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5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散文阅读(二)[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散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010·天津)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奇葩(pā)
.砧板(zhān).B.坎坷(kě)
. 棘手(jí)
.C.着重(zháo).混沌(hùn).D.畸形(jī)
.骁勇(xiāo).()A.震憾
含金量
富庶
备尝艰辛 B.遵循 边缘化 C.提议 主旋律 D.眩晕 增殖税
忽悠 展露头角 凛冽 统筹兼顾 颔首 恭贺新禧
哈达(hǎ).
不胫而走(jìnɡ).
勖勉(xù).拾级而上(shâ).
巷道(hànɡ).中规中矩(jǔ).慰藉(jiâ). 扺掌而谈(dǐ).
2.(2010年株洲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2010年岳阳高考模拟)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谍影重重3》所创造的完美境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间谍电影,不少影迷对伯恩顶礼膜...拜,认为伯恩的表演比邦德更胜一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极快,如果不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疫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据中国气象局网站11月1日消息,今晨,东北局部地区气温下降幅度超过20摄氏度以上,全国普遍降温,大家一定要及时做好预寒准备。
C.10月31日麦当劳宣布它在冰岛的三间餐厅要撤出,其原因是冰岛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进口食品成本太高造成的。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杜甫《登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甫《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乌鹊南飞。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像是村庄的主人
王宏哲
①那些年,草总是会和我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地里忙碌,很可能就是因为要对付那些比庄稼长得还要欢势的草;我在村外的路上闲走,牵住我脚步的又多半是路边那些伸展出来的草;即使是我在村子里迎面碰上的一个女人,她也极有可能就叫春草秋草或者是别的什么草。草在我生活过若干年的村庄无处不在,草在我的那一段岁月里四处扎根,蓬勃生长。
②我曾经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翻好了一块地,那些草根呀草枝呀被我深深地埋在了土底下。我原以为这样我种下的那些种子就能安安生生无忧无虑地发芽成长了,没想到过不了几天,我的那些种子才刚刚冒出一点儿芽芽,那些草却已经嬉皮笑脸地长成了一片。那些草大约是和我耗上了,它们可能是要试一试我究竟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我从地头开始,一连拔了几天。眼看就要拔到半中腰的时候回头一看,我拔过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草又长了出来,它们在风的怂恿下摇头晃脑,有的还得意洋洋地冲我扮着鬼脸。我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我这才知道,我是拿那些草没有办法了。我不得不容忍它们和我的庄稼一起长大。
③事实上,草在地里从来就没有灭绝过。人试图把它们从地里赶尽杀绝,人一代一代忙碌了多少年,结果往往是人把自己的生命都忙完了,草却一季一季的生长着,从来都没有耽搁过。我慢慢明白了这一点,在对待草的问题上就渐渐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那些草也并非一无是处。草借着我的双脚走回了村子,草用自己的身体喂饱了那些猪马牛羊,也让我的院子里有了一些生气,让我的日子有了一些生机。
④人接受了草以后,草也就和人亲近了。那些长进村庄的草们谁知道是什么时候动身的,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就长在了墙头,长在了路边,长在了院子的某个角落或是窗下的那一片空地,静悄悄地,闻着村庄的气味,人的气味,一声不吭的长到了冬天。等到来年,那些草还会再长出来,那个时候,它们可能已是拖儿带女的一大家子了,它们紧紧的围在一起,为首的那一个一定会兴味盎然地向它的孩子们讲述着它曾亲眼目睹过的一个个故事。而那些故事总归会和村子里的人们密切相关。比如那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终于没有熬过那个冬天;那个叫春草的心比天高的姑娘,她在多少次高考失败后,终于收拾了那些书本背起背包远走了他乡„„
⑤草记着村庄里发生的事情。草在自己的角落里默默地目睹了村庄里发生的各种事情,草其实早就是村子里不可缺少的一员了。
⑥在人和草共同生存的村庄,草有意无意的深入了人的生命细节,而人对于草的认识,往往还只仅仅停留于冬枯春荣。日子往前走,村庄也在往前走。只是总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被一个一个的日子给远远的扔下了,远得永远也回不来;而草却年年会回来。草真正把根扎
在了村庄,草才在绵绵无期的日子里像是村庄真正的主人;而人的根不牢,人注定了只能是村庄里生长一季的草。(选自《散文》2009年第9期,有删改)6.试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草的态度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修辞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文章的第④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联系文本举例探究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A
5.(1)渚清沙白鸟飞回(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3)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6.(1)总领全文,“和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领全文;(2)为下文叙写拔草、草讲故事、反思草作铺垫;(3)由实到虚,先写现实生活中的草,然后写到草的精神;(4)与文章最后一段对草的反思相呼应。
7.先是排斥草然后是容忍接着是接纳最后是反思。(感性的排斥——理性的接纳——本质的反思)从作者态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先是不喜欢,接着到亲近它喜欢它,最后上升到一种深沉的爱和敬仰。
8.(1)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草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对人的亲近以及对村庄的爱。
(2)语言清新自然、灵动,有感染力。(适当举例分析)9.(1)通过对比,突出了草的生命力强、对村庄不离不弃、有强烈的根意识。如:写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没能熬过冬天,而草却在冬天后如期而至,表现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一
个叫春草的姑娘在遭受高考接二连三的打击后,远走他乡,而草却对村庄始终如
一、不离不弃,有着强烈的根意识。
(2)提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主人”的命题。
作者认为能称得上主人的条件是:对土地不离不弃、有爱心、有强烈的根意识。而一向以主人自居的人不合格,不具备这些条件,默默无闻的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主人。
第二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5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
小说阅读(五)[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小说)]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角色/掎角之势
..甲壳/金蝉脱壳 ..B.解数/解甲归田 ..蹊跷/独辟蹊径 ..C.叱咤/姹紫嫣红 ..寒暄/烜赫一时 ..D.肯綮/罄竹难书 ..不啻/瓜熟蒂落 ..()A.美籍华人黄海涛驾驶“信天翁”帆船飘洋过海,抵达新西兰,在世界航海史上为炎黄子孙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B.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终于夺得他们梦魅以求的金牌,这对冰坛情侣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创造的奇迹。
C.温总理关于遏止高房价的话语刚落,北京又连续刷新了“地王”纪录,看来政府亟待解决的不仅仅是房价问题了。
D.他觉得很不公,就跑到班主任那儿咨询:“双休日补课本来就不阳光,为何我迟到一会就小题大做受处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曾经炙手可热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也难逃法网。....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为自己网上的情人所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C.大家戮力同心,惨淡经营,到去年年底公司连年亏损的经营状况终于有了明显改观。....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艺术的光芒。
B.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我国运动员丁俊晖凭借高超的技术和心理素质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由于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控,当涂县生产的无公害蔬菜,除供应本市市场外,还销往芜湖、收拾/拾阶而上 ..
折本/百折不挠 ..山脉/一脉相传 ..着凉/着手成春 ..埋怨/阴霾不散 ..偌大/唯唯诺诺 ..龋齿/踽踽独行 ..朔气/追本溯源 ..
2.(2010年株洲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打开“二十四史”,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耀着南京等地。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戍卒叫,____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3)襟三江而带五湖,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打鱼的 汪曾祺
女人很少打鱼。打鱼的有几种。
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的。一种是撒网的。……
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
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欸)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着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汪曾祺散文《故乡人》之一)6.开头一句话“女人很少打鱼”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打鱼的种类在顺序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讲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打鱼的》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打鱼人一家的艰辛,但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其他几种打鱼方式,为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D
5.(1)却是旧时相识(2)函谷举 可怜焦土(3)控蛮荆而引瓯越
6.①深化主题。女人很少打鱼,而打鱼的那家人,连女人也要打鱼。女人死后,她的女儿尽管年纪很小,也得打鱼,可见家庭的贫困。由此,全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家生活状况的深深同情。②说女人很少打鱼,为后文写穷人打鱼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展开。③塑造了贫苦人家女性的勤劳、坚忍的形象。
7.这句话描述的是见到两只鱼鹰共捉一条大鱼之后的联想。说明鱼之大,也说明鱼鹰捉鱼场面的热烈壮观,以及在那个场景中人人兴奋喜悦的心情。这也照应前文对这类捉鱼方式的评价——“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口语化的“喝”字极具感染力,尽显人物情感,使人如身临其境。同时与下文打鱼一家人的打鱼形成对比,暗含着打鱼一家人生活的辛酸及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8.顺序:按规模、收入、看点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先扬后抑,突出重点讲述的内容。详略:选取描述打鱼种类中独特、有代表性且具有可比性的详写,其他略写。以此突出所要对比的内容,揭示不同打鱼者迥异的生活与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9.①对打鱼种类的描述,实际是为表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打鱼者作铺垫。打鱼的不同方式揭示打鱼人的不同阶层,并使二者的生活及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②对打鱼的一家人,作者用笔极俭省,意在给人思考的空间,去感觉作者于文字间流露的悲凉,以及悲凉中一家人面对苦难默默承受的坚忍。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天 姿 刘醒龙
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红叶一片,唯写天姿!(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面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2.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中两种并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6.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原文有删改)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10.文章第二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角度分析,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米 殇 陈力娇
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
泽田的女人加奈子就给泽田出主意,说中国三部那边的金锁的媳妇,饼烙得远近闻名,何不请她来烙几张,满足你的吃欲。泽田在日本是美食家,来满洲后,他的名分大打折扣,好似酷爱的功课,再没温习的机会,这让他十分沮丧。
加奈子的提醒让泽田很高兴,他拍拍媳妇的肩膀说,呦西,你来办。加奈子见他同意,就差人去三部把金锁的媳妇找了来。金锁的媳妇正怀孕,六个月的身板虽不明显,却像个鼓溜的面盆扣在肚皮上。
金锁的媳妇叫兰花,是个说话不敢抬眼的柔弱女人,她到红部后战战兢兢,脸色苍白,嘴唇抖成两片草叶。好在加奈子和悦,在她身旁帮她和面,她才稍稍放松一些。
兰花和金锁的日子过得紧巴,金锁给日本人种地,庄稼丰收时,金锁家并不丰收,他们依旧没有粮食吃。平时挨饿还熬得过去,可兰花怀孕后,想吃饭的欲望就无法对付了。肚子里的孩子急需营养,金锁就试着给她偷回几棵麦穗,用手搓成粒,放在石缸子里捣,捣出一把白面,给她做了一碗疙瘩汤,兰花吃得眼泪都下来了,一种久渴逢甘露的喜悦。
本来以为吃过了疙瘩汤,兰花就不会再想吃的了,可偏偏相反,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这天金锁早起,准备去给日本人割水稻,发现兰花没睡在身旁,就想兰花勤劳,怀孕后常常饿醒,说不定又去做什么活计了。
日本人种水稻是今年的事,以前他们种燕麦,种得的燕麦他们不吃,运回日本喂马。由于不会种水稻,他们视大米珍贵,满洲政府发给他们的大米,也只许他们吃,不许中国人吃,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
兰花去给泽田烙春饼的事,金锁一点不知道,他到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天黑了才疲惫地回家,往炕上一躺就睡去,胃痛都唤不醒他。
西院的小二子来找他时,金锁正在梦里和稻子干仗呢,稻子一望无际,金黄如金子,却一点都没他的份儿,他就对稻子吼,老天爷瞎了眼咋的?让你们填日本人的肚子,不许填中国人的肚子!他不知道,这一天,稻子也填了中国人的肚子,那就是填了他媳妇兰花的肚子。
兰花这天早上从饥饿中醒来,她想吃白米粥的欲望比从前强烈一百倍,哪怕吃一口,就是死也值了。女人怀孕期间想吃什么,其气势,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兰花爬起来,想都没想就去了稻地,她顺利地撷取了几棵稻穗,揣在怀里直奔自己的娘家。兰花的娘家也在三部,兰花有时站在自己家的院外,往村头一望,常常看到母亲站在大柳树下向她这张望。母女俩轻易不见面,是因为饿得走不动,也没什么见面礼互送,就省了环节,望望,心就到了。
兰花这天去了母亲家,把怀里的稻穗拿出来,母亲一看大惊失色,她说,孩子,会要命的。兰花不去回答母亲,她顾不得了,她用手拼命地搓,搓出半捧白粒粒后,就烧火熬粥,那粥还没熬到时间呢,米才刚刚翻白眼,兰花就盛出它,在碗里折几个个,吞了下去。
虽然没饱,兰花却心满意足了,她抹着嘴,看着母亲,羞得脸都红了,她愧疚都没给母亲尝一口。母亲明白她的意思,摸摸她有点烫的脸,说,女人的事,妈都明白。
兰花从母亲那回来,开拓团那边就来人了,来人站在院外吆喝:金锁媳妇,快收拾收拾,去红部烙春饼!兰花不明白烙春饼是什么意思,但又觉得和偷吃稻子没什么关系,便跟着来到红部。
饼烙得挺好,里面卷油,外面不放油,两张合一起,熟透后从中间一揭两半,酥而脆,薄厚均匀,泽田井上看着她这手艺,惊得赞不绝口,呦西,中国人,厉害;中国饮食,日本的鼻祖。他的大拇指一直翘翘着。
但是这么好的春饼,泽田井上却没有吃到口。就在他把一些肉丝和菜放在春饼里卷上,葱和酱的味道,立即袭进兰花的鼻孔。兰花自怀孕开始,什么都想吃,就是闻不得葱
和酱的味儿,一闻就吐,现在她站在灶台前,一张口,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开始泽田井上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可他一扭头,看到兰花的吐物里有白花花的大米粒,他就不捂鼻子了,他立即暴跳如雷,迅速拔出战刀,对准兰花的肚子,手起刀落。
站立的兰花愣住了,肚子裂开了,她还站立着。她看到自己的肚子里,跳出一个血肉模糊的球球,球球透明,一层膜罩着,里面是个蜷着身子的孩子,刚落地那会儿,他还拨开血污,伸胳膊晾腿,但只几下,就悄无声息了。
兰花倒下了,她扑在了孩子的身上,扑在了那些米粒的怀里。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开头写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手艺高超的金锁的媳妇做铺垫,对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引子作用。
B.小说在兰花去红部烙春饼的事件中,插入了有关金锁的某些情节和兰花偷稻穗去娘家烧火熬粥的事情,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作者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怀孕后兰花贪吃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下文其偷吃被杀埋下了伏笔,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
D.作为美食家的泽田井上看到兰花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吃春饼的美梦顿时化为泡影,这不能不令他恼羞成怒,兰花被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E.这篇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主要是运用神态、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4.金锁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说的标题“米殇”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的结尾写兰花遇害,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AE。A项,“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厌倦”生活和工作之意,文中“纷乱如麻”不是形容生活,而是形容道路;E项,“以游踪为线索”有误,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也不妥,文章并不是以景物描写为重点。2.解析: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大别山红叶生长的环境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案:①承上启下,由交代行程转入写景抒情;②交代大别山红叶生长的具体环境。
3.解析: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和反问,作答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①拟人,例如“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等赋予红叶以人的情态,揭示其精神品质;②比喻,例如“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这一比喻很新颖别致,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树的神韵,也给秋天增添了生气;③排比,例如“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从不同角度赞美红叶;④反问,例如“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引发读者的深思。
4.解析:所给语句强调的关键词有“一切愁苦”“坚忍不拔”和“信念”,组织答案时,要由此生发开去。
答案:①忘却愁苦,展示美丽;乌桕生长在贫瘠的山间田埂上、坡岸边,依然将红叶高高擎起;②成就美丽人生梦,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乌桕之所以能在田间地头成就美丽,靠的就是坚忍不拔之志;③求索的路上,要有信念。从朝露到晚霞,从黄昏奔波到黎明,从春到秋,支撑乌桕的力量就是信念。(联系现实略)
5.解析:选AD。A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正确。B项,品味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心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D项,分析行文构思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正确。E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
6.解析: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结合文本中渡夫对“我”的教训、与“我”的对话,以及最后的高歌分析。
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7.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8.解析: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9.解析:选AE。B项,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C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第十一段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10.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画线部分在第二段中的具体位置。其次,要看画线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不难看出画线部分主要写了陈信对往事的回忆。再次,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部分所运用的叙述方法。通过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对现实的叙述及第三段回到现实之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手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答案:(1)插叙。(2)作用: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起伏美。另外,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11.解析:文中关于陈信的事例主要有:对家人的看法,保护家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向往等。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重亲情。如文中“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以及后面他面对大哥大嫂关心时的感动与羞愧;②有责任。如小时候他就“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③能思考、会反省。他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对人生理想与追求,对亲情,对人生价值观都有深沉的思考和反省;④有决心。如在最后他虽然认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但他仍然坚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
1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上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结尾,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示例2)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
13. 解析:选BE。A项,“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有误,不符合作者写作的意图。C项,“贪吃”用词过重,这里主要写饥饿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与文章的主旨相违背。D项,泽田井上怒杀兰花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没有吃上春饼,而是兰花违反了他们的“中国人不准吃大米”的禁令。
14.解析:金锁这一形象是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出现的,通过对与金锁相关情节的描写,既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为揭示主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进行必要的分析。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日本占领满洲后扶植傀儡政府,欺压百姓,使百姓生活在死亡的边缘。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金锁为怀孕的妻子偷麦穗做疙瘩汤,引起后文的兰花偷稻穗做米汤和后来的因呕吐被杀。③为揭示主题服务。金锁梦中与稻子干仗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日本军人和满洲政府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为突出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15.解析:先从字面意义入手,解读其表面含义;然后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再联系标题看其作用;最后还要从行文线索等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①表面上:作者通过写孕妇兰花因饥饿难忍偷吃米而被日本人残酷杀害的故事,揭露出日本法西斯的罪行,表达出强烈的愤恨之情;②深层次:“殇”指“未成年而夭折”,作者含泪写出了日本军人杀害的不仅仅是兰花自身,还有腹中的婴儿,这就使得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昭然若揭,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③“米殇”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全文紧紧围绕着“米”来写,使得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16.解析:分析情节结构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作答时,可先找出这篇小说结尾在前文中的伏笔,然后看其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还可以从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考虑。
答案:(示例)不应该删掉。这个结尾看似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①小说的前文已交代满洲政府不许中国人吃大米,“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兰花被杀害应在情理之中;②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作者写兰花及腹中的婴儿被杀,正揭露了日本军人嗜杀成性的丑恶嘴脸;③这种结尾以荒诞和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答“应该删去”亦可。注意条理清晰,要能够自圆其说)
第四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5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散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鹧鸪/摭拾
攻讦/佶屈聱牙
当成/长歌当哭 ......B.按捺/奈何 田塍/游目骋怀 露头/抛头露面 ......C.伉俪/亢奋 犄角/光风霁月 宝藏/矿藏丰富 ......D.沏茶/堆砌 恪守/溘然长逝 估量/量体裁衣 ......2.(2010年长沙二模)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
原动力
突如其来
新婚燕尔 B.希冀 螺旋桨 C.告磬 电磁波 D.狼藉 咏叹调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
3.(2010·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4.(2010·湖南)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变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与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意,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闹中得到清凉的人。6.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举例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D 4.D
5.(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枯松倒挂倚绝壁(3)卷起千堆雪
6.(1)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2)文中我回忆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与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者的内心。
(3)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
7.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意思对即可)8.(1)语言冲淡平和,如:“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
(2)林清玄的散文往往从日常小事入手阐明哲理,如本文从登山写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
(3)叙述明白晓畅,说理通俗易懂。如:“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4)语言质朴而不乏诗意。如引用清人诗句抒写时空流转变化。
(5)清新的语言透着些禅意。如:“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任写两点即可,有例证,有分析。)
9.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
第五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3章 古诗鉴赏(二)
古诗鉴赏(二)[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三首古诗)]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010年张家界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重创/创痛
害臊/急躁
驯服/徇私枉法 ......B.铜臭/铁锈
诡谲/鹬蚌
悭吝/铿锵有力 ......C.承诺/偌大
下载/记载
糜烂/风靡一时 ......D.油漆/栖息
对峙/依恃
估量/量体裁衣 ......2.(2010年湘潭高考模拟)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嗑碰
渲泄
录像机
B.备至 缉拿 明信片 C.燥热 蛰伏 钓鱼竿 D.观瞻 秸秆 元宵节()A.在我看来,燃油税一天不实施,或者清洁柴油一天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政策鼓励,我们对环保节能的呼吁是叶公好龙。...B.曾经在网上疯狂传播的“红色结束符”在历经半年的潜遁后,现在又东山再起。....C.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D.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莫斯科的言论已经被媒体爆炒到一字不漏,其言论的前后矛盾不仅令本国媒体惊诧,还被国民贻笑大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2)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3)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拾人牙慧
纷至踏来 招聘启示 自做自受 义气用事 沧海一粟 黔驴计穷 稗官野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李白《蜀道难》)
三、古诗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闻道”“司徒”两句: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1)诗歌用字精练且内涵丰富,请结合颔联中的“衰”“老”二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思想情感的变化来分析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两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残 翁 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本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联哪些字眼于点题中见委婉心绪?试结合全诗简析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代词论家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说“‘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本是评价北宋晏几道《临江仙》词句的,不想名句却是从翁宏诗中“借”来的。试从意象、手法上谈谈翁诗此联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④
②
③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0·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A 4.A
5.(1)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2)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3)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巅
6.(1)“衰”“老”二字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又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和飘零憔悴的遭遇。
(2)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出诗人胸怀的开阔。
7.(1)首句点题,写法不拘一格。“又是”开头,起笔突兀,强化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笼盖全篇。“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照应,暗示女子与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有“不堪”之意。同一时令同一地点,去年正经离别之痛,记忆犹新,现在如何能再身临其境,重经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联系下联写景看,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苦闷之时,内心往往矛盾。这就活画出了这位女子魂牵梦萦、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春残自然落花无数,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芳龄女子,独立庭院,青春渐逝,欢娱难继。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增凄凉。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何况心事重重、愁思郁积!偏偏一双燕子,细雨中颉颃自得。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通过映衬、对比,融情入景,衬托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形象,刻画出内心的愁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苦与哀怨。这两句细腻深刻,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8.(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用心
爱心
专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