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研究

时间:2019-05-14 17: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言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方言研究》。

第一篇:方言研究

安庆古方言之历史研究------商南方言的探秘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指“鹅卵石”、“瓜固儿”意思是“河蚌”、“孩(鞋)篮簸”意思指“针线篮子”、“夹肢窝”意思指“腋窝”、“开踢坡”意思指“膝盖”、“水鸡儿”意思指“田蛙”、“讲(读赶)奶奶” 意思指“谈对象、找老婆” 等等、,这些方言在陕西商南县尤为流行,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方言”。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安庆市,这里的方言与“商南方言”完全一致,其实两地的方言语系是同一种语系,即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会说同一种语言,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撰有专研《清代安庆移民迁往陕南资料汇编》,通过研究陕西南部一些地方志和文献得出结论,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吸纳了来自于赣楚粤皖川等地的大量的移民,且移民前的人口数与移民后的人口数比例达一比十,来自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则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县、山阳、镇安等县安庆人最为集中,《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这说明迁入商南的安庆人在当时人口中已占大多数。这里的太湖是指安庆地区太湖县。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上个世纪末,曾经有商南王姓人到江苏无锡太湖去寻根问祖毫无收获,后辗转到安庆太湖,一到太湖,此人就确定此处是其老祖宗的祖居地,因为这里的语言与商南话完全一致,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庆太湖找到了祖居地。

曹教授通过对部分府志的研究得出一个移民人口的保守估计: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移民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兴安101万、汉中141万、商州68万,而根据商州数据推算,陕南(包括镇安等地)则有移民120万以上。我们通过对安庆一些家谱的研究表明,这次安庆人移民最终目的地不仅仅是陕西,而在湖北的郧西、河南的淅川也有大量的安庆移民,这说明发生在乾隆年间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大于曹教授的保守估算。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安庆人迁居商南县的有多少人,但从语言传承关系可以推断,现在商南人的大多数应该是安庆移民的后代,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方言

普通话

解释

开踢坡

膝盖

坡在安庆话中有骨关节的意思,读音为bo,安庆话中B和P常混用。

板牙

门牙

旧安庆民居正门无墙,有一扇扇活动木板组合而成,称之门板。延用。

耳刀

耳朵

安庆话“朵”DUO读DO少了中间的“U”,“耳刀”为“耳朵儿”联读音。谬

没有

MIU,没有的连读音。夹肢窝

腋下

加读GA(嘎)。

下巴角

下巴

读HA4(哈)PA2(爬)GUO(国)。安庆语中常有XI=H、JI=G、B=P。

头毛、狂毛(卷发)。

眼睛罩

眼镜

读EanEingZHao,其中E发音为鼻音,为现代汉语音标所没有。

拐子

瘸足人

安庆话中拐子也指拐卖儿童的人。

安庆话中JIAO读JUO、GUO、GAO三种声,如嚼、角、觉。

沟积

皮肤汗腺排泄物。鞋

XIE读HAI,同序2。光头

男孩

脖子

淬子

烧水壶

淬字读音准确为CEI平声,安庆口语中UI发音多为EI 排刀

菜刀

569

鹅卵石

典型的安庆土语

吊子

放在灶中煨汤的陶罐,又称吊罐。

靸 sā子

拖鞋

又称鞋踏子、踏子 舌条

舌头

口条

猪舌

水鸡儿

青蛙

又如:田鸡、石鸡(石蛙)等。手帖子

手帕

有发音为“手捏子”。水焐子

热水袋

菜秧儿

小白菜

六谷子

玉米

安庆人认为玉米为五谷杂粮之后的第六种粮食,“六”安庆话读LOU 癞头鼓子

癞蛤蟆

因其叫声和形象而称之 冻疱子

冻疮

BAO读成PAO疱 不好过

生病

背心

脊背

纷皮

皮屑

皮读第三声

侉饼

一种烧饼

与北方烧饼不同,侉饼油条为安庆特有的早点之一

板笏

同侉饼

桐城市将侉饼读成板笏,取其形状象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笏”.之意。混子

青鱼

鲲鱼KUN读成HUN 手妈子

手套

妈指儿

手指

“拇指”的安庆音

手爪

手指

手爪在安庆口语中仅指人类的手指

烧锅的老婆

还有“屋里的”“家里的”,“的”音为DI,安庆人“的”、“地”音不分

老板

老板、老公

老板有“自己的男人”之意,同意思的还有“老的”。

爹爹

爷爷

与北方人对“爹”的理解不同 伯伯

父亲

读“北北” 大大

父亲

“大大”读第一声

家公

外公

家JIA读GA,又如家婆=外婆 佬

佬佬为叔叔,与普通话“姥姥”为外婆同音

讲奶奶

讨亲

讲奶的们,托人找对象的意思。“讲”安庆话读“GANG” 到婆家去

女子出嫁

小伢

小孩

伢读A的鼻音 光头

男孩

草狗

男孩

泼皮

指小孩身体好能吃苦,好养活。“皮”为轻声。

上人

长辈

顺手

右手

古语中左为上右为下,到安庆话演变成顺和反。反手=左手

指嘎

手指甲

手拇虫儿 哪个

个读GUO或GO 炆蛋

茶叶蛋

么落地

哪里

什么省去什,又如:么事、么话、么会等

麻石条

青石板路

安庆盛产花岗岩,其色白带黑斑,如芝麻。用花岗岩铺路,故称之。搭小锅

过家家

围颈

围巾

楼梯坡

台阶

条把

扫帚

条帚

茅厕

厕所

又有称:登缸、一号 告状

拉屎

角子

硬币

JIAO读成GUO=GO 挑子

调羹、勺

锅荫

厨房

堂荫指客厅、天井 房间里

卧室里面

间读成GAN 肫

禽类的胃

“肫”读Jun,四声,即为北方的“胗子”

蓠蒿芽

安庆的一种名菜,香脆可口,春季上市,与咸肉(安庆人称之腊肉)炒。落子

垃圾

低头猛走

擂读第一声,同义的还有“驼” 高头

上面

头读兜 底下

下面

下读哈,四声。同时作动词,如:把货下下来

兜在安庆话中为根部的意思,如树兜、菜兜等

包被

小被子

婴幼儿用的被子

背褡儿

背心

褡为古语常用字,安庆话中古用语常见

来事

事读SI,同英文nice义。掸水

抄水

把蔬菜等放在沸水里略煮捞出 囊[niang3] 洗

清洗

在旺火上略。[例]小菜秧~几哈兹就熟了,很炒还吵老了哎!

做汤

汤铺了,漫了。炖肉汤漂起的杂质;漫溢。把~舀掉;汤~出来了。

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把汤逼出来。

堂灰

灰尘

同义的有:腾灰 落脚货

剩下的昼

白天

安庆话常用古语“昼”指白天,如上昼、下昼

炸肉

粉蒸肉

炸娘子

知了

炸读第一声 茶壶炉子

开水房

转、打眼

车,古语。例:把头车过去、在木头上车个洞。

小包车

小轿车

玩、戏

嘶的

雪子

几多

机司

强嘴

清儿八早

以小儿

一阵

于是

巷道

后着

朝儿=大后天,昨朝啊西

乖乖隆冬等 叫喊

冰雹

多少

司机

顶嘴狡辩

清晨

从小

一起

合适

胡同

后天

=昨天、前朝 感叹词

古汉语,读XI,如:清嘶鬼叫

犟嘴,JIANG读QIANG

有古语“从×××时起”的含 我们~到迎江寺去玩

满意、顺当等意思

他还~我一顿饭呢!

明朝=明天、后朝=后天、大后=前天

与之同义的有:啊嗟、乖乖,上街

玩、戏

JIE读成GAI 裤兜裤头

短裤

电石

电池

痴(嗤)

可能是“驰”或象声字“嗤”。如:哦绰着平底还,地哈滑,痴搭倒着

痛嘴

接吻

经典!听起来很过瘾。例:乖,两个痛着直炸地。

把屎、把尿 屙

读窝WO 赖尿

尿床

啊介

语气助词

表示惊讶,很传神助词(啊嗟,“嗟”在安庆话中常单独使用)撑瞌子

打盹

撑读成岑 作兴

时兴

流行的意思

自作自受

一国人作嘛,要不然早考着大习哟(连读)(大习哟:大学。学读成XO)走时

走运

扎zā

有“系、插、缝”等意思 老逼

厉害

BI指女阴部,安庆话常有用BI骂人的,有重男轻女之意思

轧钢

厉害

扎干,不知从何意引申而来 跎

同义词有:骇(读黒HEI3),[例]:那个扒手看到公安局的,~起来跑。

很多

[例]该上有一~地人。街上有很多人

射出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迅速射出。嗯窝尿,能标几米远?

翻膘

翻身

尺鱼

剖鱼

来不彻

来不及

吮吸

困觉

睡觉

打平伙

AA制分摊

摔倒、跌

躲猫

捉迷藏

张开

溜骚

敏捷

(SUO4)有快的意思

撩俏

利索、爽快

回潮

返潮

便宜,刚好

就多买。

嗯晚上困告,高低~。

如:老鼠药(读哟)~死人

读SUO1或SO 也含XX意,觉读GAO

跌古语中多音字也读DA

音,字不确定

用筷子搛菜

指人身手敏捷的意思!骚会办事

经典口语。如:菜卖巧一点,去掉多的划不来

损失更大

谬感头鸟

没有讲的,不要再提了。谬:没有,安庆话常用词,讲读成GAN 摸

磨蹭

烫饭

水煮饭

堵塞

读ZHU,气著着心 肘

转,拧

故意肘着搞

郁闷

做动词、形容词。呕人的事情,心里呕着。读四声

暗了

天暗、迟到

古汉语“晏”---日之将落的意思。

鬼画婆

乱讲话

鬼画符

卡(KA1)夹

[例]牛肉气多了~牙齿 开先

开始

起先,开头,起头等 SAI3

同义气词有:揹 掼

读KUANG4 捶

来回地砸

音夺 眡

眯看、斜视

音CI1 杪

尖梢

树杪子、菜杪子 孬子

傻子

如:兀伢皮耶(那小孩调皮)渠

读KEI1 嚼蛆

嘴不干净

同义词有:著屎

第二篇: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

中文与社会科学系

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5、对方言认识不足: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造成方言影响日渐减小。

三、方言的存与废

(一)方言灭亡说

方言的产生和保护主要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等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传媒日益渗透,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而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入侵。普及推广普通话,只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母语——方言,很多年轻人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语,因而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失去了方言的地域文化色彩。一部分人甚至断言因为普通话的盛行,方言在下一代会逐渐消失。

(二)方言过盛说

也有人说过,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各自独立发展的势头仍然没有减退,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各地自成一派,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排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烈的地理优越感,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一定仇视排斥心理,在合作上难免心中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进步,大大分散了名族的凝聚力。

为了所谓的保护方言,影视传媒大张旗鼓地有了方言幽默——搞笑作品;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读请方言;有了越是今天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屈服”于普通话的局面。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的老大——上海,派头十足,连外乡来了也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珠江三角,借改革的东风,更是财大气粗腰杆硬,粤语白话不仅横行珠三角,横行演艺界,而且悄然进入北方,在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当中成了时尚、魅力、会做生意的代名词。诸如此类,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短,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顽强地抵制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学说“方言”的声浪似有日趋扩大之势,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名族共同语,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各地方言虽然重要,但是在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普通话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促进民众之间交流顺畅,增强名族凝聚力。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存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要求人们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大家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学会言语分工是交际能力增强的表现。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经济能全球化,文化不能单一化,而应该多样化。“以前认为普通话好,方言不好,其实不尽然,方言的词汇十分丰富,来自生活,正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同时,普通话推广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方言被吸引收到普通话。反之亦然,形成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双赢关系。“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传承与保护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四、方言的存在意义

(一)方言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

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遗存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才能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言语交流时甚至会出现阻隔和误会。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四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会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听为“来来”等等。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的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应了文化的丰富性。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民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名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和透彻的了解。此外,方言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别、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三)方言是社会从属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

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具有涵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

五、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由以上方言存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方言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努力传承下去。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上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

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我们要端正对方言的认识,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方言话语的态式则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尤其是在某些文化情况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的多。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渡,而应采取公允的取长补短的态度。任方言自生自灭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而强迫使用或推广方言的做法也是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对方言多一些尊重,这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

1、各级政府应对方言保护给予以关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DVD光盘进行保护,在录制中一是选择文化素质高的人用当地方言土语对话,二是选择一批会当地土语的老年人进行对话录制。对方言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录制,并加以文字材料对照,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方言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2、组织专家对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并成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这方便的保护。

3、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4、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挖掘、保护方言。

(三)学校、家庭教育应重视方言,积极鼓励青少年学习方言这种民间文化载体

学生时代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系统地学习母语方言,那么对方言的生存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教育机构不但应该提倡使用普通话,同时也要看到方言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学里我们在说好普通话与他人更好交流的同时,也要以各自的方言为特点发展家乡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

12.、《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钱曾怡 商务印书馆 2002

第三篇:保德方言研究

1楼

一、“其” 字

保德土话中有一种古语现象,是值得研究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兴干部下乡。下乡干部到群众家中吃派饭,发现讲究点的人家三顿饭用桌子,盐醋辣椒筷子等都摆在桌子上,不甚讲究的用人家则盘子,什么都放在盘子中,这是不相同处。但有一点相同之处,是端上饭菜来,总要说一声“其吃”或“其喝”,开始下乡干部在听了“其吃”、“其喝”后总是静静地等候着,以为“其吃”、“其喝”是大家一齐吃的意思。但老乡家男女主人翁说“其吃”、“其喝”时,他们并不来吃喝。怎么回事呢?时间长了,下乡干部领会了“其吃”、“其喝”的真实含义。以后,男女主人端来饭菜,说了“其吃”后,下乡干部就开始吃喝起来,而男女主人看着下乡干部吃喝得很自然,也感到满意、欣慰!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用法,是一种几千年来一直承传下来的语言现象。与“其吃”、“其喝”同类型的还有“其跑”、“其跳”、“其喊”、“其叫”、“其哭”、“其笑”、“其打”、“其闹”等等,一个行为动词前加一个“其”字构成了这种句式,或在“其”字前加“我”、“你”、“她(他)”或在“其”字后再加状语成分,如“你其好好哭”,“他其劲管闹腾”等等。查“其”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义项,其中之一是副词,表示祈使、期望,作当、可的意思用。在《诗经》中这种用法比较普遍,《维天之命》一篇中有“假以溢我,我其收之”。(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在《左传·肴之战》中有“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攻郑国打不下来,围郑国又接续不上,我军可返回去了。)

“其吃”、“其喝”是实际上就是说放开了吃、放开了喝!。

二、“彖论”

还是这个干部,晚上组织社员学习文件,大队支书主持会议,会前社员们议论纷纷,说东道西,室内一片嗡嗡的声音。支书说:“不用彖论了,咱们开始学习文件吧。”下乡干部听不懂“彖论”是什么意思。这彖论就是瞎议论的意思,就解释而言,就比较灵活宽泛。有作正面解释的,也有从反面解释的。

三、“龟(qiu)兹(ci)琵琶”

晚上学习将要结束,两个年轻人因争一棒自卷旱烟而发生对骂,支书立刻喝住年轻人:“不要动不动就龟兹琵琶,不怕人笑话。”这里的“龟兹琵琶”,也是一个土语。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课上,对“龟兹”的“龟”,老师特地说这个字读“qiu”,而不能读成乌龟的龟“gui”。“龟兹”是汉代西域国名即今新疆库车一带,“琵琶”出于胡中,即少数名族乐器,用五指弹奏。“龟(qiu)兹(ci)琵琶”是一种少数民族乐器,最初弹奏少数民族乐曲,因“龟”与毬同音,保德人离毬不说话,“龟兹琵琶”演变为说话不文明、不礼貌,或者胡说八道的代名词。

不用堪船列 黄大门----突然 给爷们 可嵌立----很好 脏家立----问 麻求烦立----麻烦 日脏死列----东西脏 同蝗地----突然 羊吗各念 失特 起阔

但求是----不好 脏地谷----问 无立不----累吗 各扎的

奏是门----是的意思 可不用列 灰眯墩眼 裂脯弹胯 犟迷六眼 恶水死列----脏 别迷塌眼 日能的----见甚绞甚 死兼完嫌 日你捏----骂人 撇比立----胡说 恶水哇恰----脏 捏迷四眼----傻 哪各呀----去哪儿 糊嚼蔓菁软各蛋 没求甚意思----没意思 求也烂不成----不成事 死德远远儿地家----滚开 在一打立门----在一起 散德列----失德 放别糜子呀 直二儿----今天 可神不收立----厉害 害也节----吃饭 打砸子----吃饭 求吗各咋----峦甚头子立----做什么啊 日粗各吧----说大话

克并应嚼你大那石练古列----说胡话 底哈头列碰懒比骷子呀 奏将觉儿门----刚才 传死鬼 死娃子孩儿

德给一着着儿----过一会儿 恶撒----骂人 冲着列 夜来----昨天 面儿----明天 各棱坡

求也拦不成----什么也做不了

兜没的-----捕风捉影

拉黑牛-----当托儿

尿也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

悉板灰-----很糟糕

忽绕-----指人无目的地走来走去

忽抽-----快速抽送

拉谢灯-----关灯

松的-----懦弱

灰皮-----不务正业不干好事的人

行不上--------找不到

房撇----房顶

楼各台------炉灶的边源

忽颤------上下左右不规则抖动

个台台-------一个高于地面的平面

行骨人—————找个人 黑将来—————傍晚

mie早起-----第二天早上

定懂——————思考

丢盹——————瞌睡

出溜倒———— 滑倒

个揪哈--------蹲着

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

奔喽——脑门儿

各膝盖——膝盖

撇了——乱讲,瞎说

抬死你——整死你

甚——什么

脏来列——怎么了

悄鹊儿哇——安静

乃上求了---------习惯不同以往有点变态

物秃秃水------不烫的水

房摆后------房的后面

疙蛋-------疙瘩

不琅-----不规则圆柱体

不待要------懒得去做

前昌-------早晨

收午-------中午

后昌--------下午

难活--------难受

脚-------jie(拼音读一声)

药———ye 黑夜——he夜

麦子——mie子

墨水——mi 炕咧-------渴了

胖(一声)头———牛逼,嘘逼,欠逼头的人

妨主———————连累人的人

兰信———————丢人

比头———————耳光

毒子——————屁股

蛋求是-------不怎么样

各出的-----皱褶太多

各哩的-----痒

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

灰各跑-----指不是好人

哈各蛋-----圆的东西

各搅-----搅和

八各梁----抬杠

各洞-----洞 求迷性眼-----应呆板

鬼迷六眼-----心虚,胆怯

死迷庆眼-----没精神

鼻迷六眼-----不听话,一般说小孩子

鬼嚼牙擦谷-----瞎说

ruang各蛋---瞎说

方言的魅力2006-12-25 11:26 < 正>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也就是说,由于有了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换句话说,由于各地有不同的民俗,它即要求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而这不同的语言形式即表现为不同的方言词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方言,反过来又影响民俗。也就是说,各地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民俗不尽相同。本文着重谈谈方言对民俗的影响。

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表现民俗的方式有四 :(1)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2)方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的内容;(3)方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4)方言单位折射出民俗的风貌。由于方言与民俗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 ,有必要建立起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方言民俗学 ,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方言记载了民俗 ,民俗反映了方言 ,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 ,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呈互动、互补关系。文章从 5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指出只有将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结合起来 ,由民俗收集方言 ,以方言探索民俗 ,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方言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民族文化,也是人们在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时候,具有环境特色的地域文化。正因为“地域”的局限,所以我们在接受它的时候,既有音韵上的新鲜感,也有沟通上的障碍。咱们今天不说它的社会功能,只是从玩味和欣赏的角度,聊一聊地方方言的形象和情致。

关于方言,且不要说全国的56个少数民族,仅就我们汉族的方言看,各省有各省的,各县有各县的。即便是一个县,东西南北也有不同。就咱们忻州地区的十四个县、市来看,方言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原平,北面的人说话象代县,南面的人说话象忻州,东面的人说话象五台,西面的人说话象宁武,东南面的人说话象定襄。同样是对母亲的称呼,原平的中心地带和靠代县的地方叫“娘”,挨宁武的叫“妈”,临近五台的叫“波”咧,一进五台就叫成“嫫”了,再往南入了定襄就叫成“呀波”了。同样是在铁鏊上烙的米面饼,原平市附近的人叫“折饼”,东面同川一带就叫成“摊饭”了;而离原平只有七八里远的定襄是既不叫“折饼”,也不叫“摊饭”,而是叫“火儿”的快读“HUOR ”了。咱们通常说的“幽默”,方言有说“逗笑”的,有说“洋相”的,有说“日佯”的,有说“佯”的;普通话说在人身上捅到痒处叫“痒痒”或叫“胳肢”,方言叫“圪里”。普通话说一个人晚上在家里孤闷的时候叫“寂寞得不行”,原平叫“孤稀得不行”,繁峙县叫“SAO 得不行”,忻州叫“闷得不行”,而五台县更有意思,叫“灰得不行”。其它县的人说做了丢脸的事叫怕人“笑话”咧,而原平人叫怕人“小遇”咧;形容人好看、漂亮,方言更丰富:忻州说“吸人”,定襄说“带戏”,原平说“三知”,同川说“挂人”和“挂味”,繁峙县是说“顺眼”,还有叫“养人”的,河曲更简单,就一个字叫“奴”:比如说“这可是个‘奴女子’”,或者“奴小子”„„例子很多,数不胜数。至于日常生活里方言说的那些“死蔫倒气”、“哽丢NIA 才”、“日昏愣怔”等等不计其数。这些地地道道的方言,本地人听来是心领神会,外地人可就目瞪口呆了。

以上举的都是指同一个概念,叫法不同。下面我们从发音的角度看看方言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从人类生存的空间来讲,因为人文地理和水土血脉对风俗文化的影响,对同一句话,说出的效果会千差万别。从语音和发声的角度,我把忻州地区十四个县、市的方言粗略地分了这么几个语系:从东往西排——“鼻音语系”(五寨、神池、宁武),“唇齿语系”(河曲、偏关、苛岚、保德),“唇嘘语系”(静乐、岚县、娄烦),“雁北语系”(繁峙、代县),“婆娑语系”(原平、忻州及其周边乡镇)和“江言语系”(五台、定襄)。

(1)先说鼻音语系。方言的鼻音是指发音渠道重在鼻腔(普通话重在口腔),鼻音与口音的比例是7:3。这种方言听起来只是鼻音偏重,并不影响交流。比如西八县有几个县说能、行、动、很„„“这天气冷得很咧!”他们是说“张天气冷得更怔咧!”“那还行咧,根本不行了(LAN)„..人们说某某某唱歌鼻音重,就是说他的鼻音和口音的比例不当。而标准发音时,鼻腔与口腔的比例正好相反是3:7。宁武县说话除了有鼻音之外,还有一些少见的称呼,说“我那妻子”,哪怕妻子只有40岁,他们也是说“我那老娘娘”。

(2)唇齿语系。这个语系的特点是从嘴唇和牙齿上反映出来。保德和偏关比较典型。保德人说话时,唇齿音大多靠前,舌根音大多靠后。比如他们说“我是保德县人”:“保”和“德”是唇前音,念“保德”;“县”是唇舌前音,念“县”;而“我”因为是舌根音,他们就念成“E”了。咱们洗脸用的脸盆,保德人不叫洗脸盆,是叫“楦子”;他们有时候说“好”不说好,是说“威”:“那人可威咧!”“这家伙倒威咧!”“那东西可威咧!”不管说人说事说东西,都能说威;如果是说人和东西不好,是说“川”:比如“川人”、“川小子!”、“川家伙!”、“川东西!”„„所以外地人说保德是“一‘威’代百好,一‘川’代百赖”,也是有道理的。

咱们再说说偏关。从发声的“语根”上说,偏关、河曲和苛岚在全市的14个县市中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而偏关的土著同外地人的语言交流障碍,主要在“J、Q、X”和“Z、C、S ”的重叠上。也就是说,他们的JQX和ZCS不分,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出外多年和会说普通话的人例外)。咱们说“机器”他说ZC;咱说“司机”,他说SZ。有个娃娃对他哥哥说“哥哥,你看人家那机关枪上插得红旗旗,十分好看呢!”(普通话)偏关人是这样说的——(略);一个少年对同学说“我去西沟我二姨姨家取双鞋,你去不去?”用偏关话说是这样的:“瓦垦司沟瓦二日日家取商司巴子,你垦呀不?”由于ZCS 和JQX的重叠和混淆,曾经还引起过一次小小的事件:1957年我和我的同学分配到偏关老营小学教书,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端了一盆水到老师宿舍,见老师还没起床,他就说:“老师快起,起来快洗,洗了我给你老扫地”。我的同学也是外地人,听了以后非常愤怒,说他咒骂老师,要告长,找他家长算帐。其实还是方言造成的误会,他听不懂学生的偏关话:“老师快此(起),此(起)来快死(洗),死(洗)了我给你老烧纸(扫地)。”结果弄了一场笑话。

河、保、偏有些方言是共通的。比如去看病人,他们不叫看,不叫探,也不叫MAO,而叫“簇”(CU),我们老家同川更怪:去看病人叫“前”病人。河保偏说住不叫住,而是叫“姗”;住上两天叫姗上两天。

河曲县还有自己方言中的方言,典型的是下面这三个词儿:现在、突然、怎么。当地人不说“现在”,是说“无(如)今”;不说“突然”,是说“定猛”;不说“怎么”,是说“咋介咧”。

一位作家,他对民俗民情,情有独钟;一位怪才,他有他的丛楼文化工作室。钟情乡俚,博爱艺术,琴棋书画,幽默风趣-------文化名人郝丛楼作客105。7,为您讲述“方言趣谈”。(3)唇嘘语系。“唇嘘”是说发声时,上下唇浮合,气息从唇隙中挤出而发生的口语。比较典型的是静乐一带。比如“数钱”,他叫“斧钱”;“喝水”,他们叫“喝斧”;“杨树”,他们叫“杨富”;“舒服”,他们叫“夫服”„„。因为这个特点,有人编了两句话说:“左手拿着书,右手端着水,坐在树地下,喝水又看书,看我这舒不舒!”用静乐话说就是“左手夯着夫,右手端着夫,坐在付底哈,喝俯又看夫,你看鹅夫不夫!”

“我们数得数得就忘哩!”“历史、地理”„„说“你去哪儿来?”他们是说“你啦圪来来?”咱们说“脑袋”或者叫“头”,静乐的北路叫“骷髅”,南路叫“挠”;咱们说住的家叫“家”,他们叫“GUSI”(孤寺),普通话说“咱们回家去吧!”他们是说“咱们回孤寺些哇!”咱们说“一个两个三个”,他们说“一外两外三外”。一个初到静乐的原平大婶儿问卖货的买顶针,售货员问他“买几外?”大婶大吃一惊:我买那么多干甚?她把“外”听成“万”了,“买几外”就听成“买几万”了。这就是方言带来的笑话。

(4)雁北语系。繁峙和代县祖先们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域靠近雁门关,所以他们的语言自然就要归入雁北、大同一带的雁北语系。雁北语系从整体上说,除了韵调上的差异之外,其发音和发声的原始根基是属于“河北地脉”,所以大同人学普通话就非常快。比如“代县”二字的发音,普通话两个字都读去声(即四声),而繁峙人都要年成阳平(二声)为“代县”;“繁峙”两个字的读音普通话是二声和四声,繁峙人却要读成一声和二声。一毛钱两个饼子,他们说„„咱们说“这还能咧!”代县人说“果还能”,“打铃”是“打铃儿”,要儿化。咱们说“你”、“你老”;普通话说“您”;大同话说“你儿”:“你儿做啥去?”“我上街买点儿豆角子去”。您进来坐下,他是说“你儿入来坐上!”一个大同老人嫌她女儿懒咧,就骂她是“桂娥子,快给妈端尿盆子去,小心你爹回来打你的,没头鬼枪崩猴血淋淋的做啥呢!”大同话说起来就是另一种味道„„

(5)江言语系。主要是五台和定襄。这里的发音偏歧,主要是在13韵中“江阳”和“言前”的重叠和混淆上。“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五台和定襄人就唱成“共产DAN,XIAN 太YAN,照到哪里哪里恋”,把“党”、“阳”、“亮”这三个“江阳”字都念成“言前”字了。除此以外,这里的好多词语是儿化的:比如到县城,他们叫“到县儿”,叫地是“地儿”,村里叫“村儿”,老鼠叫“姑儿”,家里叫“家儿”,院里叫“院儿”,泽里村叫“左儿”,东力叫“东儿”,西营叫“西营儿”,巷子叫“赫乐儿”。相反该儿化的却不儿化:比如是开门儿,他们偏偏是“开门”,不带“儿”字。院里的门子,他们不叫院门,而是叫“廊门”;对对方不叫“人家”或者“别人”,而是叫“NIA ”(牙);我们腿上的膝盖,他们叫“圪替盔”;感到别扭和难受时,他们叫“克量煞牙!”对一些生活细节上不正常的人,定襄人不说“不正常”,也不说“神经病”,而是说“带潮气”或者说是“潮阴夹背”,其实这些人当中,未必都是不正常的,有些人往往是具有宝贵个性或者是有独特见解甚至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但是在方言面前就被委屈和冤枉了。例子很多,这是定襄代代相传的语言偏歧。

五台的方言也有意思。除了“江阳”“言前”相混之外,它还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咱们问“哪里?”它是“呢已”,同意别人的话时不说“那当然”,是说“外鲜来”,好不好是说“艳散不艳散”,对妈的哥哥弟弟不叫舅舅,是叫“九九”,叫妈是叫“嫫”。问话“怎么回事儿?”五台是说“左列哩?”。还有些是T Q不分:如钱儿碟子老天爷,他们说“钱儿切子老千也”。

(6)婆娑语系。这个语系比较突出的是原平和忻州。比如你我的“我”和爬坡的“坡”,普通话说——我们同川是——原平是说“GE”和“PE”;忻州就成了“AE”和“PE”了。普通话说“这样那样”,原平是“直喋勿喋”,我们同川人是说“争怪温怪”。当一个人同意别人的说法或做法时,这里的方言不是说“是是是”或者“对对对”,而是说“外红胜”;说别人好看,乡下的老人们不说好看和漂亮,而是说“切塔”——看那闺女才“切塔咧!”原平最特殊的字音是“舌移音”,这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比如“鱼”、“去”、“女”:原平人不读YU QU NV,而是在发音时突然把舌头向后移去,便成了“鱼”:搓鱼鱼,我出去,这个女女„„ 忻州方言的重点特色是在13韵的“婆娑韵”和“江阳韵”上。比如我、多、火、破、婆(老婆叫老婆和婆姨)、拖、锅、罗等等。所以《黄土高坡》这首歌用忻州话唱就有意思(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忻州话有个规律:凡是“婆娑韵”的字都出方言效果,其次是“江阳韵”的字。在1963年那个困难年代,有个中年妇女嫌她二哥肚大能吃,她和另一个同龄人是这样说的:“我的个婶子,你说我那个饿鬼二哥,他早上起来喝了三碗蛋汤,就上蒜瓣子,吃了三个馍馍两个窝窝,还有这么大的个玉茭子棒棒子,又上街上称了三斤果子二斤梨,吃了个大响光么干干净。真个妨主咧!”听来也普通,但是用忻州话一说,就是另一种味道了(略)„„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听了郝丛楼先生讲述的方言趣谈,您有什么感受呢?郝丛楼认为:方言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很有意义,对人们的意图表达和思想交流却有障碍,出现这种局限是很自然的。历史的时间是悠久的,方言的空间是狭窄的。这种“狭窄”是因为远年通信的闭塞和交通的落后所造成的,这是方言很难延伸和扩张的主要原因。(主持人)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言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发展障碍,但是,她那种独有的地方气息,乡土文化,却总有一股亲情和感染力,影响着被这方水土养育的人!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第四篇:霍邱方言研究

霍邱方言研究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霍邱方言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江淮方言。

悠久的历史,肥沃的水土,丰厚的人文气息,沉淀了富有特色的霍邱方言。下面我将通过霍邱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来介绍霍邱方言的特点。

一、霍邱方言与普通话同样词表达不同概念(1)肉

在普通话里“肉”的本义是指动物的肌肉,也引申为植物像蔬菜瓜果类去皮去核而中间可食的部分。

在霍邱方言中“肉”有三层含义:①普通话里“肉”的含义; ②还指食物嚼起来不脆、不酥,比如“这种软糖吃起来肉肉的”;

③形容人性子慢,动作迟缓,比如“你这个人好能肉啊”,就是指这个人动作太慢了。(2)斗

在普通话中“斗”是个多音字,意义非常多。下面我将列举普通话中的常用义,读第三声时常意为①装东西的器具;②星名;③像斗的东西,比如“斗笠”。读第四声时常意为①对打;②争胜;③拼合、对准,比如“斗眼”。而在霍邱方言中,“斗”的意思可谓是相当的丰富,除了包含所有普通话中的含义外,还表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来。比如:①吃,“你斗不斗饭?”意为“你吃不吃饭?”②玩游戏,“斗牌”、“斗象棋”、“斗骰子”、等,这里的“斗”分别意为“打”、“下”、“投”。③答应,“你到底斗不斗?”意为“你到底答不答应?”④还有表示做什么事,“你斗什么?”意为“你干什么?

在霍邱方言里“斗”的含义远不止我所列举出的这几个,它在霍邱方言里是最常用的动词,它几乎可以表达所有动词的含义。(3)走场

在普通话中,“走场”是指出场、在舞台上走步配戏,但是在霍邱方言中“走场”有了新的含义:①是指做出不符场合、常规、常情的言行。特别是官场上有诸多繁文缛节,所以走场的频率要高出许多。②是指丢脸、没面子。比如“你刚才在大家面前太走场了。”(4)厚

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普通话中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厚度、深或重、还有重视的意思,比如“厚薄”“厚此薄彼”等。而在霍邱方言中还有“请客”之意,比如“过两天厚你”即意为“过两天请你吃饭。”(5)板

在普通话中“板”一般意为片状的较硬物体,像“木板”、“石板”。在霍邱方言中还可表示“丢弃掉”,比如“把这不要的板掉吧”,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扔掉。(6)尖

在普通话中指①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②声音高而细;③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④感觉敏锐。

在霍邱方言中除了涵盖普通话中的所有释义外,还表示人小气、吝啬。如“你看他这人好尖。”(7)果子

普通话中是指果木树结的果实,在霍邱话中还可指“一种长形或圆形的糕点”,比如“你吃不吃果子?”,另外还有种特殊用法比如“鸡果子”,就是指鸡蛋,因为鸡蛋也就是鸡的果实。(8)瓤 普通话中指瓜果的肉心,比如“西瓜瓤”,在霍邱话中还可形容物软或身体弱,比如“这根棍子有点瓤”,“病还没好,身体还瓤得很”之类。(9)盐子子

在普通话里仅指“盐的结晶体”,而在霍邱方言中还可以指“小冰雹体”,通常是在刚开始下小雪时说的,比如“天可真冷啊,下盐子子了。”

二、霍邱方言中有普通话里没有的词

(1)“不得劲”,“不抻坦”意为不舒服的意思,比如“我今天身体很不得劲”、“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毫都不抻坦”。

(2)“得味”,通常是事情做得不好、或话说的不恰当时,别人对你的讽刺。“你这人怪得味来,明明就是你做得不好,还怪我。”可翻译为“你真是让人受不了”。

(3)“好攒子”,是问时间的词,比如“现在好攒子啦?”就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现在几点了?”还比如“看你哭到好攒子?”

(4)“半拉橛子”, 是成年人称呼小男孩或比自己年龄小,备份小的一种略带贬义的叫法。比如“跟我比,你还是半拉橛子来。”

(5)“老达”,“二达”、“三达”等“数字+达”这类词语,这是在称谓上与普通话表达出的不同,指的是对爸爸的弟弟的叫法,也即我们常说的“小叔”、“二叔”、“三叔”等。

(6)“猫猴子”,指的是水怪或者是鬼之类的,通常用在父母为了不让小孩乱跑,吓唬小孩的语境当中。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千万别乱跑啊,外面有猫猴子。”;还有像“中午别去水边啊,不然水里的猫猴子把你吃了。”

(7)“烧包”,是指有点钱总想花出去,大多时候形容男子爱臭美、爱显摆炫耀、一副趾高气昂的骄傲样。例“你真能烧包!”,暗含讽刺意味即“你真是爱显摆。”

(8)“跷蹄子”,这是一种骂人或者诅咒人的说法,比如“你个跷蹄子”,或者表达一种不好的预感。如“我明天要跷蹄子了”意为我明天要完蛋了。

(9)“被页子”,就是指普通话里的“被单”、“床单”。如“马上我来铺被页子”。(10)“二性头”,表示贬义,是形容人有点傻,比如“你看他,跟个二性头似的”。(11)“那晃”,意为“那当然”。比如,一个人说“看来这次你赢定了”,另一个人答“那晃,你也不看看我是睡。”

(12)“胡子拉杈”,“鼻子拉杈”等这类“名词+拉杈”构成的词语,多含有贬义,“拉杈”就是指比较多,到处都是。“胡子拉杈”,意为满脸都是胡须。“鼻子拉杈”意为鼻涕弄了满脸。这类词都是形容人比较邋遢,不讲究。

(13)“锁耙子”,对应普通话中的“钥匙”。例“我的锁耙子不见了。”

(14)“杂八头子”,在霍邱方言中意为“小土块”,例“这块地里面杂八头子真多”。(15)“闷头拐”,是指人话不多但心眼多,常在暗地里使坏。比如“你看他表面上老老实实,实际上是个闷头拐。”

(16)“痞脸赛”,是指孩子故意捣乱,太过顽皮。比如“有些人给我听好了,别搁那跟我痞脸赛。”

当然,霍邱方言中的特色词汇远不止这些,不过,通过我所例举的词语和例子相信大家可以从中看出霍邱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方言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逐渐形成的,虽然方言的存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给不同地域的人交流相处带来不便,但是方言却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彰显,如果深入的了解便能领略到它的趣味。

第五篇: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扬州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朱荣晖

项目负责人:李 建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⑴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⑵国家政策的导向近年来,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扬州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扬州方言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3)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 文明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党和政府对扬州古城文化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⑴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扬州方言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准确描写扬州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二是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扬州方言词语运用的异同;三是研究扬州方言语法特点,初步建立扬州方言语法研究架构。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扬州文化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整理扬州文化典籍,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整理出版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扬州方言特色。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了了解“扬州方言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网易”“新浪”“雅虎”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扬州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明清地方志中散见的方言语料.(2)王世华.扬州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9.(3)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和指导组编.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4)王世华.《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85,(1)42(5)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中国语文,1985,(6)415-416(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方言,1987.(4).(7)李建.谈谈《背影》中的橘子.中学语文教学,1987,(11).15.(8)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90.(9)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98-105.(10)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续).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4).119-125.(11)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91-

99.(12)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

(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102-106,111.(13)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3).211-222.(14)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4).299-309.(15)吴继光 李建.扬州地方文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91,(4).75-79(16)王世华.扬州话的声韵调.方言,1992,(2)115-119(17)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本字考.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130-146.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18)吴继光 李建.扬州曲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盐城师专学报,1993,(2).52-55(19)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3).161-175(20)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1)何自胜 李建.《扬州风月记》词语例释.滁州学院学报,2006,(6),15-16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写了扬州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并在扬州方言语法规律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研究及其成果无疑对本课题研究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1)联系 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扬州方言特点研究”这个领域内,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要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既研究几者各自的情况,又进行彼此间的关系和整合研究;研究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调查,探究扬州方言的本质特征。(2)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以往的研究一般从文化人层面上分别进行,有时研究仅仅限定在“城里”“几个人”这个特定范围内;研究的重点不同。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关注城里几个老文化人的方言特点的研究,本课题则着重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区域人群的语言特点,对重点人群扬州方言语言特点进行精细化研究,试图作出较为清晰和相对合理的描述;研究的维度不同:以往的研究或是偏重于纯粹的语音、词汇研究,专门就语音、词汇等问题进行探讨,本课题则着力于整体的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切口不同。以往研究主要从语音、词汇入手,本课题研究主要从市区老扬州人的语言现实入手,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学术成果,对扬州方言的本质特点进行全方位研究。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⑴有助于探索并构建扬州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体系。⑵有助于探索并扬州传统文化研究、保护的途径和模式。理论价值:⑴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并从学术层面解决扬州方言本质特点问题。⑵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扬州传统文化挖掘、研究、开发何保护问题。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外部环境:国内外纯朴踏实的语言学研究的风气,为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行业基础:全国不同地区方言研究专家进行方言调查的成熟做法和他们积累的经验。

三、课题

下载方言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言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方言课题研究小结

    漳平市菁东幼儿园个人方言课题阶段小结 2013~2014学年 赖秀娟 《指南》指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

    汉语方言研究历史简述

    论变形记的主题 姓名:陈明江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201411582013 《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奠基者之一的卡夫卡享誉世界的寓言式的名著。他讲述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1内容简介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摘 要 本文是关于闽南方言词语中谐音现象的研究,以闽南方言里的谐音现象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谐音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它们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实用价值,使人们......

    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

    方言 简介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它比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还要早一百多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全名叫做《輶(yóu犹)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

    浅谈连云港方言

    汉语言应用与写作 期末论文 文化与传播系 20076103 陈辰 浅谈连云港方言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古称海州,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