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1: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第一篇: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以广东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为例,深刻地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市场特性,并进一步阐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教育管理应把握的内容、教学改革的方法、推荐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定位;教学改革;就业教育就业渠道

目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办学单位定位不准确,用人单位的认同有偏差,致使一方面学校盲目地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又持排斥态度,构成了一对矛盾。我们根据在广东进行的就业市场考察结果阐述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对策,供高职院校进行借鉴。

一、广东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特性

1、广东职业教育就业市场最大

广东目前仍属中国最发达地区,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生产企业遍布城乡,鳞次栉比。每天都有大量求职者涌向广东,但广东的用工仍然处处告急,劳动力缺口极大。各个企业都在采取各种手段挖掘劳动力资源,引发劳动力争夺大战,尤其是生产一线人员短缺严重。另外,广东用人市场有其不规范的地方,表现为过度的加班、劳动强度过大、待遇与劳动效益不相符、不注意员工自身发展、农民出身与学生出身的工人混用,有些企业人才不能人尽其用,甚至有不法企业采取各种手段迫使员工离职从而达到企业始终是低收入员工的目的。但由于广东企业最多,提供的用人岗位量大,去除一些用工不正常的企业,广东提供的用人岗位仍然是最多的地区,即使每个企业用五六个高职生,但加起来的用人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因而广东仍不失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加上政府又在不断地完善劳动力保障措施,劳动力安全感在逐渐加强,同时广东企业大部分都管职工的吃住,职工生活无后顾之忧,因而广东仍是求职者宝地。职业教育院校必须继续重视广东就业市场开拓与就业网点建立,并将其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基地。尤其在一些学校纷纷将学生就业目标转向“长三角”时更应该如此。

2、广东地区产业特色明显

广东各个地区尽管都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经济,但各个地区都有一项或二项龙头产业。佛山市地区以陶瓷、线缆和大小家电为龙头产业,东莞以制造业(尤其是机电制造业)为龙头产业,惠州以电子产业为龙头产业,深圳以贸易业和信息技术为龙头产业,中山市地区以声像音频为龙头产业,珠海以教育和数码技术为龙头产业。广州由于是省会城市,各种行业都在大规模发展,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广东不同的地区产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就业,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以佛山市的顺德地区为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以惠州市地区为主,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应以深圳为主,模具、数控、机械制造类专业应以东莞市地区为主,声像技术类专业应以中山市地区为主,生物工程类、商贸类专业应以深圳市为主,化工建材类专业应以佛山市为主。

3、广东企业资本源具有区域分划性

广东产业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本地资本占有率其实很低。深圳外来资本主要来自香港,广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欧美,珠海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澳门,惠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日本与韩国,东莞外来资本主要来自台湾,佛山市产业资本主要以乡镇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不同的资本源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我们在推荐学生就业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应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队伍之中,增强其适应能力,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4、广东就业包容性强

广东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工贸业起步早、发展快,劳动力资源一直供不应求,成为求职者的首选之地,吸引着大量的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前往就业,外来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包容的格局。在广东根本找不到排外思想。在就业单位,外来人员与当地人员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

二、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生属大专生,层次介于本科生与中专生之间。中专生通常在生产线上从事操作生产,本科生通常从事基础性的设计工作和基本的管理工作,而高职生就应该定位在基层技术员、工艺员和现场管理员、产品检测员、设备和产品维护维修员、调度员、统计员、跟单员、重要设备操作员、文员、业务员、销售员等岗位。

从广东企业招聘员工的简章上可看到企业到处都在招聘这类岗位人员,尤其是QA(QulityAssessment质量评价)、QC(QulityContral质量控制)、QE(qulityEngineer品保工程师)等品质管理人员,招聘条件都基本上是大专学历以上。这说明企业对高职大专生实际上是有一定的需求量的。这些岗位人员是企业技术、质量标准、管理要求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决定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是基层技术与管理的核心。我们的高职教育必须瞄准这些岗位进行培养,认真研究这些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并且定位目标只可下移,不可高抬。

三、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对策

1、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教学改革途径

在广东考查时,我们走访了许多企业“老总”和高层管理人员,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企业用工交流。这些企业家在谈到对毕业生能力的具体要求时,他们的话如出一辙: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能马上胜任本职工作(但不需要学得很深、很细),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和管理经验。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如下几个方面:抓好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应用能力教育,抓好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抓好学生的生产实践教育,对学生进行产品品质管理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的教学改革,在保证基础文化、素质教育课时足够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整合,大幅度缩减专业基础课知识教学量和部分专业能力课程知识教学量,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职业能力课程知识,并逐步创建关键性职业能力课程知识的“订单式”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同时将其纳入“订单式”教育教学范畴;加大生产实习教学工作,并努力保证其按计划进行实施,并逐渐将生产实习工厂向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基地转化;增设产品品质管理课程和数理统计初步课程:将三年制高职课程提前至两年内完成,第三年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社会实践为主。

2、企业用人标准与学生教育方式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阐述自己的用人观点时称:我们用人一是看品德,二是看是否踏实,三是看是否能吃苦耐劳,四才是看其专业能力。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说:大专生与中专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中专生,因为许多大专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能力与愿望不相称,而中专生却能明确自己是做什么事的;男生与女生相比,我们更喜欢用女生,原因是男生不易管理,不稳定。因此,由企业用人标准可知,搞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许多事实表明,决定学生能否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不是他的学习成绩,关键是看他的品质和作风。因而,我们必须从新生入学起就要抓好学生素质的养成,抓好品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养成踏实、朴素、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学生就业前要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目的等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的道理,要让学生懂得必须从简单工作做起、必须从基层做起的意义,要切实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进入工作岗位。这种教育工作必须经常地、长期地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在第四个学期前完成。在教学计划当中还应多设置一些比如参观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劳动锻炼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工作艰辛、企业的运行机制、与人和谐相处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学校在注重课程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育、毅力与挫折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情商教育。同时,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与踏实也并不矛盾,踏实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创新是一种追求的精神境界,创新并不是朝三暮四,创新的目标需要踏实的态度来实现。企业需要踏实的工作态度,企业更需要创新的工作精神。

3、学生推荐就业渠道与就业对策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推荐就业渠道无外乎有三种:直接到企业寻求就业岗位或参加人才招聘会就业,通过中介机构就业,进入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就业。这三种渠道都可以采用,并且可以同步进行。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应主要依靠中介机构。因为中介机构对当地的企业用人情况很清楚,他们对用人信息都能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做到跟踪服务。这是其它几种方式无法比拟的。当就业工作有了经验,建立了一定的企业网络后,就应该直接与企业接触,进入更直接的合作,并逐步向“订单式”教育和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方向发展。待条件成熟,学校就应该在当地建立就业服务机构,代替当地中介机构。为了扩大与企业的接触面,找到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就业的起步阶段和成熟阶段都可以参加人才招聘会。人力资源代理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员工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管理,派入企业工作。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薪资报酬全部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洽谈、代办,员工工资报酬、食宿由人力资源代理机构发放与安排。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用人不均衡及季节性用工等矛盾。但这种方式适用于操作型人员的就业,不太适合技术与管理人才就业。因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工作要出成效,必须要熟悉企业的文化,并要积累一定的经验。

4.高职教育困境与学生就业战略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许多中等职业教育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且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每年大量高职毕业生涌向社会。但各个企业对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是有限的,按人才层次使用,一个企业真正用上二十个高职(大专)毕业生就算了不起了。在目前高职(大专)层次岗位供远低于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就业战略:一是广联单位、细化就业单位量的战略,即学校应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络。“珠三角”、“长三角,、阂东南都派人去联系,每个单位都推荐几个学生去就业,但每个单位每年推荐的人数不能太多,以五六个为宜。因为高职(大专)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转到基层管理岗位或基层技术岗位,但每个单位基层技术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量是有限的,推荐的人太多就有较多的人将会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线上,没有发展空间,并会造成本校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些岗位的现象,有碍学校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二是倾斜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战略。近五六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也大量涌入社会,抢占许多本属高职(大专)生的岗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的这些岗位,致使这些大中型企业中的高职(大专)生几乎没有发展空间,长期停留在生产操作岗位上。因而高职(大专)生应避免这种无谓的竞争,转头主动切入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去就业,因为高职(大专)生在这些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属佼佼者,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学生在这样的单位中大有作为。三是播下“火种”战略。学校应认真分析毕业生的个性、特长和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挑选一些毕业生,采取一切措施进入一些企业的关键性岗位,比如人力资源部、生产总监和技术总监手下文员岗、技术部、品质管理部、产品维修部等岗位,播下就业的“火种”。这些“火种”将会从中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人时必定不会忘记母校,这样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营造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人才分层推荐战略。学校应认真做好毕业生情况的统计工作,将毕业生按照其素质、成绩、能力、特长进行分类、推荐,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自找到其适合的岗位。五是“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战略。“订单式”教育与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每年都需要较大量的高职(大专)生的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组成专门的教学班,按照该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要求与用人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教学,毕业时合格的毕业生全部去该单位就业。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订单式”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实践当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老师在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生产产品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获取生产与管理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与各级员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上岗之间的“零距离”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壮大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坚定这个信念,但又不能盲目发展。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用人单位需要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切实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加强就业的对策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对接,那么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

第三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

关键词:立足行业 适应企业 产学合作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打造学生两种素质(品格素质、专业素质)和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坚持立足邮政,加大邮政企业订单生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电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毕业生协议签约率稳步上升。

一、立足行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将面向邮政企业基层岗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院校,立足行业优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针对邮政基层岗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着眼点放在了邮政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培养上,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力争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的科班人才。我们确定了“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并争取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邮政企业应优先遴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类科班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突破一些省市邮政企业不接收大专层次毕业生的政策瓶颈,保证了我院邮政类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2005至2009年,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邮政企业双选会,会议规模逐年扩大,会议效果也逐年提升,全国31个省市区均派员参加了学院双选会。随之毕业生在邮政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6届毕业生邮政企业协议就业率不足25%,而2009届就突破了50%,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适应企业需求,加大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以订单促就业

学院于2004年开始的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邮政企业对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突出的好处是对就业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招生即就业”。它不仅满足了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同时为优秀毕业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使订单生全心学习,努力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订单生的素质只要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就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这就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渠道。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和学院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学院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不但有效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也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2007年,北京、山东、西藏等省区实行了订单招生面试制度,在学生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前,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邮政企业发展前景,详细介绍订单式培养的流程和途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北京计划招生30人,有200人参加面试;山东计划招生80人,有近800人参加了面试。这种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校企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同时,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了订单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专业订单生中开设了《邮政营业员技能训练》、《邮政储汇业务员技能训练》课程,组织全体订单生进行了《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订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质量控制等。在6年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我院依托各级邮政企业,力求专业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切合企业经营实际,品格教育激发学生忠诚邮政、奉献邮政的情感和精神。2010年订单招生省份已扩展到18个省(区、市)邮政公司和7个省(区、市)邮储分行,覆盖27个专业,累计招收订单生2571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扩展到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订单生品学合格,顺利毕业后,均被各省订单企业“照单全收”,现已有855名订单生走上了地市局基层工作岗位。

三、注重产学合作,以建设校企一体化教学新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院既是邮政企业基层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又面向通信企业培养一线人才。作为华北地区知名的通信类高职院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一是认真分析、确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定位,明确毕业生推介范围和用人单位分布区域,建立就业工作开展框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通信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了解通信营销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善于沟通,诚实踏实,企业乐用、好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基层人才;把毕业生推介范围确定在通信建设监理公司、通信建设工程局、电信运营商等企业,随着三网融合概念的推广,推进在广电领域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结合生源地分布情况,把用人单位分布区域确定为以省内城市为主,辐射至北京、天津、山西等周边省市,兼顾黑龙江、辽宁、广东等省通信企业。根据这个架构,近年来,在每年1000名电信类学生(河北生源占比80%)中,就业率连年达到了95%以上。

二是探索建立了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为解决就业的源头问题夯实了基础。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两种素质两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即把学生的实习课程安排到企业的工作现场去做,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角色,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企业通过接收学生到公司实习,可以使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更精准地发现适合企业、认同企业的好苗子,为接下来选用毕业生提前做好准备,形成了学院和企业之间“实训——就业”的双赢模式。同时,校企一体化的实施形成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长久机制,带动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贴合企业的需求。目前,学院与河北省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华航公司、河北易安通讯网络有限公司、中兴、华为等大型公司都有合作,电信工程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培训服务,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企业与学院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兼职教师任课、共建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就业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立足邮政企业、服务通信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建设是石邮院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面向邮政企业作为主渠道,电信、金融、物流等其它行业为有力补充”的毕业生就业格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第四篇: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论文

关键词:测绘 高职教育 就业 市场需求

摘要:由于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测绘生产单位急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一线作业技术人员。发展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测绘生产单位一线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应从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量,突出专业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推进测绘高职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项与测绘专业密不可分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因而各行各业对测绘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只要搞建设,就需要搞测量。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测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许多建设施工企业如铁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管道工程等各大工程生产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测绘高职技术人才。近几年,我们把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各类建设施工单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为进一步拓宽测绘高职人才的就业渠道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对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进行探讨。

1关于测绘高职人才市场的调查及分析

测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测绘生产部门培养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而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看测绘市场对用人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情况,笔者先后走访了几家测绘生产单位,并与一些单位领导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测绘生产部门的用人情况,同时请各测绘单位填写了用人情况调查表(见表。此表共发出份,收回7份,其中具有甲级测绘资格的单位5份,具有乙级测绘资格的单位2份。通过对调查内容所占比例的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从表1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第1项中的各个内容与其他部门相同,测绘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占50%左右,对于第2项“学历层次情况”,大专及中专人员平均占70%左右。这说明大中专毕业生仍然是测绘工作的主力军。在第四项调查中,需要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所调查单位的85.7%。而大地测量专业类型的技术人员需求者较少,几乎为零,这可能与调查的单位有关(在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大地测量队)。对于航测和制图专业的人才,需求者差不多,当然这也与调查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关。在第5项调查中,对于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较强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者为最多,达到100%,组织管理人才次之。通过4,5项调查可以看出,掌握先进工程测量技术的业务人员最受测绘生产部门青睐。第6项主要调查教育部门从哪些方面对在校学生加强教育。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应加强,几乎占所调查单位的100%。除此之外,基础知识理论学习也不能忽视,此项占调查单位的57%以上。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测绘生产部门的基本用人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测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于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的学历层次在目前来看有些偏低,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又不安于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单位还担心留不住人。所以大专生比较适合生产一线工作。他们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应该成为测绘生产一线的主力军。那么如何培养具有优秀才能的高职生呢?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2关于测绘高职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条件。但是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1)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对教学规律、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掌握还不好,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高职教师,仍需要对教学理论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学校可采取组织考核或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2)提高学历层次。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提高学历层次,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师资队伍结构改善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

(3)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迅速更新,测量方法与手段的增加和改进,促使高职教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扩大知识视野。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的知识更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4)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由于高职教师多数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锻炼,而高职培养出的学生要迅速适应测绘生产的需要,则必须有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教师,所以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十分重要。学校要安排教师不定期地参加工程实践,使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理论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生。

2.2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

如果说高职教师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软件,那么实习设备无疑是硬件。由于测量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测绘教学的硬件建设,为教学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对于工程测量教学来讲,各种精度指标的全站仪,单、双频的GPS卫星定位接收机,成图所用的绘图仪、计算机等设备应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根据调查可知,数字化测图已经逐渐取代了常规的平板仪测图,所以在教学实习中,要多进行数字化成图实习,把用于数据采集的全站仪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仪器。因此全站仪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同样,在控制测量中,GPS接收机已经在测绘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控制测量实习,像常规经纬仪所测的三角网或导线网测量等传统实习可以适当减少。从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表1的第4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掌握数字化成图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的学生需求量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实习量,使高职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从事野外实际生产。

另外,测绘高职教育也可以实行“双元制”教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测绘高职教育的学校可以和一家或多家测绘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的实习经费,又可以帮助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2.3突出专业点,加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

现代测绘设备的迅速更新和改进、野外测绘方法的不断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光学经纬仪、光学平板仪等逐渐被淘汰,因此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增加新设备、新的测绘方法的内容。例如在地形测量中,以数字化成图代替大平板成图,以全站仪光电图根导线代替图根线形锁;在控制测量中,以GPS卫星定位控制网逐渐取代常规的三角网、导线网;在平差基础中,以计算机计算取代手工计算,把手工计算的实习量转移到计算机平差计算中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各种平差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工程测量中,用全站仪的放样代替光学经纬仪的放样;在制图测量中,以计算机制图取代手工制图,等等。

总之,专业课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学以致用。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先进的测量技术。测绘高职院校只要时时刻刻以掌握最现代的测量方法和最先进的测绘仪器为宗旨,处处以测绘市场为核心,就能避免“学校学的内容在生产中用不到,在生产中用到的知识在学校里又没学”的现象发生,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培养优秀的测绘人才,除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从调查结果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57%的单位建议教育部门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课是指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等课程),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理论。事实亦证明,各著名的高校之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强于其他院校,也主要取决于他们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基础知识在将来的求学深造、生产科研、软件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测量平差理论研究、平差软件应用与开发中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3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发展前途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测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应以测绘市场为中心,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测绘高职教育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向测绘生产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品学兼优的技术人才。

第五篇: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发展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

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4.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 的个人素质

下载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广东就业市场论高职教育与就业对策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姓名:王婷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

    就业与择业论文

    2011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2班王青青摘要: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激增,这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尤其是受到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

    浅谈商务礼仪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力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恶劣, 对企业求职者要求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力也提出了考研。针对这方面, 商务礼仪为提高高职......

    试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势,讨论了图书馆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提出了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关键词:图书馆;就业指导;高职教育高等职......

    关于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关于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肖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摘要]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239所,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

    高职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职教育;教育管理1高职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