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

论文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亦日趋明显,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必须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为此,对师范院校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是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这一转变的趋势也逐渐明显’各个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办法等的实施,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序、开阔的空间。在这种大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凸显出其市场意义与市场价值。这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的高低成为直接影响高校招生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思虑与探索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值得研究和必须解决的严肃问题。

师范院校毕业生与理工科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市场不尽相同,前者由于受到师范院校办学性质影响,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如何加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存教育、诚信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稳定已有的就业渠道及市场,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和市场,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都是每一个从事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内藏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以往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全国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均属统招统分,培养方向是为教育系统及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学费不交,住宿不花钱,吃饭有补贴,毕业后有工作,实行的是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就是说,学生只要上了师范院校,毕业后保证就业确保工作。虽然当时只能在自治区内就业,出区、改行受到严格控制,但就业率是10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并轨。从此师范院校也开始收缴学费、住宿费等。体制的变革使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包分配转化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在新的就业政策指导下。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的短线专业(语、数、外、计算机)出区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区内已可改行就业。不久后就业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自由择业”、“灵活就业”,并且取消一切限制,即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就业形势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的一些短线专业就业形势仍然较好,供不应求。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专业。另外,物理、历史、政治、地理、传媒、化学、生物等专业近几年看好;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学、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从2001年至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里,可以了解到近几年就业率的相关信息。

2001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41.5%;2002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55.67%;2003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61,45%;2004年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9.23%。

由于2001—2003年统计方法并未统一,有诸多因素,如灵活就业就没有统计在内,而2004年增加了灵活就业和自主择业,因而就业率普遍提高但不管怎样,统计数据表明四年的就业率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教育体制的进~步向纵深发展,就业政策的放宽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就业理念、体系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这对毕业生就业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其他省市同类毕业生相比并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渠道不畅通,人员流动不起来,急需的毕业生进不去;各鼹市经济发展不一,人才的引进使用、重视程度、培养方向有局限;高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给师范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更加严格。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有些用人单位尚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选人过于挑剔,用人观念脱离实际,“人才高消费”意识偏重等等,这些都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毕业生对现在的就业理念、体系、形势认识不清。许多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就业概念过于狭窄,就业期望值偏高。一些毕业生向往大城市,宁愿到高工资、高待遇的单位和地区就业,也不考虑下基层、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自身定位欠准确。

4.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基础教育发展在培养层次、水平上比例不协调。自治区教育厅2003年统计资料表明,全区初中学校多于高中学校。如:职业中学320所,其中,初中201所,高中119所;普通中学1762所,其中,初中1381所,高中381;中学总共2082所,其中,初中1582所,高中500所。另外,各盟市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办学力度不够,这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5.师范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在就业槊道上,除上面所提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外,还有学校进人受编制、人事、财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基层学校没有用人自主权;基层学校教职工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特别是高中教师合格率偏低,基础课教师严重短缺;大量的非教学人员占用编制,真正的教学岗位缺编,表面上造成教师岗位超编、实际教学力量不足的现象,这些势必影响到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顺畅。而各师范院校在办学规模与办学质璧以及财政拨款、生源状况、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上、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和设备投入诸方面均有差异,这也是影响自治区师范院校提升就业率的因素之一。

6.部分专业的就业率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偏低。由于择业期延长(二年)。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表现得更为客观理智,社会需求旺盛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余地较大,这些专业学生们不急于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的统计。

上述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如不能得到有效改观,势必进一步制约全区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就业率的提高。进而影响自治区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师范院校的招生与生存。

三、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以上提到了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师范院校就业工作及就业率的几种因素。由于师范院校本身的办学特点和局限性,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等院校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师范院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综合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l.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常抓不懈。当今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任重而道远。搞好此项工作,首先,师范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育人为主导,根据师范生的教学任务和特点,在教学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层次,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使学生们适应社会变化,把握机遇。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使用人单位放心,才能保障师范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其次,还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就业工作的连续性。为此,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专(兼)职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就业专业教育,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学习新的就业政策、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所创新,形成一个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2.就业指导教育到位。加强就业指导课,脚踏实地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严禁“雷声大、雨点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加入用人单位招聘各种形式的模拟实验训练课程(包括用人单位各种陷阱),使学生在应聘时能掌握应聘要领,应变自如,辨别真伪,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生存教育;加强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使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要教育毕业生认清社会形势的发展,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及就业状况,认清自我,摇正位置,切忌好高骛远。要正确指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克服“有业不就”的现象,在可为可不为之间选择可为,坚持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克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传统观念,从“艰苦”的工作傲起,从“低微”的岗位做起,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增加经历、拓宽空间。

3.要更加准确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定位。今后毕业生就业政策全部放开,谋取一个适台自己的职位应该不是难事。关键要注意三点:一是实力,二是定位,三是准备。关于实力。孔子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社会上用人单位很多,关键是我们的毕业生能否适应这些岗位没有真本事,没有诚信,不会为人处事,不能履行职责.不管你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即使一时被接收,也不会长久。所渭定位,本质上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并能够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知彼,就是对客观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如要考虑就业大环境,即毕业生供需总形势,还要充分考虑自身长期条件、优势特长。毕业生就业定位不仅仅是给自己定位,关键还要在考虑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定位。所谓准备指的是定位后的实施,而实施不能没有准备。就业求职是一门学问,它有内在的规律。过去计划分配,不需要这门学问。现在“双向选择”,不懂这方面知识,就会失去机会。所以说,毕业生应该做好上面三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加强对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工作。订出具体时间,安排人员对自治区各盟市毕业生工作后的具体表现进行跟踪调研,了解并整理出用人单位对学校、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和进一步加强改进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以使学校教育更适合社会需求。

5.加强师范院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当今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日益强大,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师范院校就业工作也应顺应科技发展,建立快捷有效的信息网络。当然师范院校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取决于各院校对此项工件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此外,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要与教育部就业信息网、自治区就业信息网及全国各省市就业信息网链接,让毕业生得到充足的就业信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寻找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

6.加强就业市场、就业渠道建设。要保持已有的就业市场,畅通信息渠道。相关工作人员要经常了解、研究、探讨今后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政策上,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在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网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区外发展就业市场,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一个稳定的、广阔的就业渠道,全力为毕业生服务,保障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理想的就业岗位。

7.自治区政府、教育厅可以适当考虑在各盟市中多建一些普高,或扩大原有普高的招生人数。同时改建一些不适合当今市场经济要求的职高、中专等,或将他们转换为普高,或办一些适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职高。同时,还要根据自治区少数民族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盟市的少数民族教育,多办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这样做,一则以为师范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师范毕业生就业率;二则以保证初中生毕业后人人有书读、有学上,从而提高整体社会受教育层次;三则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社会治安减少压力,为青少年接受正规良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

8.与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交流与沟通,是为了积极有效地研究探讨今后内蒙古自治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不同办学性质和不同的办学条件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础上齐头并进。要争取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感情,不断创新的前提下,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总之,教育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促进教育向高层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师范毕业生就业率如何提高,已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从旧的就业观念向新的就业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认识到当今社会师范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上下一条心,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齐心协力,创造性地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内蒙古师范生的就业工作才能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二篇: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安定区位于**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2001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定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在农村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城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定区环保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安定区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安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发展的历程

(1)大力宣传基本国策,唤醒全区城乡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从70年代开始,全区环保事业走上了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安定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0年代遍地清水,80年代水质变化,90年代污染加剧,2000年后河道变黑,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以宣传教育为起点,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唤醒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同时,安定区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逐步产生,并正式走进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开辟了全区环境保护新的征程。

(2)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安定环保机构不断加强。30多年来,我区环保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六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6年在原**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保护股,到1988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站设立环境保护股,再到1991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9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察队、2002年更名为原**县环境监察大队,直至2005年升格为**市安定区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原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安定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承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832.45(绝对量)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5.33(绝对量)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定区环保局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逐一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9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2%,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2)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区环保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对内官、香泉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和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的饮用水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大对九华沟、响河、花岔、赵家铺、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从而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3)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者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关川河流域污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区进一步树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为保障全区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认真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园和绿色单位、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

3、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安定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我区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总的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当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思想。现在各乡镇都在下力气抓区域开发建设,这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擅自建办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项目,仍想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在是得不偿失。有的厂区与居住区相互交杂,经常引起厂群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一些难治理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少数企业领导头脑中,环境保护这根弦还绷得不紧,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认识问题,环保工作就会滑坡。

(2)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对于水污染问题,老百姓对关川河流域有个形象的描述,称之为**、臭河,这说明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及KTV歌舞厅、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噪声也已成为严重扰民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明显增多。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率还不高,部分生活污水只是采取简单处理,而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进入河道;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企业治污设施各自为政,生产废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4)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环境监控的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对小企业管理还不到位。这些企业虽单个排污量不一定很大,但由于企业分布散、数量多,累计污染负荷就非常惊人。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但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相对薄弱,很难保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变质;二是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三是滥用饲料添加剂,不仅使肉蛋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性激素物质的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五是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六是秸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七是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二、做好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加大投入,为区域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安定,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安定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安定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近年来,我们虽然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能源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原有治污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城市环境,也污染了农村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基层县乡两级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安定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

3、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

4、建立补偿机制,激励开展区域环保工作。建设生态县(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专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我国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达51.1亿吨,树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3吨。我国通过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较大贡献,而我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们是在勒紧裤袋做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西部贫困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区域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及对策

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努力开辟农牧民劳务空间;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依托旅游、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等支柱产业,拓宽农牧民创业途径;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地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 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农牧民增收

一、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1]

2013年和田地区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6.67万人,重点解决就业困难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的就业困难。全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2]另据和田地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末,和田地区总人口为215.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万人,增长1.5%。其中:农业人口178.19万人,增长1.4%,非农业人口37.26万人,增长1.9%。2013年末全地区就业人员90.75万人,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63.3%、11.4%、25.3%。不难看出,在人口占全地区87.7%的广大农村,而就业人员占全地区就业比重的63.3%,比较发现,在广大农牧区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增收任务艰巨,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亟待解决。

二、取得的成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田地区也相应出台了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等一整套有和田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3]据统计,2013年和田地区不仅就业再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同时社会保障领域也取得较大进步。例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分别参保92.42万人和3.17万人,参保率均达100%,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8.7万贫困人口越线,89个贫困村达到整村推进的验收标准。可以说,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成绩显著的一年,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就业再就业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里和田地委、行署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三是农牧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牧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很大一部分农牧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

五是多数农牧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闭塞,找不到挣钱门路。农牧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

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教育水平,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汉语沟通能力较差,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一轮对口援疆全面展开,和田地区已经迎来难得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四、解决思路

1、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和田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和地区《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和田地区“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改革与创新同行,全面推进‘三化’,重点改善民生”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4]要在开发公益性岗位上实现新突破,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使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过渡就业,为实现稳定就业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近年来,和田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富民强区固边”战略重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两园一区”的主体区位优势,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随着北京、天津、安徽等省市的进一步对口援助,和田地区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企业涉及保健食品、饮料加工、维药研制开发、玫瑰精油提炼、建材加工等项目,这些企业的进驻必将为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3、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林果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牧民劳务空间

(1)实施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措施,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政策倾斜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就业渠道吸纳富余劳动力。只有乡镇企业发展起来,能够提供较多的岗位,农民才可以足不出户稳定就业。

(2)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而留守人员则可以利用空出来的闲散土地发展特色林果业,既合理利用了闲散土地又增加了就业岗位,达到双赢。

(3)应把特色林果业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保、绿色”的精品林果生产基地,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引进扶持铁道部援助和田的核桃加工厂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基地”的产销模式。

4、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近几年,和田地区针对农牧民群众增收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把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要重点突出发展农牧区畜牧业,扩大地区牲畜存栏总量,规模养殖,不断探索延伸牲畜加工生产链,开发就业岗位,尽可能多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5、依托旅游、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牧民创业途径

随着和田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玉石文化及羊毛地毯而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牧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从事玉石加工销售、特色林果储藏保鲜、运输、农家乐、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能得到快速发展。

6、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地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1)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图画等多种新闻媒体和介质,整合基本信息资源,积极参与网上招聘活动等形式,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组织的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

(2)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拓宽视野,收集信息,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应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

(3)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注 释】

[1] 和田信息网-地区统计局,2014.3.24.[2][3] 2013年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田信息港,2014.03.24.[4] 聂亚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3.【参考文献】

[1] 郭松山.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4.[2] 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3] 张纯.新型农民培训手册[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4.[4] 黄炳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08.【作者简介】

李森森,男,任职于中共和田地委党校.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层面,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师核心。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一)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二)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一)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一)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六、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三)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七、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之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

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方面是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之时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是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工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第四方面是应聘能力。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八、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府应优化制度安排,强化服务职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应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政府有必要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的进入目标、户口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必须取消政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经济社达的地区,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通过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使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第三,政府应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以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四)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第五篇:浅谈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浅谈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逐步上升的毕业生人数,使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如何解决师范生就业困难是当务之急,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剖析原因,着眼于现实,明确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并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做好师范生的就业工作,增强和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师范生 就业 困难 对策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静梳历史的脉络,可以看得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教育工作既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也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可见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则是对增强未来教育力量的坚实根基,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未来教育的质量。本文在分析师范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同时,从不同方面分别给予相应的举措,为师范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给师范生的就业方向注入新的活力。

一、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师岗位的需求量处于饱和状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造成各地中小学校的适龄学生生源进入萎缩状态,而

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所需的教育岗位也几乎满额,对教师岗位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每年的新师资需求都是靠学校的老教师退休后留下的空缺。加之高校扩招,导致这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中小学教师应聘过程中,不仅面对应届毕业生,而且也面向在职没有编制教师及往届毕业生,教师岗位竞争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造成了师范生就业困难。

(2)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的调整和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同时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需就业和待就业的人数高达2000万,促使师范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增长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师范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市场需求量减少,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师范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中小学人数的锐减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师范生就业出现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3)自身就业值过高,期望与实际现状不符

目前高校师范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际掌握师范技能较少,平时不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导致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适应能力不强,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些师范生喜欢用想象喂养自己,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就会有稳定的工作,其实这恰恰相反。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想选择到大城市及发达地区、工资待遇好、公办学校有编制的单位去求职,有的师范生没有遇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宁可先待业,也不愿意到偏远、不发达地区就业。没有从自身的

角度去思考一下,所学的知识及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自己想要就业岗位,从而自身提高了求职门槛,减少了就业机会,造成就业困难。

二、促进师范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提供各方面的措施和政策,加强师范毕业生的导向工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和就业政策,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师范毕业生的需求,保证就业渠道畅通,加强宏观管理。政府应在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时,在宏观方面上设置合理的招生规模、预测调控方向,引导专业人士对将来的就业市场及需求进行预测,以便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健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鼓励高校根据社会需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设置的专业课程、授课方式上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让师范生能在大学期间就能真正学到对今后发展、就业有用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注入新的能量与信心。

3、政府部门面临就业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途径、政策、资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扶持,让毕业生及时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并且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投身西部地区、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实现就业和创业,锻炼成才。

(二)高校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1、高校应紧跟市场的需求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优化配置专业资源。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基

本功、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需求。高校的要把培养扎实的就业技能训练作为整个大学生涯的目标,提供各种平台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战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师范生将要从事教育这一行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让师范生灵活的运用其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便师范生将来为进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师范生就业,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坚持走教师教育特色的道路[1]。同时高校可有针对性组织师范生开展说课、教学技能比赛、顶岗实习等师范专业相关的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说课经验及师范生的各项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竞争力,为今后顺利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2、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进入大学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师范生提前了解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人才建立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和创业指导队伍,形成一股合力,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学校也可邀请校友或有经验学识的人与学生座谈,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定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通报就业信息;定期对师范生进行个体指导,重点放在心态疏导上,此外,也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指导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成长,也有助于学生成功就业。

(三)师范生自身应对对策

1、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师范生自身应有危机意识,加强师范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师范生能否顺利就业,自身过硬的素质才是关键。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等等,平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师范生应该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合理地对自身进行评价与定位,明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要善于抓住就业机会,在就业前要正确的对自己能力、水平、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理性的择业行为,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循序渐进,从而使自己的能力逐步提升。

3、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基本技能,不断努力学习,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对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奠定基础。要善于捕捉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把就业的着眼点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师职业,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一咱新趋势和新途径。

4、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淡泊的品质,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然,修身,治国,平天下。

参考文献

[1] 周平.高校师范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调研与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 李旸.浅谈如何开拓师范生就业的新局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9).[3] 郭立场,刘晓颖.新形势下师范生就业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3).[4] 张芬,沈辉.试论高校师范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J].教育与职业.2012(06).[5] 张宗太.高等学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问题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

    一、 XX财务管理现状 二、XX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二) 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三) 财务控制薄弱 (四)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五) 难于规避财务负......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发现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善于结合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作用。关键词:高中物理;现状;对策......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电力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满足社会电力供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企业发展核心的经济管理目前面临着众多挑战,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必......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 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国贸学院081国商0包玉刚200829044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5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难”具体表现 (1)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很多大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很......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 08级 唐国强 摘 要:弱势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及心......

    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