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装
订
线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问题研究
作者:陈谭升
【摘要】正确审视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改善师德的有效对策,是发展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从社会、教师培养、教师自身修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最后探讨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认为要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同时通过强化自律来加强自身修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以及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其行为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浪潮考验着教师的道德品质,动
[1]摇着教师的意志,把握不住的便随波逐流,甚至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本文就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并呈多元化发展的走势,这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也受到[2]了冲击。广大农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有部分农村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更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总体来说,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部分教师在如下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倾向。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上课迟到、早退,不备课、不批改作业、随意缺课或私自找人代课;有的政治觉悟不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自我要求不严格,追求私欲,崇拜金钱;有的甚至敲诈勒索,侵犯学生的身心,触犯刑律。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这是教育的深层次的本质性东西,它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化胜任特征研究用自己的人格去“育人”。
(二)对教师职业的低认同
农村教师想调到城里学校已经成为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定势。由于教师对个体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多元倾向,而这种多元倾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管理状况等现实之间难以调和,从而成为农村中小学骨[3]干教师外流的心理因素。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恶化,他们在工资、福利、婚姻等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教师流失;又因为许多农村学校领导脱离群众,不了解教职工需要,对农村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晋级、评优上教师名额比例过小,从而使许多农村骨干教师感到无用武之地;加之社会功利价值观的蔓延使农村教师得不到重视,甚至遭受冷落等原因导致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骨干教师只要有机会就会向城市里流动。
(三)压抑学生个性,歧视后进生 在心理学上,个性称作“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能力、气
[4]质、兴趣、爱好、才能等)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个体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个体适应或改变环境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的个性从一出生就开始形成,到成年后就比较稳定了。学生健康而具有不同特征个性的形成,对于造就各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农村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不注意发现、引导、挖掘和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等;歧视后进生,一些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学生排名次,在安排学生座位、安排班干部、课堂提问、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等,对教师自认为是“后进生”的学生,如学习上有困难或其他方面有不尽如人意地方的学生,以歧视的态度、语言等对待他们,不耐烦,缺乏爱心,甚至将这些孩子的发展与前途视作儿戏。
(四)体罚学生现象严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一条规定就是:“中小学教师要依法执教。”但是很多农村教师法制观念淡漠,在施教过程中,惩罚学生已习以为常[5]。一类为直接方式,农村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打骂、拧耳朵、罚站、示众、罚劳动、罚跪、挂牌游校、罚跑步、罚作业、不让听课、侮辱、关禁闭等,其中被罚站或不准听课,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惩罚学生频度最高、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一类为间接方式,农村教师借助他人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如让学生打学生、不让同学与其交往、向家长告状或侮辱家长,造成家长体罚学生等。体罚学生的危害极大,对学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和心灵的[6]伤害,心灵的伤害往往更隐蔽、更普遍、危害更大,均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面临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方面的[7]原因,也有来自培养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教师素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的、现代的文明交织在一起。一方面,靠简单的手工劳动获取产品或报酬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信息化和高科技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大背景是复杂的。因此,在职业道德方面产生问题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不高
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就是该职业社会地位的晴雨表。社会学家们认为,一种职业声望将极大地影响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仍然不高,不仅远未达到各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跟我国其他行业相比也并不占优势。教师职业声望的不高,必然影响其从业人员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和全身心投人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处在既崇尚教育,又并不怎么瞧得
[8]起教师的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水准的内心信念。
2.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仍然偏低 相对城市教师来说,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仍然普遍偏低,个别地方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村教师的生活造成极度的困难,更给农村教师的感情带来伤害,在社会上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来自教师培养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职业素养不高,既与职前培养体系有关,也与在职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关。实践证明,目前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方
[9]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职前培养不系统 教师是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就业之前必须具备所从事职业需要的知识 2 结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养。可以说,专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从事本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过程,即专业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的质量。因此,在从业之前就了解和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的道德修养并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却很大。主要表现为: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体现不明显;高等师范院校职前培养度不够,师范生的实习期过短等。
2.在职培训不受重视
调查表明,只有31.7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略有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的不受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部门或继续教育院校很少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只限于学科课程和教材教法研究,或者搞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题讲座,很多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并未掌握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够重视,他们只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看成是“软任务”,而把知识补充当成硬指标。而实际上对“充电”的理解应该是既包含知识能力内容也包含道德修养。
(三)来自教师素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原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否为教师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教师自觉的道德修养。这个过程是一个教师个体对由一定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社会方式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这是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规范转化为教师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教师劳动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工具集于一身,教师自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调查显示,45.90%的农村中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实际遵循的职业道德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是“他律”的,而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教师道
[10]德不仅应是“他律”的,更应该是“自律”的。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素养和自身修养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可以通过如下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规范。
(一)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国家应当提高省市和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分担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一度十分严重,其症结就在于当时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即村管小学、乡镇管初中、县管高中。由于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村镇财政根本无法负担教师工资,这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每况愈下。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进入县级统筹的范围,个别村镇的财政危机对教师工资的影响不会像从前那样直接。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市区、全省和中央财政而言,县级财政的支付能力还很有限。故而,切实改善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状况,加大市、省、中央财政的经济资助力度十分必要。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
制度是约束人的。在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让农村教师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农村教师做了哪些是正确的,干了什么是错误的,规范、约束农村教师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形成体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
1.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律,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等制度,将职业道德作为考核农村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农村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宣传职业道德高尚的农村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要依法管理农村教师队伍,切实把好农村教师入口关,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农村教师要依据 3 有关法规给予严肃处理;要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在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教师行业文明用语和教师忌语,规范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语言行为。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政务、校务公开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此作为农村教师岗位考核、年度评优、职务晋升的主要内容,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坚决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以达到规范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师德规范的执行力度
由崇高的师德所引发的巨大感染力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心理基础,是达成预期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动力。师德规范是帮助教师协调教育工作中所涉及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规约教师从教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工具。师德规范结构层次、内容选择和表述方式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它能否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能否成为社会公众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直接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工作一直比较受重视,国家曾于1985年、1991年和1997年先后三次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颁布实施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但要使师德规范真正成为规约教师教育行为、推动教师实现师德自律的强力工具,必须将宣传引导与约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师德规范制定针对教师个人师德行为的考评制度,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和惩戒处罚指标体系,加强对于违背职业道德底线教师行为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建设师德监督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听取学生、家长、社区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反馈意见,通过学生测评、教师的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加强舆论监督对师德的规范作用。
3.选择科学有效的师德培育模式
师德培育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必须遵循个体道德成长和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点,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背景,直面当前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选择科学有效的师德培育模式,着力解决好师德教育职前、职后的衔接问题。教师稳定地具有指导教育行为的师德品质,实际上是在多次的教育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故此,师德的培育需要贯穿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充分运用职前和在职两大教育场域。如果说,师范教育过程中的职前师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知”的问题的话,那么,对在职教师的师德培训则是在初步知行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知”与“行”的融会统一。实现职前和在职师德教育的相互衔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应当牢牢把握各自师德培育的基本任务,彼此合作以便加强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避免出现职前和在职培养的低水平重复或相互脱节等问题。
(三)通过强化自律来加强自身修养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在发挥农村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上做文章。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不是在领导或他人的直接监督之下进行的,而是个人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下的独立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自律精神,特别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要引导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真正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根基,真正成为博学、爱生、敬业的典范,成为教育最需要、学生最喜欢的教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事业者,更应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提高学习水平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本手段。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农村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总体是好的,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也还存在距离和冲突,必须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做进一步的努力。参考文献
[1] 刘荣秀.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之质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9,(1):34-36.[2] 段志伟.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J].科学时代 ,2013,(8).[3] 翟堞丰.浅析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时空,2011,(5):81.[4] 尹艳红.个性心理对学习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8):219-220.[5] 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9-10,13.[6] 肖玉兰.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1):75-75.[7] 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特殊要求[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1):93-97.[8] 程霞.浅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1):203-203.[9] 王戎.对当前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50):50-50.[10] 王晓.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5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人郑重承诺: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作者承诺保证书
本篇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真实、可靠。如果存在弄虚
学员签名(手写):
年
月 日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面临薪酬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缺少公平性、激励方法缺乏科学性、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原因分析,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优化公平环境、深入研究激励理论、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教师工资与绩效相结合、个体激励与团体薪酬相结合、实行多元化评价等路径,可以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薪酬制度不合理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不稳
定,经济发展水平低,教师薪酬制度不合理,导致教师的工资收入少,奖金、福利则更加少之又少。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无法获得,使得其在物质上难以满足,职业技能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首先,对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关注不够,需求分析不足。目前,无论是在公用经费还是其他专项拨款中,相关部门都很少提及教师激励经费这个项目,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次,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缺失或不稳定 [2]。如推行义务教育后,教师的工资福利减少,其积极性就降低。可见,政策稍有变化,其稳定性就有所动摇。
(二)激励机制缺少公平性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激励理论指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若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有公平感。”[1]教师的奖励机制大都非常看重中考和高考,使得高年级的教师有较好的待遇。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对城市的学校有很好的奖励政策,这导致农村教师的心理有不平衡的现象,其积极性大大降低。
究其原因:首先,政策偏向、待遇不公,使得教师的内心平衡感失调,导致积极性降低。其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经费的缩减,使得各级教育单位的教师激励机制明显过时,而修订又举步维艰。
(三)激励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2]
行为强化激励理论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和强化,叫做正强化。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的叫做负强化。”[1]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偏重于惩罚策略,而对奖励、鼓励手段的运用较少,教师的真正的需求考虑较少,缺乏针对性。例如,评职称对激励中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对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来讲,价值就不是那么高了。有的教师需要精神激励,而不仅仅是物质激励[2]。因此,激励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究其原因:首先,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理论掌握程度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很好地贯穿到日常的教师激励中,使得激励方法缺少科学性。其次,激励机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缺少沟通,使得学校管理者不能及时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急需,从而导致激励效果不到位,激励效率低下。
(四)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现在我国实行教师编制制度,一旦考上了在编的教师,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由于农村中小学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使得大多数农村教师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无论教学成绩如何都不会丢掉工作,这使得教师竞争意识薄弱,工作松懈怠慢。
究其原因:首先,学校教师聘任制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缺乏,农村学校的教师聘任就是校长给发的一张聘任书,没有聘任标准,使得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其次,职称评定门槛过低,大都是一些教龄长的有资历的教师得到评定,年轻的教师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有评定资格,使得年轻教师无意去竞争。即使表现好也得不到评定,这便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五)评价机制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
在现实中,教师的工作评价只以学生成绩为主,谁教的学生总体成绩高,那么这个教师就可以评为优秀教师。这种只抓成绩的做法与我国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其评价与反馈机制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究其原因:首先,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观性太强。其次,评价标准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反馈机制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激情,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政府方面
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1]。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各方面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的重视,为其提供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其次,优化公平环境,并及时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应当从优化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考核制度等方面着手。考核制度方面,应当从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思考,多方面评判等。再次,激励机制应当适时跟随时代进行更新,增添教师的新需求,创新激励的新机制。
(二)管理者方面
首先,深入研究激励理论。管理者应当深入研究激励理论,把激励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提高激励效率,还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教师的切实需求。
其次,完善农村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3]。严格按照教师聘任制的有关规则,符合要求的教师才能被聘任。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应当摒弃以往的以教龄长为标准的评定制度,综合考量教师的能力,才能得到相应职称评定。教师工资与绩效相结合[1]。按照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来计算教师的工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再次,教师个体激励与团体薪酬制相结合。对教师的激励,可以把教师看作个体来进行奖励和激励,同时也可以把教师看作一个团体,培养教师的团体意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单个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
最后,评价标准与时俱进,实行多元化评价。现在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学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当引入多元化评价,如家长多教师的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等。多元化评价能够让教师自我改善,自我监督,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继东.学校组织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8,87,108,109,94.[2]葛新斌.中小学教师激励与管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86,88,111.[3]胡小萍.教育管理理论教程(下)[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281.作者简介:
邵丹(1990-),女,河北邯郸人,汉,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激励问题。(责编张翼翔)
第三篇:zz调查:揭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与思考
余姚市黄家埠镇教辅室马跃军
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于2008年9月1日正式颁布试行。《规范》以“责任”和“爱”的理念贯穿始终,有六条基本内容。《规范》的内容决定着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特殊职业,需要靠教师倾注心血、智慧、情感才能完成,是一种需要很高道德修养的职业。为了深入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扎实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使教师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为此,笔者把余姚市黄家埠镇8所中小学校中的1562名中小学生和223名教师、442位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了师德现状表现的内容。大致有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守法守纪,以身作则,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严谨教学,终身学习等8个方面,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大致分析如下:
一、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1、爱岗敬业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成果又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则可能一生是默默无闻。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调查显示,教师有自豪感和勇于献身精神,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工作积极而艰苦劳动踏实工作的占86%,工作不努力、马虎,对工作不够热爱占4.8%。
调查83位教师,当问者:有机会调离教师岗位到其他系统工作,你是否愿意?有33位的答案是愿意。
2、关爱学生方面: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调查表明,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使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或其家庭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能尽力想办法帮助解决困难,或当学生突然生病教师能主动送医院,垫付医药费等占80.6%。但也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热情不够占
4.2%,注重关心好学生而对学困生关心少的占44%,对学困生辅导不够耐心占
21%,偶尔漫骂学生占9.4%,学生与好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占30%。调查中,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反映,惩罚手段如侮辱、罚站、罚抄、挖苦等部分教师还偶尔会使用,教师在抓学业成绩的时候不顾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偶尔会出现一些极端或变相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严谨治学方面: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统一,教师的教育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重复出现,更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的现成教育模式。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开拓进取,想出新办法,提出新简介,总结新经验。调查中发现,极大部分教师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但占教师总数56%的农村教师有凭“老本”吃饭,凭“教参”上课,方法陈旧,新信息转换困难。据调查平时认真备课,上课清楚易懂占90.6%,一般占9.4%;批改认真占88.7%,一般占11.3%;辅导积极主动占87.1%,极少占12.9%。
4、教书育人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师的一种责任和落脚点。而当班主任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很好体现。可185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6人表示很喜欢当班主任,76人表示喜欢,55人表示无所谓,48人称不喜欢。在回答“您认为许多老师不愿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时,有71%的老师回答:现在的学生不好管。而家长又不配合,社会又不太理解。我们说培养下一代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
5、以身作则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教师史上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样板。教师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这次调查中,大部分教师仪表端庄,衣着朴素,言语文明,接待家长热情,88%
学生认为教师能说到做到,为学生作表率。93.4%的家长从来没有给孩子老师送过礼请过宴。但有些年青教师在穿着打扮方面不太适合教师的职业身份的占23%,上课时教师偶尔离开教室或接手机等不能为学生作表率的占7.4%等。
二、原因剖解
从抽样问卷和了解到的师德现状看,目前师德水平尚有待提高,这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制约。
1、价值取向对师德水平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从体制上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即“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从受教育面上,实现了“三高”,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实惠上,实现了农村儿童的免费义务教育。可以这样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化地、片面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之中,加剧了教育领域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按升学成绩高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按升学绩效对校长、教师工作岗位进行聘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失去了对“双全”教育的体验感和成就感。
有一项调查表明“7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倾向。”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无疑导致教师太“累”,做农村中小学教师太“累”是家长和社会所公认的。为此,不少优秀农村教师会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不少优秀农村教师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教育行业,在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潮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
2、考核评价对师德的影响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实践“爱的教育”,面对三尺讲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现阶段社会、家长的注意力主要在考试和教学成绩。如某市在教师评职称中,以量化定终身,满分100分,在量化权重中,业务考试占60%,教学成绩20%,荣誉、任教年限、资历等共占20%。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的关注点在教师的工作成绩上等,使教师“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学生发展看得少;知识要求多,能力训练少;分数看得多,实际
才干看得少。”出现了工作马虎,对学生不热爱,治学不严谨等师德表现。调查中25.6%的人认为“教师考核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3、社会地位的现状对教师师德水平的影响
教师被尊称为“太阳地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许多教师却感到困惑。目前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地方,中小学教师的福利也偏低。在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难,低落的社会地位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感情。在义、利面前丧失立场,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损教师形象。80%以上受访者认为,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改善师德状况至关重要。
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分析,怎样采取对策,寻求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有效途径呢?
三、培养策略
1、明理激情,提高认识。知、情、意、行是师德心理构成的四要素。而“知”是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只有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我们在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为了使教师“知”《规范》,对什么是师德,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内容,师德的主线,指导思想是什么等都要采取各种形式,让教师弄清楚。可以通过师德宣讲,营造氛围,通过宣讲身边典型事例,为教师树立榜样,通过培训,让教师了解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等,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贯彻某一条师德规范时,又要有具体要求。如贯彻“爱岗敬业”这一要求时可提出“要有热爱学生,偏爱差生之心;要有不怕挫折,大胆改革之志;要有把书教活,把人教好之功;要有不断实践,实事求是之风”。还可编印成册,举行如“明师德,促师风,大家谈”等活动,使教师知德讲德。
2、制度教育,培养习惯。良好的师德,最终要落实在行为上,而人是行为的主体,良好师德行为习惯是主体的自我意识支配下的道德行为。在师德教育中可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及调查现状。一方面建立定期的师德考评制度如坚持每月一小评,一学期一总评。形式有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师,领导评教师,教师评领导等。按考评每学期发一次师德奖。同时对师德有问题的教师进行“诫免”。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参与,自我承诺,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等。合理流动、合理奖惩,提高农村教师的流动面和奖励面。农村中小学应当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实行能者上,庸者让,失者下。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个别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要坚决给予惩处直至勒令离开教师队伍。同时要建立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特别是要对农村一线教师进行倾斜制度。只有这样,才会让农村教师有想头,有奔头,工作有劲头,严格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扶植提高,不断升华。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而我们认为更应把教师看作“油灯”。他一方面要发光,另一方面要“加油”,为了加强师德教育,学校除在衣食住行物质上精神上安慰关心外,还给教师“加油”。所谓加油,就是给农村教师以进修提高,补充和更新知识,更新技能观念的机会与条件。“基于农村,在农村中,为了农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是每个农村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农村教师领雁工程”的各级培训,但是通过“领雁工程”学员的“二传手”活动同样能使“领雁工程”的雨露惠及每个教师。发挥“农村领雁工程”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的作用,拓展“后续跟进”平台,以“学习联谊共同体”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领、培一体化”活动,把“领雁二传”活动纳入到“领、培一体化”的系列活动之中。让农村教师沉浸在业务的钻研和静心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在注重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优良师德群体。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教学过程的亲历者,教育者需要倾听来自他们的声音;从教师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可以使学校管理层获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作为评价教师最直接的依据,有利于作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评价;从师生关系的改进看,学生评教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学中的民主意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评教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倾听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需要,严谨自己的言行,提升师德师风水平,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教师访谈记录
1、教师每日工作量2至4课时的较多,还有少数的5至10课时,兼课的1至4门的较多,比较偏远的还有兼5至10门课的,工作量7至10小时不等
2、接受信息的途径:电视、报纸、电脑络、杂志、书籍、远程教育、校长传达文件、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手机短信、广播。
3、最需要的学习内容:电脑知识、新课改理念及心理发展的研究、教育学心理知识、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教育技术、当代文学、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最合适的培训形式:实地考察观摩、专家讲座、定期离职培训、案例分析、络培训、继续教育,进校组织的讲练结合、听课。
4、问题或困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新理念要更新、没有参考资料、不知道新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资料不足、计算机知识有待提高。
5、参加的培训有:校县级有关部门、进校电教站新教材培训、继续教育讲座、听评课、职称培训、技能培训、教育法规知识培训、因特培训 培训效果:认为可以或很好的较多,有少数老师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好。建议:有部分教师建议少收费,大部分教师建议多组织实质性的学习指导,形势多样化、培训讲究实效性、次数增多。
6、对县、市、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评价:还不错,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些培训只收了钱,但培训效果不好,流于形式。针对性与时效性:达不到预期效果,市级省级培训效果较好,不能普及到每位教师,培训内容与本地教学脱节。
7、工资待遇情况: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初级职称教师月工资800元左右,中级职称教师月1000元左右,高级职称教师月工资1200元左右。能按时但不能足额,该调的没调,该涨的也不涨。
8、如果不花钱的话,都愿意到教育发达地区参加定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教师访谈记录
1、教师每日工作量2至4课时的较多,还有少数的5至10课时,兼课的1至4门的较多,比较偏远的还有兼5至10门课的,工作量7至10小时不等
2、接受信息的途径:电视、报纸、电脑网络、杂志、书籍、远程教育、校长传达文件、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手机短信、广播。
3、最需要的学习内容:电脑知识、新课改理念及心理发展的研究、教育学心理知识、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教育技术、当代文学、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最合适的培训形式:实地考察观摩、专家讲座、定期离职培训、案例分析、网络培训、继续教育,进校组织的讲练结合、听课。
4、问题或困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新理念要更新、没有参考资料、不知道新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资料不足、计算机知识有待提高。
5、参加的培训有:校县级有关部门、进校电教站新教材培训、继续教育讲座、听评课、职称培训、技能培训、教育法规知识培训、因特网培训
培训效果:认为可以或很好的较多,有少数老师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好。
建议:有部分教师建议少收费,大部分教师建议多组织实质性的学习指导,形势多样化、培训讲究实效性、次数增多。
6、对县、市、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评价:还不错,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些培训只收了钱,但培训效果不好,流于形式。
针对性与时效性:达不到预期效果,市级省级培训效果较好,不能普及到每位教师,培训内容与本地教学脱节。
7、工资待遇情况: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初级职称教师月工资800元左右,中级职称教师月1000元左右,高级职称教师月工资1200元左右。
能按时但不能足额,该调的没调,该涨的也不涨。
8、如果不花钱的话,都愿意到教育发达地区参加定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9、如果给补助的话大部分老师愿意支教,部分教师不愿意,有部分是情况而定
10、采取方法:①提高交市素质,经常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②老、中、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③减轻教师的身心压力