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英国ICT教育带来的灵感与启迪
由英国ICT教育带来的灵感与启迪
陈淑慧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在英国的一年学习考察中深入研究了英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认为其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定位合理,政府导向具体;教学上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学以致用;在学科建设上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感想和体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力图找到更适合新课改理念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英国;教学方式;学科整合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笔者有幸被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选中赴英国Cantubury Christchurch University College学习一年,接受其PGCE(培养师资的研究生课程)课程培训,并得以深入英国当地中小学,观摩并执教其信息技术课堂,亲密接触英国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生,并由此认识到我们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与英国同类教育的差异。英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定位合理,政府导向具体;教学上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学以致用;在学科建设上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一、学科定位合理,政府导向具体
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将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中,在2000年的英国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被更名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它已不仅是学习的一项内容和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更被视为提高个体素质和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的政府教育机构在2007年制定的课程标准中,有关ICT课程目标的描述是: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的学习及开展的活动有助于将年轻人培养成为:享受学习、取得进步和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学习者;能安全、健康和满足地生活的自信的个体;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负责任的公民[1]。以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为主体的目标定位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定好了实用教学的基调。在ICT课程的重要性描述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目标给予了更明确的说明: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不仅包括技术、技能与技巧,而且包括有能力将这些技能有目的、安全及负责任地运用于学习、日常生活及就业当中。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是参与融入现代社会的基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能有效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就如同识字、算数等基本技能一样,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终身知识技能。
在英国的义务教育中,中小学生被分为四个关键阶段,1-2年级(5-7岁)为第一关键阶段,3-6年级(7-11岁)为第二关键阶段,7-9年级(11-14岁)为第三关键阶段,10-11年级(14-16岁)为第四关键阶段。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每一阶段对知识、技能、理解与课程整合方面均有详细的目标要求,还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8个难度逐增的等级水平,这些对于教师的教学起着非常好的导向作用。比如7—9年级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应达到第4等级以上的水平:学生能独立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使用及获取信息的工具,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具备判断该何时、何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 [2]
认识其局限性,等等。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评价自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也一一做了详细的要求。比如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具体要求是:学生应当学会编辑、组织及使用各种形式再现信息;学生能使用某些工具有效地将信息提炼、组织,做出高质量面向特定观众,符合主题的报告;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如电子邮件,有效地共享及交换信息。为了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准备,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甚至提供了对每一水平的具体实例描述[3]。
我们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是标准的纲要性太强,不够具体,即使仔细研读了标准依然有不少老师无法准确理解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水平,而且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十余年,却从未领取过任何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的文字性指引,每学期领到的就是一本教科书及这本教科书配套光碟。这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信息技术视为推动整个教育理念与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上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已出现质的变化。但由此沿袭下来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却一直保留着,这已经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但在实践上的步伐却很缓慢,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我们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提出任务—讲解演示—模仿练习—反馈与小结模式的课堂依然占主导地位;提出任务—学生探究与操作—反馈与小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堂只占少部分。从教学模式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依然像抓基础学科一样将着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上,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而在英国,ICT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早已抛弃传统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课堂上师生关系比较平等,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笔者观摩和实习的几所中小学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侧重其应用与实用性。
(1)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英国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在工作过程中,许多事情都要靠一个团队来完成,在学校里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工作很重要。笔者在Fulston Manor School听了一节中学9年级的DTP设计课:老师要求9年级的学生两两学生合作,使用DTP这个软件设计一个针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到欧洲假期旅游的宣传小册子,通过对景点等各方面的介绍,吸引这两种人群参加旅游;每一个小组都有制作这个项目的过程记录表,小组里的两个学生根据设计的内容,版面,美工等方面进行分工;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工作过程结果都做一个记录,然后跟同伴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到最后提交作品的时候,除了旅游宣传小册子之外,每个学生还有一个word文档,记述本组的制作过程及自己所做的事情,如何解决碰到的问题,收获是什么,再加上平时做这个项目时随时记下来的活动笔记一起上交。这些安排让整个任务在学生的合作下完成得很不错。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方式的课程还比较少,即使教师采用团队合作方式授课,但是对任务的布置大都比较笼统,不够具体。
(2)注重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笔者在Cheyne Middle School听了七年级的一堂有关网络搜索的信息技术课。课堂上,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对伦敦一个旅游景点的信息进行搜索,要向一个要去此景点的人进行介绍;比如景点工作日开门时间,节假日开门时间;工作日、节假日票价,不同年龄段的人票价,团体票,家庭套票;还有该旅游景点最应该推荐的项目,最好的线路,应当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培养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思维,下次在生活当中
碰上类似实际问题时,就可以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解决问题能力也能逐步提升。我们常常抱怨中国学生的独立能力连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但这正是因为我们平常教学中注重“填鸭式”教学,很少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的。
(3)注重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在英国Kingsmead Primary School的一堂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中,老师设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对班上同学一些情况进行统计并做出柱型图,在Excel里面完成。以下是学生可以选择的主题:一是全班同学喜欢的颜色情况;二是全班同学身高情况;三是全班同学读书数量情况。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在学习到使用Excel的同时,学会了使用电脑解决数学统计问题。学生通过对类似任务的不断接触中,逐渐形成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维,由此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我们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大部分还停留在使用网络查找信息的阶段。这跟教育部门对教学的导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不可分的,我们在改革的推行方面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英国的中小学ICT课程教学除了上面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外,以下几个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1)先体验后总结,学习总是在探索中完成。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学习资料时注重资料是否适合相关教学内容、是否有意义,尝试能够应用于多种学习情境的学习技巧;根据爱好和知识结构,师生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基于此进一步开展教学。(2)重视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不同的使用目标对采集的信息会有不同的要求,且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辩,因而对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3)重视学习的趣味性。英国的课堂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因而教师总是在民主的协商中要求学生完成任务。
三、以学科整合为中心,改善学科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为当代和未来的教育创造了崭新的环境,成为了整个教育理念与模式发展的新引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教育部也明确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大胆探索的课题。笔者在英国的一年学习考察实践中,发现英国的学科教学中ICT的运用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英国教育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中提到:学生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他们信息技术能力的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他们所有学科的学习;在第一关键阶段(key stage 1),必须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英语、数学和科学中的教学;教师应当自己判断和决定哪里适合进行学科整合;在其他阶段(key stage2-4),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去整合除了体育之外的所有学科。
笔者在英国听到的第一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例是Fulston Manor School 10年级的地理课。这个地理课教室里摆放着8台漂亮的苹果电脑。学生被分成8个小组完成一个旅游项目的任务---为学校制作一个春游计划。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挑选一个好去处;预算整个行程的费用,如交通费、门票、活动游戏费用、矿泉水费用等各个方面;联系包车,对学生人数统计,考虑多少车子;调查这次学生对春游有什么好的建议;设计游戏及其他活动;确定出行日期等。学生在挑选春游地点时,做了以下几件事情:通过网络资源先对英国本国旅游资源有所了解;使用Excel对各种数据做具体统计;用word设计出调查表。整个设计方案除了各方面的数据、原始材料要齐全之外,还要写成一份报告。笔者特意咨询了他们指导教师,学校是否真会使用他们的旅游方案。笔者得到的答复是:如果做得合理,学校会采用这个方案。英国的中小学通过这种非常具有生活实践意义的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 [4]
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在英国一年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英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特点如下:1.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适用性研究。英国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设备虽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不正确的使用会带来负面影响。2.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地点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内容从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拓展到跨学科的综合技能的提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容易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因而英国的中小学差生现象不像国内那么明显。3.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标准。笔者详细研究了英国ICT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标准。2004年英国教育部门编制出版了《ICT与课程整合:历史科中ICT》,这一教学指导材料指出,在英国学校教育ICT学习技能中,与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核心技能是:搜索与选择、运用资料及信息源和提炼与表达信息三个方面,并详细规定了每个年级的学生要求达到的具体水平和技能[5]。4.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学生有效参与是ICT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英国教师有意把课堂“让”给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把自身工作重点集中在课前准备和随堂指导;重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单纯的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英国中小学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打破了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学科间的限制。这种“大学科”和“大环境”的整合模式给师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以上是笔者在英国一年间所看到和了解到的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由此激发的一点感想和体会。英国教师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到教学方式的改进,对学科整合所做的努力及革新,对于目前我们国内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外国模式,但如果我们能吸收别人做法中的精髓,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对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新课改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of the UK.Ict 2007 Programme of Study for Key Stage 3[DB/OL].http://。
Tanner,H.Developing the ICT Capable School[M],
第二篇:由“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带来的启迪
由“热点、难点”问题调查带来的启迪
日前,笔者和工会的同志下到部分车间、班组检查工作,通过听取汇报、个别了解以及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调查了解了一些职工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广大职工群众是顾大局、思改革、盼发展、求稳定、保平安的,虽然目前我段面临很多困难,用人用工制度
改革的力度比较大,但总的来说,职工队伍基本上是稳定的,他们支持和拥护改革的态度不变,关注企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依然是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职工的家庭和经济生活也受到各种困扰,同样,年轻的职工思想比较活跃,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也引发了一些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反映为:
一、关心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目前企业的困境,造成职工收入减少,部分职工还因疾病、子女就业上学、灾祸等原因,生活拮据。有的职工说,我们要求不高,只要效益满意就行;工作环境不讲恶劣,只要工作顺心就行;效益收入不讲高低,只要生活够用就行。尤其是在当前减员增效的情况下,有的职工认为,虽然企业的人员减少了,但并没见效益上来。
二、害怕的是没有岗位。减员措施的推行,加重职工的不稳定感,有的职工担心改革改到自己头上岗位保不住,担心自己文化低转岗后再竟争上岗难,担心以年龄为界一刀切,担心改革措施不公平等。
三、分配不公仍部分存在。有少数车间班组在这方面职工群众意见较大,主要是分配方案不合理,等级悬殊过大,透明度不高。
四、痛恨的是腐败现象。大多数职工说,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大家都很痛恨,但那不是自己操心的事,最痛恨的是一些本单位、本系统的腐败。大家反映,对职工出差的差费可以减,对职工学习(函授)的学费可以不报、必要的成本支出可以核减,但招待费为什么就不可以减?希望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惩治的力度。
五、最难的是子女就业没办法。许多职工居住沿线,子女因长期就不了业,成为家里的老大难,职工每天白天思、晚上想,苦于没有门路。更多子女的职工,自己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随时都可能内退,而子女一个都没有安排,或都没有正式职业,感到十分为难,不同程度地影响安全生产。
通过此次“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了解,至少我们从中得到了三个方面的启迪。
启迪之一:增强群众观点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前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基本观点,我们才能摆正对职工群众的基本态度,才能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只有深入职工群众,才能了解和理解职工群众;只有关心职工群众,才能发动职工群众;只有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满足职工群众的要求,才能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有一些干部的“群众落后论”的思想比较严重,认为自己的觉悟自然要比职工群众高,另眼看待,甚至盛气凌人;有的对职工的呼声、疾苦和冷暖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在感情和作风上日益脱离群众;有的民主意识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动辄指责、埋怨、训斥,不注重调查研究,凡事以我为中心等,结果造成了干群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抵触愈演愈烈。就这样的状况,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能畅通?我们的改革能得到职工的拥护?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切实从思想上树立群众观点,把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相信群众觉悟,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的力量,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倾注真挚的感情,只有这样,职工群众才能对我们有良好的感情反映,才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最大的支持,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启迪之二: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沟通是做好新时期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人是有感情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尊心、自爱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想使职工接受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思想,首先就要理解职工,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尊严。反之,如果我们不理解、尊重职工,就很容易使双方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使工作陷入僵局,不仅不利于某些问题的解决,而且加深双方情感上的裂痕。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职工的工作岗位、就业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法,都将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理解,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安慰、理解、同情、帮助和支持。一般来说,我们所面对的是既可敬、又可爱、又可怜的职工群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容易满足、通情达理的好职工。当改革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的
第三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漫带来的启迪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漫带
来的启迪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 业: *******
班 级: *******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20日
The enlightenment that “Mulan ”And “kungfu panda” bring
to the Chinese animation
Abstract
In 1998,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produced the animated comedy film “Mulan” which i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story, since then this wise and beautiful heroine mulan began to spread from china to all over the world.Meanwhile,the 3D animation film kung fu panda taken in July,2008 by America has caused repercussions nationwide.One bold and confident heroine as well as a charmingly naive panda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udience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which made these two films great success.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of chinese cartoon’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n chinese cartoon created by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from the film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Key words:Hua Mulan
Kung Fu Panda
Chinese Animation
I
《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漫带来的启迪
内 容 摘 要
1998年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出品了动画影片《花木兰》,由此,在中国人民心目中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走向了国际,而2008年由美国拍摄的三维动漫电影《功夫熊猫》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吸引了东西方的大批观众,使得这两部动漫影片取得巨大的成功。本文试对《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动漫电影对中国传统解构的分析,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对中国动漫事业的影响的分析,从而研究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花木兰 功夫熊猫 中国动漫
II
目 录
序言 ············································································································· 1
一、《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的解构与重建 ·················· 1
(一)幽默诙谐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 1
(二)《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中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 ············ 2
(三)精致画面和唯美声音的完美结合给与感官的强烈刺激 ······ 2
二、中西文化融合与碰撞的动漫世界 ···················································· 3
(一)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 3
(二)中西合璧的动画电影 ······························································ 4
三、从电影看中国动漫出现的问题与前景 ············································ 6
(一)中国动漫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6
(二)中国动漫电影发展的出路 ······················································ 7
四、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III
序 言
1998年迪斯尼一手打造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一炮而红,当时位居“全美电影票房排列榜”的冠军,十年后依旧是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功夫熊猫》也是大紫大红,是什么促使这两部影片造成为万人空巷的局面?除了精湛高超的动画技术外,在人物的选用上都不失可爱与童真,颜色上也极力用中国喜欢的的藏青、黑灰等,从而奠定了影片充满东方气息的视觉基调,再加之西式的幽默与诙谐都给人酣畅淋漓的痛快。在中国动漫界精品难求的当下,看着西方玩转中国东方元素时,不禁让人对中国动漫世界扼腕叹息,中国动漫产业该何去何从?在进行技术与质量创新的同时,中国人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高质量片子。
一《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的解构与重建
(一)幽默诙谐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部电影想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首先剧本环节的设计和叙事表现手法应该跟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花木兰》的故事是迪士尼原原本本的从中国照搬到世界舞台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忠于原来的面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可以说是老套的,然而被迪士尼一经加工,即使是对这个故事烂熟于心的中国观众在看到这部新版《花木兰》时,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关键就是制作者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突破了中国人对于这个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使影片整体的气氛和感觉变得活跃和轻松,去除中国人表达情感固有的含蓄又无奈的方式,同时淡化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家破人亡与生存的沉重。用夸张幽默又不失原则的喜剧形式将一段原本悲壮的从军记改写成一个巾帼英雄的智慧与勇敢的展示舞台。在国际上,人们更喜欢看一些新奇又跌宕起伏的奇旅,像木须和蟋蟀的设置,这种国际市场的创作方式,迎合了观众的口味,只要观众发自内腑的笑,过足了当英雄的瘾,这部影片也就有了意义。
再来看《功夫熊猫》,比起《花木兰》的老套故事模式,这是一个完全凭空想象的故事。先有一只又肥又笨又贪吃只会做面条的熊猫阿宝,误打误撞成为了万众瞩目的龙骑士,得以和自己崇拜的有“盖世五侠”之称的虎、猴、蛇、仙鹤、螳螂成为了同门师兄弟,在乌龟大师的点拨和浣熊师傅的严格教导下,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得到了功夫界至高无上荣耀的龙之卷轴,最终战胜了凶猛邪恶的雪豹太郎,保护了和平谷人民的安全。这是一部情节最为简单
明了思维不用拐弯的动画片,奇怪的是影片让人从头到尾对着荧幕没有一刻的走神,投入的是比以往看动画片时二十分的专注。去除一般老套沉闷的叙事结构,设定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简单中不乏幽默再结合中国元素的故事和绘画,典型的以美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故事,剧本情节的流畅加之风趣的展示手法恐怕不想成功都难。
(二)《花木兰》与《功夫熊猫》中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
对于一部影片,首先抓住眼球的是人物形象,《花木兰》中大大借鉴了国画中对人物刻画的那种随意和洒脱。几笔勾勒就将人物的神情,心情和内在的性格准确表现出来。影片采用了大量写意式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山水,花草,庭院,田野。色彩并不是迪士尼通常的那种浓重,而是完全模仿了水墨画中的清淡。木兰、木须、花家老少甚至单于的造型都尊重了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极力彰显古老东方的情韵。有想象力才有动画,于是木须龙和蟋蟀这两个角色应运而生,成为影片中的一对活宝。木须龙和蟋蟀,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个体出现在了剧中,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他们极尽搞笑之能事,木须龙活跃万分,蟋蟀则低调行事,但两者结合在一起则闹出了很多笑料,使得影片也是别出心裁。
熊猫?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动物,选择中国国宝的熊猫来作为片中主角形象大抵源于外国人对熊猫的稀奇,阿宝这个角色在造型上基本遵循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态,只是稍显臃肿,也只是为了剧情服务。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幽默的武功在视觉上留下了憨态可掬、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在配角的设置上,迪士尼可谓花尽心思,以智者形象出现在片中的龟仙人,这个角色的设定相对熊猫和浣熊师傅这样的随意为之而言更加贴近中国文化。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乌龟一直是长寿的标志。以这样的动物来塑造一个智者的形象无疑是贴切的;其次片中代表一流功夫的盖世五侠的设定也是沿用中国功夫之名,蛇、螳螂、猴、鹤都是有名的拳法代表,而老虎则不用说是中国文化中的威武王者形象。再加上无厘头的鸭子爸爸使整场动画下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
①
(三)精致画面和唯美声音的完美结合给与感官的强烈刺激
影视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都要通过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加以转化。由此可见画面的质感与音乐的美感是影片能够卖座的一大原因。如果声音和画面同步,它们之间产生了对应关系,那么银幕的真实感就会大大增强,影片就会更加生动,看来迪士尼很精通此道。
在美版动画片《花木兰》中,出征的战士们唱着欢快的“梦中的姑娘”,“我可爱的姑——”戛然而止,万籁俱寂。蔓延着肃杀与凄冷的战场使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从神韵上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含蓄之美,而不是象以往的诸多同类作品那样充斥着好莱坞想象中的中国味儿怪调调。对于动画影片来说,受众主要是活力四射的孩子和年轻人,所以歌舞的加入一定要满足他们的审美趣味同时又能和情节完美结合。在歌曲的加入这方面,《花 ①飞鹰.动画片《花木兰》影评[EB/OL].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833/reviews.2010年2月16日.木兰》这部影片选择了具有流行潜力的几首歌,尤其是主人公花木兰在祠堂里唱的那首《倒影》,更是成为世人传唱的经典。试问,在1997年的中国动漫界,有几个人运用这种形式穿插在作品中,将流行音乐与电影情节联合起来?精良的制作和充满想像力的画面外,还真正做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影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也颇具中国特色,画面上的人物造型以及服饰兼顾古风而不失现代感,其线条柔和,构画均匀,情景转换自然流畅,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和意蕴,因而能够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激起强烈的感应和共鸣。
在《功夫熊猫》中,光看着那恢宏的场景画面,无比强大的配音阵容就已经足够了。印象比较深刻两个精彩片段:一是太郎越狱,画面效果真有点功夫大片的感觉,给人以视觉上的强大震撼;二是乌龟大师圆寂那段,乌龟师傅在风中化做桃花,片片飘落,这是只有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里才会出现的片段,所以看的时候很有亲切感,也可以看出导演真的花了不少心思。《功夫熊猫》的场景音乐,具有十足十的中国风,然后便是嘻哈十足的“PAUL”(中文翻译“阿宝”)。美国是个商业味浓厚的国家,好莱坞也不例外。《功夫熊猫》制作一丝不苟,各方面均力求完美,在音响效果一环就请来奥斯卡级大师Van der Ryn来负责。电影配乐也邀来奥斯卡级音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操刀,谱写别具中国色彩的史诗式弦乐,令《功夫熊猫》成为一部真正有声有色的动画巨制。《功夫熊猫》的票房大红,就是最好的说明。
对剧情的巧妙解构,人物形象选择的恰到好处和画面剪辑的流畅精致使得这两部动画大红大紫外,画面色彩的和谐搭配以及精湛考究的动画处理技术和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元素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就不一一赘述。
二 中西文化融合与碰撞的动漫世界
(一)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花木兰》与《功夫熊猫》能取得这么好的票房,除了设计精巧的剧本情节,考究的人物设定外,其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迪士尼善于抓住时代的潮流,在中国逐渐崛起时将中国元素大量的融合于其中,在增强了亲和力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异域色彩。
动画的形象是一部动画的名片,这样看来,“衣”作为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1997年,迪士尼在制作《花木兰》时,人物的服饰设计不仅可以看到汉晋时期匈奴时样式,同时杂糅了唐朝服饰与仕女装,但这都是初试牛刀的在整体上进行渲染,在细节尚未做大的突破。到2008年梦工厂出品《功夫熊猫》的时候,由于人物造型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服饰方面反倒比《花木兰》更加费心力。为了使得衣服与人物相得益彰,动画师在设计上融入了许多中国清朝元素,像长袍、马褂、马蹄袖子以及头顶的花翎均有出现。3
团队在制作螳螂时特意借鉴了中国文化中的汉字,在螳螂背上写了一个圆形的“寿”字;阿宝的行头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细心的人会发现设计师专门为他保留了清朝士兵的绑腿。
民以食为天,动画片也不例外,所以吃是拍摄中国题材怎么绕都绕不开的话题。在《花木兰》中,吃只被粗略的表现。花木兰为父亲、奶奶敬茶,一家人吃米饭等场面中出现的茶、米饭,均为外国人对中国食物最粗略的了解,盛器也是基本款的瓷碗而已。到了《功夫熊猫》,食物承担的重量几乎和角色一样重,可以说是进化了很多。在种类上除了米饭,还有担担面、豆腐、包子、杏仁饼干,真可谓是花样繁多。工具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筷子,在剧情设计上,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阿宝是以吃而发现的学武潜力,以吃使得功力百增的。
从场景配置上,《花木兰》在画面表现时大量的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巍巍雪山,万箭齐发;茫茫雪海,战马奔腾;滔滔大河,呼啸而来,奔流而去,技术让水墨人物流畅的运动在水墨山水之间,水墨人物和水墨山水则赋予了画面以灵动的气息和浩瀚的气势。当中也不乏一些地标性建筑物,比如长城、紫禁城等等。但当时该片主要面对的是北美和其他西方观众,并未打算突出地域性,中国味道只是浅尝辄止。而《功夫熊猫》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仙境一般的中国山水,丽江的小桥流水、黄山的云海、桂林的山峦、群山翠竹、亭台楼阁都不在话下„„加之轻快悦耳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在外国人眼中神秘的书法和针灸,甚至发音字正腔圆的功夫、豆腐、师傅等在影片里都有着熨帖的体现。影片中出现的虎鹤双形、猴拳、螳螂拳,却深得中国功夫的精髓,让人几乎无可挑剔。角色设定上无论是木须龙、熊猫还是“盖世五侠”都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难怪给人无论视觉还是心灵上的契合感和亲切感。
(二)中西合璧的动画电影
每个地域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底蕴也就决定了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观念。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接受事物的态度与程度,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得影片更加有内涵。在影片中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方面:忠孝至上与个人自由。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忠孝两不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传统道德基础与核心。《花木兰》中木兰不忍让年迈且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于是代父从军,给父亲送茶水;木兰遵从父母之命去见媒婆、木兰还乡等都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父权制的封建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功夫熊猫》中阿宝做的梦明明与面条没有一点关系但不忍父亲伤心就编谎骗父亲,他孝敬父母,忠于职守,他是面店老板的儿子,虽然他不是很情愿,却能够顺服父亲,支撑面店。这都大大小小的体现了忠孝的观念,但影片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就会索然无味了,影片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照搬中国传统模式,而是选择性地保留了部分中国元素并引入了西方的家庭观念。于是在电影里出现了好几个颇具美国特色幽默的场景。例如:木兰还乡 4
后,木兰的祖母竟然说“真是的,她只带回一把剑,她应该带回一个男人。”见到英俊潇洒的男主角来到木兰家寻找木兰时,竟然脱口而出“下次我也要上战场”,而且希望男主角“永远留下来”。试想,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即使允许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家庭中最年长的祖母身上,作为封建礼教的执行着与维护者他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来这些话的。中西文化的重装、融合之后,迪斯尼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内涵更加丰富,仅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女性性别意识和女性文化而且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相容。①再比如阿宝违抗父命去学习武术,这种自由主义与遵从父命行事的东方孝道就是大相违背的;然而这种个人自由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中国青年所乐于接受的,中美文化差异可见一斑。2.礼教观念:规矩守礼与自由开放。
中国古代具有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女子要“三从四德”,所以木兰按规矩温习四德,由媒人说媒,木兰从军后花家列祖列宗召开紧急会议都说明在那个年代女子的作用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家。然而在《花木兰》中木兰将“四德”写在胳膊上,骑马去见媒婆以及戏弄媒婆,劝诫父亲不要从军打仗的情节都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老奶奶也不再是中国奶奶的形象。她似乎比花木兰还自由自在、任性妄为,可以不负一切重担,可以有一方小辈们不敢指责的小小天地。中国的奶奶通常是忍辱负重、身先全家的,以身作则,老美设置的奶奶透着超脱的可爱。尤其喜欢片末她说了一句:“她还该带个男人来——下次再打仗,我也去。”那么老还希望有个爱人在身边。这是中国老人不敢期待、中国女人不会说出来的话。这是老美们提醒我们可以放宽心,勇敢地去追寻。在阿宝放弃继承面馆追寻自己的梦想时也体现了这种自由开放的观点。3.阶层方面:等级严明与人人平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的统治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亡,臣不得不亡,正是君臣等级的森严的标志。美国人认为,“在社会提供相对平等机遇的情况下,个人有追求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自由。”中国传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礼制,男女不能自由选择恋爱对象,讲究门当户对,社会严格禁止未婚男女私相往来。影片中木兰尊父之命去相亲,目的是找到一个好婆家,侍奉公婆,伺候丈夫,光宗耀祖。然而,木兰见到男主人公李翔后顿生爱慕之情。在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后,木兰终于冲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地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生活,向传统等级发起了挑战。这是美国人的思想,在木兰拯救了国家后,皇帝竟挡着臣民的面对木兰鞠躬,这是中国封建体制也不允许的。在《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盖世五侠——阿宝之间的师徒关系也都体现出严格的尊卑上下等级关系。4.武侠文化与英雄主义。
武侠文化是中国流行文化,以侠客为主角以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客的精神。战争,从古至今,什么时候都不能避免。在战场上需要的是坚强,需要的是冷漠和 ①李书影.花木兰:“做自己”的传奇女子——文化解读《木兰诗》与迪斯尼《花木兰》[M].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34—135.残忍,学的一句真理“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花木兰这部取材于乐府诗的题材,一个女子的成长,爱家、爱国、爱兄弟,舍小利为大义,成全国家,然后功成身退,女子的精神值得赞叹。花木兰自始至终是整个战争的主角,她个人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而这些都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精致的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给予人无限的自由空间。这种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上。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功夫熊猫》中,观众可以看到,熊猫阿宝原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一直以好吃懒做而闻名,误打误撞地成了龙斗士的候选人,这就充分体现了西方典型的宿命主义观念,在西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但是英雄往往是命中注定的,这正是我国文化中强烈批判的“英雄注定论”。中国武侠文化更多的是表现成长过程,如菜鸟历经磨难成为武功高强的大侠。西方英雄超能力的获得是即时的,大多是与生俱来或者一场科学变故后突然获得,不需要如中国功夫花十数年的逐渐苦修的积累过程。熊猫阿宝成为英雄主要是通过战胜黑豹太郎来完成的,这正是美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美国的“英雄主义”就是在邪恶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中,正义的一方会取的最终胜利而成为英雄,供大家膜拜。这与我国的武侠精神的精髓大相径庭。我国的武侠之灵魂是仁、义、忠、孝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侠士的认同与崇拜主要是源于其高尚的品德,他视人间万物为尘土,有着至善至美的品德。这绝不是像《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那样,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是拜倒在其超强的实力面前。
②
①三 从电影看中国动漫出现的问题与前景
(一)中国动漫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电影产业异军突起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动漫作为后起之军,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的动漫之路着实让人揪心。想要做出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动漫作品,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意识观念上没有转变。但愿中国人民本着一种娱乐大众娱乐身心的目的,在作品中反观历史,提取所谓的精华文化,然后放眼世界,大大方方的进行自我否定与革新,玩出点新花样。就拿动画电影来说,有一个花木兰已经够了,我们自己的故事还是我们自己玩,只要玩出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可是令我担忧的是,口号上我们总说看了学了,却总是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无法突破。早在一百多年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就已经在祖国大地喊响了,可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倒是的确“师 ①华静,顾烨文.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电影评介.2009年第24期.②陈恒.浅谈Detective、Marvel漫画公司超能英雄角色的特性与发展[M].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夷长技”了,但并没有制住“夷”。当然,这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值得动漫从业者和文化人所深思的问题了。
中国动漫市场总不如人意的另一个原因是故事架构和编剧方面的明显不足。故事架构、编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瓶颈。中国人总是好高骛远,放不开手来大搞特搞,被传统束缚的畏首畏尾作品中也就没有那种可以天马行空的豪迈与霸气,更没有世人追求的娱乐精神。在动画和艺术创作以及其他以求新求奇的领域,以前保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要打破思想上的束缚,进行各种努力和尝试,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动漫产业来说,只有把最基本最核心的动漫作品创作好了,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和兴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附加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否则,其他的都是无稽之谈。
(二)中国动漫电影发展的出路
想象力是动画的本质,有想象力的动画永远会有观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幽默、风趣的风格的动画电影才能抓住眼球,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样看起来才能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所以中国动画在强调教育功能性的同时,也同时要提高和丰富动画的娱乐性,努力去吸引成人的眼球,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从而改变动画的发展方向,为动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世界动漫将会在人们面前展现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也应当抓住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在世界动漫中占得一地席位,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中国自己的东西用的如鱼得水。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所指出的就是娱乐性的艺术与人类心性的关系,而中国动漫也必须将此结合,利用“中国元素”来探求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漫之路。
四 结 语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吸收,动画电影的确以其独特的一种美丽和浪漫品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精神慰藉,近些年来,随着大众文艺娱乐日趋多元化以及数码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文化得以新的繁荣与飞跃,动画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其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中国动画想要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则改革势在必行。分析中西方的差异,除了历史的原因和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想要在此方面做出可喜的成绩就要与时俱进懂得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相结合,以中国文化为载本,融入多元化文化因素,打破急于求成的心态,精益求精才行。在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兼容并蓄情怀发展动画产业链,发展优秀的原创动画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龙头地位。才能走出低谷,绽放中国特色的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移星.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J].2009年第1期.[2]左亚男,高昂.《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戏仿与美国精神的构建.电影文学[J].2010年第3期.[3]刘瑞.《花木兰》的动画创作艺术对中国动画片的影响.电影文学[J].2011年第16期.[4]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兰州学刊[J].2010年第1期.[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蔓]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54期.[7]娃娃鱼.评《功夫熊猫》[EB/OL].http://movie.mtime.com/44740/comment.html.[8]邹娜娜.从迪斯尼的《花木兰》透视中国的动画产业.神州民俗[J].2011年156期.[9]王宇.动画电影《花木兰》的视听语言结构.电影文学[J].2010年第24期.[10]高莉.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5期.
第四篇:看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些感受与启迪
看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些感受与启迪
“国民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价值取向、道德水准、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反映国民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的标志。韩国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而且把“国民精神”教育放在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去年暑假我有幸赴韩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研修考察,在韩期间,先后参观了首尔、木浦、丽水、济州等四个城市,听取了木浦科学技术大学金教授有关韩国教育的讲座,通过考察学习活动,我切身感受到了韩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教育特色。
重视国民勤俭节约意识的教育
韩国人很有钱但很节约。没去韩国前,一些曾去韩国旅游过的朋友便告诫我,到韩国最好带些榨菜、方便面、酱油去,要不带瓶油去也行,因为韩国的菜肴全是泡菜为主,主菜是定量供应,会吃不饱,而且菜里没油。当时半信半疑,觉得韩国这样一个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近2.5万美元发达国家怎么可能会这样。到了韩国,上了餐桌,方知朋友所言不假。第一天晚饭,韩国导游告诉我们,晚上吃大餐-韩国猪肉,当时感到新鲜兴奋。
可是到了饭店发现,我们每四个人一张小桌,桌上就一铁锅,一锅汤汤水水的大白菜里,煮着一些猪肉,肉不多,而汤里也很少见油花,用“清汤寡水”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不过分。铁锅的周围摆着几碟小菜,就是韩国泡菜、紫菜、萝卜、大蒜、海带丝之类的东西。以后数天的菜肴大都如此,每餐除了雷打不动的泡菜、黄豆芽、海带、海苔等可添加的小碟装冷菜外,主菜每餐虽略有变化,但都是定量供应的一铁锅。
据了解,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平时就是两三小碟泡菜、一碗大酱汤、一碗米饭就是一顿正餐。即使是饭馆,所提供的料理也是品种简单,加工原始,数量有限,但价格却很高。韩国的餐桌非常小,不像中国餐桌那么大,可以摆下几十个菜。韩国餐桌上不供应饮料,只摆放一个塑料瓶子,装的是凉开水,客人随意饮用,不像中国,非让你点昂贵的名贵水果榨汁、酸奶之类。韩国饭店供应的酒只有烧酒(Soju)一种,一瓶只有几元人民币,不像中国的餐馆,酒类品种不仅丰富,而且一瓶酒几百数千元。
韩国人的节约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在韩国,你会发现韩国的机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放有饮水机,饮水机旁边放有专供饮水机配套使用的纸杯,那是一种只有中指长、3CM左右宽的小纸袋,经过特别处理的,拿在手里就变成一个很小的能接水的小杯子,小到你无法想象,一口几乎就可以喝光,但一杯喝光了可以再接,既节约环保又有合理科学性。
韩国人饮食上的节约与他们生活习惯有关,韩国饮食讲究清淡,不喜欢吃大鱼大肉,更不喜欢油炸食品,但是,韩国人饮食上的节约更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国民精神”教育有关:韩国人从小接受的国民教育就是,他们国家小,资源有限,需要珍惜和保护,形成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意识。
与韩国人饮食习惯相比,中国人饮食上的浪费惊人。中国人不仅要求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习惯了追求食品的美味,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虽然许多人出现营养过剩,但大多并不会改掉好吃好喝的习惯。中国人饮食上的浪费,与“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以及学校长期以来灌输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教育内容、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韩国重视国民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
我们一踏进韩国,感受最强烈的是两个字“干净”。街道上干净整洁,路边难得见到一只废塑料袋、一个废塑料饭盒或者饮料瓶。行驶的汽车没有一丝灰尘,光洁如镜,你只能听到“嗤嗤”的行驶声音,更没有刺耳的鸣笛。韩国人的环保意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小的牙签。一次在韩国餐厅用餐完毕,韩国崔教授拿了几支牙签给我们用,便问我们牙签是什么材料做的。韩国的牙签是一种碧绿透明的、像翡翠色的,有一点韧性,我们都认为是塑料做的。崔教授自豪地告诉我们,牙签是用绿豆淀粉做成的,它有三个好处:一是这样的牙签软硬度适中,不伤牙齿,使用后还可以吃掉,减少了垃圾产生量;二是避免了竹制或木制牙签混在泔水中喂猪时刺伤猪的肠胃;三是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
韩国人的环保做法还有很多。韩国酒店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游客自备,酒店房间提供的一些物品,如果客人使用,要花高价从酒店购买;韩国的餐馆不用一次性的筷子,餐具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他们一律使用不锈钢筷子和汤匙,在韩国的餐馆没有发现使用一次性餐桌台布、快餐盒;韩国的许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烟标志明显。据韩国导游讲,韩国多家大型企业鼓励员工禁烟,有大型企业甚至将把吸烟与否与考核、升迁挂钩起来。
韩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森林积蓄量不低,所到之处绿水青山,绿树成荫,良好的环境与韩国的学校“国民精神”教育与政府的倡导做法有关,从上述中可以看出韩国保护资源、重视环境的做法。
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充裕,每年我们因为用木材做一次性筷子、牙签等会消耗多少木材,会毁掉多少森林,没有人会知道,也没有人去管。当我们面对沙尘暴、被风刮起漫天飞舞的“白色垃圾”,面对被污染的绿水、被破坏的青山,我们能做什么?当务之急还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首先要从学校的学生教育抓起。韩国重视国民环保教育和有关做法值得我们效仿,我们要从教育抓起,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消耗品,让这种吃子孙后代饭的行为得到扼制,保护我们的青山绿水。
韩国重视国民的民族精神的教育
韩国人被公认为世界上民族情结最深厚的民族之一,在韩国几天,已经深深体会到韩国人的浓厚民族情结。韩国人的这种情结不仅仅从饮食上体现出来,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国货是被韩国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习惯。走在首尔街头,一辆辆车子首尾相接,形成一条条游动的巨龙,夜晚看上去像是首尔这个庞然大物涌动的血管。但这么多车子很少能看到外国车的影子,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KIA”标志和歪斜的“H”现代等韩国车标志。
导游很自豪的告诉我们,韩国人几乎不用外国进口的车辆,已经形成韩国车质量是可靠的,韩国人应该使用韩国车的舆论导向。导游谈到一件事情给我印象深刻,他的一名同事曾经在美国工作,在美国期间开的是美国车,回国后,也买了一辆美国车开,后来发现同事们见面时对他的异样表情,不久也换成韩国车了。正是这种民族情结,在“全民协助”的作用下,韩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渗透率达到95%以上。正是大家的支持,全民自力更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供自己国民使用,并销往世界各地,使得韩国的汽车工业跻身世界汽车强国。
韩国人的民族情节来源于他们的“身土不二”的民族思想。在韩国,每餐都有泡菜,但导游告诉我们韩国餐馆泡菜的百分之八十从中国进口,且进口泡菜价格比韩国本土的泡菜要便宜不少,一般餐馆供应的泡菜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不上韩国本土泡菜。后来了解到,韩国许多进口的东西都比韩国本土产的东西便宜。韩国人喜欢用本国的产品,韩国人有“身土不二”的思想,意思是说生长在哪,就应吃那的东西才好,所以韩国有一怪现象,进口的东西便宜,本国的东西贵,从蔬菜到水果,从牛肉到猪肉,韩国产的牛肉、猪肉是最好的,价格也是最贵的,像麦当劳、肯德基、冰激凌、蛋糕等都非常便宜。他们认为韩国本土产品最适宜韩国人,也是质量最好的,这就是韩国人的“身土不二”的思想和民族情结。
近年来,韩国出现的“改汉城为首尔”、“端午起源于韩国”、“改中医为韩医”等思潮,都是韩国人民族情结的体现。韩国人的民族情结与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分不开的。韩国的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从小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非常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中,都充分渗透民族文化的教育。在一些中小学都规定每个学生在一年内必须要接受2小时民族礼仪的课程学习,包括民族服装的着装、见面的礼节、茶艺等。
相比而言,一些国人崇尚坐外国车、喝洋奶粉、吃洋快餐、看好莱坞电影、用巴黎化妆品等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中国有比韩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勤劳的人民,但为什么韩国人的团结一致、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如此深厚?这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深思: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重视不够,我们要像韩国一样从小重视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特别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不搞形式主义。
总之,韩国的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它对“国民精神”教育的注重,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目的。我国是教育大国,也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国民精神”教育重视不够,而且我们教育的手段、途径、效果与韩国有差距。了解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成效与做法,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源自千人智库,EWW141128CYX).
第五篇:由信息技术课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信息技术远程学习观后感
一、关注学生感受,合理利用技术“屏”
信息技术课堂通常会安排在机房教学,教学过程中“屏”较多,有电子白板的大屏,有教师、学生的显示屏及黑板。那么如何用好这些“屏”呢?成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利器,学生可以自如的在黑板上尝试、错误、擦掉,甚至重新尝试该过程。同时黑板也是教师一节课的精华内容的展现,是教师的基本功的体现,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而电子白板以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媒体资源丰富等特点深受教师的喜爱。在电子白板不断扩展的今天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有了白板忘记黑板。甚至有些老师就把白板当成黑板的,在一张PPT中写下上百字,而且播放速度极快,我们都不讲能否看清楚的问题了,试想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这些文字吗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投影、白板、电视的屏幕是越来越大,但是无论你的屏多大,总会有“死角”总会有学生看不到或者看不清。而通常的机房会安装一些机房教学管理软件,例如方正电子教室、联想传奇、极域等。利用软件的广播功能,我们可以把教师机的屏幕传到每个学生机器的屏幕上,真正实现了教学无“死角”。但技术虽好,也不能滥用,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本次优质课中有位老师长时间锁屏广播,无视学生感受,陶醉在自己的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操控电脑,产生逆反厌学情绪。还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频繁切换锁屏广播,常常是搞的学生嘘声一片。
多媒体机房中“屏”有很多,但也有不够用的时候。这时的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室中的墙来拓展教学中的空间。本次竞赛选手在教《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编程软件为SCRATCH,为了让学生体验SCRATCH软件的特点,教师利用KT板制作了与软件类似的实物指令积木,而这些指令制作的比例较大,放在黑板上显然无法摆放展示。于是教师找了一面白墙,让学生在白墙上“拼接积木”,完成程序。这样一面普通的白墙,也成为了教学中一面“屏”。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既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统板书优势互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符合认知规律,用好教学道具
教具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用具,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老师使用幻灯片演示、FLASH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应该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案例《初试身手,体验编程》中,教师使用了游戏LightBot引入教学,学生游戏过关后,既获得了算法,同时也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感性的认识了编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技术应用在其他学科上也有着不少的建树。例如语文课程中教授生字,利用技术可以清晰模拟展示出该字的笔画顺序。还有现在思维导图软件以其图形结构化、过程记忆化的特点,在提升思考技巧的同时,让思维以图形化的方式逐步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那么在高科技的今天传统的“土教具”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我认为无论科技怎样发展,传统实物教具都应该继续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一席之位,继续发挥它的光和热。本次教学比赛中有位老师做了个PPT其中有张是A4和16开纸的页面大小,又是标注尺寸,又是相互比较……教学效果并不了理想。学生还是不清楚A4有多大,其实我们不妨用一张真正的A4纸张给学生展示一下,我想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在形成知识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相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中“图层”的概念时,学生对图层是没有概念,教师通过把图层中的对象实物化,通过简单的调整前后摆放位置后,让学生轻松的了解了图层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实际,做好技术“实验”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验”很多都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上机操作,很少有真正意义上实验,甚至被老师演示给“包办”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可否认与我们现行的教材有着很大关系。但我们的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本次比赛中的课例《动画形成的原理与基础》中,教师在介绍动画形成原理时,利用WINGDOWS图片查看器,快速播放几张连续动作的图片,从而形成动画效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下放权限,让学生放手去做,而是用了那“令人恼火”的教学广播,给学生演示了。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亲手体验,再总结归纳出动画形成的原理。这样安排水到渠成,符合规律,而不是“被”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的实验能否突破简单的上机操作呢?本次比赛淮南选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位选手所教课程为《编程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使用了SCRATCH编程环境,案例为声控感应灯。学生通过耳麦的MIC口发声,如果发声音量值大于预定值,虚拟的感应灯亮,否则灯灭。程序很简单,但让学生的实验突破了原有的上机操作,他要考虑如何合理的设置预定值。如果预定值设定过大的话,感应灯很难亮;如果预定值很小的话,感应灯会一直亮。这样课堂中学生不仅要编制出程序,更要调试好程序,使得程序更符合现实生活,具有通用性。
四、创新案例设计,合理教材重构
目前国内以粤教版、教科版等为代表的高中信息教材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内容,各地依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修相应内容开展教学,应该来说高中信息技术可供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我想不管我们教什么都应该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准绳。高中信息技术课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变化无穷;但也要有不变的宗旨。不变的是课程标准,变的是教材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比做信息技术的“灵”与“肉”,即课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可能有些老师会提出:当前的高中必修内容就是“鸡肋”,教又没有多大意思,不教吧又违背课程标准。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课程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出现了教师教的没意思,学生学的没意思。但这同时也给信息技术老师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乃至重构。
在这里我想举个案例:2011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特等奖课例:探索魔法水晶球的奥秘——《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原课例是通过演示并剖析一段给文本文件加密和解密的计算机程序,来帮助学生了解利用高级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然后以这段加密和解密的计算机程序为例,讲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但在短时间内用VB编写加密和解密的程序很困难,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整的体验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于是谢作如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以一个魔法水晶球“读心术”游戏引入教学,一下把学生的“好奇心”给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去探究其原理——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算法;为了能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初步尝试编程谢老师选择了图形化的编程软件scratch——编写程序、调试运行,最后依据程序运行结果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环环相扣,可以说是教师教的跌宕起伏,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可以说谢老师这节课是课程重构的经典案例,在很多外行看来,谢老师这节课以“读心术”游戏、scratch图形化的编程软件博得“满堂出彩”,但更重要的是本节课始终以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充分完成了教学目标:亲历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可见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及重构,通过不断变换的“肉”,展示不变的“灵”。
因此,技术应用以尊重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为首要前提。虽然在不同语义背景下,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但这里的“教育”,更应注重对个体学习成长的角度,个体对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面对过于强调新技术的使用,最终结果未必能像制定决策者想得那么美好。过分沉湎在技,不追求道,其实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