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4: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

第一篇: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

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

发表时间:2012-02-29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中][小]

[]

[]

2月15日,英国人杰夫·希尔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推广雷锋故乡流行语——这是我应该做的”主题活动。此前,他因为当义工照料长沙孤残儿童而被媒体多次报道,人称“洋雷锋”。人们不禁对他参加活动的动机感到好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把雷锋作为榜样让人学习很有必要。而学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杰夫·希尔认真地说。与他相呼应的,是成千上万参加学雷锋活动的中国年轻人。

“这是我应该做的”是40多年前因公牺牲的解放军战士雷锋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因为乐于主动地帮助他人而在中国家喻户晓。1964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再次高调推出“向雷锋学习”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道德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分析人士表示,即将召开的2012年两会上,道德与文化建设也将成为重要议题。

中国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道德文化发展在不少时候却被视为“软肋”。

2011年,无论是倒在血泊中无人救助的“小悦悦”,还是徒手接住从10层楼上坠落女婴的吴菊萍,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思索。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在电视上看到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总共播了8分钟,我看的时候恨不得跳进荧屏去唤醒那些麻木的路人。”

“一方面是败德、失德的恶性事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道德的缺失越来越难以容忍,人民群众对良好道德风气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说。

“党和政府当然要回应民众的这种呼声,并将其落实到国家政策层面,这本来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他说。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

很多喜欢看电视相亲节目的中国观众都记得,在2010年的一档节目中,一位女嘉宾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是自己的择偶观。这一言论引起了网民和舆论的强烈质疑与批判。

“正常的娱乐节目无可厚非,但社会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政府在这方面应发挥作用。”戴焰军说。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份决定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011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全国各卫视压缩娱乐节目播出时间,加强新闻节目比重。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国家扭转电视节目“过度

娱乐化”和“低俗化”的明确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媒体纷纷将报道视角下移,派出大批记者深入基层,与讨薪的农民工、摆摊的小贩以及环卫工人等普通百姓一起体验生活,报道他们的故事。

“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在剧烈震荡。需要党和政府对此加以引导、规范,不仅仅是抵御消极的道德观扩散,更要用积极的手段大力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说。

在传播主流的价值观方面,文化无疑是重要的载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说,他非常关注文化产业建设。希望今年的两会中,政府能出台一些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有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老百姓的幸福感才能进一步提高。”(记者 查文晔)

文化建设与社会道德

2011年10月25日 11:25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字号:T|T

4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在任何国家内,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该社会的文化“以文化之”的结果。在此,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和“学历”,或者说其主要内容并非“知识”和“学历”,而恰是形成社会良俗的道德规范。文化之“化”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化”的过程,亦即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具备什么样的品性,都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教化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之德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

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那么,“人民”为什么产生“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日益增长着”?其实,“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非出自多么复杂而玄妙的理论,而大多只是来自其日常生活的经验。“仓廪实”固然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之后,还需要“礼节”的教化,还需要“礼节”的养成,更需要“礼节”的实践。而这里所谓“礼节”,不过是对道德一种形象化的概括而已。

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表明,要过好日子、过所谓的“幸福”日子,只有好的物质基础不行,还必须伴以社会成员好的道德品性。甚至,在温饱以后,人的幸福感与物质的富足程度不再有成比例的正向联系,反倒是人的道德品性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穷得只剩下钱了”,就是对富足社会“道德贫困”所作的最好描述。

一个社会,其成员遵守共同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彼此行为预期的根据所在,并因此构成基本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分工形成之后,道德成为社会建构的基本元素。在近代工业化之后,全球贸易的发展,更使得“从不谋面”且“永不谋面”的产品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市场行为,完全建立在道德的前提之下。对产品生产者的道德预期,是产品使用者放心购买产品生产者的产品,由此完成市场交易的潜在前提;对产品使用者的道德预期,是产品生产者相信产品使用者的道德判断和市场选择,由此生产尽可能好的产品的根据。只有这样,才不会形成“三聚氰胺奶制品的使用者,用地沟油来报复三聚氰胺奶制品的生产者”的恶性循环。

因此,文化建设,就是建构用来“化”人之“文”。文化建设,既决定“文”的内涵,也决定“化”的方式,进而也决定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下。文化强国,也一定是其国民道德高尚、“真、善、美”盛行、“假、丑、恶”难行的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其主旨、目的,都是为了中国公民能够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古老的国家。

文化建设与社会道德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属性。促进道德水平提升,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维持和扩展,促进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发育、成熟,这样的文化建设无疑就具有正向的价值。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代,文化建设确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民的福祉及其增减息息相关。

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道德重建

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道德重建

-----道德重建、敬畏心重建的有效方法,是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

核心提示: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信仰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信仰化才有意义;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化建设。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任何形式的感性信仰,而是生态信仰、科技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真理信仰和哲学信仰。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包括政府公务员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信仰化;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诚信)信仰化(学习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媒体、学校、意愿)的职责(责任心)信仰化三大部分。其他还有家庭教育信仰化、社区文化信仰化等几个小的分支。

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是指将个人有限的能力、能量及有限的生命与宇宙无限的道德、能量及无限的生命对接起来,达到天人合一,尽享得道成佛般的、神仙般的、心想事成的人间天堂生活。

社会主义天人合一,天指天道,人指社会主义建设者,如工农群众、社会精英及政府公务员。天人合一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言行符合天道,与天道一致。

天道,天:①宇宙、自然;②工人、劳动者(上“工”下“人”为天)。天道的第一层意思,是指宇宙本源和宇宙运行规律;第二层意思又指劳动人民的言行是道的外显,是符合道的德。毛主席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是中国人民”。孟子也有“民心所向,天必应之”之说;第三层意思是指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幸福航母工程。

我(天道)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天堂;走进企业,企业就是幸福航母,走进社区,社区就是幸福航母生态信仰园。幸福航母意味着共同富裕和共同快乐,意味着民造天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共同富裕和共同快乐。

社会主义道德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人无股不富,全员股份制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新型公有制是符合道的行为,儒家《大学》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共产主义信仰的目标是共同快乐。觉悟就是持久快乐的意思。共产主义觉悟是指最高境界的、最持久的、共同快乐。最高境界的快乐就是无私奉献,就持久的快乐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快乐就是帮助大家共同富裕、共同觉悟。正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这个著名论断,具有深刻的划时代意义,它不但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而且吹响了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信仰化才有意义。

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建设,是彻底改变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坍塌的有效方法。

幸福航母一揽子解决方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幸福航母,是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建设的平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幸福航母对“体系”的简单化、口号化

走向社会大众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口号”,几句话、几个词就要解决问题。“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也是最有作为的标志,更是最能发挥作用的标志。当年的中国革命,直接激发农民起来闹革命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6个字口号,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别说马克思主义的大本本农民不会读,就是共产主义ABC也未见得知道多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把“体系”凝练为“语录”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化的第一步。

幸福航母的理论和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升华为8个字:“共同富裕”和“共同快乐”。共产主义信仰的觉悟目标是共同快乐;社会主义的道德目标是共同富裕,对人民利益的敬畏心建设是“共同富裕”和“共同快乐”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通过幸福航母的“五化”建设可以轻松实现;共同快乐,通过幸福航母的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也可以逐步实现。敬畏心建设要靠幸福航母中的忠诚经教育和幸福航母生态信仰园建设来实现。

幸福航母五化和信仰现代化

幸福航母“五化”是指城乡一体化(城乡社区邻里中心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有高效计划的生产和供应的动态平衡互动和直接互助)、企民一家化(民族企业和人民群众紧密互助、合作创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企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显身手,最终壮大自己,消灭市场经济)、群众组织化(城乡社区自治)、信仰现代化(忠诚经教育=扬弃儒释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详见《中国,正在启动信仰的力量》)、新型公有化(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全员股份制和城乡邻里中心、农民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相结合的新型公有制)。

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包括政府公务员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信仰化;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诚信)信仰化(学习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媒体、学校、意愿)的职责(责任心)信仰化三部分。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是指将个人有限的能力、能量及有限的生命与宇宙无限的道德、能量及无限的生命对接起来,达到天人合一,尽享得道成佛般的、神仙般的人间天堂生活。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任何形式的感性信仰,而是生态信仰、科技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真理信仰和哲学信仰。

社会主义的“天人合一”,天指道德(道指宇宙本源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发展规律;德指符合道的万物的运行和符合道的人的言行),德是道的形状和外显,人民可以通过有形的德看到、了解无形的道。工人为天(上“工”下“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行为,是天(道德)的真正体现;人指工农群众、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家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天人合一,指一切人事均应顺乎道德,达到人与宇宙的自然、和谐、相通、一致。公务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与道德合一,企业只有诚信经营才能与道德合一,事业单位只有担负责任才能与道德合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与道德合一的人和行为,就会得到大吉大利,与道德违背的人和行为就会得到大凶大难。大道无疆,道随时随地都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即使道起的惩恶扬善的作用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也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替天行道,最后还有幸福航母生态信仰园可以把道德的人直接迎进民造天堂,尽享天堂生活。

幸福航母的理论,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经济学》理论;幸福航母的运营实践平台,是通过电子商务、云计算实现幸福航母“五化”的平台---《幸福与

财富》网站。

幸福航母模式,能够成功实现“升级社会主义兼容资本主义、创新公有制兼容私有制、高效计划经济兼容市场经济、民俗化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信仰兼容儒释道耶回信仰”,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社会生产、社会分配和社会生活方式,可以成功完成中华民族信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成功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文:崔士忠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道德建设

【提要】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始终是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它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我国改革和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精神力量之一,是时代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作为中国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它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些历史悠久,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能振兴民族精神,是提倡人格尊严,弘扬爱国主义,应坚持继承,发扬光大。

一、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定位

传统是个关系和过程的范畴,它具有历史性的延续,具有自身的特点,是能在各个社会生活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就是由历史延续并具有特点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确理解传统,就必须把传统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去把握。传统不是过去,如果传统是过去,那传统就是历史;传统不是现实,如果传统是现实,那就无所谓传统了,但它存在于现实之中;传统不是未来,如果传统是未来,那传统本身就不存在了,它是连绵不断地一代又一代影响、渗透和延续到未来,它如过去、现在、未来长河中的流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但儒学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儒学的现代化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得到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无价值可言;有的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爱国就是爱儒学,兴国就是兴儒学,21 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儒学将不战而胜;也有抱存疑态度,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建设多,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回的多;有的认为,传统道德,就是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而有的则认为,儒学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在振兴儒学上中国人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上述持各种不同的看法,说明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形势,并有纵深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学术争鸣,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揭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勿容质疑,问题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发掘传统资源和汲取传统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过度的拔高,或无限的贬低都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进而未能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无论从闭封到开放,从守旧到革新,经历过历史的变迁过程,纵观历史发展,从焚书坑儒到五四的反传统思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反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三次危机,道德的沦落与传统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面对着改革开

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得不谨慎地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有其本身特殊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不同文化样态的并存,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不同思想学派,但事实上是四大家,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但这不能意味着儒学不存在有一个思想体系,从这个学说思想的来源和内容来看,已经形成了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关专家认为,孔子的思想来源,是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和大同思想。在此基础上,它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就以其中仁这个思想来讲, 就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仁是作为人,以社会培养什么人作为出发点,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培养和要求什么样素质的人,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些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即所谓伦理;人的一生就是要追求仁,要通过自觉行为的调整,不断地完善人格达到人格的理想化。又如中庸思想,过去特别是在文革中是以搞折衷主义,渲染阶级调和论来加以批判的。在现实的社会矛盾中,通过协调而不是通过对抗来解决矛盾冲突,从中庸的思想方法中,不难找到闪光的东西。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这是我们评价传统文化,重新给传统文化科学定位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学中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应予继承和发展,发扬光大,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积极因素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要加以发掘、批判和继承、去粗取精、做到古为今用。要把真正的儒学与历史上统治阶级改头换面的真假儒学区别开来;把儒学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区别开来,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真面目。儒学文化的主体是它的伦理道德学说。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学说开始建立时是以强化社会关系,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内在结合形成自己的伦理体系。这种内在蕴涵的价值从古到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都起作用的,都存在有各种稳定的制约着人们行动的普遍因素,这与新时期我们强调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无关系。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某些具体的道德观和道德规范,都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所认同,作为优秀的人类宝贵的财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制约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道德。儒家的传统道德强调行为规范的制约性,用道德规范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一般情况下,儒家是用道德来规范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把维护道德看成是社会神圣的职责。因此,特别强调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法律的某种忽视,只有在无法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时,才不得不采取法律手段。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是人们当时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社会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变化过程的积累,才可能对人类的本质得到更深刻的认识。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

德具有历史的、逻辑的结合点。儒家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权利,强调人际间的和谐和内聚力,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这些正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儒学独树一帜的特点,是崇尚历史、道德至上、重视教育等,从发展角度看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种文化传统中,儒学的文化道德观是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道德活动的结果而延续下来的,而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是现代化。可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是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割断这种联系或人为制造阻碍,必然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型道德的建立。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在于国情的特色,也在于传统的特色。离开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文化传统也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更新重建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社会文明礼貌、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都以社会的进步为尺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文化传统的选择与社会的选择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一致的。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 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决议中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一决定体现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蕴涵关系,导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价值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批判与继承中的结合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 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问题的重要决策。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重要报告为在新时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反映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儒家的道德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提倡群体意识,提倡协调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这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五爱三德,似乎同出一辄,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显而易见,中国传统道德至今仍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与我国力求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制约着建立社会主义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当前社会道德出现某些不能令人乐观的情况,人们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如何重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表示极大的关切。但由于市场经济驱利动力的负面效应,金钱的利诱,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泛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在这种形势下,正视和应用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崇德重义的伦理思想原则,调节相互竞争中人际关系的紧张情绪,克服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思想行

为,借鉴儒家把物质利不是诱惑的源泉,而仅仅是彰扬道德的重要手段的积极作用,弘扬传统中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相互制约,辨证统一。传统道德是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道德内容的修正,补充和发展,并赋予新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是用传统文化道德的精华来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离开了传统道德的底蕴制约,就难以建立新型的道德,没有传统道德精华的滋润,社会主义道德就缺乏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从而也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互补性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必然对社会道德领域发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的变化已经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过去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而显得无所适从。如爱护公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等。而各种消极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道德领域里的流变趋向问题,也令人关注。围绕这一问题所引起的困惑或争议,如何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道德,是一个迫切而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的道德变化,既有认识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原因。判断一种道德观念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该肯定的还是该否定的,是以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尺度。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改革开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进步的、积极的,应该肯定。然而,道德建设受多种制约,受政治关系的制约,社会意识状况的制约,最后还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政治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某方面特征,对现阶段道德流变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为典型特征的各种腐败现象迅速滋长和蔓延,,这类政治思想上的畸形变化反映到道德领域,极大的刺激了各种消极倾向的发展,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腐败产生在党和国家的政治肌体和干部队伍中,对公众道德的消极影响具有放大效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条件的缺乏,对道德建设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是个不利因素。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忽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脱离了物质条件一味强调精神领域的革命,作为历史的反弹,现阶段出现偏物质利益,鄙夷精神追求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经济的各种运行机制,来审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揭示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发展的二向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建立自我完善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开拓意识提供了发展前提,但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这决定它本身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钱交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对全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必须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来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建设不能建立在纯粹的现实基础上,它不能脱离历史,不能离开传统,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汲取营养。儒家道德崇高理想主义,提倡理性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精神,都为我们建立新的道德提

供极有益的历史借鉴。在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下岗再就业等问题,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非常现实和必要。又如“崇德重义”在市场经济下就不能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见利忘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风节,对反对现实官场中的腐败,提倡廉洁奉公,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底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深藏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是文化活动的某一种形式或习惯,不是实体文化,因而只能从现实人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找。它积极地孕育某一种新的社会道德的产生,也能制约着某一种消极的社会道德的泛滥。中国人经过二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再继之将二十年“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的困惑,中国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为基础,重整道德,要通过新型的社会道德这个纽带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情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二千多年以来,长期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团结, 弘扬爱国主义所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整体原则,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精神,已成为现代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企业是经济实体,但在它的运转过程中,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互补与时并进的关系。企业除以经济纽带为轴心外,还需要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等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纽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和在竞争中取胜。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动地发挥作用。诚然,要建立这样的企业精神,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思想。二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熏陶。

其次,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而形成的儒家伦理为系统,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提供思想基础。这种伦理思想体系从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普遍起作用的。要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正常运转,没有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革中,林彪、四人帮,鼓吹法家精神,是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法家主

张法术,宣扬道德无用论,主张加强君权,为专制主义,君权作辩护,认为道德、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一概是没有价值的。法家否定儒家的传统文化,在文革中被四人帮一伙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一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为各个不同时代人的认同。当前社会道德风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失落现象, 除有其历史、政治、思想、社会等原因外,与文革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否定的极端行为不无关系。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的象征。一个贪污、盗窃、贿络横行的社会,是无道德可言的。用传统文化来塑造现代人的性格, 用传统文化作为纽带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进行理想教育,用传统道德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现代新道德风范的结晶,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再次,汲取儒学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内涵,为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儒家讲的仁实质主要是讲人伦认为做人应该做好人伦的关系。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仁!不仅是爱人, 还要爱社会, 爱自然, 把爱人与爱自然高度统一, 这是儒学中 仁!思想闪光之处。以思想为借鉴来正确引导我国的改革开放, 对实施可持性战略决策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文化底蕴首推儒学, 它是在中国历史上各学派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学作为人类的优秀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迹。今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重新评价它的现代价值,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长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02).[2] 洪海军.“法天贵真” “与物为春”——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 2004,(Z1).[3] 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党史文苑, 2005,(06).[4] 薛其林,柳礼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政治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 2005,(02).[5] 罗晓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6] 徐圻.现代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05).[7] 邹喜.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03).[8] 邓红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9] 杨汉超.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 2005,(05).[10] 黎康.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J]江西社会科学, 2005,(05).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之谈中国的发展与道德建设问题

形势与政策之谈中国的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管理学院

营销(3)

张··

摘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中,改革开放虽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带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弊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有损道德之事层出不穷,上达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在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该抓住思想道德建设,尽好“安邦治国”的责任。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政府官员 贪污腐败 动荡 法律

改革开放,使我们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也有了骄人的成绩,我国世界地位排行中也跻身前列,受到了更多国家的关注,我国的一言一行也成为了世界的焦点。然而,在看似平静的湖水之下,暗藏波涛汹涌,任何一种事物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平静的,都在不断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说,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建设确实上了一个台阶,经济突飞猛进,但思想道德建设却明显跟不上经济的脚步,不但没有前进而且严重落后,较之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党所坚持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吗?”在我看来,党所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观点就目前而言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追求的是实现效率以及公平,由于这种效率及公平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的还有贫富差距的不断变大,党的本意是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先富的群体逐渐庞大,但是贫穷的人并未因此减少,先富的人见利忘义,不愿帮助弱势群体也就算了,还利用不正当手段不断敛财,欺压弱势全体,这其中不乏党政人员,吃喝嫖赌样样做尽,身居其位不谋其政,不顾国家及百姓的利益,贪赃枉法,自私自利。面对这一现象,我们的党和国家可有认真思考过,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而导致如此严重的官僚腐败问题呢?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有所偏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个方面要从学生抓起,第二个方面要从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抓起,第三个方面要从法律法规抓起。

一、教育的弊端

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所有的学校基本上异曲同工,只知道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如何保证学生的升学率,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致使学生们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对于为人处世方面毫无所知,导致了许多违法犯纪的行为,例如复旦高材生投毒事件、马加爵锤杀同学事件、清华学生动物园硫酸烧狗熊案、云南大学马超杀人碎尸案事件等等,一例例令人惊讶的事件层出不穷,归根究底是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没抓好,学校的应试教育、社会的用人标准都和国家制度的疏忽密不可分。

二、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

翻过教育的篇章,我们来看看政府人员又是如何表现的。近年来,我国贪污腐败的现象没有断过,政府官员的吃喝嫖赌、贪赃枉法事件每天都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甚至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 ”,国家虽然对此作出了表示,但并未触到根源,只是浅尝辄止,对于部分官员的不法行为含糊而过,小惩小诫,导致了网络上“贪官不死,人民心死”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吧。

“没有贪官污吏哪来被精神病人,严刑峻法治贪官污吏才是真,官员心态不正,天灾人祸一起来”。这是百姓共同的呼声,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人民不是仇官,而是仇贪官;不是仇富,而是愁不法收入。就拿李君如来说,当人民群众对他的不法行为议论纷纷时,他却说:“一旦公务员在社会上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得不到尊重,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失控了。一旦这个社会失控,倒霉的不是官员,而是老百姓”。面对他的这一说辞,人民不禁感到心寒,人民对此事议论纷纷,证明人民的意识还是清醒的,心中还有正义感,还对社会抱有憧憬,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但不鼓励赞扬这一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对老百姓唇齿相向,谴责这一行为。认为老百姓的这一心态是一种错误的仇官心态,试问,自古以来,从事政府工作的人员何其多,为何偏偏仇的是诸如你之类的少数官员,他们怎么不仇周恩来,不仇毛泽东,不仇焦裕禄等人。如果老百姓不仇官,那么这个社会便成了一潭死水,人们是非不分,麻木不仁,有法不依,有礼不守,贪污腐败之风便由此盛行。大家也知道,贪污腐败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如果百姓对此不闻不问,试问这个社会还有救吗?国家要以何立足呢?

在韩非子看来,在官吏胡作非为的情况下,仍然有洁身自好独自守法的百姓;在民众胡作非为的情况下,却没有独自依法办事的官吏,所以,英明的君主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去直接管理民众。摇树的人,如果一一地掀动每片叶子,那就很劳累,也不可能把叶子全部揭遍;如果左右敲打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晃动了。因此,作为国家领导人,要想从根本上治理贪污腐败,必须从官员抓起,严查不懈,严惩不贷。已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长此以往,社会必然一番浩然正气。

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韩非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他的脚走得不快而能达到千里;借助船桨的人,他不会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只有法才能保障社会的太平,以赏罚处理人事的是非。法律是一把切切实实的尺子,它可以衡量、纠正人们超越法度的言行。国家一直提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但是实际生活中到底做到了几分就有待考证了,如果真的切实履行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承诺,就不会有诸多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了,也不会有“国产名爹”的出现,我国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掺杂了太多的利益,我国的法律间接的和利益、权势挂上了钩,缺失了法律本应有的公平与公正。导致接二连三的出现枉顾法纪,违法乱纪的现象。所以,只有切实履行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从根源上制止违法乱纪的行为。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让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让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党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和平与安全的发展。目前,我国内部边界地区不断发生内乱,打砸抢烧事件频繁,国外接壤地区又不断出现纷争,动荡不安,说到底都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缺陷,使他们抓住了我国内忧外患的空子乘虚而入,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思想道德建设搞得好,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安守本分,道德之风盛行,人民感恩政府,本着政府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敌人,上下一心,抱成一团,共同抵抗外敌,有谁敢挑衅生事,打砸抢烧事件怎会频繁不断,又何来的内忧,面对如此强悍的民族,强大的气场,又有哪个国家敢骚扰我们。

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参考文献:新快报2011年03月11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

韩非子经世奇略·狼道

第四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学设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法治的意义,法治的要求。

(2)明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能力目标:通过事实证明,理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增强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建设法治中国。

难点: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播放视频《法治中国》。

2.教师设置问题:通过短片,你对法治中国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法治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依法治国;法治中国要有法律做基础;法治中国让我们更有公平正义;等等。)3.教师引言: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中国建设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法治中国建设正在进行时。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 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追求并奉行__法治__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2.法治要求实行__良法__之治,还要求实行__善治__。3.法治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知识点二 描绘法治蓝图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6.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有哪些?(三)合作探究 提升能力 探究一:感受法治的力量 1.展示图片:

2.根据图片,完成任务。

(1)根据你对五幅图片的观察和理解,请你分别添加标题。

(提示:图1: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图2: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图3:食品安全保障;图4:保护国家安全;图5:生态环境监察。)(2)结合所学法律知识,比一比:我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提示:图1:《道路交通安全法》;图2:《保护未成年人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图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图4:《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图5:《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3)说说我们运用这些法律治理国家有什么意义。

(提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体验法治的力量。

材料一 人治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具有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带来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推进社会有序发展。

材料二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也出现了类似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没落以及中国近代的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总结了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我们能够总结出法治建设的哪些经验和教训。(提示:法治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探究二:探索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 1.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新中国历史上起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中颁布的?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是一部很好的宪法,它总结了我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成果和经验,它的颁布实行,对于巩固胜利成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民主和法治决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提示: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什么里程碑式的意义?

(提示:是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顺应民意的好宪法。)(5)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提示:依法治国。)(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什么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定为新时期中国法治绘就了新蓝图?

(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我们是中学生,作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能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哪些贡献?(提示:从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三个方面谈。)(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见学生用书)(六)教学反思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中国建设使我们的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丽。培育法治精神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例感受法治的力量,充分认识到法治的力量;然后探究法治中国建设的艰难历程,充分理解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生活安定有序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5)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等。

下载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中国两会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将成为重要议题(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