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15: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

第一篇: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

《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

催眠,听起来只是存在于小说、电影与电视剧中,或者是接受心理治疗时才会出现,但观看完这个科普催眠的视频后,我才发现催眠并不都是人为的,生活中也有自然催眠现象。比如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诱发催眠状态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修筑公路时会在路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长知识了。)长途乘车旅行也是同样。长途旅行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惯有的体验,只是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与催眠有关而已。

观看视频后,我上网查阅资料学习了一下,得到一下结论:凡是单调、重复、刻板的刺激都能诱发不同程度的催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通过催眠,可以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催眠师告示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催眠,而每个人适合的催眠方式也不一样。

视频中的催眠表演效果也挺吓人,一排人倒下睡觉,各种表演,令人惊叹。在关于催眠的许多问题,人们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对催眠怀有恐惧,包括我自身以前也是对催眠避而远之的。事实上,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催眠的描写都有夸张和失实的成分。每个人的潜意识有一个坚守不移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个人。实际上,即便在催眠状态中,人的潜意识也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一样保护自己。催眠能够与潜意识更好地沟通,但不能驱使一个人做他的潜意识不认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担心会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并且,即便不是属于隐私,但作为催眠师来说,也应该对于催眠过程中的情况为受术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有些人觉得只有那些没有主见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质低没有档次的人才会被催眠。实际上,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说只有缺乏主见的人才会被催眠,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心理活动功能强效率高而且敏锐的人。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在古代就有很多类似于催眠的记载,由于科学不发达,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再如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都有类似于自我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到了现在,催眠真正成为一门有理有用的应用科学,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通过合理运用,催眠可以建立信心,肯定自我价值:改善自我观感,导正负面行为;增进自信,强化自尊,善处逆境心情。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催眠,减轻焦虑、恐慌,降低演出、演讲或讲课的恐惧。所以,催眠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可怕。只要好好利用,它就能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第二篇:《鲁豫有约》催眠秀之观后感

《鲁豫有约》催眠秀之观后感

催眠,另类医学?我们都被催眠过?

因为我本身就对这种奇特的事情挺感兴趣的,所以一开始看这个视频的时候,相信的感觉比不信的感觉多一点吧。但还是在一听到“我们都被催眠过?”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小小惊讶,然后他后来举得那些与催眠状态相似的例子,让我有种“哦!原来如此啊!”感觉。下面是我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摘录的一些比较有感觉的句子:

即使你在很深很深的一个催眠状态,你不会违反你的基本价值观,你不会做对你不好的事情。

所有的最面都是自我催眠,催眠师只是起着一个向导的作用,指导当事人的脑袋进入到那样一种状态,当事人永远可以控制自己的。

人们不相信可以免费得到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如果不用投资,不用付出努力,不是真的想得到它,催眠就不起多大作用。

如果,你足够意志强大,你可以一直告诉自己“我不会被催眠,我不会被催眠·”来提醒自·己,那么你就很大可能不被催眠。

催眠能帮助人们控制身体感觉。

你意志越坚强,你就越容易被催眠,因为你能很好地控制你的思维。

我觉得视频后面部分教授的自我催眠放松部分,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如今,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下,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是,帮助我们放松,活得更放松更愉快点。但是就像鲁豫说的一样:催眠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不是对每个问题都适用。同时,如果真的要通过催眠达到解决问题或者放松的话,需要确保自己找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催眠师!看完这次访谈后,感觉它让人在欢笑之余,留下特别多的东西值得思考。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还上网找了相关资料和部分网民对这个催眠秀和催眠的看法,我觉

得有些人的想法使我对催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吧!例如:

这种被催眠的状态类似于马蒂斯说过的一段话:

在艺术中,当你对自己所做的事不再理解,同时你身上仍保持着精力,并且这种精力由于反对、压缩、凝聚的均衡作用更加强大之际,真理和现实就开始出现了。那时,你必须以最大的谦逊之情。彻底的公正、纯洁、坦率的态度去表现它,就如同走向祭坛领取圣餐的人一样,你的头脑仿佛处于真空状态。

还有柏拉图《斐德若篇》的一段话:

有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里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迷狂是神灵的禀赋,人类许多最重要的福利都是从它来的。

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的凭附;可以在河水中汲取蜜乳,这是她们在神志清醒的时候不可能做到的事。抒情的诗人的心灵也正是这样……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者代神说话。

做事情,如果有这种迷狂纯粹的状态,就可以发现原来自己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带领着你走向心中真正向往的地方。不受外界无谓的干扰。

别人看上去,你是不清醒的。但,你自己懂得,那一刻的你清醒无比,而且充满灵气、智慧与能量!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在催眠的过程中,要一次次筛选人,挑那些反应激烈的人?反应激烈的人不是就代表着他们意志力弱吗?节目后面又说意志力强的人越容易被催眠?这里有点小糊涂了。

学生:***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第三篇:《鲁豫有约》观后感

55.80后婚姻(鲁豫有约

yi.80后婚姻(鲁豫有约

《xx》观后感

摘要:视频里的两个家庭很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许多80后婚姻的现状,网上针对“80后”的评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退婚„„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成家,时髦说辞也跟着层出不穷。“8...视频里的两个家庭很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许多80后婚姻的现状,网上针对“80后”的评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退婚„„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成家,时髦说辞也跟着层出不穷。“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方面享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最丰富资讯途径,接触到大量前卫、时尚的观念;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并没有被这些新潮的观念抹平。传统与现代观念强烈地冲撞着“80后”,当他们顺势把这些矛盾带入到婚姻中时,就让原本不易的婚姻愈加艰难。

现在的80后的婚姻基础不像过去的那么单纯,嫁了就是一辈子,没钱也要过日子,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就是你要有票子、还要有房子,最好还要能有车子。以这些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生活才能满足80后大多数人的婚姻,以上纯属我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全副,也有很多女性不要求物质条件如何如何的,我认为这样的婚姻比有物质条件的婚姻更牢靠。

去年统计数(__qu4 nian2 tong3 ji4 shu3)字出来了,离婚率到达17.8%,首次超过结婚率,而且大多数是结婚不久就劳燕分飞的新婚男女,80后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以白领阶层为主,其实他们物质生活都很丰富了,但是对于婚谊⊥家庭观念都很生疏,结果没能及时进入婚姻生活角色,彼此抱怨,结果大多闹到不欢而散。一个词,就是“现实”把他们害惨了,现在的社会都教会了我们如何寻找利益和物质,却没有教会我们维护好和尊重一个小集体的利益和价值,比如婚姻家庭,结果每个人都要求自我,大家都自我,所以最后都自我生活了。所以,现在有专家说,中国能够要进入剩男时代,女性只会找比她优秀的男性,所以最低层的男人大多都没有着落。而是事实却给了职业和白领女性一个冷笑话,由于比他优秀的男性有比叫多的追求者,结果他们有更多机会偷吃,能怪谁呀,当男人和女人一样现实,这就是很自然的事。

当“80后”刚开始婚姻之旅,就遭遇了夫妻信任危机、家庭成员无法相处、金钱与家务管理浑乱、各种矛盾与摩擦不断等问题。高离婚率不仅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国家经济问题,一件离婚事件大多会增加一个家庭单位,相应的住房、供电、供汽等也会增加一个消费单位,最终只会增加资源消耗。无论从个人的生活还是从社会生产来说,我都很不赞同小猪很轻松说出的结论,虽然我认为这是事实,但是事实不代表合理性。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变相的门当户对主义,结果造成大家不是追求幸福而是为了享受物质去结婚和组合家庭,最终一直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就没有根基了,大家貌合神离睡在一起,一旦矛盾发生就不互相体谅,闹个离婚就成了新婚夫妻的家常便饭了。

有关专家针对“80后”的婚姻状态下过这样的结论:“80后”正在逐步驰皙社会和职场的中坚者,而他们的婚姻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是未来社会的巨大隐患。所以,我觉得,从合理的角度出发,我认为,“80后”结婚,不但要考虑经济基础,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双方感情是否和谐、婚后家庭分工和各自责任认同。我想,结婚毕竟是一件人生大事,大家还是要比较慎重。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只有一个模式,而不幸的家庭却有很多类型。说到底,就是大家放着根本的不去争取,却要舍本求末去追求花哨的东西,所以最终造成很多不幸的婚姻。

关键词:有约

上一篇: 盆腔炎患者小心宫外孕下一篇: 女主重生文

法官解读80后独生子女的婚恋观

自我、独立、个性鲜明、现代意识强烈,这些俨然已成为80后独生子女的代名词,然而一旦他们■三大原因成婚姻“杀手”

“性格不合、生活琐事、家庭矛盾成为大多‘80后’离婚者的离婚理由。”杨娟娟分析,许多“8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结婚后相互之间缺乏忍让和宽容,加上本身就对婚姻看得比较淡,说结就结,说离就离。西安市民政局负责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有的“80后”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不到50米,又回来办理复婚登记。

一些网友认为,“80后”个性强,经常会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不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会把小口角激化成大矛盾,最终导致婚姻解体。有些“80后”经济压力比较大,仍然需要双方家长时不时“接济”,生活基础不太稳定,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孩子的心智,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难以担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角色。

也有一些网友称,除了“80后”本身的原因外,双方家长也有原因。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往往在孩子的婚姻生活中介入太深,各自偏袒自己的孩子,也容易制造家庭矛盾。

走进婚姻1.不幸生于80后

网上流传一段话: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没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 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 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当我们没有结婚的时候,围城是很坚固的;当我们结婚的时候, 满城尽是婚外恋„„

这就是80后.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从小就缺少兄弟姊妹的亲情;他们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品, 刚上大学就遇到了扩招;他们正好赶上了中国的城镇化, 不小心就成了城里人, 却没有在城里生活的任何准备.更为不幸的是: 一方面80后享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优越的物质生活、最多的教育以及由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最丰富的资讯, 接触的是大量前卫、时尚的观念, 但现实是引导和管制他们最多的父母、教育者多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 中国传统

文化的烙印并没有被那些新潮的观念抹平.传统和现代观念强烈地冲撞着这些80后, 他们就像一群迷途的羔羊, 叛逆与顺从、自私与宽容、智慧与无知、封闭与八卦, 80后们就像一个多矛盾的结合体.他们顺势把这些矛盾带入到婚姻之中,就让原本很难的婚姻变得愈加艰难.不可否认的是, 80后刚刚开始他们的婚姻之旅, 就遭遇了夫妻信任危机、家庭成员无法相处、金钱与家务管理混乱、各种矛盾与摩擦不断等等问题, 最后所有的问题堆积成两个字: 离婚.据调查显示: 2006年, 北京共有24952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 其中有1/5 婚姻关系维持不到3年;1/3 在结婚5年内离婚;结婚不到一年离婚的有970对, 有52对离婚的夫妻结婚還不到一个月.这些离婚夫妻中, 80后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重庆市婚姻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 该市2007年离婚人数为

5.6万,其中80后占了30%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难怪人们开始惊呼: 救救这帮孩子, 救救80后的婚姻!鉴于80后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和职场的中坚, 有人甚至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80后的婚姻问题处理不好, 将会是未来社会巨大的隐患.2.给我一个结婚的理由

《家人》记者历时两月,走访了数10位80后, 并在家人网对上千人进行了调查, 试图通过结婚年龄、婚后矛盾、婚后满意度、婚姻期望等内容, 对80后婚姻状况、婚姻观进行一次描摹.有一些答案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一直以为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 80后对待婚姻的态度应该更加谨慎, 对婚姻的思考应该更加成熟和理智, 结婚的年龄也应该更大才对.事实上不, 80后普遍结婚较早, 1985年前的基本都匆匆地奔向婚姻的殿堂了.“早婚”这个已经有些陌生的词语被80后频频使用, “毕婚”更是成为时尚, “逼婚”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的词语也有了心的了解.“我们不要等, 要现货,不要期货.”一些80后的女孩甚至公开宣扬他们的观点.难怪那些生于70年代末还没有嫁出去的大姐姐开始嚷嚷: 这些小妹要干什么? 跟我们抢男人么?

关于结婚理由的调查, 80后的答案很不集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结婚的理由和初衷.生存压力说.持这种观点的夫妻双方基本都是80后, 经济基础薄弱.他们刚刚大学毕业, 没有很好的工作, 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 两个相爱的人尽快结婚, 可以减少生存成本.所谓成家立业, 先成了家再说.托福说.“我是你的人了, 你要一辈子对我好、照顾我一辈子”.持这种心态的80后, 往往把婚姻作为筹码, 要求对方照顾自己的喜乐.他们虽然以自我为中心, 却不认同自己能照顾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从父母的温室里直接走进另一个接纳自己的温室------那就是婚姻.逃避说.不是说婚姻能让两个人互相取暖么? 刚刚开始品尝人世艰辛的80后,总是希望用婚姻来逃避无奈与无助.攀比说.别人都结婚了,我为什么不结婚? 难道要等到成了大龄青年了才来为婚姻发愁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在一个圈子里的姐妹, 只要有一个人先结了婚, 其他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如果这个姐妹嫁得好, 其他姐妹就动得更快了.奉子成婚说.父母在80后的婚姻中依然扮演这重要角色, 尽管包办型婚姻基本不存在了, 但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关心着孩子的婚姻.只有你真正结了婚, 他们才感觉自己完成了对你的抚育任务, 才会卸下那副沉重的担子, 干嘛不遂了父母的心愿呢?

以上种种婚姻, 不能不说多少都带有一些悲剧色彩, 那些不幸的婚姻总是在婚前就已经埋了祸根.主观要求婚姻与客观环境逼迫结婚是有区别的, 为了爱情结婚和为了功利结婚是有区别的, 着眼于将来的结婚和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的结婚是有区别的, 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婚姻与把婚姻作为现实的避风港更是有区别的.3.结婚了, 我们还是孩子

再过一年, 他们中最大的要进入而立之年, 最小的也将跨入适婚年龄.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 正在进入成家立业的高峰期.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 迎头碰上婚姻这门最现实的课程, 他们将出现怎样的状况?

我们呢来看看社会给予80后的标签: 自私、娇纵、不懂得忍让、害怕负责任„„这些弱点恰好与婚姻所需要的妥协、勤劳、责任、扶持、宽容是完全矛盾的.这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一代人婚姻危机的隐患.二是他们很容易为家庭琐事离婚.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 让他们成为高智商低行为能力的一代, 特别是爱和婚姻需要的能力欠缺.很多人认为有爱就有一切, 现实却告诉他们, 生活远远不是这样.这亮点是去其他年龄段离婚原因的最大区别.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 那就是“婚外情”.毋庸置疑, 婚外情是每个年龄段人眼中都是婚姻的第一杀手, 80后更是把婚外情看成“杀手中的杀手”.一项调查表明: 60.8%的80后绝不允许对方发生背叛, 相比60后和70后, 这个数字高出很多;即使是“心出轨, 身体没有出轨”, 26.5%的80后也选择了不原谅.这说明80后更看重爱情, 更追求爱情的纯度, “情感出轨”几乎成了 “离婚”的代名词.不允许对方发生背叛, 自己却一不小心成了婚外情的主角.年轻的80后因为深灰环境的影响、社会经验的欠缺加上本身个性的张扬与奔放, 很难抵御诱惑.正如一个年轻女孩所说: 以我们这代人的阅历, 哪里敌得过那些情场老手和常年行走在江湖的男人?!

事情一旦发生, 离婚似成必然, 80后很难有耐性来修复伤痕.与其修修补补, 不如推到重来, 这就是80后的逻辑: 一方面他们把婚姻看得过于美好,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婚姻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不离婚的, 因为他们还有爱.但是他们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来伤害婚姻和两个人的感情.对爱人的报复是80后夫妻的常用手段之一.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两个人明天就要结婚了, 有一天晚上女孩消失了两个小时, 忙里偷闲去整了个 “一夜情”.在我们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她只说了一句话: 找心理平衡.原来, 马上要成为他丈夫的人跟她坦白过, 在她之前, 他有过几次 “一夜情”.女孩坦言, 一夜情以后她觉得 “扯平了”.另一个常见的手段是 “玩失踪”.当家庭矛盾爆发的时候, 当婚姻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 80后往往缺乏正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是采取 “失踪”.的方式逃避现实.当家人满世界疯找, 绝望透顶的时候, 他(她)却拉着旅行箱回来了, 若无其事的样子: 我去丽江呆了两个月.然而, 婚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次, 他(她)有可能又会在凤凰城去呆上两个月, 甚至更久.还有更骇人听闻的故事: 一对80后的夫妻, 丈夫每天晚上应酬特多, 即使没有应酬, 也会邀约朋友喝酒聊天.一天晚上正当丈夫和一帮朋友喝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手机响了, 电话里传来妻子微弱的声音: 亲爱的, 你听到流血的声音了么? 丈夫大骇, 赶紧打车回家, 看到妻子奄奄一息躺在沙发上, 手腕上的血还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80后常常高举爱的旗帜, 以爱的名义, 伤害着别人, 也伤害着自己, 更伤害着原本应该是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人们不禁要问: 80后怎么了? 是什么导致了80后婚姻的集体混乱和病变?

4.80后的婚姻观,这些也往往成为婚姻生活中的“软肋

第四篇:Impression of view of A chat - hypnosis show 《鲁豫有约——催眠秀》观后感.doc

《鲁豫有约——催眠秀》观后感

正如鲁豫所言,接触节目之前,我对这真正的催眠术其实一无所知,而在影视作品中接触的有关催眠的情节更是让我对催眠术产生极大的误解。在影视作品中,催眠可以使人失去理智、感觉、隐私,催眠术似乎等同于操控术,而我想这应该也是现在大多数人对催眠的理解——从这些扭曲的理解中,我们也许也能窥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水平——这是外话。

很庆幸自己看了这一期节目,否则我绝不会知道催眠利用的竟是人自己的受暗示性来使使其达到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这是我感到无比诧异的地方。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催眠过程之所以有可能实现是催眠师完全用自己某些专业手段“控制”被催眠者,使其进入被催眠状态的。而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被催眠者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接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是在这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使在相同的暗示条件下,每个人接受暗示后的感受表现有明显的不同。暗示的作用能否发挥、发挥到怎样的程度与暗示实施者在接受者心理中的权威、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这也许与受试者对实施者的名望认可度、信任度有关,所以节目开头对亚历山大·格兰和戴文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由此我们也许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解释为暗示或者轻度催眠,比如商品推销时使用的名人效应,广告的轰炸作用。

另外一点让我感觉很奇怪的是,节目的末尾竟然是受试观众在生活中忙着澄清一个事实:自己在节目中的表现不是表演出来的,自己不是托儿。其实,催眠是一种科学,它在西方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有另类医学之称,科学而非玄学化。从这里也许可以窥见催眠术甚至是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要让心理学发挥其作用,心理学工作者也许还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最后,有一点无法理解的是,格兰说,只要是触及自身基本道德底线的事情受试者都不会接受而是会自己醒过来。那么,如果我用间接的方法让受试者做伤害到自己利益的事情他会不会做呢?比如,在被催眠状态下,我告诉他,你现在有很多现金但是你觉得拿在手上不安全,所以你想把它存进你的账户里。接着我做一系列模拟,让他按出密码他会不会做呢?这是一种间接触犯,然后成功率会有多少呢?

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利用暗示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呢。罗森塔尔效应利用的也许就是暗示的作用吧。暗示可以调动人的潜在能力,调动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大大提高教育效果。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中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无意识中使用暗示法教学,这应该是难点吧。因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相结合,并且和他的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记忆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怎么做呢?

心理学能解释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也许是作为非专业的我学习心理学的最大动力。它可以让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除注意到客观因素外还能注意到人的主观因素,这将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0120201089

陈晓新·外文

第五篇:《催眠》观后感

做心理强者

——观《催眠》有感

“人是脆弱的机器,稍微出一点故障就会损坏。”是的,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我们的防线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即使我们通过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但伤心的记忆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源源不断地流泻,或许我们能假装忘怀,假装无所谓,但内心深处永远有着深深地内疚与自责。没有精神支柱的我们,意志力是非常薄弱的,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我们真的能坚守自己最后的底线而不迷失自己吗?我们得做心理的强者!

在看日本影片《催眠》之前,我听到这片名感到非常兴奋,有关心理知识的一切作品我向来很感兴趣。在欣赏影片过程中,旁边的同学惊呼声此起彼伏,我看着也觉得有些惊悚。影片开始三个不同场景的死法让我莫名其妙的同时,也感觉内心深处寒冷袭来,渐渐弥散。当时我最贴切的感受应该说影片片头采取悬疑的形式让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吸引了,想解开谜底,也想驱除寒冷。在后面的情节中,依然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谜,也有突然出现的惊恐,更有那深深的震撼和点点温暖。现在,我想谈谈在看完这部影视巨作之后,从中最真实的感受。有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反思,我想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应该能够更客观公正一些,而不仅仅只有惊悚、恐怖等苍白的词汇。

很多影评都说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道出了现代都市人的脆弱和恐惧。的确,影片开头,新婚的丈夫的自缢、为妻子庆生的老者跳窗、长跑健将不能克制的快跑动作导致骨头刺破,这些好好地人离奇死亡,嘴里都喊着“绿猴子”。女主的出现,精神恍惚失常,清醒时还喊着“绿猴子要来害她”。他们都有着内心的恐慌,我相信,在内心深处,一定存在着触动他们神经底线的最后一根弦。他们的心理防线被伤心的记忆突破,他们在这个灯红酒绿霓虹灯闪烁的城市里迷失了自己。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个正义清廉的警察,我已经不记得他名字了,但是有关他的情节我却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与男主嵯峨在前面实验催眠,记起他小时候的小伙伴,因为两人合伙偷地瓜,但是自己却在接受惩罚是躲在了后面,面对好友近乎仇视的眼神,让他的心里蒙上了阴影,好似一直在提醒他,其实他也没那么勇敢清廉。男主人公嵯峨说,有机会一定要通过催眠帮他摆脱这个噩梦,但是,终究是来不及了。他还是被催眠了,在一场音乐会上,第四乐章响起,金属乐声催眠了他。最终,在他无法摆脱的内疚与自责中拿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在他看来曾经的错误是那么滔天那么不可饶恕,但是,在我们看来只是少时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并不是十恶不赦,乐观一点想,如果当时的朋友站在这里,肯定也不会被这些小事所困扰的,他说不定已经原谅自己了。但是,那位警察却沉浸在他的痛苦中,把自己想象成邪恶的人,不值得得到别人的爱,自轻自贱,最终走向以死谢罪的绝境。

我想,在剧中闹得人心惶惶的“绿猴子”,也许是邪恶,也许是你想逃避的东西。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绿猴子,这些都可能是你走向结束自己的命运。只有当我们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我们能够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不迷失自我。所以,坚强勇敢地微笑着活下去,做一个理智的人,对自己说对不起,对不起过去让自己那么沉重,那么伤心,对不起让今天的自己去偿还那永远也不可能弥补的缺失。做心理强者,创美好未来!

2014/3/19

下载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视频《鲁豫有约-催眠》观后感(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催眠观后感

    催眠观后感整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以催眠为核心的故事。一方面讲述了催眠力量的神奇之处只在于唤醒人自身的力量,激发人们超越生理调节以潜意识控制自我。比如以超越生理控制......

    催眠秀 观后感

    观后感 ——鲁豫有约之催眠秀在看完这个视频后,其实最深和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困,而且在看的时候一直都在打哈欠。我对催眠最初的了解是来自于电影和电视剧,我所认为的最普遍的催......

    催眠大师观后感(定稿)

    催眠大师观后感趁着四月的最后一天,绵绵细雨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好久没有放松紧绷的身体,赶着电影开始的狂奔,喘着大气开始了电影。开始前,被基友剧透了一点,说......

    催眠大师观后感

    催眠大师观后感 4篇 催眠大师观后感 1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

    《鲁豫有约之游本昌》观后感

    《鲁豫有约之游本昌》观后感“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是我在小学看电视里面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段歌词。因为很顺口,而且济公电视也很好看,所以当2010年11月21号的晚上,我......

    鲁豫有约之李开复观后感

    看了《鲁豫有约之李开复精彩人生》,感受颇多„„ 虽然之前就知道他是风云人物,是大学生们的导师,google的副总裁,但看了《鲁豫有约》,心中更多的是震撼。第一个震撼是google的文......

    潜意识催眠心理学等资料大全

    本文由降头猪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潜意识催眠心理学等资料大全(PDF,MP3, 潜意识催眠心理学等资料大全(PDF,MP3,DOC)......

    《催眠》观后感(共5篇)

    电影《催眠》观后感刚开始确实感觉这电影蛮恐怖的,特别开始就放出那些人是怎么死的,还是活生生的这么给自杀死的。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像是那个田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