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关于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与对策
肖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形势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显得严峻。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信息和校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因素。高职教育要保证对人才文化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全方位的培养,并且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互利互助的桥梁。使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健康的成长,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工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现状职业综合能力就业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高专的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就业工作的形势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而面临着种种挑战。在众多的专业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生的增长幅度更显得突出,加之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承受着心理压力和选择的矛盾,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开放意识、追求较高人生目标的新生群体,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把握住机遇,实现美好的理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将成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宗旨。就业工作将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把握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信息和校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这种严峻的择业形势下有信心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式有以下特点。专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近几年来状况良好,但是,起薪总体水平呈隐性下降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对口就业率都没能超过60%,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渠道
稳定率不高,企业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总体上一般。社会整体认同度还有待改观,个人职业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足,创业水平严重落后。
现在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从教学模式的定位、高比例的实践课程到学生的综合文化基础看,体现的都是技术培训状态下的教学体系。这导致高职毕业生因素质和内涵不高而在岗位发展中,很难向高级技术和项目管理领域拓展。这说明,高职人才培养中忽视了技术、技能向职业转化过程中素质和人本的决定性作用,使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有技术能力而缺职业素质和人本品格,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多年来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就业形势的分析,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深入企业或人才市场进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为新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探讨和论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指向性、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一个专业教学的成败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该计划的制定要客观,要从多个方面去调研、论证,作出最合理可行的方案。而且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保持相对的先进性。
第二步就是要贯彻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我国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建议,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教学手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是已经完全跨入现代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而这样的专业必须掌握一系列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和艺术表现方法。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还都是依附于教育部门专属,企业介入的不多。于是就产生了专业师资的匮乏,专业实践条件较差或根本没有。因此,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识,通过各种形式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讲课,让老师们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建设,为企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践做好铺垫。积极鼓励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学生努力的目标,只要有一支业务素质较高、在社会上颇具影响的教师队伍,那么学生自然就会努力学习,目标也会更明确。而且,这样的教师队伍会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职业人的角色。其实,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并不是高职高专的专利。在很多院校里,大三大四的学生就开始过起了给教授“打工”的生活。所以说基于工作过
程的教学方式必须展开,这是最适应市场竞争生存的教学方式。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资料显示“德国于1998年就业开始提出,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提高到20-30%。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也在20-30%之间。数据说明,我国高职毕业生创业率远远落后于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看,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经营也没有信心。如何使学生们对专业的学习充满自信,在这方面需要高度职业化的教学团队成为榜样,帮助他们进行论证、指导。况且我国现今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的政策,可以说现在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好机会。
第三,是从艺术设计类专业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我们都知道“机遇只眷顾那些有素质、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能获得成功,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成功的一般规律。美国人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并制订详细的计划。我们在职业生涯领域也是同样,首先要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行业和工作,然后确定我们的具体目标,同时对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然后付诸行动,并且经常的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检查修正,最后坚持到底。一切要早做准备,目标明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要培养自己的多重素质和性格、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对求职应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学校要打造好就业的平台。学校要构建起最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的通道。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与大多数专业有所区别,他的需求量形式分散。大多数公司只有少部分设计人员,个别的动漫企业或新建公司有时会一次录用多人,但是,这样的公司又都愿意在不同的院校挑选学生。所以,分散就业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的一个特色。因此,去公司联系就业显得不太现实,而网络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显示了出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招聘会邀请函,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成果。在学校的网页上展示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支持同学们参加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类艺术设计大赛,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展示学生的专业素质,展示专业的教学成果。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方向的能力。
近几年来,本科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走低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所提升的事实说明,高职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度。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相对优势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因为规模扩张过快导致办学条件无法支撑内涵建设而出现质量下降,因不重视特色而形成千校一面,因个别高职就业率造假而导致信誉危机等等。还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后,面对岗位和职业进一步拓展的问题等等。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形势复杂。我们要谨慎处理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每一个问题,使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健康的成长,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工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简介:肖斌,男,出生于1966年。籍贯河北承德,现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美术副教授,2009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作者:冯俭
第二篇: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指南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市场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对口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整个艺术类就业市场疲软,高额的教育成本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艺不精,就业质量差强人意。按照目前的国内高考招生制度,复试入围的艺术类考生文化考试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二三百分之多,因此相当多成绩一般的考生匆忙间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从而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校学习成绩也良莠不齐。功底扎实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不愁工作,而当初匆忙选择艺术专业却没有天赋与兴趣的毕业生则就业难度较大,有的直接转行,有的成为“啃老族”,就业质量不高。
二、就业面窄,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较随意。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是跳槽率较高的十大行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私营企业工作,用人单位大都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和装饰公司等,行业特点单一,就业面窄。毕业生大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把手头的单子做完,去留自由,因此就业后工作流动较频繁,工作单位的不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三、就业意识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学生都是报考艺术专业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的,在高中及大学阶段并没有很好地规划未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到毕业找工作时,乱投简历,哪个单位似乎都可以胜任,又似乎都不适合自己,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徘徊迷失。
那么,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丝路教育从高考生和大学毕业生两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来说说高考生。
对于高考艺术生来说,大学专业的选择尤为重要。艺术类专业里也有就业优劣之分,一些新兴的专业(如多媒体专业领域的建筑表现设计、游戏设计、影视动画等)就比传统的艺术专业(音乐、舞蹈等)好得多。这些新兴的专业不仅人才市场空缺极大,且从事的行业都属于当下的朝阳行业,就业前景诱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选择了最热门的就业专业,良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术的提高同样应该得到广大艺术生们的重视,因为往往越是朝阳的行业、越是热门的专业,对求职者自身职业能力的要求就更高。
那么艺术设计类大学毕业生又该如何呢?
这时候跟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谈职业规划无异于是马后炮,作用不大,因为时间来不及了。那么,丝路教育认为,对于那些大学期间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的艺术毕业生们来说,也许职业培训要算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获取就业机会的途径了。专业培训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使毕业生们获得今后工作所需的最新职业技术,且其定向性专业培养模式往往也能在就业选择上给予大学毕业生们很好的帮助。如果你选择的是丝路教育学院,那么,无论你学习的是建筑表现设计,影视动画设计,还是游戏制作设计,你都能获得很好的职业规划帮助和指导。丝路教育学院将专业细分,精细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具体职业,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教学,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形成自己职业生涯想法的大学生们。
总的来说,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广大艺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就业能力之一,在选取相对就业较好的专业的同时,实际的动手和制作能力也不容忽视。
以上文库资料有丝路数码教育提供!
第三篇: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新形势下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调查内容
新形势下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调查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作为一名专科在校大学生,通过对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现代企业对高职专科毕业生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探求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和新思路,旨在应对当前情况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期以对我们将来的就业作为指导。
调查时间
2010年7、8、9月(暑假期间和开学初)
参与人员
组长:石海潮
组员:王凡、卢恒周、付生明、秦耀东、秦栋
调查方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针对我们电专学生,包括各个年级),调查问卷采用做答方便的判断题,用简明扼要的代表性问题设计问卷。
同时采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集数据信息、综合归纳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宿舍走访(对正在准备毕业的大三学长)、电话联系(对认识的已毕业学长)、企业实地实践考察等多种方法。
调查背景
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600万。现在已经趋近七多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近年来专科生需求整体呈下滑趋势。
调查内容
1、企业走访
今年暑期我们小组部分成员(王凡、秦栋)借去深圳市打暑期工的机会走访了深圳市中电电力集团。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今年有在我们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我们在学校网站上了解到这家公司还不错。
7月21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深圳是福田区车公庙泰然国贸院的深圳中电电力公司总部,这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位于整个工业园中一个个位置不怎么样的写字楼的10层,我们还是乘货用电梯上的楼。然后我们以应聘咨询的名义和他们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简单谈了一会,了解到一些情况。
我们了解到在南方,尤其像深圳这种大城市的单位工作,工资虽然较我们这里或者再往西北部能高一点,但是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也高,包括房租、吃饭和别的日常消费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接受。另外这样的公司也节奏快、竞争大。所以我们要在中电电力这样的单位工作也不是很容易。
由于我们是应用电子专业,后来我们选择在深圳市富士康科技集团的鸿富锦观澜分厂打暑期工,对现代电子制造行业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在的产线是机修线,在那呆了四十多天,认识的朋友好多,有普工,有技术员,有的在好几个部门甚至多个厂区都干过。所以我由他们那了解到好多信息。像这样的工厂位于深圳市关外(经济特区以外的区),消费水平还不太高。这样的厂虽然大量要得都是普通员工,但
是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型,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了解到像我这样的大专毕业生,如果进入那样的厂的话。可以作为产线技术员,刚开始属于员三级甚至于师一级,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底薪,而且各种奖金、福利都很好。这对于在深圳市关外来说都很不错了。这里虽然忙一点,辛苦一点,但是收入还是不错的,可以作为自己刚毕业后择业前积累经验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创业前积累起步资金的地方。
2、问卷调查
我们在开学初在咱们校园内周围认识的人群里(不分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我们共发5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高达95%。主要针对个人对当前就业形式的了解程度、个人看法、个人就业方向、及个人期望做了了解。
我们了解到:
100%的同学都意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大约69%的同学觉得当前的就业压力对自己影响很大;另外31%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很大。
大约84.6%的同学觉得自己将来在肯定从事电力行业;15.4%的人认为自己可能不会从事电力行业。
约59.6%的同学觉得薪酬是自己选择就业的首要原因,40.4%的同学不把薪酬作为首要选择依据。
3%的同学认为需要采用专升本来应对就业压力;97%的同学觉得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面临就业形势差不多。
3、走访调查
我们对08级一些正在准备就业的学长进行了走访交谈,了解了很多信息。总结了几点:了解到当前就业压力确实很大;学习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差异对电力行业就业影响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等。
另外,我们电话联系了两位07级的毕业生,现在已经在岗位上工作的两位学长。他们一位在银川某水利水电公司,另一位在海西供电局。我们谈了谈他们的就业体会和经验,总结到:现在就业单位的竞争确实很激烈,就业后还要不断学习,甚至于自考取得更高的学位也是一种选择;面对就业压力可以先就业再择业,甚者在创业。工作中所用到的好多和本专业不相关,就业后还要不断学习,但是为了好找工作,还是要学好本专业课。
不足之处
1、由于精力有限,我们此次调查基本局限于本校之内,调查面不广泛。不能反映整体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情况。
2、此次调查针对的问题没有进一步针对社会、学校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这一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讨论总结
对于当前的的就业形势,我们经过讨论对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做了总结:
1、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各种招聘单位越来越盲目加高学位门槛,这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高职高专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许多学生盲目热衷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二不愿意到中西部去。导致东部沿海发达城市
人才过剩,就业压力极其大。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还欠发达的中西部对各类毕业生的需求有所提升,也包括专科生在内。
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思考与讨论针对毕业生提出一些建议:
1)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正确自我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社会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建设,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找个好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0
第四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239所,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就业部门是全面负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职能机构,其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就业管理的功能在逐渐萎缩,现在的就业管理主要负责毕业生数据输入,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三方协议”的签订,就业协议的管理,就业学生的毕业派遣等手续,报到证的发放,处理学生在就业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等,其中大量的为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就业部门大量的时间。
就业服务主要体现在在千方百计为广大毕业生创造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测评、讲座或论坛、工作坊。
1.1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深入
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高职院校更多是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课堂教授的方式受众面广,可以大面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式学生参与性和互动性少。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不仅是要求学生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生涯规划、生涯决策等多方面技能。技能通过实践,知识通过思考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质。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对组织与参与者有较高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由于人员的限制,较少组织这类活动。
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指导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的信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流程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兴趣与性格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少有顾及,这主要与高职院校教师所接触的有关职业和行业信息少有关。
1.2就业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
就业研究是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杰出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研究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毕业生怎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成长成才,从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乃至招生、德育工作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就业研究把就业和人才培养直接联系起来,使就业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然而,就业研究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空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学校的就业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是脱节的,而就业研究水平不高又导致就业工作部门难以对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3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的,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职业指导老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老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应如何设计?学校该如何培养这些老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制约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目前很多高职院 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由政工队伍承担的,他们没有对口的专业背景,在现实的人事制度下,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1.4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急需创新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中,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依托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院的就业和职业教育辅导工作,没有调动各个系部来协助院指导中心开展工作。下设的部门的职权也比较集中,没有按照不同的需要与部门分工设置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从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有的甚至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咨询、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工作还没有很好的掌握,难以用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校的服务。
2应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的对策分析
2.1职业指导部门工作的职能转型
传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部门在就业管理上投入精力最多、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较少,而就业研究几乎没有。在新形势下,就业工作部门应该从过去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上升为学校高层的战略部门,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转型,突出就业研究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改进就业服务工作,优化就业管理,集中精力做最富有价值的工作,简化价值含量低的工作,使就业工作向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2构建全员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必须充分调动院、系两级就业部门和全校每位教师、管理人员的力量,把就业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就业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程就业指导体系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辅之以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使就业教育有声有色。同时通过模拟择业过程,开展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就业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就业辅导和咨询。因为理论只能面对共性问题,而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人而异,并不能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在课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
全程就业指导应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大一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学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动力,指导学生规划三年大学生活,确立职业理想和目标。二年级应侧重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素质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素质,打下坚实的择业基础。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职业方面的核心能力,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毕业时应侧重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对毕业生提供参军,专升本、就业、报考公务员、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训练择业技巧,帮助毕业生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
2.3加强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辅导具有综合性,不仅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的、行业的知识。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出发,为了解决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明确几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很重要:一是专兼职结合;二是校内外结合;三是多学科结合;四是多系统结合。
第一,要建立院系两级的就业工作机制,调动系部的积极性。职业辅导要深入,必须结合不同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和行业、专业结合最紧密的,就是系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不调动系部的力量和积极性,就不能实现这个目的。
第二,吸收骨干就业工作人员参与第一课堂教学。目前学生对于职业辅导课的需求旺盛。不管是采取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方式,单靠学院一级就业部门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把学校比较优秀的教师吸收进来参加第一课堂教学,很重要也很必要。
第三,要提高系部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把系就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放在和院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了系一级的就业指导队伍中去,他们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追求,不甘于只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所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提高,对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对于院系的工作大有裨益。因此,也要注意配套措施的建设,比如要在职称评定、评奖、晋级等方面支持鼓励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四,推动职业辅导实践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把院就业工作部门作为学院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教师的实践基地,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同时吸收就业队伍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开展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推动实践和学术的结合发展。
第五,调动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等资源,形成合力。职业辅导教育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就其教育内容来说,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要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合作新机制,实现互惠双赢。就业工作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把所有同学送到合适的地方,这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和用人单位是否提供了客观可能的途径,所以一定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比如,可以聘请一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高官或者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学横的兼职职业指导教师,或者到校园举办讲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开辟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真正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第五篇: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
议
《现代经济》200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而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大类之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短板集中体现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对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该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般包括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等。本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现在的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内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很多毕业生居然只能“望洋兴叹”。究其原因,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例如,很多应聘人力资源岗位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的意识也不强。在频繁与人打交道的人力资源岗位上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融入整个团队,从而处处碰壁,无法胜任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再如,一些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基础的销售工作做起。即使愿意从事基层销售工作的学生也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销售技巧实战训练(如销售语言、心理培训,销售人员外形设计包装等)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自然因就业竞争力不强而遭到淘汰。
2、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受到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专业纵深上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大部分学生虽然按照培养计划大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但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投资策划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了。作为偏“文”专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没有理工类学生那样拥有一门具体且实用的专业技术,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岗位设置的门槛比较低,常常受到其他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使得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面对本专业同学的竞争。还要接受其他专业同学的挑战。
二、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其本身定位来说,是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重“量”不重“质”、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新慢、高素质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甚至错位的现象。
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处于一种混沌转型期,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完全淘汰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完全形成。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专业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细化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进步,但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脱离原来工商管理作为一个大类专业时的桎梏。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上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特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再者,学生实践环节缺失。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环节中普遍缺少对实践环节的投入和重视,再加上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经费等跟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每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环节时间比计划要求的大大缩短。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高校要想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得明白当前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工作中不可能仅仅是各司其职,独当一面,而必须密切协作,协调管理。这就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就应该树立培养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的可持续学习发展人才。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横向培养,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广泛的接触和学习中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方向,自己的兴趣在哪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第二步纵向培养,在学生自主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后进行专业的纵向深化培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增强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独立工作能力。经过这样两大步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立体知识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可以在前两年实施工商管理学科大平台教学,主要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在安排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和相关辅修专业课供学生自主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该课程体系有助于淡化专业意识、丰富基础知识,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
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开设系列论坛,如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创业设计论坛、经济论坛等。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课程,如增加情景教育课程。由于管理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最后一种知识在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种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积累才能得到。因此,在管理教育中,就要以这种知识为核心,构建管理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培养管理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如,案例教学、职场模拟、小组讨论、团队作业等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设置中,还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逐步形成系列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的基础上设置任学生选择的限选课程,借此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逐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加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增强工商管理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硬件上,学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实验设施的建设,引进高素质的实践环节授课老师,努力使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学生人数增长相匹配。软件方面,在学校的实践课程设置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反馈评估,不能因“量”废“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还应该走出校园,密切学生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实习锻炼。例如:有志于从事市场营销的准毕业生们不妨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行业的某家领军公司切入,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等,有目的地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有心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毕业生们不妨善用学校的实习安排,尽量争取到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见习,熟悉招聘、考核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工作技巧。
蒋天颖,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