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2 20:1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

第一篇: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

对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探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基础。

一、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策略研究

1.提高认识

2.分层选派

3.参训教师的选派

2.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09-11-06作者:佚名来源:来自网络入论坛 进导读: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研究只是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很少有人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研究。

当前,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呈现出“两极少,中间多”的特点,焦点是中小学教师,而对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却关注甚少。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因为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自我辨别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

一、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决定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大样本研究范式和小样本研究范式。大样本研究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测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过程。小样本研究范式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学测试,能对被试的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大多采用大样本研究范式,而很少采用小样本研究范式。(2)测量工具。研究者通常采用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这类量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健康负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另一种是以健康正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前者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一般健康问卷(GHQ)等;后者主要有主观幸福感量表(SWS)、生活满意度问卷(LSS)等。国内学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通常会对国外的这些量表进行修订。

(3)指导研究的方法论。最常见的方法论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横向的研究,另一种是动态的、纵向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主要以前者为主,很少有人采用动态的、纵向的研究方法。(4)研究视角。国内学者主要从评估的角度去考察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适合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他们不仅重视用问卷调查、实验等实证的研究方法,而且开始重视日志分析、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症状。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2)职业行为异常。心理问题总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即存在职业行为异常现象,例如,随意应付自己的工作,对儿童无端责罚、恐吓等。彭驾骅将教师的不良职业行为概括为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不良型五种类型。(3)不良人格。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4)心理压力。Kelly和Berthesen(1995)对8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公立幼儿园女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她们的日志、图表和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时间的压力、满足儿童的需要、应对教学之外的任务、维持早期儿童教育的哲理与实践、不断满足个人的需要、儿童家长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早期儿童教育的态度和感知等。许多幼儿园教师由于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而形成心理疾病。(5)工作倦怠。Maslach和Jackson(1981)认为,工作倦怠是在以助人为对象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研究发现,倦怠不仅会给人们造成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负面心理影响,而且容易产生睡眠干扰、周期性头痛和肠胃不适等疾病。因此,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状态,会给自身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6)人际障碍。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园领导的关系等。一些幼儿园教师由于对上述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障碍。Katz认为在幼儿园教师的人际关系中,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造成幼儿园教师人际关系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双方在价值观、教育观、行为参考基准和隐私权的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另外,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遇到儿童家长的一些非理性要求,如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这会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蒙上阴影。

(三)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个人素质。每个人的心理、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都有差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这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2)工作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比较多元化,他们通常集幼儿园老师、临时父母、保姆、哥哥、姐姐、玩伴等于一身,甚至是清洁工、联络员等,他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变换角色,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这不仅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3)幼儿因素。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其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安排课程。另外,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幼儿园教师总是要担心其安全和健康,这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4)幼儿园因素。幼儿园教师有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教学工作也经常被一些无关的事情干扰。此外,课程一般由幼儿园管理者制定,幼儿园教师只负责执行,因此他们很少有教学的自主权,这不利于设计适合幼儿的课程,也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负担。(5)自我期许。自我期许总是美好的,但是自我期许过高,与现实存在落差时,会导致心理不愉快,甚至痛苦。(6)社会期望。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这使幼儿园教师负载了更多的精神压力。(7)人际关系。幼儿园教师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除了每天要处理与园内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还要学会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8)时间压力。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照料幼儿。台湾学者孙立葳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他们常常因为休息时间很少而身心疲惫。”另外,幼儿园教师也需要照顾自己的家人,有时还要抽时间进修,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9)兼任行政工作。Borg和Riding(1993)的研究表明,行政工作人员普遍会感受到工作压力,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幼儿园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从长远来看,不但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质量,而且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0)待遇。一方面是物质待遇,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相当繁重,但其工资却很微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另一方面是精神待遇,很少有人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常常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分析和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家的层面上看,国家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制度,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做好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2)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应该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其职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并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幼儿园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幼儿园教师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合理的晋升和学习机会;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此外,由于很多幼儿园教师来自幼儿师范院校,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任务,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以后的幼儿园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4)从个人层面上看,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正确的工作角色观念,克服由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合理地调控情感,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对自我期望过高,减轻自我压力;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尽管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早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些研究还处在探索初期,存在很多问题。

(一)研究目的很多学者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关心幼儿园教师本身。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儿童的发展比教师的发展更重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园教师也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其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不要只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幼儿园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手段缺乏多样性。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心理学常用的两种研究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很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必须依靠两种研究方式的有机结合。而目前很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很少有人用个案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2)研究工具比较单一。很多研究者所用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但是这些量表引进国内已有多年,存在着常模老化的问题。(3)没有专门测评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研究者普遍应用的量表所适用的对象是普通人群,而且国内一些研究者使用的量表没有本土化,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而且不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4)把对心理问题的测量等同于对心理健康的测量。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应该既包括心理健康消极方面的测量,也包括积极方面的测量。我国很多研究者却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显然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手段,采用既能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工具,在对心理健康进行测量时,同时顾及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测量。

(三)研究范围

从总体上看,在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中,又以公立幼儿园教师为主,很少有人关注私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城镇幼儿园教师为主,很少有人研究农村幼儿园教师;几乎所有相关研究的关注对象都是女性幼儿园教师,而男性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今后在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时,应当重视幼儿园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园教师、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教师以及男性幼儿园教师,因为相对而言,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研究内容

(1)局限于研究消极心理。以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消极方面,很少有人研究积极的方面。Bradburn曾指出,一个人没有消极情绪不一定就有积极情绪。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既要研究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研究其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的一面。(2)国外的研究侧重个别因素,国内的研究侧重综合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缺乏整体性,他们只是从具体的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有一定深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进行笼统的总体研究,而很少对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虽然兼顾了整体性,但是缺乏研究的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外的两种研究模式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3)缺乏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有关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标准作为参照,既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全面理解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寻找自我心理健康塑造的方向。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为衡量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相应的参照点。

(五)研究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研究只是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很少有人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研究。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王彦峰

第三篇: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准考证号: 0*** 姓 名: 张 清

专 业: 心理健康教育 办 学 点: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教师: 李 江

2012年 12 月 06 日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知力、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而且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现状 策略 途径

3456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心理特征

2.1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实施方案:可以讲一个名人或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2.2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同时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并试图改正其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不统一这种现象。

2.3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僵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从而导致其自制力、控制力不强。

„„

3.2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如以下几点:

3.2.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

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使学生产生羞愧、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现象,学生会产生焦虑,甚至封闭自己,性格变得孤僻。

3.2.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纠纷、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普遍了,这将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教师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如厌学、自卑、压抑、胆怯等心理问题。

3.2.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

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所忽视的问题。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尽管当前教育杂志和报刊上有许多文章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在一些学校中冷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这里,首先必须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扩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

011

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常常用心去听他们诉说,适时进行疏导、教育。为他们保守小秘密,做他们的大哥哥。从而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让他们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的好心态。

4.7创造环境,多样教育,因材施教

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让不少的学生感觉很机械,无乐趣可言,为了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教学变得更灵活、生动、富有色彩、制造动态效果,加点创意,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4.8树立榜样效应,陶冶高尚情操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完成自我认知,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参照点,在小学语文和品德教材中和课上,选入了大量优秀篇章。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5.1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学校应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4)同时可采用个案教育方式。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5)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6)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

415161718-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

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学区健康小学

赵宗荣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知力、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偏僻农村,实在是太匮乏了,根本跟不上当今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心理需求,当今的社会化心理问题多多,学生家庭问题、学校的教育等各种新时代所出现的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的好多农村小学,并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学校教育范畴中,有些只是在对学

生的专题教育中适当设计了相应的内容,这与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也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办法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讲解和疏导。下面就如今学生所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在平时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晚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就别进教室!”第二天早晨,果真有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干脆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20遍,再错罚做50遍,依次翻番”。结果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从下午放学一直做到凌晨都没有做完,他还敢上学吗?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书本打在脸上,导致颧骨肿得像小馒头,家长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阻拦不让家长去

学校。

„„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使学生产生羞愧、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现象,学生会产生焦虑,甚至封闭自己,性格变得孤僻。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纠纷、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普遍了,这将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教师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如厌学、自卑、压抑、胆怯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育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

(二)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针对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教育于无痕中。学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成立 “心理咨询

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

(四)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2]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3]《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4日,《不少儿童受不良心理感受困扰》

[4]《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1日,《六成小学生为成绩烦恼》

第五篇: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农村贫困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xx区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目前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难。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全区农村贫困党员的基本现状、致困原因、相关对策,我们组织专班,实地走访了全区8个乡镇36个村122名贫困党员,并召开了乡镇、村党支部

书记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认真分析、深入探讨。

一、基本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区1174名农村党员中,贫困党员共301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6。

(一)结构情况。全区农村贫困党员35岁以下的15人,占5,36-60岁的92人,占30,60岁以上的194人,占65;男党员266人,占82,女党员35人,占12;初中以上113人,占37.5,小学及文盲188人,占62.5;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约占20%,无职党员约占80。由此可见,农村贫困党员中,以老党员居多、男党员居多、低文化党员居多、无职党员居多。

(二)经济情况。据调查,在贫困党员中,特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73人,占25%,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108人,占35%,一般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120人,占40%。从数据分析来看,贫困党员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1)耕田种地收入占35,(2)退耕还林补助占20,(3)家禽养殖收入占20,(4)零工收入占5,(5)子女救济占5,(6)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占15。支出情况主要包括:解决温饱占70,医疗费用占12,孩子学费占15,其他支出占3。

(三)主要心态。在调查交流中,农村贫困党员的心态主要呈现四种类型:一是朴实向上。这种心态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主流,约占70。这些党员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时时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埋怨,身处逆境不泄气。二是失落无助。约占18。这部分党员的反映是:过去为村集体的发展作过贡献、吃过苦、受过累,现在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家庭缺乏劳动力,政策好却有心无力。在调查中,部分党员反映:现在比一般群众过得还不如,党组织又慰问关心不够,常有一种受到群众取笑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分老村干部在生活困难中的思想失落、情绪低落。三是消极等待。约占10。这部分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思想老化,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思想严重,有田不想耕,有地不想种,过一天算一天,不仅不能在农村发展、勤劳致富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反而是农村一个相对落后的特殊群体。四是“灰色”心态。约占2。有乡镇反映:极个别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呈现与党员标准相悖的情况。极少数党员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思想出现滑坡,不仅不信任共产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反而误入思想歧途。有的信奉宗教思想,有的崇尚邪教思想,有的发表有悖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论,有的误导群众思想,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权益状况。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大多数党员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证,极少数党员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基本权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党员反映:“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比较了解的,对目前的农村政策还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去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镇、村两级党组织都能把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征求意见活动延伸到基层农村党员,覆盖面达到90,同时“七一”节、年终慰问,都能通过不同形式,把党组织的温暖带给农村基层党员。在这方面,大部分农村贫困党员比较满意。在履行义务方面,农村贫困党员能积极支持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参与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村级集体建设,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部分党员虽然比较困难,但不轻易向组织张口伸手。

二、致困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党员致困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单一因素,更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通过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原因致困

1、素质偏低。统计数据表明,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绝大部分是低文化层次的,小学及文盲居多,占贫困党员总数的62.5以上。由于他们缺乏文化,素质较低,本身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适应性不强。在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上,他们缺乏应有致富能力,自我创造能力较差,一旦家庭出现一点变故,生活就陷入窘境。

2、思想偏旧。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党员身上。由于年龄较大、素质不高,仅限于采用老传统、老办法耕田种地,科技意识淡薄,不善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对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办法和途径了解不多、思考不够,经济来源单一。极少数党员还存在“等、靠、要、怨”思想,一味依靠组织救济,不愿自食其力,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

3、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年龄大,劳动力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弱;二是文化素质低,运用科技水平不

高,适应能力弱;三是农业生产收入不高,家庭不富裕,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思想守旧,观念不新,创新能力弱。

(二)客观条件制约

1、因“老”致困。全区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贫困党员的65%。这些老党员,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入党,他们曾经为农村建设作出过贡献,如今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节期间领到各级党组织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因“病”致困。由于年龄偏大,绝大数农村贫困党员均不同程度地患有肝、肺、肾、心脑血管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

3、因“灾”致困。这部分党员过去家境一般,因为遇到突发的天灾人祸致困。

4、因“学”致困。这部分党员家庭本不富裕,因为有子女读高中、大学,较贵的学费使家庭经济压力雪上加霜。

5、因“地”致困。这部分党员的生活来源仅限于耕田种地,其产出效益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地质量较差。有一半的贫困党员承包地均是岩板地,虽然有一定的承包地面积,但是只能零星间种经济作物,土地的可使用率很低;二是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耕地位于深山老林,交通极其不便,即使有一定的农副产品,但是由于运输外销不便,难以转化成一定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耕地种植的是苞谷、土豆,仅限于生活食用和饲养家禽,基本不可能进入市场,极少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日常微薄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生活支出。

(三)社会因素造成。社会因素,是农村党员致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在农村特别是较偏僻农村,由于生活普遍困难,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贫困党员一般均与子女分开过生活,住的都是偏房,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基本依靠自给。二是社会救助的欠缺。由于神农架林区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村级经济薄弱,不论是林区、镇,还是村,用于社会救助的能力相对有限,造成社会救助机制尚不够完善,覆盖面尚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党员的救助机制尚未建立。

(四)其他措施缺乏。从总体上讲,各级党组织在帮扶农村贫困党员方面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重面上,轻点上。从全区的整个面上讲,农村党员被关心关怀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但有少数的空白点和盲区,特别是少数乡镇党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农村经济上,对贫困党员这一弱势群体有所忽视,关心不够引起了少部分农村贫困党员的异议。二是重“输血”,轻“造血”。各级党组织对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大部分仅停留在临时状态,很少注重培育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在这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三是重原村干部,轻无职党员。对过去担任过村干部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多一些,对无职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少一些。

三、建议和对策

(一)着眼长效,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当前,探索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保障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在于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以经济扶助的方式,对遇到困难的老党员进行帮助。

1、确定筹集办法和使用原则。采取“三个一点”:区财政拿一点,自留党费划拨一点,发动全区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在使用原则方面,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救助联动、逐级审批等基本原则,建立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严格规范救助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成立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管理和监督小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2、建立管理台帐,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别在各党支部、基层党委、林区党委组织部建立管理台帐。台帐别人包括贫困党员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党员,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每月分别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解决生活困难。

3、明确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申请帮扶救助基金必须由贫困老党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通过所在党支部的核实后在支委会或党员大会进行分析评议,并在支部氛围内进行公示,然后报所在基层党委审核,基层党委必须对帮扶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逐个入户了解情况,分析党员产生困难的原因集体研究处理办法,并签署所审核情况是否真实有效的意见,并报林区党委组织部给予复核和审定。同时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财经管理要求,自上而下开展对帮扶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察,检查帮扶救助的金额和人数。对虚报、挪用和截留帮扶救助资金的相关人员按照党费管理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

(二)标本兼治,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

1、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实行激励性引导。对于那些存在“等、靠、要、怨”等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的贫困党员,要突出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集体谈心、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启发他们增强自力更生、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2、从解决贫困党员的当务之急入手,进行生活性扶助。贫困党员由于生活状况的艰难,生活上自顾不暇,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是当务之急。对于那些因年老体弱、天灾病痛或不可抗拒的突发性自然因素而导致一时贫困的党员,要及时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以“输血”扶贫为主,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3、从增强贫困党员的造血功能入手,开展生产性扶助。对于那些有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性扶持。各级党组织、参与帮扶的党员要形成合力,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生产。

4、从加强科技培训入手,加强智力性帮扶。要针对不同情况,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学习、外出考察或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利用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定期播放科技电教片等形式,确保每个党员掌握1-2项致富技术,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引导党员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特别是当前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方式,针对扶贫项目进行大范围的农村党员科技培训,通过致富技能的提高,为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创造条件。

(三)整体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

1、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各级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形式,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致富技能,提高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求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应为帮扶党员做二至三件实事,深入帮扶党员家中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提供致富信息,帮助发展经济。各级党组织建立帮扶工作档案,将帮扶救助基本情况、帮扶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效果等及时记录,帮扶情况纳入科级领导干部年底考核。

2、建立督查考核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督查,每年开展一次帮扶工作考核总结评比,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3、坚持党员走访慰问制度。在每年的“七•一”和春节期间,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看望慰问曾获各种荣誉称号的、担任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注重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帮助。

4、建立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对生活贫困党员适时谈心谈话,掌握党员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生活贫困党员解开思想疙瘩,鼓励士气,振作精神。

5、完善党员社会救助制度。把帮扶贫困党员纳入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在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再就业免费培训时,适度向生活贫困党员倾斜,使党内互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生活贫困党员大救助工作格局。对重病重灾党员户,采取集体救助、倡议社会募捐等办法,筹措资金,帮扶救助。

下载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贫困县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作者:田 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7期[摘要]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关系着......

    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郝家桥小学“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 1.动机: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地处回民集聚区,在校学生中95%以上......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通过大三第二学期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内容、重要性等方面有了较为......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符合自主合作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提要随着人类经济技术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不但迎来了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推荐五篇)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继 续 教 育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学 院: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2014 届)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徐 飞 袁 媛......

    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五篇范文]

    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西方国家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前面,而我国则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之后,这一对比充分说明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