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7.10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寄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二: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做该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理解筛选的标准。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为此,要注意那些分散、隐含的信息。必要时可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做该类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
沈伟光
①20世纪是历史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明了大规模摧毁物质和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正在到来的信息战,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因此,充分研究信息战,揭示其破坏性、危害性,遏制信息战的实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军事的历史使命。
②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信息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每个国家而言,不管它是处在工业时代的经济,还是农业时代的经济,都必须直接或超越实现与信息时代的转轨。如同大工业时代孕育出机械化战争一样,信息时代也必然催生出信息战。
③综观历史进程,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辩证逻辑。人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行为也是循着这一逻辑从远古走来的。
④冶炼技术开创了农业社会的新文明,但同时推演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画面。⑤蒸汽机的革命性进步,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工业之门,但也展现出了铁甲雄兵、炮火硝烟、死伤遍野的残酷战争景观。
⑥微电子和计算机促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迎来了信息时代,但却正在勾画弹炮来无影、光电定乾坤的战争神话。
⑦从美洲到欧洲,从西方到东方,信息战的狂飙正在波及整个世界,信息战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⑧海湾战争已作为“首次信息战”载入史册,伊拉克由于几乎丧失了全部信息权在战争中不堪一击,美军因拥有信息优势而以微乎其微的代价获得战争胜利;为结束波黑冲突,北约运用部分信息战手段,攻击要害目标,并在谈判时运用计算机模拟战争的可能结果,迫使波黑各方接受了和平方案;海地事件中,美军因强大的信息威慑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俄罗斯车臣冲突中,杜达耶夫由于使用手提电话被跟踪定位而毙命;黑客的攻击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⑨信息战理论日趋完善,战略的、战术的、技术的,涉及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门军事学学科,并开始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一切领域渗透,信息战学科作为下个世纪最重要的交叉科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并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使信息战的发展大大超出未来学家和战略家们的预想,正在成为未来战争舞台上的主角。
⑪以信息战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一些国家兴起,带来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的一系列变革。一些国家已建立了信息战组织体系,成立了军队、民间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信息战研究机构;创办了信息战学院,在大学开设有关信息战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军队组建信息战部队,设立信息战指挥中心,加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⑫由此可见,各国军事家正在为迎接信息战而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走在世界信息战前列的美国已着手制定信息战战略,建立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秘密研究进攻性信息战和防御性信息战措施;进行信息战模拟演习。核战争的阴云尚未散去,信息战的阴霾又笼罩在人类头上。
1. 从文章内容看,信息战的危害性体现在哪里?它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哪些变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战的危害性体现在:它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也可以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
(2)信息战引发了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等一系列变革。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第一问的信息区间在第①段,可以提取“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加以概括整合。第二问的答题区间在第⑪段,可以提取“以信息战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一些国家兴起,带来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的一系列变革”加以概括整合。
2. 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一系列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海湾战争、波黑冲突、海地事件等例子,说明信息战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而且正在波及整个世界。通过把海湾战争中的双方伊拉克和美军进行比较,写出了信息战的巨大威力。通过列举由于黑客的攻击所造成的损失的数字,写出了信息战的巨大破坏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有哪些作用;然后再认真分析画线部分,判断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3. 为什么说人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行为都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冶炼技术开创了农业社会的新文明,但同时推演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画面。
(2)蒸汽机的革命性进步,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工业之门,但也展现出了铁甲雄兵、炮火硝烟、死伤遍野的残酷战争景观。
(3)微电子和计算机促成的信息时代,正在勾画弹炮来无影、光电定乾坤的战争神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
余世存
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所以他改号十力。“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⑤他爱吃肉,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好。徐复观做蒋介石侍从室官员,给他一百万元支票,被他大吼大叫地骂走;郭沫若看望他时,给他带一只老母鸡,一起痛骂蒋介石,让他快活异常。牟宗三首次见到他的恩师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而其他人虽然“学问正确”或“政治正确”,却把诸子当做对象,一种学术项目或学术课题的研究对象。
⑥“文革”让熊十力痛惜文化和人性的沦亡。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⑦在这样无限寂寥的暮年,熊十力感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问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使如此,这位现代中国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
寄托宏愿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⑧话语传达出来的神奇,并不能掩盖熊十力在生活当中的平凡,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的中国人,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并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青岛出版社2008年1月版,有删
改)
4. 熊十力为什么“中年改行学艺”?他“搞起学问来”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因是“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2)他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或“更深入、透彻、彻底”),“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或触及人性,“拓展人性自由”)。
5. 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请从第④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其“没规
矩”的言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
可从以下几例中任选一例:(1)讲到兴头拍打学生,(2)探讨佛经与人扭打,(3)学术争论骂人“笨蛋”,(4)赤身沐浴接待访客,(5)信札著作字迹潦草。具体略。
6.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方面选取例子。事例来自传主不同的生活阶段:任教时期、“文革”时期。来自生活的不同方面:教学、学术探讨、吃饭上的爱好。来源也多角度:如“牟宗三”一例明显来自学生的回忆。
(2)文中有多处引用。有熊十力说过的话,有其文章中的话,也有他人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言之有据、真实可信的特点。
(3)不夸大,不隐瞒。对熊十力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作者并未通过一些文学手法加以渲染、夸大其词,而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表现其特性;在选取事例时,作者也毫不避讳,不有意隐瞒,甚至连与人扭打、辱骂他人、赤身沐浴待客这样的例子也选入进来。
第二篇: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不会吧?你居然不认识她?她可是响誉国际顶顶大名的小提琴家耶!B.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当然自有倾向,但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整改意见,虽然洋洋洒洒数万字,但是缺少的就是立杆见影的措施和办法,虚化的东西太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等量齐观
万家灯火
马首是瞻
跋山涉水
B.义无反顾
半途而废
毕恭毕敬
辰钟暮鼓
C.一应具全
峰回路转
横征暴敛
见异思迁
D.图鼠忌器
雷厉风行
临渊羡鱼
少不更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告罄 股份制 劳燕分飞 骨鲠在喉
B.编纂 笔杆子 小荷尖角 竭泽而鱼
C.狂躁 露马脚 前倨后躬 唉声叹气
D.赝品 摄相机 要言不烦 磕磕绊绊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络 里程碑 顶顶大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矫健 百叶窗 戳力同心 疾风知劲草 C.词藻 实名制 仗义直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A.般配
掉书袋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 C.厮杀
故纸堆
炙手可热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 D.安详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D.融洽 众生相 融会贯通 口惠而实不至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8.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烟霭
A.戏谑
A.福祉
A.涕泗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糟蹋
副食店
流连忘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装祯
暴发户
稍安勿躁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萎靡
工夫茶
常年累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斡旋
勘误表
指手划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0.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B.座右铭 B.伤脑筋 B.百叶窗 B.推销员
C.目不遐接 C.裨官野史 C.辘辘饥肠 C.斩钉截铁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D.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1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宋祖英在钢琴演奏声中缓缓地从舞台下方升起,与8名小演员深情演唱《爱我中华》。
B.“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上海将对全市基建工程进行“地毯式”检查。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质疑,铁道部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D.检出病因对症下药,比稀里糊涂乱吃药合算,而且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眈误病情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病入膏肓
功亏一匮
B 哀声叹气
犯而不较
一筹莫展
要言不烦 C 如雷贯耳
融会贯通
额手称庆
高屋建瓴 D.饮鸠止渴
前倨后恭
宵衣旰食
曲突徙薪
13、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句是()
A.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彪车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
B.继“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26日邻近的淀浦河防汛墙又出现了70余米塌方险情,有关方面连夜组织抢险工作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置疑:两列车为何同现车站?是信号还是制动失灵?撞车列车为何到站不停?
D.湖南人身上积淀了祖辈们传下的“霸蛮”的刚硬特性,而近代的湖南人又把这种蛮劲与胸怀天下社稷民身的情怀联系在一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题纲 水龙头 神智不清 委曲求全 B.松弛 泊来品 明枪暗箭 精兵简政 C.安详 摄像机 唉声叹气 要言不烦 D.辐射 候车室 耳题面命 悬梁刺股
16.下列各旬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60年来,长沙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长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D.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参考答案】
1.C 2.A(B.晨钟暮鼓;C.一应俱全;D.投鼠忌器。)3.D 4.C(A项“好高鹜远”的“鹜”应改为“骛”;B项“事实胜于雄辨”的“辨”应改为“辩”;D项“循私舞弊”的“循”应改为“徇”。)
5.D(A、鼎鼎大名;B、戮力同心;C、仗义执言。)
6.C(A山青水秀—山清水秀;B喝采—喝彩;D精美绝仑—精美绝伦)7.C(A去粗取经—去粗取精;B婉然可见—宛然可见;D不勘重负—不堪重负)8.C(A.遐—暇;B.裨—稗 常一长;D.艰—坚)9.A(B装帧,少安毋躁C“功夫茶”“长年累月” D“指手画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0.D(A组:蹋—塌 B组:幅—辐 C组:倍—辈)11.D(“眈”应为“耽”。眈,注视;耽,沉溺。)
12.C(A功亏一篑B 唉声叹气
犯而不校D.饮鸩止渴)
13.B(“彪”应为“飙”或“飚”;“置”应该为“质”;“民身”应为“民生”)15.C【解析】C。缘份一缘分 14.D 【解析】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5.C(A项中“题”应为“提”;“智”应为“志”。B项中“泊”应为“舶”;D项中“题”应为“提”)16.C(A.苍桑一沧桑,B.急功进利一急功近利,D.针贬一针砭)
第三篇: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六)(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 ”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 ”自我“。
散文是一种 ”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 “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一一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 “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 “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 “纪实性”,是 “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 “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 “实”,但写 “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
”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 “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 “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一一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 “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一一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6.下列对 “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
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砚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 “人与杜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清感世界。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 “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像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魁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清。
6.B
(张冠李戴,“从而却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 的发现。)7.D(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 界。)8.D(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 '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
“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B项 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C项以偏概 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错,在“人与社 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6.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C.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D.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6.A(说“唐代山水诗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不妥。原文中说“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说明唐代山水诗并没有屏弃“隐逸风气”)
7.D(原文说“脱离对形似的追求”,这不能说就不讲究外在形体的描绘;因为描写景物的诗是离不开对景物外在形体的描绘的,只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
8.C(说“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不妥,只是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再者,“用画家的眼光欣赏山水”的也不可能是宋代山水诗人的全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6.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6.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不切实用的人物,这只是从实用的观点看)
7.B(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8.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会过去,但真正不朽,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是美的艺术作品)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未来的士兵(朱苏进)
未来士兵的性质是一个综合作战平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兵。他配属的数字化装备大致有5种。1.综合头盔。包括抗弹盔壳悬挂装置;眼前戴着一具夜间视频强化像增强器,可与枪上瞄具配套使用;耳畔有一双电子耳,可监听到400米内敌人对话,并能滤掉爆炸声浪以保护士兵不被声波击伤;防护面罩能够防生化核污染和防激光致盲;以及声音发送器、微型摄像机、视觉听觉呼吸保护装置等等。2.单兵计算机。其体积小于一只香烟盒,却具有热像仪、测距机、敌我识别、语音数字图像通讯、身体状态监测及化学探测仪诸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保证他的定位精度在0.3米以内;负伤后急救中心能自动向其传送急救图像,使士兵在获援前就地自救。3.理想单兵武器。士兵手中的轻武器已如同多功能轻型速射火炮,并能在复杂气候与地形下导引发射。4.野战服装。这服装具有软装甲般避弹性能;具有防火焰、防生化核、防红外侦察的隐性性能。5.微气候动力装置。它实际上是一具穿戴在士兵身上的空调器,不管战区在北极或赤道,士兵都感觉不到严寒与酷暑,以保持充沛的作战体能。此刻,这些装备不再是设想,它们大部分正在研制之中,21世纪初将陆续装备部队。现在我们可以揣想一下未来士兵的处境了,这是他们前所未有过的处境。
每件武器都是一件仪器。比如一支冲锋枪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功能后,它就不仅是单纯的射击武器,更是件复杂的观察、测距、定向、通讯等仪器。这些仪器迫使士兵不再是昔日的单纯枪手,而必须具备某些数学家、化学家、电脑操纵员、通讯工程师等品质。士兵的性命,有时就不再取决于是否被一枚达姆弹击中,而取决于某只硅电板是否被泥水锈蚀。换言之,枪上所有的仪器浓缩到一起,使那支枪无比卓越。但只要一只硅电板损坏,整只枪都可能变质为废铁。未来士兵是一团精致生物链,他的强大与脆弱纠缠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脆弱才造就了他的强大。这是他的生存尴尬。
作战成为作业。在传统意义上,扣动扳机才是作战,敲击键盘只是作业。而现代战争中,操纵键盘却越来越多地代替了扣动扳机,各种各样的作业日益成为现代战场上的作战。即使远程导弹杀死千百人,操纵员仍看不见一具尸骸,他的工作服一丝不乱,他的双手纤尘不染。战争残酷性对于许多作战者而言,已脱离殊死肉搏,已无惨烈的现场冲击感受。死亡与毁灭越来越抽象,直至缩小为一幅电视画面。这将引发他的道德尴尬。5.下列对“未来士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士兵的性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兵,而是一个综合作战平台。
B.未来士兵的装备都是高科技产品,目前都已经在研制之中,将陆续装备部队。
C.未来士兵配属的数字化装备大致有综合头盔、单兵计算机、理想单兵武器、野战服装、微气候动力装置5种。D.未来士兵是强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脆弱才造就了他的强大。6.下列有关未来士兵数字化装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子耳既能监听敌人的对话,又能滤掉爆炸声波以保护士兵的耳膜。B.防护面罩能够防止生化核污染和保护士兵的视觉、听觉及呼吸系统。
C.士兵负伤后,急救中心能通过单兵计算机自动向其传送急救图像,使士兵在获援前就地自救。
D.野战服装具有防火焰、防生化核、防红外侦察的隐性性能,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能让士兵保持充沛的作战体能。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科幻影片中理想化的未来士兵,将可能会出现,而不再只是导演的设想。
B.理想状态下的未来士兵是具备某些数学家、化学家、电脑操纵员、通讯工程师等品质的高科技人才。
C.未来士兵无比强大,其装备无比卓越,因而他在现代战争中战死的可能性非常小。D.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未来士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类的生存尴尬,也是人类的道德尴尬。
5.B(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显示:数字装备“大部分”正在研制之中)6c 7c
五、(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 2010-11-16《人民日报》,有删节)5.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B.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C.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D.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6.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C.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虽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坚持长跑。
D.孙铭的《铁流》中的英雄群体的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的对立统一体。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则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也许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但“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5.C(A偷换概念,“文学艺术超越性”才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B答非所问,不是对“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达。D“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文中无据)
6.B(体现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来源于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文学超越性的一面)7.C(A曲解文意。表现人生的烦恼并不与“艺术的超越性”违背,但不能“着力表现”。B夸大事实。原文是说“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导致的后果。D表述不当,见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学居于思想文化正统地位的封建时代,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学说的理论依据是相传为孔子删定的“五经”,封建统治者大多竭力标榜经学,对儒生广开利禄之路,以便不断地对经学作出合乎时宜的诠释,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服务,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随着经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决定了它的文学思想。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将其作为文学作品看待。孔子论《诗》,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重视的是《诗》的政治、伦理功效。儒家的这种“《诗》教”思想,同时也决定并代表了它的文学观。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屈原、宋玉并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其身份主要是政治人物,文学创作不过是其政治生活的副产品而已。两汉时代,辞赋兴盛,其中多数作品夸饰铺张,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艳美,而不注重讽喻效果,这种现象随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也越来越明朗。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虽然此后我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但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其创作主体始终是官僚文人,儒家的文学思想自始至终从总体上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指导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由于文学创作主体基本上是封建士大夫,因此,经学在他们心目中价值和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文学则不过是他们的馀业。与此相应,研究经学的儒家学者与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高低相去甚远。在《清史稿》编撰过程中,因为编撰者与翰林院编修、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有嫌隙,故有意将其编入《文苑传》中,结果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后遂改入《儒林传》。
自汉至清,经学“凡六变”,考据之风盛行,传统小学发展至巅峰,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清代学者研治小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阐明经学;而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多数人是不屑一顾的,至多不过是一种馀业。于是在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昌隆,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今天,“国学热”日渐升温,不少人热衷于提倡“读经”。但“国学”和传统文化都是很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范围不是仅仅几部儒家经典就能全部涵盖的。我们应该突破封建时代陈旧观念的束缚,尽可能地扩大眼界,从而将传统文化真正地发扬光大。(节选自《文史知识》2010.4,有改动)6.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经学正统”“文学馀业”思想的一项是
()
A.《诗经》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作为文学作品看待。
B.两汉时代许多辞赋作品追求辞藻华丽艳美,忽视讽喻效果,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C.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反映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朗。
D.《清史稿》的编撰者将张惠言编入《文苑传》而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7.下列不属于“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五经”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B.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儒家的文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官僚文人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儒家的文学思想也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对文学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D.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经学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多数人对文学创作与研究不屑一顾,至多将它看作一种馀业。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B.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就其作品而言,往往是因政治而产生,并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创作。
C.到了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在“经学正统”思想的支配下,被称为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发展至巅峰,考据学取得空前成就。
D.今天,我们在研究国学时,应该准确把握“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范围,摒弃封建时代的经学观念,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6.C
7.D 8.B
第四篇: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
训练8 小说阅读
温馨寄语 小说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
1.句段作用和某处情节作用分析题。这种题型虽然与散文阅读中的句段作用题有些相似,也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作答,但所写的内容已不同了。小说中的内容作用主要是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现等方面,而结构作用则是指情节方面。某处情节作用主要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思考。无论是哪种作用,都必须细读所给文字。
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题。这种题型是必考题。考查角度有三:一是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答题应筛选出该文字的相关文字(包括正面文字和侧面文字),在此基础上思考、评判,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要点的全面性。二是局部分析概括人物性格或心理。对此,先要细读、精读所给文字,并注意联系上下文。多为分析型,分析时一定要和具体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三是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既有自身的作用,又有对主要人物的衬托、对比作用,还有情节结构方面作用,要综合分析。
3.探究文本意蕴。小说探究主要从主题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命题。小说主题探究多是谈阅读启示或思想、情感意蕴,对此,要注意从人物、情节、环境,甚至艺术手法角度探究,尤其是人物角度,应为主角度。小说艺术特点探究多是谈情节安排、环境作用、艺术构思等方面,对此,探究仍要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综合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手
王 蒙
太忙。友谊也就成了奢侈。一位没有忘干净名字的小学时同学,想谈谈:吃着烤白薯走过的胡同,老师的绰号,爱撅嘴的同位子女生。一位老同事,结婚时吃了许多脆枣,值班时六轮手枪走了火„„叙旧像吃什锦火锅,好吃,需要吃得起。他推辞掉了。
等离休以后,他一定天天吃什锦佳肴,喝着董郎一类的酒怀旧。冲这一点,也得废除终身制。
但是秘书还是要他接见了她。她老伴十天前死了。是无官无名无足轻重的角色,是他下属的下属的下属。但是死了,重要的最后一回。而且女同志说,有重要的话,面谈。
女同志含泪给他鞠了一个深躬。五十多岁样子,头发差不多都白了,喘气挺重。他吃了一惊。年轻的时候,他们这一辈对领导倒是衷心拥戴尊敬。轮到他当领导了,他更习惯的是被抱怨,如果不是嘲笑和没完没了的纠缠。
“谢谢您,谢谢您!”女同志用嘶哑的嗓音说。准是哭哑了的。“我丈夫最后的时刻还说到了您。”
什么?说到我?怎么会说到我?他吓了一跳!死人的事是很麻烦的。不开追悼会就更麻烦。要停尸谈判。讣文上要加更美好的形容词。党龄要往早里算。不光彩的一切要往没里平反。还要解决亲属的城市户口。通往火化的道路坎坷崎岖。
女同志含泪而不无欣慰地继续讲下去:“我丈夫说,他一事无成,他微不足道。但您关 1
心他。您是唯一关心了他的领导。现在您的职位和声望更加显赫,而他得到了您的关心。您使一个小人物临终时感到了温暖。谢谢您!死者感谢您,九泉含笑。后死者也感谢您„„对不起,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再见,告辞了„„”
请留步?这是怎么回事?素昧平生,毫无印象,却奉献了跨越两岸的感激之情。„„无功受谢„„但是,怎么办呢?对一个服丧的未亡人说,不,我根本不认识你,也不认识你的丈夫,你的感谢像是在发昏,没有什么值得温暖和感激的„„
“这个,这个,”他说,“请保重,请节哀。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请留下地址和姓名„„”他看到了女同志眼里的泪花,他的眼睛也湿润了。
五天以后,随着汽车驶过一个坑洼时的大颠簸,他想起来了。两年前,他担任厅长的时候,去省委开会,随着一个颠簸,车抛锚了。司机说,要半个小时才能叫另一辆车来。他没有法子,便走入附近的一个居民楼。恰好他的身患不治之症的一个下属的下属住在这所楼里。他去看望了他。他看到一个苍白的蓬首垢面的病人,因他的到来而显出笑容。他永远忘不了病人从被子下面伸出的细瘦枯黄带汗的手。那手握他的时候,竟比他的健康高贵的手有力得多。回家后为洗手打了三遍扇牌香皂。他没有说是因为车的引擎出了毛病。他没想到这个病人又活了那么长时间。
他不知道应该自责还是自慰。需要一种古板的诚实,冒着刺伤善良者的危险,退回他不配得到的感激,还是就这样接受了一个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刻骨铭心的感情?他看了看自己的手,觉得掌心发热,确实有许多待援的手伸向了他。
1. 小说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从旁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他”的身份、忙碌的现状和厌烦的心理,丰满了人物形象;②为下文顺便探望患病的下属而得到真诚的感谢作铺垫。
2. “那手握他的时候,竟比他的健康高贵的手有力得多。”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握手是出于礼节性的敷衍行为;“那手”却是出于惊喜和感激,发自内心。②用对比手法,点明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暗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
3. 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厌恶现状却忠于职责,对繁忙心有不满但推掉了叙旧活动,能够接待女同志,处理麻烦事;②老于世故却不乏良知,能够在方便时看望患绝症的下属,后来良心发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
4. 作品心理叙述较多,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助于刻画“他”的形象特征:地位高贵,经历丰富,厌于事务,尚有良知。②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安排和推进。③有助于小说主旨的挖掘和升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查 问
(俄)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赔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人不住鞠躬,赔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5. 阅读这篇小说,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人物形象。写文官无暇驱赶苍蝇,仿佛他的工作十分繁忙操心;写文官捉住苍蝇仔细观察,既显示他的无聊,又掩饰他对地主的无视,从而刻画出文官虚伪、冷漠的性格特征。
6.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桌上斑点比喻成斑疹伤寒,形象地写出衙门的恶习流传之广;②积满灰尘的案卷,间接写出衙门的官员无所事事的工作状态;③翻开的簿子为下文写地主给文官三个卢布作铺垫。
7.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查问”为线索,小说围绕地主“查问案子”展开故事情节,以“得到查问案子的结果”为结局,层层推进,线路清晰。②以“查问”为事件,小说通过地主去衙门查问案子的小事,亲历了送出三卢布前后文官的态度变化,揭露了衙门官员的丑恶面目。
8. 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官是一个装腔作势、唯利是图、卑躬屈膝的衙门工作人员形象;能对衙门作风和腐败现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提出惩治方法即可。具体略。
第五篇: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寄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三: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做该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理解筛选的标准。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为此,要注意那些分散、隐含的信息。必要时可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做该类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3.探究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做该类题,要紧扣传主进行。传主是传记的核心所在,先要对传主的人生经历、成绩成就及个性品质有所把握,并且注意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看看他(她)从哪些方面对读者有哪些方面的启发;还要结合现实因素探究传主身上的时代特点和价值。组织答案宜按照“观点——理由(分析)——结论”的步骤进行。在分析部分注意“内”“外”结合:既要充分结合传主材料,又要联系现实或结合人生。(2014·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他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并且被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是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日子》等小说的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答案 AC 解析 B项文中说,“陈忠实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D项原文是“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字,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2.结合全文,谈谈第一段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介绍了他质朴憨厚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等。②揭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专注之心。③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写传主取得一系列成就作铺垫。
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出身寒门,“命运捉弄”。陈忠实出生在农村,他曾想极力走出乡村,结果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又回归乡村。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初次发表作品。在乡村,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小说初次发表。③《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长期潜心写作,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受到高度肯定而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很大。④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4.“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文学创作须沉静。
①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的。
②正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就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的;这之后,他又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③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才写出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角度二:文学创作须从生活的“五谷”中汲取养分。
①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文学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②陈忠实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所以他才能静居乡下,从民间“采风”,汲取养分并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白鹿原》《日子》等优秀作品。
③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是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他对法国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刻全面的思考;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2014·福建师大附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
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
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5.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答案 DE 解析 A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6.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答出三点即可)7.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答出三点即可)8.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①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观点二)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②国家**,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