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息烽方言200句》—V2
第八节 息烽方言——动作类
1、熬(汉语拼音拼不出来,近似ǎo)。长时间地。如:熬夜、熬猪油等。
【例句】一到周末,他就熬夜打麻将。
2、拗(汉语拼音拼不出来,近似ào)。咬。
【例句】今天被那个疯子婆娘拗了两口。
3、搭谷子(dǎ gǔ zì)。收获水稻。
【例句】二哥帮老六家搭谷子气了。
4、打拐子(dà guài zì)。握拳后食指弯曲在外的一种动作,或双脚弯曲走路。
【例句】我打你两拐子。
5、打田(dà tiǎn)。耕田。
【例句】一场春雨过后,男人抗着梨头打田气了。
6、东儿(dōng ēr)。傻子。
【例句】我看你呛个东儿。
8、东姑娘(dōng gū liǎng)。挑逗,泡妞。
【例句】没事干,就姑娘喽。
9、东他玩(dōng tā wǎn)。挑逗,哄骗。
【例句】快气干活,不要东他玩了。
10、赶场(gàn cǎng)。赶集。
【例句】二舅赶场气了。
11、镐包谷(hāo bāo gǔ)。给玉米地除草和翻土。
【例句】小老三在麻窝镐包谷。
12、镐秧(hāo yāng)。给水稻田除草和翻泥。
【例句】二爸气弯子镐秧了。
13、过早(guï zào)。吃早餐。
【例句】大娘,过早美得?
14、几坨子(jì tuǒ zì或“几大坨”jì dá tuǒ)。几拳头。
【例句】我几坨子给你打过来。
15、两耳屎(liàng âr sì或“两耳巴”liàng âr bā)。两耳光。
【例句】给我打他两耳屎。
16两窝脚(liàng wō jiǒ)。踢两下。
【例句】我踢你两窝脚。
17、遛不动(liú bǔ dïng)。走不动。
【例句】我这把年纪,遛不动喽。
18、渌酸菜(lǔ suān cái)。“渌”即“卤”,将青菜用开水烫后捞起后放到容器里发酵。
【例句】老妈子渌的酸菜好吃得很。
19、密猫(mǐ māo)。眉毛。
【例句】她的密猫长得细长细长的。
20、拿耳(lǎ âr)。用手敲头(手半握,手心向上,然后敲打别人的头顶)。
【例句】再不听话我就科(读kuo,敲打)你两拿耳。
21、抛密肿眼(pāo mǐ zîng yàn)。浮肿。
【例句】两晚没睡,抛蜜肿眼的。
22、起义(qì yí)。起夜,半夜起床解手。
【例句】晚上吃水多了,老想起义。
23、睡罗罗(súi luō luō)。睡觉。
【例句】幺儿,快睡罗罗喽。
24、讨桃子(tào tǎo zì)。摘桃子。
【例句】气树上讨桃子给舅舅吃。
25、讨猪草(tào zū cào)。打猪草,到野外收集猪吃的青饲料。
【例句】小明放学后还要讨猪草。
26、息两晚(xǐ liàng wàn)。住两天,玩两天。
【例句】你叫二姨妈来徐烽息两晚嘛。
27、咋开(zā kāi)。张开。
【例句】把嘴咋开我看看。
28、扎迷子(zǎ mí zì)。潜水。
【例句】这个娃儿扎迷子扎得很远。
第九节 息烽方言——礼仪类
1、爸爸(bǎ bǎ)。爸,家公。
【例句】例爸爸吃酒去了。
2、拜谢(bǎi xí)。认干爹或干妈。
【例句】他五岁时就拜谢给王老五了。
3、保娘(bào liǎng)。干妈。
【例句】保娘还是那么年轻。
4、保爷(bào yǐ)。干爹。例二狗给保爷拜年去了。
【例句】保爷讨(摘)海椒气了。
5、北北(běi běi)。伯伯,爸爸的哥哥。家公。
【例句】北北年纪大了。
6、北娘(běi liǎng)。伯娘,伯伯的妻子。
【例句】北娘耳朵不好(使)。
7、钉门(díng měn)。安装堂屋大门的喜宴。
【例句】今天小三家钉门,我们气吃酒。
8、恶鸡婆(wǒ jī pǒ)。脾气大的妇女。“恶”发音与“我”相近。
【例句】你老婆呛个恶鸡婆。
9、二爸(ãr bǎ)。二叔,父亲的弟弟。
【例句】二爸气贵阳了。
10、二娘(ãr liǎng)。二婶,二叔的老婆。
【例句】二娘赶场气了。
11、公(gōng)。爷爷。例公明天大寿。
【例句】公以前当过兵。
12、姑公(gū gōng)。姑奶的丈夫。
【例句】我从来没见过姑公。
13、姑奶(gū lāi)。姑婆,爷爷或伯公的姐妹、堂姐妹。
【例句】二姑奶家里富起来了。
14、挂青(guá qīn)。清明节上坟挂纸。
【例句】清明节我们都回老家给祖坟挂青。
15、过生(guï sēng)。生日、寿宴。
【例句】外公今天过生。
16、接亲(jǐ qīn)。迎亲。
【例句】明天还要气石硐接亲。
17、接媳妇(jǐ xǐ fú)或接婆娘(jǐ pǒ liāng)。娶亲。
【例句】你家老幺接媳妇美得?
18、舅母子(jiú mù zì)。舅子的老婆。
【例句】你舅母子生娃儿美得?
19、老her(lào hãr)。爸爸,父亲。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询问。现在没有“hãr”的拼音。
【例句】你家老her呢?
20、老公公(lào gōng gōng)。女人私下称呼丈夫的父亲。老者。
【例句】她家老公公爱吃酒。
21、老婆婆(lào pǒ pō)。女人私下称呼丈夫的母亲。老奶奶。
【例句】她经常与老婆婆拌嘴。
22、老啧(lào zâ)。老者,老汉,老头;父亲。
【例句】这个老啧精怪得很。
23、奶(lāi)。奶奶。例奶,你好走啊。
【例句】奶,过来吃饭。
24、娘娘(liǎng liǎng)。妈,家婆。例娘娘来吃饭了。
【例句】娘娘一辈子很辛苦。
25、嬢嬢(liāng liāng)。姑妈。
【例句】大嬢都报孙子了。
26、上梁(sáng liǎng)。新建房屋安放大梁的喜宴。
【例句】你表叔家明天上梁,你们都气不?
27、外家(wáijiā)。妻子出生的家。也叫“后家”。从小孩的角度称为外婆家。
【例句】她外家是底寨的。
28、招山(zāo sān)。对过世不久的祖先坟墓进行祭祀。
【例句】他家老人上个月过世的,他们今天气招山。
29、作一(zuǒ yǐ)。作揖。
【例句】给你二公作一。
第二篇:息烽心得体会
参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吕良华
在2014年5月24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息烽集中营的红色之旅,我的感受更加强烈与震撼,通过导游的解说,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信仰更让我感动,国民党的非人折磨手段则让我更加愤慨,而就是这一墙之隔,注定革命烈士们将流芳百世,永存人生。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于西南大后方三座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在这里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该集中营被国民党军统称作关押犯人的大学,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政治犯”,如杨虎城及其家人、罗世文、许晓轩、宋绮红全家和韩子栋等知名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只要犯人一旦被关进来,注定无法活着走出去。
走进集中营,被他们美其名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这里曾留下了“小萝卜头”玩耍和传递信息的身影和足迹。更让人难忘的是,是被称之为“猫洞”的地方,里面的刑具令人发指,披麻戴孝、老虎凳、辣椒水,关水牢,吊囚笼。看着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当时所受到的非人
折磨,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他们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深知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当他们入党的时候或走出革命这一条路时,他们就作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怀抱着主义、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非人的折磨和血腥的屠刀面前没有屈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泪流满面。
息烽集中营的参观,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对先烈们的崇敬,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心中充斥着浮躁,不懂得去感恩,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把本属于自己该有的快乐丢失了,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而我们最需要的,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种精神和境界。在这和平的年代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职工,我唯有继承他们的优秀信仰,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面对困难,定会勇往直前,时刻把“息烽精神”体现在工作中、学习中和生活中,争取表现出一个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
第三篇:息烽,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息烽集中营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11年6月17日,09化生学院的党员和预备党员,加上老师和同学四十多人,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卢军书的带领下,我们坐着校车从贵州师范学院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这里曾是闻名中外的原国民党军统局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立的全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旧址所在地。
踏着石板路向里走不远,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周围林木葱葱。湖中所立石碑,是当年特务头子戴笠的手迹:“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提醒着我们在这枝蔓下的罪恶。
国民党军统共设三所秘密监狱,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而其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就是这息烽监狱。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案情” 重大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若是惨死狱中,则称之为“留学”。
一座座土色的碉堡,黑漆漆的了望塔,若隐若现的射击孔,不免使人顿感阴森和恐怖。在一排布满铁丝网的高墙下,几个
漆黑的哨兵楼依然矗立,仍可以想象出当年那三步一岗,五部一哨的骇人场面。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一家,曾在这里关押了三个月。后来被转到息烽玄天洞被关押了八年。
位于半山腰的猫洞是一个隐藏在地面下的溶洞,山民们曾看到老虎藏身其中,因当地称老虎为猫,所以叫猫洞。集中营建立后发现在猫洞里审讯革命者无论怎样施刑,再大声,再撕心裂肺的叫声也传不出去,成为在革命者身上检验他们发明各种刑具优劣的最妙的场所。息峰集中营失踪的革命者有数百人,据说大多是在这里审讯时被折磨死后就地埋在洞里。
看了很多的图片,听了很多的故事,参观了一个个牢房,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每一个革命先烈的影子都浮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一段写满了不屈和抗争的历史都被我们铭记和回味,老虎凳,辣椒水,点天灯,披麻戴孝,打针等这些灭绝人性的刑讯;关水牢,吊囚笼这些丧尽天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不仅仅是对先烈们的盲目崇敬,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走出集中营回头看,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的安定,和谐的社会
局面,都是当年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先烈们当年毅然而决然的舍弃自由,舍弃生命,为的就是广大的人民大众,为的就是现在的安定团结。我们要谨记先烈们的事迹,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今的时代是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条平淡的轨迹上行走,最需要的但却是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如今在这个和平年代里,作为一名预备共产党员,有着什么样的使命感,应该坚持怎样的党性,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作风,这其实是一个摆在每一个预备共产党员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值得深深思考的课题。
通过参观,我们再次重温了党的伟大历史,当我们站在“猫洞”外,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明日的危机与锦绣,我们的心为再一次受到震撼,更加深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和教育,我们的内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屠刀面前没有屈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作为一名预备共产党员,我们要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本职工作中去,让“息烽精神”永远发扬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
2011年6月17日 篇二:息烽心得体会
参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吕良华
在2014年5月24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息烽集中营的红色之旅,我的感受更加强烈与震撼,通过导游的解说,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信仰更让我感动,国民党的非人折磨手段则让我更加愤慨,而就是这一墙之隔,注定革命烈士们将流芳百世,永存人生。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于西南大后方三座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在这里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该集中营被国民党军统称作关押犯人的大学,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政治犯”,如杨虎城及其家人、罗世文、许晓轩、宋绮红全家和韩子栋等知名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只要犯人一旦被关进来,注定无法活着走出去。
走进集中营,被他们美其名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这里曾留下了“小萝卜头”玩耍和传递信息的身影和足迹。更让人难忘的是,是被称之为“猫洞”的地方,里面的刑具令人发指,披麻戴孝、老虎凳、辣椒水,关水牢,吊囚笼。看着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当时所受到的非人
折磨,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他们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深知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当他们入党的时候或走出革命这一条路时,他们就作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怀抱着主义、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非人的折磨和血腥的屠刀面前没有屈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泪流满面。
息烽集中营的参观,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对先烈们的崇敬,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心中充斥着浮躁,不懂得去感恩,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把本属于自己该有的快乐丢失了,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而我们最需要的,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种精神和境界。在这和平的年代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职工,我唯有继承他们的优秀信仰,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面对困难,定会勇往直前,时刻把“息烽精神”体现在工作中、学习中和生活中,争取表现出一个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篇三: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2012年6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息烽集中营的红色之旅,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其中红与黑的斗争异常的激烈,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信仰更让我感动,国民党的非人折磨手段则让我更加愤慨,而就是这一墙之隔,注定革命烈士们将流芳百世,永存人生,而国民党的左翼积极分子注定遗臭万年,永远被人唾骂。
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政府利用一所地主的园林改造而成,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于西南大后方三座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对内称“大学”,与其齐名的还有重庆白公馆-中学,和重庆望门龙看守所-小学。内部之间的转监称为升学,如果被残害死在监狱内,称为留学。在这里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政治犯”,如杨虎城及其家人、罗世文、许晓轩、宋绮红全家和韩子栋等知名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一座座土色的碉堡,黑漆漆的了望塔,若隐若现的射击孔,不免使人顿感阴森和恐怖。在一排布满铁丝网的高墙下,几个漆黑的哨兵楼依然矗立,仍可以想象出当年那三步一岗,五部一哨的骇人场面。只要犯人一旦被关进来,注定无法活着走出去。走进集中营,“抬起头来”四个大字就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一种“洗脑”策略,意为“抬起头来觉悟才有新生”,可他们殊不知我们共产党人那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是不会被任何因素所动摇,他们的任何威逼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往前走迎面看到的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的监狱,被他们美其名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这里曾留下了“小萝卜头”玩耍和传递信息的身影和足迹。更让人难忘的是,是被称之为“猫洞”的地方,里面的刑具令人发指,披麻戴孝、老虎凳、辣椒水,关水牢,吊囚笼。看着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当时所受到的非人折磨,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当听到讲解员讲到“披麻戴孝”的这种刑法时,我们的眼前呈现一副血淋淋的场面,刽子手们用辣椒和辛辣物品涂抹在已打得皮开肉绽的革命者身上,再用纱布紧紧缠绕抛置于烈日曝晒,过了多天后,当纱布与肉长在一起时再一层层剥开„„讲解员讲着,我们却无法再看下去,听下去,因为我们的心脏不能承受这残酷刑罚的描述。我们不禁要扣问:在自由和信仰面前去选择怎样的路。我们知道没有信仰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可没有自由的人生呢?不愿去想,望着林间或浓或淡的雾气,心遽然紧的不能再紧,呼吸有点困难,一直生活在太平盛世,充分享受自由和阳光的我们无法承受这种压抑,随着那人流向前走,向前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他们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深知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当他们入党的时候或走出革命这一条路时,他们就作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怀抱着主义、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非人的折磨和血腥的屠刀面前没有屈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心如刀绞,身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在“大学”内的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周围林木葱葱。湖中所立石碑,是当年特务头子戴笠的手迹:“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提醒着我们在这枝蔓下的罪恶!
看了很多的图片,听了很多的故事,参观了一个个牢房,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每一个革命先烈的影子都浮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一段写满了不屈和抗争的历史都被我们铭记和回味,老虎凳,辣椒水这些灭绝人性的刑讯;关水牢,吊囚笼这些丧尽天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不仅仅是对先烈们的盲目崇敬,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走出集中营回头看,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的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都是当年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先烈们当年毅然决然的舍去自由、舍去生命,为的就是现在的安定团结,我们要谨记先烈们的事迹,好好
学习,好好生活,脱离低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当想到我们的小烈士小萝卜头,才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就随父母被抓到狱中,一起和妈妈住在“义斋”中,一直到四五岁都还没见过男牢中的父亲,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是他的身体长的头大身子小,面黄肌瘦,因而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当听见解说员说小萝卜头还没到九岁就被特务分子杀害时,心情很难过。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又一次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们现在生活环境是当时小萝卜头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而我们又有多少同学好好的利用了这么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呢?利用这么好的一个环境我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有利也有社会的事!作为学的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来好好学习!当今的时代是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条平淡的轨迹上行走,最需要的但却是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今在这个和平年代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什么样的使命感,应该坚持怎样的党性,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作风,这其实是一个摆在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值得深深思考的课题。
通过参观,我们再次重温了党的伟大历史,当我们站在“猫洞”外,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明日的危机与锦绣,我们的心为再一次受到震撼,更加深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和教育,我们的内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屠刀面前没有屈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作为一名即将要成为共产党员的学生,我们要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本职工作中去,让“息烽精神”永远发扬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
篇四:贵州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以史为鉴,自省自励,永葆共产党员优秀品格
——参观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及息烽集中营有感
2013年6月28~29日,在党的92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有幸参加了赴贵州遵义和息烽集中营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在这次红色之旅,我们缅怀先烈,回顾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仅加深了我对党的历史深刻印象,对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党的伟大之所在表示震撼之外,同时通过参观学习,对于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共产党人的素养等方面有了新的体会。
一、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在当时共产国际的领导李德介绍展板前,看到了关于李德的描述。李德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李德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但李德坚持随红军长征以亲自验证毛泽东的理论。遵义会议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李德心中不服。但遵义会议后的一个个胜利,使李德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态度转变。尤其是在张国焘搞分裂的关键时刻,李德挺身而出,维护毛泽东,维护中央的决定,演出了一场好戏。我觉得这点难能可贵,体现了我们党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并且李德作为共产党员能够放下架子,认识错误,宽怀大度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二、参观了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中共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有杨虎城将军、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以及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原型)等一批各地党组织的重要骨干。在息烽集中营这座阴森的人间魔窟里,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软硬兼施,或酷刑拷打、肆意虐杀;或花言巧语、威胁利诱,企图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但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如意算盘一再落空,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
参观息烽集中营,让我联想到今天和平时代我们一些犯错误的党员干部,与革命先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些党的同志,没有经得住糖衣炮弹、金钱权利的诱惑,贪污腐化,共产党员的意志何在?如果再一次经历挫折,我们的某些共产党人是否还能保持战斗力?所以,我们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屡次提出党的反腐败问题,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以史为鉴,自省自励,牢记入党誓词,永葆共产党员优秀品格。篇五: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参观息烽集中营心得体会
2012年6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息烽集中营的红色之旅,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其中红与黑的斗争异常的激烈,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信仰更让我感动,国民党的非人折磨手段则让我更加愤慨,而就是这一墙之隔,注定革命烈士们将流芳百世,永存人生,而国民党的左翼积极分子注定遗臭万年,永远被人唾骂。
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政府利用一所地主的园林改造而成,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于西南大后方三座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对内称“大学”,与其齐名的还有重庆白公馆-中学,和重庆望门龙看守所-小学。内部之间的转监称为升学,如果被残害死在监狱内,称为留学。在这里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视为“情节严重的政治犯”,如杨虎城及其家人、罗世文、许晓轩、宋绮红全家和韩子栋等知名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一座座土色的碉堡,黑漆漆的了望塔,若隐若现的射击孔,不免使人顿感阴森和恐怖。在一排布满铁丝网的高墙下,几个漆黑的哨兵楼依然矗立,仍可以想象出当年那三步一岗,五部一哨的骇人场面。只要犯人一旦被关进来,注定无法活着走出去。走进集中营,“抬起头来”四个大字就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一种“洗脑”策略,意为“抬起头来觉悟才有新生”,可他们殊不知我们共产党人那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是不会被任何因素所动摇,他们的任何威逼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往前走迎面看到的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的监狱,被他们美其名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其中“义斋”为女监狱,这里曾留下了“小萝卜头”玩耍和传递信息的身影和足迹。更让人难忘的是,是被称之为“猫洞”的地方,里面的刑具令人发指,披麻戴孝、老虎凳、辣椒水,关水牢,吊囚笼。看着这一幕幕,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当时所受到的非人折磨,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当听到讲解员讲到“披麻戴孝”的这种刑法时,我们的眼前呈现一副血淋淋的场面,刽子手们用辣椒和辛辣物品涂抹在已打得皮开肉绽的革命者身上,再用纱布紧紧缠绕抛置于烈日曝晒,过了多天后,当纱布与肉长在一起时再一层层剥开„„讲解员讲着,我们却无法再看下去,听下去,因为我们的心脏不能承受这残酷刑罚的描述。我们不禁要扣问:在自由和信仰面前去选择怎样的路。我们知道没有信仰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可没有自由的人生呢?不愿去想,望着林间或浓或淡的雾气,心遽然紧的不能再紧,呼吸有点困难,一直生活在太平盛世,充分享受自由和阳光的我们无法承受这种压抑,随着那人流向前走,向前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腔热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他们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深知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当他们入党的时候或走出革命这一条路时,他们就作好了为国为民牺牲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怀抱着主义、理想和必胜的信念,在非人的折磨和血腥的屠刀面前没有屈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心如刀绞,身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在“大学”内的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周围林木葱葱。湖中所立石碑,是当年特务头子戴笠的手迹:“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提醒着我们在这枝蔓下的罪恶!
看了很多的图片,听了很多的故事,参观了一个个牢房,留下了一串串足迹。每一个革命先烈的影子都浮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一段写满了不屈和抗争的历史都被我们铭记和回味,老虎凳,辣椒水这些灭绝人性的刑讯;关水牢,吊囚笼这些丧尽天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不仅仅是对先烈们的盲目崇敬,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走出集中营回头看,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的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都是当年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先烈们当年毅然决然的舍去自由、舍去生命,为的就是现在的安定团结,我们要谨记先烈们的事迹,好好
学习,好好生活,脱离低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当想到我们的小烈士小萝卜头,才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就随父母被抓到狱中,一起和妈妈住在“义斋”中,一直到四五岁都还没见过男牢中的父亲,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是他的身体长的头大身子小,面黄肌瘦,因而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当听见解说员说小萝卜头还没到九岁就被特务分子杀害时,心情很难过。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又一次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们现在生活环境是当时小萝卜头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而我们又有多少同学好好的利用了这么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呢?利用这么好的一个环境我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有利也有社会的事!作为学的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来好好学习!当今的时代是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条平淡的轨迹上行走,最需要的但却是最缺少的恰恰是先辈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今在这个和平年代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什么样的使命感,应该坚持怎样的党性,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作风,这其实是一个摆在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值得深深思考的课题。
通过参观,我们再次重温了党的伟大历史,当我们站在“猫洞”外,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明日的危机与锦绣,我们的心为再一次受到震撼,更加深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和教育,我们的内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屠刀面前没有屈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作为一名即将要成为共产党员的学生,我们要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本职工作中去,让“息烽精神”永远发扬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和气魄。
第四篇:息烽集中营观后感(精选)
不能忘却的记忆——息烽集中营有感
四天的贵州行飞快地流逝了。可是我的内心总是无法平静,像有无数的风浪泛滥在心头,难以消逝。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与悲愤的莫过于息烽集中营了。
息烽集中营坐落在贵阳北部66公里处,1938年,国民党在这里修建了这座集中营,与望龙门看守所、白公馆监狱统称为国民党军统的三大集中营。在三所集中营中间,息烽集中营管理最严、规模最大、杀人关人最多,所以军统内部称之为“大学”。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杀害和折磨至死,幸存者不足百人。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家、张学良、黄显声,杨虎城秘书宋绮云,他的夫人和幼子小萝卜头,中共地下党著名领导人罗世文、车耀先、《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许晓轩、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张露萍等,都在这里遭受残酷折磨。
进入集中营,有一种阴森的感觉。低矮的囚室,黑暗的地牢,一帧帧黑白相片,令人追忆起那曾有过的残酷岁月。
一截枯树被栅栏包围着,讲解员说是许晓轩烈士写的,应是“先忧后乐”。前两个字已经没有了。据说,当年敌人逼许在这里写“先忧后乐、忠党爱国”几个字,许写到一半时,故意从梯子上摔落,他宁肯跌断手臂,也不向敌人屈服。
集中营里的毒刑有十几种,什么“水火交攻”、“灌辣椒水”、“钻刺指甲”等等,听着就毛骨悚然。最恐怖的地方是“猫洞”。本是一个深达百米天然岩溶洞,军统特务在洞内对革命志士施以残酷刑罚,再凄厉的叫喊洞外也听不见,又被他们称为“妙洞”。
看着息烽集中营七烈士的遗像和国民党逼供的十二种残忍大刑,心中既有泪水,又有怒火。看着红军烈士的名字和年龄,一阵阵心酸,最老的56岁,年轻的仅仅13岁„„
参观结束后,心里有诸多感慨。
息烽集中营描绘了一个悲怆、不屈的画面。
在这里,我们感受着逝去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看到了历史的息烽,息烽的历史,悲壮的历史,历史的悲壮,见证了社会主义曾经走过的那段黎明前的阴影。
在这里,孕育着革命前辈最为坚定的信仰,燃烧着共产党人最为光辉的人生。有多少人在烽火岁月中抛妻舍子,有多少人在弥漫硝烟中血染沙场,有多少人经受了金钱美色的诱惑,有多少人忍受了酷刑拷打的折磨,即使被敌人的锁链磨砺的累累伤痕,即使被恶贼的竹签刺出了殷殷鲜血,也动摇不了他们在入党仪式上的铮铮誓言,也摧毁不了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忠贞。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能有我们的今天。
追昔抚今,在历史的震撼与当今的感受中,现实的意义凸现的更加明显了。鹰犬般的特务、残酷无比的刑讯、毫无人性的虐杀、恶毒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在历史的车轮下已悄然遁去。今天,没有集中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无数的英雄舍身捐躯为我们打造出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不能忘怀的记忆。
第五篇: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 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还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由于传输手段受限,加之东北口音影响,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如“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lèn”是“嫩”的误读;“得瑟”是“抖擞”的误读等等。这些误读在为东北方言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东北“黑土文化”,为东三省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第二,东北方言的特点。语音上,不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你我能否重(cóng)复昨天的故事(sì),我这(zè)张(zāng)旧船(cuán)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cuán)。宋丹丹作为一名北京人,以其过人的表演功力将这段话的“东北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特点在许多其他影视作品和小品中亦有所体现,它为这些文艺作品增加了不少亮色。在以元音“a”开头的词组前加“n”,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如,“安排(”nān pái)、恩爱(ēn ài)等等。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已经很难显现,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再使用具有此特点的东北方言。在东北方言中,一些发阳平音的字往往读成上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福”、“职”、“蠕”等。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变“üe”音为“iao”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如“乐”、“学”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更加风趣诙谐,读起来虽有些“土气”,却十分亲切。东北方言从发音上体现出了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和无畏的个性。
构词上,东北方言特别常用叠词表程度,除了前文说到的“杠杠的”“嗷嗷”,还有“磴磴”(形容结实)、“呼呼”(形容迅疾)、“咔咔”(形容灵敏)等等,这些副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之深,同时又体现出东北人直爽奔放的内心世界。
词语运用上,东北方言更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例如,东北方言中,人们把没精打采的人成为“瘪茄子”,这是由茄子被霜打或日晒而呈现出来的蔫状所引申的;再如,“香饽饽”原指一种好吃的面食,却常被用来形容人气高的人或事物;又如,“铁”是牢固坚硬的金属,因此东北方言中常用“铁子”来形容与自己关系亲密、牢不可破的人…… 东北方言灵活的词语运用,像是为东北人的生活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东北人如此有激情地面对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东北方言的传播现状及形式。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通过影视作品,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形式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从乡村爱情到不差钱,从忽悠到急眼„„这些作品和语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然而,东北话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到全国不仅因为东北方言小品影视的精彩,东北方言自身也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其中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多数东北人说的 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道还少,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正因为东北话相对标准,读音咬的较为真切,所以运用各种拼音手法都得心应手。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个很多大的优势。
其次,东北方言许多俗语隐含着高度的人生智慧,并且寓意积极、劝人向善。例如“吃人家最短,那人家手软。”也是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这些来自生活得词汇虽然没什么大道理,但富于哲理,耐人寻味,使俗语也成了一本学不完的教科书。
当然,现如今,普及普通话的政策对东北方言正在影响,许多有有特征的东北方言也消失了,只凭口耳相传的东北方言也应该得到整理和保护。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的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文化。方言是与特定的地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结晶。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胡适认为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文学语言。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东北方言正以它独特、诙谐的语言特征强力的感染着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邵则遂,刘宝俊 《大学生语言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马思周、姜光辉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韩耀旗、林乾 《清代满族风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芳 《解读东北喜剧小品》
中国喜剧网,2004年5月
张婧、陈坤 《东北文艺现象透视》
艺术百家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