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

时间:2019-05-13 01: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出师表 课型:鉴赏课时:姓名:孙景浩单位:马兰第一中学日期:

.评论 2课时

2013/3/17 【文本解读】:

《出师表》选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篇表文针对当时的局势,以诚恳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已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教学设想】:

1、讲解背景 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2、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

3、“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相关课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3.学习“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的翻译课文、疏通文意,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体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2.积累文言词汇,能够疏通浅易的文言文。【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幻灯)

老师: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走进作者

活动一:(我来问,你来答)那位同学了解诸葛亮:

学生:(公元 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活动二:大家讨论“表”这种文体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书信,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是公元277年(蜀汉兴建三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上给蜀后主刘禅的表,为《前出师表》,后在228年(建兴六年)11月,再次出师伐魏时又上书给刘禅,为《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就是《前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老师补充:

刘禅:刘备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战场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阿斗做皇帝——软弱无能 扶不起来的阿斗——喻人没有出息,难成事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3.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7.理清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明确】学生: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明确】学生:追述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来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明确】学生: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课堂总结 老师: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五.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整理到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积累词语,明确重点

过渡语: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词语展示出来。学生展示:

学生甲:(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学生已:(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现指品质低劣下流

4.猥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义:卑鄙下流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6.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指激动感谢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普通的百姓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速度快

学生丙:

(三)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臣子)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学生丁: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名词,做善事恶事的人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师生对于上面给以补充,此环节作为展示环节,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三.合作探究,品评鉴赏(讨论与交流结合)(一)第一节研讨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学生A: 不利——客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

有利——主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本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学生B: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明确】学生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老师:这一段开篇便说“先帝”,伤痛极深,寄寓极深,由此振起全篇在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再说群情,提出“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指出广开明路,继承先帝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存亡图强的关键是总的建议全文的主旨就在与此

(二)第二节研讨

1.作者在本段从哪个方面提出建议?从哪几个具体方面提出的?

【明确】学生:从法度方面:①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宫中府中„„” ②要法纪严明——“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提出怎样的劝诫?

【明确】学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明确】学生:宫中、府中

【小结】老师:这一段作者表明自己的忧虑在于“作奸犯科”,具体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关键在于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也是坚持贯彻、行之有效的办法,故着重指出这一段总说宫中、府中,下面是分说宫中、府中

(三)第三、四节研讨

1.这两节从哪一方面提出建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学生:从任用人才方面,主要举荐贤人

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概括3、4段的内容?

【明确】学生: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小结】老师:以上两段承上分说宫中、府中,推荐文臣、武将,谆谆劝勉,是怎样“开张圣听”的具体化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四)第五节研讨

1.第五段提出什么建议?从具体哪些内容说明的?

【明确】学生:亲贤远佞的历史经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①先汉兴隆的原因②后汉衰亡的原因③刘备对此有所警惕④推荐贤臣,并希望亲信他们,以兴复汉室

2.“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明确】学生:“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老师: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寥寥数语,提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意味深长,十分得体(五)第六节研讨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4.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明确】学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

【小结】老师: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六)第七节研讨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明确】学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明确】学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明确】学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小结】老师: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这一段是为下文“遗诏”张本,为被定中原做准备,上文千回百折的铺垫,至此终于点出“出师”一事,非常有力(七)第八、九节研讨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学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明确】学生:“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开张圣听” 3.第八段临行前写了哪些要求和嘱托?

【明确】学生:①要求刘禅委以重任;②交代留守人的职责;③对刘禅的希望;④以感恩做结 【小结】老师:这一段诸葛亮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要求着重“讨贼”,对贤臣要求着重“进言”,对后主要求着重“自谋”由己及人,情词恳切,负有责任感 四.自主总结,疑点追踪(交流与质疑)

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文中诸葛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表达了诸葛亮①报先帝,忠陛下 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思重如山,“三顾草庐”和“白帝托孤”使诸葛亮终身感激.刘备死后,他就把这种感情报之于刘禅,真心诚意地辅佐他,希望刘禅支持自己,完成大业.从文中可以看出,分析形势和提出建议是议论,自叙身世是记叙,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是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把道理说明得很透彻,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把感情表达得很充分——“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五.概括人物

思考: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参考】文中体现了诸葛亮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六.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

表文第一部分寓情于议论,在分析形势后提出建议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以振兴蜀汉;还表达了对先帝崇敬、爱戴之情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竭尽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和知恩图报的心情整篇课文重在“报先帝,忠陛下”六字,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无力挽回刘禅昏庸无能、尽信谗言导致汉室日益倾颓的现状,历史的车轮已经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诸葛亮的人格力量是永远的楷模!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七.板书设计

出 师 表 诸 葛 亮

千 出

广开言路 语重心长 师

谁 兴复汉室

堪 严明赏罚 情真意切

还于旧都

仲 亲贤远佞 质朴无华

报 先 帝 忠 陛 下

教学反思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全文六百多个字,先后十几次提及“先帝”,多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竞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不卑不亢,极为得体。亮点:

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并且根据给以分类,利于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上积累知识。

不足: 教学流程较简单,没有新颖,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建议:

教学应该配乐朗读示范,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词恳切。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扫除字词障碍,努力做到感情到位,优秀者全班展示并点评。关于三条建议是如何衔接起来的,逐段概括段意,拟列提纲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案13 苏教版

出 师 表

教 学 目 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重 点 难 点:

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重 点 难 点)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 点)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指导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菲薄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 攸 祎 倾颓 猥 驽钝 攘除 咎 咨诹 陛下 长史 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性行淑均 行阵和睦 2.简介作者 和“表”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革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命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 223)刘样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敌、部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操相比肩。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诸葛亮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因而也就反驳了“怪亮文采不艳,而诸过于丁宁周至”的评论之非(见《进诸葛亮集表*。陈寿还于《三国志》之外,编辑了一部《诸葛氏集》,总目分24篇,计104112字,并于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写表向朝廷推荐(惜此集至宋代即已散佚)。明清两代,有不少人编诸葛亮的集子,其中以清代张澎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体例较好,搜辑资料亦较完备。1960年由段熙钟、闻旭初先生编校、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就是以张财的本子为底本的。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于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来,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细分为四类: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统称为 “表”。不管怎么称呼,总是一种例行公文,很少流传。但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原文无此标题,篇名是后人加的)由于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成为散文史上的名篇,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热情颂扬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感慨系之:“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 2.投影强调下列字词:

疲弊 恢弘 之秋也 诚宜 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内外异法 3.齐读第一节,回答: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4.齐读第二节,回答: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5.总结: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五.指导背诵: 六.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七.作业 巩固:

教后记

第二教时

教 学 目 标:

研读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一.复习上课: 1.解释下列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盖追先帝之殊遇(3)不宜妄自菲薄(4)引喻失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分析3-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优劣得所叹息痛恨 所以兴隆 2.3-4节内容分析: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3.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4.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三.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原因(因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拓展练习:

你认为在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项建议中,哪一点最重要?说明理由,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教时 教 学 目 标 :

研读课文6-9节,总结全文 一.复习上课:

1.1-5节词句翻译。2.试背第5节。二.研读6-9节

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后质疑。2.重点强调字词:

躬耕 苟全 卑鄙 三顾 感激 有一年 不效 深入不毛 驽钝 奸凶 以彰其咎 咨诹 临表涕零 不胜受恩感激 3.重点句子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分析第6节: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5.分析第7节: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6.分析第8节: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7.齐读第9节: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三.总结全文

1.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2.表达方式特点 :

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6-7)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8-9)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3.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诹善道”。

遗: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是。“仅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③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论: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行: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h?ng)行列。“必能使行降和睦”。益: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虚词总结

而: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②连接状语与调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③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1(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记住本单元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优美句段。2.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3.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重点讲解】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与其他直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将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或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我们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学习本单元,我们既要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陌生,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傅雷家书两则》这两封家书,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致女儿的信》写了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是前有暗示,后有点睛;二是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难点点拨】

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在语境中注意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

学习《敬业与乐业》,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

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语言欣赏方面,通过朗读和背诵,努力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学习《傅雷家书两则》,首先明确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我们应充分去感受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一、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1)蛀(zhù)虫 旁骛(8【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9【虽】即使,纵然。10【征引】引用。11【行】德行。

12【说法】说教,讲道理。

13【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14【一点不旁骛】指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

15【《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故事见《庄子达生》,意在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佝偻”,鸡胸驼背。“丈人”,对老人的尊称。“承蜩”,捕蝉。

16【亵渎】轻慢,不敬。17【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引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18【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引自《礼记中庸》,大意是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19【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20【骈进】一同前进。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2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引自《论语述而》,大意是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云尔,相当于“……罢了”。

23【受用】受益。

2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停。25【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26【媚上欺下】有意讨好上司,欺侮下层人民。27【兼而有之】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28【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jun队独自奋力作战。29【不屈不挠】不屈服,不弯曲。形容意志坚定。

30【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31【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32【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33【睿智】英明有远见。

34【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35【肃然起敬】表现出恭敬的神态,流露出钦佩的感情。36【经久不息】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37【浩瀚无际】形容广大,没有边际。

38【陨落】(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是指像巨星一样的伟人伏尔泰与世长辞。

39【弥留】病重快要死了。40【凌驾】高出(别人)。

41【舐犊之情】比喻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慈爱之情。舐犊,老牛舔着自己的牛犊。

42【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43【廓然无累】空旷广阔,没有一点累赘。44【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5【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46【感触万端】因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很多种思想情绪。47【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48【涕泗横流】眼泪和鼻涕流了满面,比喻悲伤和感动的程度很深。涕,眼泪。泗,鼻涕。

49【发扬广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

50【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的透彻的能力。51【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52【赤子之心】比喻纯洁的心。

53【气吞斗牛】气势大得可以吞没天空。形容气势很盛。斗牛,北斗星和牵牛星,泛指天空。

54【日以继夜】白天接着晚上,形容日夜不停。55【扶掖】扶持,提携。

56【枘凿】“方枘圆凿”的略语。方榫头,圆榫眼,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不相容。枘,榫头。凿,榫眼。57【垂手】表示无所事事,无为。

58【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59【谀词】阿谀奉承的话。60【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61【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遏,阻止,抑制。62【化为乌有】变得什么也没有了。乌有,不存在,没有。63【涉世未深】经历世事还不深入。

64【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6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66【勃然大怒】因生气而变了脸色。形容非常愤怒。

67【一抔黄土】一捧黄土。本指坟墓,后比喻极小的一堆土。抔,用手捧东西。

68【忐忑】心神不定。69【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70【宿愿】一向怀着的愿望。71【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二、文学常识 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讲辞。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主旨是:通过引用经典、格言、名人事例,论述了有业、敬业、乐业在人类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道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对世人提出敬业与乐业的中肯劝告。

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曾被封为“法兰西世卿”,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它许多戏剧作品。主旨是:通过对先贤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及其世纪性的贡献的高度评价,对其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表达了对伟人的崇高礼赞,同时,对现实的关注也促使作者发出了对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是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也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

4.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史诗《亨利亚德》,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

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忏悔录》。6.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组织编纂《百科全书》。

7.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他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与信仰自由,要求宗教改革。

8.《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是两封书信。作者傅雷,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字怒安,号怒庵,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主旨是: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9.《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是一封书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里。主旨是:通过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界定与看法,即: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背诵默写下列五首古诗词

1.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买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北宋苏轼浣溪沙】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元代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第五篇:【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8《出师表》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第28课 出师表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

1、2、【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学生准备:

1、课前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皆可),如:诸葛亮生平、三顾茅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学生点击以下网址查阅: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 二、一读课文,触摸文本

1、点击下列网站,听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http://music.guqu.net/guquplayer1.asp?Musicid=598&urlid=1 ①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忠谏()

菲薄()()

.陟()

臧否()()以遗()陛下

裨补()

猥()自

夙()

庶()竭驽()钝 咎()

咨诹()()

②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A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使/内外异法也

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可以点击以下网站(在线新华词典)查阅: http://xh.5156edu.com/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有

疑难可以点击以下网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f8da4d4c2e3f5727a5e962e9.html

三、细读课文,解读文本

1、(1)朗读课文1——5自然段,让学生阅读《<出师表>赏析》一文。http://hi.baidu.com/snowing947/blog/item/5dfe9f5002c88f65853524bc.html(2)、讨论: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学生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进行了解:http://wenwen.soso.com/z/q215449256.htm

2、齐读课文6-7自然段,讨论交流疑难,思考:

①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②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出师“的战略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如有疑难,可以查阅以下网站: http://wenwen.soso.com/z/q136733300.htm

四、研读主旨,感悟文本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可以查阅《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一文的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readxz.asp?id=431

五、链接生活,直面忠诚

让学生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时学生可查阅相关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s?bs=%B3%F6%CA%A6%B1%ED%B5%C4%B1%ED%B4%EF%B

7%BD%CA%BD&f=8&wd=%D6%EE%B8%F0%C1%C1%B5%C4%D6%D2%B3%CF

六、教师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观看《易中天评说诸葛亮》的视频: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E7P_4OS3Anc/isRenhe=1 板书设计: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老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6 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包括《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中彩那天》教育我们要以诚待人。《万年牢》教育我们要真诚地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6.雪 鲁 迅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出师表》第二教案2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