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具备如下特色:
1.供与求平行回升,供求抵触并不凸起。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创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比拟,红色警戒,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明显显。权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尺度,既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要斟酌毕业生的就业品质。四五年前,我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大,盘算机专业十分火爆,毕业生非常热门,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要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名牌学校的比例甚至更高,学生就业堪称是“天子的女儿不愁嫁”。
给你推举多少个学校:你能够看一下专业特色,都是计算机十分杰出的。
*******************************************************************
目前,我国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但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走低,一些考生及其家长也开始感到迷茫: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及前景究竟如何呢?
观沧海:寒流?暖流?
20世纪,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本世纪,随着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步入“买方市场”。
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有些用人单位强调应聘者的英语水平、IT证书,有些用人单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次就业率走低,起薪下降。其次,由于留学人员大量归国,国内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在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次,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后,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
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是世界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共同性的问题,而不是我国计算机专业独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初次就业率走低,这些都是从一种过热状态向良性状态过渡的正常变化。从整体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起薪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计算机专业仍是年轻人升学和择业时的首选之一。未来十年,我国每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存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但不会恶化;会遭遇“寒流”,但不会进入“严冬”。
细思量:就业难不因人才过剩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脱节。本科计算机教育中,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是传统的计算机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一些毕业生既无扎实的理论功
底,又无娴熟的应用技能,便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面向IT企业,虽然办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仍受到实战项目缺乏、实训基地短缺、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素质师资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市场渠道不畅。中西部地区IT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沿海地区IT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加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一些行业的自我保护也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进入带来了较大障碍;一些用人单位只认学历不论实力,为专科生的就业设置了很多障碍。目前就业形式正在多样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1)))如何面对人生首次就业
认识到就业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经济收入,也可以找到一个发挥我们才能的舞台。 认清形势,认知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准确出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该积极主动,勇敢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注重学习,同时要懂得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提升自身。
2)))充分认清形势
一次就业即终身就业成为历史,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脉象。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
就业不再紧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机会被看好。
新兴就业形式已出现。
自主创业也悄然兴起。
3))正确认知自我)专业知识优势:比如,Java技术/数据库(MySQL)/Linux系统等。
实践操作优势:专业实习(培训)经历、兼职经历(非专业相关)、参加社会活动或
学生工作等。
综合素质优势: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目标把握、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性格展现。
个人兴趣取向:比如,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市场销售。
竞争劣势方面
4))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富有激情,领悟力强,有创新精神。
刚毕业白纸一张,可塑性强,极易融入单位。
因为空杯心态,所以好学、勤奋。
胆子较大,敢说敢做,往往给人惊喜。
工作上积极听从安排,执行力强。
没有家庭负担,可以更加投入工作。
5)))求职心理
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
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它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避免理想主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与同学攀比。 不怕挫折,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6)))求职渠道认知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 各个高校的校园招聘会 应届毕业生人才交流会 大型招聘网站及企业网站招聘 新闻媒体 社会关系
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并注重团队合作。
7)))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
求职成功 = 自我认知 + 勤奋 + 总结提升 + 机遇 + 完美展现 自我认知:优势、劣势、成熟度、目标把握等
勤奋:勤投简历、勤于面试
总结提升:面试后总结、简历优化、扬长避短
机遇:把握每一次机遇,锁定目标职位
完美展现:专业能力 + 综合素质
8)))补充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 — 为笔试作必要的准备;
实践经验 — 为面试做必要的准备;
礼仪
人际关系
其它知识 — 比如,用人单位情况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才能。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层面,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师核心。第二,基础能力,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经过接受大学教育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特殊能力,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第四,求职能力,支大学生在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只有能力和技巧。
二、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一)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二)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一)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五、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一)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六、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三)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七、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人格品质。人格品质之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
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方面是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之时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方面是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工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第四方面是应聘能力。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八、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府应优化制度安排,强化服务职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应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政府有必要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到其他省市就业的进入目标、户口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必须取消政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经济社达的地区,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通过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使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第三,政府应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以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四)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即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即对策分析
赵彬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0805,武汉430063)
摘要:在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下,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产生社会需求,确保社会稳定的问题,就业关系着每个大学生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原因归结为包括政府工作,学校教育,用人单位选用以及大学生本身就业愿景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各方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危机就业心理
正文: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中国目前主要就业形势,主要面临以下几点:
1、社会工作岗位无法吸纳越来越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供应。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1】
2、在中国本身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经济危机有火上浇油,只是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能力降低,导致2008~2010年大学生就业异常严峻。中国现今本身就业人员吸纳能力较低,受到容危机的影响,一些与外贸有关企业相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2010年以来,中国正在逐步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有专家指出,保持每年10%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才能吸纳同样增长的毕业生数量。
3、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要求竞聘者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利的。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与用人单位自身的发展市有关的,在一定程度上,人才能力的高下,决定用人单位的前途。但是,有一些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条件,导致人才资源浪费,和一些毕业生的失业。
4、用人单位,从本专业考虑,一般选用一些在本专业中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导致因学校品牌差异只是用人不平衡现象。一些在本专业中排名靠前的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同时,同样的专业,因为学校知名度较低,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5、用人单位对性别有一定要求,通常情况下,工科专业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相对不利。由于性别导致男女身体条件的差异,以及女生在产假期间会导致人员空缺,一些用人单位,一般选择男生。这种现象目前并不是主要矛盾。
6、现代大学盲目扩招,而专业设置又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一些专业不被社会需要,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自中国大学扩招以来,一些增设的专业,或者原有专业本身并不是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时期的中国的紧需专业。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的同时,一般就意味着就业的困难。
7、一些大学教育能力降低,所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名不副实,有学历没能力,不能完成用人单位所希望拥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只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信心降低。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能力低下,以及缺乏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不严格甚至放纵,导致了大学生能力低下,其含金量与上世纪的大学生相差甚远。
8、大学生本身就业去向存在一定问题,他们偏爱国有企业、国际化公司以及公务员等工作,而不愿意参与小单位或者私企工作;偏爱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沿海城市,不愿意到西部或其他中小城市中去。
9、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工资期待过高,致使自愿放弃一些就业机会,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就
业机会。一些大学生过于自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对工作期望过高,对于一些待遇较差的工作岗位,又不愿参加。
二、本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就业现状综合分析: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依靠于国际间贸易而存在的一个学科,中国每年的造船量,取决于当前世界贸易的活跃程度和预期发展。商品交换越频繁,则船舶生产厂家订单越多,船舶与海洋共横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越好。但受到08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停滞,导致船舶需求量减少,但因为中国船舶生产厂家前些年手持订单较为丰富,在过去的两年里,本专业就业前景尚好。但是,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船东弃单现象屡有发生,并且,船舶厂家这两年新接订单明显减少,这将为接下来两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埋下隐患。经济危机的不可预见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中国当前正在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且在经济危机最关键时刻提出了《中国船舶振兴计划》,世界造船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将增大中国造船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订单量减少的压力。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在自己爱好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要做到,把兴趣和就业综合考虑来选择专业,既要做到爱而学之,又要做到学而用之。
2、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含金量,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领域,争取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一些学科,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只有学号本专业的知识,才能是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相关学科学生应当对自己负责,学而精之。
3、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增强自己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参与课外科研项目。用人单位往往需要一些在应聘之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就需要大学生再就业之前尽量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
4、积累和专业以外知识与学识,再就业后争取更多机会。知识丰富的有点会让应届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这就必然增大了他的就业概率。
5、看清自己的现状,不要盲目提出过高的就业条件。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受到教育能力下降,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存在较大问题等大学教育问题,致使其含金量明显下降。所以,大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就业为根本,比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位就拒绝就业。
6、有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支援西部建设、自己创业、参与农村基础建设等就业形式。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现在和将来要进行的东中西部全面建设的契机,充分考虑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好合适的选择。
7、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 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选择职业时,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同时了解当今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做好职业定位,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规化好人生。【2】
8、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相信一句话:平平淡 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致高点。【3】
参考文献:【1】李滨娜《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华章》2010年,第二期
【2】刘莹刘进华《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4
期
【3】严云《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困扰于解决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08期
第四篇: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国贸学院081国商0包玉刚20082904
4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加之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这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0 届大学毕业生就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劳动者数量供过于求。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0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其次,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2.1 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在专业结构上,所设课程内容陈旧,偏重理论方法,缺乏实践性,许多学生学了也不知道怎么应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评价学生主要还是分数,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课程学了之后,考试完就忘了,学生学到的实用的东西太少,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社会上存在一些专科技校的学生很好找工作,而很多本科生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1.2.2 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构只是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单调,有的只是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1.3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3.1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首先,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上。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城市之间收入差异大,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不愿意到落后地区、中小城市就业,过度集中到工资水平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部分大学生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仍坚信着考上大学就意味有铁饭碗和辉煌的人生,选择职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高校、科研单位和国营大、中型企业,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而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没人愿意去。
1.3.2 准备不足,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参加人才交流会
1就像“赶集”一样,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来提高就业率,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全凭运气碰,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也有许多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自己不去把握就业机会,而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碰运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守株待兔”型,没有自信,不敢去尝试,而是等着用人单位来找他,从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1.4 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的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本科生或专科生,但用人单位宁愿要能力差的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在选择就业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这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五,形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好比在选美,面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受到歧 视,认为这些毕业生有损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些有能力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2.1 以就业为导向,高校要加快内部教育改革。首先,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教学要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策略、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花大力气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用人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2.2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就业观念。面对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首先,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积极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更多地去人才稀缺的地区和非国有制企业就
业,可以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性岗位,以后有机会再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3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完善就业市场。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政府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强度的优惠。另外,还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适当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同时,政府应倡导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2.4 针对特定形势,采取特殊过渡办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当年毕业前夕未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可以采取延时就业的方式——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另外,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难”具体表现
(1)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很多大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很多单位的进人指标仅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有的甚至限制更大,仅仅限定在全国几所重点高校,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2)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较大。
整个社会的总体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明显提高,尽管目前研究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较前几年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比本科生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就业,而本科生又比专科(高职)生容易就业。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就业渠道变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现在女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说性别歧视也好,说用人单位对女生有成见也好,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讲,不要女生或者优先考虑男生,也逐步成为他们选人的标准。
(5)家庭背景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靠家庭背景的“关系”就业成为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攀比心理,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晌。
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能接受到大学毕业生。而即使从这些地区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也不愿回去,拼命往沿海大城市挤。
(2)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的下降。
近年来,政府机构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使传统的就业渠道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必须尽快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及时转变自己的择业趋向。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具体表现在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专门人才招不到,而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去甚远。
(4)传统就业观念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观念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三是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四是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择业观。五是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
(5)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不理性。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十分严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盲目攀比;重关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建议或对策
(1)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a.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另外各级政府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将有一定规模且能持续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定为就业见习基地,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b.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所以,政府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成败。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关注。c.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d.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对于目前教育部己经建立的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不断扩大其影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更多的渠道。
(2)用人单位的作用。
a.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有远见的用人单位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同时置换素质低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冗员,促进企业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从而增强单位发展的后劲。b.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c.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优秀人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从单位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3)高等院校的作用。
a.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b.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c.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谁说年少轻狂的我们,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洗礼?
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踏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经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得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社会实践,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的新奇,期望,不适和不快.但人总要学会长大,早些锻炼锻炼也好,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学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技巧。虽然暑假不到两个月,但对于一个仅有不到两年就要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素质。虽然父母很是担心,但在我极力的说服下还是同意了。
由于是暑假打工。所以很多地方都不用我,因此还没开始打工,就已经吃了很多闭门羹。所以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能进她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东西,过得自然是十分的充实。当然也初次浅尝了社会的滋味。学会了委屈的时候要懂得忍耐,学会了工作就是要有耐心,也学会了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微妙的。说话的方式是很讲究的,有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要会察言观色,和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与之交流。更何况我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就是护理人员,更需要与人相处的方式。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更了解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我的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会做“十字形的人才”。要充实自己对各行各业的基本常识。
活到老, 学到老,那不是喊空话 ,是实实在在的话.当今社会知识、技术更新得真的很快,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去学习.不然就很有可能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淘汰.要尽可能的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样就会多一些机会来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说白了,你就会多些机会引起领导的关注,就更有机会得到赏识,得到提升.当然前提是你要有真正工作能力.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使我增长了见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来回报父母,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