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之
减负增效
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摘要:中小学生要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更要把减负落到实处。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结构。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具体途径很多,要坚持“四个优化”,即优化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环节,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优化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好久了,但这么多年来,人们只看到一个个大大的书包,小学生背不动,中学生累弯了腰,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负”势在必行。如何减负,要从源头抓起。当前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原因,比如家长工作忙,对子女疏于管理,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作业,以避免子女课余接近网吧,酒吧等场所。也有体制原因,应试教育阴影不散,一考定终身,部分教师猜题,押题,通过强化做题这种无效劳动来达到目的。还有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也意味着,减负不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减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我的措施是“用教师的勤奋和智慧来换取学生的减负增效”,从课堂教学抓起,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所理解的“减负、高效”的涵义
学生学习“负担轻”应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负担轻,当然不是说少学点教学内容,而是说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时,学习效率高、学习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气氛轻松活泼,对知识的获取不是机械被动式的,而是主动探索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兴奋,不觉得累。二是指课堂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课下学习负担主要以作业的形式存在,造成课下学习负担重的原因一般如下,有的老师布置作业量过多,也有因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习效率低下而造成的课下作业完成困难的情况。因而老师布置课下作业要适量,这个“适量”的度主要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课堂没解决问题,没做到优质高效,那么,课下的“负担轻”是不可能实现的。
“效率高”也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实际运用能力强,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这种优秀成绩的取得是以“负担轻”为前提的,那种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做练习,搞“题海战术”而获得的高分,并不是真正的“效率高”。二是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师高效率的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保证。要通过课堂学习,对学生终生受用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地提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在教学各环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化备课、授课及辅导。
二.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前提
2.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控制者向主导者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美国的教育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新型的教学结构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发展、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作为教师,要从心理上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并把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培养民主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要提高主导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尽量少讲,精讲,向45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再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多学多炼,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力争“活到老,学到老” 2.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则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 “强扭的瓜不甜”,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作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负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要在学习时间、方法、策略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自主学习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高学习效益等;积极引导学生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三.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途径
3.1 优化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用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课。
备课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 “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是指在教案里要体现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要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因材施教),要选取合适的教法及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要设计出课堂教学流程(整体驾驭课堂进程)。“从小处着手”是把前面的这些细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做法,并把它们在教案中反映出来。
备好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3.1.1 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静心地坐下来,去比较,去熟悉,去研究。
3.1.2备学生。教师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
3.1.3备教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教有法。当然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并进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要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1.4 备练习。不能搞“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无效练习。要减负增效,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
3.2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古语云: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可采用以下措施: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师生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3.3优化教学环节,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传统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教学环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重在“优化”。
3.3.1 精彩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比如我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情境展示:播放我从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歌曲:《我赚钱了 》
我赚钱啦,我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 这首诙谐幽默的歌曲一下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打下了基础。
3.3.2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学生的学习行为虽然是个体行为,但课堂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更有利于创设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联动式学习,也更有利于教法多样化的实施。这里所讲的小组,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安排好,一个研究小组,更是一个互助组。通过小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参与问题的解决,既培养了同学们的互助协作精神,也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合作学习实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我把就学生分为四组,每组讨论一种消费心理,认清其利弊和应持有的态度,并联系实际,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本组讨论内容,说明利弊,并举出实例,其他同学在听发言时,检查自己的思路,并及时补充、完善。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3.3.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控制课堂教学向着既定目标发展。提问的质量高低,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要优化课堂提问,防止提问的随意性。在一节课中,提问不能太多,不要问个不停。提问应该具有有效性,启发性,导向性,层次性,可探索性,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具体措施: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提问,不能无目的提问,提问语言要精确精炼;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
3.3.4 优化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果。练习是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优化课堂练习,必须在“巧”字上做文章,做到分层设计、开放思维、形式多样。用多媒体配合练习也是效果不错的形式。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我安排的课堂练习是总结前一段时间(一个月)自己的消费情况,然后分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学生兴趣浓厚,真正把正确的消费观落到了实处。3.4优化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关于教学手段的选用,我觉得不应该“唯传统论”,也不应该“唯现代论”,而应该“唯适用论”。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做法当然不足取,但传统教学方式的实效性也不能全盘否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特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上课,可以使课堂效果和课堂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是实现“减负,增效”"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多样,综合利用。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的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就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因为它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单纯的说教不如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更能说明道理,我在制作这一框课件的时候,除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外,还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政治课代表组织班里有条件的同学,(家里有数码相机,有电脑能上网),拍一些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图片或视频,我建议他们就在校园实地拍摄,其他没有拍摄条件的同学可以积极提供拍摄地点和素材,整理好以后发给我,用来充实课件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几天时间就给我发来了不少图片,有学校食堂里被扔掉的只啃了一口的馒头,倒在垃圾桶里的雪白的米饭等,我把学生发来的图片加入了课件中,上课时播放,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是学生自己拍摄制作的图片。
学校食堂里的剩菜
学生宿舍里的水龙头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突显出来,同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而且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能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摸索出的途径。“减负增效”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需要政府的协调平衡,更需要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减负增效工程一定会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更加蓬勃发展,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和灿烂!
第二篇: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改革创新列为今后10年教育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改革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实现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存在着不少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主要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上好学”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仍未走出传统的框架,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育家办学问题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这些难题,只有靠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实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政府治理制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使教育改革综合配套、全面系统地推进。人才培养观念、模式、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也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不仅强调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人才观念的更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在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上作了积极稳妥的部署,为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确保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这无疑为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也对学校治理结构,乃至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作出了方向性的规定,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绘制了实施蓝图。
目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但相对于其他社会事业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要复杂得多。教育改革不仅要求体制机制转变,也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特别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周期长,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亿万学生的成长,影响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改革是一个过程,有阶段之分,需要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改革重点,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
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一场有效的教育变革,应当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协作是通往改革的成功之路,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创造,地方和基层的教育创新往往会成为宏观教育制度改革的生长点。必须把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结合起来,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和精心组织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统筹协调、符合发展阶段和教育规律的全国性改革思路和推进策略,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卓有成效,全面开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合作社破解农牧业发展难题
以“新三社”合作破解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处王兆宾
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课题,长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我想就“新三社”合作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破解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难题寻求新的思路。
一、保证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地理环境来看,我们山西多山地、少平川、缺水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山西农业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悠久的三晋文明为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我们山西遍地是特产,太谷的西瓜、清徐的葡萄、沁县的小米、柳林的枣等等,这些农特产声名远播,享誉全国,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资源。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为我们山西农业发展的优势,优势资源没有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来源。究其原因,还是二元结构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
作为欠发达地区,我省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近三十年来,农业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农村目前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分散的小农户各自独立地参与市场经营,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业产业链条短,抵御风险能力差。在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缺乏优势的情况下,农特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创不出品牌,农民无法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取更多收入,农民持续增收缺乏保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已成为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制约和障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已经取得广泛共识。
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对于“三农问题”,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我们山西省也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以煤补农”新机制。由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弱势地位,给予适度政策倾斜是必须的。但是,要长期、真正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创新,依靠农民自己。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四个“有利于”:(1)有利于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合作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2)有利于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3)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市场营销方面得到锻炼,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营销意识;(4)有利于改善对农业的管理,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来指导或引导农民,减少农民生产的肓目性。
我也省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去年10月份,山西全省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3850个,入股社员10.8万人。同时,许多地方,如榆社和寿阳,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运作的案例。省委、省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列出专项预算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省11个市中已有8个市、46个县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都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交易地位,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并与去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正式取得法人资格,其发展获得了法律保障。从而,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可选路径。
三、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
(一)“老三社”曾经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我们把改革开放以前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称为“老三社”,把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经历多次改组改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称为“新三社”。早在解放前,我国就存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化运动以后,全国各地发起成立了许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老三社”曾经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了互助组、低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对于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改组为人民公社,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建国初期,有效解决了农村的高利贷和农业生产资金问题,经历多次改革,至今仍然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物质短缺时代,农村供销合作社垄断经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垄断销售农村市场生活消费品,独家收购农副产品,是当时国家控制全国农村市场和农副产品流通以及解决广大农村商业落后、买卖不便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供销合作社逐步丧失其在农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目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功能大大弱化,但其机构仍然在运转,并享有国家赋予的专卖、专营等特殊权利。
(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需要把“新三社”引入到新的合作框架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短缺”问题,在我们欠发达省份非常突出。(1)农村优势劳动力短缺。在现行体制下,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导致了农村优势劳动力外流,老、弱、妇、幼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这种人口流动支持了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也符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趋势,但却造成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下降,同时也给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不利影响。(2)农业生产资金短缺。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有资料显示,农民创造的近一半的居民储蓄流向了非农业。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可供抵押资产少,金融机构从自身风险考虑,对农民和农业发放贷款额度小。农村资金净流出,弱化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资金支撑。(3)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短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和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农产品卖难问题经常出现,致使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农民产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单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能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全部问题。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为提供成员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但是,从我省的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的统一提供以及简单的加工、包装等方面。对于解决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大额资金,单靠农业合作社的力量不能完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也不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缺乏成熟可靠的产品销售渠道。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都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但在农村吸收存款多,发放支农贷款少,大量抽取农村资金;农村供销合作社完全没有发挥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的作用,机构虚设,渠道闲置。所以,有必要在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引入到新的合作框架。
(三)推广“两社”联动经验,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
我省各地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中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榆社县“两社”联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经验值得推广。榆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解决了农村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成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来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农村信用合作社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农民增收需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订做金融产品,并综合采用多种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向农民专业合作社
及其成员贷款发展农业,保证了信贷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又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及时回收,解决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有钱不敢贷,农民急需资金贷不到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两社”联动,共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解决“卖难”问题依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短板。作为农村具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的信息优势和传统的渠道优势依然存在,同时,农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仍有着其它区域流通企业所不具有的资金实力。所以,应该把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引入到“两社”联动机制中来。当然,把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引入到“两社”联动机制中来,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模式,更不是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领域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市场的信息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供销合作社现有的城镇网点设施和流通渠道,促进物资交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应体现为“三农”的服务宗旨,拓宽为“三农”服务的领域,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的思路是,积极探索“新三社”合作模式,发挥“新三社”各自优势,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难题。我们认为,着眼发展合作组织,通过扶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信贷办法,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创新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渠道和信息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短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四篇: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
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
——利川市农信社支农占位纪略
9月6日,随着一声令下,利川市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100多吨萝卜踏上南下广州的征途。这标志着该社的高山蔬菜正式驶出湖北大门,把菜蓝子卖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随后,笔者对该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吴文斌进行了专访。吴文斌谈道:‚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农民摇身变成一位身份几百万的合作社负责人,这全得力于利川市农信社社的支持,要不是农信社的真心帮扶,自己不可能依托大山资源发‘绿’财,更不可能把这大山沟里的蔬菜卖向全国最富裕的南海都市!‛
利川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该县山大人稀、深遂纵横、交能不便,百姓生活贫困。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利川市农信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大山的发展难题为己任,不断优化信贷服务,创新贷款品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今年6月底,利川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为94553万元,比2009年初净增4279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84955万元,贷款投放在全市乃至全州位列第一。
去年以来,利川市农信社主动融入到市域经济发展建设队伍之中,引领辖区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主要从重点项目建设、三农发展、中小企业、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大有效信贷投放,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据了解,仅今年半年,该社为五洲牧业、中兴茶叶、兴盛福农业、凯瑞农业等35家中小型企业,共计投放贷款6820万元。
利川市农信社为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水品,全面提升各种支农信贷品牌,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对小额农贷的管理和开发。今年春耕生产期间,农户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该农信社便组织专班人员在乡镇村组以树立公示牌、下发客户经理名片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上半年,该农信社对辖区内农户进行全面调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走千家、访百店‛评级建档活动,截至6月底,对16万余户农户进行了上门摸底调查并及时给15.8万户予以核贷发证,金额达5.5亿元。
该农信社社在对农户资金需求及时予以满足的同时,尤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给予重点支持。
2009年,利川农信社着重支持‚收购加工企业+信用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烟叶、茶叶、药材、蔬菜、林果、养殖支柱产业农户发展,以企业收购订单担保向基地农户发放订单担保贷款。全年向8家
茶叶收购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茶叶订单贷款5万亩1400万元,向烟草公司基地农户发放烟叶订单贷款11万亩1200万元,向3家药材收购企业基地农户发放药材订单贷款1.5万亩680万元,向3家超市蔬菜基地农户发放蔬菜订单贷款210亩260万元。
同时,在该社提供的创业贷款的‚滋润‛下,一大批农村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仅去年一年,全市农信社发放种植大户贷款43户643万元,养殖大户贷款106户2357万元,药材大户贷款84户1226万元,财政贴息种养贷款1050万元。沙溪乡齐跃坪村一组村民杨秀安,2007从外地回到家乡创办起玉河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为扩大规模,于5月中旬向信用联社申请40万贷款,作为周转资金,6月初该合作社便拿到贷款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年利润能达到80万左右。
在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全市已形成烟叶、茶叶、反季蔬菜、山药、莼菜、药材等六大种植基地和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养长毛兔五大养殖基地。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该社将主要业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存款增长将由3.1亿元增加到3.5亿元,贷款增长将由5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并保证将所有资金100%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张光明 王智
第五篇:如何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用科学发展的方法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在全市组织员培训会上的发言
**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所辖**个行政村,是我县行政村最多的乡镇,由于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多年不发展党员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新机制,破解入党积极分子不足的难题
建立一只素质高、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中,有大部分村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不足造成的,有的村甚至没有积极分子,这直接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
经认真分析,造成积极分子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入党热情下降,甚至个别人产生了入党受约束、“吃亏”的思想。二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发展党员工作很务虚,程序繁琐,不愿意发展。三是存在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怕今后发展了其它党员,对自己的位子造成威胁,只发展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家族以外想入党的优秀青年坚决不培养、不发展。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解决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不足现象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转变选人方式,拓宽选人视野。针对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问题。我们从转变选人的方式入手,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采取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由村党组织主动选人的方式,将村内年轻、有一定工作能力、群众口碑好的同志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明确村支部班子成员作为联系人,主动联系培养,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生产生活上帮助他们,通过党支部的积极引导,他们都主动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效地破解了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难题。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发展意识。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每村签订了党建工作责任状,严格按照人口5‰的比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纳入对党支部书记和村支部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对村党支部成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半年对全镇各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考核,切实解决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三是扩大发展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为切实避免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我们坚持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前要通过党组织推荐、党员代表推荐和村民代表推荐,防止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公示。在入党积极分子人员的把握上,我们坚持实行上级党委审查制度,对村党支部确定的积极分子由镇党委进行严格审查,如果要培养“两委”干部的亲属作为积极分子,必须要有一名群众积极分子一起培养,否则不予培养和发展,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和排他现象的出现。
二、分类实治,破解农村长期不发展党员的难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村之所以长期不发展党员,其根本原因是村情复杂、宗派势力严重、村党组织自身软弱涣散、无凝聚力,这也是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抓基础,解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我们将班子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的村列为“问题村”进行集中整建。我镇***是几年未发展党员的“问题村”。因项目征地过程不透明、赔偿标准不统一、部分村干部徇私舞弊,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村民多次进京上访,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党员大会无法正常召开,2名多年培养的积极分子始终得不到发展。***等村党支部书记能力较差,威信较低,不敢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对此我们从抓基础,强班子入手,对党员群众反映强烈、能力差、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进行了果断调整,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是抓重点,解决宗派势力严重的村发展党员问题。西城村是我镇多年的后进支部,村内宗派势力严重,曾因发展党员多次进市进京上访,支部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竞争激烈,几派之间谁发展党员都不同意,多次召开党员大会都未能成功,村内的优秀青年多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均因党员大会无法召开而无法实现入党愿望,造成了长达6年未发展过新党员。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大担任命了退伍军人赵树来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党员和群众中威信很高,能够协调村内各派势力,为了缓和派系争端,我们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谋发展上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民主
推荐、平衡发展的原则,主要做法是各派推荐相同数量的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在发展时,从各派认可的人员中各推荐一名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既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平衡了村内各派势力,党员大会能够顺利召开,彻底消灭了6年未发展党员的现象。
三是抓难点,解决村内党员参会不足的问题。我镇***村现有党员4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31名,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老党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身体不好为借口不愿参加,加之部分党员外出务工,几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到会人数不能过半,致使发展党员工作一拖再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结合“七一”、“春节”慰问老党员,组织发展对象和村支部成员一起到党员家中走访慰问,增进发展对象与党员之间的感情;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前三天,发展对象主动到党员家中汇报思想,争取老党员们的支持和信任,并取得党员们的共识。开会当天采取发展对象主动邀请的方式,由发展对象主动到家中邀请,有效地保证了党员到会人数。
三、健全制度,解决发展党员责任意识不强的难题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切实消除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形成发展党员工作的长效机制,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增强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意识。
一是实施预警机制。把全镇**个村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台账,根据各村发展党员时间,实行提前半年预警,向村党支部下发发展党员工作预警通知书,要求由各村确定具体发展措施和完成时限。
二是实行党委书记谈话制度。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积极争取党委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发展党员不重视特别是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由党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并同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状,当年内不能完成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自动辞职,对发展党员工作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干部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我们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村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称职以上档次,同时与基础职务补贴挂钩,按照比例核减基础职务补贴。去年我们对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核减了200元、支部班子成员核减了100元。在全镇的村支部书记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支部班子发展党员的意识明显增强。
以上是我们在创新党员发展机制、破解党员发展难题的一些做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