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读后感3(大全)

时间:2019-05-12 15: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桥》读后感3(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桥》读后感3(大全)》。

第一篇:《桥》读后感3(大全)

《桥》读后感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感到正义有时会比生命还重要。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惶恐,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也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我想比起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党员来说,要高贵的几千倍几百倍。能像他这样大义灭亲的党员恐怕屈指可数。

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第二篇:桥读后感

英雄就在身边

——《桥》读后感

我打开书本,开始预习《桥》这一篇文章,读着读着,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一次突如其来的洪水,让山村一百多号人惊慌失措、你拥我挤的向那小小的桥“进攻”,而这时,村里的主心骨——党支部书记,那个深受村民拥戴的老汉,沉着冷静的站在人海中,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人们停住了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不愿上进的行为,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人们纷纷踏上了那座唯一的求生通道。就在这时老汉突然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读到这里,我困惑:为什么要拉住他呢?小伙子都已经走上桥了。村民走完了,只剩下那个小伙子和老支书。水,爬上老汉的胸膛,老汉却一把把小伙子推上了桥:“快走!”语气是那样的坚定。可惜,桥崩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被洪水冲走了!一老一少就这样被波涛汹涌的洪水吞没了。我也喃喃自语:“多好的老支书啊!”也迷惑不解:为什么他要拉住小伙子?又为什么最后把它推上桥?文章的结尾出现在我的面前:“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扶着,来这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泪水再一次迷蒙了我的双眼!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为了更多人的生命,他们毫不害怕,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比如,李剑英,他是一位英雄试飞员。他死后给予他的颁奖辞这样写道: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损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的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是啊,这些普普通通却又实实在在的平凡人,不!不是平凡的人们,在公与私的面前,他们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这些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旗帜,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第三篇:《桥》读后感

《桥》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桥》。

这篇课文讲的是洪水来临时一位党支部书记,一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全村人生命的故事。

老汉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村民,也不愿让村民的生命来拯救自己。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党员、是领导,有义务保护村民们的安全。老汉用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

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们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很高,是人民的“靠山”。

巴金先生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老汉的行动不是正应了这句话么?

“奉献”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难道老汉这种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城关一小五年级:杨青岸

第四篇:桥读后感

《桥》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桥》这篇课文,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了课文中的老汉以及我们身边一些人沉着冷静、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篇课文写了:在黎明,一个村庄里发了洪水,山洪来势凶猛,人们要从一座窄窄的木桥上逃生。党支部书记—-老汉沉着冷静,大公无私地指挥村民们有秩序地过桥,让自己的儿子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最后,他自己和他自己的儿子不幸牺牲,被洪水吞没。

这洪水是多么凶猛啊,可是在这样的洪水面前,老党支部书记却依然沉稳地指挥一百多号人安全地度过了木桥,而自己和他的儿子却葬身在洪水之下。这场面是多么让人感动啊!老汉在洪水面前却保持得如此镇定,要知道那是一座木桥啊,在这么凶猛的洪水面前,这桥随时会倒。可老汉却依然沉着冷静,实在让人佩服啊!在像魔鬼一样的洪水面前,他像一座山立在水里;在村民乱成一团的时候,他依然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走上生命桥;在随时都有生命危机的情况下,他如此大公无私,留下了自己的孩子。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他的儿子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村民有着如此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是多么幸福啊!

老汉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位教师,地震发生时,她把一个个学生救出来,好歇尽所能,她爱学生胜于爱自己。她本可以逃出生天,但她又冲进教室去救其他学生。最后,她共救出十三个学生,而她却被倒塌上来的石头砸死了。她是光荣的,因为她体现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爱生如子的高尚人格!虽然她牺牲了,可她的精神永垂不朽,她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相比之下,我是多么惭愧呀记!得有一年是我当英语科代表,那天晚上的作业是做一张英语试卷,当试卷发完的时候,小梁走来告诉我他没有试卷,叫我给他一张。可是已

没有试卷了,小梁目光落在我的那张英语试卷上。我见况,忙叫他不要打我试卷的主意,他很失落地放学了。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后,我是多么自责,身为一个班干部,竟然如此自私。我应该把组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差生,做到舍己为人,这才是一个班干部该有职责。

人死有两种意义,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老汉为了群众利益而舍弃了个人利益,它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虽然老汉和他的儿子永远离开了村民,离开了我们,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第五篇:人桥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一个清晰却又模糊的概念,清晰的是这个词听的太多太多,而模糊的是除了知道中国有30万人被屠杀及手段的残忍之后一无所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国人所遗忘。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是必须牢记历史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祖国的未来需我们去拼搏,记住历史并不是要去报复并不是再来一个东京大屠杀,而是要记住真相,记忆贫穷落后时被挨打的真相从而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富足强大继续努力。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又怎是用文字可以记录的?今天读完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关日本的战争罪行,在日本唯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的真相久争不息。走进日本书店,更可以看到,没有一本书是对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这一历史有着客观正面的评价,足见这一争论不再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范围,它成了社会关注度相当高的话题。南京大屠杀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争论,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南京大屠杀在日军所有暴行中规模最大,二是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两国间“历史纠葛”的象征,三是南京大屠杀由战后审判定献(当时试验、使用生化武器等尚未曝光,未成为被控罪名),四是日本一直有人号称南京大屠杀是符合“对人道之罪”的“编造”。日本军队在中国做了太多的坏事,除了直接的死难者,更多的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生活基盘被摧毁,这种无数的悲剧是无法量化的。“南京大屠杀”虽名为“大屠杀,但却是一个有着广泛的综合性内涵的暴行概念,包含了屠杀、奸淫、放火、抢劫和苦役等各种暴行。在中外新闻媒体对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种同时使用了“凶残屠杀”、“纵火狂烧”、“奸淫妇女”、“掳掠一空”等触目惊心的标题,然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的野蛮途径又岂是小小的报纸所能承载的呢?大规模的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将中国人赶出家园,集体屠杀战俘,强迫壮年男子做苦工等暴行使南京成为一座恐怖之城,占领南京后的日军军纪荡然无存,就像一群魔鬼吞噬者中国人民。仅依据《拉贝日记》所述的426件案例中,即合屠杀案例45件,奸淫案例234件,抢劫案例162件,放火案例5件„„这一桩桩一件件却还是小部分,于此,日军的罪行恐怕是罄竹难书了。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对中国妇女的摧残令人发指,看完之后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更不知道怎样来形容那一群鸡狗不如的畜牲。现在的人们是很难想象那种痛苦和恐怖:小至11岁的女孩老至53岁的妇女横遭奸污;有些妇女被日军架去,白天为日军洗衣服,黑夜遭轮奸,年纪较大的每夜被轮奸10-20次,年轻美貌的每夜多的被轮奸40次,这还是在安全区的强奸事件记录,有安全区的存在,妇女的遭遇尚且如此,安全区 外妇女受难状况可想而知。日本军应该也会有自己的姐妹、母亲,可面对眼前的女人,难道他们就想不到自己的家人吗?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能说永远他们都是中国的罪人,他们的罪行是无法救赎的。性暴力是日军暴行中最无法辩解的部分,妇女与老人、儿童,历来是战争中最受保护的对象,他们是“和平居民”的代表,日军这种“凌辱和强奸妇女幼女的行为,为他们树立了永久耻辱的纪念碑。

其实,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时间比城陷之日要早,早在攻击南京的日军临近南京时,在其郊县以大量发生屠杀等暴行,许多无辜百姓被日军抢杀,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开始于11月下旬。日军在江宁县板桥元廊桥时强迫板桥附近村民,伏于水中,层层叠起,作成一座“人桥”,他们在“桥上”肆意践踏,又用刺刀乱戳,使生还者极少。日军第10军之第6、18、114师团及国崎支队在杭州湾登陆成功,一路烧杀淫掠。自日军第11师团从川沙登陆后的100天内,仅罗泾乡之地即有2244人被杀,占乡民总数的80%,月浦沼江一带被杀无辜百姓2782人,一个半月左右的南京大屠杀高峰期内,日军除在南京城屠杀了30万名以上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外,还在南京周边各县残杀了无辜居民4.08万人。同时在苏南地区不断地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将日军在南京周边地区屠杀居民的数字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联系起来考虑,其屠杀规模就达到了40万人以上,抛尸入江,用火焚烧,是日军在屠杀之后的惯用手段来毁尸灭迹,尸体摞成一摞,层层叠叠,有时日军要花一两天的时间也不能将尸体处理完,摞摞白骨是对日军的无声控诉,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的灵魂将永远记着这笔无法还清的债。南京人民付出了30万人的生命代价,在南京城陷时,总人口在60万以上,被屠杀率达到1/2左右,一个城市在短短的数月中竟有一半的人口被杀在中外史上实属罕见。屠杀中由于日军的纵火抢劫,给南京人民在住房、设备、生活用品、文化图书、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要计算出一个十分精确地数字几乎不可能。南京城13以上的街道和建筑物都遭到毁坏、公私财产损失达2300多亿元。一个经济发达的文化古都,成了尸上血海,万户萧疏,满是断言残壁的血城破城。昔日的文化古都经济政治中心变得满目疮痍,不堪言状。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翻开这页沉重的历史时,仍深深的感到他那不同寻常的分量。

书中的日本人残酷无情,难以想象他们的人性从何谈起。同样是生命同样仅有一次的生命,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却无情的倒在了日本刽子手的屠刀下,倒在血泊中,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儿童妇女也难逃此节。在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哪一个个无辜的眼神听到那声声无力的哭喊,那一具具横倒的尸体。看到那些历史真相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日本人都杀的干干净净以解心头之恨。

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中国近现代

使用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的炎黄子孙在那个时段受尽了折磨和苦难,南京大屠杀也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其实在那段历史上,有多少中国的仁人志士多少穷苦百姓死在侵掠者的手上,我们是无法知晓的。那段抗争史上人们所承受的痛苦也是今天的我们难以体会的,和平年代给了我们安逸舒适的生活,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给了我们比前人无比优越的条件。然而成长在温室里的我们有多少人记得那段沉重的历史呢?南京大屠杀在我们的记忆中也仅仅是知道死了很多人,但其中的内幕和真相又有几人知晓?我们必须记住历史,记住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我觉得我们要记得是通过铭记这种不幸来来激励自己努力奋斗。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然导致屈辱,强大才能赢得尊严。

虽然在二战中日本的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是现在在铁证面前日本却不承认那段历史,他们修改历史篡改教科书,他们仍然参拜靖国神社。50多年来国际上的政治形势并不平静。日本国内的积少数右翼分子和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侵略中国与东亚及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翻案的逆流和浊浪,妄图为日本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军国主义招魂。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试想如果现在的中国有美国那样的国力那日本还敢如此嚣张吗?现在的国际社会也要用实力说话,所以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忘记历史,白骨尚在记忆也当犹新啊!30万死难同胞的呼唤与喷洒涌动的鲜血,化作历史的警钟,时时告诫炎黄子孙:国力贫弱就无力抵御外侮,要使民族自立自强就必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努力发展经济与科技,加强国防建设,保持强大的综合国力。篇二:《南京大屠杀》读后感2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一个清晰却又模糊的概念,清晰的是这个词听的太多太多,而模糊的是除了知道中国有30万人被屠杀及手段的残忍之后一无所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国人所遗忘。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是必须牢记历史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祖国的未来需我们去拼搏,记住历史并不是要去报复并不是再来一个东京大屠杀,而是要记住真相,记忆贫穷落后时被挨打的真相从而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富足强大继续努力。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又怎是用文字可以记录的?今天读完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关日本的战争罪行,在日本唯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的真相久争不息。走进日本书店,更可以看到,没有一本书是对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这一历史有着客观正面的评价,足见这一争论不再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范围,它成了社会关注度相当高的话题。南京大屠杀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争论,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南京大屠杀在日军所有暴行中规模最大,二是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两国间“历史纠葛”的象征,三是南京大屠杀由战后审判定献(当时试验、使用生化武器等尚未曝光,未成为被控罪名),四是日本一直有人号称南京大屠杀是符合“对人道之罪”的“编造”。日本军队在中国做了太多的坏事,除了直接的死难者,更多的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生活基盘被摧毁,这种无数的悲剧是无法量化的。

“南京大屠杀”虽名为“大屠杀,但却是一个有着广泛的综合性内涵的暴行概念,包含了屠杀、奸淫、放火、抢劫和苦役等各种暴行。在中外新闻媒体对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种同时使用了“凶残屠杀”、“纵火狂烧”、“奸淫妇女”、“掳掠一空”等触目惊心的标题,然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的野蛮途径又岂是小小的报纸所能承载的呢?大规模的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将中国人赶出家园,集体屠杀战俘,强迫壮年男子做苦工等暴行使南京成为一座恐怖之城,占领南京后的日军军纪荡然无存,就像一群魔鬼吞噬者中国人民。仅依据《拉贝日记》所述的426件案例中,即合屠杀案例45件,奸淫案例234件,抢劫案例162件,放火案例5件„„这一桩桩一件件却还是小部分,于此,日军的罪行恐怕是罄竹难书了。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对中国妇女的摧残令人发指,看完之后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更不知道怎样来形容那一群鸡狗不如的畜牲。现

在的人们是很难想象那种痛苦和恐怖:小至11岁的女孩老至53岁的妇女横遭奸污;有些妇女被日军架去,白天为日军洗衣服,黑夜遭轮奸,年纪较大的每夜被轮奸10-20次,年轻美貌的每夜多的被轮奸40次,这还是在安全区的强奸事件记录,有安全区的存在,妇女的遭遇尚且如此,安全区外妇女受难状况可想而知。日本军应该也会有自己的姐妹、母亲,可面对眼前的女人,难道他们就想不到自己的家人吗?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能说永远他们都是中国的罪人,他们的罪行是无法救赎的。性暴力是日军暴行中最无法辩解的部分,妇女与老人、儿童,历来是战争中最受保护的对象,他们是“和平居民”的代表,日军这种“凌辱和强奸妇女幼女的行为,为他们树立了永久耻辱的纪念碑。其实,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时间比城陷之日要早,早在攻击南京的日军临近南京时,在其郊县以大量发生屠杀等暴行,许多无辜百姓被日军抢杀,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开始于11月下旬。日军在江宁县板桥元廊桥时强迫板桥附近村民,伏于水中,层层叠起,作成一座“人桥”,他们在“桥上”肆意践踏,又用刺刀乱戳,使生还者极少。日军第10军之第6、18、114师团及国崎支队在杭州湾登陆成功,一路烧杀淫掠。自日军第11师团从川沙登陆后的100天内,仅罗泾乡之地即有2244人被杀,占乡民总数的80%,月浦沼江一带被杀无辜百姓2782人,一个半月左右的南京大屠杀高峰期内,日军除在南京城屠杀了30万名以上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外,还在南京周边各县残杀了无辜居民4.08万人。同时在苏南地区不断地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将日军在南京周边地区屠杀居民的数字与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联系起来考虑,其屠杀规模就达到了40万人以上,抛尸入江,用火焚烧,是日军在屠杀之后的惯用手段来毁尸灭迹,尸体摞成一摞,层层叠叠,有时日军要花一两天的时间也不能将尸体处理完,摞摞白骨是对日军的无声控诉,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的灵魂将永远记着这笔无法还清的债。

南京人民付出了30万人的生命代价,在南京城陷时,总人口在60万以上,被屠杀率达到1/2左右,一个城市在短短的数月中竟有一半的人口被杀在中外史上实属罕见。屠杀中由于日军的纵火抢劫,给南京人民在住房、设备、生活用品、文化图书、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要计算出一个十分精确地数字几乎不可能。南京城13以上的街道和建筑物都遭到毁坏、公私财产损失达2300多亿元。一个经济发达的文化古都,成了尸上血海,万户萧疏,满是断言残壁的血城破城。昔日的文化古都经济政治中心变得满目疮痍,不堪言状。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翻开这页沉重的历史时,仍深深的感到他那不同寻常的分量。

书中的日本人残酷无情,难以想象他们的人性从何谈起。同样是生命同样仅有一次的生命,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却无情的倒在了日本刽子手的屠刀下,倒在血泊中,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儿童妇女也难逃此节。在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哪一个个无辜的眼神听到那声声无力的哭喊,那一具具横倒的尸体。看到那些历史真相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日本人都杀的干干净净以解心头之恨。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中国近现代使用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的炎黄子孙在那个时段受尽了折磨和苦难,南京大屠杀也只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其实在那段历史上,有多少中国的仁人志士多少穷苦百姓死在侵掠者的手上,我们是无法知晓的。那段抗争史上人们所承受的痛苦也是今天的我们难以体会的,和平年代给了我们安逸舒适的生活,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给了我们比前人无比优越的条件。然而成长在温室里的我们有多少人记得那段沉重的历史呢?南京大屠杀在我们的记忆中也仅仅是知道死了很多人,但其中的内幕和真相又有几人知晓?我们必须记住历史,记住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我觉得我们要记得是通过铭记这种不幸来来激励自己努力奋斗。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然导致屈辱,强大才能赢得尊严。

虽然在二战中日本的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是现在在铁证面前日本却不承认那段历史,他们修改历史篡改教科书,他们仍然参拜靖国神社。50多年来国际上的政治形势并不平静。日本国内的积少数右翼分子和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侵略中国与东亚及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翻案的逆流和浊浪,妄图为日本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军国主义招魂。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试想如果现在的中国有美国那样的国力那日本还敢如此嚣张吗?现在的国际社会也要用实力说话,所以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忘记历史,白骨尚在记忆也当犹新啊!30万死难同胞的呼唤与喷洒涌动的鲜血,化作历史的警钟,时时告诫炎黄子孙:国力贫弱就无力抵御外侮,要使民族自立自强就必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努力发展经济与科技,加强国防建设,保持强大的综合国力。篇三:《永恒》观后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录片《永恒》观后感 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我通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论述、中央领导讲话、观看教育影片等,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充分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在我观看电视教育片《永恒》后,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部《永恒》看完,感受最深刻的是革命战争年代朴实无华的女性怎样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她们为部队当向导、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创办战时幼儿园的王换于、带领姐妹架起战斗桥的李桂芳,为革命受尽苦难折磨英勇献身的陈若克等等无不体现了她们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淳朴的“红色精神”。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的女人们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的场景。那是1947年5月13日晚上9点,当我军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时,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

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当战士们的双脚从她们的肩头踏过的时候,她们撑起的不仅仅是战争的希望,更是革命的精神,是这些普通女性所拥有的不下于男性的骄傲与尊严,她们也可以和男人一样,脚踏宽阔的土地,撑起头上的天空。她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缺失,男人可以为国家战斗,女人也可以为国家战斗。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大无畏与大无私精神,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与信念。后来,通过查寻资料了解到,当时这些妇女中,有的当时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一身病痛、终生残疾,甚至不能生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女性、让那些支前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死心塌地的愿意跟着共产党走?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翻身解放”的口号、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并带领妇女推翻了千百年来压在头上的“族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实现了封建社会想都不敢想的自由和解放。这也正说明,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会全心全意的支持党跟党走。而反观《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我们看到曾经强大的苏联几年之间分崩离析,执政74年的苏共走下了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就是脱离了群众、割断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丧失了对党的信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坚定不移的坚持群众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严三实”重要论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时刻不忘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四:《力量》观后感 《力量》观后感

“八百里沂蒙,山连山,水接水,这里是中国的红色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名。??”伴随着美丽动人的《沂蒙小调》和慷慨激昂的专题片解说,沂蒙山中的这段艰苦岁月和这些感人故事又仿佛重新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影片《力量》,用沂蒙革命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和现代科技的情景再现,重温了抗战年代发生真实故事,展现了革命老区涌现出的动人事迹,刻画了红嫂等英雄群体的感人形象,揭秘了热泪盈眶的人桥场面,表现了烽火岁月的沂蒙情怀,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坚实不可撼动的群众基础,抒发了沂蒙人民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奉献豪情,反映了我党一心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优良历史,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全面呈现出我党深深扎根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夺取最终胜利的伟大历程。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生动教材。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00多分钟,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一是内容震撼。影片中那一组组真实数据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孟良崮战役沂蒙支前民工达92万人,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六姐妹”背后是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在120万支前参战队伍中,31000名沂蒙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战争的胜利与沂蒙人民拥 军支前的庞大队伍和巨大贡献密切相关。影片中一件件真实故事震撼着我们。沂蒙儿女用乳汁救伤员,送郎参军、献子入伍、缝军衣、运军需、抚育革命后代,沂蒙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着前线,创造着奇迹。讲述者一次次难以自制地哽咽震撼着我们。迟浩田上将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用小推车退出来的。在讲述中,这位铁血之间走出来的硬汉子,几度哽咽,难以自制,一边流泪一边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正是因为真实,每一个英雄人物都令人崇敬,正是因为真实,每一个故事都震撼心灵。

二是令人感动。

真实震撼的内容,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感动。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不仅几度涉险,而且自己的孩子也生生饿死;明德英用乳汁救助受伤的战士,给予的其实是沂蒙母亲的感情,是战士活下去的希望;32名妇女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在冰冷的汶河水中,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胜利之桥。还有喊出“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豪言壮语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渊子崖的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不要说是女同志,只要看到这些,没有一个同志能真正平静下来。沂蒙儿女们很普通,因为在抗战时期的沂蒙大地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们,这样的故事;沂蒙儿女们不平凡,因为他们在用生命诠释着不屈不挠、爱国奉献的中华精神。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却伟大的行动,一句句淳朴却坚定的话语,一张张沧桑却

令人难忘的面孔,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唏嘘不已,让我们热泪盈眶。

三是深刻反思。

影片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与感动,更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沂蒙人民不顾血肉亲情,抚养党的孩子,为什么沂蒙红嫂不顾自身安危,搭起人桥,为什么近百万人不怕艰苦,支援前线,为什么上万人不怕牺牲,甘愿在战争中倾洒热血?甚至连敌人都要说,我们是“解放军”,才能得到群众的帮助。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的党员是人民的孩子,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回首看看革命时期,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实行耕者有其田,所要消灭的不是土地私有,而是土地剥削,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团结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我们“耕者有其田”的为民政策,“水满缸”的利民行动赢得了民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是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可是现在,交通方便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反而疏远了;通讯发达了,有的干部同群众的沟通似乎更困难了;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下降了;作为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的密切联系群众,有些党员干部却讲得少了,做得少了。

沂蒙用一串串奋斗的事迹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成亲人。我们要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要照照革命历史这面镜子,照照人民群众这面镜子,看看我们的作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不符合广大员工群众的利益。当前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日益突出,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不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句空话,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认真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把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篇五:参观淮塔有感 参观淮塔有感

初来徐州,就听闻徐州是一座文化名城.地处苏北的徐州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悠久的历史.”南秀北雄”中的“北雄”说的就是徐州的“粗犷”气概!来到徐州,值得一游的不仅有楚王陵、汉墓,还有庄严肃穆的淮海纪念塔。那座凝重而又庄严地纪念塔会告诉你很多很多„„.自己有幸亲自去了一趟纪念塔,来到那里,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却又都会有相同的情感,那就是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叹使这个旅游景点多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去纪念塔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天气不冷也不热,天却有点阴沉。坐车到正门下,径直向前走,转弯,远远就会看见高高耸立的纪念塔。通向淮塔的是一条长250米、宽31米,10个平台、129级台阶的宽敞大道,台阶全部是花岗岩铺设。纪念塔高38.15米,面向朝(音召)阳,巍峨耸立,比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0.21米,曾因体重庞大、外观壮观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塔身正面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两侧为大型浮雕,浮雕高2.6米,总长度34.5米。上首的浮雕有27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下首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勇场面。纪念塔的两组浮雕和

淮塔正门的军帽和车轮雕塑遥相呼应。上图塔座正面篆刻的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下图是塔座背面篆刻的是建塔的始末时间。塔体是坚硬的花岗岩雕砌。走在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我伸手抚摸着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30000多名烈士名录,觉得这些逝去的英雄们不死的精神在向我传递,传递着一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看着一行行、一列列黑体小字,知道那是烈士们的名和姓,可是,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名姓的英雄与他们一道,承受着后人的祭奠和膜拜,崇敬和颂扬。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哪怕一息尚存就要把手榴弹扔向敌群的瞬间,听到了他们冲下掩体与敌相拼的喊声,感受到了他们为国捐躯的余温。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此时我眼中的湿润。我想,这就是 战争永垂不朽的原因吧,不是因为战争的战术运用的多么灵活,或者多么出奇制胜,只是因为这一场战争中有一大群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可是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每一个战士,值得拥有最高的荣誉。

瞻仰完了纪念塔,我又去了纪念馆新馆。进入之后里面会有导游详细的讲述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以及许多轶事。馆内主要介绍了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1月8日~22日,主要讲的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第二阶段是11月23日~12月15日,讲的主要是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第三阶段是12月16日~1949年1月10日,主要讲的是战场休整,全

歼杜聿明集团。馆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物品、枪支等。最吸引人的是有场景重现,通过生动的画面再现,有助于游客更好的理解和解读。走在馆内,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感。毕竟,虽然战争胜利了,促进了整个新中国的解放。可是,也有数不清的战士牺牲,不论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所有这些战士都是中国人。我想,这应该是源于本能吧,相信每一个中国人走进这个馆内,心中都会有沉甸甸的感觉,毕竟一段沉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有太多太多„„.整个淮海战役,轰轰烈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共计5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大大加速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横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也是一个必然。每一场战争的胜败绝不仅仅是巧合那么简单。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真正的完成了‘为新中国而献身’的崇高使命。那一代共产党人在追求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道路上抛头颅、撒热血。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这一 切,都是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呼唤和平,远离战争。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我们都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纵观整个国际局势,虽然和平是主流,可是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动荡一直存在。看着那些逃离家园的人,战争就应该给和平让路,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

淮塔,是淮海战役的象征和纪念,是徐州的特色景点,更应该是整个中国应该缅怀的精神支柱。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今天,物价上升,房价飞涨,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忙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特别是近几年,许多事件的发生让人震惊之余感到心寒。‘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当一个老人跌倒时,路人还要纠结要不要去扶一下,担心老人会不会敲诈勒索;几名大学生不幸溺水身亡,船里的人却 张口要钱,不然不打捞尸体„..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逼近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了吧。个人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一点也不注重自己道德的提升,那他一定获得很累,他每天要忙于算计,忙于应酬大大小小的事之后,心灵却得不到一点儿休息。缅怀那些先烈,除了感激他们的赴死前进,义薄云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沉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疲惫于世俗中,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净土。

所以,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注定任重而道远。不过,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以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道德的建设、法律的约束。提高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已经

刻不容缓。只有这样,烈士门用血打下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这一段沉痛的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站在淮塔的前面,思绪万千,万种情感涌上心头。我知道,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我们将它挑起,也必将令后人仰望和赞叹„„„

历史无言,可是我们必须有心。走进淮塔,就像在听一个老者缓慢的诉说着他的故事,说着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淮塔,是一次战役的的纪念物,记录着一段历史。淮塔,也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时代重任,在所不辞。64年过去了。

下载《桥》读后感3(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桥》读后感3(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声读后感

    桥声读后感创了人生历史最新,一天之内读完整本小说,桥声读后感。是什么驱使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我也不知道,就是急切的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虽然结局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桥》读后感(5篇模版)

    《桥》读后感 5127509007吴轲 我/静默地/架在这难测的深渊上/守着这片寂寞的土地/候鸟飞来,终究又飞走了/冰凉的溪水咆哮着,流远了/只有风曾抚过我粗糙的背脊/只有偶尔飞过的......

    慧桥读后感

    生而永思 昨晚收到《培训资料》后,我就开始阅读,我知道离上交读后感时间不远了。我泡上一杯开水暖手,开始漫长的阅读,由于睡得太晚,今天上午十点多才起床。二十四篇资料中第二、......

    《生命桥》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桥》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学完我很受感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老羚羊为了不让年轻羚羊被猎杀,以自己的死亡做桥墩,搭起了一坐爱的生命桥,使年轻羚羊获救,这神......

    桥读后感500字

    桥读后感500字 篇一:桥>读后感500字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桥》。这篇课文讲的是洪水来临时一位党支部书记,一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全村人......

    《桥》读后感2

    《桥》读后感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感到正义有时会比生命还重要。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惶恐,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

    桥读后感200字

    桥读后感 今天我拿起语文书,无意中看见了16课-----《桥》。当我看见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篇文章的内容。 黎明的时候,雨下大了,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 人们惊醒了,个个走......

    《桥》读后感[最终版]

    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记忆不断地对童年进行重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重塑也在不断地丰富童年记忆,使得童年生活成为透视时代与世事的一面镜子。我读徐可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