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史三单元题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单元测试题
问题 12 分保存
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 22 分保存
在全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全国大陆的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问题 32 分保存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因为他错误地估计了党内和国内形势,他认为()①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混进革命队伍②相当多单位的领导权已不在人民手中③林彪、江青等进行篡党夺权活动④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问题 42 分保存
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
1958年
1962年
1964年
1965年
问题 52 分保存
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深圳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 62 分保存
中共十三大明确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个坚持”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问题 72 分保存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被指责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领导人是()
邓子恢
周恩来
廖鲁言
邓小平
问题 82 分保存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邓小平
毛泽东
江泽民
胡锦涛
问题 92 分保存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整顿党的作风和机关作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问题 102 分保存
1953年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有()①脱离群众,脱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关在房子里写决议案,写指示。②决议案、指示像雪片一样地飞出去,下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执行,不去管③少数地方党委置中央的的指示和政策不顾,自行其是,闹独立王国④党政机关中的部分工作人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问题 112 分保存
1956年我国农业遇到严重灾害,但农业生产依然取得很大成绩,其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合作化
工业对农业的支持
国家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问题 122 分保存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指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新中国的历史,他的观点是()①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成就为基础,就不可能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更高的成就②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就不可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确的道路③十一届
三中全会前的两次大错误、大挫折都是“左”的指导思想的表现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②③④
①②④
问题 132 分保存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2001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问题 142 分保存
2002年4—5月,马祖一带发生严重旱灾,台湾同胞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5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在自身缺水的情况下,已向马祖运送2300吨自来水,为马祖同胞缓解了燃眉之急。这说明了()
两岸已经统一
两岸关系十分融洽
两岸关系紧张,但人民之间友好
血浓于水,两岸统一对两岸同胞有利
问题 152 分保存
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补充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辅助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
问题 162 分保存
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是()
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工业化
问题 172 分保存
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
毛泽东
陈云
周恩来
邓小平
问题 182 分保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
1976年
1975年
1971年
1970年
问题 192 分保存
毛泽东提出“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的文章是()
《不要四面出击》
《论十大关系》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
问题 202 分保存
下列经济成分中,其性质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国营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问题 212 分保存
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会议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中共十二大
问题 222 分保存
下列会议中,被称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的是()
1949年新政协会议
中共八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三大
问题 232 分保存
庐山会议发动的政治运动是()
反右倾运动
“四清”运动
整风运动
反右运动
问题 242 分保存
最早提出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设想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毛泽东
问题 252 分保存
下列属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涌现的战斗英雄是()
雷锋
张思德
杨根思
董存瑞
问题 262 分保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又好又快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问题 272 分保存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资本家张某提任某公司的副经理,对此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张某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经理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和我们工人势不两立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张某说的话我们不听
张某懂业务,有管理经验,我们还是要相信他的问题 282 分保存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此制定的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
“调整、发展、巩固、提高 ”
“巩固、发展、调整、提高 ”
问题 292 分保存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英勇作战的是()
彭德怀
陈毅
贺龙
刘伯承
问题 302 分保存
下列哪一项不是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村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 3120 分保存
怎样科学分析1956~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
问题 3220 分保存
材料2:“湖北红安土质贫瘠,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43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么条件与它们相同或者比它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
材料3: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八大的第二次会议。……武断地认为1956年下半年的反冒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马鞍型”。即1956年的高潮,1957年的低潮(实际上并不是低潮),1958年更大的高潮;对反冒进负有责任的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在会上作了检讨。……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这样,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就抛开了八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建议》,转上了大跃进的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2,分析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3,分析八大二次会议是如何总结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结果?
第二篇: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与简答:
梁漱溟《乡村建设》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原因: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
另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也是梁漱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原因之一。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崩溃的分析,又是梁漱溟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原因。梁漱溟将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归咎为中国文化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义来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农民”。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开发“乡村文明”,主张农业合作:所谓的“乡村文明”是乡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国的根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农业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合作使农业改变其单一的发展规模与单薄的产业模式。农业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人口。
2.促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业态,建立农业信用社:乡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乡村的经济建设,也就是促兴农业。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改进;一是经济的改进。第一,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不仅在品质和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也要有很好的销路,这也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要时刻捕捉科技信息,把先进的城市文明用于改良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农业工具,从而加快传统农业步履蹒跚的局面。第二,经济的改进,建立起整个农村系统的合作体系和合作网络,建立“合作信用社”,把有效的农村资金和人、物力整合,发挥他们的最大效率。两个方面的改进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改进推动了经济的改进,而经济快速的增长又要求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换代。农业信任体系的建立又可以把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为农业发展募集到资金和生产项目。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农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健康的方向。
3.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乡俗教化:都市过剩的知识分子应该走进农村,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农村基础教育的推广需要不断扩大的识字人口,相互学习与影响。如果有可能,这些人也可以为农村建立起自己的师资队伍,并且帮助农村谋划一切建设事业。在实施和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把乡俗教化纳入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做。制订新的乡约,重新让他们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乡俗教化。提倡合作与共享,而不是消极的疏离散漫。
4.兴办乡村自卫:举办乡村自卫,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力的武装也能保证当地人民财产安全。在当时的中国,匪患四起,农业生产活动常常受到周围土匪武装和山贼的骚扰。建立一支强大有效的乡村武装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把当地一些有枪的帮会和“红枪会”组织起来,使他们不至于侵民扰民,不使其成一害。而且可以给他们以有效的开导,指导他们的方向,从而避免他们被人利用。二来,可以慎防他们的势力扩大,酿出祸患。越是这些愚昧的乡村武装,越容易被人所利用。当然这些武装在当地可以成为一支有效的执法队伍,对于消灭鸦片之害,整顿乡村面貌,树立良好风俗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措施的团体。简称平教会。成立于1923年。是年8月,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利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机会,邀请各省代表成立平教会,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总会设在北京,并陆续在全国20余省区设立分会,开办平民学校。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为总干事。1925年秋,晏阳初与陶行知、朱其慧产生分歧,平教会总会遂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分立出去。1926年秋,晏阳初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给平教会的工作规定了“调查、研究、实验、表现和推广”五个步骤。平教会定县实验区的活动当时吸引了一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参加。后出版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著作。定县实验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晏阳初遂转至重庆歇马场开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海瑞罢官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这个观点就是要维持毛泽东生前作出的决定和指示,一方面两个凡是反对反省和批判文化大革命,反对整顿,反对给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冤屈的干部平反。另一方面,两个凡是维持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以及让华国锋接班的决定,以稳固华国锋在党内的政治地位。因为华国锋是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中国领导人,其缺乏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资历及政治阅历,无法与元老们相比,只能凭借毛泽东的权威,而两个凡是则正好赋予了华国锋执政的“合理”性。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的原因:1.刚刚解决“四人帮”等问题,全国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当时华国锋本人的思想理论体系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路线的;3.受个人资历限制,华国锋本人作为“一个过渡”(邓小平语),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只能“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对华临终指示);4.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表现了华接班的“正统地位”;5.华国锋本人倾向于沿袭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以及延迟邓小平复出参与中央工作的时间,“两个凡是”是作为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提出的。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该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般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虽然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共冲突中,国民党难得的“大胜利”,但事实上并未完全 消灭总兵力达9000、3.5万支步枪、460挺机关枪之新四军,但完全消灭了新四军军部和指挥机关,造成了比“黄桥事件”更大的影响。
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全称《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此称谓。该文件是1966年2月中国共产党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后,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1966年2月3日,面对批判《海瑞罢官》事件以来思想理论界的形势,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目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放”的方针、学术工作队伍、左派要相互帮助等问题。《提纲》提出,学术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同时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要提倡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要有破有立”。“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地改造旧知识分子,提高革命的知识分子。”《提纲》特别提出“报刊上公开点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避免把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发展为政治运动。二月提纲虽然是以文化革命小组的名义书写的,但是其立场与三个月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有根本性的区别,明确反对将一切矛盾与争议上升为政治因素与阶级斗争等思维方式。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主张。会议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至支部讨论;3.常委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军事指挥的领导工作。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③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
④1936年12月,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⑤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57年整风运动
1956年11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题,以及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学术界的大家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难二十多年。整风运动过后,非但没有达到毛泽东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的目标,而且出现了相反的政治景观:政治体制中党政不分和党委过分集权的现象逐渐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受到削弱,法律虚无主义开始抬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受到损害,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个人崇拜开始盛行,群众性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由活跃转入沉寂。尤其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展,庐山会议把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引入了党内,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则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将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在社教运动中又把斗争矛头对准了党的领导机关,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这些现象的不断发展和“左”倾错误的蔓延,一度造成了民主政治进程的巨大挫折和中断。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场。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应坚持坚决抗战的方针,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自由解放的前途。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贯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方向。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明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妥协、投降倾向增长。为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战,克服分裂投降,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国民党仍然采取避战、观战的态度和限共反共政策,竟然妄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周恩来在延安进一步阐明了实施这一主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大跃进出现的原因
大跃进灾难的形成,从主观错误方面来说,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高指标。中央原定58年粮食产量3920亿斤,但由于“大跃进”是以反“右倾保守”的“大辩论”开路的,谁把指标定得低了,就有可能被打成“右倾保守”而被“拔白旗”,因而各地的的指标越报越高。二是大炼钢铁的过高指标挤压农业。
三是人民公社的“共产风”。一方面是“吃大锅饭”,“更加剧了农村的灾难”。另一方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
四是庐山会议的“反右倾”。在会后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中,被重点批判和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党员多达三百几十万人,对党造成极大损伤;又在经济上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各种“大办”一拥而上,结果“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一国两制”的构想写入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个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 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927年到1928年前后的中共武装力量,兵不过二千、三千之众,枪更是没有几条。可是就这点人马,在1934年短短五、六年间却拥有了三十万大军,甚至还有了飞机。蒋介石将军屡次剿共屡次失败,红军发展越来越快,上世纪30年代之初就可以成师级建制消灭国民党军,甚至可以击溃国民党军集团军建制。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共产国际派来的人瞎指挥,排斥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及战术原则。可是,遵义会议后呢?红军很快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随后面对国民政府重兵围堵,地方实力派军阀的层层阻击,越雪山草地之险,却是连战连胜。到达陕北和刘志丹部顺利会师。红军长征以后,部队虽然减少了十倍,但是,从领导阶层上看,政治上有毛泽东等坚强的核心,国统区的地下工作也进一步恢复。军事上形成了以近代杰出的军事家朱德等组成的指挥集团。这时的红军虽然不足30000人,但是无一不是百战疆场经验丰富的老兵,都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忠诚战士,其战斗力之强远超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那几千乌合之众。部队的协调与机动性能力大大增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国民政府集全国之众兵精锐,尚不能消灭能那几千乌合之众,而使红军越战越多,越战越强。从当时作战的情况看,红军长征之后除西征失利外。国民政府军无一胜仗,进攻红军的部队无不损兵折将。前往征讨的马步芳、张学良、杨虎城、胡宗南无不败阵。红军再次呈现了越战越强的态势,对国民政府军发动的进攻每每斩获颇多。如此可看,蒋介石将军坐镇西安所发动的围攻,只怕也难逃江西四次围剿的命运。多半是把1946年的陕北会战的结果提前十年而已。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军处在国民政府的限制和日军的扫荡中,夹缝中求发展,常常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这比单独面对国民党军压力大多了。如果日本不入侵,共产党军的发展空间大多了。对比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力,红军整师整旅地歼灭国军,不用太大代价。而与日军作战,经常是杀敌500自损1000,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日本鬼子对中华民族的野蛮入侵和疯狂屠杀,无论对国共两党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灾难,不存在帮了谁问题。如果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有所壮大的话,同样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另外的角度上,国民党军也经历了抗战血的洗礼,出现多个美式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和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比解放战争开始时的中共军队,也同样是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对双方各有利弊,不能说单纯有利于哪一方!如果说红军时期的胜利得自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的话,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部同样也是派系林立,国民政府一直到最后失败也没能最终消除派系,但在抗战后,国民政府中的派系已大幅度削弱,更有利于统一指挥和战役、战术上的协调,在这方面是具有优势的。
对比的结论:没有日本鬼子,国军想消灭共产党军只怕更不可想象。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没有日本鬼子,国民政府军也许败的更快,多半八年以后的1945年国民政府就已撤向孤岛了。
这仅仅是从狭隘的纯军事观点上来比较,把战争只当作两支军队的对垒。纵观中华民族的国内战争史,“失民心者失天下”。战争的胜负最终是由“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美国斯诺先生1936年在陕北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并接触许多红军战士后得出了结论“红星必定照耀中国”。也就是在1936年的美国人,在进行了双方对比后都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日寇是否入侵,共产党都将在中国取得胜利。
左倾比右倾(分别是什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更大?
左倾:在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是指在经济建设中将脱离客观可能的经济目标付诸计划和实施。它给人们一种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表象,但因其脱离客观实际,结果往往是好梦变成恶果。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表现及其危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至今天,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行为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域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左倾冒进倾向给我们的经济、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恶果。首先,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型发展。其次,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三,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和蔓延。
所以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但根深蒂固的是“左”。其原因是:(1)“左”貌似革命;(2)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所以宁“左”勿右;(3)多年的教训使人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象“左”可以避免惩罚;(4)“左”的思潮,在我国有比较深的社会阶级根源。
目前,我们为什么要防止“左”?第一,从现实情况看,对我们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干扰较大的因素是“左”。比如说,有人把改革说成是“自由化”之源,把对外开放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把特区看成是和平演变的“桥头堡”,把搞“三资”企业看作为引进资本主义,把乡镇企业说成是“不正之风之源”;有人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应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那一套,如此等等。第二,从改革开放实践所破除的东西看,也往往是以往存留下来的“左”的东西,所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左”的干扰就不足为奇了。
论述:
邓小平南巡的讲话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定、全面、持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主要有:
(一)关于改革的实质与功能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极为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则在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时,是将这一论断同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相提并论的。他指出,过去只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不完全。要把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两个方面讲完全。既然改革和革命一样,都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功能,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说,改革开放是其量变发展过程的动力;从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说,改革开放则是其质变发展过程的动力
如果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巨大动力,那么搞好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领导、在班子、在人。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个真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无论从宏观、从微观看都是如此的。另外,要搞好改革开放,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解放人的思想,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实践。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经济活动,是任何一种商品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同样离不开市场。如果我们把问题说到底,便会得出如下结论: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就必然要承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就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市场经济,但它不能在完全私有制基础上搞市场经济。所以,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第二,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手段相结合的。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于这个界定,应当作全面、准确地把握。既不能把上述三个内容隔裂开来;也不能将它们彼此对立起来;更不可任意抽取其中某一点,而加以曲解。
为了赢得对于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发展自己,必须利用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这里有几点属于方法论性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对一切认识领域的文明成果,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决定取舍;第二,对一切属于行为方式方面的文明成果,如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要应用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加以检验,之后决定取舍;第三,要善于批判地吸取一切为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而不是兼容并包,不加分辩地照搬、照抄外来的或我国已有的东西。总之,无论是对待我国已有的或者是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都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四)关于姓“资”和姓“社”
关于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亦即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标准的三个内容,主要是指: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条标准,实质是个生产力标准问题。不然,这个标准,也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在三个“有利于”前边的“社会主义的”限制词,就说明这一点。
要正确把握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标准,要注意如下三点:第一,要注意改革开放对于发展生产力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有利,还要看是有大利还是有小利;第二,要注意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结果,是利还是害,是福还是祸。如果带来的是福和利,还要具体地看这福利是大福、大利,还是小福、小利。第三,要注意把这三点和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言论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避免得出偏颇结论。
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
在当前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后退”。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实现怎样的高速度呢?从小平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是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统一的,即我们的速度是在提高产品质量基础上的速度;第二,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与增进效益是统一的,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关键的一条。第三,经济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综合平衡,就是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统一的。第四,经济发展的速度,要与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一致起来等等。如果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上述诸种要求相一致,就应当鼓励发展,以便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高速度。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实现这种高速度,能否实现这种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
六、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新阐发,集中表现在要坚定地、持久地、全面地、创造性地
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上。首先,要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指我们既不能动摇、又不能偏离这条路线。其次,要持久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再次,要全面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是贯彻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思想。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关于“两手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扫除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2)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败和廉政建设;(3)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4)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的落实;(5)一手抓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对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专政等等。而且“两只手”都要硬,所谓硬,就是要把事情办好,即要抓紧、抓实、抓出理想的效果来。最后,要创造性地坚持和落实党的基本路线。这主要是指全国各地区、省、市,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结合建国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文革等史实,论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验。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其封建社会的遗产很厚,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封建主义的问题。共产党人虽然在理论上认为资本主义进步于封建主义,但在实践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远远重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从而放松对封建主义的警惕性,甚至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推崇,这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后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被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也被摧毁了,但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传统,包括它的思想文化,却很少触动。封建主义的东西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甚至在革命者身上都打上了烙印。长期忽视铲除封建主义残余,使封建社会的遗物渗透到了社会主义的机体之中。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固守,甚至加以发扬,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这是从社会主义受挫的建设中总结的一个首要的经验。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研究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吸收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对之进行批评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因此,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必须克服“左”倾思想的影响,克服存在对资本主义诸多不正确的认识,甚至歪曲的理解,克服那种把社会主义与属于资本主义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把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观点。因此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仍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只继承不批判,那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资本主义的翻版;只批判不继承,也不可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继承和批判二者不可或缺。只能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中增强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第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深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因此,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不是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应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划为同一阶段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不免就会在实践中遇到很多挫折。因此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应当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样就可能避免潜在的超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实践的发生。因为超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比较困难的,都不是短期内所发生的,尤其是向人类所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过渡更是如此。
第三篇:现代史
对五四精神的研究
姓名:杨丽丽学号:JE104295
摘要:从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五四精神,更是激励着亿万中国人五四运动的爆发,人民群众思想的觉醒,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五四运动、工人阶级、思想解放
引言
86年前的今天,五四运动爆发了。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正是在这场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登上了社会舞台。
五四青年节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火红团旗的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先驱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正在变成现实。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的上党古城——长治也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它正在以其集北方城市粗犷豪迈和南国城市的阴柔美于一体的山水园林特色,以及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夺得了“中国魅力城市”这个光荣的称号,以其瑰丽的崭新姿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1.五四运动
1.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大压力。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卖国贼被罢黜,和约被拒签,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3.作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逐渐转变了立场。使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2五四精神
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中国的合法权益不断被列强攫取,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振奋、崛起,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在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特别共产主义的传播,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追求,而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的努力,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主义学生,因此,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爆发于五四,是个偶然,在整个运动中,无论学生,还是工人,还是其它知识分子、普通群众,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忱,最终迫使北洋军阀屈服于人民的压力,赢得了胜利。
其次,五四的精神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五四的产生,虽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因素,学生之所以敢于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就因为他们年轻、满腔热血,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因为学习们的热忱,才有了五四运动,由此可见,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要继续保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反对任何形式的邪恶和卖国行为,国家才真正有希望。
3弘扬五四精神
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青少年的个人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
2、坚持以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凝聚青年、引导青年。引导青少年通过体验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强化中学生的公民教育。
3、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抢占思想教育阵地。要把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阵地,全力推进各级团组织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弘扬“五四”精神,勇挑时代重任,就是要以建功立业为主题,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推动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贡献。
1、组织青年在推动转型发展中担当重任。要充分发挥青年人才、智力、科技等优势和生力军作用。
2、组织青年在推动安全发展中争做表率。增强广大青年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以青年安全生产促进全县安全发展。
3、组织青年在推动和谐发展中体现作为。要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希望工程”、“手拉手”等品牌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参与到引领风尚、保护环境、传播文明、扶弱济困等实践活动中来,以青少年文明和谐行动促进全县和谐发展。
弘扬“五四”精神,勇挑时代重任,就是要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为重点,充分履行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
1、突出重点,竭诚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针对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各级团组织要突出抓好青年技能培训,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扶持青年自主创业。
2、整合资源,竭诚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各级团组织要发挥优势,引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文化行动,服务青年学习成才。要继续抓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3、以人为本,竭诚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参与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工作。
结语语: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作为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也要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敢于反对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任何卖国行为,学生们只有保持这两种精神,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第四篇:现代史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前,一批留日的学生,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___________,上演了改编自美国小说的《黑奴吁天录》,在留日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3.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新文学阵营先后击退了以梅光迪为代表的___________派和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等封建复古派的进攻。
4.真正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___________》和1940年发表的《铁鱼的鳃》。
5.___________的世态讽刺剧在初期的剧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一只马蜂》、《压迫》等,在轻松的笑谑中触及严肃的社会问题。
6.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原野》,通过___________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7.在《边城》中,翠翠是作者倾注___________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8.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借善良柔顺的农村妇女的遭遇,控诉了在“___________”制度下封建阶级对于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和欺凌。
9.创作过《速写三篇》的作家___________,他的小说常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松、谐谑的讽刺笔调,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
10.由贺敬之等执笔的___________,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介绍、翻译外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当时,新文学的倡导者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涉及较多的是________文学。()
A.象征主义 B.浪漫主义
C.表现主义 D.现实主义
2.________以哥特为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批评左联领导否定“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的存在及宣扬文艺是政治的留声机的错误。()
A.冯雪峰 B.张闻天
C.成仿吾 D.蒋光慈
3.下列诗人中,________不是“七月诗派”的成员。()
A.绿原 B.曾卓
C.辛笛 D.鲁藜
4.鲁迅的作品《坟》,属于________文体。()
A.小说 B.诗歌
C.杂文 D.散文诗
5.________登上文坛时,是有名的“闺秀派”作家之一,《绿天》是她的代表作。()
A.丁玲 B.冰心
C.庐隐 D.苏雪林
6.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________”的倡导与创作。()
A.随感录 B.乱弹
C.美文 D.评坛
7.茅盾描写农民“丰收成灾”的短篇小说是()
A.《林家铺子》 B.《春蚕》
C.《野蔷薇》 D.《委屈》
8.在30年代的文坛上,________是一个带有隐逸气的文学群体,他们的作品多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人生与人性。()
A.社会剖析派 B.新感觉派
C.心理分析派 D.京派
9.何其芳的散文集《________》,曾与芦焚的小说《谷》和曹禺的剧作《日出》,获得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金。()
A.刻意集 B.还乡杂记
C.画梦录 D.星火集
10.被称作是一部活生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的剧本是()
A.《岁寒图》 B.《升官图》
C.《乱世男女》 D.《结婚进行曲》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中,________化名“王敬轩”,和________唱起双簧,正式拉开这场斗争的序幕。()
A.钱玄同 B.胡适
C.蔡元培 D.刘半农
E.刘大白
2.语丝社的............
第五篇: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会议是()
A、十届三中全会 B、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2、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职务是在()
A、十届三中全会 B、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五中全会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命题是()A、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决定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D、坚持“两个凡是”
4、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在下列会议()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中央理论务虚会 C、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D、1982年中共十二大
5、下列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A、农村 B、城市 C、特区 D、沿海地区
7、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是在()A、1978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8、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A、1972年1月 B、1978年1月 C、1979年 1月 D、1982年1月
9、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
C、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D、坚持以建立更公平分配体制为中心
10、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在()完成和实现。A、1980年左右 B、1990年左右 C、2000年左右 D、21世纪中叶
11、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启动改革开放,中央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除了汕头、珠海、厦门外,还有一个是()。
A、深圳 B、北京 C、天津 D、上海
12、哪一次五年计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A、六五计划 B、七五计划
C、八五计划 D、九五计划内 E、十五计划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2年2月江泽民在()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A、浙江 B、上海 C、广东 D、江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哪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B、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C、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D、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15、中央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提出来的 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温家宝
17、中央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8、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C、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D、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新增加的一项内容是()
A、社会建设 B、政治建设 C、经济建设 D、文化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E、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
A、阶级分析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调查研究 E、独立自主 3、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判断 E、是否注重公平和正义
4、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冷静观察 B、稳住阵脚 C、沉着应付 D、韬光养晦 E、善于守拙 5、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A、新加坡 B、以色列 C、韩国 D、印度尼西亚 E、越南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E、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7、下列属于“五个统筹”的是()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科学发展观
10、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关系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 C、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 E、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辨析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没有进展。
2、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当完善。
3、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已经完全适应。
四、简答题: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认识?
2、为什么邓小平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4、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1977年2月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6月2日)
材料3 科学无禁区,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摘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材料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很必要,意义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分析“两个凡是”的观点及其危害。
2、综合材料3材料4说明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5、B A A B A 6-10 AD A A D 11-15 A D C D A 16-20 CD C A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E
3、ABC4、ABCDE5、ABC
6、ABC7、ABCDE8、ABCDE
9、CDE
10、ACDE
三、辨析题
1、答:此观点错误 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2、答:此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具规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3、答:此观点正确(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提高了(3),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在逐渐增加。(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在增多。城镇居民得到 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在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4、答:此观点错误 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并没有完全适应。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四、简答题:
1、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4)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2、答: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的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民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1、答: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第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三,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2、答:“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反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3、答: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题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深入贯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的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不能不经历曲折,不能没有量的积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我们应当对前途充满信心,不能忽视问题,也不能夸大问题。
六、材料分析题:
1、答:华国锋的“两个凡是”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精髓,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造成的危害是,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的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答: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从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