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流动党校”为依托实现牧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以“流动党校”为依托 实现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
——阿克塞县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阿克塞县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 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境内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全县有党员1574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69名。有农牧村党员628名,其中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党员有256名。近年来,阿克塞县结合牧区实际,通过组建牧区流动党校,形成了以“流动党校”为依托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和活动机制,实现了牧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一、背景
阿克塞县是以牧业为主的一个县,地域广阔、山大沟深、牧业一线党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党员集中起来经常性开展教育活动难度大,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党员教育活动,即每年年底的农牧村党员“冬训”。这种状况是与牧区党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牧区发展的需要赋予新的内容。为了使牧业一线党员教育管理不断线,思想不掉队,近年来,阿克塞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了牧区“流动党校”这一适合牧区特色的教育方式,为牧区党员教育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牧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农牧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流动党校”就是针对牧区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牧民党员流动性大的实际出发,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流动党校”,组建专业教师队伍,配备越野车、帐篷、发电机、电教设备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每月深入牧区开展一次巡回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内容由乡镇党委聘请县委党校教师、各部门相关业务知识骨干、专家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组成。教育地点根据放牧季节、党员居住地、人员数量灵活确定。在牧闲时节,抓住牧民在县城定居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乡镇教育培训资源,把牧民党员集中到乡镇党校进行5-10天的培训;在牧忙季节,在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草场,确定党员中心户,以中心户为点组织开展活动;在居住分散,牧民流动性大的季节,按照“相临、就近、方便、务实”的原则,以片定点,组织牧民党员参加党小组活动。“流动党校”定期深入牧业一线以党员中心户开展教育培训,及时把政策、信息带到牧业一线。每村设立3-5户党员中心户,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了畜群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牧民毡房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目前,全县2乡1镇均建有1个“流动党校”,每村根据牧民放牧区域和人数建有 数量不等的“党员流动教育点”,使牧区党员教育覆盖率达100%。
(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追求教育内容的务实创新。在教育内容制定上,每年年初,由乡镇党委和各农牧村党支部根据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思想实际,列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并报乡镇党委,由乡“流动党校”统一制定年度流动党员培训计划,抽调乡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乡司法干部、党校教师组成“流动党校”宣讲队,分配专题、收集资料、提前备课,每季度乡上统一组织宣讲骨干,深入牧业点,着力开展“五送五解决”活动,即送科技,解决农牧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送文化,解决牧区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的问题;送政策,解决牧区群众政策知晓率不高的问题;送法律,解决牧区群众法律素质不强的问题;送资金,解决牧区群众“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送信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不紧密的问题。在授课内容上既讲党的基础知识、党的政策、有关法律法规,也讲科学养畜、舍饲养殖、畜种改良、防疫灭病等牧业适用技术和牧民增收措施。在授课方式上既有现场的面授,也有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等。
(三)结合农牧村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阿克塞县“流动党校”在开展过程中,把活动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草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草场纠纷等问题,组织党员深入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通 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为党委、政府进行决策、部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流动党校”起到了教育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工作落实的良好作用。阿克塞县阿克旗乡在实施国家“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时,针对安南坝、东格列克两个村部分牧民因长期在牧业一线放牧,对项目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愿搬迁,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情况,乡党委充分利用“流动党校”,组建“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政策宣讲队,深入各牧区放牧点,宣讲“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优惠政策,使这部分牧民了解了政策,并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配合项目的实施,把家搬到了生活条件优越的县城定居。目前,阿克旗乡已顺利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两村牧民家庭在城市定居率达100%,群众对此非常满意。
(四)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流动党校”的培训效果。随着“流动党校”的建立和开展活动,各乡镇党委多方筹措资金,陆续为“流动党校”配齐了越野车、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发电机、VCD、照相机等电教设备和音像教学资料,使电化教育这一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运用到了“流动党校”教学当中。同时,针对一线少数民族党员不识汉字的实际,积极联系从新疆等地购进了哈语教材资料120余套,科技光盘50余套分发到了党员中心户,为党员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各乡镇党委还成立了翻译室,及时将政策信息宣传资料翻译成哈萨克语,极大地方便了少数民族党员群众的学习。电化教育方式在牧区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宣 传教育面,提高了“流动党校”的培训效果,而且有力地扩展和丰富了培训内容,为牧区党员管理教育提供了宽领域、全覆盖的党建活动平台。
三、成效
“流动党校”的建立,是对基层党员尤其是牧业一线党员进行最快速度和最广泛教育培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有效形式。通过党员主导、党群互动的形式,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同时,促进了牧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流动党校”把培训阵地搬到了农牧户家中,使培训教育由固定式向动态式转变,把支部党员活动室、三会一课、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培训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基层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党员教育网络,为农牧区基层党校开展系统教育搭建了平台,受到党员和农牧民的欢迎,使阿克塞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切实做到了牧区党员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牧民帐蓬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不仅使党组织的活动保持了正常开展,而且深受广大牧区党员的欢迎。通过“流动党校”这种教育形式,不仅为新时期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且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批农牧民党员经过流动党校的培养成为农牧区产业带头人,在这些产业带头人的带动下,讲科技、引种畜、调产业、增收入成为全县农牧村的新风尚。全县结成党群致富链132链,使438户农牧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先后涌现出养羊、养牛、养驼、畜产品流通、饲草种植、饲草加工转化等产业带头人295人,其中党员占62%,带动了全县农牧民的增收。阿勒腾乡乌呼图村牧民党员斯兰巴依,通过参加“党员流动之家”宣讲队的科技知识讲解,在本村率先采用了高原“暖棚接羔”养殖技术,通过暖棚接羔,他家的羔羊成活率比往年高了10个百分点,羔羊出栏体重增加了5—10斤,每年仅羔羊出栏这一项就多增加收入1万以上。目前,在党员斯兰巴依的带动下,乌呼图村牧民正在推广普及高原“暖棚接羔”养殖技术。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
阿克塞县“流动党校”把课堂搬到牧业一线,让农牧民党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惠民措施和种养殖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培训质量不高。由于流动党校教师大多都由乡镇干部兼任,不能更好地为农牧民讲解更专业的科学知识,影响了农牧民党员参学的积极性;二是农牧民党员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牧民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以生产忙碌为借口不远参加培训,制约了“流动党校”的作用发挥。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流动党校”在牧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流动党校”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建立专兼结合“流动党校”师资队伍,确保教学力量的优势性。为了保证流动党校的培训质量,使全体农牧民党员干部能够受到优质教育,建立以县委党校师资为主体,集合农业、林 业、畜牧等部门的专家为兼职,并且外邀部分高等院校、党校等教师为补充的综合师资队伍,狠抓流动党校硬件建设;二是围绕牧区中心工作,提高流动党校教学质量。采取“菜单式”教学模式,根据农牧民党员的需要“因需施教”;三是搭建教育平台,提高农牧民党员素质。办好“流动党校”这一新载体,着力提升我县农牧民党员的素质。
第二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第三篇:专业化管理:实现大中小税源“全覆盖”
专业化管理:实现大中小税源“全覆盖”
本报讯(通讯员姜传武王立飞)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国税局根据税源结构特点和管理现状,按照管理分类科学化、管理内容精细化、管理事项标准化的思路和行业+规模+风险的控管模式,重新构建税源管理框架和流程,试行税源专业化、模板化管理,实现了税源专业化控管“全覆盖”,增强了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将税源控管对象“分类排队”
据该局局长左世忠介绍,辖区内纳税人五年翻了一倍多,目前管户已达4124户,而税源管理人员只占总人数的31%,税管员从纳税人办证、一般纳税人认定、核查、到最后注销都是一肩挑,由于人少事杂,税源监控不深、不透、不细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影响了执法服务效率,同时加大了行政风险。
为解决税源管不好、管不准、管不细的问题,该局组织人员认真梳理分析,将税源合理分类,将税源管理部门细分成多个管理小组,推行专业化管理——
在“行业分类”上,把辖区左右着全局收入形势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三个行业作为主打行业,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103户企业由重点税源管理组负责,对重点企业税收变化、财务状况、产品结构等指标采取六项监控,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由一般税源管理组负责,小规模企业由小企业管理组负责;
在“风险分类”上,依据税法遵从度和政策执行度对企业风险综合评定,将48户风险值达到60以上的确定为高风险企业,并将74户出口退税企业、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纳入高风险管理,由高风险组管理负责,对高风险企业按照税负、毛利率、能耗等设定的指
标实行八大预警。发票增购、验旧购新等8项风险值较低的业务则调整到办税厅,实行“审批前置,事后监控”,方便纳税人办税;
在“区域分类”上,将个体管理划分为繁华区域、一般区域、偏远区域,细分成14个路段、18个村组,分别成立管理组,设立专业市场管理组负责辖区8个专业市场税收,确保催报催缴到位、日常监控到位、户籍巡查到位;
在“事项分类”上,设立特殊事项管理组,负责非正常户管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减免退税审核、税前扣除事项调查核实、一般税务行政处罚的调查及处理建议等九项特殊事项,抽调业务最棒、能力最强的业务骨干成立评估专班,开展纳税评估和事后监控。
制作模板固化管理操作
据该局分管税源管理部门的副局长赵晓介绍,为了规范专业化运作,他们制订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等25个规范化文件和《户籍巡查制度》、《税源类型动态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16项制度,以及企业数据采集、税收数据比对分析、特殊管理事项,纳税评估,绩效考核、纳税人风险值评定等六项工作标准,形成了农产品经营企业、出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等七个行业税收管理指南。把各环节、各岗位、各流程的操作程序以模板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发上下贯通、纵横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操作体系。
为了便于税务管理人员开展业务,该局制订了管理类和操作类两种模板,管理类模板根据风险管理特点、调查核实标准、纳税人行业特点分别制订风险管理类模板、事务管理类模板和行业管理类模板,明确工作内容和标准,帮助干部知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规范操作。比如农产品行业管理模板明确规定,核查农产品企业建账情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看日记账是否设有《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明细账是否设置
有《数量金额明细账》、《销售收入明细账》、《库存商品明细账》,以此核查判断纳税人建账是否符合标准。
操作类模板则把《税负异常信息核查报告》、《零负申报信息核查报告》等具体工作操作程序、操作要求固化,以便税管员按照设定好的内容和标准,在调查、分析、核实的基础上据实填写。比如《零负申报信息核查报告(模板)》规定税管员必须从账簿设置情况、会计核算情况、成本核算方法等14个项目对企业逐项核查,很快就可以判定出纳税人的问题出现在哪个方面,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工作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
前不久,该局税管员杨少剑发现某建材公司增值税税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税负,按照模板实地核查,很快就找到企业将销售返点24万元记入库存商品帐,未记销售申报缴税,责令企业补税4.08万元。杨少剑说“过去核查凭感觉,心里无底儿生怕出错儿,现在核查靠模板,手中有样儿心中有数儿,感觉确实踏实多了!”
税企双方尝到专业管理的甜头
“实行专业化管理,及时掌控了税源存量和变化发展,征纳双方信息对称度高了,税源控管能力明显提高,辖区内汽车零部件、汽车通用制造行业税负分别达到2.74%、2.63%,提升0.39%、0.0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值税小规模零低申报率从21 %降至16%,个体税收增幅超过50%!”说起专业化管理效果,左世忠掰着指头对记者侃侃而谈。
左世忠告诉我们,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有效资源向税源管理倾斜,目前全局直接或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员已占到71%,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71户重点税源监控责任全部到人,收入排名前十的由局领导包保,余下企业由区局中层以上干部负责,做到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纳税数额“四个清楚”,从而掌握了税源监控的主动权。
同时,税源专业化管理将管理集权拆分,税管员主要负责日常催报催缴等事项,特殊事项实行专业管理组,变税管员“一人管户全程管理”为“多人管理环节监控”,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权”、“一员独大”的局面,强化了岗位监督制约和部门协调,促进了规范执法。该局特殊事项管理组监控发现某泵业公司1050万技术开发费未按照规定列入专账核算,不能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及时通知企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让企业规避了受处罚风险,税务机关则规避了渎职风险。
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该局细化了纳税服务职责和考核,要求税务人员在与纳税人接触中,全面掌握并努力满足合理纳税需求,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招商企业惠冠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工业园珠江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申请增值税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这在以往需要几天时间,现在有特殊事项组专门受理,在接到认定资料后,先与企业电话沟通,然后往返到企业现场核实指导,当天受理当天办结,两家企业深受感动。前不久开展的调查显示,该局辖区办税服务满意度持续超过98%。
第四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社区严格按街党工委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我社区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按照“街道社区区域化全覆盖”的要求,每月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党员进行登记,对一些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
今年年初社区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全面开展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组织社区党员进行远程教育站点平台对党员进行“双育”教育,每周定期播放三次电教片;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社区服务QQ群,微博,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社区党支部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村党总支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狠抓《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一、学生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按规定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一)受地域限制等条件限制,无法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式党员至少每半年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或通过其他形式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预备党员至少每季度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这,均被视为自行脱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提供流动期间个人在工作单位现实表现的证明材料,所在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
(三)自报实际收入,按照党费缴纳的规定标准向所在党支部交纳党费。一般应有党员个人按月缴纳,特殊情况可托人代交、邮寄,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4)临时就业单位或通讯地址变动后,应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二、在学院网站上设置学院党建天地,设“党员教育” 专栏、党总支邮箱,定期把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及学习材料公布在“党员教育”专栏,流动党员应在每月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材料发到党总支邮箱(jgxydzb@163.com)
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若流动党员无特殊原因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及时递交转正申请、不发挥党员作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