
8、严琛。银行卡的市场细分与营销策略[J].经济师,2006(7)。
9、林远宁。金卡工程十年回顾与展望[J].江苏商论,2005(1)。
10、顾卓。信用卡突破整合营销瓶颈[J].电子商务世界,2007(1)。
11、柴洪峰。网络时代的银行及银行卡产业走向[J].中国信用卡,2002(5)。
12、张海燕。银行卡营销创新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用卡,2004(7)。
13、郭红斌。银行卡客户营销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信用卡,2005(11)。
14、陈建宇。银行卡业务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和规范意见[J].浙江金融,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