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机制,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畅通“三个渠道”,解决教育难问题。流动党员教育难,难在流动党员的历史状况和平时表现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畅通谈心交流渠道,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同时增强组织对党员的了解;畅通评议监督渠道,通过开展党员“亮相”活动,为群众认识党员、评议党员创造条件;畅通联管联教渠道,使党组织与企业、流入地与流出地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改变单向教育模式,把流动党员教育引向深入。
完善“三项机制”,解决管理难问题。没有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失去了保证。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融登记、核实、转接、督查、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有序管理;完善党组织组建机制,建立督查考核、结对共建等保障制度,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把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立足企业需要,围绕岗位特点,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依托“三支力量”,解决活动难问题。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有活动来推动,要有平台来保证。在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缺少抓手,党员活动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依托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资源优势,实行结对共建;依托社会群众团体在维权、服务方面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优势,实现同步推进、优势互补;依托企业主和投资者,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构建“三个体系”,解决作用发挥难问题。流动党员兼具党员和雇员双重身份,“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思想较重,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应构建评价体系,针对流动党员岗位特点制定先进性的具体标准,使流动党员在团结群众、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构建责任体系,通过强化党员责任、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促使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激励体系,通过政治上关心、利益上维护,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引导他们争当时代先锋、永葆先进本色。
第二篇: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机制,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畅通“三个渠道”,解决教育难问题。流动党员教育难,难在流动党员的历史状况和平时表现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畅通谈心交流渠道,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同时增强组织对党员的了解;畅通评议监督渠道,通过开展党员“亮相”活动,为群众认识党员、评议党员创造条件;畅通联管联教渠道,使党组织与企业、流入地与流出地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改变单向教育模式,把流动党员教育引向深入。
完善“三项机制”,解决管理难问题。没有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失去了保证。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融登记、核实、转接、督查、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有序管理;完善党组织组建机制,建立督查考核、结对共建等保障制度,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把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立足企业需要,围绕岗位特点,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好范文版权所有
依托“三支力量”,解决活动难问题。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有活动来推动,要有平台来保证。在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缺少抓手,党员活动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依托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资源优势,实行结对共建;依托社会群众团体在维权、服务方面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优势,实现同步推进、优势互补;依托企业主和投资者,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构建“三个体系”,解决作用发挥难问题。流动党员兼具党员和雇员双重身份,“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思想较重,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应构建评价体系,针对流动党员岗位特点制定先进性的具体标准,使流动党员在团结群众、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构建责任体系,通过强化党员责任、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促使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激励体系,通过政治上关心、利益上维护,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引导他们争当时代先锋、永葆先进本色。
第三篇:双向共管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经验材料
流动党员找不着组织,组织管理不了流动党员。随着务工大军的一步步突起,流动党员的管理日益棘手。为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县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双向共管本着 “异地组织、共同参与、双重管理”的工作原则,由流出地提供翔实的党员名册和基本情况,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和返乡后的教育工作;流入地积极帮助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纳入当地管理,零散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支部,参加党的学习,参与组织生活。双向共管机制的建立,不仅帮助流动党员在当地安了“家”,而且成为了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一座“桥”,贯通了流动党员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渠道。双向共管也得到了广大民工务工所在地党组织的认同。在该县江塘乡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正式签订第一份“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后,观海卫镇分管组织人事的副书记刘伟峰明确表示无偿为**县江塘乡的流动党员提供学习、会议等组织活动场所,免费培训党员基础知识。在该镇务工的**县江塘乡流动党员金和深情地说:“现在终于找着娘家了!”。
流动党员双向共管,不仅仅能够凝聚流动党员人心,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而且能有效破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难题。通过双向共管机制,让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周边的外出务工人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同时为流入地和户籍所在地政府提供准确的计生信息,及时掌握计生形势;能有效促进流动党员所跨两地政府之间的联系,为两地互相学习搭建了平台,也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安庆市唯一生产打火机厂家——**县三鑫打火机厂就是在流动党员的帮助下运作成功的典范。
第四篇:破解非公企业党员教育难题
破解非公企业党员教育难题
“下周六,我还来听,太受益了。”这是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党群服务中心针对非公企业党员开办的讲座结束后,大连市黄鸿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鸿由衷的感受。沙河口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针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青年党员多、活动场地少、学习时间紧、党员难集中等特点,为破解非公企业党员教育难题,在激发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教育率上下功夫,提高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一是创新教育形式,着力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为适应青年党员把微信、QQ等作为学习和交流主要途径的习惯,沙河口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为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区别于以前“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一叠课本”的传统教育模式,开通了“沙河口区非公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平台设置“微资讯”“微服务”“微动态”三大功能板块,涉及政策解读、创业指南、博学笃志、爱心奉献、明星企业、党员先锋等12项内容,并与沙河口区“助万企”“帮万家”服务中心微信平台实现链接。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还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发布党内专题教育的最新精神,普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知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发展党员流程、党组织换届流程、党费使用办法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党组织和党员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展示风采,组织党员开展讨论活动。通过开通“微平台”,搭建了党建活动的“大舞台”。
二是建设活动阵地,着力营造党员教育氛围。针对小微企业没有专门的党组织活动阵地,党组织活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沙河口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引导各级党组织在阵地的使用上,注重一个“活”字,做到形式活、内容活、时间活、地点活,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非公企业党组织充分利用企业闲置场所和现有条件,开辟形式多样的党建教育活动阵地,让企业党组织活动随时随地开展。在企业现有的图书室中,将图书按文件汇编、党史读物、领袖传记等专题摆放。利用工地围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厂车间的走廊里,设立“党员先锋榜”;在员工休息室安放“红色历史”水牌;在员工放松、休息的时候,讲一段革命小故事。“微阵地”的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企业内部先后创新推出了党员教育的车间文化、走廊文化、餐桌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通过建设“微阵地”,建造了党员学习的“大教室”。
三是制作标题式新闻,着力增加党员阅读量。针对非公企业党员业余时间少,没有大块时间自学或集中学习等实际,各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收集并编辑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日常党务工作知识、党员党性修养等,简化学习内容,形成“一句话党建”“一张图党建”,让党员一看就懂,不让党员花费太多时间,保证党员的阅读量。党员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直接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在信息推送上实行“发散式”传送,即企业由电脑终端将信息传送到微信平台,每位党员再通过手机将信息转发至朋友圈、微博、QQ空间,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截至目前,共推送非公企业党建信息378条、图片269张。通过传送“微信息”,开辟了传播知识的“大通道”。
四是开设“微型党课”,着力保证党员受教育率。在生产任务重、“三班倒”等企业,党员的学习时间难保证、参加党组织活动的时间难统一。为了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误党员的学习教育,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在非公企业开设了“微党课”,即由上级党委或党支部统一规定党课内容,编写党课提纲,发布到各党小组,由党小组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午休、工作间隙或晚间休息时间自由安排上党课。针对不同工种、不同时间,精选主题,由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讲解政策理论;由本系统的业务骨干、企业精英破解业务难题;由党员先锋、模范典型讲述先进事迹,营造人人讲、人人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通过开设“微党课”,延伸了党员学习的“大讲堂”。(作者单位:大连市沙河口区委组织部)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