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贪之罪有感

时间:2019-05-12 15: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贪之罪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贪之罪有感》。

第一篇:观贪之罪有感

观《贪之罪》有感

观看了反腐倡廉教育片《贪之罪》后,让我的思想受到了震撼,得到了升华。下面我就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结合实际谈谈对反腐倡廉教育的认识和感想。

一、近年来党员干部腐败现象多有发生

虽然我们党在不间断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也得到了社会上的好评,但是党员干部腐败现象多发说明了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随着职位的升迁,官位越来越高,胆子越来越大,理想信念越来越淡薄,不但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肆无忌惮地大肆为己、为亲属敛财。通过观看播放的警示教育片,我看到了胡星从拒收到少收再到无所不收,甚至到索要千万巨款,一步步走入罪恶的深渊,把自己带入了大牢。胡星的典型事例就说明了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需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廉政建设学习,避免腐败现象的新生。

二、努力学习,做到廉洁自律,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提升人格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坚持党组织的廉政建设学习,坚持业余时间的学习,在提高思想素质的同时,提高业务知识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已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做到廉洁自律,这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广大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如果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群众是不会信任的,实际上会让其他党员干部和群众上行下效,带坏了党风,带坏了政风,带坏了一方社会风气。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权力必须为群众谋利益,绝不能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要立志做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党员干部只有严于律己,公正严明,群众才能相信组织,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才能树起来。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制度和规定,严格对照检查自己,自觉做到不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禁止为亲属谋利益;认真落实领导人员配偶、子女从业的有关规定,真正在廉洁自律方面带个好头。

三、党员干部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虽然在我党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大部分党员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在四川汶川这场特大地震灾害中,通过媒体的报道,我看到了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四川德阳的党员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生死时刻,毫不犹豫地用他的双臂和身体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因此而得救了,而可敬的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课堂。在生死关头,他忘记了自身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彰显出党性的光辉。

在地震发生后,党团组织自发的进行了捐款,我看到党员同志对这次捐款都比较踊跃,而且数额还比较大;有些退休的老党员也能来到单位要求捐款,这些人中有身患疾病,有家庭贫困的,但是这些原因都没有阻止他们捐款的热情,因为他们是党组织的一员,他们知道自己关键时刻要冲锋在前,要起先锋模范作用。

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

我们党员干部无论是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做到党员的标准,要想对我们党员干部监督就要做到坚决维护党章;如果每位党员都能以党章所说的那样互相监督,遵章守法,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达成一个长远的党员干部监督机制。

第二篇:观《贪路无归》与《忠诚与背叛》有感

观《贪路无归》与《忠诚与背叛》有感

4月21日夹河镇教育党总支组织党员们集体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贪路无归》和《忠诚与背叛》。通过这两部电影,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撼,对党忠诚的革命战士更是肃然起敬,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党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贪路无归》讲述了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从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走上严重违纪违法、腐败堕落的犯罪道路,邹韶禄这位曾经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从企业功臣蜕变为人民的罪人,陈双全利用职务之便在公与私中选择了私人利益,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本钱,有了权就大肆捞钱,视党纪国法而不顾,利用手中权力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成了金钱的俘虏,最终沦为阶下囚。邹韶禄、陈双全的犯罪事实和结局警醒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观、权力观、政绩观、亲情观、交友观、监督观。要以反面教材为戒,慎独、慎权、慎始、慎微,加强价值认知锻炼,常修处事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 事,真正树立起做事为公、务实清廉的良好信念。《忠诚与背叛》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队伍建设中曾经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共产党的队伍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但同时也有着一批始终忠诚于党的同志在为共产党队伍的纯洁、革命事业的永存而奋斗着——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党员,塑造一支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队伍。影片既描写了我党大革命时期的时代背景,也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同时对我党一些负面人物也毫不掩饰,大胆揭露。两种品格,两种后果。观看之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东西。我十分认同电影中的一句话:“要有铁一样的纪律,不然我们的队伍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们都过上幸福、安定、富裕的生活。在这样的革命以及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要面对的是种种困难,腐败、邪恶、贪婪是沿路迷惑我们心志的糖衣炮弹,也是一块块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绊脚石,为了扫除障碍,就是要有铁一样的纪律,用以防止贪污、腐化的恶习滋生。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没有经历过当年的生死考验,但我会时刻牢记党章,保持忠诚的信仰,以严厉的要求约束自己。牢牢守住道德和法纪的底线,注重从生活、工作上的细节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加强价值观的锻炼,真正使廉政纪律教育入心、入脑,在生活和工作中筑牢预防腐败堕落的防线,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三篇:观《信仰之光》、《小官大贪警示录》有感.doc

观《信仰之光》、《小官大贪警示录》有

10月21日,我局在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观看了教育片《信仰之光》和《小官大贪警示录》。一部是催人奋进、涤荡心灵的优秀教育片《信仰之光》,讲述龚全珍老奶奶用自己的行动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入党誓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与此截然相反的《小官大贪警示录》则是一部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反腐之作,揭露了腐败分子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巨大的反差和冲击让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感受颇多。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

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权力观。在学习内容上,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同时要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和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要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不但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要在有效利用各种空闲时间下功夫见成效,切实解决好当前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不够好的问题。二.严格要求,踏实工作。

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三.严以律已,清正廉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学习甘祖昌、龚全珍同志严以律已、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从“小节”做起,学会自我约束,坚持做到自尊、自爱、自洁、自警、自控,时刻牢记党的反腐纪律,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时刻检点、约束、警示自己,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第四篇:恋之罪观后感

恋之罪观后感

恋之罪,不知道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因为爱恋而引发的一系列罪过。本是一位贤淑、端庄、典雅的家庭主妇,因为缺少了生活的激情而且过烦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导致最后在寻求刺激的的生活时误入歧途,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实造成她沦落为妓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她整天待在家里的那种生活是简单平凡的,有了别人的引诱之后,她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并觉得那是纯情而值得追求的,初次踏出家门,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没有判断能力。

在她的心中,她的丈夫是那么的纯洁、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正是这种所谓的完美,让她的心没有办法依托,甚至产生了自卑的情怀。男人的虚伪与无情是逼迫女人走上堕落和疯狂的一个导火线。生活在一起,但感受不到丈夫的爱(精神的爱和躯体的爱)使女人非常痛苦,每天行尸走肉般地过着机械的日子!剧中有一句话:一旦性可以付钱,那很多问题就简单了!女人经常会以为在婚姻关系中自己是爱丈夫的、自己也是得到丈夫的爱的,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发生的夫妻性行为那是充满了感情的、是不需要付费的,但女人常常感觉混乱,女人也就很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欲望,也就从某个角度了解了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负责了,女人也就真正地脱离了对男人的依附,女人可以自由了!

剧中反复说到语言是苍白的这个事实。我们的痛苦、我们的快乐都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我们是谁、我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当我们被某种语言限制在某个范围内的时候,我们就会困惑的。

剧中最后的场景就是这样的:菊在识破了丈夫的虚伪以后,真正地对自己绝望了,她站在大街上肆无忌惮的拉客、没有了优雅也没有了温柔看得我心好痛,甚至被嫖客伤害以后露出的诡异的笑都让人好伤感啊!人的心死了以后,任何身体的伤害都不算什么了,对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伤害。所以丈夫对妻子的心的伤害比嫖客对妻子的身体的伤害要残酷得多。

第五篇:朗诵,毁诗之罪

朗诵,毁诗之罪 甲方

诗歌是无声的于坚

●难道作者在最深的房间里写作一生,为的就是最终来到这儿,面对着麦克风,由它把你的语言变成一个声音的出口?双腿有些发软,像是在接受审判,前面是一个巨大的洞穴,由那些叫做读者的岩石所组成的洞穴,诗人在黑暗深处写作一生,难道就是为了在这个洞穴面前,背着一袋煤炭,亮起来?握着麦克风,这玩意犹如一个勃起的阳具的头,那**表面有一层闪着暗淡光芒的金属网,我总是非常迷惑,我是否因此可以强*这个世界,我说什么它都会洗耳恭听?我是谁?教授、总统、政治家或者节目主持人?我不由自主地放弃了母语,舌头发硬,我觉得那金属的**只能接受普通话,有人用方言对着这玩艺儿么?例如圭山煤矿的矿工。麦克风的方向是普通话的方向,毫无疑问,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正在田间干活的农民或者正在修单车的师傅,麦克风一伸过来,舌头就像接通了电源似的,挺起来,变成了普通话的。

●诗歌乃是沉思默想的产物,写作是无声的。

●朗诵是这种活动,我经常看到这种可怕的场面,某人在一秒钟之前还是个正常人,当他一开口,他忽然疯掉,神经质地手舞足蹈,憋出某种暗示着“悠扬”“激昂”“高亢”“柔情似水”“多愁善感”“愤怒”„„之类的意思的声音来。惨不忍睹。如果诗歌是自然的,那么朗诵就是做作,哗众取宠是必然的,朗诵,就是对诗歌的很不高明的谋杀。

●世界各地的诗人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人拒绝朗诵诗歌。最底限度,念而已,用正常的诗人平常的声音念而已。朗诵只在中国盛行。念,就是要让声音的释意、抒情功能降到最低。我在面对西方听众朗诵之后,他们总是可以听出所谓东方诗歌的音律之美,这是我在写作时完全不会考虑的。音律之美与诗歌之恶。也许我的诗歌是恶之花,但它也被音律之美升华了。

●中国古代诗歌的声音是人为赋予的,四言、五言、平仄押韵、字数的固定为诗歌打造了一个音乐性的外壳,这个外壳的好处,是保护了诗歌的沉默,无论如何朗朗上口,诗歌本身都是沉默的,因为韵律的程式化外壳使朗诵无法歪曲诗歌,一千种朗诵都是一首诗,诗依然是无声的。古代诗歌巧妙地通过声音的固定化,保护了自己的无声世界。

●现代诗歌的声音是隐匿的,它反而是诗歌的原始形式。

●没有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朗诵的,没有人用朗诵的声音去写作。

●把朗诵强加给诗歌其实是使它单调。

●谁用朗诵的语调写他的诗,他就是一个集体的写作者。

●朗诵一词的出现,使人们误以为诗歌是有声的,但“朗”是什么?诗歌一定只有“朗”这一个音调么?“朗”是什么?1.光线充足,明亮、明朗。2.声音清晰响亮。是否还有阴郁黑暗的诗歌?例如“阴颂”、“暗颂”,任何诗歌都必须“朗诵”么?朗诵使本来无声的,在黑暗中的声音被虚构出来,清晰、响亮起来,但写在那纸上的,作者从未发出过声音的东西是什么?朗诵,就是假定诗歌乃是某种在黑暗中未完成的东西,朗诵才是它的出口。

●每一个作者,只要一面对麦克风,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一个圈套,声嘶力竭要使自己的作品“朗”起来。由此甚至出现了“朗诵的时代”。不能进入朗诵的诗歌,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一些诗人意识到朗诵的危险,其实那是一个诗歌的断头台,诗歌一旦配上那样的声音,例如电视台播音员的声音,那诗歌就成为声音的裹尸布下面的尸体。

●诗歌是无声的,我的意思是诗歌,如果赋予它声音的话,可以用任何一种声音来歪曲它。例如,某些流行歌曲,把“文革”时代某些流行的标语口号的时代最强音改变成软绵绵的靡靡之音。

●对于诗人,最大的诱惑来自声音的诱惑,诗歌的沉默是被动的,它只是在着,如此而已。但声音是主动的,声音可以通过技术来无所不在地侵入世界。诗歌没有任何技术,但它一旦依附声音,它就可以获得技术的支持。麦克风是一种技术,但这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歪曲诗歌,当诗歌不再沉默,喧嚣起来,诗歌很快就会被用罄。

乙方

诗歌的非朗诵时代

张桃洲

其实,中国诗歌早已进入一个非朗诵时代。自从那场颠覆性的诗学变革,将适于吟唱的律绝词调驱逐出历史的舞台,中国诗歌就开始变得“喑哑无声”了。在此,“诗歌的非朗诵”意味着,诗歌不宜、不能也无法用来朗诵。上个世纪40年代,朱自清曾经准确地指出了汉语新诗难以诵读的原因:“新诗的语言不是民间的语言,而是欧化的或现代化的语言,因此朗读起来不容易顺口顺耳”,除此以外,“新的词汇,句式和隐喻,以及不熟练的朗读的技术,都是可能的原因”(《朗读与诗》)。

几乎与白话新诗的诞生同步,就有一股反驳的力量试图改变这种“喑哑无声”的局面,这股力量的细流一直绵延到今天。赵元任、陆志韦、李思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庚、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叶公超、何其芳、卞之琳、朱光潜、王力、郑敏等等,一代一代诗人和理论家汇入这股反驳的潮流。他们希望通过重建某种诗律,使汉语新诗获得音韵的美感,诸如陆志韦的“节奏不是可怕的罪恶”、闻一多的“三美”说、林庚的“半逗律”,及至当代诗人郑敏的“音调的设计”,均堪称富于建设意义的方案。同时,还有大批直接探求新诗诵读之可能性的实践者,前仆后继,代代不已。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克服语言(现代汉语)的某种先天限制,最终赋予新诗能够与古典诗词相媲美的声律和诗形。诵读正是检验这种努力成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视。因此,新诗的“喑哑无声”并不能阻止种种让它发声的尝试。当然,新诗声律的获得并不必然通向朗诵,诗歌的朗诵也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其功能也不仅仅限于音韵、声律的检验,这是毫无疑义的。

近来,又有一种关于诗歌朗诵的“高论”,是来自当代诗人于坚的“诗歌无声”说,他强制性地一笔勾销了朗诵所可能具有的全部意义:“朗诵是这种活动,我经常看到这种可怕的场面,某人在一秒钟之前还是个正常人,当他一开口,他忽然疯掉,神经质地手舞足蹈„„惨不忍睹。如果诗歌是自然的,那么朗诵就是做作,哗众取宠是必然的,朗诵,就是对诗歌的很不高明的谋杀。”不能不说,于坚这番滔滔不绝貌似雄辩有力的宏论,实则是一段充满偏见和误解的喃喃自语。

当于坚声称,“麦克风的方向是普通话的方向”,“麦克风是一种技术,但这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歪曲诗歌”,“把朗诵强加给诗歌其实是使它单调”,“一些诗人意识到朗诵的危险,其实那是一个诗歌的断头台,诗歌一旦配上那样的声音„„那诗歌就成为声音的裹尸布下面的尸体”,“诗歌如果无效的话,可以通过朗诵来拯救”,云云,他显然将朗诵所可能具有的丰富形态单一化了。他强加给朗诵如许标签:“标准”、“洪亮”、“普通话”。事实上,有各式各样的朗诵,如同有各式各样的写作,一个人的朗诵不能替代、覆盖其他人的朗诵。我并不否认,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某种“做作”的、表情和姿势极度夸张的朗诵,但那些败坏胃口的朗诵并不代表朗诵的全部,也不能因此取消所有的朗诵。此外,将诗歌缩减为一种“无声”是于坚自己的发明。如前所述,即使在被认为是“喑哑无声”的现代新诗那里,诗歌也并非完全是“无声”的。

于坚要求取消朗诵的论谈,表明他的理论思维是犬儒主义的,这些言谈延续了他一贯的独断论姿势。譬如他在《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一文中,十分武断地把中国当代诗歌从语言上区分为两种向度:普通话(书面语)写作和口语写作,认为“普通话把汉语的某一部分变硬了,而汉语的柔软的一面却通过口语得以保持”。这种武断的判定,把一个鲜活的历史命题抽象成一种绝对的结论,人为制造的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截然对立,实际上消解了他所推崇的口语写作本身的活力。同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于坚的议论大多缺少历史事实和理论依据的支撑。

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随意论断,在他关于朗诵的“高论”中随处可见。仅以一个小的细节为例,于坚说世界各地的诗人“拒绝朗诵诗歌”,这实属一叶障目、一厢情愿的臆想。朗诵在世界各地的诗人中早已成为习惯乃至风尚。就20世纪西方诗歌界而言,很多优秀的诗人倾心于朗诵自己的作品,如弗罗斯特、阿赫玛托娃、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等;甚至有些小说家也喜欢当众朗诵自己的作品,以检验文句的语感和节奏协调与否。

也许,于坚有一点说对了:“朗诵,就是假定诗歌乃是在黑暗中未完成的东西,朗诵才是它的出口”。于坚所反对的这一点,恰好是诗歌理解与接受中常见的现象。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是否果真有于坚所谓的近乎神秘的“沉默”的“诗歌本身”、“诗歌自己”?为什么不允许人们以各种方式诠释、阐发乃至“歪曲”诗歌,释放自己对于诗歌的“释义性抒情”?为什么不能给予诗歌多种声部、为诗歌“虚构”多种语调?在一定意义上,朗诵,正是一种出于对诗歌进行自我理解、赋予诗歌含义的个体行为。

正因为不同的朗诵显示了对于一件作品的不同诠释,正因为朗诵中包含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对这种理解的传达,才使朗诵富有较大的感染力,令人们即使在听到某些烂熟于心的诗句时,也仍感到某种内心的震颤。在新诗中,适于朗诵的不只是那些音律特征非常鲜明的作品,一些外形相当“散文化”的诗篇,也会借助于朗诵将其内在的旋律和强烈的情绪的节奏传达出来。例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在此,打动人的正是由朗诵释放的语词间的“弦外之音”。

不过,朗诵还有其他重要的超越诗歌本身的文化意义,比如传播。目前此起彼伏于全国各地的诗歌朗诵会,构成了这个传媒时代的一道风景。可以看到,多数朗诵会的朗诵方式、主体与效果,与前些年相比已有较大改变,那种表面化的、千腔一律的朗诵正遭到摈弃,而代之以真正的表演性和鲜活感。不管朗诵会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应该说,正是朗诵使得诗歌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让诗歌“融入”到喧嚣的市井生活和都市场景。诗人朱朱认为:“朗诵会也许是这样一种方式,迫使诗开口吐露一些东西,无论这样做是否自然;它最好的结果,就像花粉通过声波播撒着,到达听众,完成了一次有意无意的授精,在此后短暂或漫长的时日里,会有人感到有诗意在自己的体内孕育着。”另一位诗人西渡对此也深有体会:“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和诗歌的本质———交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正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还有人形象地把朗诵比喻为一种替诗歌褪去“隐身衣”的行为,正是它让普通的大众一睹诗歌的芳容。

必须指出,虽然各地的朗诵会如火如荼,甚至像中央电视台这样重要的媒体,连续两年倾力推出了引人瞩目的“新年新诗会”,但今天仍然不是一个于坚所指责的“朗诵时代”。在这个网络、通讯越来越发达的年代,对于诗歌来说,沟通依然是致命的问题。这令人不免设想,处于光影声色的境遇之中,诗歌作为人类经验的表达形式,如何葆有自己的独特性?语言,仍旧是语言构成了诗歌的独特质地。在匆促的生活中,当一切遭到压缩、碾碎,惟有语言和语言的声音需要悠然从容。的确,这是一个诗歌的非朗诵时代。因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倾听诗歌。但这种境况并不能遏止人们对朗诵的期待,期待另一种意义的朗诵:作为理解、交流的语言的发声。

下载观贪之罪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贪之罪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有感

    观有感 1010409班101040916赵丹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上网查了一些和此电影相关的一些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消息.话说影片《田禹治》是根据古典英雄小说《田禹治传》改编而成的,而《......

    观2012有感

    科技之光——观 科技之光——观《2012》有感 之光—— 》 最近有关世界末日的言论甚嚣尘上,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开开玩笑而已。 虽然科学早已 揭示地球会在很久的以后的未来......

    观 有感

    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 在一次留学生中,主人公遇到了教授的刁难。他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多么尴尬,在思维敏捷的情况下,他凭着他那爱国情怀使教授向他脱帽致敬,自己依靠自......

    读《贪欲与代价》有感

    读《贪欲与代价》有感物腐虫必生,贪欲毁前程。防危杜渐而禁于未然,沉重代价强烈警示。在读了《贪欲与代价》——温州市“村官”违法违纪案例选编这本书后,我感触颇多。 这本书......

    观暖有感

    观《暖》有感 有幸在选修课上看了由莫言写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故事讲诉了一个大学留校的农村人十年后回乡看望老家的桥,老家的雨和家乡的人以及深怀愧疚的......

    观《北伐战争》有感

    观《北伐战争》有感 信息五班 万强 北伐战争开启了中国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篇章,观看这段历史,总能使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以我的拙见进行浅显的总结并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观铁军有感

    观铁军有感20XX年X月26日,教员组织大家去XXX中队观看铁军训练。说实话,在基层中队当兵锻炼时,每每都会听到战士们议论说某某人素质好,某某是打铁出来的。那是我就在想打铁究竟是......

    观《信仰》有感

    坚守信仰,践行对党的忠诚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最近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