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城镇为外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
古城镇为外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
古城镇随着劳务输出队伍的不断壮大,部分党员也加入外出务工行列。为及时有效地给他们“充电”,解除他们对家庭的后顾之忧,古城镇党组织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外出流动党员做好服务。
第一、组织在家党员,结成帮扶对子,使外出党员安心在外。外出务工,家里农活一时缺少劳力或者父母时常会感到孤独,为解决这一问题,组织在家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及时克服生活中遇到的临时困难,定期寻访。
第二、成立党员联系热线,使外出党员及时了解家里的党组织生活。镇组织办专门成立了外出党员联系电话,24小时值班,随时为外出流动党员讲解政策,回答咨询。
第三、建立出访制度,使外出党员始终不忘党组织。由于个别党员在外连续几年不回家,可能淡化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为此,古城镇党组织建立出访制度。领导同志在外出时与他们专门见面,亲自为他们介绍家乡的变化,共同探讨当前困难的解决办法或在外地的成功经验,叮嘱他们牢记党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篇:外出党员及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外出党员及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理由、时间、地点等。党员外出回来后,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工作、学习的情况,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过好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应提出明确要求。
二、党员离开本地区,外出时间在1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外出地点固定的需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外出所在地参加组织生活。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的原则上要转出组织关系。临时性、间断性外出或外出地点不固定的党员,应参加所在支部的活动。
三、对外出流动党员,由党支部对其流出时间、去向、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建立健全档案;指定专人定期与其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及时把党课教材、学习材料寄送到党员手中,并适时通报党组织重大活动情况。
长期外出但流入地点不固定、组织关系仍留在企业的流动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至少每半年1次以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每年书面递交1份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
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四、在非公企业中工作6个月以上的外来党员,应及时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到企业。在企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企业党组织活动。
第三篇:城镇基层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城镇基层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党员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有关要求,在镇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我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稳步有序,扎实有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加强领导,设立机构
为了扎实作好对全镇流动党员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党委班子成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和各村(社区)书记为成员的流动党员工作领导小组。
2、专项调查,摸清底数。
为切实把流动党员的情况掌握清楚,镇党委以各村(社区)支部为单位进行一次专项调查,逐个支部核查,逐个党员登记,保证不遗漏一个流动党员,并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外出地点和单位,联系方式和发挥作用等情况,为加强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奠定基础,经调查摸底,全镇流动党员27人,其中在市内流动党员5人,在市外流动党员22人。
3、增强沟通,注重交流
镇党委抓住春节期间流动党员返乡过节的有利时机,在各村(社区)党支部召开党员恳谈会,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向流动党员介绍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计划,让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激发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热情,各党支部组织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召开一次座谈会,进行“双向”交流学习,相互传授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4、注重教育,更新知识
在各村(社区)党支部集中全体流动党员,重点学习讨论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加强党章学习,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先进性意识。
5、慰问帮扶,构建和谐
镇党委成立的慰问小组春节期间在全镇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为解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镇党委在流动党员家庭开展了定点帮扶活动。
二、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们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流动党员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也多了起来,党员过分分散,或在一个区域内人数较少,或没有合适的依托和合适的党组织负责人选,无法建立党组织。
三、加强下一步管理工作的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思路,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在按所属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依托,挂靠,联合等方法,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依托或挂靠外出地建立党组织,并尝试打破地域范围,采取“镇内联建,镇外联管”的方法,积极协调个部门,齐抓共管,真正使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转岗不转向。
第四篇:致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
致 外 出 流 动 党 员 的 一 封 信
流动党员同志们: 你们好!
值此春意盎然之际,沐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春风,你们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带着家乡父老的殷殷希望,告别父母妻儿,离开家乡,踏上他乡热土,融入到发展经济的大潮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为一方建设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当前,县委决定在徐圩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这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外出流动党员都能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以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徐圩村支部决定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以“抓好服务创环境,以镇带村促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
为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 特以《致外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的方式,并采取电话动员、邮寄、张贴活动通知等形式,动员组织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参与“抓好服务创环境,以镇带村促发展”主题活动。中共徐圩村支部要求你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该项活动,自觉接受教育,加强党性锻炼。同时也希望你们随时随地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理论、交流讨论,咨询党的各项涉农政策和返乡创业政策、民生工程等各类信息,并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家乡反馈致富信息、用工信息、招商引资信息或促进家乡发展的意见、建议,以求增进交流,共同进步,促进发展,共建我们大家美好和谐的家园。
我们郑重承诺:无论你们身处何地,只要你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帮助。
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期待你们经常与家乡联系!祝愿你们创业有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中共杭埠镇徐圩村支部
2011年4月2日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农业显著增效
——徐圩村关工小组做实科技进村事迹点滴
徐圩村地处杭埠镇街道西侧,全村1523个农业人口,11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庄,928亩耕地面积,交通方便,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多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目前,这个村有优质粮油、早地蔬菜、水产养殖、畜牧养殖、花卉苗圃、优质林果等农业生产项目,全村经过了“十位一体”的农田综合整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这个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各项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村两委为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由村关工小组带头,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各类培训达30多场6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村关工小组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为核心,加大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技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业科技培训中,关工小组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搞好组织的协调工作,按年初的培训计划:结合农时,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全村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这个村依托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组织农技专业人员进组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根据本村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种植、养殖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化学促控新技术,生物有机肥的使用,以及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等,深受广大村民的喜爱。
在培训过程中,关工小组一班人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确保培训注重实效,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各项实用技能培训: 首先是全村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村两委以关工小组带头成立了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修订了培训工作的方案,对培训的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确定专人抓落实。
其次是抓住重点,整村推进,因地制宜,以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大农户,花卉种植户的发展模式,举办各种形式的现场培训,以测土配方为契子,着重培训农作物的合理配方施肥,重点培养技术骨干村民,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
三是加强宣传,形成氛围: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必须狠抓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做好典型引路,积极引导广村民自觉参加关工小组开展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点面结合,辐射带动,使更多的村民在培训中得到实惠,通过宣传、培训,营造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科技培训,村民们的整体科技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培训成效显著。同时,也带动了很多农户扩大种养殖的规模。如这个村的新民新庄二个组通过蔬菜种植专业培训学习,扩大了蔬菜面积达八十多亩,年亩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周小华,通过培训学习,在本村承包了近400亩的耕地,采用了良种良法的科学种植技术,实行配方施肥,化学促控,降低了种植成本,大大提高了粮、油单产,亩增效益120多 元,2008,该户种植业纯收入高达12万多元;花卉种植大户丁增义由于种植的品种不合格,品种单一,原先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准备改行,通过花卉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2008,几十亩的花卉苗圃又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火热景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多万元,养猪大户郑成斌,原先总是因为猪生病,死亡率高,前年还死了二头母猪,无法上规模,通过近二年的培训学习,养殖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把在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采用“预防为主,结合防治”的猪病预防措施,采用了科学合理的饲料混配技术,病猪少了,成本降了,规模上了,效益高了,该户生猪养殖由原先的存栏不足十头,猛增到年出栏生猪二十多头。目前,他又开始养起了肉养。进一步拓宽了生财的路子。
通过关工小组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了村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村民们的致富本领,使村民们的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使我们认识到科技的注入,对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必将产生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科技才是奠基石之一。
二零零八以来,这个村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表扬,被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列为“舒城县农村信息化试点村”,配发了电脑和打印机一台套,为今后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同时“农家书屋”的建立又为全村农民提供了用之不揭的知识源泉。目前村关工小组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在上级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已经拟定出新年的工作计划,准备在来年的农村科技培训方面再开局面,再上台阶。为新农村和两个文明建设发挥老同志们的优势和余热。
第五篇:吉州区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
吉州区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
近年来,吉州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组织网络,丰富活动内容,为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建家”,有效推动了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共促。
1、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找家”。一是建立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张贴公开信、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采取主动走访、上门登记等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大规模“地毯式”的普查。全区共摸查出流动党员614名,其中外出党员584名,外来党员40名。区委组织部与有流动党员的基层党(工)委签订了责任状,并安排部机关干部联系流动党员,帮助基层党组织联系、颁发新式《流动党员活动证》、《小读本》。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支部委员每人联系1-5名流动党员。通过这些措施,使流动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家”。二是建立了流动党员定期活动制度。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党员“双带”、“党员示范岗”、“党员奉献日”等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使流动党员在活 1
动中找到了“家”。三是建立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制定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教育培训、“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费收缴、组织关系接转等制度,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健全组织网络,帮流动党员“安家”。吉州区建立健全了区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负责机制,加强与流动党员联系管理。区里成立了流动党员联络处党工委,负责对全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服务;乡镇(街道)设立了11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农村小城镇建立了3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6个驻外流动党支部;在外来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组织、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中,建立了3个党(工)委,24个党支部,并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为其“安家”。
3、搭建活动载体,助流动党员“建家”。该区在教育引导在外党员坚持诚信做人、文明经商,带头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共同为“第二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还结合在外务工经商党员观念新、活动广、门路多、信息灵的特点,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爱我家乡,树我形象,兴我吉州”和“奉献一片爱心,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让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致富和招商信息,传授经验
技术,捐款捐物,介绍就业,推介名特产品和特色资源,在帮广大流动党员“安家”之后回报社会,返乡“建家”。近年来,全区流动党员及在外出务工人员,共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投资7200多万元,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价值65万多元,帮助引进资金1亿多元,兴办乡、村企业30多个,介绍人员外出务工3000余人次,为家乡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