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言作文
唉,方言……
每年暑假,老爸老妈都会带着我到各地旅游一番,别提有多开心了!可就是 有一点不好:因为不会讲当地的方言,而闹出了不少笑话!地点一:昌吉奇台县
我的姥姥在昌吉奇台县住。这不,我们做了一天的汽车来到姥姥家。刚到那儿,老爸老妈就开始和姥姥聊起天了。姥姥的头一句话就是:“珂儿一个人在家哦,也没有人玩。把我们的娃娃就孽障地!”可我听成:“珂儿以格任栽家噢,夜每油任玩。把握们娃娃九孽障地!”我反复思考,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姥姥骂我是孽障!什么呀!气死我啦!~第一次来就骂我!我拉长了脸,不再理姥姥。到晚上准备睡觉时,老妈发现了我不对劲,就问我:“怎么了呀?恩?” 我委屈地反问:“为什么姥姥骂我?”“没有啊!姥姥说什么了?”老妈奇怪地问。“姥姥骂我是孽障!她早上说的!”我更生气地大叫道。老妈先是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对我说:“姥姥不是骂你,是心疼你呀!姥姥说你一个人在家太寂寞,每人陪你玩呀!”“那,那姥姥说的‘孽障’是什么意思?”我反驳道。老妈回答:“那是‘可怜’的意思!”“噢,原来是这样!我„„我错怪姥姥了!”我低着头说。老妈说:“不怪你,你不懂方言嘛!~~”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地点二:四川巴中市
我们一家先坐汽车一天,又乘火车两天三夜,来到了我的老家――巴中。这儿有我的奶奶爷爷,姑姑姑父等一大串儿亲戚,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看望他们的。
我们在爷爷奶奶家住。刚到那天,奶奶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对我笑,对我讲了一大堆话,可我一句也听不明白,只是“恩”“啊”“恩”“啊”地回答。第二天早上吃饭时,奶奶把一大块叫做“糍粑”的东西夹到我碗里,还说:“你尝一下嘛!”但在我听来是:“你赏哈儿嘛!”我还以为奶奶叫我“观赏”一下呢,因此就没有吃,只是盯着看。老爸见势不对,小声提醒我:“吃呀,怎么不吃?奶奶看着你呢!”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把糍粑吃了。我默默地想:原来四川人把“吃”叫“赏”呀!
我去过东北沈阳,在买衣服时,一位小姐夸我“长得贼拉漂亮”,我却理解为“长得像贼一样漂亮”,气得我扔下衣服一走了之。我还去过河南南阳,逛街 时,遇见一位阿姨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我的丫头找不着了,急勒我牟发儿„„”我却怎么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搞得我像个外国人似的。我还去过陕西汉中„„
唉,方言,弄得我晕头转向,闹了不少笑话„„
方言——美丽的风景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雨中走过了60个春秋。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小城吴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宽更平了,房子更高更漂亮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多了,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络绎不绝,到了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更是将城市妆点得分外迷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语言也有了许多新鲜的词汇: “有车族”、“月光族”。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的统一,普通话也已经成为通行全国的语言。然而,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还有一种语言更动听、更优美,那就是我们的方言。请大家听听我的方言故事吧!
方言是美丽的,而我险些与这种美丽擦肩而过。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就讲一口吴江话,不要太溜噢,不时迸出几句乡下俚语土话,常常让小区里的邻居听得一愣一愣的。但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有点忘记怎么讲吴江话了。接着上了小学之后,简直就是一点儿也不会讲了。爸爸对我说:“你一定不能忘记家乡话。我们吴江话是最古老、最有文化的一种方言,你们作为吴江的中小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好。”他甚至还告诉我,不会说吴江话的吴江人不能算是吴江人。
后来,我“重操旧业”,一直在学吴江话。爷爷奶奶讲吴江话,他们是最原生态的。于是我就学他们讲,讲着讲着,我发现我又会讲吴江话了,但不是太熟练,渐渐地,我又会讲了。
慢慢地,我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我们吴江方言的美丽。老爸这时又给我来总结了:“吴方言韵律美,底蕴深。”他还告诉我,等我将来长大了,还会从吴江方言里发现更多的美!
时代前进着,但方言却永远地陪伴着我们。
有趣的方言
周末奶奶带我去老家一户人家喝喜酒,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的相处,但亲人们为我带来的乡音,却奏出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在我耳边回响着。
那天,我们一到那户人家门口,一位老奶奶就对我奶奶说:“建啊,怎么几天没看见,你脸晒得更兹了。”奶奶笑着说:“是啊,禁不起晒啊。”听着她们的交谈,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想也想不出“兹”是什么意思,便问奶奶。奶奶说:“兹就是皮肤黑的意思。”我恍然大悟。这时又有一个人走过来,看着我对奶奶说:“哟,这是你孙女吧,倒是个人儿登了!”这人显然是在说我,这次这个“人儿登”又把我给难住了,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人家说你是个„人儿登‟,是在夸你是个人物呢!”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对家乡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然,一个小孩子在门外大声叫喊:“快看啊,快看啊,这儿有一只假留。”这时,好多小孩往门外跑,我不知道“假留”是什么,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蝉。几个孩子争抢起来,一个孩子嘲笑另一个流鼻涕的小孩:“你把黄龙擦了再来吧。”我是越听越觉得有趣,就缠着奶奶给我讲方言,奶奶一下子讲了好多:“厕所”可以说成“茅港”,“口渴”可以说成“烧人”,“癞蛤蟆”可以说成“癞宝”,“胳膊肘”可以说成“手拐儿”,“玩儿”可以说成“耍子”……
嘿嘿!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我们的地方语言独特淳朴、多路杂陈、浩如烟海。我爱家乡有趣的方言,更爱我的家乡——如东。
方言趣谈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二500字的作文,题目为:《海南临高方言趣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仅有面积1317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
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映本语言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用临高方言读书(汉文字),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kina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同志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
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也有少量状语与中心词倒装,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德国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有人还说,“与缅甸语颇相似”(陈明枢《海南岛志》)。但根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也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份”,“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方言闹出的笑话(都是方言惹的祸)
我的爸爸是南方人,虽然来北方十多年了,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会说普通话,与人交流时总是方言很重,这可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不,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阿姨,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可好看了!
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她,闲谈中,爸爸夸奖那位阿姨:“你长得真有气质,‘屁股’真白!”刚才还满脸笑容的阿姨脸不由得一下子红了,不再说话了。
妈妈也被爸爸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吓住了,她偷偷把爸爸拉到一边,小声说:“你干什么呢?人家一个大姑娘,什么屁股真白?”爸爸疑惑的问:“我没说屁股呀,什么时候说屁股二字来着?”妈妈一听急了:“你刚才不是说人家屁股白吗?”爸爸也急了:“我不是说得‘屁股’白,而是皮——肤——白——!”爸爸认真而又费力地说着。妈妈这才明白了,“噗哧”一声笑了:“你这方言真该好好改改了!”
妈妈坐到阿姨旁边说:“妹子,你别误会„„”听了妈妈的解释,阿姨笑了起来。爸爸拍着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地说,这方言我可真得改改了!”
看,这就是方言闹出的笑话,它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觉得在保留乡音的同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呀。
我们说话像唱歌
去年,我和好友登长城时,偶然间听到一位妈妈对她的儿子说:“你则个细猴子,奔到哪怀去了?”(你这个小孩,走到哪儿去了)我们激动不已,因为那是我们家乡的语言。我们连忙过去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小孩子还“唧唧”(姐姐)的叫个不停,这大概就是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了吧!
其实,我们的方言是很好听的。记得到广东游玩时,有一次,我正和同伴说着话,一位广东朋友跑过来激动地说:“你们是哪儿的人啊,说话真好听,像唱歌似的啊!”当时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现在,那个像唱歌似的话渐渐被她的儿女淡忘了。
昨天,我到新华书店买资料,路过海华广场时正值“诺亚舟·搜学王”进行促销活动。舞台上正站着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主持人让他们分别用英语、普通话还有盐城方言向大家打招呼。小朋友的英语说得一个比一个溜,普通话说得一个比一个亮,只是到了说方言的时候小朋友都蒙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主持人提醒他们用在家和爸爸妈妈说的那种话来打招呼,但小朋友吐出的仍旧是普通话,主持人哭笑不得,只好自己说了句方言来结束这个环节。
诚然,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理当学好她,英语又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我们也应当学好她。但是,我们的盐城方言呢?她可是我们的乡音啊!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要是以后没有这乡音陪伴,我们怎么能人海中轻易识别老乡呢?!
近两年,盐城经济蓬勃发展,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冲击着这个淳朴的小城,我们盐城的文化却在这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渐渐示弱。人们热情地学英语、学韩语,却忘了向别人展示我们悦耳的方言;年轻人们到祖国各地游玩,却不知道大纵湖在哪里;我们了解到中山陵、孔庙,却不了解陆公祠;同学们热衷于周杰伦、蔡依林的歌,却不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背后的悲歌……
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认识了盐城,每当提到盐城,人们会说:“啊,盐城啊,《同一首歌》也去过吧!”也会说:“哦,是那个与韩国通飞的城市吧!”或许还会说:“是那个有森达皮鞋的城市吧!”……但是,我却希望他们说:“盐城啊,那个美丽的大纵湖所在的城市吧!”或许,也更希望他们说:——
“盐城啊,那个城市的人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啊!”
“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苏州弹词、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山东快书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
第二篇:采撷方言,经营作文
采撷方言,经营作文
安徽省亳州市立仓中心小学 葛晓磊
作文历来是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学生,说话头头是道,可一写起作文,则字字艰辛。究其原因,是方言的渗透,影响了普通话的表达,使行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堆砌出的作文也形同老鸹窝。一些老师也认识到这点,大力棒杀方言,要求应用普通话写作。结果作文是整齐了,可空洞无物。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方言,学生的作文也失去了感情。其实,方言是作文的宝藏,如果能合理采撷,是很容易经营出好作文的。
那么,如何采撷方言,经营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生活出发,高于生活
针对学生瞎编乱造,语文新课标一再强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才能解决学生“无米”的窘境,又让“巧妇”们有所作为呢?刘国正先生给出答案: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写作脱离生活,为了应试,学生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围绕着作文形式,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以致于写出的文章言之无物。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外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例如,春天来了,我让学生注意观察,春天在哪里?有哪些特点?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记录过程,特别是每个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让学生分别完成一篇作文,角度可以任意选择。结果,此次作文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春天在学生的作文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绚烂多彩。一个同学写道:春天在父亲的手上,那双被杂草染绿的手,正茁壮生长着一个麦田。一个同学写道:我问母亲,春天在哪里?母亲说,春天就坐在这里呀!你就是我最美的花„„这样的文字,真情饱满,已远远高过春天。
可见,只要作文训练或命题靠近生活,学生就会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变得有话说,想说话,有想法,敢于想。而作文有了生活的血肉,自然色泽味俱佳。
二、从回忆入口,方言记述
记忆是人类灵魂的宝库。回忆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宝典。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回忆,把在脑海中的熟知的生活内容,尝试用方言口头表达出来,然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虽然口述整理的文字不太合乎语法习惯,但是一篇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文,就在学生的口述整理下,不知不觉地浮现出来。这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从写起而胡编乱造的弊病,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原来如此简单,就像自己生活当中思考问题或与人交流对话一样轻松自如,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了写作的心理障碍,培养起写作的信心和热情。
一个学生在《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作文中,写到最感兴趣的是钓鱼,尽管题材老调,但他却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让人回味无穷。鱼儿快上钩时的那一瞬间,他用方言口述道:“„„鱼儿精着呢,才不会咬着鱼饵就跑,它存心跟你闹着玩。当渔浮像老太太走路一样晃悠时,千万别动,那是鱼忽悠你。当渔浮一头栽下去,这时你一拉一个准„„”学生叙述的经历生动、完整,这样的方言口头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游刃有余,作文也声色具备有血有肉。
三、从修饰着眼,修改润色
学生口述整理出来的文章虽形象生动,毕竟是以方言语法为表现形式,它只能原汁原味地再现生活,实现写作时的从“无”到“有”,仅仅是成文的第一步。为了达到推广、交流的目的,还要对整理出的文句加以修改,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让更多的人理解它、进入它。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上的主要区别,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方言习惯,渐渐让学生过渡到以使用普通话为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作文同样要修饰、包装。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篇好作文的旗帜。通过语句的修改和润色,可以使文章语句达到文从字顺的艺术效果。因此,可让学生反复阅
读自己初稿,在原作的基础上,对文句加以修改润色,删除与文章情感、主旨等不太符合的枝蔓,并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一些照应、过渡的语句或关联词,使文章的语句更为优美,思路更加清晰,语脉更畅通,最终达到文质兼美的效果。
方言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利用方言作文,有助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用切身实际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问题和写作素材匮乏难题。学生没有了语言表达障碍,又有了丰富飞写作素材,写作热情自然就会高涨,日常生活中就会关注生活。这样,他们的作文既有了生命,又有了动力。如是反复,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良性循环。
第三篇: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 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还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由于传输手段受限,加之东北口音影响,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如“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lèn”是“嫩”的误读;“得瑟”是“抖擞”的误读等等。这些误读在为东北方言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东北“黑土文化”,为东三省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第二,东北方言的特点。语音上,不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你我能否重(cóng)复昨天的故事(sì),我这(zè)张(zāng)旧船(cuán)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cuán)。宋丹丹作为一名北京人,以其过人的表演功力将这段话的“东北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特点在许多其他影视作品和小品中亦有所体现,它为这些文艺作品增加了不少亮色。在以元音“a”开头的词组前加“n”,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如,“安排(”nān pái)、恩爱(ēn ài)等等。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已经很难显现,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再使用具有此特点的东北方言。在东北方言中,一些发阳平音的字往往读成上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福”、“职”、“蠕”等。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变“üe”音为“iao”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如“乐”、“学”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更加风趣诙谐,读起来虽有些“土气”,却十分亲切。东北方言从发音上体现出了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和无畏的个性。
构词上,东北方言特别常用叠词表程度,除了前文说到的“杠杠的”“嗷嗷”,还有“磴磴”(形容结实)、“呼呼”(形容迅疾)、“咔咔”(形容灵敏)等等,这些副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之深,同时又体现出东北人直爽奔放的内心世界。
词语运用上,东北方言更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例如,东北方言中,人们把没精打采的人成为“瘪茄子”,这是由茄子被霜打或日晒而呈现出来的蔫状所引申的;再如,“香饽饽”原指一种好吃的面食,却常被用来形容人气高的人或事物;又如,“铁”是牢固坚硬的金属,因此东北方言中常用“铁子”来形容与自己关系亲密、牢不可破的人…… 东北方言灵活的词语运用,像是为东北人的生活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东北人如此有激情地面对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东北方言的传播现状及形式。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通过影视作品,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形式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从乡村爱情到不差钱,从忽悠到急眼„„这些作品和语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然而,东北话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到全国不仅因为东北方言小品影视的精彩,东北方言自身也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其中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多数东北人说的 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道还少,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正因为东北话相对标准,读音咬的较为真切,所以运用各种拼音手法都得心应手。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个很多大的优势。
其次,东北方言许多俗语隐含着高度的人生智慧,并且寓意积极、劝人向善。例如“吃人家最短,那人家手软。”也是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这些来自生活得词汇虽然没什么大道理,但富于哲理,耐人寻味,使俗语也成了一本学不完的教科书。
当然,现如今,普及普通话的政策对东北方言正在影响,许多有有特征的东北方言也消失了,只凭口耳相传的东北方言也应该得到整理和保护。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的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文化。方言是与特定的地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结晶。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胡适认为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文学语言。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东北方言正以它独特、诙谐的语言特征强力的感染着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邵则遂,刘宝俊 《大学生语言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马思周、姜光辉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韩耀旗、林乾 《清代满族风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芳 《解读东北喜剧小品》
中国喜剧网,2004年5月
张婧、陈坤 《东北文艺现象透视》
艺术百家 2007年
第四篇: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不在学校把方言“禁掉”,台词课上起来就很吃力。拿我来说,要不是严格训练,前后鼻音一辈子也分不清。但是,我并没有把方言丢掉。
不过,对于不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我倒是觉得普通话能听能说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圆的。
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方言如此繁多,还有那么多民族的语言,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过去有“官话”,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南宋时期,朝廷南迁,偏安杭州,把“官话”带到了江南,至今还有将杭州话称为“杭州官话”,杭州话里有很多“儿化韵”,也是北方的官话里带来的呢。
我有一个亲戚,儿时随父母从上海到香港,在上海时学会沪语和国语;在香港学了广东话和英语,后来又去美国念大学,大学毕业刚进美国一家公司,恰遇国内去了个团和公司洽谈生意,团内有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随团的翻译却听不懂粤语、沪语,只会说普通话。公司方面把我那位亲戚找来,很快就让各方沟通了。事后,美国公司在短时期内将他提拔为远东部门的负责人。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语言作为工具之重要。多掌握一种语言会拓宽你人生的道路。而且如果上述的那个中国去的团里,大家都会说普通话,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但是,作为原生态的语言,方言是万万不能禁止或取消的。它是语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话植根的土壤。方言中有许许多多来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的东西,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中国文学的代表著《红楼梦》、《水浒》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许多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红楼梦》里的“促狭鬼”就是江南方言里的词,按方言应该念成“cuo(入声)ka(入声)ju”,它的具体意思,江南人都懂(林黛玉就是从江南到北京去的),普通话却很难翻译。可是在电视剧里按普通话正音一念,不但北方人不懂,连江南人也听不懂了。这是很无奈的事。当年以沪语拍成的电视剧《孽债》,在央视播出时改成普通话,那原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了个大大的折扣,也很无奈。我们看北京人艺演老舍的《茶馆》,觉得语言特别有味,其实,这部戏说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话剧,有一些对白,即使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广东人也听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个人与故乡连系的情感纽带。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听到乡音,就知道是故乡人,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学习当地方言,哪怕说不好,你会很容易融入当地人中间,就会受到欢迎。这种由语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普通话和乡音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是缺一不可的。
特色与危机并存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上海话教学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记忆。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现在已成为不少地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从1955年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推广普通话。到2010年,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54%以上。相比普通话推广取得的成就,方言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了。
传承文化内涵多
“方言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载体,是汉语文化的财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韫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了解,方言的种类繁多,以不同地理划分方式归类于不同的地方语系。其中官话、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吴侬软语等七大方言支撑着汉语的整体架构。
一位广西的李先生说:“我来北京三年,普通话越来越标准,现在都有人说我有北京口音了。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还是说广西方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语方言学专家王莉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是广西人,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会感到格外亲切,甚至想前去与之攀谈。”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艺术的依托。像苏州评弹、越剧等地方艺术,都要用当地方言去演绎,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渐行渐远”需保护
“只有在老乡聚会的时候才会说方言,平时都讲普通话”,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为交流语言时,一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吴女士说。
据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中,中国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漩认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王韫佳分析说:“语言的使用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的。首先,老百姓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有声信息都是通过普通话来传递;其次,汉语方言的衰落也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有关。此外,人口的频繁流动也使得地方语言难以长时间保持原汁原味。”
多种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粤语的存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普”、“粤”能否共存,怎样才能给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问题成为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对此,王莉宁分析道:“普通话与方言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的载体,二者并不对立。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大范围使用的公共语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私人场合,可以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王韫佳认为,对于保护方言,语言学工作者不仅要对汉语方言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的手段把有声方言资料永久性地保留下来。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于近日在市图书馆发布《温州方言文献集成》,以图书文字的方式对方言进行了保存。此外,山东省青岛市也在日前启动了方言保护工作,对方言的传承和保存进行整理和录制。
公司禁讲方言令掀网络热议近5成网民不反对使用
上班时间说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华调查最新结果显示49.8%的网民认为只要不影响工作,说方言完全可以。50.2%的网友则选择在公共环境应该说普通话。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在处理普通话同方言之间关系时已建立起成熟理性的心态。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语言文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虽然各地的文字书写大体一致,但方言作为地域人文的产物却千差万别,语言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彰显着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希望给方言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在工作允许的范围内,说说方言大可不必如此“言重”,但同时网友也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使用普通话。新华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网友的观点,62.3%的网民选择在亲友和同乡面前说方言,而选择在上班时间说方言的只有10.1%,仅3.62%的网民选择在公共场合说方言,另外各有12.3%和11.5%的网友选择了只说方言和只说普通话。
普通话盛行不减方言文化情结
新华网郑州2月25日电(记者双瑞)“有一种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种聊天叫‘喷’”„„春节期间,印有洛阳方言附普通话解释的扑克牌在洛阳春节庙会上,几天内卖出数万副,并在网络上刮起晒家乡话、说方言的风潮。
洛阳方言扑克创作团队负责人、36岁的高校教师郭栋没料到,自己的一个想法能得到这么多人认同。他说,吸引大家的不仅是对于方言文化的心领神会,更有对抢救方言的紧迫感。
中国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山川阻隔、人口迁移等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形成了多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各个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记忆。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不时传出方言式微的说法。
上海人一度以自己的沪语为傲。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说,曾经上海商场里的售货员听到顾客讲普通话,态度都会冷淡不少。但如今,据媒体报道,一家剧团招募演员,几乎找不到能说地道上海话的孩子。
遭遇这种尴尬的不止是上海。高校新生开学时,很难再见多年前大江南北方言齐聚的场景,80后90后们尤其是家在城市的,往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方言?我不太会说啊。”
“没有方言,就感受不到家乡的亲切感了。”郭栋说,方言扑克的创意最初就源于自己回乡所受的“刺激”。在外地求学时,他每次回家一下火车就听到地道的洛阳话叫卖声,后来却变成了普通话。惊愕之余,他发现身边许多人都摒弃了洛阳方言,有些家长嫌“土气”干脆不教给孩子。
在郭栋看来,放任方言艺术湮灭,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行为。他说:“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冲突。方言代表情感认同、地域特色,弃之不用等于割断了与文化母体的血脉情缘。”
郭栋迅速召集起一个团队,想通过合适的载体为传承家乡话做点事情。他们搜集了许多“土得掉渣”但充分体现洛阳特色的方言词汇,加以注释,印在了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扑克牌上。
春节期间,正是中国人乡情最浓、归属感最强的时候,洛阳方言扑克勾起了人们对家乡话的集体记忆。一石激起千层浪,方言扑克的影响力冲出了洛阳、河南,网络上许多地区的人都在温习甚至“恶补”已生疏的家乡话。
“很多意思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见老乡我还是愿意说方言。”老家在福建的客家人赖华容说,客家语在她那里传承得比较好,她笑称体内潜伏着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结。
教授教方言,方言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校教普通话没啥奇怪,但你见过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专门教授方言吗?昨天,武汉方言研究班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开课,这也是全省高校里开设的首个方言班。而教授的方言正是武汉话。(武汉晨报,9月9日)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对于普通话,方言土语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大学专门开设方言学习班似乎没有必要。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方言有时候承担着普通话难以实现的功能。方言并非可有可无,方言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不同地域的方言,或者形成于人口迁移和地域阻隔,或者形成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了不同地域间的人群接触和融合。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迁徙,更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域方言的形成。同时,各地域方言中又有相似乃至融合的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由于方言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这就决定了方言使用者和受众的局域性。但恰恰是方言的这种局域性特点,使得方言成为了解当地民俗风物的重要工具。不论是古代文献典籍,还是地方戏曲,大多蕴含着方言这一文化符号。以《楚辞》为例,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方言俗名,比如研究《楚辞》中的方言名物,对于研究古代语言嬗变和名物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还是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就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对于地域文化发展和情感融合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方言中包含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而且方言研究与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方言对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现代社会来讲,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适度应用方言,可以有效提高文艺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亦与有功焉。
现实情况是,由于对方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言除了在乡野草莽间通过口耳传播之外,对于方言的学术研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束之高阁”,无法在实践中有效应用。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一些方言语词正面临消亡的危机。甭说城市居民难以理解方言,即便是乡村青年,有时对于老年人的方言语汇也无法通晓。而日渐发展的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消解侵蚀传统方言。
方言并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历练,被普通大众接受的方言语汇,可以考虑纳入普通话范畴。举其一例,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小品的走红,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忽悠”、“得瑟”等方言语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普通话也指日可待。我们可以接受“网络潮语”,对那些逐渐大众化的方言语汇也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心态,给予其充分展现文化魅力的空间。
普通话作为全国范围内的正规语言,当然有其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但方言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发展应该是兼容并包的,普通话和方言应该各美其美,包容发展,共同铸造珍贵的民族文化宝库。
新华调查:方言需要从娃娃抓起“拯救”吗?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赖臻、赵仁伟)“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教师”“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方言课程”„„最近陆续召开的部分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绝于耳。
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方言日渐式微,由此引发的“拯救方言”的倡议和行动浮出水面。有关专家指出,部分方言的衰退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非“势不两立”,应在坚持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倡导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对方言及其背后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方言,渐成“逐渐消逝的声音”?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建议,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在各层次考试包括高考命题中,有意识地增加方言方面的题目。“作为北京人,我不想等自己老了,看到年轻人已不知北京话为何物。”万建中说。
无独有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提交了一份《以歌谣为载体采集保护、抢救整理北京地方语言》的提案。鲁景超告诉记者:“我是一个老北京,在胡同里长大。最近,我在一个电视剧中听到一个小孩儿唱老北京的儿歌,我一下子热泪盈眶,好像儿时的记忆重现眼前。”
鲁景超说:“方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块土壤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但现在真正说老北京话的人太少了。如果那么多方言都消失的话,我们的语言就太单调了。”
蒋玉辉夫妇分别是山东威海人和浙江温州人,12年前,两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结婚并有了孩子。别看一家三口都是北京户籍,却没人会说北京话。蒋玉辉告诉记者,在这种家庭语境中成长,孩子自然也是普通话,与他们分隔两地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每次用家乡话进行交流时,孩子一概是听不太懂,“语言不便,想亲近些都不容易,看到老人情绪低落,我也很无奈。” 方言虽亲切,普通话更重要
对于代表委员们力挺方言的呼吁引发社会热议。有观点认为,文化始终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地域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一种方言一旦失去交流工具的功能,必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实际上,语言的消失是世界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信息显示,在目前存世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近2500种属于濒危语言,其中超过200种语言会在50年内灭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据统计,中国56个民族使用着大约80种语言,仅汉语就又分成七大方言、数十种次方言与无数种土语。但多种语言、多种方言也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其为国家公务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和广播电视基本用语。
与此同时,方言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实际上,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普通话与方言“争地盘”的现象并不少见。2010年广州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市政协便提出提案,为给亚运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议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随即引起社会热议。
也有网友认为,留住方言实际上是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当今时代过分推广方言则稍显狭隘。有网民尖锐地指出:“过分强调方言的保护,违背了宪法的精神,也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专家:方言保护需科学 切勿乱“进校园”
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问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普通话和方言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普通话在全国通用,方言在方言区使用,二者各自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对待一些濒危的方言,还应该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和保存。
“今后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普通话,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要对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进行‘科学保护’。”鲁景超说,抢救、整理和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方言势在必行,通过抢救手段把那些语言用声音的形式留存给后人。
据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调查收集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态和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认为,语言既有交流工具的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一些方言的工具属性可能在逐渐淡化,但其文化属性仍然珍贵,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加以保护。对于许多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日益边缘化的状况,可采取推广普通话与提倡双语制并行不悖的策略。
不过,对于“方言进校园”的倡议,人们意见不一。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刘葵说,方言是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语言,但方言主要靠生活圈子形成,并不是靠开课程能解决的,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但要尊重孩子个人的选择。北京学生家长黄爱芳表示,可以让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讲一些,让孩子们做个了解即可,如果专门开设课程意义不大。况且一旦上升到考试环节,无形中还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
第五篇:方言 简介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比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还要早一百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全名叫做《輶(yóu犹)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
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
作者扬雄(公元前58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古谓之蜀郡人)。他是西汉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前汉书•扬雄传》载:‚(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可见扬雄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学出众的大学者。汉成帝时他担任过给事黄门郎。他精于古文字学,尤其擅长于古文奇字。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仿《史籀篇》和《仓颉篇》作《训纂篇》。他的语言学的代表作——《方言》,也正是模仿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写成的。
《尔雅》和《方言》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尔雅》除了诠释‚古今异言‛之外,还搜集了大量的‚方俗殊语‛;而《方言》也同样是诠释‚别国方言‛和‚绝代语释‛。不过,这两部书编辑体例虽然各异,但它们都是按照词义不同来归类的。其不同点主要有二:第一,《尔雅》的内容主要是‚古今异言/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的内容则主要是以通语释方言。这两部书若能互相配合使用,那就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对于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典籍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殊语所属的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甚至连朝鲜北部的方言也均有所搜集。‚它是开始以人民口里的活语言作对象而不以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作对象的‛,真可谓‚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罗常培:《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我看罗先生的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方言》的释词体例大致与《尔雅》相似,它虽然没有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上采用分类编次法。比如第八卷是诠释与动物有关的词:虎、獾、鸡、猪等等。第九卷是诠释与器物有关的词:戟、矛、箭、剑、盾等等。第十一卷也基本上诠释与虫豸有关的词:蜻蛉、蝗螂、蚍蜉、蟒等等。其方式是:先举出一个词语来,然后说明‚某地谓之某‛,或‚某地某地之间谓之某‛。比如卷十一释‚蝉‛的一条说: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其大者谓之,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蜻蜻,……大而黑者谓之(音栈),黑而赤者谓之蜺……。
这不仅把蝉的异地异名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蝉因大小、颜色不同,其称呼也各异的情况,讲得明明白白。比如我们读孟郊的《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Zhá札)。‛这个‚蚻‛字一查《方言》就解决了,是指小的蝉而言。这就比《尔雅》那种只用一个词来解释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同义词要精密而准确得多。就《方言》记载的内容看,也还包括古方言、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制的普通话。
扬雄的解说用语也均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凡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指各地不同的个别方言。如‚箭,自关面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音侯),关西曰箭。‛‚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2)凡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指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如‚傺、眙,逗也。南楚谓之傺,西秦谓之眙。‘逗’,其通语也。‛可见‚逗‛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
(3)凡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指普通话而言。如‚腼、饪、亨、烂、糦、酋酷,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腼,徐扬之郊曰饪’嵩岳以南陈颍之间曰亨。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气熟曰糦……‘熟’,其通语也。‛这个‚通语‛,实指普通话而言。
(4)凡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指古代不同的方言。如‚假、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5)凡是一个地方单举的,它必然是一个单独的方言区域。如‚舒勃,展也。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
(6)凡是某地和某地经常一起并提的,它们基本上是一个方言区域。如秦晋并提,东齐海岱经常并提,南楚江淮经常并提,宋卫经常并提,梁益经常并提,北燕朝鲜经常并提等等。
从以上这六点来看,扬雄在两千年以前就能用各地区语言的联系与区别的观点来研究语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他的分析和比较,就能使我们基本上看出秦汉时代方言区域的梗概。
说《方言》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比如在《方言》卷三中说:‚官婢女厮谓之娠。‛所谓‚女厮‛,即指送给使者的妇人(娠),而这种制度在汉前及汉代均有。汉代的统治者对农民是很轻视的,如在《方言》卷三中又说:‚儓……农夫之丑称也。南楚凡骂庸贼谓之田儓。‛这些称谓,也给后世人研究汉代的阶级关系提供了资料,通过这些语汇资料,也能使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其次,对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史籍及文学作品都有帮助,《方言》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比如我们读《逸周书•王会》时,会见到‚鲛瞂利剑为献‛一句。那么这个‚瞂(fá伐)‛字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一查《方言》就解决了。在《方言》卷九中说:‚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这就是说,‚自关而东‛这一地区,有人把‚盾‛叫做‚瞂‛。再比如我们在阅读古籍时,经常会碰到‚蝾螈‛一词,旧《辞源》和新《辞海》等工具书都说这种动物与守宫类似,但始终没有说明何地才称‚蝾螈‛?而《方言》却说得清清楚楚:‚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不仅如此,就连秦晋、西夏、东齐海岱、北燕等地对守宫的叫法以及水陆两类的名称也都一一罗列,这真是‚求一而得三‛。
第三,《方言》是记载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语汇,而《尔雅》却是以收集研究古代的同义词为主,若能将这两部书对照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古代的某些通用语,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缩小而演变为后来的方言;而古代的某些方言,也很可能由于它的词义范围的扩大演变为后来的通用语。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方言的糅合、祖国各方言区语言的发展规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从《方言》全书中还可以发现,今天的某些方言土语有很多是依古代某地区方言土语沿用下来的。比如山东莱阳一带的人说:‚这个人真是个松(sōng)包!‛翻译一下,就是说‚这个人真懦弱‛的意思。这个‚松‛字在《方言》中就写为‚倯‛,古今词义完全一样。可见,《方言》也是我们今天编撰当代的方言词典所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第五,‚即异求同,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郭璞在《方言注•序》中概括得好:‚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辞之指韵,用乖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从横的方面说,他是罗列了同时代的许多地区性的方言;但从纵的方面看,扬雄也并没有忽略语言的时代特征。他这种发展的观点的建立,是以语言的实际为基础的,所以也是科学的,其编撰方法也是有系统的、连贯的、有条不素的。
第六,《方言》中的语言材料,不是从书面到书面,而都是经过实地调查所积累起来的。这正如扬雄在《答刘歆书》中所说:‚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这也就表明扬雄自己经常手拿毛笔和四尺涂上油的白布,到处调查方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种方法对我们也颇有启示: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不能作得更好吗?
当然,《方言》也同中国古代的其它工具书一样,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方言》的主要缺点是:(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把这一万多字分成十三大卷,未免过于粗疏。(2)错误多。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脱落和倒置。这里面有郭璞原本的错误,有郭璞以后到隋唐传写的错误,有宋以后传刻本的错误。(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倘若没有‚通检‛的帮助,那就实在难于检查。
虽然如此,《方言》仍是一部世界罕见的文史工具书。它在中国词源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言》问世以后,注释家们争相为之作注,首先给《方言》全面而细致作注的是晋代的郭璞。郭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他的《方言注》在解说词义方面与他的《尔雅注》相同,都是以今言释古语的。他的注释原则是:《方言》原书中释词不清晰的,他便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解释;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特殊语词和特殊文字,就用普通语词加以浅近的解释,使人容易明了;用晋代的复音词解释汉代难懂的单音词;对有一些因为语音不正而产生的‚转语‛,他都一一加以说明。郭璞真是一位善治《方言》之学而为世代所赞誉的功臣。
到了清代,《方言》颇为‚小学‛家所重视。戴震以《永乐大典》中的《方言》为依据对明本《方言》正伪补漏,写成了《方言疏证》一书。也就是说,他不仅根据《永乐大典》本改正明本的错误,同时,他又根据古书的引用来改正《永乐大典》本的错误,所以戴震的本子一致被公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善本。另外,清人卢文弨根据不同的刻本和校本又加增订,写成了《重校方言》,其中还附有《校正补遗》。其实这两个本子各有千秋,周祖谟先生说:‚论学识卢不如戴,论详审戴不如卢。‛(《方言校笺及通检•自序》)这话是很对的。若要对《方言》进行研究,戴、卢二氏的本子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戴震的《方言疏证》在《戴氏遗书》中有,《四部备要》中单独成卷。卢文弨的《重校方言》有《丛书集成》本。
1956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祖谟校吴晓铃编的《方言校笺及通检》。它是以宋朝李文授的本子为底本,并参照清代戴震、卢文弨、刘台拱、王念孙、钱绎各本审慎而全面地加以校订而成的。有原文、注释、校勘、方言地名简要图,另外还有俄文、法文、英文拼音检字,还有笔画通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