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山市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保山市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1-04-28来源:保山日报网作者:杨天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8亿多人,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开始,保山市在施甸县和昌宁县进行试点,本人结合试点工作发现的问题,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见解。Y9g保山日报网
一、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因素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实施的因素众多,从施甸县和昌宁县的试点情况来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舆论的因素。主要包括宣传的方式和宣传重点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保怎么宣传,如何宣传,宣传什么尤为重要。二是农民的意识问题。一方面是农民的社会养老意识不强,一方面是农民存在担心和顾虑,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认为依靠家庭和土地来养老最安全、可靠。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由于新农保制度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补助的筹资原则,也就是说农民参保的人数越多,村级集体经济补助的就越多,这就造成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推动新农保工作不积极。四是制度本身的因素。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碎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如何衔接、平衡、联系、转移,使制度的设计更合理、更公平、更有长效性尤为重要;其次新农保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国家也没有出台统一规范的制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五是平台建设的因素。农村工作覆盖城乡,地域分散,交通不便,“无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多,业务技能缺乏”是当前新农保工作实施的现状和掣肘。新农保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事关农民养老切身利益,必须做到“人员、机构、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六是基金管理的因素。农村养老基金在运营和监管中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再者是新农保基金缺乏有效的投资运营渠道,基金保值增值难。Y9g保山日报网
二、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Y9g保山日报网
(一)加强宣传是做好新农保工作的前提Y9g保山日报网
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政策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理解党的惠民政策,积极主动参保。Y9g保山日报网
(二)领导重视是建立新农保工作的关键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个人自愿缴费,乡(镇)、村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可转移”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Y9g保山日报网
(三)健全机构是新农保工作强力推进的保证Y9g保山日报网
要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新农保经办机构,实现“人员、机构、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加强新农保工作考核奖励力度。Y9g保山日报网
(四)网络延伸是提高新农保服务质量的基础Y9g保山日报网
加快新农保工作信息化进程,是提高新农保工作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的基础性工作,要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联网,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现村级四级联网,方便参保农民办理各项业务。Y9g保山日报网
(五)完善制度是确保新农保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Y9g保山日报网
新农保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
充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研分析,使新农保工作更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对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Y9g保山日报网
(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Y9g保山日报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必须政府组织,统一制度,加大推力。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投入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方面基本缺位的现状,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Y9g保山日报网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Y9g保山日报网
首先,分地区推进。在贫困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政府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来进行,建立起以生活救济和生活资助为主的救济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温饱型农村,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应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养老方面的基本保障,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其次,分人群实施。在同一地区内部,由于其人群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方式、保障水平和需求不同,必须分批推进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险。Y9g保山日报网
(三)稳妥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换、衔接问题Y9g保山日报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日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情况已不可避免。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可以相互转换、衔接。一是要预留制度接口,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三是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为新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转换、衔接提供技术支持。Y9g保山日报网
(四)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Y9g保山日报网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以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第二篇: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按照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于2009年下半年部署实施,并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向城乡全体居民覆盖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对新制度有个全面的认识及对政策起到引导作用。为此,今年暑假我和两名同学一起深入调查群众,拜访基层干部,具体了解这一政策。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老年化浪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政策。在这一重大的惠农政策中,农民和基层干部作为参与主体与政策执行者,他们的认知和意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他们的意愿应当成为改革推进中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我们三名大学生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居委会于7月15号到25号对农户和基层干部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
一农民对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认知与意愿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们在港南居委会前后十天共计向农民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认识,意见,参与意愿,个人缴费预期等l1个问题。
根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如下: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外出务工和经商收人为主要来源的农民分别占73.3%、2.3%、2.2%、2.3%、20.9%和6.5% ;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1O000一l5000元、l5000—2O000元、20000一25000元、25000—30000元、30000元以上的农户分别占20%、23.9%、17.9%、14.6%、6.8%、5.7%、11.3% ;家庭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在50%以下、50% ~80%、8O% ~100%、100% 以上的农户分别占13.9%、36.9%、44.6%和4.5%。
由此可见,当前农民收入状况表现出三个特征:(1)大多数农民主要收入仍来源于农业,外出务工收入日益上升,在部分地区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养老功能出现衰减;(2)整体上看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3)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农民家庭几乎没有什么积蓄,伴随着农民的家
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年生活风险明显增加。农户的收入状况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能力越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越高。
(二)农民的认知与意愿
1.参保意愿强烈。被调查农户对“您是否愿意参加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79.43% 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5.25%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另有15.32%的农户表示“无所谓”。可见,大多数农户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诉求表现较为强烈,但也存在一定分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老农保”)本身仍存在社会化低、覆盖面窄和保障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参保人员养老的需要,导致一部分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2.对政策了解不足。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了解不多,其中仅21.42% 的农户表示了解,5O.26%的农户表示了解一些,28。32%的农户表示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的了解仍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上,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匮乏;同时也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尚存在诸多未到位之处,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个人缴费预期差异明显。
根据个人收入情况,愿意每月缴纳10元以下、lO一2O元、20~3O元、3O一4O元、4o一50元、50—60元、60—100元和100元以上用于自己养老保险的农户,分别占15.8%、17.2%、14.6%、7%、14.7%、3.5%、16.2%和11%。由此可知,愿意每月缴纳保费在lO~2O元的农户比例相对最高,接近七成的农户愿意每月缴纳的保费在50元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每月缴纳的保费在10元以下的农户和100元以上的农户,都分别超过了10%,两极分化明显。通过进一步统计验证发现,农户个人缴纳保费预期的离散系数高达1.22④,表明农户内部对个人缴纳保费的预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
4.对老年人基本生活费用预期比较一致。
对“您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每月大约需要多少钱,可以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认为需要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400— 5o0元、500元一600、600—700元、700—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农户分别占
2.3%、16.33%、22.81%、1 8.23%、18.94%、8.51%、4.O1%、4.71%和4.06%,接近九成的农户预计目前老年人每月需要的基本生活费用在500元以下。农民在缴费意愿和对生活费用预期上存在较明显的背离,“少交钱多受益”的想法比较明显。
二、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与建议分析
本次调查共向港南居委会基层干部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0份,有效回收率为92.67%。调查内容包括基层干部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看法和建议等7大问题。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充分认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超过九成的基层干部对此表示赞同,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在对当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的判断上,80.75%的基层干部认为完全具备条件,7.46%的基层干部认为具备一定条件但存在较大困难,2.51% 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不具备条件,9.27%的基层干部表示无法判断。
(二)对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判断
建立和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l% 的干部认为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农民对有关政策了解不足,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匮乏”,25.4l%的干部认为是“管理体制不顺,存在一定管理风险”,10.33%的干部认为是“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束缚”,7.52%的干部认为“农民收入低,支付保费的能力弱”,6.49%的干部认为是“地方财力和集体经济单薄,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弱”,4.4%的干部选择了“其他困难和问题”。
三 结论
(一)当前港南居委会建立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十分紧迫且条件具备
1.“两道防线”受到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家庭结构的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农村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两道防线受到更大冲击,农村养老问题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农村
养老成为当前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2.农民阶层分化的复杂性。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使农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以及谋生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务工、经商活动,呈现出多重性和多元化的身份特点。而不同群体对社会保障的具体需求与承受力也各有不同。以上矛盾都迫切要求政府必须彻底破除城乡社会保障的栅栏,改革原有的缺少政府资金支持、低水平、小区域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大力调整财力支出倾斜及各方面资源配置,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使亿万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3.探索经验丰富。近几年来,射阳县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各乡镇,居委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本次调查显示,广大农民参保意愿强烈,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在新农保政策未进入试点实施前,仍有将近八成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说明多数农户的保障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需要以这种途径来规避老年风险,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广大基层干部思想认识统一,超过九成的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表示赞同,同时有八成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当地完全具备条件建立和推行该项制度。这说明,广大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在更长时期内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议
1.应充分考虑不同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缴费能力,兼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上的差异,使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地覆盖到全体农民。
2.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这种宣传不仅需要介绍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策略,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认识到自身的老年风险,让农民转变完全信赖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同时也要宣传农村老保险是一个“权利和义务对等”、“付出(缴费)与受益(领取养老金)相对应”的制度,培养他们自我保障意
识和投人保险的消费习惯,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3.必须在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农民在收入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首先会考虑子女教育、修建住房、生活必需品等最基本最迫切的消费;保险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虽然他们愿意参与,但却没有支付能力。因此,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提高他们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识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在未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干部最重要的中心工作。
四 感想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是我做过的最成功的一次,我第一次以社会主人公的意识去 认识社会,探讨社会,让我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经历。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从实践中反思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干力量。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制度区别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开展原因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为主,仍然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办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4.2.1”家庭人口结构将普遍出现,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弱。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解决养老问题将来主要靠社会保险。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当时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基本算法是,(领取养老金时账户中的钱÷139×12)+(55×12)=每年获得的养老金数(不包括利息等)。
机制措施
在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中,国家直接发放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只占一部分,农民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个人账户是新农保养老金中的核心,也是支撑农民养老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部分贫困地区补贴乏力,以及政府“补贴倒挂”和缴费档次偏低等原因,新农保的缴费能力还比较低,这也是现阶段养老金“微薄”的重要原因。
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虽然我国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建立了有史以来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仍有几千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没参保。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补贴标准,同时提高国家或省级对该地区的补贴比例,确保政府补贴总额不减少,保证对农民的激励作用。
“其次应尽早制定更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正向引导、多缴多得。”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副处长黄海萍说,在农村地区,最低档次和较高档次的补贴标准差距并不大,因此农民缴纳较高档次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政策,提高较高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激发农民的缴费积极性。
增设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也是提高农民养老金缴纳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专家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在原有缴费档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缴费档次。目前,我国已有四川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设缴费档次到1000元,宁夏还在1000元之上增设了2000元的档次,其他地区可以适当增设缴费档次。
最后,还应建立“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为引导和激励农民,特别是那些16至45周岁的青年农民早参保,建议对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加发一定基础养老金,或按缴费年限不同,增加不同比例基础养老金。
第四篇:关于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段 由 仙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是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要求。截止2011年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县区纳入了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总覆盖面约占60%,共计3.58亿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共有8922万人领取了新农保养老金。随着《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日趋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以家庭、土地为主的传统养老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建立定型完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在积极探索实行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各地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与构建长期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求相比,仍存在保障水平低、基金增值难、可持续性差、转续衔接难等一系列问题。
(一)保障水平仍然偏低。随着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全覆盖正式启动,农村居民养老从此有了制度保障,数以万计的农民将领到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障从无到有,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全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仍然偏低。如果按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个档次,在不计利息、且现行基础养老金金额及政府补贴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参保人今年45岁,年缴费100元,连续缴费15年,到60岁时每月能领到养老金104元,这一数额明显低于2011年全国农村低保线每人每月143.2元的标准。也就是说,该参保人l5年后领到的养老金还不及现在全国农村的平均低保金。
(二)蕴藏隐性债务风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农民社会养老意识的加强,农村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截止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其中1.05亿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15.4%,比全国高出2.14个百分点。据有的专家预测,我国农村老龄化将在2011-2020年快速发展,2021-2030年高速攀升,2034-2060年高位运行。由于农村老龄人口增速迅猛,要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持续性,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和进行社会统筹的财政资金必然大幅增长。另外,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县、乡两级和村组集体要承担基金筹集中的一半左右,现行财政体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养老基金筹集的风险。
(三)基金难以保值增值。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试点的全面推行,基金总量也将急剧增加,利用基金滚存结余的运营实现保值与增值,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十年来地方养老金的投资收益不到2%,截止2010年底,属地方管理的养老金结存1.5万亿元。在目前高通胀的背景下,地方养老金却处于缩水的状态。由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只允许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不允许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和直接投资,这就使新农保基金只能通过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容易导致基金增值缓慢,甚至出现贬值的情况。
(四)政策转续衔接不畅。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失地农民由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换成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换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城农民工由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换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情况再所难免。实现“新农保”与其他社保在一定范围内规范转续,结算续转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承认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还缺乏详细的实施办法。尽管新农保确定了体制转续的相关措施,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续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着力点
(一)强化各级政府主导作用。从国外经验看,农民收入
较低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为缩小城乡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各国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时大都奉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对农民养老保险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或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养老保障。因此,要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突出各级政府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坚持以财政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计划。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的事权、财权关系,实现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投入的制度化、常态化,以较好的财政状况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把农村居民不重不漏、应保尽保地纳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
(二)立足实际有序分类推进。鉴于特殊的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的实际,可以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参保问题。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水平,可依法实行强制保险,以保证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稳步扩大。在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地区,可采取诱导性方式,由政府宣传引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在欠发达地区,坚持“低档次、先入轨、后提高”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可采取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增加社会救助资源的配臵,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另外,各地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
承受能力,通过探索建立财政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转移支付的分级补贴机制,实施分类保障、梯次推进,以制度优越性吸引农民自愿参保。
(三)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基础,是个人缴费档次、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标准的提高。如果不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待遇水平,往往会出现基金支付风险和制度运行的不可持续。因此,多元主体共同出资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府要加大劳动就业培训力度,广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就业水平,制定相关的促农增收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农民参保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让社保政策措施深入人心,为新农保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努力拓宽新农保基金的筹集渠道,除增加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外,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集体补助所占的比重,并动员有能力的农民提高其投保档次。
(四)确保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允许社保资金投资的国家,其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0%,公司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投资3%。应出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政策,放松地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制,为新农保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借鉴国际经验和依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在保留必要的备用金的前提下
可以有存人银行、购买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房地产等投资渠道。要切实加强对保险基金的运作,委托专业管理机构对基金进行多元化的组织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水平。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新农保基金监管机构,制定新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有效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运营风险。
(五)实现城乡养老保险接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应保持开放性,使其具有与原城镇职工和新农保的接口,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做实个人账户,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社保衔接并轨和转换。同时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赋予社会统筹账户基本养老金既得受益权,使社会统筹账户成为一个可以携带的账户形式,便于流动人口异地转移就业时保险关系转续。新农保要适当保持弹性,预留制度接口与城保、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计划生育对象的养老补助等相互衔接,保持制度的兼容性。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转换的详细办法,充分考虑其制度的可携带性和转移性,体现农村居民个人账户与非缴费型账户的既得受益权,当参保人员身份转变后,能够实现养老保险待遇的转移和参保年限的积累。
(六)加快新农保法制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农村养老保险一直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不仅没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应法律,而且已经制定出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普遍存在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造成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基金管理缺乏约束性。因此,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性质、组织结构;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办法;规定村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主等的法律责任;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扶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式等等,使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
(七)确保基金规范管理运营。新农保涉及范围广泛、运行周期长,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备的政策和严格、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国外比较一致的做法是设立全国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门管理机构,下设各级经办机构,全国性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下级机构承担保险业务的开展、资金的筹集和保险费的发放。这种分级负责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不仅能够满足在比较分散的农业人口中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的需要,同时也能够集中全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挥全国性机构的信息、人才和管理优势以及资金规模效应,使保险基金最大可能地保值和增值。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交由金融部门,利用银行现成的体系进行管理,保证新型农保基金管理安全。
第五篇: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须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要加强立法,为农保资金的运营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监管,防治农保基金的挪用、挤占、挥霍与浪费。要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为农保资金的投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