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应商监控和评估控制程序
5.0供应商监控和评估控制程序
1.0 目的为保证供应商提供合格原、辅料,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卫生。
2.0 范围
适用各种原、辅料的供应商监控和评估。
3.0 职责
3.1 品管部负责确定原、辅料和生产用水的卫生标准;
3.2 相关部门负责原、辅料的质量验收工作;
3.3 品管部负责对原、辅料质量验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以及供应商的监控和评估;
3.4 仓管负责核对原料、辅料的规格,数量,接收符合要求的原料、辅料。4.0程序
4.1 原、辅料验收前,供应商必须提供产品有效的质量保证书;
4.2 原料验收必须按照标准,对原、辅料抽取样品,进行评价和检验;
4.3 生产车间必须在获得和验收结果和检验报告合格后,方可投产;
4.4 原、辅料验收时,做好批号、数量、重量、产地、到货日期和供应商等记录;
4.5 冻结原、辅料验收后,及时存放指定保温库内;鲜活原、辅料先在指定车间进行冲洗后,才能进入保鲜或加工;
4.6 每批原、辅料经验收,进行质量评价和卫生检验后,如质量与本公司标准要求不符或与供应商质量保证书要求不符,加工后产品卫生质量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时,全批原、辅料如数退回供应商;
4.7 对经验收不合格的原、辅料存放库、车间,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4.8职责
4.8.1品管
1)原料验收之前,要查看相应的原料供货证明;辅料验收之前,要查看相应供
应商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
2)从总体上检查原料、辅料的外观、形状、规格、颜色、气味,看是否有明显的缺陷。
3)按一定的比例抽检原料、辅料,对照标准进行检验和评价。
4)对于水产品原料,还要检查测量温度,观察原料的形态和新鲜程度,必要时
要品尝原料的味道。
5)检查运输工具的卫生状况以及原料、辅料在其中的存放情况。
4.8.2化验员
1)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验。对水产品原料,检测微生物、氯霉素、硝
基呋喃等指标。
2)根据检测结果,对原料、辅料作出合格与否的判断。
4.8.3仓管员
1)检查核对原料、辅料的规格,数量。
2)只有验收合格的原料、辅料才能接收入库。
3)作好原料、辅料的批号、数量、重量、产地、到货日期、供应商等记录。
4.8.4其它事项
1)原料、辅料验收要作相应的记录;
2)拒收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如数退回供应商。
5.0要求
5.1 供应商登录与初步评价
5.1.1由生产车间、仓库及其他部门视公司实际之需求寻找适合的供应商,同时收集
多方面的资料,如质量、服务、交货期、价格作为筛选的依据,并要求有合作意向的供应商进行评估。
5.1.2由品管部对供应商资质进行初步评价,挑选出值得进一步评审的供应商,召集
及相关使用部门、仓库相关部门人员,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审。
5.1.3生产车间在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评价时,需确定采购的材料是否符合政府法律法
规的要求和安全要求,对于有毒有害化学物品,须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5.1.4对于提供原料的供应商,直接由品管部对其进行初步评审,并要求提供相关的证明。
5.2现场评审
5.2.1公司根据所采购材料对成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采购的材料分为关键、重要、普通材料三个级别,不同级别实行不同的控制等级。
1)关键材料:原料
2)重要材料:PE袋/膜、真空袋、纸箱和辅料等
3)普通材料:清洁用具、设备零部件、办公用具等
5.2.2对于提供关键材料的供应商,由品管部独立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审,并由品管
部填写《备案养殖场评估记录》,品管部签署意见。
5.2.3对于提供重要材料的供应商,由生产车间协同品管部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审,品管部签署意见。
5.2.4对于普通材料的供应商,无需进行现场评审。
5.3样品需求与供应商送样
5.3.1对于原料样品,由品管部在现场进行抽样。
5.3.2如公司有样品需求,由采购部采购,采购人员根据样品提出详细的技术质量要求,如品名、规格、包装方式等。
5.3.3样品应为供应商正常生产情况下的代表性产品,数量应多于2件。
5.4样品的确认
5.4.1原料样品可以自检或送官方机构检验,检验结果正本由品管部负责保存,副本或复印件给回供应商。
5.4.2重要材料的样品在送达公司后,由生产车间、品管部完成样品的材质、性能、尺寸、外观质量等方面的检验。
5.4.3经确认合格的样品,需在样品上贴样品标签,并注明合格或不合格,标识检验
状态。
5.5合格供应商名单
5.5.1在供应商基本资质和《备案养殖评估记录》二份资料完成后,品管部将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交总经理批准。
5.5.2原则上一种材料,需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合格供应商,以供采购时选择。
5.5.3对于惟一供应商或独占市场的供应商,可直接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5.5.4《合格供应商名单》在每次的供应商考核结果得出后修订,删除不合格供应商,修订后的《合格供应商名单》由总经理批准生效。
5.5 供应商的考核
5.5.1考核对象: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的所有供应商。
5.5.2考核方法:对供应商实行年度评估。
5.5.3采购人员需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同时应记录由于供应商原因引起分批发运造成的超额费用。
5.5.4考核频率:关键材料的供应商每半年审核一次,重要材料的供应商每年考核一次。
5.5.5考核结果的处理
1)仍列为合格供应商。
2)要求其对不足部分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供应商评价小
组对其提交的纠正措施和结果进行确认,并决定是否对其采购,还是减少采购量;
3)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中删除,并终止对其采购。
5.6 养殖场的监管
5.6.1公司设置专人(质量监督员)对养殖场进行日常监管;
5.6.2质量监督员对养殖场每造的养殖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5.6.3对有严重不符合项的养殖场,停止其对公司的供货,并向CIQ部门报告。严重
不符合项整改不合格的,解除其合格供应商资格。
6.0相关文件
6.1 《原料安全控制程序》
6.2 《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0相关记录
7.1 《合格供应商名单》
7.2 《备案养殖评估记录》
7.3 《纠偏措施报告》
第二篇:013测量和监控装置控制程序
013-PG 工业有限公司
测量和监控装置控制程序 版本:B0 1.0 目的
对用于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测量和监控装置进行控制,确保测量和监控结果的有效性。2.0 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和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装置。3.0 术语和定义
检定: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确定并证实计量器具是否完全满足规定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计量器具:凡能用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量具、仪器、仪表、标准物质和专用测量设备,统称为计量器具。4.0 职责
4.1 品管科(计量器具管理部门):
对本程序执行负管理责任,负责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检定/校准和管理。4.2 使用部门:
负责测量和监控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5.0 作业程序
本公司的计量器具分A、B、C分类管理。5.1分类方法
5.1.1 属国家规定列入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作A类处理。5.1.2 属下列范围的计量器具均作B类处理。
a)用于产品质量特性的计量器具,对检验、测量数据准确性要求的; b)用于工序控制、产品检测对测量数据有要求的; c)用于本公司内部核算物资管理方面的; d)其它要列入周期检定的计量器具。5.1.3 属下列范围的计量器具均作C类处理 a)在工序控制质量检测中无严格测量要求的; b)准确度要求很低,且性能稳定,量值不易改变的;
c)无准确度要求,又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形成,安装在设备上不可拆卸的。5.1.1 分类管理
5.1.1.1 A类计量器具的管理
a)A类计量器具必须制定检定计划,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计量法规送上一级计量检定机构检定; b)A类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上一级计量检定机构按检定规程确定; 013-PG 工业有限公司
测量和监控装置控制程序 版本:B0 c)A类计量器具的检定、测试、校准等文件资料要完好保存。5.1.1.2 B类计量器具的管理
a)B类计量器具公司内部制定校正计划,按照校正计划送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b)当生产线连续生产,计量器具不能按期送检,需要超过有效期使用时,由使用部门向品管科提出申请,经计量管理人员审核批准,可延长使用期限,但最长不超过原检定周期的1/12,到期后须立即送检。
c)B类计量器具的检定、测试、校准等文件资料要完好保存。5.1.1.3 C类计量器具的管理
a)C类计量器具以满足使用为原则,一般不安排检定周期;
b)对准确度无严格要求,且测量性能稳定,又是低值的计量器具,在投入使用前作一次性校准或以出厂合格证确认;
c)固定安装在设备上,随设备进本公司的计量器具在设备大修时根据需要作校准或更换; d)C类范围计量器具的文件资料原则上不作长期保存。5.2 计量器具的采购、验收、领用
5.2.1使用部门选择、配备计量器具的原则是根据生产工艺过程要求,提出所要采购的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等技术指标,保证该计量器具的精度大于或等于于被测物的精度要求,且保证测量效率满足生产要求。
5.2.2使用部门需要购置时,将“计量器具购置申请表”送品管科进行计量技术审核,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交采购科进行采购。
5.2.3采购科进行计量器具采购时,须按照计量器具购置申请表内容要求,本着择优选购原则进行采购。
5.2.4采购来的计量器具经品管科检定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对检定/校准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采购科负责更换或退货。对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由使用部门办理领用手续,并送到品管科登记,纳入计量器具台帐。5.3 计量器具的校准
5.3.1 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计量器具,无论是新购的、借来的、客户提供的还是本公司所有的,一律按规定周期或在使用前进行检定,不经检验和校准的计量器具不得使用。5.3.2 对于本公司拥有的计量器具,品管科应按5.1条款的规定,制定检定周期,并排出周检计划并按计划提前将计量器具送检或受检,并汇总执行情况。检测单位必须具有法定资质。5.4 计量器具的标识
经过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根据检定结果,由品管科负责进行状态标识。
5.4.1 检定结果为合格或准用(无量值传递和技术参数、只有定性概念、暂无检定规程的为准013-PG 工业有限公司
测量和监控装置控制程序 版本:B0 用)的贴上合格或准用标志,并注明其检定有效期,(对属一次性检定的计量器具有效期应划去);
5.4.2 检定/校准后,对于某项指标不符合技术要求,但仍可以在一定量程范围内满足使用要求的计量器具,由校准人员出具检验报告,并进行标识,并注明限用范围。对于使用“限用”的计量器具,使用部门应严格限制使用地点和范围。
5.4.3 对于生产现场暂时不能移走或拆卸的报废计量器具,粘贴报废标志; 5.4.4 长期不用的计量器具,贴上封存标志。5.5 计量器具的保养、防护
5.5.1 使用部门应做好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工作,如需在库房长期存放使用部门应做好封存工作,且库房应具备通风、防潮、防腐等基本条件,确保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5.5.2 为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除计量人员外,严禁其他人员擅自对计量器具结构进行调整。
5.5.3计量器具搬运时,使用部门须负责采取或提供保护措施,保证其测量性能不受影响。5.5.4计量标准、关键重要测试设备,未经品管科主管批准,不得擅自搬运。5.6 不合格计量器具的处理
5.6.1 对超过有效期、或无状态识别标志、或封印的完整性被破坏的计量器具,都视为不合格计量器具。
5.6.2当发现不合格计量器具时,使用部门应立即通知品管科进行确认。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经品管科检修、确认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5.6.3当计量器具在使用中发生故障,或使用者对测试数据产生怀疑时,由使用部门向品管科申请重新检定,重新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5.6.4 对A、B类计量器具,当检定/校准后发现计量器具偏离校准状态,确认为不合格计量器具时,检定/校准人员须立即通知使用部门,并下发失准通知单,注明偏离(超差)数值,并注意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5.6.5 对偏离校准状态的外校计量器具按5.6.6条款进行处理。
5.6.6对偏离校准状态(超差)的计量器具,使用部门根据“计量器具失准通知单”,及时评定使用该计量器具检验和试验的产品的有效性,并保存评定记录。
5.6.7品管科对修理好的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校准或检定,合格后纳入周期检定计划,使用部门再投入使用。
5.6.8 对于多次修理仍不能修复的、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使用部门填写“计量器具丢失、报废申报表”实施报废。
5.6.9对于报废的计量器具,由品管科统一收回、销毁,以防不合格计量器具流入生产现场。013-PG 工业有限公司
测量和监控装置控制程序 版本:B0 6.0 参考文件
6.1《计量器具编号规定》 7.0相关记录
7.1《计量器具管理台帐》 7.2《校正计划》
7.3《计量器具日常点检记录表》 7.4《计量器具丢失、报废申报表》 7.5《计量器具购置申请表》 7.6《计量器具失准通知单》
第三篇: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其观点和看法不受政府利益和本位主义影响,能更好地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真实性。
(二)确保评估有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为消除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以满足公共政策评估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另外,还要依法构建相应的问询制度,作为社会组织和公众有权依法问询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不需要保密的所有信息,而被问询的机构和成员必须依法根据有关制度和程序作出回应,并且也要对所公开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我国各级政府和决策机构除了法律应予保密的信息之外,其他一切有关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执行状况、评估结论等情况应通过公告、网络等各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传播,增强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杜绝“黑箱”操作。
(三)完善政策评估的制度保障,实现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首先,实现政策评估工作的程序化。通过制度规定除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政策外,各项政策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进行程度不同的评估。评估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论公布于众。其次,要建立评估基金。政策评估是一次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长期深入到实践中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因此,必须建立政策评估基金,以免政策评估成为“空中楼阁”。最后,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
(四)科学地运用政策评估的方法。评估者应熟练地掌握各种评估方法和技术。目前常见的评估方法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自我评定法等;政策评估的技术主要有计划评估技术、重要路径法、成本利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等等。每种方法与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三、我国公共政策监督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大监督,各级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的比例过高,将有可能削弱人大对公共政策行使监督权,人大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缺乏具体的法制保障。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在加大对政府执行政策的监督力度,进行实质性和深层次的监督时,就往往会碰到法律依据的问题。
(二)行政监督。我国政策监督主体较多,各监督主体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影响了监督的实际效果。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对之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否正确,很难予以判断,也使监督的方式、程度、组织措施极不健全,因而,使监督主体难以有效地实施权力。
(三)社会监督。一是新闻舆论监督程序不规范。出现了“六多六少”的现象,即:监督一般性问题多,监督重大问题少;监督中层、基层问题多,监督高层问题少;监督个人问题多,监督单位问题少;监督下台者的问题多,监督在位者的问题少;监督外地问题多,监督本地问题少;监督别人问题多,监督自己问题少。二是公众监督投诉渠道不畅通,政务透明度不高,群众真正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却不愿或不敢公开,造成群众监督无的放矢。
四、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监控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人大监督权力。在《人大监督法》的实施中应该建立和完善人大监督委员会等专门监督机构,担负起日常监督工作,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落实。要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通过培训或举办法制专题讲座等形式让人大代表和常委会人员熟悉《人大监督法》等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了解监督的形式、程序和方法,强化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政策问题上。
(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监督主体职责。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主体的职能界定和层级关系,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监督主体要真正做到有效地监督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政策执行活动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外,其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于众;二是要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主要是执政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和政府的监察机关。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进现行的监督体制。三是要加强行政监督立法。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行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最需要的是加快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实践中迫切需要的《行政监督法》、《公务员监督法》等相关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同时还要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把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作风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完善社会监督制度。要完善舆论和新闻媒体监督制度,媒介监督应走向职业化。要完善公众监督制度,强化公众监督的法律保障,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要完善信访和举报的体系和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举报有门,切实保护好公众的举报行为,鼓励公众举报违法行为,同时对查处案件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举报人;二是扩大公众在干部选任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和监督权,加强公众对干部的监督,采用多种途径让群众参与选贤任能;三是要坚持政务公开与公众监督有机结合。对凡是涉及公共事物、公共服务的事项,只要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公众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要认真对待公众的监督反馈意见,避免政务公开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第四篇:离职雇员及终止合作商控制程序
浙江新屹服装有限公司
离职雇员及终止合作商控制程序
1. 目的本程序旨在控制离职雇员和终止合作客商进入我厂区,严格遵守C-TPAT有关控制非准许进入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所有离职人员(含辞工,自离,解雇)和已终止合作的客商(含供货商,承包商)。
3. 定义 无
4. 工作职责
由安全经理负责策划,由行政人事部、采购部配合保安部执行。
5.工作程序
5.1 有雇员离职,行政人事部需记录于“员工辞职申请表”,清晰注明离厂人员姓名、时间、原因(方式),并提供相关资料给保安部。
5.2 有雇员辞工或被解雇时,雇员应将自己的厂服及工作帽及厂牌交回给行政人事部,财务部给予结算工资,然后凭安全经理签发的《出门条》出厂,出厂时,行李包裹等须接受检查。
5.3 保安人员严密监视有自动离厂人员利用其未被收缴的厂牌混入厂区,发现此类事件,可强行收缴其厂牌,拒绝其进入。
5.4 一般情况下,被解雇的员工是不可再次聘用;自动离厂和辞工的雇员亦须在最少三个月后才可被聘用。
5.5 采购部应及时将因故终止合同的供应商,承包商和客户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提供给保安部门,内容应当包括客商单位名称,终止合同的时间,原因以及经常往来我公司和业务人员姓名等资料。(终止合同的客商的通知)。
5.6 保安部接采购部通知后,再有终止合同的客商要求进入厂取,可予拒绝。如属确有需要,须征得安全经理和采购部经理同意凭其签名的《出门条》方可进入。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7.1《放行条》
7.2《离职员工记录表》
第五篇:监控值班员应知应会
监控值班员应知应会
一、应知应会
1、一般要求:
(1)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是双回路供电,两回路分别取自指挥中心楼和变电所,并且在主用线路停电时能够切换。
(2)要掌握监测监控系统都安装了哪些传感器,各种传感器数量。各种模拟量传感器报警点、复电点、断电点、以及断电范围。
(3)监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历史曲线、实时曲线查看,监测监控日报表和重要历史曲线、人员定位行动轨迹打印,了解掌握各种打印机性能。
(4)监测监控系统各个传感器添加和删除、各个传感器报警点和闭锁设置。人员定位系统各个基站添加和删除或移动、人员档案修改。
(5)监测监控系统远程断电操作、人员定位系统轨迹回放、各种呼叫功能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切换到大屏上、视频录像回放、通信联络中如何对全井下电话全呼、组呼、如何录音、放音。LED屏内容如何修改和更换。
二、注意事项:
1、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必须熟练
2、必须遵章守纪,持证上岗。爱护设备,遵守上机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交班制度,听从调度指挥,做好本班一切工作。
3、认真填写监测监控运行日志和异常情况汇总日报表,随时掌握采掘进度,并按及时掌握监控探头的实际位置,准确反映系统的运行情况。
4、发现系统无数据、数据不更新、不上传;瓦斯警报点定义不当、瓦斯曲线不正常;CO浓度超限、温度超高;主扇或局扇停止运行;风流短路或受阻、差压异常;馈电异常报警等情况,必须立即通知调度员、值班领导进行隐患排查,并由当班调度员将所发生异常情况报告上一级调度机构,而后随时汇报处理情况和接受上级调度指令。
5、发现瓦斯超限报警,必须立即通知调度员及值班领导组织隐患排查,并将瓦斯超限原因、采取措施有当班调度员报告上一级调度机构,而后随时汇报处理情况和接受上级调度指令,监控值班员做好记录。
6、监测监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值班人员应立即向值班领导报告。积极组织厂家和系统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有当班调度员应向上一级调度机构报告,监控值班员做好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原因以及处理办法和恢复正常的记录,留档备查。
7、收到上级管理部门的传真和通知、文件后,必须马上报告调度主任、值班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并做好记录。
8、必须遵守机房、调度监控室内等管理制度,不得用计算机危害公共安全、网络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或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活
动,不得传播和发送与安全生产无关的其它信息,不得安装与监测系统无关的任何程序,值班人员或其它人员不得玩游戏、播放光盘。
9、平时应经常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系统相关的软件知识,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系统培训,熟练掌握系统的维修技能、故障处理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以便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