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效先锋於兴岩事迹
创效先锋於兴岩主要事迹
於兴岩是运输队机电队电气班班长(主抓电气),正式党员,在六个先锋活动中,创效先锋在管理及实施上成绩显著。主要事迹如下:
1.积极组织参加躲峰添谷,及时检查监督按规定实施的具体
时间,及时掌握各地点用电情况,适时调整各地点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进一步掌握好躲峰添谷的具体内容。在躲峰添谷的创效效果上非常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运输队每月节省电费约21.37万元。
2.每月对井下各地点使用的开关所“淘汰”的JDB及接触器
以及井下最新充电机的电路板进行修复。现在井下的充电硐室LED照明灯管有一半是“不完整”的,因为有一半是经过数次修复而继续使用的,据统计,大约每月节省10.05万元
3.每周亲自率领电气班组工人对每个配电点进行检查,查出
隐患及时处理,增加了各个地点开关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材料消耗,在创效节能上彰显了很大作用。
运 输 队
2014.4.25
第二篇:读於兴中的“法治三篇”
Script>近来,我在读书中有幸读到了於兴中先生的几篇好文章,最有代表性的个人觉得是这三篇,即《作为法律文明秩序的“法治”》、《在中国实施人权公约的文化意义》和《强势文化、二元认识论与法治》(以下皆用文题首字代替全称),於先生基于对中国德治传统的深度理解和对西方法治文明的高度把握,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切反思,文章多以对“法治的理论分析与反思”为主基调,融贯中西,研读起来确实是精神享受。故此想推荐同道者一读,一并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形诸于文,以期交流。
一、文章的大体介绍首先我们从《作为法律文明秩序的“法治”》这一文入手,这篇文章可以大体浓缩为“一个观点、两对矛盾、三性文明、四大因素”。“一个观点”即通过对法律文明秩序的法理解析和作为“法律文明秩序”的法治的反思,提出“一个完全建立在智性和法律之上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它只能造就一堆现世主义的个人主义者,却孕育不出秉性健全的人来。”请大家注意这句十分憾人心魄的话语,读到这里时不知道大家有无同我一样的感觉:心灵向下猛地一沉,然后陷入沉思。
“两对矛盾”,一是智性与灵性之间的矛盾,即文章讲到的,“法律文明秩序是人的智性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同时也是对人的向善的能力的怀疑”。用哲学的话讲就是灵与肉的矛盾,当我们以一种智性的法律来规范和肯定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同时就是在对人的原始向善能力的否定。另一对矛盾即是在文章第三部分提出的“人生的意义”与“人生的必需”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二者代表着德治与法治之间的选择上的矛盾,法治为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人生的必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规则或平台,但它做到的只是不让人使坏,不做坏事,却无法从灵魂深处促发人们去做好事,即向善,而后者才是“人生的意义”。
“三性文明”即宗教文明、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便是宗教文明秩序、道德文明秩序和法治文明秩序,文章的深刻之处不在于讲出这三个文明形态,而是基于对人本性的分析与建构的基础演绎出了这三性文明,即心性、智性与灵性,三者是并存的关系,并从这并存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这三个文明形态都是“人的秉性的反应”的论断。这在《在中国实施人权公约的意义》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关于这一论点的伟大革命性意义我放到后面还要细讲。
“四个要素”即法律文明秩序包括法治理想为主导的权威系统、以权利和法律为足以的范畴系统、以司法制度为足以的社会制度安排以及以个人权利及法律为依归的文明秩序意识。於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重复讲解和复述他的这一观点。
《在中国实施人权公约的文化意义》一文所要解决的是在传统的、德治的、以心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如何建立或移植现代的、法治的、以智性文化为主流的“法治”,作者最后采取的是折中综合的办法,即文章最后归纳的“从而使中国一维的道德文明秩序走向道德--法律型的两维的文明秩序”。
《强势文化、二元认识论与法治》是我最爱看的一篇,也许因为它是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而这正是我的兴趣之点。文章从认识论上寻找中国法治情结的形成原因,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好象还不够深入,或者说,分析的内容让人看得还不够过瘾。文章主要谈的是中国现代出现法治情结的原因分析,为此作者先破题,讲述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治情结,然后再解题,提出为什么在中国现在出现法治情结,如此醉心于法治的6大成因,并重点讲解了强势文化和认识论两大原因,最后以总结与反思结束全文。
二、文章的思想与结构据我个人所对文章了解和把握的程度来看,我觉得於兴中先生始终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即就是走出唯法而治,因为法治不是最终的善。但这里大家需要保持清醒认识的一个问题是,走出唯法而治不等同于走出唯律而治,也就是说,法治不只仅仅包括律治,法治这一概念它同时还包含法律意识的培育、法治文明的历史沉淀、法学教育的普及、法学大师的活跃、政治斗争的平衡乃至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等诸多因素和内涵。在这一点上,於兴中先生在《作为法律文明秩序的法治》一文中之表述显得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他的“四因素说”完全是在谈“律治”的因素问题,而我的观点是“律与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律是规则,是技术形式,法是精神,是内容本质。法治中包含着依律而治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包含着依德而治、公平正义的内容本质。当然文章向我们透露的走出唯法而治的观点已经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了,至于争议或个人观点后文再述,这一点上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探讨。
这三篇文章基本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现在来看其内容与结构问题,首先内容上看,三篇文章都是“法治”,《作》文讲的是作为文明形态之一“法治”问题,《在》文讲的是中国落实人权公约过程中的法治建构问题,《强》文则是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背景和认识论基础的批判与反思,三篇文章在结构上或关系上可以表述为“不同层面、相互递进”。具体而言,《作》文是从文明或文化层面对作为文明形态的法治进行了法理分析,而《在》文则进入了实践领域,就中国落实人权中的法德二维并治模型建构的实践探讨,最后《强》文则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和高度指出“法治不是最终的善”,并呼吁走出唯法而治的歧路,三文相互递进,层面清晰,逐步深化。
三、心得与反思这里我简章的想讲三点。一是批判的精神。读完三篇文章,浑身不知不觉地充满了一种震奋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就是来自于其字里行间的批判与反思精神。而这种反思与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这些接近西方法治文明价值观比较多的年青一代来说无疑是一记棒喝。从19世纪中期晚清的大规模修宪立法、学习洋务活动为起点,德法之争就从未真正间断过。当时在清末为“礼法之争”,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治派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日本等外国专家的配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较为“时髦”的近代法律体系,请注意,我在这里用的一个概念是“时髦”,而不是
什么“科学”、“合理”、“完善”等概念,因为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他们所进行的立法工作是在一个没有法治文明熏陶、没有法治精神支撑、人治和专制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度里所进行的,甚至晚清政府的国家意志是愚民的,为保全王位而走的形式主义罢了,这种“立法”与其说是立法,不如说是“定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人观念中的“法律”概念便逐渐成了一个前偏后正、轻法重律甚至去法存律的怪胎,所以时至今日仍然有好多中国学者们认为“法律就是规则”,当然在西方也有法律是“规则治理的事业”之说乃至有纯粹法学。但试想一下,我们有了民法,但我们讲过诚信没有?我们有了刑法,但我们有过司法公正没有?一如一国有了宪法,国民就能享有真正完整意义的人权吗?!试回想一下西方法治文明建设历程,有多少不是经过法治精神的、经济危机的阵痛、政治着急的平衡与反思。所以强势文化送给我们的(或者我们从中所学习到的)只是“律”而非“法”。它是一个只有形式没有精神内容的东西,一个没有历史文化沉淀为背景的移植或叫杂交,逾淮为枳不复为橘。中国走上法治之路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勿宁说是一个伟大而无奈的“政治决定”,一如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那样,这是一个跨世纪的悖论。
二是人本的关怀。最能体现这一关怀的便是《作》文中最后那句充满柔情却又无比震撼的转折复合句,即“一个完全建立在智性和法律之上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法治社会,只能造就一大堆现世主义的个人主义者,却孕育不出秉性健全的人来。”他还说,法治一元的文明秩序,充其量只能给人的智性的开发提供一片乐土,但却无助于心性和灵性的培养。法治文明秩序是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一种社会秩序理想,想追究其理想逻辑起点,也许我们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人是政治(社会)的动物”的断论,因为我们是社会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秩序化的存在形式,故而我们须是有规则制约的亦即法治的存在。但我们可以再问一句,人是政治的动物吗?或者这样问更适合于表达我的意思,即人只仅仅是政治的动物吗?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其实人类一直在追问,考虑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追问过程中,让人类走上理性主义的道路之第一人应当算是柏拉图,但后来又把人类彻底带入理性主义对殿而迷失了、出不来了的就是康德,他把理性分成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指出的这两条路最终分别为黑格尔与马克思分别继承并各自发展到顶峰。遗憾的是,在这个“会当临绝顶”的理性主义高处,我们却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於兴中先生在解决“人存在于各种各样关系中”这一命题时指出,人与自己的关系包括人的心性、灵性和智性三方面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有建立在感情(感性)基础上的自然关系和准自然关系,建立在功利理性基础上的工作和交换关系,这一论说显然已走出了理性主义怪圈,再次确立了人的有感情、有灵魂同时也有理性的真实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人本精神,这也是我在前面讲“三性文明”时所点到的。
三是综合的思维。哲学的思维是理性的、思辨的或者说是抽象的,这是因为它是哲学,它不是法学。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否也走哲学的思维模式,唯哲学是从呢,我看这是一个问题。答案是自明的,作为一门自称是独立的学科,应当走自己的路。看一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就知道了,自然科学家虽然遵循的是哲学所强烈批评的原子论物质观,即形而上学的知性的思维方式,他们同样也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法学也应当而且必须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或思维进路。哲学的任务是对知性知识的反思,解决思存关系问题,而法学的任务不仅要构勒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还要构建文明秩序的当下社会,所以法学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或思维进路就不能只是唯理性的,而必然是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并列共举,也就是於兴中先生指出的心性、智性和灵性的综合。在对法律文明、道德文明和宗教文明进行价值判断时,他说:“那么三者之间是否有高下、先进与落后之别呢?....我倾向于说三者之间同为人的秉性的反应,并无高下可言,只是侧重点不同”。当然,在这三个认知维度中,任何偏执于一方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认知维度存在的价值的研究理论或思路都将只是片面的,因而也无法说服对方,最显明的实例就是当今西方三大法学派的矛盾,即分析法学、实证主义和社会法学。而综合法学,以博登海默为代表的新兴一派,正成为西方法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因此,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的现实意义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它不仅对法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们当下的经济发展理念、政治体制改革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五、结语归根到底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法治?我们要不要法治?用於兴中先生的话就是,法治是一种文明秩序,是以法律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框架,其基础是理性的,其基本取向则是以理性为背景的规则中心主义。我觉得,换个角度讲,法治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农耕小农社会再走向商业文明社会所必然选择的一种生活样式,是人类实践理性从无治到德治再发展到法治,最终走向更高的无治的辩证运动过程的必然环节,所以在辩证法意义上讲,法治其本身就孕含着德治的因素,是对德治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故而,在中国走上法治之路的诸多原因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经济,尤其是商业文明的快速起步,在这类似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市场文明初级阶段,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或者说是严重缺失的正是法治而不是德治;其二,中国走向法治也符合实践理性辩证法,是人治走向极端以后的否定环节,正所谓物极必反。在一边是必然走向法治,一边是对法治的批判与反思之间,我们应该做的也许不是要抛弃法治或惧怕法治,而是如何建构起一个更有人性、更加实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社会。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信箱:homcountry@hotmail.com
联系地址:西北政法学院 研究生院7#207 王家国
读於兴中的“法治三篇”(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工人先锋事迹
主 要 事 迹
(不超过500字)
焦建静自2008年12月到青岛市技师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教师,治学严谨,专业教学能力突出。2011年获得青岛市技工院校说课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技工院校说课比赛二等奖。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磨练自己的技能,多创造机会出去比赛学习。在学校技能大练兵的大背景下,她一方面积极参与学生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不忘自己 进步。在辅导学生参加大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自己的技能也节节攀升,先后在各类省市技能大赛中荣获佳绩。
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她参与了北师大教材《电工基础》的编写工作,在学校创建示范校的活动中,她还积极参与了《电工基础》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细致踏实,乐于奉献,她注重研究学生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她所带的11-4机电一体化高级2班班风正,学风浓,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2011-2012她获得了“青岛市技师学院优胜班主任称号”。
第四篇:先锋中队事迹(范文)
福州市梁厝小学“赵一曼”先锋中队
中队辅导员 叶雅莉
梁厝小学五年1班是一个团结友爱、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优秀中队。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让自己做的最好”是每个队员的目标,“做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满意的孩子”是我们中队的宣言,“勤奋进取”是我们中队的座右铭,“文明开朗求实创新”是我们中队的队风,“党的坚贞儿女赵一曼”是我们中队的学学习的榜样。这些由队员书写在教室的黑板报上,时刻督促,勉励全体队员不断进取,争先创优。
五年1班这个中队自2014年9月创建以来,每一位队员都在不断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辅导员、中队长的领导下,在全班20名队员的积极努力下,正迈着稳健的步子大踏步向前。
一、树立良好班风、学风
良好的班风是班级顺利开展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一个班集体要想有凝聚力,首先必须加强团结,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因此我们中队提出“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就是要靠集体里每位队员的悉心经营,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增加队员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自豪感,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大家不断向前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中队要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为此,我班常常组织队委召开队会,共同讨论中队建设计划和发展问题,发扬民主精神,调动广大队员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到中队的建设当中。针对新生刚入学,学校新上教学楼的特点,我们共同制定了《我的小学生守则》、《个人卫生检查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督促队员们学习、做好各项常规工作,为中队顺利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好了,才会有浓厚的学风。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在每一次考试中,我们中队的综合成绩都居年级前列;在每一次卫生评比中,我们中队多次居全校第一;个人行为规范评比第一名,拔河比赛第一名,计算题比赛第一名。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们中队都深受老师们的好评。在我和中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几年也取得了一些荣誉:2015年《缅怀先烈感恩生活》主题班队会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队会,班级多位队员被评为城门学区的优秀少先队员,仓山区三好生。并且,由于我工作的努力,我所带中队的优秀表现,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城门学区优秀班主任”、“仓山区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大家也都为身在这么一个优秀的中队感到自豪!优秀的队员更奋发,中等队员不再安居中游,后进队员也激励得要不断进步。
二、培养优秀的队干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成功的中队,必须有一支能干的干部队伍。队干部作为联系辅导员与队员的桥梁,作为辅导员的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好坏,在队员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中队的精神面貌与学习风气。我们中队的干部是通过队员自荐、竞选演讲、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后又经过一次民主评议、改选,在辅导员的培训指导下,现在的干部们工作认真、责任心强,都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各项中队活动中,中队长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正副中队长既要负责筹划和协调各种活动,也要管理常规工作。他们的工作贯穿于所有的班委当中,使各项工作之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他们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加强与班级队员沟通,及时了解并反映队员们的意见,推动了工作更好地进行。我们中队的中队长卢煜庭,王子林就是这样工作主动、认真负责且一身正气,是辅导员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班级中的领头羊。日常的卫生工作是最不起眼的工作,也是最难坚持的工作,而这个大梁就是由劳动委员扛起的。她不仅每天安排、监督好值日生完成劳动,还以身作则,在大扫除中带头挑起最重的活儿,在她的带领下,全班队员共同协作,班级卫生评比总是没得挑。
还有以身作则的学习委员,带领健儿们勇于拼搏的体育委员,多才多艺的文艺委员,细心负责的文明督察长,严把作业关的作业组长„„班干部们的工作是出色的,正是有了他们不断努力与付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帮助队员,班级才得以蓬勃发展。
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良好中队的形成,除了要靠得力的干部之外,还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个队员的积极性,给他们不断展示的机会。只有让队员在集体中充当合适满意的角色,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班集体才能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创建班集体工作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队员担当主角,给队员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中队现在就实行了“小当家制”,变过去单一辅导员管理班级的体制为在辅导员指导下队员自我管理体制。“小当家”是由全班队员轮流任职,轮流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负责班级一天的大小事务,记录班级日志,并在放学前总结一天的班级情况、发表当家感言。这不仅让每个队员都体会当家作主的辛苦与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热爱和关心自己的班集体,也给队员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好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动性。
四、养成了良好习惯
教育往简单的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中队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好评,就在于每位队员都有良好的习惯。只捡不扔杂物,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遇事沉着冷静,养成了良好的处事习惯;主动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与人为善,养成了良好的处世习惯------人人遵守守则与规范,处处盛开文明礼貌之花。
这些良好习惯,不但在学校受益,而且为走出校园打下了扎实的做人基础。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五、在活动中挖掘潜能
“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在各种活动中,每个队员都可获得一个展示的机会,都会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本中队每周少先队活动课开设了“拉丁舞表演”、“猜字谜大王”、“我会说我会背”等栏目,让每位队员都走上讲台,自由发挥,将舞蹈、自己的特长以及学习的得失展示给大家,使一双手、一双眼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此项活动自开展以来,队员们积极参加,尽情展示,锻炼了自己的口才与胆量,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将来顺利开展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相信,在五1中队的大熔炉中,没有熔化不了的冰山,没有炼不成的精品。我们中队的每一位队员都勤勤恳恳地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为的是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中队。要问我们中队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决心成为先进的和谐中队,那我们中队的每一位队员都会毫不犹豫大声而响亮的告诉你:“我们有信心、我们有决心”。全体队员相信,我们是最棒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争做最棒的!
第五篇:青年先锋事迹
心怀梦想 砥砺前行
——##同志先进事迹
女,32岁,共产党员。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任主治医师。她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名患者信赖的医生,一名尽可能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医生。六年来她始终奋斗在临床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不畏辛苦,尽职尽责,成为患者最信赖的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她苦练医学本领,钻研科学技术,带领建立了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睡眠呼吸障碍诊治等重要学科点。她立足于服务民航,锐意创新,开展飞行疲劳研究。自2009年连续4年共7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技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并受邀在2013年第61届国际航空航天学术年会上做专题报告。如此突出的成绩在我国民航医疗卫生系统首屈一指;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也名列前茅。2012年刘毅同志获得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同年被中华医学会聘任为《国际呼吸杂志》通讯编委。
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2007年 同志在呼吸病学国家重点专科--首度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内科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从师于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教授。正是在这所国内最高水平的呼吸专科学习的机会,为她的工作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起,她的梦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做患者最信赖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毕业以后,同志来到民航总医院呼吸内科。首先轮转的科室就是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这里都是危重患者,工作紧张而又劳累。可她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给患者带来很多安慰。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义无反顾,时刻不忘救死扶伤的使命,无微不至地守护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鼓励他们对未来要充满信心,顽强地战胜疾病。
追求梦想,勤学实干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在书籍中不断汲取知识和养料,要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六年来刘毅同志阅读了《实用内科学》、《协和呼吸病学》、《戴维森内科学》、《西氏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临床思维》等多本书籍。工作之余,最常在图书馆看到她的身影。六年来对待每一位病人,她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2007年底,钱效森主任找她谈话,让她去学习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技术并逐步建立睡眠医学中心。睡眠呼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还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对于她这样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 战。她通过阅读国外文献,向北京多家睡眠医学中心虚心学习,终于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熟练掌握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治技术,成功地建立了规范化诊治的睡眠医学中心。2010年同志专程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逊亲王医院学习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记得有位25岁的体重290斤的小伙子来睡眠中心就诊,他常常发现自己突然不会呼吸了,因此非常苦恼。他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要长期使用呼吸机治疗。刘毅大夫接诊该患者后,仍然认真地为该病人再次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她出人意料地发现病人确实有呼吸暂停情况,但几乎每次出现呼吸暂停病人都能察觉;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经过阅读文献,组织呼吸病学及心理学专家会诊,该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心因性呼吸调节障碍。经过多次心理疏导治疗,该患者已经成功地摆脱了呼吸机。痊愈后,小伙子激动地流下眼泪,感谢刘毅大夫让他恢复了自由地生活。正是勤学和实干让她积累了更多经验,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服务民航,锐意创新
承担着民航系统干部职工的医疗、保健、健康检查和航空疾病的研究工作。以 同志为骨干的睡眠中心从成立开始,就在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民航,如何发展有民航特色的医疗服务。众所周知,飞行员是保证飞行安全的关键。随着国内外航运业务的迅猛发展,飞行疲劳问题日益突出,容易引起判断失误,甚至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及时判断飞行人员的能力状态,有效缓解飞行疲劳,对保证飞行安全,预防飞行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入手点,以刘毅同志为研究骨干的课题组选用持续认知操作任务构建了飞行认知疲劳模型,从主观评定、EEG和ERPs等方面对飞行认知疲劳进行了研究,探讨飞行疲劳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并着力开发飞行疲劳实时监控预警系统。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民航局科技项目资助,开创了我国民航医疗卫生系统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先河。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能完成飞行认知功能评价的临床医学中心。凭借突出的成绩,同志获得2012年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刘毅同志受邀在第61届国际航空航天学术年会上做飞行疲劳研究专题报告;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同志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医生,立足岗位,服务民航,勇挑重担,苦练技能,实干兴业,激情创新,是我们着力推荐的“最美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