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寻找摄影师去中国边远贫困地区拍摄儿童生存状况,希望从国际上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援助。10年来,摄影师曾璜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几十个国定贫困县,拍摄这些地区有关儿童的教育、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9岁的云南女孩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后,女童们辍学常常不是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务劳动。
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不会深究他们日常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来了。然而,对家住陕北黄土高原山腰上17岁的刘建李来说,每天天一亮,就必须牵着毛驴下到几百米的山脚驮两桶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晴朗的冬日,这条小道还算好走,但刘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几个拐弯处扬起了呛人的尘土。雨天和大雪天路况的艰难便可想而知。
15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井边。接着,刘建李用一个1米左右的小钩吊着一个小铁桶从井中打水,约5分钟后,驴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都装满了水并用塞子堵上,这时就该回家了。上山回家的路对驮着100多斤重的驴来说本来已很艰难,况且这条驴很快就要下崽了。刚刚还不时憨厚地笑着的刘建李也开始气喘吁吁。返程比来时多花了
一倍时间。
就这样,刘建李每天往返两趟为8口之家运水喝。洗衣服时,往返次数更多。由于劳动力有限,家里种的庄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听天由命。刘建李每天除了运水,还要背柴、放羊和种地,这让上了5年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山区,学生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上课。
中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和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问题。虽然自1949年以来政府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但中国有近5000万人面临饮水难题,其中多数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岖蓄水困难的中西部。
发展经济可以解决环境导致的生活贫困,经济改革使近2亿人脱离了贫困线,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除此以外,近年来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返贫现象。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在离中缅边境3公里的云南苗寨里,辍学的女童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贵州省交乐村4岁小波的继父原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煤矿主,因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贫,家徒四壁。在山西大营村也有许多孩子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砷中毒。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净的水,没想到花钱打水井,误打到砷超标的水层上,因病返贫。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幸运上学的广西女童,晚上在教室上的阁楼里就寝。从家到学校,她们通常要走几十里的山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资料显示:儿童往往从他们的长辈那里继承了贫穷。营养不良的妇女生下低体重婴儿。这些婴儿长到幼儿时期,微量营养素缺乏会使他们发育迟缓,家庭和学校恶劣的卫生状况也导致他们经常生病,学习质量无法保障。成绩不良或家务劳动的负担往往使他们不得不过早辍学。即便辍学后能够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会让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上挣扎。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一位5岁的四川女童和她9岁的姐姐帮助爷爷奶奶从五里外的责任田往家背大白菜。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家丑不可外扬”,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各地都已相当富裕了。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还要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这种舆论环境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获赠率大大低于周边国家。
现在,能为生活在贫困地区儿童从国际上获取援助,尽快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更务实的考虑。
第二篇:西部计划志愿者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志愿者陷入就业困境
早在2007年7月,5名川大学生组成的“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课题组走进贵州、新疆等地,访问了近25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当“逃兵”的有10人。
调查显示,预设的“西部目标”未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大学生志愿者遭遇的第一个困惑。志愿者遭受挫折,和大学生初次就业遭受挫折是一个道理,只是志愿者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浓,失落感更强。
近一半接受调查的志愿者都有消极工作的情绪。数据显示,59.6%的人认为其从事的工作没有挑战性、乏味;认为领导不重视的为49.1%;认为工作生活条件差的为42.1%;认为专业不对口的为31.6%。
志愿者们在服务地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很难发挥他们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部分领导认为志愿者只是个“临时工”,所以也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再加上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很容易造成消极怠工的现象。课题组对40名服务期满志愿者的研究显示,其中有1/3处于待业状态。虽然“西部计划”的本意是希望志愿者们能扎根西部,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政策限制或行政编制有限,愿意留、最终也能留在当地的志愿者比例很小,绝大多数志愿者在服务一年或两年之后,将重返东部和师弟师妹们一起加入就业大军。
——《东方今报》(2011年4月21日,A2版,《河南大学生西部燃烧激情》)
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
2007年10月25日16:33 南风窗 ——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
团队名称:四川大学课题组
队 长:李鸿建
团队成员:张栓红、范曙光、黄 晓、陈 璟
指导老师:周敬伟(教授)
“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
——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
第一部分 课题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1、为何选择研究“西部计划志愿者”?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和教育部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长远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在缓解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能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因此,从总体上,我们认为该计划是成功的、有效的。但是,从实践中来看,经过我们与四川和贵州两省部分志愿者的交流,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物质方面,如生活补助额度不高,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如感到失落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术的角度。课题的选题非常新颖。目前国内学术界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还未曾见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可以查阅中国期刊网和超星数据库)。因此,这次调研有利于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2)现实性(微观)角度。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深刻认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宏观的角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和改进该计划,将使这项庞大的计划在实践中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1、研究内容
(1)生活方面,包括住宿条件、生活补助额度、饮食。
(2)工作方面,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难易度,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级部门的态度,与基层群众的关系。
(3)精神方面,包括参加志愿者的动机,自我实现度、是否受尊重,是否失落。
(4)就业方面包括是否顺利就业,有无优势,能力是否得到提到,人际关系是否融洽。
(5)政策方面,包括对目前政策是否满意,是否需改进,改进建议等。
(6)社会认可度,包括家庭、朋友、同学认可度,群众的认可度、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度。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新志愿者,即还没有正式开始服务的志愿者,120名(2)正在服务期间的志愿者,120名(3)已经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40名 第二部分 西部志愿者的生存状况
(一)物质方面
1、生活补助满意度较高,但与期望生活补助额差距较大,提高生活补助额的呼声高
2、住宿条件满意度较高,但有少部分志愿者住宿条件较差
3、对当地伙食满意度较高,但有少部分志愿者伙食条件较差
4、劳动、医疗保险等配套措施不完善
(二)精神方面
1、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动机复杂,并呈现出多样性
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所以他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此次调查中,6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59.4%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自我发展和实现;47.5%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38.6%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阅历;而只有23.8%的志愿者认为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中大多数认为参 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自我发展和实现以及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这反映了大部分志愿者不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和缓解就业压力而做出的选择,但是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西部计划这个平台来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从而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志愿者是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 公务员加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志愿者动机的复杂性,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能予以清醒认识。
2、志愿者有继续学习机会较多,但学习资源少
3、社会(当地群众、单位同事、用人单位)认可度较低
对于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有34.8%的选择社会认可度比较低。调查发现,认可度低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志愿者多数在机关工作,直接与当地群众接触的机会少,所以当地老百姓对志愿者缺乏直接的印象,很多群众并不知道西部计划和志愿者;二是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志愿者是来打杂的,是一种“替代劳动力”;三是部分志愿者服务单位的领导对志愿者的不重视,没有把重要的任务交给志愿者去做。
4、容易产生消极和失落情绪
(三)工作方面
1、工作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工作对能力有提高
2、大材小用,发展空间受限,信心受挫
调查发现;有17.6%的志愿者认为领导会经常交付重要 工作给自己,有58.8%的人认为领导只是偶尔会把重要工作交给自己;而认为领导从来没有把重要工作交给自己的人数为24人,所占人数比例为23.5%。
3、专业不对口,岗位安排不合理
4、考核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缺乏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5、部分志愿者(特别是女性)被安排从事与工作不相关的事情
在“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中,有30.4%的人认为是“有时从事与工作不相关的事情”。在“消极对待工作的原因”中,有35.6%的人认为所做事情与自己意愿相违背。
“不相关事情”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时为了迎接各种评估、检查,会从很多部门抽调志愿者,充当“救兵”。第二类事情是很令志愿者反感的事情,如陪酒、跳舞。这一点在调研中反映很强烈。特别是女性志愿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应对这种情况。
6、志愿者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被占用,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
(四)就业方面
1、优惠政策条件少,就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配套制度不完善,部分政策成为“空中楼阁”
2、就业渠道狭窄,地方政府及团委、项目办提供的就业信息少
3、缺乏相应的留人机制和政策
4、接受地政府设置苛刻的条件和门槛,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失业率较高
对于正在服务期内的志愿者调查发现,服务期满后,选择考虑考公务员的为59.8%,这说明很多在机关服务的志愿者还是很想能进如公务员系统;其次有45.4%的选择进事业单位;接下来有37.1%会考虑选择自己创业;选择进学校和企业的分别为34%和33%,;而选择考研究生的百分比最少,为26.8%。
第三部分 生存状况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志愿者层面
1、志愿者自利性、功利性动机强烈,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背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计划最大的动机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自我实现与发展,而团中央所提倡的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服务西部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落实。志愿者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考虑,而并非留在西部、扎跟西部和服务西部。
2、部分志愿者素质较差,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够
部分志愿者由于当初报名参加志愿者时动机不纯,再加上部分高校把关不严,让部分不符合志愿者要求的人进入了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在服务地由于工作上散漫、生活上 糜烂,在当地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同时部分志愿者刚走出校园,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差,经不起在工作和社会上遇到的各种诱惑,从而走向了犯罪道路。
3、志愿者与主管部门及服务单位沟通不够
4、志愿者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缺乏团队配合 第四部分 解决志愿者生存困境的出路
(四)就业方面
就业问题无疑是志愿者生存状况中很严峻的问题。有的志愿者反映,“许多志愿者失业在家,让志愿者心寒。”比较形象的说法是,“服务期结束那天一起失业”。从表4-19中可以看出,有33.3%的人处于待业状态,其次是进入私营企业,为22.2%。另外在“你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中,有59.3%的人认为是“协助解决志愿者的就业”,高于其他所有选项。
在解决志愿者的就业方面,有如下对策和建议。
1、制定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报考东部地区的公务员应该享受加分优惠
政策制定上,团中央和团省委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坚持政策的长远性、可行性。在“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中。有39.2%的人认为是政策优惠条件少,与此相对应,在“应该采取的措施”中,有36.32%的人认为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有59.3%的人认为协助解决志愿者就业问题。
2、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对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部门予以告诫和处罚;纠正不合理的、与国家政策相冲突的政策
云南地区的志愿者反映,当地的志愿者报考当地的公务员和特岗教师,还受到四大限制。第一是户籍限制,需当地户籍。第二是语言限制,需掌握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第三是学历限制,有些岗位专科生不能报考。第四是时间限制。报考特岗教师需要应届生,由于志愿者已经毕业,虽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把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当应届生看待,但实际仍属于往届生,从而没有报考资格。学历要求对某些岗位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合理行,除此之外,这些限制都很苛刻,对从事一两年的志愿者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门槛。
因此,团中央和团省委应该加强与各地的沟通与协调,一旦与国家西部计划有明显冲突的政策,应该协调解决。否则,会打击志愿者服务当地的积极性和热情。
3、各级部门应拓展志愿者的就业渠道,特别是接受地部门应制定出合理的留人政策,让志愿者在所在地长期工作
基于上面对服务地当地部门设置的几大障碍,我们认为,对于愿意在西部基层工作的志愿者,在招聘的政策和措施上要灵活,打破户籍、语言限制的“瓶颈”,积极吸引志愿者在西部基层就业;
同时,地方人事部门、团委应该免费地为志愿者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志愿者就业。由于志愿者的信息来源 是有限的,因此当地部门应该注重和政府、企业、学校等单位加强联系,把各方面的就业信息予以汇总,再传达给志愿者。省级部门,如人事厅、团省委可以组织专场招聘会。但是已经要注重效果,保证用人单位的数量、质量。
4、团中央、团省委和各高校出台政策,把志愿者视为真正的“应届生”
目前志愿者反映很强烈的问题就是服务期结束后,由于志愿者已经毕业,虽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把志愿者当应届生看待,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并不认可。“因为毕业证上就写的2005年毕业的,怎么能说我们是应届生呢!企业一看就露馅了”,一位志愿者这样说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政策是无力的。唯一出路是让志愿者成为事实上的应届生。我们的建议是,教育部和各高校可考虑对西部志愿者“开绿灯”。对志愿者来说,可根据其服务期限,推迟1—2年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可行,由于志愿者名单在5月份就确定下来了,而志愿者在7月初才毕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志愿者能享受到真正应届生的待遇,第一,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后可以参加其所在高校的双选会和其他招聘会。第二,可以参加选调生计划和报考公务员。
5、完善就业相关配套政策
(1)解决财政编制
在就业方面,目前志愿者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志愿者希望留在当地,但是却因为缺乏编制,无法实现愿望。
第一,志愿者所在单位如果确实由于工作量的原因需要增加新的人员,应该尽量向上级部门争取编制。第二,当地的政府和事业单位招考人员时,应该设定一定的比例专门面向志愿者,比例可设定在20%左右。在这点上,可以借鉴“三支一扶”计划的做法。
(2)为志愿者就地创业创造条件
第一,给于相应的政策支持。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多政策优惠条件,比如税收减免、简化手续,等等。这些条件也应该给于西部志愿者,为其创业做好政策铺垫。第二,经费支持。各团省委应该建立专门的 创业基金,支持志愿者创业。对于志愿者提出的项目,如果进行评估,非常有价值和可行性的,予以经费支持。经费有一定限额,可根据创业基金的规模来决定。基金的来源,可以接纳社会的捐赠,特别是企业的捐助。
6、志愿者加强自身建设和修养,注重在服务期间的再学习,为以后再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服务期结束后,你有什么收获中,83.3%的人认为积累了工作经验,80%的人认为增加了自己的阅历,58.9%的人认为加深了对西部的了解。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志愿者的 此行经历收获是很多的。特别是前两部分,对志愿者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目前的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只有经验和阅历也不够,志愿者必须还要继续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自己以后想从事工作相关的知识。否则1、2年后,荒废了学习,在以后的再就业中就会陷入被动。当然,我们认为这种学习不应该到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部分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物质方面
(1)志愿者们对现有的志愿者国家生活补助及地方补助基本上都表现出满意,毕竟他们对这方面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地方不同,志愿者每月的收入也并不均等。相对较而言,支教志愿者的收入相对较低;
(2)在住宿和饮食方面,满意度也较高,但是部分志愿者由于所住的地方条件确实差,房屋漏水、基本的生活设施缺少、饭菜单
一、而且质量差,这些情况也确实存在于在基层服务的志愿者的生活中,尤其对于支教的志愿者,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更艰苦;
(3)对志愿者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伤、医疗保险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对于在西部乡镇和学校的服务的志愿者来说问题更为突出。
(二)精神方面
(1)由于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一般高校参加志愿者的人数日益增多,而重点大学每年参加志愿者的热情并不高。同时,志愿者的参加西部计划的动机呈现出多项性;
(2)团委和学校对于西部计划在高校的宣传情况良好,但是、接受地单位、社会群众对志愿者的接受、认可程度需要提高;
(3)志愿者家人、同学和朋友对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的支持度较高,但是部分家长、同学和朋友还是反对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
(4)志愿者有较多的学习机会,但缺乏相应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5)大部分志愿者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和工作,但是仍有少部分志愿者曾感到失落并消极对待工作。
(三)工作方面
(1)志愿者不能按专业和意愿分配工作的现象严重,导致从事机关工作人员比例急剧增加,而支教人员比例大幅度减少;领导在对志愿者的工作安排上缺乏合理性,不能委以重任。部分志愿者加班问题比较突出;
(2)对志愿者的工作表现考核出现形式化,随意性比较大,领导的个人主观意见影响志愿者的表现水平;
(3)志愿者参加单位培训的机会较少,志愿者的发展空间受限。
(4)志愿者有时被安排从事与工作毫无相关的事情,特别是女性志愿者,如陪酒、跳舞。
(四)就业方面
(1)西部计划志愿者报考公务员的加分优惠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希望享受报考东部地区公务员也能享受加分政策的愿望强烈。
(2)团中央、教育部及其他部委缺乏出台系统、科学、合理的促进西部志愿者扎根西部的具体措施、政策;
(3)西部地方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吸引志愿者在当地工作,为当地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部分基层组织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高校缺乏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再就业的特殊政策和办法。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开展的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问卷调查表。本次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广大市民对自闭症以及患有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度以及关注度。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能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本调查表只作为需求调查之用,不会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致以敬意!
注:问卷调查表的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请您直接在选项上打“”
1.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40岁之间 C.40—60岁之间 D.60岁以上 2.您对自闭症的认识?
A.没听说过 B.听说过,但不了解 C.听说过,且非常关注 3.您知道世界自闭症日是哪天吗?
A.4月12日 B.4月2日 C.4月22日 D.不知道 4.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造成自闭症的原因是:
A.基因遗传 B.后天脑外伤 C.缺乏家庭关爱,产生心理障碍 D.妇女怀孕期间受病毒感染
5.您觉得自闭症包括哪些症状?
A.社会交往障碍 B.交流障碍 C.兴趣狭窄 D.行为古怪、刻板重复 E.智力低下
6.您有没有接触过自闭症儿童?
A.从来没接触过 B.很少遇 C.经常接触 7.当遇到自闭症儿童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A.看不顺眼不理睬 B.尽量避开不接触 C.一切照旧正常对待 D.加倍同情与帮助 8.您觉得自闭症儿童能和同龄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教育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89您知道的自闭症康复机构有多少?比如:﹏ A.不知道 B.1~2个 C.3~5个 D.5个以上 10.您认为自闭症机构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培训? A.语言交流能力 B.行为技能 C.心理健康 D.智力治疗 11.您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与自闭症孩子交往?
A.看情况,但一般不会主动 B.不愿意 C.很愿意,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12.你是否对自闭症机构提供一些帮助?
A.做志愿者 B.金钱资助 C.物品援助 D.没有帮助过
13.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抽出时间去自闭症救助机构进行志愿服务? A.非常愿意 B.比较愿意 C.不愿意
14.你是否知道国家对于自闭症机构的一些援助举措? A.知道 B.不太了解 C.不知道 15.您觉得自闭症儿童能治好的几率有多大?
A.10%~20% B.30%~50% C.50%~80% D.80%~100% 16.您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如果有,比如说哪些方面?
感谢您的参与!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4、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五篇:乡镇贫困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
4、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训平台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提升当地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质量;三是劳动部门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四是积极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的经济,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