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总社)四届六次理事会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健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壮大经济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日,总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供销合字〔2009〕45号),意见内容如下: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县级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县域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合作经济发展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不仅对于建立和完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夯实为农服务基础、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按照总社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实施“新网工程”,认真开展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及协会建设,县级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得到转换,经营业务不断拓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县级供销合作社总体还存在改革发展步伐不快,经营网络薄弱,服务功能弱化,新的业务领域拓展不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全面协调发展,削弱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能力,影响了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推动合作经济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当前,中央又把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各级供销合作社一定要充分发挥在农村的组织、网络优势,紧紧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完善经营服务体系,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实现全系统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紧紧围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网工程”,强化县级供销合作社职能,加快基层社发展,深化县社企业改革,着力构建以县级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行业协会为服务平台,以基层社、乡镇中心超市为骨干,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便民店、专业合作社为终端,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上下一体、双向流通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努力成为县域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力争用3-5年时间,全系统县域经营服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80%,村级覆盖率达到60%;县级配送中心或具有配送功能的中心超市发展到2000家,农资连锁配送率达到70%,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率达到40%;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万家,农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发展到25万家;70%的县依托县联社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基本实现经营服务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振兴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为农服务,认真践行办社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取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改革发展活力;三是坚持开放办社,广泛开展系统内外的联合与合作,整合系统资源,集中力量共同推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发挥网络强县、综合改革试点县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振兴,促进全面发展。
三、突出抓好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
(一)以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为重点,构建县域经营服务网络
1、经营网络。一是在县级建设配送中心或具有配送功能的超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仓储设施,整合现有资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县级加快发展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二是在乡镇建设中心超市、农产品收购和再生资源回收站(店)。推动中心超市与农家店的对接,增强对村级网点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心超市与专业合作社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三是在村级加快日用品、农资便民店及农产品收购及再生资源回收点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配送中心、中心超市下伸网点,进村建立便民店,积极发展加盟店。以县级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村级农产品收购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2、服务网络。一是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联合农业、商务、财政、科技、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托县级供销合作社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各类涉农行业协会,开展政策协调、法律咨询、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商品营销等多方面的服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社职工、农产品流通经纪人的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带领农民
发展专业合作社。继续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提高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社(中心)。根据农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以超市和经营网点为基础,采取自建、联建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综合服务社(中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发展农村庄稼医院、科技信息服务站。主动联合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的基层服务站所,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全程化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文化娱乐等社会化服务。
(二)以分类推进、资源整合为手段,促进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协调发展
经营服务网络较好的县,要健全覆盖县、乡、村的经营服务网络,建好仓储配送中心,提高主营商品配送率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对配送公司的控制力,提升网络运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与网络对接,形成规模优势。经营服务网络一般的县,要在竞争程度相对较低的乡(镇)、村寻找突破口,在乡(镇)建设直营中心超市,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建设便民店,同时积极在村级发展加盟店,拓展网络基础;要不断整合县域资源,从村、乡(镇)逐步向城区拓展,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经营服务网络薄弱与空白县,要抓住扶持机遇恢复重建,发掘资源潜力,盘活社有资产,实行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开放办社,引入社会资本,联合县以上、网络强县、邻近县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重建经营服务网络。
四、切实强化县级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
(一)加强县联社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县联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要由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由自我服务向为社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转变。要积极推进县域流通网络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认真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能,加强对社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管;加强协调沟通,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努力成为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制定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扎实稳步推进。
(二)指导基层社改革发展。一是合理调整基层社及经营网点布局。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资产管理,加快网点升级改造。减少管理层次,提升管理水平,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发展区域性中心社。二是推进基层社经营创新。大力发展农资、日用品连锁超市,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拓展新的经营领域,创新经营方式,提高基层社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活力。三
是推进基层社服务创新。充分利用网点、人才优势,兴办、联办、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中心)和专业经济协会,广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与经营网络对接。四是在基层社空白地区,重点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下伸建立经营网点等开展经营服务活动,不断恢复、拓展服务范围。
(三)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切实将社有企业发展与“新网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发展双向流通。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围绕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和当地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型企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营网络建设。二是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与县级社有企业的合作,支持带动县级社企业发展。三是开拓经营业务。在不断壮大农资、棉花、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业务同时,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农业综合开发等新的领域。四是强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计监督,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和网络优势,引领农民开展各类经济合作。一是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继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加强工作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快速发展。二是搭建服务平台。依托县联社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面向社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真正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三是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发展资金互助社,缓解农民融资难题;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托综合服务社,以会员制为基础吸纳农民入社,发展消费合作社。
五、进一步加强对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总社、省社、市社三级联合扶持的工作机制。省社、市社要认真实施总社《薄弱与空白县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振兴工作方案》,制定规划,确定重点,明确阶段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按时完成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振兴。要发掘典型,总结经验,抓点带面。要建立和完善工作业绩考评体系,加强对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激励、约束和监督。
(二)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强资金扶持。在现有政策范围内,“新网工程”、农业综
合开发等扶持资金向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倾斜,“新网工程”以奖代补资金重点用于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振兴,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50-250个县。对县以上龙头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强县扶持薄弱与空白县的经营服务网络项目,在“新网工程”项目上予以优先扶持。各级供销合作社也要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扶持资金。二是争取政策、项目支持。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作,推进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积极与发改委、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协调,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认真贯彻《关于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2号)精神,切实解决好社有企业和基层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争取国土部门支持,做好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土地确权登记。
(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各地供销合作社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努力建立总社、省社、市社、县社四级联动的培训机制,提升县级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加强县级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乐于奉献的人才进入领导队伍。实行开放办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收农民能人进入县级和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立省、市级联社和县级社之间干部上挂下派工作机制,拓展干部工作视野,提高干部工作能力。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
文 件
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送审稿)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10]93号)精神,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1、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供销合作社是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力量。近年来,地区供销社系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经营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搞活城乡流通,构建农村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坚持为农服务宗旨,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繁 荣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供销合作社系统区域联片、协调发展,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到“十二五”末,地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在2010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销售总额突破 亿元,利润突破 亿元,培育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 家,改造提升经营服务网点 家,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带动 万户农民增收致富,地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实力进入自治区供销社系统前3位。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3、加快建立农副产品购销网络。紧紧围绕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和设施农业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建设农副产品购销配送网络,积极培育发展流通经营实体和冷链物流系统。在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区,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有效组织和推进“农超对接”,加快构建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生产加工基地为基础、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终端连锁销售为目的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积极开拓区内外和国际市场,组织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到区内外和周边国家设立销售窗口,扩大地区农副产品外销。
4、加快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扩展和延伸。依托供销合作社推动农资网络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确保农资供应、稳定农资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办好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现有设施承担政府委托的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商业储备、救灾储备任务。
5、建设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造、整合现有经营服务设施,联合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和物流公司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和销售终端,开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大力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逐步形成县市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三位一体”的现代经营体系,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鼓励供销合作社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发挥“一网多用”优势,依法开展图书、药品、烟花爆竹等连锁经营业务,积极参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农村市场开拓工作,不断拓宽经营服务范围。
6、恢复重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建立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合理化布局、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处理基地,扩大废旧物质的网络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供销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之一,积极参与废旧物资市场管理和维护,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在建立安全稳定、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中发挥作用。允许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业务,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取得经营资质。
三、强化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功能
7、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按照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的发展目标,支持供销合作社采取区域联合和产业联合等多种形式,引导组建一批专业优势突出、服务功能明显、运作程序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鼓励供销合作社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资本、产销关系,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合作社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的培训。各县市政府要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依托或平台,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联合会),并赋予其必要的职能和手段,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效益 和市场竞争力。
8、加快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中心)建设。鼓励供销合作社推进公益性服务向农村延伸,按照“政府引导扶持、供销合作社主办、多方参与共建、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在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组,发展一批集农资、日用消费品供应、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和科技咨询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社(中心),逐步形成以现代流通服务为支撑、经营性服务为主体、公益性服务相配套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将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整合农村各类公共资源,共同打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9、发展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支持供销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培育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大力兴办集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产销关系,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供销合作社企业对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兴办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优质特色产品品牌,组织农牧民开展标准化、现代化生产。鼓 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创新农村融资服务。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搭建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平台,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系列化的服务。
四、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
10、加强县级联合社组织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尽快落实“三定方案”,地区各县市供销合作社机关列入事业单位管理范围,全额预算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充实干部职工队伍,增强管理服务功能,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职能。按照社企分开原则,理顺供销合作社与其所属企业的关系,行使好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规范社有资产运营与管理,并按出资额依法享有出资人收益。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积极组织和实施经营网络振兴工程。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联合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搭建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县级供销合作社的协调管理和公益性服务功能。
11、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步伐。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持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加大开放办社力度,对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全面改造创新。鼓励各类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经 纪人通过资本联合、行业整合、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改造重组基层供销合作社,增强基层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实力和为农服务功能。基层供销合作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联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对新建(恢复重建)或改建的基层供销合作社按有关法律规定予以登记注册。基层供销合作社重组后组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扶持政策。
12、创新社有经营机制。适应地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支持供销合作社调整和优化社有资本布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为农服务实力,提升供销合作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同时,加大供销合作社对优势资源、骨干企业的整合和掌控力度,以果业、房产等骨干优势产业为基础,推进区域连片、集约化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兴办现代仓储物流中心,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地区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综合开发、商贸流通、扶贫等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要向供销合作社企业倾斜,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供销合作社企业运营活力和带动能力。
五、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
13、加大财政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供销合作社承载国 家和政府对农业、农村流通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从2011年起,由地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新网工程”项目配套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实施“新网工程”建设;安排500万元支持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和市场建设;安排100万元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每年安排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5万吨淡季化肥储备,给予50%的贴息补助150万元;对供销合作社开展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培训,每年由地区财政给予5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地区在安排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中,将供销合作社作为承载主体,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
14、切实维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和无偿占用供销合作社的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因城市建设、道路拓宽等需要拆迁或占用供销合作社资产的,要根据供销合作社性质和开展业务需要,按原有规模和性质予以回迁、重建或给予合理补偿。对已经平调或占用的供销合作社财产,各级政府要予以纠正或给予合理补偿。
15、妥善处理供销合作社遗留问题。对2002年财政部 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各级政府要尽快采取措施,抓紧落实处理。对于已经核实的供销合作社政策性财务挂账,由当地财政在五年内予以消化解决。对供销合作社欠缴养老保险金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困难的供销合作社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妥善化解。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73号)的要求,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出让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支付供销合作社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对供销合作社新建和改造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优先予以支持。
16、重视和支持供销合作社项目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和承载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对农村乡镇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外销平台建设、“农超对接”、农村现代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扶持、机采棉加工设备改造等项目,各相关主管部门在制项目规划、安排项目立项时,要把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载体,给予积极指导和重点倾斜。支持供销合作社承担国家委托的棉花、农资、救灾物资等重要商品储备经营任务,并在政策 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六、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17、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各级政府要从科学跨域、富民强区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的领导,把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县市要成立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领导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及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各级发改、财政、经贸、国土、建设、工商、税务、农业、金融等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落实好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供销合作社做好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推进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人才兴社,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快培育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加压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供销合作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
第三篇:山东省邹城市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邹城市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山东省邹城市在认真研究、充分酝酿、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以市委十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既是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和济宁市十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对强化水利设施基础产业地位、加快邹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步伐、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力支持。
《实施意见》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邹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理清了全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全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生态河道治理、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推广等工程,实现邹城水利“六大突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万亩。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万元GDP取水量控制在5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城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大幅度缩小,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基本建成全市水利信息检测采集传送网络、公共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经过10年的努力,全市新建、维修库塘340座,新打配套机井3100眼,更新改造小型排灌站85座,治理中小型河道12条,治理涝洼地9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农村自来水工程完好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取水量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山丘区每100-300亩基本农田有一处水源工程,保障农作物点播及灌溉,平原区每50亩农田有一眼配套机电井。
突出经费保障。市镇两级财政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中拿出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城市建设维护税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及水环境整治。抓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工作,加强水利规费征收,确保全部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
突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镇(街)水利机构建设,充实工作人员,每个镇(街)水利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确保人员、机构、经费“三落实”。加强村级水管员队伍建设,每个村至少设立1名水管员,经费纳入镇(街)财政预算。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鼓励用水户对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实行自主管理。
突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
突出工程管理。全面落实《济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职责和人员编制,把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确定管理权,放活经营权,采取拍
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水利工程存量资产,积极探索管理、运营新机制,提高水利资产的使用效益。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健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将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于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始终,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和直接管理责任;完善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水利工程市、镇两级管理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改革、管养分离、社会保障等深层次改革。建立镇(街)工程管理专业队伍,探索管理新模式,确保水利工程日常管理与维护;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抓好规范化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性的运行、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加强专职水政执法队伍建设,明确水政执法机构编制,落实人员和经费,实现水利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水利工程完好和正常管理秩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
市委十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邹城市水利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水利事业的新征程已经开始。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将在邹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遗余力、抢抓机遇、勇挑重担,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创造水利改革发展的辉煌明天。
作者:孙国利
身份证号:***235
通讯地址:山东省邹城市长青路229号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场改革发展的意见(灵武农场修改稿)
灵武农场对《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场改革发展的意见(讨论稿)》的修改建议
局社会事业处:
经我场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讨论,对《关于进一步加快农场改革发展的意见(讨论稿)》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对《意见》的“
二、进一步明确农场社会管理职能”的修改建议是----
农场隶属农垦局直管,履行相当于所在市县(区)政府社会事务公共管理部分职能,形成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农垦局享有相当于地级市政府部分管理权限的支撑,实业公司所属在各农场辖区的子(分)公司积极做好社会行政性、社会事业性工作,并纳入效绩考核内容。农场对子(分)公司承担的社会行政性和社会事业性工作的督导、管理、考核主要工作包括----
社会行政性工作:(1)土地管理;(2)居民自治管理;(3)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4)卫生监督;(5)计划生育管理;(6)综合治理(包括治安管理、环境保护);(7)安全生产监督;
(8)场容队貌监察;(9)道路建设;(10)庄点和道路绿化管理;(11)农机监理;(12)水资源管理。(13)以农场名义报批的项目工程监管、验收。
社会事业性工作:(14)民政(包括优抚恤、敬老、助残、济困、居民最低保障、赈灾);(15)居民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16)人武部(包括义务兵役、民兵训练);(17)农林牧机渔服务站(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防疫)等。
第五篇:解析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