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的信仰
传承的信仰
电视机前,我流着泪看完了纪录片《信仰》,不是我矫情,大凡是听力视力正常的人,看着那些震动人心的画面,听着解说员深沉的旁白,都会为之动容,我只是更感性而已。
《信仰》告诉我们信仰是不同时期同是共产党人创造出的不同精神,在这些闪光的精神下,共产党人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有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新之时,留美学生们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的回归祖国,报效祖国。
“我是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派谁去?”1950年秋,抗美援朝的志愿者们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军事力量确实薄弱,使用的武器还是万国牌,无数的英雄儿女在异国的土地上洒下了自己的热血。可就是这么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我们最终胜利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世人都是怎样形容雷锋的,不同的词汇组织,同样的赞扬之意。雷锋将其有限的生命投献到无限的为人们服务中去,平凡中彰显着不平凡。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曾经有外国科研家断言,中国的土地上是没有石油的,可随着大庆油田上第一口油井的出世,这个言论便显得那么可笑。第一口油井出来的并不容易,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铁人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给了世人无数的感动。
在08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鸟巢彰显了我国现有的制钢水平。我国的鞍钢是全球最大钢铁集团之一,可又还有多少人知道1948年的鞍钢是怎样一副千疮百孔的模样。高炉卫士孟泰同其他鞍钢工人们一起短短时间内将一片废墟的鞍钢变得重现生机。
如今的青岩洞成了红色旅游圣地,清澈的河水在红旗渠里欢快的流淌。很难想象地势险要红旗渠是怎样单凭人力修建完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拿着自家的工具,吊绳索,高空开垦出一条生命之渠。
历史在回放,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甘祖昌、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时代在前行,沈浩、杨善洲、吴孟超、郭明义„„
是什么在最苦难的时期,支撑他们坚定不移的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是什么让“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不朽;是什么让中国越来越强;是什么在让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不畏艰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它一代一代的传承,带领着共产党人不断前行。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信仰错位的人是可耻的。小悦悦事件是我们信仰的丢失,贪污腐败是共产党中少部分人的信仰丢失,在这个物质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人们容易迷失自己,可真正有信仰的人却能牢牢把握住自己。不是说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践行信仰,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在践行着信仰。公车上面为老人让座,马路上搀扶一把摔跤的小孩老人,救起不幸掉入水塘的小孩,为灾区的群众奉上一片爱心„„这些小小的画面集合起来便是大大的信仰。先辈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没理由做不到。
第二篇:传承文化回归信仰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传承文化,回归信仰
侣俸中学
王德凤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充斥着现代社会独特的文化,人们对几十年前或几十年后的社会似乎特别感兴趣,每次与身边的人交谈时,都会对将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谈论得很少,是时间太过久远,还是那些被尘封的文化早已脱离现实?历史告诉我们,那些被人们遗忘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洗礼,一如《曾子制言上》中所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如,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这与当下社会现状是何其相似啊!
闲暇之余,我静下心来,潜心翻阅了《国学经典与教育》丛书,读罢掩卷深思,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这些经典语录里蕴含的哲理我们虽知,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若我们不时常加以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有怎能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呢?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多读多虑,这样才能将知识更通俗地传授给学生。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环顾我们周围。很多人都不爱阅读,不爱思考,于是大批的高文凭低文化的人产生了,他们大概只接触过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完全西化的观念,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了解西方到底有什么。他们迷茫、空虚,于是低俗文化、快餐文化昌盛,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日益沦丧。信仰的缺失,导致文化的沉沦。作为教师,我们同样或多或少对现状产生过迷茫。现在回过头再去阅读《国学经典与教育》这样的书,有着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
历史告诉我们,这些经典凝结了我们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也塑造了当今的世界意识形态,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告诉我们要善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告诉我们要善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告诉我们要慎行。古人的经典语录,让我们的精神每天都充满力量。
让我们把阅读国学经典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生活时尚,率先垂范,精读细读,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自觉把阅读国学渗透到工作生活中,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国学的独特功效。畅游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传承文化、回归信仰!
第三篇:观影《悬崖之上》——传承红色信仰
观影《悬崖之上》——传承红色信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嘉定支公司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6月17日,支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红色影片《悬崖之上》。
一起重温先烈前辈为了完成使命,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与敌人殊死搏斗,奋不顾身,血染山河的革命历程;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坚定承诺与信仰的革命情怀;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谋独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无畏,勇敢,大爱,坚定的革命精神。
影片没有什么很激烈的情绪,也没有什么很愤怒的感受,就只是平静地叙述着。但是一切又是那么揪心,当一个个细节悄悄出现,一些些伏笔渐渐展露的时候,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别有深意的时候,会让人忍不住揣摩出现的寓意。张译坚守革命精神的坚韧、秦海璐失去丈夫和得知自己的孩子流落在外时的隐忍、朱亚文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于和伟的坚毅…每位都是浓墨重彩。那段残酷的历史里没有超人,只有前赴后继的甘愿以身为火种照亮众人前路的伟大的平凡人。所以从前期宣发开始就很期待这部大咖云集和新生演员混搭的电影。张译,秦海璐,朱亚文,倪大红,李乃文这些都是老戏骨自然演技杠杠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神色变化都能起到推进剧情的效果,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特邀的演员雷佳音,沙溢,虽然说戏份不算多但是这些常年活动在荧幕上的老演员给观众带来的欣喜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也是不乏演技之辈,就像雷佳音演的被策反的叛徒让人拳头一紧咬牙切齿,让本就困难的营救任务雪上加霜。秦海璐和张译不仅作为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共产党员,他们还是孩子的父母,为了祖国大义,他们将孩子寄养给别人讲自己全身心奉献给祖国,回国执行任务却得知寄养家庭监护人被杀孩子在街上乞讨,却只能忍耐执行任务,想着任务结束后再去寻回,令人影响深刻的是电影开场那段他们夫妻二人说的那句“活着的人去找孩子”令人泪目。同样让人难受的是刘浩存和朱亚文的这一对,他们还没有好好的告别,只是任务开始时分别时远远的回望竟是最后的一面从此天人两隔,乌特拉任务在俄语的意思是黎明这句话反复出现。最后阳光透过树梢光影斑驳打在刘浩存的脸上她说出“我们还能看见天亮吗?”在场之人无不动容泪目,“你会活下去的,我要你活着”这是李乃文对她说的最后的话,也同样是在场所有人的念想。
故事的结局我很喜欢:天光初明,寒冬过去,为众人抱薪者的遗志被继承,冻毙于寒冬但理想得以实现。张艺谋说这里有极寒和极热的碰撞,极寒的是影像,是气候;极热的是心,悲壮中有温情。抱定必死的念头为千万人的生存而为之努力,悬崖之上也是黎明之前。身处悬崖,翘首黎明。
这些人替我们背负了太多,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那些远方未曾蒙面的无数先烈牺牲换来的,要好好生活要好好报效祖国替他们好好守护这个来之不易的社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革命意志,汲取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力量。我们要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精神品格,立足本职岗位,锤炼自身本领,持续优化服务,不断发扬主动担当、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赢得最好的口碑。
嘉定支公司—谢晨杰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第四篇:法院干警主题演讲稿法治的信仰传承的力量
法院干警主题演讲稿:法治的信仰 传承的力量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纪检监察、政治处党支部的马海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治的信仰 传承的力量》。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有首诗这样写道: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法官就是这样一艘船,他们在海中执着的前行是因为对法律有着最虔诚的信仰,而头顶那片金色的阳光则是我们倾尽一生想要实现的美好愿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犹记得,十年前,看着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怀揣对神圣法治事业的憧憬,走进法律象牙塔,与睿智的心灵对话,聆听法治国的传说;我同样记得,在现场旁听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的庭审之后,内心的炙热与澎湃,我告诉自己,也要让冰冷的法律变得温情。于是十年后,兜兜转转,我站到了这里,义无反顾。这里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更没有刀光剑影、血染疆场的悲壮,唯有忠诚与坚守,拼搏与奉献。这三尺法台,支撑我们铺陈法律的精妙,丈量法律的价值,传播法律的温度;这身上的法袍、胸前的法徽,代表我们无论是男是女,无论高大或者瘦小,无论年轻或者老去,都只为正义代言。
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讲座中说到,烽火年代的革命者是“因相信而看见。”而真正的信仰,是在孤独的守望中一次又一次找寻前行的力量。被誉为法治燃灯者、庭前独角兽的邹碧华是司法改革时代的先锋。他,一位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花了整整13年才从书记员成长为审判员,即使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也仍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助审员。然而,他却坚持了下来,一步一个脚印,以一名法官的身份赢得了整个法律界的敬仰和尊重。在上海司改最艰难的时刻,对员额分配的疑惑、对“一刀切”的惶恐,都化作质疑与期待的眼神。这些眼神见证了司改方案修改34稿、让改革“无愧于历史”的决心,见证了司法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的历史进程,却没能见证邹碧华在子夜时分的灯火中燃尽自己,用生命注解“担当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一场修行”。船到江心,摇桨者骤然沉默,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有人放弃,却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继承:49岁30年、为法院而生的孟宪来,倔强而憨厚的执行“骆驼”蒋鑫文,甘居平凡写忠诚的铁血卫士白永胜……这就是一个个法治信仰者的光荣与梦想、坚定与从容。
真正的信仰,是用良知守护的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是在责任与担当中砥砺前行。邹碧华被任命为法官的那一天,打电话给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有良心”就是人民群众对法官最朴素的期待,而在我看来,一位有良心的法官应当时刻做到“三个一”:对待人民群众一往而深,突出一个“情”字;对待案件一秉至公,讲求一个“公”字;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落实一个“责”字。今天我们是法院队伍最年轻的新兵,明天我们将成为法治事业的未来,我们当不负青春赋予的资本和力量,用一颗火热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去追随先行者奋斗的足迹,去真正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人民的重托,去承担起法治的梦想、法官的使命。
真正的信仰,是对梦想的捍卫,对人民的忠诚。我们为什么怀念邹碧华?我们是在怀念他,还是在怀念曾经的自己?当你踏入法学院,无数次地背诵法治是水治而不是刀制;当你坐到审判席,无数次地看到当事人那满怀信任的目光;当你紧握右拳宣誓,时刻准备献身法治的时候,你,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尚不是一名法官,但我有幸与在座众多优秀的法官共事,我见证着法官的辛苦和努力,也目睹过法官的委屈与辛酸。在生活中,法官有着不同的身份,是温柔的妻子、是忙碌的丈夫、是贴心的儿女,但在工作中,却永远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人民法官。无坚不摧抑或默默坚守,都源于这个称呼所赋予法官的神圣使命,源于内心对梦想的追寻和捍卫,更源于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以及对国家的赤子忠诚。
如今,司改大船激流勇进,有人坚守,有人离开。在路上,年迈的英雄将一位位离去,年青的英雄将一个个崛起,薪火如斯相传,法治国的城门终将打开!在历史的浩瀚天空中,你我也许未必会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但正是无数颗星的光亮,汇成了天空最美的银河;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你我也许都不是邹碧华,但正是每一个你我的努力,才终将成就一个我们所向往的、最好的时代!我心中再次想起《人民法官之歌》在法治信仰下勾勒的鲜活轮廓:巍然端坐在庄严的法庭,让一切来人都感到平等。既然能把国徽悬挂在头上,绝不能亵渎那神圣的图腾。
谢谢大家!
第五篇:井冈山学习心得体会 传承井冈山精神初心不改信仰永存
井冈山学习心得体会 传承井冈山精神 初心不改 信仰永存
张慧琴
2017年10月23日,正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由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组织的“市委会、直属基层组织主委及骨干社员培训班”,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去追寻那逝去的峥嵘岁月,去探访英烈们不朽的忠魂。
学院为学员们精心安排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访谈教学及班级活动等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员们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瞻仰了井冈山革命历史陵园、参观了革命博物馆、倾听革命烈士后代讲述烈士的故事、重登黄洋界哨口、体验朱毛挑粮小道的艰苦……,瞻仰着一处处历经风雨却风采依然的革命旧址,注视着一件件朴实无华又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学员们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心灵再一次受到荡涤和洗礼。几天的学习、感受,我明白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也必将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在新时代也必将放射出新的光芒。
井冈山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是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过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真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崇高的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建党之初从未改变,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怀揣坚定地理想信念、前仆后继,才有今天的和平发展时代,也正是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怀揣着的信仰、初心---让贫苦人民当家做主、过上安居乐业的辛福生活的信念,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从不后退,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党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总是能及时勇敢面对、纠错,不断反省、提高认识、不断进步、完善、健康成长。
在今天,谈信仰、理想信念好像觉得“很奢侈”,来到井冈山,重温历史,听革命后代传承理想、信念,讲述前辈们的高风亮节,我们为他们有那样的境界而感动、肃然起敬。革命后代没有躺在前辈的荣誉上衣来伸手,而是依然保持朴实的本色,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勤勤恳恳的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及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很普通,但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很开心。他们境界之高是现在社会所缺乏、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价值观。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认同了他们的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管党治党、并在十九大确立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写入党章。习总书记: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就是秉承井冈山精神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也是秉承这样的精神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各项建设的辉煌成绩,让世人瞩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已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最初目标,现阶段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被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初心不改、信仰长存。
我们必须把每一次的感动转变为行动,对照先烈和那些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事的人,反思自己,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优良传统的星星之火,也必然燎原,必能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文/张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