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

时间:2019-05-12 15: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师表第二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师表第二课时》。

第一篇:出师表第二课时

蚌埠二十中教学案语文九年级(下)

《出师表》教学案(第二课时)

主备:马士国课型:讲读时间:2013年2月日审核: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2、3、4、5段,掌握重点字词和翻译。

2、了解作者提出的建议。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第二段,勾画出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展示自学成果,翻译句子。

3、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3-5段。积累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4、展示学习成果。

5、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这几段作者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2、第三、第四段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文臣武将,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推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意在告诉刘禅什么道理?

四、达标检测

(1)解释字词

此皆良实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计日而待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翻译句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第二篇:《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三篇:《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四篇:《出师表》第二教案2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五篇:《出师表》课时教学设计2

《出师表》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一、古文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政权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责备。

二、学习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三、生字新词较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一、解题、作者、背景、出师表。

二、老师指导阅读、分段。

三、研读1、2段。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个“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个“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富于感情,有层次感),同时画出生字新词。

三、听写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以遗陛下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以彰其咎咨诹善道

四、指导分段。1.围绕“出师”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了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第三,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伐魏的决心?

2.讨论后分段,写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jiàn,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昭:读zhào,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弄清第1段中三句话的意思。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读第1句)值此存亡危急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读第2句)内外大臣这样表现的原因?(读“盖追”句)内外大臣能如此,作国君的又当如何?(读第3句)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背诵:这三句话语意连贯,互为因果,要顺着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3)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①结合上下文,辨析词义,完成下表。(“秋”的引申义学生回答可能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民以食为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4)指导朗读。3.指导分析第2段。

(1)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2)提示背诵:宫中„„若有„„宜付„„以昭„„不宜„„异法也。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熟读3—7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

第二课

教学要点

一、研读3—5段并归纳第一大部分内容。

二、研读6、7段。

三、讲清“寓情于议”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1、2段,要求简答诸葛亮的两条建议。

二、研读3—5段。

1.指导朗读3—5段,要求有层次感。2.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阙:通“缺”,缺点。

3.结合注释,弄清语意,思考3、4、5各段意思。4.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而形成下述表格): 析关键句:“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刘禅重用他推荐的贤臣,指出这样做的重大意义。这是鼓励后主,树立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三、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讲清“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刘禅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其用意在于使刘禅比较容易地接受他的建议,从而达到规劝、告诫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当然,这也是作者与刘禅特殊的关系之使然。

四、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层次感。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shù,连词,表希望。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口译6、7段(以叙事为主,可直译)

4思考,回答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归纳大意:借分析句子含义,讲“寓情于叙”。

如上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其心至诚,其情可掬,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由此,我们不难感知作者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和他受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6背诵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2写出第6段中三个“以”的用法。3预习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第三部分。

二、归纳全文。

三、背诵,选抄名句。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8、9段。

2.指导口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译文参考: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于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谏言,那就责罚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这方面的疏忽与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错;(同时)陛下也应该亲自多加考虑,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为此)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

3.分析第8段层次。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信誓旦旦,意志坚定。第2句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

4.提问: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标点之重要,此例是很好的证明。

二、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提问:作者写此表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德遗诏? 明确:作者写此表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德、遗诏也就是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段段意)3.归纳写作特点。

归纳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此外,本文情词恳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值得我们抄录,并反复朗读玩味。

三、朗读全文,进行背诵。

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理解·积累”题五、六。

下载出师表第二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师表第二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师表》课时教学设计5

    《出师表》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可教读的东西很多。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放在疏通全文文意和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卑鄙”的意思是( )A (语言、行......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四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四时 第四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8、9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文,并指名讲述大意。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5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时 第三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段。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卑鄙”的意思是( )A (语言、行为)恶劣,......

    出师表 专题

    《出师表》专题 一、①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这段文字选自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

    《出师表》 一、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出师表》 1、 解释 崩殂:崩殂殊遇 光恢弘引 喻义 陟臧否刑 简拔遗咨淑 均布衣卑鄙猥 值夙夜驱驰毛 驽钝驽钝攘除 损彰咎诹 诚昭理临 涕零阙疲敝 秋雅言 2、文学常识 本文作......

    出师表

    18《出师表》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