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 开拓创新提高侦查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 开拓创新提高侦查水平
作者:李虎林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侦查水平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既是重要机遇,更是严峻挑战,应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对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从制度上进一步遏制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另外,为从制度上防止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增加规定了拘留、逮捕后及时送看守所羁押,在看守所内进行讯问和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制度。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完善律师会见程序。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外,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等等。
以上规定会对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带来深远影响,即将为我们检察机关侦查等工作翻开新的一页,所增加的每一项规定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放眼将来,与时俱进地站在时代前沿,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开展好下一步的侦查工作,统筹处理好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提高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的能力与水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抛却以往一些粗放的、不合时宜的所谓的“侦查经验”与“惯例”,提高驾驭案件全局的能力;抛却“口供之王”,唯口供而挖掘证据的侦查模式,增强证据锁链及综合分析判断证据的意识;抛却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树立唯物辩证主义的科学观点;抛却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帮助就是对立侦查的主观态度,提升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明辨是非的勇气;抛却忽视案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工作作风,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
第二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机关党的建设水平
市水利局创先争优活动党建调研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机关党的建设水平
(2010年9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机关党建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机关党建工作,如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机关党组织对机关行政工作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是摆在我们广大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以创新的理念,深刻理解机关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努力增强创新意识,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党建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新思路,健全新机制,不断开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目标要求。机关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依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和新方法,才能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社会发展的变革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党内的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统一党内的思想,协调各方面关系,都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关党建工作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变化,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二)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的核心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党政机关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必须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是党建创新的内在要求。
(三)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机关党员干部是机关各项职能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在党的全部工作中起着骨干和中坚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机关党员干部的言行,来体察各级党委、政府的形象,来评价党的先进性和党内和谐的程度。因此,机关党员干部肩负的重要职责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决定了机关党员干部必须成为实现党内和谐的骨干力量,在推进党内和谐方面走在前头,做出表率,树立标杆。推进党内和谐是一项新的战略部署,它必然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努力推进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以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机关党建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机关工作大局中来思考、来把握、来部署,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党政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党政机关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方针原则、工作内容等也给机关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政机关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实践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指挥部、参谋部,担负着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制定和执行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大量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部署、贯彻执行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必然集中地体现到各级党政机关中来。党政机关固有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必然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领域。可以说,没有和谐机关,和谐社会的各项内容就没法落到实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机关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奋发有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进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责更多体现在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之中,加强机关建设、创新管理等新任务必然要求机关党建工作的积极跟进,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奋发有为,真正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机关党的自身建设。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职责,要切实完成这些职责,就必然离不开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就机关党组织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和战略的提出,要求机关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思想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原则,这就要求机关党组织必须扎实有效地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基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原则的提出,要求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活跃党内生活、激发党内活力;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要求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三、以创新的理念,构建机关党建工作的支撑平台
机关党建要走在基层党组织的前列,首要问题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并进行大胆的机制创新,切实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根据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认真总结吸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创新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把机关党建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通过新的机制联结起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在一定动力的驱动下,在一定体制、力量的保障下,把发挥党组(党委)、机关党委、党支部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与党员个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统一起来,把党组织的约束与党员的自律结合起来,把机关党建资源整合起来,把握重点环节,积极开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观念的转变为支撑,确立机关党建的新思路。观念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首要的任务在于转变观念,确立新思路。创新观念,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创新破难、走在前列的意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破除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束缚我们手脚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观念。在工作思路上,要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注意总结和借鉴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考虑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党性方面的刚性教育和管理,从抓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转移到研究机关党建的重大问题上来。机关党建工作还要把握“三个重点”:一要明确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要把握机关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围绕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找准机关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的结合点,主动“渗透”,积极“融入”,根据行政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针对工作的难点,确定党建工作的重点,围绕工作大局,落实保障措施。
(二)以制度规范为支撑,完善机关党建的新机制。机制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根本,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作用发挥机制等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一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要求,切实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解决机关党建工作“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问题。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参加机关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带头做好机关党组织安排部署的工作、带头执行机关党组织的决议、带头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二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落实机制。要把机关党的建设作为党组(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的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使机关党建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有考核,确保机关党建工作的落实。三是完善机关党建工作条件保障机制。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关规定和“一岗双责”制的要求,选拔配备好机关党组织的书记,重视机关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使用、交流,有意识地安排机关业务工作能手做党务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更好地结合,同时定期安排党务干部的轮岗交流。
2、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在工作安排上,坚持紧贴机关工作重心来搞好机关党的建设,找准机关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做到抓机关党的建设从中心工作发展着眼,抓中心工作从机关党的建设入手,促进机关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互动。在工作方式上,把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结合起来,善于从众多工作中梳理和策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载体,靠“精品”活动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把机关党委的要求与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活动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提高党员参与机关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要求上,把工作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机制。要严格机关党委工作制度,明确机关党委委员分工,制定机关党委委员职责,完善决策前征求意见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各级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制度和机关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要坚持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党支部工作请示和报告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党支部书记述职制度。要坚持表彰制度,对机关党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营造比、学、赶的氛围。要坚持督促检查制度,把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深入基层检查相结合,跟踪检查、阶段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持培训制度,每年对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两手抓”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完善工作目标机制。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改变做多与做少、做好与做差一个样的作法,要根据机关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通过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把党支部建设的“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一是健全和落实党支部工作机制。坚持以处室设立党支部,由处室党员主要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实行“一岗双责双目标”,促进业务工作与党支部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做到“三及时三解决”:及时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存在的模糊认识;及时疏通和保持与党员群众联系渠道,解决他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及时分析和研究党员群众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员意识强化机制、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员激励机制。重点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形成典型激励;通过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导向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优秀党员脱颖而出;通过争先创优等主体活动,健全荣誉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党组织的真情关怀机制。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建立党员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党员间谈心谈话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党内结对帮扶制度等,把这些作为体现党内关怀的重要载体,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
(三)以载体创新为支撑,搭建机关党建的新平台。载体创新就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党建工作服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水平,离不开党建研究和实践探索,离不开支撑这种研究和探索的载体。
1、载体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在党建工作载体创新方面,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载体要体现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方面;二是载体要有明显的实效性,起到牵动、带动和激励作用;三是载体要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四是载体要得到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使各项活动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着力推进载体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机关党建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活动载体体现群众性,反映时代性,具有实效性,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电子政务、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来组织和开展机关党建的创新工作,真正达到吸引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2、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构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融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形成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具备相对完善的教育设施和制度保障体系等。要制定细化的可操性学习型机关标准,并采取典型引路,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力争机关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
3、积极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建设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机关文化。要大力推进群众性和谐机关创建活动,运用重大纪念节日、大型活动和典型事件,以及上级有部署、基层有需求等各种有利时机和便利条件,作为机关和谐创建和文化建设的载体,在表现形式上,根据主题需要,既可是文艺娱乐、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综合性、社会性、群众性强的大规模活动,也可是座谈、报告、演讲、展览、表彰、参观、培训等专题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要不断改进、完善和丰富党建活动的内容及载体,从而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调动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改进方法为支撑,探索机关党建的新手段。方法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机关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
1、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推进工作方法创新,必须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机关党建工作千头万绪,有上级工委布置的工作,有本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有配合行政的工作等,必须要学会统筹兼顾,结合本单位实际,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质与量的关系。要讲“量”,更要注重“质”,努力在“实”字上下功夫。比如,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如何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民主评议党员中,如何处理好对大多数党员的思想教育与对少数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的关系;在开展党建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党建活动开展的次数与实际效果的关系等等。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机关党组织在开展党建活动时,要自觉增强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自觉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中心任务及加强自身建设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注重活动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运用和创造党员干部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那么这样的活动难以产生吸引力,甚至会形成空洞的“说教”,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在开展活动中,要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激发机关党组织内在活力。四是点与面的关系。要将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区分开来。要针对不同机关的行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要从抓好典型入手,开展创建先进机关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共性。
2、转变方式,增强工作活力。机关党建工作既要着眼于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又要考虑方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既要有党建方面刚性的教育和管理,又要有人文角度软性的鼓励和关怀。要从抓常规性、事务性工作,转移到研究解决事关机关党建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来;从开会、发文等一般性指导,转移到抓根本、打基础、固本强基上来;从面上部署、总体要求,转移到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上来;从封闭型转移到开放型上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3、积极运用新手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关党建工作要有能够充分反映与此相适应的科学管理和工作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现代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理论及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领导科学等直接运用到机关党建工作中去;把电化教育、计算机运用、电子信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机关党建管理中来,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超前性、科学性,逐步走出一条依靠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加强机关党建的新路子。
(五)以丰富内容为支撑,获取机关党建的新发展。内容创新是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的重点。在长期的实践中,机关党建工作内容基本形成了“三项工作格局”。一是行政业务工作,主要是抓好中心工作的落实和各部门职能工作的落实。二是机关党的建设,主要是抓好理论武装、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内监督等工作。三是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服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作内容。比如,思想政治建设要着眼抓根本,着力加强理论武装和提高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组织建设要着眼于夯实基础,着力加强党支部建设;作风建设要着眼于树立机关形象,加强效能建设项目,开展民主评议机关,着力强化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要着眼于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工青妇工作要着眼于发挥优势,着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要通过内容创新,努力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框框,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节境中去研究,放到机关工作大局中去定位,从当前的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不断拓宽机关党建使机关党建工作自觉进入加快科学发展这个工作大局。二是突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小圈子,跳出机关看机关,跳出党建看党建,从行政和业务工作的角度去审视机关党的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积极参与各项行政业务工作和经济活动,在促进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当中,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建设保好驾、护好航。三是突破党建工作是务虚的思想模式,虚工实做抓落实,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开会、发文件、听汇报等形式抓工作的做法,在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突破党建工作主要靠经验、靠传统、靠教育的旧套路,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的工作,又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存在突出问题,使机关党的各项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机关党建工作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课题,机关党务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和克服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等问题,承担起创新的责任,投身到创新的实践中去,努力拓宽党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努力把机关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与时俱进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与时俱进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临沂第七中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领导“大临沂,新临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
(一)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怎样建设党,怎样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党的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是两点论者,因此我们只能统筹兼顾,抓住要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
(二)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党内民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且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原则,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只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而绝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做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能确保科学发展,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一)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组织创新。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丰富的组织资源和坚实的执政基础。要按照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城乡统筹、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党员管理的原则,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优化组织设置,调整组织功能,形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基层组织科学架构。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多种形式设置党组织,进一步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严抓落实,创新党员管理新途径。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凝聚力首先表现为对党员的凝聚力。在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党内帮扶专项资金,注重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帮扶,切实帮助老党员、贫困党员解决好生产生活困难。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落实好党员的民主权利。
(三)创新载体,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特色的活动、鲜活的载体,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成效。载体的设计,既要保持生命力和延续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在巩固深化过去的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立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党建活动新载体;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不断丰富本地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四)大胆探索,寻求工作机制新模式。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一定三有”、“三有一化”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注重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非党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他们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认识和建议,客观分析,大胆探索,系统研究并归纳形成能够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制度。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予以修改,对欠缺的地方予以补充,确保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大科学规律在党建中的指导作用
(一)思想理论建设放首位,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心得。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就要做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尤其要抓好领导干部的科学理论学习,使领导干部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走在前面,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走在前面,以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带动全党理论水平的提升。
(二)健全制度保落实,强调科学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历来是党的自身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也一直是困扰党的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大力推动制度创新,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要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三)方法得当找重点,需要科学方法推进。抓好党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取得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方式方法是否科学非常重要。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努力使各项工作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领导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关注师生抓党建、突出重点抓党建”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教学为中心,以迎检工作为抓手,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学校建设。要以创建党员示范岗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要加快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全校动员,不断加大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建思政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理论研究。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遵循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努力拓宽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挖掘研究课题的内在资源和价值,注意党建思政工作研究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瞻性,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前沿性问题研究上下功夫;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上出成果;坚持立足学校育人工作实际,在研究成果转化上见实效,努力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成果,不断把学校党建思政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常抓不懈,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性和示范性。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着力提高党员教师的党性意识,以优良党风正校风、促教风、带学风。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廉洁从教风险防范自检自查活动,学校与教干、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保证廉洁从教意识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争先创优,激励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建功立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经常性工作。我们要借助迎接省规复检这个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新的实际,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要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引导广大师生尤其党员教师争当“学习标兵”、“育人标兵”,积极强化典型宣传,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的有力抓手。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课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各系统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党建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
军事思维方式的转变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工业时代,有工业时代特有的军事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有信息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当前,人类文明正由工业时代(社会)向信息时代(社会)过渡,机械化军事形态正向信息化军事形态转变,亦即正在发生空前深刻、广泛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任何社会变革和军事变革,都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社会变革和军事变革。要推进新军事变革,首先必须改变军事思维方式,不革除过时的机械化军事思维方式,新军事变革的展开就无从谈起。
变机械化军事思维
为信息化军事思维
在我们需要转变的所有军事思维方式中,变机械化军事思维为信息化军事思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转变。其根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顺利实施并最终完成这一改造的最重要的思想条件是抛弃机械化军事思维模式,树立信息化军事思维观念;二是变机械化军事思维为信息化军事思维是实现其他军事思维方式转变的基础,这一转变实现了,实现其他转变就容易了。
要实现由机械化军事思维向信息化军事思维的转变,必须做到“一个破除、三个认清”。一个破除是:破除根植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思维方式。在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主要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机械化大兵团作战模式。战争形态是塑造一定样式军事思维的“模具”,机械化战争形态反映到军事思维领域,就形成了规则性的军事思维方式,即机械化战争思维模式。现在的战争形态是高技术战争,未来的战争形态是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军人,只有在头脑中破除机械化战争思维模式,才能跟上时代,认清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很多所谓的“军事专家”之所以对战争进程判断错误,对很多战况迷惑不解,就是因为他们用机械化战争思维模式来分析这场战争。
三个认清是:首先,要认清信息和信息力将是构成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在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中,体力是构成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在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中,火力是构成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在现在的高技术战争中,信息在军队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而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和信息力则是构成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认清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和作战优势。在信息时代,能确保先于对手更清楚地了解军事情况的信息优势,可使己方牢牢把握军事主动权;在战争上,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肯定拥有作战主动权。最后,要认清军事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军事技术,是研制信息化武器装备和对机械化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技术基础。
变要素型军事思维
为体系化军事思维
要素型军事思维是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在解决和处理军事问题时只看重个体要素,不关注整体全貌,这在军队建设和战争中都有表现。在军队建设中的表现是:陆、海、空等各军兵种单独发展,自成体系,横向联系少;武器装备的发展采用“烟囱式”,只顾研制一代比一代先进的武器系统,不注重武器装备之间的横向互通互动;在军事组织体制改革中,只强调某个或某些单位的重要,不注重以结构谋功能,从整体看个体,谋求整体功能的提升。在战争中的主要表现是,采用“要素打击式”战法。“要素打击式”军事思维方式具有历史合理性。但是,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高技术战争的非线性特征日趋明显,这种军事思维方式就应该改变了。
体系化军事思维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建设信息化军队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所要求具有的军事思维方式,其实质是用“大系统”的观点来处理军事问题,进行军队建设和军事活动。在军队建设上的表现是: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实现预警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三大作战功能一体化、网络化、实时化;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压缩指挥层次,使领导指挥系统扁平网络化,更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使用;用超前的战争和作战理论来牵动武器发展和人才建设,改进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谋求和发挥军队的整体效能。在战争中的主要表现是采用“结构打击式”战法。“结构打击式”战法是指,通过对敌方作战系统的结构实施打击,使其整体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引起作战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造成系统质变,以此来削弱敌方作战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摧毁战、结构破坏战、重心打击战是“结构打击”的不同称呼。实施结构破坏战的常用方法是打击敌方作战系统的重心,实施“斩首”原则,摧毁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特别是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都是这样做的。
变单向型军事思维
为多向型军事思维
在工业社会,“刚性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主要生产钢铁、机车、机床等产品。在信息社会,发生了“柔性技术革命”,主要生产芯片、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及其合成的各种高级系统的“柔性生产”方式开始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工业社会是产生单向型思维的社会基础,“刚性技术”是导致单向型思维的技术基础,用这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分析矛盾,就会看绝对面多,相对面少,认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对黑白之间的广大灰色区域视而不见。信息社会则是产生多项型思维的社会基础,“柔性技术”又是导致多向型思维的技术基础。多项型思维方式强调相对性,要求从与事物相联系的诸多方面出发,沿着多个指向、多个起点,针对多种可能性,全面、历史、发展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沿着一个指向、一个角度、一种可能,最后形成一种思维结果。
信息社会特有的“柔性生产”和“柔性技术”导致的一般性多项型思维反应在军事领域就是多项型军事思维。多项型军事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是:在国际关系方面,倡导“合作双赢”战略,反对“零和竞争”战略;在军队建设方面,注重加强“软件”,既提高军人的精神素质和部队凝聚力,又大力发展以软件为核心的军事信息系统;在作战方面,强调实施包括心理战、网络战、电子战在内的信息战,主要打击敌军的信息系统,而不是有生力量;对一场战争的分析,可能不得出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结论;对一个国家的看法,也可能不做出非敌即友的判断。
变现实应急型军事思维
为未来前瞻型军事思维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一年四季在土地上劳作,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眼前的农事活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属于“顾后型”。在工业社会中,大机器生产、严格的专业分工和繁忙的流水线,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生产、工作与生活,这是产生现实应急型思维的社会基础。而信息社会则要求人们更多地关注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思维。这是因为,在信息时代,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快,情况变化快,任何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永远向前看,向前奔。信息社会是产生未来前瞻型思维的社会基础。
现实应急型军事思维是,目光短浅,不是着眼世界、着眼未来、着眼发展,而是以服从暂时的眼前需要为思考问题参照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这种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是临渴掘井,仓促上阵,甚至“杀鸡取蛋”,遗患无穷。指导战争,没有仓促上阵而不失败的;指导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没有因杀鸡取蛋而不留下隐患的。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都要求我们确立未来前瞻型军事思维方式。一是着眼未来。这样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和表象所困扰,做出既远见卓识又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应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到什么样是什么样;要把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起来,防止“短期效应”。二是要敢于跨越。就是说,要打破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势,使军队建设实现打破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还是按照常规的、应急的思维方式,四平八稳,慢慢腾腾,跟在别人屁股后头爬行,那只能使差距越拉越大。
变封闭型军事思维 为开放型军事思维
信息时代是国家边界的作用弱化的时代,信息社会是网络化、一体化的开放社会。这种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必然会反映和深透到军事领域,要求我们改变军事思维方式,变封闭型军事思维为开放型军事思维。
开放型军事思维的核心是“世界军事观”。“世界军事观”包括“世界战略观”、“世界战争观”和“世界国防与军队发展观”。“世界战略观”是指,要站在信息时代国际战略发展的高度,根据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与我国战略利益的互动关系,来谋划和实施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世界战争观”要求,从世界战争形态演进的历史长河中,观察、明确与预测我国我军今天和明天可能面临的战争形态,今天准备打高技术战争,明天准备打信息化战争。“世界国防与军队发展观”的实质是,综观世界军事发展的风云变幻,顺应世界军事发展的大方向,以赶超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军队为目标,制定与实施我国的国防与军队长远发展规划。
变保守型军事思维 为创新型军事思维
在工业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业产品数量的增加和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在信息社会,产品更新换代快,其中的技术知识含量高;产品的价值与作用,主要取决于技术知识含量,而不是数量。创造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比简单地增加产品品种与数量,更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摒弃保守型思维,掌握创新型思维。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要求我们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军事思维方式。
保守型军事思维,就是封闭保守的思维,是以过去的旧习惯或旧传统为思考问题参照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突出特征是,思想僵化,墨守陈规,遇事不是思考“应该怎么办”,而是看“过去怎么办”,“书本怎么办”,习惯于从“传统”中找答案;遇事不是思考“自己怎么办”,而是看“别人怎么办”,习惯于“从众”决策;遇事不是思考怎么样使思想和工作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而是用旧传统、旧习惯“剪裁”新事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指导战争不行,指导军队建设也不行。
当前是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时期,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刚刚启动的时期。在这种时期,保守型军事思维更有害,更必须变保守型军事思维为创新型军事思维。
要实现由保守型军事思维向创新型军事思维的转变,一是要勇于标新立异。所谓标新立异,就是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行人所未行,敢为天下先。在新时期军队建设中标新立异,就是要标当代世界军事变革之新,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之异。也就是说,要以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最前沿为参照系,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二是要敢于冒点风险。创新型思维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高级心智活动,也是一种风险性较大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往往能做出最佳决策,创造人间奇迹。然而,由于这种思维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有一种“吃螃蟹”的勇敢精神,不苟俗流、不随众议的自主精神,不畏人言、不怕失败的敢闯敢干精神。三是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我党我军有着优良的传统,但传统是动态的,传统的本质是创新,拒绝创新的传统是过时的传统。因此,我们绝不能把传统当包袱背起来而拒绝创新。但是,创新也不是空中盖楼,新发展要从旧阵地出发。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继承是创新中的继承。
思维方式须转变(思想纵横)
刘家义
思维方式是人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认识、改造世界的 出发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 的具体体现。不同的人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或相同的人 在不同时期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改变,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不同思维方式由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 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按照马克思主 义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摸索和总结了一套科学 的、适应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这就是以唯物辩证 法为理论基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观察思考问题。按照这一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但遗憾的是,人们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的同时,小生产意识 并未随之彻底消失。而这种小生产意识,加上几十年的计划经 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必然产生巨大的惰性和僵化的 思维方式,致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经常 将整体与部分、运动与静止、均衡与非均衡、普遍与特殊割裂 开来甚至推向极端,进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变得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 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主要表现是静止、封闭、片面、孤立 地思考问题。
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虽已进行了二十年,其间又 经历了持久的思想解放过程,但时至今日,传统的思维方式在 许多人头脑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能否 进一步迈开步子,打开局面,关键看思维方式是否真正转变了。思维方式转变了,就能突破陈旧过时的观念,拓宽思路,放开 手脚,在工作中不断有新办法、新突破,就能促进生产力的解 放和发展;否则,就不可能迈开步子勇往直前。
当然,转变思维方式,既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 在空地上另起炉灶,一切从零开始,也不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 全盘否定,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 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 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当前,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转变思维方式必须做到:
一是变封闭型思维方式为开放型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有 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既非一成不变,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论有多么良好的愿望和多么雄伟的气魄,只要以一种封 闭、保守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就会受到惩罚并为之付出高昂 的代价。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开放型思维方式,才能不断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社会实践不断推向更高阶段。
二是变单向型思维方式为系统型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 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多层次、多方面,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人 们,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全局思想,置局部于整体之中,从全局 看局部。也就是要从世界范围思考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与冲突、优势与差距;站在全国的高度思考经济运行中宏观、中观、微 观的关系。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想。各 自为战、单项突破必然是一盘散沙。讲整体推进并非万箭齐发,而是在重点突破基础上的整体推进,而重点突破是在整体推进 的前提下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绝非头痛医头,脚 痛医脚,抓住一点,不顾其他。
三是变教条型思维方式为求实型思维方式。实事求是是马 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还习惯于把抽象原 则或主观愿望当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包治 百病的教条,“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坚决摒弃,代之以求实型思维方式,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的国情出 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从众,不墨 守成规,不先入为主,从而更好地总结过去、学习他人、开创 未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人民日报》(1999年05月20日第9版)
论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对矛盾斗争性的认识与运用,在党的执政地位确立后,要求思维方式必须突出矛盾同一性,即思考问题的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从突出斗争性转变到突出同一性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思维,并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思维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 思维方式 矛盾斗争论 矛盾同一性 社会和谐论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突出矛盾斗争性
矛盾法则是通过揭示思维对象的对立面达到全面认识事物和事物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叫辩证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者,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等,都是用辩证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分析世界并进而改造世界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比较集中地体现这种方法论的代表作是毛泽东在1937年所著的《矛盾论》,突出了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从方法论角度深化了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运用。
认识事物,首先必须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首先必须充分地认识自己,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从对立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空间上,矛盾无所不在;在实践中,矛盾无时不有。由于矛盾具有普遍性,才使得我们能够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由此及彼,在事物的对立面中找到事物的本质。
在动态发展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指出,矛盾不仅存在于物质的运动形式中,也存在于每一运动形式的各个发展过程,还存在于各个发展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认识事物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性的,不去认识这种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就是主观主义的方法,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经常犯这种错误。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中,注意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这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应该“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方法。
《矛盾论》突出了对矛盾斗争性的认识与运用,这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它的时代条件就是激烈的社会矛盾的对抗。它的应用使得革命党人思路清晰,阵线明确,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应当肯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其理论成果的社会功能都是合理的,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也应当指出,这种以矛盾斗争性为主线的思维方式如果被绝对化,也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虽然也讲矛盾的同一性,十分强调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在统一战线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只不过是一种策略,它为的是能够组织最大的力量向敌对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执政地位的确立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必须突出矛盾同一性
当激烈对抗性的矛盾解决以后,事物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即同一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这种局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即从突出斗争性转变到突出同一性的方向上。1957年,这是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第一年,这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报告,一方面指出:“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它与毛泽东自己在1925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强调,表明毛泽东对矛盾的斗争性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社会转型了,但他的思维方式仍然沿用战争年代的模式,没有适时地实现由斗争性向同一性思维的顺利转型。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且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思维方式上仍然考虑“人民与敌人”的区分,必然把敌人想象得越来越多,最后也必然要用剧烈的阶级斗争手段来解决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1957年以后的思想与实践的走向都是以“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为起点,在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对实践的指导中,最后合乎逻辑地走上阶级斗争扩大化道路。后来,党和国家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失误,固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思维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作为革命党,思维方式无疑要突出矛盾斗争性,“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而作为执政党,思维方式必须突出矛盾同一性。因为执政党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他们必须主动地解决社会问题并主动地预防社会问题,必须把任何矛盾都限制在可操控的范围之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联系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实际,运用现代哲学的发展成果——系统论、结构论来充实辩证思维方式,形成社会和谐论方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社会和谐论突出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统一性,突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从而构成执政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强调事物的结构联系和协同作用,强调事物的组织机制和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循环,强调了矛盾的和谐运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思维领域中的一次革命。实践证明,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处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时,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突出的方法论特征,就是实现了矛盾辩证法同现代系统论的结合,在对一系列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论述中,贯彻了社会和谐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
合作竞争的和谐世界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和平相处,协作共进,反对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就应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国的僵硬观念,极力主张建设和谐世界。
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再不是过去所说的“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而是一个涉及整个社会系统的深刻的时代性变革。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短短五句话,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全面改革论。改革不是局部的某个要素和某个方面的修修补补的变革,而是一个从思想观念到社会体制、从社会体制到政策体系、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以至其他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共存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分配结构,不把“主体”变成“一体”,使各种要素和谐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各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即对立又统一。这在整体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和谐社会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价值越来越突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既不能把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要素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仅仅看作是这些要素运动的外部条件。要使社会达至和谐,必须使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要素协调发展,同时这些要素之间及其内部也能协调有序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从矛盾斗争性思维方式向矛盾同一性思维方式转变的领头人是邓小平。邓小平从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上,开始显示了同一性的思维方法,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中,邓小平摆脱了毛泽东的“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然后在全面改革与全方位开放的实践中,使这种思维方式走向成熟。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矛盾斗争性思维方式始终干扰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中国共产党内部看,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思维方式转变的是党的十六大和“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段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总结,它宣告了“革命党思维方式”的终结。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标志“执政党思维方式”的完全确立。正是这种社会和谐的思维方式,才保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稳定并取得伟大成就,同时,坚持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方法论基础。(作者单位分别为: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创新前提是实现思维方式转变
2008-06-06 10:34 来源:南方新闻网
省委书记汪洋到中山市调研时强调:中山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这就向中山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才成为可能;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成现实。
有社会科学家提出人类社会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圆性思维”;一种是“线性思维”。“圆性思维”是一个以义气为先、人伦为上、经验为本的封闭的静态的狭隘的思维模式,这是在漫长的春夏秋冬轮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形成的思维习惯。“圆性思维”的短处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圈子”,如“经济圈”、“文化圈”、“家族圈”、“老乡圈”、“朋友圈”等。还“妄自尊大、划地为牢,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人情为大、投桃报李”;“不愿意接纳新思想,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崇拜经验,凭自己过时的经验处理新问题”;“小富则安,知足常乐,喜欢为自己划句号”,等等。“圆性思维”具有排异性;“圆性思维”缺乏冒险精神,少有进取冲动,在人格表现上缺乏气度,从社会特征上表现为“熟人社会”;“圆性思维”挫伤人们的积极性,束缚人们的创造力,影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如此之长久顽固,就是未能突破“圆性思维”的樊篱。
“线性思维”是一种讲究理性、不怕风险、善于进取的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方式,这是在漫长的逐水草而居,常常变幻莫测、处处包藏风险的游牧文化形成的思维习惯。“线性思维”有进取的冲动,有创新的欲望,有冒险的习惯。“线性思维”的长处表现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不满足现状”,“讲理性”,“讲科学”,讲法律”,“讲信誉”。发展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在人格上表现为大气,从社会特征上表现为“生人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发达地区,就体现出“线性思维”为主的特点。
解放思想,实现改革创新,说到底就是不断地扬弃“圆性思维”的短处,减除“圆性思维”的惯性,增加“线性思维”的长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冲破几千年来的“圆性思维”模式,向“线性思维”转变,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也不断地冲破“圆性思维”的种种樊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出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局面。当今社会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思维转型过程中,是“圆性思维”与“线性思维”并行共存,当下社会出现许多社会矛盾,说到底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的结果。
汪洋书记提出“三个适宜”,在中山市原来提出“两个适宜”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宜创新”。创业不等于创新,创业是创办事业;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提出“适宜创新”,是树立了更高的目标。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学习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实现改革创新,不断革除有悖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体制、习惯,重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质量,注重生态,加强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各种便利,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世界各地的人到中山创业。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人人有机会、个个谋发展的“生人社会”,一个新的移民地区将屹立在珠江口西岸。
解放思想,实现改革创新,说到底就是不断地扬弃“圆性思维”的短处,减除“圆性思维”的惯性,增加“线性思维”的长处。(中山日报 虞天识)
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作 发布时间:2010-11-29 06:34 周天勇
者:
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解放思想。
网络编辑:谢永利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则,不能简单想当然策划某一战略和政策,不能主观从事决策。比如,中国过去的反城市化,提倡农村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这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相违背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造成了城乡和产业结构的极度扭曲,积累了我们今天巨大的、不得不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违背规律的反城市化,终将也是做不下去的。
人们不能感情用事,而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去做成本高昂而收益甚小的事情。比如,游牧民族逐步地定居,大量分散的农村逐步地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发展趋势。对此,如果从缩小城乡差距的直观角度出发,将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农村,甚至鼓励农民大量建房,在农村极为分散地实现居住等方面的小康,不但会占去比城市多得多的土地,而且,几十年后,在农村会形成大量的废弃房屋和建筑垃圾。
人们不能凭经验去思维和决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如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发展阶段就不一样,工业发展阶段与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就不一样,而且科技进步,文化交流,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在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依赖过去的老经验去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将会成本高昂,甚至会出现副作用。这就需要直接调查的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需要到实地去调查研究,真正掌握一线情况和问题,并且了解其内在的原因,以对症出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与一个家族是有区别的,一个家族与一个家庭是有区别的,一个家庭与一个个人也是有区别的,而一个人的一生与一天怎样工作和生活也区别很大。治理一个地区,除了尽可能正确地处理日常性的事务外,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而又重大的一些全局而又战略性的问题。比如,我们目前实行的70年出让土地,一次性收钱花钱的地方土地财政,可持续吗?如果从给我们民族的后代人的可持续财力着想,无疑应当尽早下决心改变这样一种不可持续的体制。
将正确思路、战略,变成综合性的方案,并真正能在各部门和各个阶段得以协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思路清晰和正确的基础上,需要综合思维能力,需要形成各个方面综合配套的战略,并且应当根据战略的需要,设置和改革体制,制定政策,由各个部门真正去实施。而我们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好的思路和观念,不能转化为战略构思;好的战略规划等,不能据其形成实施方案、法规、法律;好的方案、法规、法律,不能在实际中得以落实。原因很多,或者是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所阻,或者是过去工作方式的惯性推动,或者是现有的一些体制难以改变,或者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博弈,或者是各个执行部门间难以协同等等。因此,需要改变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简单而又单一的思维方式,树立综合和系统的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发展战略不配套,甚至一些发展单方面制定战略的局面,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战略上,改变在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间综合性不强的局面,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并且各个阶段有机衔接;需要改变战略不能得以实施,即执行不得力的局面,强化各部门和各地区对于总体战略在各部门和各地区的执行和贯彻力,使得科学正确的战略,真正能得以实施。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
第五篇:检察工作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报告
检察工作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报告范文
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有赖于思维方式变革的牵引。在某种意义上讲,要取得突破性的工作业绩意味着必须先实现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变革。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抓好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的贯彻落实,笔者认为需要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面临带政治性的问题增多的趋势
“理性执法”不仅要求检察干警要有法律专业素养,而且具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具有群众工作能力,能够理性地把握和处理检察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要实现“理性执法”的效果,一是要在实践中强化检察工作的党性,强化检察人员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防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及时化解矛盾,满足普通老百姓正当的利益诉求,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以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二要强化学习,强化预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检察机关的干警,必须以学习强化理性思维锻炼,才能善于抓住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出现的新特点和规律,抓住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和主要矛盾,从而服从服务于全局工作的需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转变工作思维方式
“平和执法”首先就是要求以平等谦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冷漠态度对待人民群众,对群众的涉检诉求,不能采劝堵”的办法拒之门外,要以公心、诚心和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使群众感到理有处可说,冤有处可诉,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对社会的信任和友善,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其次要理顺群众情绪。“平和执法”既是一种执法心态,更是一种执法境界。“和而不同”,尤其在接待群体性上访和处置XX件时,不能只满足于暂时的平息,而是要着力做好群众工作,从根本上理顺群众的情绪。这就要求检察干警在对非对抗性矛盾的处理过程中,遇到挑衅、阻碍等复杂情况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心态和权力的谦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感同身受地体谅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以平和的心态、平等公正的态度,尽量化解矛盾,以公信力实现动态稳定,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三、强调文明执法的重要性
“文明执法”就是要创新执法理念,加强执法管理,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坚决纠正简单执法甚至粗暴执法的问题,注重执法的方式、方法,用群众信服的方式执法办案,以良好的执法作风和执法效果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能感受到检察队伍的良好素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到“文明执法”关键点是要有文明执法的先进理念,才能切实在办案和工作中体现出良好的作风和文明的形象。对于检察人员来说,一要体现在程序文明上。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循程序,不做违反程序和纪律的事情,尊重和维护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应有的人格尊严。二要体现在举止文明上。接访群众中“一请二坐三喝茶”细节虽小,但能够充分体现出检察人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
四、加强规范化执法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和普法教育的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日益强化。但群众的利益诉求有相当部分是改革不断推进深化的产物,这些问题与诉求涉及面广、层次深,而且往往与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依托与之发展配套的政策制度,仅靠检察机关解决起来难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新形势下检察干警思维方式必须转变到“规范执法”上来,规范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规范办案环节,力求
使每个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执法也是解决许多现实涉检信访等问题的一剂良方。控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检察环节信访秩序的双向规范。一方面是规范工作程序,在信访事项的登记、受理、分流、办理、督察、反馈等环节上,做到程序到位,工作规范。另一方面是规范来访人的信访秩序,引导来访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法、文明、有序上访,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这样就能够以规范赢得公信力,减少来访人与检察机关的对立情绪,努力营造接访场所的和谐氛围,为解决涉检信访问题奠定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